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标语翻译错误例子汇聚20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分析及思考论文

英文publicsigns,汉语中既可叫公示语,也可译为标记语、标示语、揭示语、警示语等等。它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或用寥寥文字,或用简明易解的图示,抑或文字与图示兼用,表示对受众的某个要求或引起人们的某种注意。它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1句】:对当前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分析

基于调研,我们发现市人民公园里公示语的英文标识非常混乱,错误或不规范的外文翻译随处可见,在当前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这种状况与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格格不入。归纳起来,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六种问题:

【第1句】:望文生义,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翻译。也可以说是胡译或乱译。例如:“叠水”译为Layerafterlayerwater(参考译文:WaterPyramid);“人民公园医疗救护点”译为PeopleGardenDoctorSavingPlace(参考译文:Clinic)等。

【第2句】:不符合国际上通用惯例的翻译。主要表现为单词拼写、大小写错误。例如,“消夏园”译为Summerpark(参考译文:SummerGarden);“水族园”译为Aquaticanimalspark(参考译文:AquaticAnimals’Garden)等。

【第3句】:不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而生硬“移植”的翻译。主要表现在街道名称等专有名词的翻译上。例如,“和平路”译为Peacefulroad(参考译文:HepingLu);“劳动路”译为Laborroad(参考译文:LaodongLu)等。

【第4句】:意思走了样的翻译。主要表现为词汇选择错误。例如:“公厕”译为Hygiene(参考译文:PublicLavatory/Toilet);“儿童乐园”译为Children’splayground(参考译文:Children’sFunfair)等。

【第5句】:蹩脚的、错误百出的翻译。主要表现在园内一些具有告示、警示、提示和标示等功能的公示语上。例如,“请君止步”译为ASKGENTLEMANTOHALT(参考译文:NoAdmittance!/ClosedtoVisitors!);“脚下留青”译为THEFOOTSTAYGREEN(参考译文:MindYourStep!/GrassisLife!)等。

【第6句】:语言使用不规范、统一。即使是在这一个公园内,写法也不一致。例如,“门”字既译为door,又译为Gate;“办公区”既译为Transactthearea,又译为OfficeServiceArea(参考译文:OfficeArea)等。由于篇幅所限,以及叙述的方便,我们只是把它们进行了大体上的分类和梳理。事实上,园内有些公示语的翻译同时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问题或错误,主要是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某些领导以及职能部门对于公示语翻译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清,存在着模糊的认识。他们往往在内心深处觉得它们是小事,不重要,觉得它们远不如经济生产那样来得经济实惠。事实上,“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都要做外宣工作,就都需要外语。”因此,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翻译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反映在外宣翻译的效果上。

(2)翻译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水平参差不齐。当前小到驾照、成绩单的翻译,大到操办国际会议、筹备各类谈判,翻译产业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我国庞大的翻译市场中,翻译人才严重缺乏,翻译从业人员整体上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翻译从业人员,在翻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社会公德,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粗制乱造,马虎从事;有的甚至没经过任的专业训练或培训,就从事翻译中介或开设翻译服务公司,这样就造成了当前大量劣质的翻译作品充斥着这个行当的局面。这些劣质的翻译作品将会给我国的经济生活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3)缺乏相关的法规条文或条例制约和监督。对于混乱的翻译市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1月下达了起草和编制《翻译服务规范》的通知。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且几易其稿,2003年11月2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翻译服务规范》,2004年3月1日实施。但是《翻译服务规范》是服务行业的推荐性国标,强调“服务”概念,而非国家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则。

【第2句】:对当前公示语翻译现状的思考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在《中国翻译》2004年第6期上曾撰文,提出要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三贴近”指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根据他自己的多年实践,认为“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为此,他认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一位英国朋友曾说:“每一个从事对外宣传的作者、翻译、编辑,都应在他们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反复提倡外宣工作要“内外有别”,也是强调中外受众的思维、心理差别,不能按我们自己的习惯向他们宣传。翻译中国特色的材料时尤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换,否则事倍功半。

