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更美APP日记最吸引人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惯)形容人贪得无厌。 也作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吃着碗里,盯着锅里。 吃着碗里的,占着盆里的。

【第2句】:【虎毒不食子】“虎毒不食子”出自宋代一位僧人释普济的《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山僧失口日:‘恶习虎不食子’。”后来经演变,成为“虎毒不食子”。这个俗语在人类极端情况下,会反其道而行之,是人性丑恶的极端表现,他们可能杀死亲生,这些人是丧尽天良的父母。 人有善和恶两个方面,一旦人性的丑恶和权力利益纠缠在一起,会变得很可怕。在权力利益面前,亲情有时也会变得不重要。唐朝武则天为争后位,竟亲手掐死自己幼小的女儿,嫁祸于人,就是最典型的“恶虎食子”的实例。 还有一例是春秋时期的“易牙烹子”。易牙是齐桓公的一个厨师,一天听齐桓公无意之间说:“天下什么肉都吃过了,唯独不知道人肉什么味。”易牙便把自己的小儿子烹了给齐桓公吃,还问齐桓公:“这肉好吃吗?”齐桓公不知道是人肉,连声说:“好吃,好吃。”易牙因此博得了齐桓公的信任。后来是他和一伙儿奸臣害死了齐桓公,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奸臣。

【第3句】:【擀面杖吹火——不通气儿】(歇)擀面杖:擀面用的木棍儿,没有通气孔,无法用来吹火。本指空气不流通,转喻不通达事理。

【第4句】:【不怕年灾,就怕连灾】 释义:指连年的灾害最为可怕。 例句:今年接着去年的大涝,又来了一个大旱,正如俗话所说:“不怕年灾,就怕连灾。”

【第5句】:【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惯)指重新遭受苦难。

【第6句】:【放冷枪】(惯)冷枪:乘人不备,暗地里射出的枪弹。比喻暗中伤人,或用冷言冷语伤人。

【第7句】:【险中的船儿行得快】(谚)船行到风浪险恶的河段时,划船人的精力更集中,行动更一致,船行得反而快。指艰难险阻能激励人奋勇向前,去夺取胜利。

【第8句】:【人不亲土亲】(谚)土:乡土,故乡的土地。指本乡本土的乡亲有着天然亲情,即使彼此不多往来,故乡的情谊也会使他们亲热。 也作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 人不亲土亲,心不热血热。

【第9句】:【兔子尾巴,长不了】 释义:兔子生来尾巴短,指不会长久存在。 例句:能把地种好不是更好吗?怕就怕兔子尾巴,长不了,机耕队那些小伙子开洋犁子还行,种庄稼可不一定行。

【第10句】:【老虎不吃回头食】(谚)老虎不回转身去找食物吃。常比喻有志气的人做事,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绝不中途反悔。 也作“猛虎不吃回头食”。

【第11句】:【没本钱买卖——赚起赔不起】(歇)比喻事情不能失败,只有努力取得成功。

【第12句】:【开店容易守店难】(谚)指让店铺开业不难,从早到晚守着店铺支应顾客却不易。

【第13句】:【会家不忙,忙家不会】(谚)会家:会做的人,懂行的人。指从容应对的必是行家,慌手慌脚的必是外行。 也作会者不忙,忙者不会。 忙者不会,会者不忙。

【第14句】:【哪儿打铧,哪儿卸犁】 释义:比喻事情只管干,到干不下去时再停下。 例句:想着,丁万红忽联想起臧世仁说的话:哪儿打铧,哪儿卸犁!又想于保田叫他摸中农的底,莫非他也有这个思想!

