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豆瓣2024经典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跟着龙王吃贺雨】(惯)贺雨:指旧时人们向龙王求雨时摆上的供品。比喻跟着有权有势的人沾光得好处。

【第2句】:【日食三餐,夜眠一觉,无量寿佛】(谚)指一天吃好三顿饭,夜里睡好一宿觉,吃好睡好,不操闲心,这便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也作日食三餐,夜眠一宿,无量受福。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白菜豆腐当知足。

【第3句】:【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 释义:比喻依仗势力,横行霸道。 例句:贵他娘站在门口叫阵:“刘二卯!甭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你出来咱在大街上文案!”

【第4句】:【天道好还】(谚)天道:旧指掌握赏善惩恶之权的天意。好还:乐于主持报应。指天道总是公正无私的,善的就赏,恶的就惩。 也作天道好还,丝毫不爽。不爽:不差。 天道好还,报应不爽。 天道好还,无恶不报。

【第5句】:【乌龟进了瓮】(惯)比喻陷入绝境。

【第6句】:【秦】“秦”字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字。然而,它的来历非同一般。 传说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秦”这个字的,秦朝的国号当时写做“菜”。 据说,“秦”这个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他造的“秦”字流传千古,武则天造的“墨”字,却是昙花一现。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倨傲得意。他觉得“王”已经不能适应自己的功德,还要再找一个比“王”更高大的词,来标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国家也是一样,他觉得国号“琹”字不好,“一块木席上坐两个王,这怎么行?要找一个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好字。突然,他瞥见案头的史书《春秋》,心想,《春秋》里写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而历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边字合在一起,写出一个“秦”字,然后传令下去,将国号“栗”改为“秦”。从此“栗国”就成了“秦国”。 然而,秦始皇虽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远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梦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仅传两代便被起义军灭掉了。秦朝虽短,不影响秦始皇千古一帝。

【第7句】: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第8句】:【打死阎王,吓煞小鬼】(谚)阎王:迷信传说中阴曹地府掌管生死簿的主子。指只要打死了阎王,自然就镇住了小鬼。比喻镇压住头领,依附的人便不敢轻举妄动。

【第9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谚)比喻旧时读书人,未走上仕途还一身正气;一步入宦海,就随波逐流了。

【第10句】:【话里有文章】(惯)指话语里含有其他的意思。

【第11句】:【簸箕大的手,掩不住众人的口】(谚)簸箕:用竹篾或竹条编成的器具。即使手掌大得像簸箕,也难以遮住大家的口不让说话。指再大的权势也无法不让人品评议论。 也指有了丑事就不可能不让人们传播。

【第12句】:【敲门砖,不值钱】 释义:用来敲门的砖头,门敲开,砖便丢弃了。比喻借以谋求名利的工具,目的达到后就没有价值了。 例句:他知道,到胡老大那里去,求他给说情,那只是敲门砖,不值钱。而以后到高大干那里取批条,才是目的。

【第13句】:【日长无好饭,客长无笑脸】(谚)指客居久了,主人就很难天天热情相待。

【第14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惯)形容学识渊博,什么都知道。 也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第15句】:【八人轿也抬不出去】(惯)形容人心意坚决或地位稳固。 也作“八抬大轿也抬不动”。

【第16句】:【红日西升,高山起浪】(惯)比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第17句】:【七太公,八太婆】(谚)太公:男性的高寿者。太婆:女性的高寿者。旧指怀胎七个月生下的男孩寿命长,怀胎八个月生下的女孩寿命长。