教育现状的思考

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目前,社会和政府对待教育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异。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来说,孩子能考上学(初中要考重点高中,高中要考好大学)是普遍的共同的愿望。鉴于这种情况,学校领导、老师必须要迎合社会的这种需求,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否则学校的信誉和名声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虽然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衡量学生素质优劣的手段,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没法真正实现这一目的。由此,简单的分数考试,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测量学习水平以及人才质量的手段。这样,对教师和学校来说为了赢得声誉,只能迎合社会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只能大力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

虽然追求升学率本身没有错,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个度。正如伟人所说“真理和谬误就差一步”,这种追求过强了,势必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孩子们将来发展的潜质的生成。我们知道,在教学实践中,考试是判断学生成绩优劣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考试任何题目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同样的题目只要是第二次出现,多么精妙的、本来具有的'考察高层次能力的功能也就会丧失,这个题目也就会自然变成是单单考察再认再现这样浅层的能力东西了。只要不是高考(高考体现考察高层能力的题目比较多,因为高考试卷是新题),不论平时是哪个级别的考试,几乎全都是旧有的题目的重新组合或者简单的翻版而已,所以考察高层次能力的功能相当差。用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做,必然不能显出或者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所以,考试结果也就理所当然地不客观。

而且此类题目做得越多,学生越是思维受到禁钢,越受到麻醉,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和毛病。由此也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实现不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这和目前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我们最需要的是创新人才,而不是只知道旧知识的书呆子。那么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立多种评价方法,形成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把发展性评价放到突出的位置。当然理论上的设计并不难,但实践上综合性多样化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首先应该和社会合拍,也就是把课本以外的东西引进学校、课堂或者考场,比如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要列入考察范围之中。再者在学校要建立常设的评价机构,教考分离,教评分离,评价机构要实现专业化、科学化。

教育的改革是个复杂的工程,教育现状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所以改革的进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不断更新教育的现状,是可以逐渐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的。

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

艺术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合型人才塑造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形成和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鉴此,教育部曾于2006年就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做了明确的要求并下达了有关文件,艺术教育也逐步引起各级各类院校的关注和重视,并朝着规范的轨道发展。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在多数职业院校依然存在着边缘化的现象,夹缝中生存的现状致使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混乱、质量不高、监管不力等现象,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培养内涵、加强资源建设、规划课程体系、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是改善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重要手段。

【第1句】: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途径。为此,教育部于2022年颁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艺术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2022年开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要向教育部提交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内容包括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以及实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的情况。2022年开始,教育部将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由此可见,对以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类院校中积极推进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

对于职业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从当下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态势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技能,重专业、轻综合,总就业、轻发展的现象。这种教育理念倡导的是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同属高等教育的职业类教育与一般性的非国民系列教育中的技工培训混为一谈。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发展单一,生存路径狭窄,人文素养不高,不能顺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短时间来看,尽管毕业后能够谋得生存机会,但可持续发展空间小。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职业类院校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职业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相对较为僵化的培养模式及单一的培养内容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对于促进学生个体全方位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二)有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

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过艺术本身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艺术教育能获取的良好情操,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真善美的真谛,传递着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正能量,引领他们不断历练自身的意志品质,锻造正确的思想品德,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由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以艰苦卓绝的意志品质立足社会,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使他们今后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都会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团结协作,以真善美的标准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三)有利于提升全民艺术素养水平

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民素养的程度体现出来;众所周知,职业类院校在我国高校总量中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就意味着,当高职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一支庞大的产业力量,他们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民族整体民众的素养状态;此外,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会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岗位,而这些岗位几乎遍及了各行各业,他们的人格品味、思想境界和人文素质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左右身边的人,这种辐射的力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决定着一个庞大群体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成为勾勒一个民族素质态势最为重要的一笔。由此可见,在职业类院校广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除了能丰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促进学生做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能工巧匠,更能以一种无法取代的力量间接地在培育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全体民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健康的人文道德情操。