【第15句】:【朝里无人莫做官】(谚)旧指朝廷里如果没有后合作依靠,就不要去做官。

【第16句】:【药方】“药方”是为治病而组合起来的写着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加用法的纸张。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药就得找大夫开“药方”。那么,它为什么叫“药方”呢?这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 中国古代有一部书《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册的通假字。“方”是“牍”的别名,是长方形的木板。这句话是说,如果文字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简册书写;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牍)来书写。由于药方一般不超过一百个字,用一块木牍很方便(汉代出土的木牍,大约一尺左右,宽度一般为三到十厘米),所以,医生看病开药方,一剂药也可以用一块牍写完。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就有把药方写在木牍上的实例。据专家考证,“药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为古代习惯把它写在木牍上,因为木牍又叫“方”,“药方”之名由此而来。

【第17句】:【凤凰无宝处不落】(谚)指凤凰落下的地方一定会有宝物。比喻有重大的利益,才能吸引人来。也比喻人不会做对自己没好处的事。 也作凤鸟不栖无宝地。 凤凰不落无宝地。

【第18句】:【蹦不了蛤蟆跑不了鳖】(惯)比喻当事人谁也逃不掉或脱不了干系。

【第19句】:【拉到老虎当马骑】(惯)比喻把危险的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

【第20句】:【千针难缝人心碎】(谚)干针万线,也难缝合破碎了的心。指人一旦伤透了心,便再难回复到以前状况。

【第21句】:【恨铁不成钢】(惯)比喻恨所期望的人不长进、不成材。 也作“恨木不成梁,恨铁不成钢”。

【第22句】:【先进山门是我大】(谚)LLi门:佛寺大门。指出家当和尚,谁先进山门的,谁的资格就老。借指在同一个单位里,总是按先来后到排位次。 也作先进山门为大。 先入寺门为大。

【第23句】:【读书不离案头,种地不离田头】(谚)案:书案。指读书人要不离他的书案,种地人要不离他的田园。 泛指无论做什么行当,都要专心一意。

【第24句】:【省了一把盐,酸了一缸酱】(谚)制酱需盐,为节省一把盐,却使一缸酱发酸报废。比喻在不该节省的地方节省,结果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25句】:【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见“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

【第26句】:【哑姑姑做梦——谁醒谁知】(歇)指某事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别人都不会知道。

【第27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释义: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安乐。比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例句:刘志丹再也忍不下去,他常听爷爷说,人生在世,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28句】:【叫化鸡】“叫化鸡”是一道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叫化鸡”的来源,果然与叫化有关。 清朝,在虞山有一个叫化子讨饭讨得一只鸡,可惜既无炊具又无调料,没办法吃,于是只能用土法来做了。他先将鸡杀了,去了内脏,带毛涂满黄泥,捡了一些树枝烂叶随意将鸡烘烤上,自己躺到一旁睡觉去了。一觉醒来,看到泥团表面有些裂缝,便往地上一损,泥壳脱落后,却露出香气四溢的鸡肉,令人馋涎欲滴。 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正好路过此地,闻到香味就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独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调料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大家把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叫“叫化鸡”。 “叫化鸡”产生后,很多人对其工艺进行改良,使其色、香、味俱全,因此长盛不衰。二十世纪初,山景园朱阿二对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进,除去内脏后,涂上佐料,并将鲜肉、生虾仁、鸡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锦配料塞入鸡肚,用荷叶、高温纸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鸡。这样煨出来的鸡,鸡肉酥烂异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脱离,原汁原味,风味独特,此后山景园靠叫化鸡等菜名声誉鹊起,名满江南。 如今“叫化鸡”的品种有山景园叫化鸡、王四叫化鸡、虞山牌叫化鸡等,已列入《江苏菜谱》和《中国名菜谱》。古老的菜肴正焕发出新的美味。

【第29句】:【顶着鹅毛不知轻,压着磨盘不知重】见“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

【第30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释义: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身体圆长,由很多环节构成,切断后还能蠕动。僵:僵硬(yipinjuzi.com)。比喻人虽死或家境败落,但其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 例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凭刘湘庭这样的财主,拔一根汗毛比穷人的腰都粗,稍微能再抠摸出点什么来,就比到小户人家敛掠那些破衣烂衫值钱。

【第31句】:【鸡长起牙,狗长起角】(惯)比喻事情不可能发生。

【第32句】:【一窝狐狸不嫌骚】(谚)骚:同“臊”,臊臭气味。同窝的狐狸,谁也不嫌谁臊臭。比喻坏人与坏人臭味相投,互不嫌弃。

【第33句】: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第34句】:【有恩不报非君子】 释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意谓得到了别人的好处,一定要报答。 例句:“有恩不报非君子,我‘雷神爷’走遍天涯海角,他忘不了你这个女中豪杰!”

