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民盟服务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佚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

尽管市民盟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民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在实际工作中,民盟工作也深刻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危机。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农村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教育、稳定一下人心就可以,农村改革发展了解和参与一下就够了。二是由于基层组织外部工作环境较差、干部兼职过多等主客观因素,服务经济无有效载体。三是部分盟员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认为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与民盟工作关系不大;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面对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畏难情绪、创新意识不强,使得服务新农村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2、服务农民缺乏有效途径。一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还需要树立科学、全面、和谐发展的意识,找准影响和制约民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办法,使民盟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重点突破,并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服务手段单一。对农民急需的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三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不够,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3、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对民盟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服务“三农”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区位联动、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在组织和支持盟员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还缺乏长效机制;在发挥盟员作用方面,办法和措施不够多,不能完全满足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农村改革实践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期待。

三、对策与思考

如何根据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从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寻求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因地制宜、扎实有效推进民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实效,确实还有不少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用心策划,狠抓落实的。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2、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切实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认真学习,加强舆论宣传,使广大盟员充分认识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要更好地发挥民盟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盟员立足本行本职,发挥自身特长,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为新农村建设谋务实之策,拓发展之路。要为盟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要支持、帮助盟员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事业也获得应有的发展。

3、发挥民盟优势,群策群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一是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相当部分盟员本身处于农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广大盟员主动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开发、项目协调、投资推介等活动,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如推广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培训农村实用型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投资项目、组织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发送农业实用科技资料。二是发挥广泛性和包容性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全面协调处理好各类关系,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三是发挥盟员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农村地区发展牵线搭桥,协助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是民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性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过大、农民增收乏力、村财薄弱,农村教育不公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民民主自治,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民盟服务新农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村级班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自己家园的关键所在,村级“两委”主要干部与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为人品质、法律意识、工作能力以及带领致富能力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功能、农村党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弱化,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有所抬头的,制约着农民生产发展、生活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等问题,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盟可以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与指导,提高村级班子成员管理村务的素质能力,尤其是民族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的村班子建设,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适应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改善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群众文化人才,逐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提高其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二是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使农民群众逐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培训辅导,努力在文化教育、政策宣传、提供娱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共建联动活动。五是推进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闽台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台胞和海外华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六是积极倡导、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3、重视改革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设新农村,根本要从农村教育改革入手,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培训劳力就业技能是当务之急。”教育制度设计不公平,农民教育权利受侵害,农民迫切要求尽快改革扭转这一不合理状况。要整合统一战线教育资源,着眼于服务农民成才增收,着眼于培训新型农民,着眼于增强村民法制意识,大力推进“双百工程”,努力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扎实推进农民素质提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一是加强调研,摸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了解他们的就业创业需求。二是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岗前引导性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做好服务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开展多形式就业创业。积极有效引导以到工业园区就业创业为主的多形式就近就业创业活动。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立足我市农业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效推动包装储运、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企业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在商贸、运输、餐饮、旅游、娱乐等领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四是切实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免费介绍和宣传用工信息,及时把劳动力市场的新情况提供给农民工,让农民工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5、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互助联动活动,带动农村产业延伸提升。支持企业开展重大农业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力度。协助企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创新,通过改造提升和延伸传统农业产业,力争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上促进我市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支持企业与农村帮扶结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工业、农业双赢的态势,实现以工补农、富农目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和品牌等优势,扶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对农产品等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带动当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6、重视农村医疗改革,满足农村居民的防保和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虽是全国性的难题,但在农村更加突出。乡镇卫生院已处于无力经营,设备短缺,医务人员外流,难以为继,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制度农村覆盖面太小,“小病看不起,大病拖着等死”,农民深感医疗卫生负担沉重。要积极组织专业技术骨干下基层帮扶,帮助基层开展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着重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理论及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意识,改进医疗卫生服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既少花钱又能看病。

7、推进乡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当前农村社会治安不容乐观。抢、盗、毁、坏案件有明显上升趋势,地下“6合彩”、赌博现象存在,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财产、人身安全与健康。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已是农民迫切要求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要密切关注农民对利益的现实需求,根据农村的客观实际,在引导农民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同时,向有关部门真实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

11679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