【第2句】: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尽管各级各类院校在育人体系中得以体现,但就实际的运行态势和质量而言却不容乐观,受到其他教育内容挤压较多,加之传统课程模式的固有制约,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处在学校一个较为边缘的位置,更多的是充当门脸和道具,缺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质性作用。此外,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在目标定位和价值认知上的模糊,就直接导致了在运行机制、制度保障及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保障缺失,使公共艺术教育若隐若现地浮游于大的教育体系。目前,多数学校从艺术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看,呈现出这样一些态势:一般虽然设有从事美育、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但隶属于与学科属性本身关联不大的院(系),自主发展能力弱、空间小。以我原先所在学校为例,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隶属教师教育系,从形式上看,随属教育类专业,但学科本质的差异致使这些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格格不入,横向交流和纵向发展都遭制约,专业的特殊性得不到认知,专业建设的指导性弱。基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的认知不足,许多学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除了专业教学外,涉及到社团指导、节目排练及其他艺术实践的工作均被“义务”,在工作量计算、科研奖励、职称评定、人才选拔等方面均不能被“一视同仁”,以及教师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方面的劣势,都影响了专业教师的工作激情,也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1]

(二)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缺失

由于受限于定位模糊和政策执行力弱等因素,66存在着职责划分、发展方向、政策保障等均没有受到关注。如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硬件投入、教学成果认定、科研管理手段、工作总量核定、教学手段设计、科学发展规划等均缺乏统筹、科学的考虑。艺术教育是一个高投入、见效慢的学科,这也是艺术能力培养具有周期性的必然规律。但如果带着急功近利的发展思想,缺乏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和内涵提升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资金相对短缺的前提下,就会功利化地忽略艺术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实际需要,政策、经费支持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势必削弱艺术教育的发展能力。目前,由于资源上的缺乏,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教育始终让步于其他学科,艺术实践、社团活动、节目排练等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跟在其他学科后面捡漏,或者在一些条件简陋的场地进行,进而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进秩序和运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课程设置定位不清晰

目前,许多学校因缺乏艺术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致使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数量上缺乏科学定量、内容的设计上也是因师资状况而随意确定;在课程形式上一般都是全校范围内任选大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由于缺乏学科的统一课程标准,导致了艺术教学的无序、随意和不规范。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流程一般是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审查上报、教务处审批。这种缺乏科学论证的课程开设模式,在权威性的培养目标的方向引领和核心导向的模糊,致使教师各自为阵,随意性大。这种零散的教学构架就直接导致了整个艺术教育体系的杂乱、无序,艺术教育也就成了无厘头盲目行为,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四)师资力量不足

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科建设因其固有的特性,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但是从政策层面上看,对艺术教育认知差异性较大,作为一门极具个性的技能型专业仍没有从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独立出来,教师队伍建设也不例外。如在教师招聘中,起点门槛就是硕士研究生,在这点上来看,与其他专业完全一样。其实,在一线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艺术教育更强调的是实践性而非研究性,高门槛的招聘条件将很多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拒之门外,高学历的进校后很多是无法正常使用的“花瓶”。一反一正,使得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呈现出“高学历、低水平”的奇怪现象或者根本就无法招聘到真正需要的人才。鉴于此,某些院校实际在编的专业教师只占从事艺术教育教师总量的一半,个别学科(如舞蹈)只占到五分之一。还有些高校因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导致舞蹈专业停办也是一个例证。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就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停滞。此外,从事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总体比较年轻,加之艺术教育学科背景而导致的文化底蕴不深和教师素养训练的不足,就使得他们在教学规范性,教学手段、方法,教学态度及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学校艺术教育的需求。基于艺术师资队伍年轻的现状,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上不够,有针对性的理论、实践的培训不多,这也是导致师资力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资源严重匮乏

艺术教育科目繁多,下设的子科目更是庞杂,这就为艺术教育的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加之经费受限,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在一所综合类院校,投入的宗旨往往是向“重点、特色”倾斜,艺术教育很难从“面子专业”口中争得一杯羹,很多教师也只能“就汤下面”,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开设课程,而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

(六)课外延伸不够

由于如上诸多原因,艺术教育在课堂上的限制是巨大的,只有在课外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指导,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缺失。[2]在学校,各类社团、艺术实践等活动是有效的艺术教育的延伸手段,在这个活动阶段,学生能培养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前提必须有专业上的指导。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的学生艺术社团都处在自发性的状态,学生自作自画、小打小闹,停留在娱乐性的低层面态势。学校在对社团及其他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统筹和保障,如场地和设施的提供、指导教师的配备、活动主导的引领等,在这种无序的环境下,艺术实践活动是得不到根本保障的,活动质量也得不到提升。