【第35句】:觉多腿脚软,酒多脑袋沉。

【第36句】:【爱之深,妒之切】(谚)爱得越深,嫉妒心就越强。专指男女间越是爱情浓烈,排他的意念就越重。

【第37句】:【旦角】“旦角”指戏剧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区别。在京剧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来的呢?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就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释为:“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汉代,已出现了旦角演员,尽管当时还没有完整形态的戏剧。 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为我们点明了它的渊源所自。原来我国历史上,习惯把来自西域的各种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举不胜举。 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确的诠释,他在《唐戏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可能是用一个足以表示女性的汉字,来记录胡语之音),由于是音译,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写本又作“黑旦”,宋人《乐府混成集》又写作“笪”和“旦”。 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语中的本义,《燕乐考源》作了解释:“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韵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南吕、姑洗。”可见五旦就是五音,与宫、商、角、徵、羽相当,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乐术语。汉以后,随着西域艺术的内传,“胡妲”被作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书礼乐志》说:“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主歌主舞应和现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随着戏曲的兴起,旦则演变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如宋代时有“装旦”。 元朝是我国戏曲大发展时期,杂剧中已出现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类旦角角色,为现在齐全的旦角名称打下了基础。

【第38句】:【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释义: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选择。 例句:“喂,牵走吧,一个猪的价钱。常言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凭你们柿树沟生产队,还能买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块,您要不起!”

【第39句】: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第40句】:【兵在精不在多】 释义:兵在精明干练,不在数量多。可泛指一切人一切事物都要重视质量。 例句:“自古常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兵不精,多有什么用?”

【第41句】:【各人自扫门前雪】(谚)比喻人应该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别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扫自己门前雪,莫管别人屋瓦霜。

【第42句】:【草深虫子密,林大鸟儿多】 释义:比喻人多,情况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 例句:范克明似有同感,说:“草深虫子密,林大鸟儿多,什么样的全都有哇。”

【第43句】:【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谚)指作一年打算的,要种谷物,当年就可受益;作十年打算的,要栽树木,十年树不可成材;作百年打算的,要修养德行,这是百年大计。

【第44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此语指做事情适当调节,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理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能望文生义,它不是文官和武官之道,也不是文事和武事之道,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俩的贤明治国之道:有松有紧,一张一弛,宽严相济。 此语典出《礼记·杂记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随老师观看一年一度的年终祭祀活动。在这个节日里,老百姓狂欢乱舞,简直像疯了一样。 子贡不明白百姓为什么这样。孔子解释说:“老百姓辛苦了一年,到了年底理应放松一下。一张一弛,有劳有逸,这才是文王、武乇的治国之道。”

【第45句】:【人冷先冷腿,狗冷先冷嘴】(谚)天冷时,人是先从腿上感觉到的,狗是先从嘴上感觉到的。指天冷防寒,人要首先注意腿脚的保暖。

【第46句】:【借死不借生】(谚)宁可将屋子借给人停丧,也不借给人生孩子。指死人出殡后屋子马上会还,生孩子则占据屋子时曰长。

【第47句】:【恶言伤心,恶行伤身】(谚)恶毒的话会伤害人心,恶毒的行为会伤害人体。指恶言恶行是野蛮的,是文明社会绝不容许的。

【第48句】:【瘦骆驼强似象】(谚)骆驼再瘦,负重远行,顶个大象。比喻富家衰落,家底也比平常人家厚实。也比喻世家破败,威势也还不可轻视。 也作瘦骆驼尚有千斤肉。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第49句】:【拉下脸来】(惯)指很生气或不顾及情面。 也作“拉下脸皮”。