【第18句】:【六六大顺】“六”字,在当今社会大时兴,结婚选择带六的日子,买高层住宅要选十六层,电话号码要选带六的号,汽车牌照带六的拍卖时身价倍增,就连喝酒时的酒令也有“哥俩好,六六六”。为什么人们钟情于六呢? 为什么是“六六大顺”而不是“七七大顺”、“八八大顺”呢?这里有四种说法。 1.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对“六”有如此一些说法,因为六月六日前后农忙结束,正处于农闲阶段,是探亲的最佳时段。这一天,女儿要回娘家,也被称为“回娘家节”。如果晴天,在这一天很多人家都会把大红大绿的衣服被褥拿出来洗晒,到处呈现一派祥和之气。因为再过几天就要进入伏天,洗了衣服被褥就不容易晒干,容易发霉,这天洗晒衣服被褥能去除霉(晦)气,人们图个吉利,所以选择六月六日去做这些事情,当然六六心情大顺。 2.“六六大顺”来自《易经》,《易经》中“六”代表阴爻(“九”代表阳爻),六六即六条阴爻,是为坤卦,效法大地,厚德载物,功德圆满,自然大顺。因此有了“六六大顺”的说法。 3.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称为“六顺”,这使六成为吉祥和顺的代名词。 4.“六”与“溜”、“顺溜”谐音,两个六就是特别溜。如最近上演的一部影视剧——《我的名字叫顺溜》,可见“顺溜”深人人心。

【第19句】:【又是馒头,又是锤子】(惯)比喻软硬兼施。

【第20句】:【拿着金碗要饭吃】 释义:比喻有好的条件不利用,却受穷或求助于人。 例句:我说:“盘山哪!你们真是拿着金碗要饭吃,这几座山场,能放多少牛羊啊!”

【第21句】:【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第22句】:【镴枪头戳石块——弯回半截】(歇)锻:锡铅合金,俗称焊锡或镴锡,质软。本指枪头戳到石头马上弯了,转喻弱者遇到强者被迫退缩。

【第23句】:【沾手三分肥】(惯)比喻凡有钱物经手,都要从中捞取一部分私自享用。

【第24句】:【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谚)指创立家业就像用针挑土一样艰难缓慢,败坏家业却像大浪淘沙一样迅猛容易。

【第25句】: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第26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释义:宋代某州官名叫田登,忌讳和“登”同音的字,令百姓改称“灯”为“火”,每逢正月十五“放灯”,官榜写作“放火”。百姓讽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后用以比喻只许自己胡作非为,不许别人正当行动。“不许”又“不准”、“勿许”等。 例句:尤耿不禁开怀地暗暗笑道:“好,击中要害!什么四大自由,三大民主,全是假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第27句】:【天早锄田,雨涝浇园】(谚)指天越旱越要加紧锄田,因为锄田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雨越涝越要加紧浇园,因为雨后浇井水,能改善地面水质状况。 也作天旱不误锄田,天涝不误浇园。 天旱不忘锄田,雨涝不忘浇园。

【第28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释义:都是沉沦流落天涯的人。比喻处境相同。 例句:她想用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去影响那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大姐夫,要他振作精神,鼓起勇气,朝前看,重建新生活。

【第29句】:【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儿】(歇)本指马尾巴搓不成一股绳子;转指人心不齐,合不成一股劲儿。

【第30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第31句】:【日头常晌午】(惯)晌午:中午。 中午的太阳最好。比喻人运气总是很好。

【第32句】:【无盐不解淡】见“没咸不解淡”。

【第33句】:【有一利即有一弊】(谚)弊:弊病,坏处。凡事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就有不利的一面。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纯粹的好或纯粹的坏都是不存在的。

【第34句】: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第35句】:【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谚)地瓜:甘薯,块头大。芝麻:油料作物,颗粒小。狗熊嘴大,只可拱吃地瓜;麻雀嘴小,吃的却是芝麻。指大有大的无能处,小有小的可贵处;人的智与力不可用年龄多少或身材大小来衡量。