【第3句】:解决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形成基于素质教育目标的人才教育观

从素质教育高度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和特殊性,为艺术教育提供机制保障。要形成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三位一体的、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共同认知,要从发展的高度看待艺术教育的效益和对学生人格锻造的重要意义。各校可通过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明确机构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责权利统一的方式,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程。与此同时,要正确认知艺术学科内涵的特殊性和规律,建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认定、科研标准、评价机制以及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促进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学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二)科学规划课程教育体系

加强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培养质量。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知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将公共艺术课统一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就像其他课程一样,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有着规范、科学兼顾的,必修、选修并举的模式,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共”原则。各职业院校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主要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强调的是课程的开设,忽略了教育对象———全体学生,存在教与学的脱节现象,无法实现公共艺术教育培养目的,因此,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必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可以通过设置公共艺术必修课程为先导,通过艺术基础知识普及的必修课,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具有基本的艺术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或申请,选拔有艺术潜能,有发展需要的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课程学习———选修课,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既保证全体学生接受艺术普及教育,又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高度发展的机会。在开设艺术课程类别上,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合理开发,在基于学校基础条件现状的前提下,有所侧重、有所突出,但要尽量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根据艺术学科内涵标准,能循序渐进地将艺术理论、专业技法和作品赏析等多个层次融会贯通;在课程形式上,根据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推进教学活动,锻造个性和特色。

(三)实现艺术教育的全覆盖

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有别于艺术专业或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非专业化的素质教育。就这点而言,就需要将职业类院校的艺术教育视野覆盖到全体学生,无论是天分好的还是不好的,都需要享受艺术教育这一素质教育内容带来的成长体验,因此,就需要正确面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还艺术教育的“公共性”。[3]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学生在专业素养上存在差异是无容置疑的,这就需要教师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实际教学中能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工作。在必修课的开设上,要注重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让学生有着基本艺术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选修课,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涉猎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以满足不同程度和要求的学生的需要,并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包括人力资源和教学硬件资源两个方面。如前文所提,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必须在政策上废止“一刀切”的盲目和武断,尊重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首先在教师队伍数量上加以保障,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转,其次是加大教师在岗位上的培训力度,加速以青年教师为主力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成长和进步;在硬件投入上,要根据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场地、设施、器材、资料等方面给予保障,避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发展思想而导致的“空中楼阁”现象。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虽不是培养技术专业的教育内容,但任何一个领域的专门人才如果缺失了艺术的教育和熏陶,都是残缺的,都是与我国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相悖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健全发展,在这个意义前提下的公共艺术教育无疑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契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真正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对自读课本使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论文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九义”小学语文课本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将三类课文改为两类,把独立阅读课文从语文教科书中剥离出来,单独编成“自读课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笔者认为这一调整有三个“有利于”:

(1)调整前,不少语文教师由于对三类课文的编写意图及其特点把握不准,往往把独立阅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来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在这样一调整,有利于改变以前那种状况。

(2)学生有了自读课本,不仅扩大了阅读量,而且拥有了阅读的主动权,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贫困地区的学生的课外读物匮乏,有了自读课本,就为这些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第1句】: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本”的现状不容忽视

自读课本的使用,为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然而,一些学校和教师未能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自读课本的作用。笔者调查了一些学校,发现在对待或使用自读课本时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第1句】:把订阅自读课本看作是负担。不少学校只给学生订语文教科书,不订自读课本,说是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各年级自读课本的印数均大大低于语文教科书的印数,可见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自读课本。

【第2句】:把自读课本看作是一般的课外读物。有些学校认为,眼下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学生订阅自读课本是多此一举。

【第3句】:把自读课本作为摆设。一些学校虽然给学生订了自读课本,课表上也安排了阅读课,由于自读课本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也就不加指导和检查。自读课本实际上成了一种摆设,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第4句】:音像制品抢占了课外阅读阵地。学生用在荧屏上的时间多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了,因而,自读课本受到冷落。一些学生即使看自读课本,也多为匆匆而过,只是认一下“门牌号码”。