【第50句】:【撕破脸】(惯)1指彻底决裂。 2指翻脸,一点儿情意也不讲。 也作撕破脸皮。 撕破面皮。 撕破情面。

【第51句】:【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又名旧历,民间也有称农历为阴历的。相传起源于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还在沿用。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第29句】: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天,称月小。 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所以隔三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 农历即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制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力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二十四节,指导农时的作用十分准确。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芒种三天见麦茬;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指种麦)正应时。

【第52句】:【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谚)只要是真金,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隐藏不住闪闪的光辉。比喻只要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到哪里都会显现出自己的才华,赢得人们的赞誉。

【第53句】:【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触天】 释义:池:指城壕。泉:地下水。城壕一丈深,城墙就有一丈高;城壕挖得见泉水,城墙就显得碰着天。 例句:务令数年之间,池深及泉,凡遇阴雨,城内之水尽令人海濠中,虽旱不干,方为长计。古谚云:“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触天。”

【第54句】:【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歇)本指自己夸自己卖的瓜好,转指自己夸自己。也指自己人夸奖自己人。 也作“老王卖瓜——人不夸自夸”。

【第55句】:【一锅端】(惯)比喻全部消灭掉。

【第56句】:【君是君,臣是臣】(惯)比喻关系清楚,界限分明。

【第57句】:【吊桶落在井里】 释义:比喻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听人摆布。 例句:婆惜道:“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

【第58句】:【端人家的饭碗】 释义:指给人家干活,吃人家饭。 例句:这不,紧赶慢赶,一看你已早到,我咋能不急,端人家的饭碗呀。

【第59句】:【摆架子】(惯)指高傲自大,装腔作势。

【第60句】:【猴子装人,忘了自己长尾巴】 释义:比喻伪装有破绽,露了马脚。 例句:“茶三钱,他猴子装入,忘了自己长尾巴!”沙木龙机敏地断定:“前次化装成山野傈僳汉子,这回又打扮得像个城里的阔佬,可那刀削脸,深眼窝,鹰钩鼻子,他永远也改不了!”

【第61句】:【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谚)田奴:耕田的男奴。织婢:织绢的婢女。指要学耕田,就向田奴请教;要学织绢,就向织婢请教。泛指做事必须虚心向内行学习。 也作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耕问奴,织问婢。 耕问仆,织问婢。

【第62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谚)要靠秀才们起来造反,无论多久也别希望成功。指书生气十足的人举事,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成功无望。 也作秀才造反,十年难成。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秀才造反,一世不成。

【第63句】:【小时不防,大了跳墙】(谚)跳墙:越墙入室,偷窃作案。指孩子小时不管教,不防范,长大后就有可能为非作恶,触犯法律。

【第64句】:【灯谜】灯谜来自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时叫“瘐辞”,也就是隐语的意思,民间俗称“谜”。那么,猜谜怎么和灯谜联系上了呢? 据传,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对人的衣帽穿戴最是看重,只要是比自己穿得好的,他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恨之入骨。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的人叫李才,后边的人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客人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作揖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了大门。 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心生一计,要斗斗这个“笑面虎”。转眼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做了一个。到了元宵节的晚上,各家各户门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挑着自己的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着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情,也挤到花灯前,花灯上题着四句诗,他命身后的财房先生念给他听:尖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服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哇哇大叫:“好小子,胆敢骂老爷!”就要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道:“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个‘针’字,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气得干瞪眼,没啥可说,转身狼狈地溜走了。 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剑现在。

【第65句】:【离了张屠户,吃不了连毛猪】 释义:意谓没有内行人,也难不住。 例句:“老弟,少了老子这张嘴怕还不行哩。”“你走嘛,离了张屠户,吃不了连毛猪。”

【第66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释义: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意谓每到节日,格外思念亲人。 例句:可能是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吧,我透过房内仅有的一小扇窗玻璃,望着当空一轮皓月,不禁想起了年迈的妈妈,年幼的儿子以及和我一起受难的妻子。

【第67句】:【自己绊住自己的腿】(惯)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使行动不自由。

【第68句】:【此可忍,孰不可忍】 释义:此:这,这个。“此可忍”又作“是可忍”。孰:什么,哪个。这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指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 例句:到现在,竟自屈膝自卑,叫外来的居上,此可忍,孰不可忍!