【第36句】:【吊儿郎当】“吊儿郎当”是指不认真、不严肃、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做事不准确求实、边干边玩、得过且过、嘻嘻哈哈甚至嬉皮笑脸的工作作风。 “吊儿郎当”出自北京俚语。早在清末的言情小说、评书、戏剧中就已引用,现在北京口语中也经常使用,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只是词典中多未收入,应是个缺憾。“吊儿”在北方话中是吊起悬挂的东西,含有摇摆不定的意思。“郎当”在文中则有颓唐或衣服宽大不合身之意。因此,“吊儿”和“郎当”合起来,就有了松松垮垮散散漫漫不负责任之意了。

【第37句】:【鸡走鸡道,狗走狗道】(惯)比喻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人、办事,互不干涉。

【第38句】:【面糊盆里磨镜】(惯)面糊:用面粉打成的糨糊。在糨糊盆里磨镜子,镜面永远也不清楚。形容人不清白。

【第39句】:【不愿金玉富,但愿子孙贤】(谚)不希望拥有金玉成堆的财富,只希望子孙后代有品德有才学。指子孙后代成材,比家产富裕重要得多。

【第40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释义: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难处。 例句: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的家也不例外,也存在着矛盾。

【第41句】:【吃奶像三分】(谚)指新生婴儿吃谁的奶,在长相和性格上就有几分像谁。

【第42句】:【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谚)犯了死罪的,用千金可以免去死罪;犯了刑法的,用百金可以免去刑罚。 旧指金钱万能,只要用钱,死罪可赎,活刑可免。

【第43句】:【压大的力气吓大的胆】见“力气是压大的,胆子是吓大的”。

【第44句】:【绳从细处断】见“麻绳单从细处断”。

【第45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一词语形容以偏概全为局部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整体全局。 此语出自《鹃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声”。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 还有一说出自三国时期邯郸淳写的《笑林》,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地住着一个穷书生,想发歪门邪道之财。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的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将蝉捕获。于是他去找荫蔽螳螂的树叶。他真的发现了一片螳螂藏过的树叶,连忙摘下来,却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当中难以辨认,于是书生将所有树叶装进箩筐之中,带回家一片片挡住自己眼睛做实验,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开始时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书生不厌其烦地拿一箩筐树叶试验,妻子实在不耐烦了,就对他说:“这片叶子荫蔽住了你,我看不见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他带着那片树叶,跑到集市上挡住自己的眼睛便拿商贩的货品。当然他立即被商贩抓住交到官府。县官一听案情,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蠢钝迂腐到幼稚可笑,骂他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狠揍一顿,把他赶回家去。 这则笑话颇像“掩耳盗铃”,教育人们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46句】:【烦恼皆因强出头】(谚)强出头:不该出头管的事偏爱插手管。惹出烦恼,都是由于爱出头管闲事招来的。指不该管的事不要插手,就可避免烦恼。 也作“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第47句】:【骑虎难下】“骑虎难下”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个词源自晋朝温峤,成自唐代李白。 《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下哉。”最初说的是骑猛兽,包括了所有凶猛的动物。这段话的背景和意思是:东晋成帝时,大臣温峤组织了一支联军去讨伐叛军。不料联军连连失利,使主帅陶侃很着急,便责怪温峤,并提出撤军。温峤对陶侃说:“自古以来,要想打胜仗,首先得内部团结。现在我军虽然缺粮,处境困难,可如果马上撤军,不仅会让人耻笑,而且也会使叛军更加嚣张。我们目前的处境,正如骑在猛兽身上,不把猛兽打死,怎么能够下得来呢?”陶侃接受了温峤的劝说,率军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叛军。 唐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诗中写道:“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温峤劝说陶侃的“骑猛兽安可下哉”,到这里被李白点化成了“骑虎难下”,表示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来已经不可能,含有进退两难的意思,于是“骑虎难下”这个词就一直流传下来。

【第48句】:【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释义: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才出面讲话。 例句: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这些闲汉替过迁衙门打点使钱,亦是有所利而为之。若是得利均分,倒也和其光而同其尘了。