究其原因,主要仍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教师认识上的偏颇和操作上的偏差,致使自读课本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第2句】:用好“自读课本”的两点思考

【第1句】:认识上位,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和自读课本的特点及其作用。

(1)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吕叔湘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叶圣陶说:“从前那些读书通了的人,那些成为学问家著作家的人,可能是像叔湘同志说的‘得益于课外看书’。”如果只重课内讲读,忽视广阔的课外阅读,无异砍掉一只臂膀。《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同志曾对阅读教学的现状作了调查,指出:“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大障碍。”因此,课外阅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学生要学好语文,既要搞好课内学习,又要搞好课外学习,只有既重课内,又重课外,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日益提高。

(2)自读课本不同于一般的课外读物和学习辅导材料,它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既注意纵向联系,又注意横向联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训练整体。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选文按组编排。其内容与同组教科书上的课文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内容的一致性。二是围绕教科书中的读写重点训练项目选文。全套自读课本分低、中、高三个阶段,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三次循环,使其更具科学性。三是自读课本中的课文属独立阅读课文,独立性很强,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自读课本是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材料,是开发学生心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自读中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把自读课本很好地利用起来,使自读课本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第2句】:指导自读要得法,充分体现自读课本的特点。

自读课本是供学生独立阅读的,教师应该在“独立”上着眼,在“阅读”上下功夫,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指点。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在学生每读一遍后,要进行检查。这样,放手又不放任自流,循环往复,直到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为止。

根据一些教师的经验,自读课文的阅读步骤一般是:①阅读前,指导学生注意和弄懂课文后“读一读、想一想”的要求,复习学过的阅读方法。②阅读时,结合课后的思考题,反复阅读课文,独立准备答案。③阅读后,通过朗读、答问,进行检查。④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浮光掠影,以为读了一遍,就算读过了,不懂得怎样才算读懂,教师应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告诉他们独立阅读要一边读一边想,自己学会读懂课文的内容。比如,第七册自读课本中的《割草人和孩子们》一课,可以指导学生按这样的顺序和方法阅读:

(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理解它们在文案中的意思。自读课本上的课文,大部分是通俗易懂的,生字也较少,教师应放手让儿童自己去读,不懂的字词,自己弄明白。

(2)默读或朗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割草人和孩子们》是自读课本第七册的首篇,和教科书第七册的首篇《“绿色的办公室”》相呼应,写的是同一个人——列宁,基本内容都是写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怎样坚持革命工作的。所不同的是,《割草人和孩子们》是写列宁为孩子们讲故事;《“绿色的办公室”》是介绍列宁的“绿色办公室”是怎样的,以及列宁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工作的。

(3)结合课文后的思考题,边读边想,独立准备答案。自读课文的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读一读、想一想”的思考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阅读重点,要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有两个思考题:①割草人依万诺夫究竟是谁,你能从课文中看出来吗?②割草人听孩子们说“列宁正在做着打倒资本家的事情”时,为什么“高兴起来”?每一个思考题都可以通过两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弄懂。

《“绿色的办公室”》是看图学文,图和文都是讲列宁在“绿色办公室”坚持革命工作。《割草人和孩子们》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列宁在大森林里秘密地从事革命工作。从地点看,两篇课文都是发生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夫湖畔;从描写的主要人物看,都是写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在湖边的森林里坚持革命工作。从主人公从事的工作看,都是写其正在做着打倒资本家的事情,撰写伟大著作指导着俄国革命。通过两相对照,画出有关语句,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易于接受。

(4)课堂讨论(包括质疑问难)正确回答课后的思考题,教师检验阅读的效果。教师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指导和检查是两个基本的环节。指导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和各阶段的训练重点。指导阅读时,教师切勿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的结果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应放在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上。检查阅读效果时,教师不满足于学生答对思考题,重点应放在了解学生答题的思路。学生的阅读思路是否正确,正是教师要知道并加以指导的所在。检查可利用每周的自读课或自习课进行,也可结合讲读课文检查。

2496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