【第69句】:【拾了根袜带,配穷了人家】(谚)好袜带必须配上好衣裳,好衣裳又须配上好饰物,越配越多,最后配穷了家当。指奢侈往往从细小处开头。

【第70句】:【透口风】见“露口风”。

【第71句】:【有粥吃粥,有饭吃饭】(惯)比喻随遇而安。

【第72句】:【哪壶不开提哪壶】 释义:比喻故意难为人,使人难堪。 例句:金不换今天怎么啦,哪壶不开提哪壶,我的父母是革命干部,兄弟姐妹都是共产党员,没那样的贼仔头。

【第73句】:【会吃千顿香,乱吃一顿伤】(谚)会吃的,百顿千顿都是香的;不会吃的,只一顿就能吃坏肚子。指吃饭要节制,讲卫生,暴饮暴食会生病。

【第74句】:【江湖一把伞,容吃不容攒】(谚)江湖:旧时指辗转四方以卖艺、卖药等为生的流浪生活为走江湖。 攒:积攒,积存。指走江湖的人只能混碗饭吃,很难积攒钱财。

【第75句】:【君子之交淡和水】此语出自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意思是君子之交淡如清水,小人之交甜如美酒。君子虽淡但似亲人,小人虽甘但必情深。此论甚高。 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情却浓,历史上举不胜举,最负盛名的是唐代大将薛仁贵,少时贫穷,其后从军,能征善战,东征高丽,破敌二十余万,因功升右领军中郎将。总章元年(668年),再征高丽,又获全胜,被封为平阳郡公。其时文武大臣带着重礼前来祝贺,同时也有普通百姓夹在其中。对于那些大臣们形形色色的礼品,薛仁贵一概婉言谢绝,只收了平民王茂生的“两坛美酒”。不料打开酒坛,却无酒香,启封的执事官不解其意,因为坛中装的根本不是美酒,而是无色无味的清水!执事官赶紧禀报薛仁贵,他只是微微笑了笑,当场喝了三碗清水。在场的大臣们感到茫然,经薛仁贵解释才知端底。 原来,薛仁贵贫时饭量很大,常常遭遇断炊之危,幸得王茂生接济,这才活下命来。可以说没有这位善良的大哥帮忙,就没有薛仁贵的今日。现在谢绝众大臣的厚礼,只收下王茂生的清水,一来提醒牢记当时的窘境,告诫自己不可忘本。二来知道茂生大哥家境仍很贫寒,没钱买什么厚礼,就是这碗清水也是一番心意。众大臣听后感慨不已,方才见识了何为君子之交。此后,薛仁贵不改平民本色,他的部下纷纷仿效,朝野上下传为佳话。

【第76句】:【吃一分亏无量福,失便宜处是便宜】 释义:吃一点亏会得到无限福运,失去便宜的地方就是得到便宜的地方。 例句:当时汪祥若肯吃亏这十两银子,何至断送了万金货物,岂非为小失大? 所以说:吃一分亏无量福,失便宜处是便宜。

【第77句】:【顺着好吃,横着难咽】见“竖的好吃,横的难咽”。

【第78句】:【活人眼里伸拳头】(惯)比喻太欺负人了。

【第79句】:【改换门庭】“改换门庭”有两个含义,一是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属中性词;二是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攀高枝,谋求出路。 此语源于明朝。封建时代清苦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而谋取官位,以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这叫“改换门庭”。在那时,改换门庭并不是个形容词,它是名副其实的大动作。 明朝末年,朝廷采取了一些改换门庭象征性措施,以强化科举考试的轰动效应。中举以后,报录者手持短棍,一进中举者家的大门,即乱打乱砸,直至屋内,把门窗厅堂家杂全部砸得稀巴烂,跟着在后面的工匠立即把全部更换一新。接着,同姓的大户便来“通谱”,哪怕八代之前有亲戚关系也连成一家。再后,拜师的、送礼的、招婿的等纷至沓来,地方官吏也宣布“三免”(免役、免税、免费使用奴婢)。你看,第一阶梯的“改换门庭”就已是多么显赫,多么堂皇!真是“鲤鱼跃龙门”。中举就如此显赫,中了进士、状元就更不用说了。