【第49句】:【坐山观虎斗】“坐山观虎斗”比喻暂不介入各方间的争斗,伺机从中渔利。它源自《史记·张仪列传》:“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口:‘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意思是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欲行刺老虎。馆竖子见状,制止了庄子的行动,并对庄子说:“两只老虎jF在吃牛,吃完了牛必然相争,两虎相斗,结果是大虎伤,小虎亡。这时,你再去刺杀受伤的大虎,就容易得多了,可以一举两得。” 庄子听了馆竖子的话,觉得有道理,在一旁静观其变。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大虎受伤,小虎当场毙命。庄子把受伤的虎很轻松地刺杀了。

【第50句】:【骑马寻马】 释义:比喻暂时做某一工作,同时寻找更好的工作。也比喻先取小利,再谋大利。 例句:“如果收了我的实收,他自然照应我。彼时间骑马寻马,只要弄到一笔大大的银款,赚上百十两扣头,就有在里头了。”

【第51句】:【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见“福无双至日,祸有并来时”。

【第52句】:【人各有志,不可相强】 释义: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别人无法改变。 例句:“岂不闻语云:‘人各有志,不可相强’?便是妇人女子的志向,也有个不同。”

【第53句】:【冤家怕破脸,对头怕见红】(谚)破脸:撕破脸面。见红:斗殴中流血。指冤家对头发展到不讲情面、流血斗殴时,就激化了矛盾,难以和解。

【第54句】:【邪不干正】(谚)干:冲犯。指邪气敌不过正气。 也作邪不胜正,妖不胜德。 邪不压正,假不敌真。 邪不压正,正能克邪。

【第55句】:【山山有路,路路相通】 释义:形容道路四通八达。“山山”又作“山口“。 例句:“他们走的是哪条路?”“山山有路,路路相通!进来的时候就是分开走的,讲不准。”

【第56句】:【既敢挠熊毛,当然不怕咬】(谚)既有胆量在熊身上挠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胆量敢冒险,就不怕承担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担风险的事,就有几分成功的把握。

【第57句】:【大闺女上花轿——半推半就】(歇)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假装推辞。

【第58句】:【若说钱,便无缘】(谚)如果提起借钱,再好再亲的关系都会冲淡,甚而至于决裂。指钱财是很敏感的东西,它关涉人情冷暖。 也作提起钱,便无缘。 说着钱,便无缘。

【第59句】:【一箭易断,百箭难折】 释义:比喻个人力量孤单,经不起打击。团结起来力量大。 例句:肖元山默默点头,像同意我的话。他又低声自语道:“一箭易断,百箭难折!”

【第60句】:【火大无湿柴】(谚)指火势大了,湿柴也能燃烧得很旺。比喻人多力量大,有气势,就不怕困难多,任务重。 也作“旺火没湿柴”。

【第61句】:【好伙计勤算账】(谚)伙计:商场中合伙经商的人。合作者关系处得再好,也要经常结算账目。指在钱财上必须做到账目公开,有透明度。

【第62句】:【足球】“足球”,在当今世界体育运功项目中观众最多、影响最大,足球球星的荣誉和知名度最高。可惜,中国足球的水平却让国人失望。然而,足球原来起源于中国。 1958年7月,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现代足球的雏形。当时蹴鞠活功水平世界领先,高俅就是当时的“国脚”,在与高句丽的比赛中,一人连进三球,转败为胜,受到宋徽宗的称赞,高俅因此“踢而优则仕”,可惜是个奸臣。 那么,现代足球何时诞生的呢?人们公认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兰足球协会成立之日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 现代足球传人我国,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最初是由英国人带人香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国现代足球运动的第一个组织——南华足球队。1910~1948年,旧中国举行的七届全国运动会,足球均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01913~1934年间,我国共参加过十届远东运动会,获得八次足球比赛的冠军。看来,不是中国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因素,思想问题不解决,足球水平不可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过,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赶超世界水平是大有可能的。

