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最新社区工作者疫情小故事分享

佚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社区工作者疫情小故事分享篇一

面对疫情,他是摸底排查“冲锋员”。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前期的深入摸底排查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第五居民委的居民流动性非常大,为准确掌握辖区范围内的外来人口,从腊月29他就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挨家挨户的上门走访排查登记,之后又多次对外来人员进行复查回访,记录变动情况,不断更新统计数据。“记着尽量少出门,出门一定要带口罩,回来勤洗手,有情况一定第一时间与社区取得联系......”这是毛洋在电话排查中最常说的一些话。为了让防控知识有效传达到每一户,虽然重复工作很让人焦躁,但他尽量咬字清晰、放慢语速,尤其是遇到年纪大、听力差的居民,一句话要重复很多遍,直到对方听清楚为止。

面对疫情,他是防疫知识“宣传员”。

从温暖的家庭走到了严寒的网格内,从楼房到平房,从楼道到居民家中,他挨家挨户张贴和签订“告知书”、“一封信”等宣传资料,在寒风中悬挂标识条幅。尤其是深入到外来人员家中宣传的时候,为了解他们的近况,他还需要对返回人员进行上门走访,签订告知书,指导他们怎样在家中做好自我隔离。在他的耐心劝解下,那些对居家隔离不理解的返乡人员也都开始自觉进行居家隔离。他克服对病毒的恐惧,不畏寒冷的坚守在社区防控工作最前沿,尽其所能的宣传防控工作,尽全力提高居民对防疫的认知力和重视度。

面对疫情,他是隔离对象“健康员”。

大年初四接到单位通知,他需要对接1户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初六又接到通知,需要到新远东宾馆负责看护进行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的隔离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直到正月十七他又回到社区疫情岗位,他没有任何怨言,毅然承担起了对居家隔离人员的防控工作以及生活照顾,每日与其至少沟通两次,及时了解隔离对象身体状况,集中清理生活垃圾,询问是否缺少必要生活用品,为其提供跑腿代办服务,从早忙到晚,常常一忙就到晚上七八点钟。他对隔离人员做到了“若有需要,一呼就到。”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毛洋仍然在抗“疫情”的路上砥砺前行,尽一个平凡人所能付出的最大努力,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辖区居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护在身后。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社区工作者就是战士,我们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倾尽所能,共同保卫我们的家园。

社区工作者疫情小故事分享篇二

单亮良,男,41岁,共产党员,杭州道街道治国里社区治国里北区居民,中海油服一体化和新能源事业部职工。自1月8日天津市爆发本土奥密克戎疫情后,他主动请缨,热心服务,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精神面貌。

主动请缨,英勇前进

“您好,是治国里居委会么,你们还需要人手么?”在得到居委会要组织居民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后,他主动向居委会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报备,在向居委会充分了解了情况后,他没有一点犹豫和停顿,说:“有啥需要帮忙的,你直接说,随叫随到”。

结合社区工作安排,他被安排到小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入户登记和核酸检测,他没有推辞、没有怨言,拿着登记材料,穿戴好防护用品陪同采样医生前往居民家中进行采样。治国里社区较为分散,第一次配合入户采样时,带着医生走了冤枉路,浪费了时间。他暗暗留心,把治国里社区每一栋楼的位置摸排清楚,并按照社区的登记表进行了路线规划,到第二次陪同医生入户采样时,仅用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16户、21次的采样工作。

在接到社区通知,二筛场地更换,需要早上5点到居委会报到,帮助搭设帐篷,接到通知,他二话没说就应下了。到了居委会,看到摆放的帐篷支架等物资,没有车辆运送物资,“时间不等人”他试了试分量,“分量还可以,到小花园不算远,扛得动”说完,扛起一包支架就走,在他的带动下,大家齐行动,把物资运到了小花园,并如期完成了三个帐篷的搭设工作。

舍小为大,义无反顾

“老婆,明天早上6点我要去居委会,社区二筛地方定了,需要搭帐篷。”“老婆,明天早上5点,我要去居委会,社区三筛,我给去”......一开始,家人也不理解他,由于他本人的工作性质一年在家的天数不足120天,已经连续在海上平台过了三个年,今年好不容易可以在家里休息,全家人一起过过年,再加上他本人还有高血压,妻子只想让他在家好好歇歇。但是,在与妻子详细说明后,他得到了妻子的支持,“那你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子,千万要注意好防护,我支持你去志愿服务。”、......在和大家聊天时,他也时常会谈到妻子、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现在全区的疫情筛查,就是为我们能好好过个年,只有我们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好了、做到了,我们才能幸福”,他坚定地说。

认真服务,温暖人心

“大爷,戴好口罩,保持1米距离”“大娘,你看着脚底下的台阶”“您的手机收好了”“请您出示一下二维码,我先给您看一下”......他按照市区和街道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安排,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对筛查中进出的人员进行叮嘱......一件件、一项项,认真仔细的逐项落实。对个别不服从的人,她总是细致解释,耐心劝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第三轮筛查,要启用新的登记系统,他按照社区的要求,参加了新系统的培训,回到社区后,他向其他志愿者耐心传授如何进行系统操作,并将使用中的一些心得,在志愿服务群里进行分享。在入户进行核酸采样时,他的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服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在滨海新区的几轮全区大筛中,单亮良积极响应社区的号召,每轮大筛中均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无悔追求和初心使命,用奉献和坚守,筑起疫情防控的牢固“防线”。

社区工作者疫情小故事分享篇三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风险无处不在。无论是患者体征的轻微变化,还是一个造成污染的漏水点,都有可能潜藏着危机。每一次化险为夷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的故事。

赵童:那一刻我只想着救人要紧

正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查房的人叫赵童,是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几天前,看到这位80岁的新冠疫情患者情绪低落,他和主治医生反复询问,但老人始终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乏力。

赵童判断老人表现出的体征只是冰山一角。经初步诊断,老人虽仅有腹胀表现,但符合“急腹症”特点,急需进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肠梗阻或肠穿孔等危及生命的病症。没想到刚做完ct回到病房,老人的情况突然恶化,各项指标开始报警。

目前老人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截至目前,在赵童和队友们的努力下,他们负责病房的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已经转为轻症,30名患者治愈出院。

胡晟民:用年轻的肩膀担起责任

医务人员想方设法救治患者,消防员们也在疫情防控一线全力以赴。洪湖市人民医院老院区是当地7个定点接诊新冠疫情患者的医院之一,由于排污系统设备老化,医疗废水无法处理和排出,外溢风险很大。洪湖市消防救援站的7名90后消防员组成了“医疗废水输转党员突击队”,承担起每天医院的医疗废水清运、处理任务。

正和队友一起爬上6米高储罐罐顶的小伙子叫胡晟民,今年刚满22岁,他的爸爸和爷爷都是消防员,从小耳濡目染,如今接过接力棒的他,每次任务也总是冲在前面。设备连接好,抽水开始,这也是最容易出现漏水和喷溅的时候,之前还发生过意外。

后来胡晟民和队友们顺着水线找到了水带上一个极小的漏水点,才排除了隐患。从那以后,他们在抽水作业时也更加谨慎。

强忍着恶臭味,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抽水作业,近20吨医疗废水全部抽进了环保污水运输槽车,胡晟民和队友们再将这些医疗废水输转到9公里外的污水处理点进行处理。而这样的输转,他们每天要重复两到三次。截至目前,胡晟民和队友们已累计输转医疗废水500多吨。

4310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