【第80句】:【秀才人情纸半张】(谚)指旧时读书人大多穷困,与人交往,只能用书画作馈赠。后用作以薄礼相酬的常语。

【第81句】:【搅浑水】(惯)比喻故意把事情搞乱。 也作“搅混水”。

【第82句】:【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转指程度达到极点。指太冤枉人。

【第83句】:【蓝靛染白布——一物降一物】(歇)蓝靛:靛蓝的通称,深蓝色的有机染料,用来染布,颜色经久不退。降:降伏,制服。本指一种东西制服另一种东西,转指某人或某事物专门制服另一人或另一事物,或某人、某事物专由另一人、另一事物来制服。

【第84句】:【倒插门】(惯)比喻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落户。 也作“倒踏门”。

【第85句】:【富不学奢而奢,贫不学俭而俭】(谚)富人不用去学奢侈,自然就奢侈了;穷人不用去学节俭,自然就节俭了。指经济条件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制约与支配作用。 也作“贫不学俭,而俭自来;富不学奢,而奢自至”。

【第86句】:【没毛鸟子天照应】(谚)没长出毛羽的雏鸟,再失去母鸟的哺育,就只有靠老天照应了。比喻无父无母的孤儿,即使无人照料,也会自然成长。

【第87句】:【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惯)指白天到处闲逛,夜里却忙着干活。

【第88句】:【三头不辨两】(惯)连三个两个都分不清楚。形容人分辨不出好坏。

【第89句】:【毒蛇口中吐莲花】(惯)莲花:荷花。比喻阴险毒辣的人伪装慈善。

【第90句】:【得一尺进一步】(惯)容人贪心不足。 也作“得了一步进一步”。

【第91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谚)时机到来时,要紧紧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指机缘可贵,稍纵即逝。 也作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第92句】:【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 释义:比喻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嫁给很糟糕的男人。 例句:无论什么人,她都一见如故,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愿意和她接近,可是暗中又为她叹息:“唉!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

【第93句】:【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见“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

【第94句】:【兵不离营,马不离站,放羊不离破羊圈】 释义:做什么工作不离什么岗位。 例句:李宝泰用鼻子重重“哼”了一声,说:“兵不离营,马不离站,放羊不离破羊圈。吃上人家熟哩,拿上人家生哩,也不知道是总管回家干甚!”

【第95句】:【家穷有口锅,人穷不离窝】(谚)家里穷到只有一口做饭的锅,也还是不肯离开自己的家。指人总是留恋故土,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肯远走他乡。

【第96句】:【热灶一把,冷灶一把】 释义:热灶烧一把火,冷灶也烧一把火。比喻待人处世,不趋炎附势,不因人而异。 例句:古亭刘端简公居乡,邑大夫或慢之。值宴会,端简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诗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属。刘云:“一枝红杏出墙来,见一半不见一半。” 含有诮意。邑大夫云:“旋斫松柴带叶烧,热灶_把,冷灶—把。”

【第97句】:【嘴上有门,肚里有牙】(惯)比喻肚里有坑害人的主意,嘴上一点儿也不露出来。

【第98句】:【逢人且说三分话】(谚)对人,特别是对初次接触的生人,说话只能说三分,绝不可毫无保留地倾诉心里话。指和人说话要做到多想少说,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人前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第99句】:【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歇)扁:走样,含轻视意。指小看了人或片面地认识了人。 也作打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啦。 躲在门缝中瞧人——把人都瞧得扁了。 隔着门缝儿瞧人——把人看扁啦。 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11044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