【第63句】:【三个不开口,神仙难下手】(谚)对于抵死不开口的人,连神仙也拿他没办法。指求取证词,最怕的是死活不吭声的人。

【第64句】:【没娘的孩子磕墙根,没爹的孩子贵如金】(谚)孩子有爹没娘,就成了蹲墙角的可怜虫;孩子有娘没爹,仍然还是宝贝蛋。指孩子离了爹无所谓,只要有妈在,就受不了屈。

【第65句】: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第66句】:【瓜无个个圆,人无样样全】 释义:比喻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例句:只是,正像人们常言说的那样:瓜无个个圆,人无样样全。老成厚道的农村实干家罗祖华,对于为人处世方面的学问简直少得可怜。

【第67句】:【薄饼从上揭】(谚)薄薄的面饼,要一层层从上到下揭取。比喻做事不能乱来,必须按照顺序,依次而行。

【第68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释义:责怪人管事太多。不该管的也要管。“拿”又作“扑”、“咬”、“捉”。 例句:女护士勉强地把自行车搬进医院大门,但还是嘟嘟囔囔地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还不知安的哪份心呢!”

【第69句】:【男儿不发狠,到老受贫困】(谚)男子汉做事如果没有决心和毅力,因循怠慢,一辈子要受困穷。指人安身立命,贵在抓紧机遇,果断行动。

【第70句】:【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歇)口气:本指口里呼出的气,转指说话的气势。指人说话的口气不小。常含讥讽意味。

【第71句】:【自己塞了自己的嘴】(惯)指说话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第72句】:【门不当,户不对,日久天长必成灾】(谚)结亲的双方,如果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层次等不相当,勉强结合,久后必生变故。指男女婚配要注意门当户对。

【第73句】:【人心隔肚皮】(谚)人的心隔着一层肚皮,谁也看不到、摸不准是在谋算着什么。指人心最难猜测,更不要说认得清、识得真了。 也作人心隔肚皮,里外不相觑。 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 人心隔肚皮,对面两不知。

【第74句】:【人合心,马合套】(惯)合套:同拉一辆车的两匹马,力能使到一起,有很好的配合。指人心想到一起,劲儿使到一处。

【第75句】:【捋虎须】(惯)比喻冒险去触犯强者或有权势的人。 也作捋老虎须。 撩虎须。

【第76句】:【欺软不欺硬】(惯)指欺负软弱的,不敢惹厉害的。

【第77句】:【沙龙】“沙龙”泛指文学、艺术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会。近几年,“沙龙”一词风靡全国。那么,它来自哪里呢?它是一个外来语,是法语的音译。 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谈论文学艺术,互相诱发灵感,无拘无束,生动活泼,促进创作质量。 “沙龙”遂成为社会交往中的高雅的活动场所的称呼。西风东渐,前几年传人中国,风靡一时,如“艺术沙龙”、“青春诗派沙龙”等。后来向其他领域扩展,如“企业家沙龙”、“摄影沙龙”、“美术书法沙龙”。大学生里的“英语角”为了赶时髦,改称“英语沙龙”,公园里的“戏曲沙龙”等,不一而足。

【第78句】:【耳闻不如目见】(谚)耳朵听来的,不如亲眼看到的准确可靠。指耳听是虚的,眼见是实的。 也作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 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亲历。 耳听不如眼见,眼见不如手摸。

【第79句】:【瓜田不纳履,李不下整冠】 释义:纳履:提鞋。冠:帽子。在瓜田中不提鞋,在李树下不整帽子。意思是不做让人怀疑的事。 例句:论她的能力,干一点重要的政治工作还是可以的,但我再三考虑,还是搞技术为好,免得别人背地里说些闲话。古人说过,“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啊!

【第80句】:【拿得起,放得下】(惯)1指人有本领、有技能。2指人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3指处理问题果断、灵活,有能力承担,也舍得放弃。

【第81句】:【心宽出少年】(谚)心胸开阔,能使人保持年轻。指人乐观豁达,无忧无虑,就不易衰老。

【第82句】:【提哪把壶哪把壶不开】(惯)形容事事不顺利。

【第83句】:【嘴上天官赐福,肚子里男盗女娼】(惯)天官:道教所信奉的三神之一;三神也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于人。指嘴上说得冠冕堂皇,思想行为却卑鄙无耻。

【第84句】:【大有大的难处】(谚)指规模大、产业大,固然风光,可也有外人不知道的为难之处。

【第85句】:【船烂还有三千钉】 释义:比喻有钱人家即使败落了,也还有些家底。有时也比喻有威信的领导人即使离开了岗位,也还受到人们的敬重。 例句:“‘船烂还有三干钉’,毕竟是尚书府里阔哥儿。逃难下业,仍捧得出三百两银子。”

【第86句】:【放冷箭】 释义:比喻乘人不备,暗中耍手段加害于人。 例句: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样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没有放冷箭么?”

【第87句】:【无风就下雨】(惯)比喻没有任何先兆,事情就发生了。也比喻不告知对方,就采取行动。

【第88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谚)月亮圆满了就会逐夜亏缺,水盛满了就会溢出来。指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人或事物发展到极盛时,必定要走向衰落。

【第89句】:【人家偷驴他拔橛儿】(惯)橛儿:拴驴的桩子。别人偷走了驴,他去拔桩,结果被抓住。比喻别人得了好处,他去代人受过或承担责任。 也作人家偷牛,叫他拔桩。 人家偷牛,你拔橛子。 人家偷驴,你拔橛儿。

【第90句】:【表壮不如里壮】(谚)外表强大,不如内里壮实。常专指丈夫有才干,不如妻子善理家。 也作“里壮强如表壮”。

【第91句】:【大恩不言谢】(谚)大恩大德,不能用普通的谢礼来报答。指人有大恩于我,只能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第92句】:【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惯)你提出什么问题来,我都能回答你。指人善于应对。

【第93句】:【蚂蚁戴笼头】(惯)笼头:套在骡马等大牲畜头上系缰绳的用具。 比喻担不起来,顶不了事。

【第94句】:【看景不如听景】见“观景不如听景”。

【第95句】:【独拳难打虎】 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小,办不成大事。 例句:虽然闻长山住院之后,徐庆春如“砍掉一只有手”,觉得“独拳难打虎”。但他毫不犹疑地保证道:“没问题,亲自负责就亲自负责。”

【第96句】:【私凭文书官凭印】(谚)民间的房产地产发生纠纷,是以文契字据为根据的;官场中的公事交往,是以官印为根据的。指公事私事全靠实据,不凭口说。 也作“私凭文契官凭印”。

【第97句】:【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语一般两句连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过去封建时代,用来激励人们上进好学,形容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那么,它源自何处呢? 它源自宋真宗的《劝学诗》,诗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人们受其启发,又续貂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知道人们是有意逢迎皇帝,还是寒碜皇帝,反正“颜如玉”不如“黄金屋、千钟粟”格调高雅。不管怎么说,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给冷落了。 以上三句诗,无非是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读了书,有钱花;读了书,有饭吃;读了书,有娇娘。有的少年为此追逐名利享受,误入歧途。毛泽东也曾向少儿劝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才是正道。

【第98句】:【屎壳郎推车——滚蛋】(歇)屎壳郎常把粪滚成球形,然后雄雌分工,一前一后地把粪球滚到僻静处贮存。本指屎壳郎滚着粪球,转以责令人离开或走开。 也作屎壳郎搬家——滚蛋。 屎壳郎搬家——滚球。

【第99句】:【无立足之地】(惯)立足:能站住脚或生存下去。比喻没法生存下去。也形容非常惭愧,无地自容。

11405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