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爱奇艺2024经典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瘸腿驴跟马跑——赶不上】(歇)指落在人后追赶不上。

【第2句】:【开口见喉咙】(惯)指一张口就知道他想说什么,或一说话就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

【第3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谚)履:鞋。冠:帽。到瓜田里,不要弯下腰去提鞋,免得人说你偷瓜;到李树下,不要伸手去整帽,免得人说你摘李。指处在容易引起怀疑的环境,要尽可能避开嫌疑。

【第4句】:【把送殡的埋在坟里】(惯)送殡的:送葬时陪送灵柩到坟地的人。 比喻伤害了好心帮忙的人。

【第5句】:【鸡肚不知鸭肚事】 释义:比喻这个人不知那个人的心思。 例句:“不是不相信老三。你是‘鸡肚不知鸭肚事’。我有我的难事,你可就无所谓了。”

【第6句】:【扎空枪】(惯)比喻办事落空。

【第7句】:【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见“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第8句】:【假李鬼遇上真李逵】(惯)李鬼、李逵都是《水浒传》中的人物。李鬼冒李逵的名去截道,没想到真的碰上了李逵而被杀死。指冒名顶替的恰好碰到了被冒名的人。

【第9句】:【说一句,是一句】(惯)指说出来的话实在、有分量、算数。 也作说一句,算一句。 说一句话,算一句话。

【第10句】:【老虎不嫌黄羊瘦】(谚)比喻东西只要还有一点用处,就要抓住不放。也指强者对弱者的掠取,是不计多寡肥瘦的。

【第11句】:【宁失一人喜,不结千人怨】(谚)宁可失去顶头上司的欢心,也绝不使群众抱怨怀恨。指做事不能为了讨好当官的而坑害群众。

【第12句】:【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谚)三寸气:呼吸。无常:死去。人活着时靠一口气,可以有种种作为;一旦停止呼吸断了气,那就一切全完。指人要想有作为,首要的条件是保有生命。 也作三寸气在干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三寸气在干般用,一遇无常万事休。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气万事休。

【第13句】:【鱼见饵不见钩,人见利不见害】(谚)饵(er):诱鱼上钩的钩头肉。 鱼只见香饵,不会想到因此丧命;人只见钱财,很少顾及背后的陷阱,指眼前的利益会诱发致命的灾祸。

【第14句】:【盼星星,盼月亮】(惯)形容盼望的心情非常急切。

【第15句】:【打小九九】(惯)小九九:乘法口诀。比喻在心里盘算。

【第16句】:英雄热爱人民,人民热爱祖国。

【第17句】:【碰了一鼻子灰】(惯)1比喻遭到拒绝或斥责,感到尴尬、没趣。2比喻受到打击。 也作抹一鼻子灰。 撞了一鼻子灰。 惹了一鼻子灰。

【第18句】:【蝎子放屁——毒气大】(歇)毒气:本指有毒的气体,转指毒辣的手段。形容人非常狠毒。

【第19句】:【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谚)哪怕只是一文钱,关键时刻缺了它,能耐再大也会被难住。指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应珍惜,莫浪费。 也作一文钱急死英雄汉。 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第20句】:【顶着石臼做戏——费力没讨好】见“背了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

【第21句】:【发高调】见“唱高调”。

【第22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个去】(谚)阎王:传说掌管人生死的阴间之神。旧指七十三岁与八十四岁是人生命中难过的两个“坎”,老年人往往容易在七十三岁或八十四岁死去。 也作“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第23句】:【偷鸡猫儿性不改】(谚)比喻品质恶劣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显露出恶劣的本性来。 也作偷食猫儿性不改。 偷嘴猫儿打不改。

【第24句】:【西方不亮东方亮】见“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第25句】:【管山的烧柴,管河的吃水】(谚)管山的有柴烧,管河的有水吃。指掌管哪一行业,就靠哪一行业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也作“管山吃山,管水吃水”。

【第26句】:【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释义:形容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无穷。“让路”又作“让道”。 例句:种种困难,遇到共产党人,它们就只好退却,真是“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

【第27句】: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第28句】:【死了张屠夫,不吃浑毛猪】(谚)屠夫:以宰杀猪羊为职业的人。浑毛猪:没煺毛的猪肉。指即使某个屠夫死了,人们也不会吃没煺毛的猪肉。比喻缺了某个重要的人物或条件,事情照样做,日子照样过。 也作死了张屠户,不吃连毛猪。 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

【第29句】:【儿时练功易,老来学艺难】(谚)小时练功容易,老来学艺就很困难。指练功学艺要在年少时抓紧,年老就难以学练。

【第30句】:【结为秦晋之好】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家联姻,结为亲家。此俗语出自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秦晋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来促进秦晋之间的关系。那个时候,秦国与晋国不仅是相交之邦、礼仪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频繁的两个国家,两国王室之间常会出现秦晋联姻事件,后来秦晋就被称为亲人关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结秦晋就是促成男女双方,使之交好,暗含结婚之意。

【第31句】:【地在人种,戏在人唱】 释义:说明做事要靠主观努力。 例句:“收罢麦你先上这一茬粪,秋天收罢秋你再狠狠上它一茬,要不了三年,就喂过来了。常言说:‘地没坏地,戏没坏戏,地在人种,戏在人唱’。”

【第32句】:【蔫人出豹子】(谚)蔫人:不起性的人。豹子:猛兽,代指举止凶恶的人。指脾性一贯和善的人,有时也会突然发作得非常暴烈。

【第33句】:【拿得住的是手,掩不住的是口】(谚)手能抓住,嘴却无法掩住。偏指人人都有传播消息的自由,不论采取什么严密的措施,也禁不住信息的交流。

【第34句】:【守着饼挨饿】(惯)比喻有好的条件不知道利用。

【第35句】:【铁不磨要锈,水不流要臭】(谚)铁要打磨,才不会生锈;水要流动,才不会发臭。比喻人要经常运动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第36句】:【捧臭脚】(惯)指对人极力巴结、讨好、吹捧。

【第37句】:【指着碟子说碟子,指着碗说碗】(惯)比喻就事论事,无关的不说。

【第38句】:【入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第39句】:【鸣礼炮二十一响】在我国的国庆典礼上,鸣礼炮二十一响,这是为什么,它有什么说道吗? 鸣礼炮二十一响,作为国家最高礼仪的习俗起源于英国。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几乎每一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礼炮,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国一般鸣礼炮七声。但是,英国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三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礼炮二十一响是最高规格,以下按单数逐级递减直到一响,用于较低的礼仪。以后,鸣礼炮二十一响成了国际惯例。

【第40句】:【会捉老鼠的猫不叫】(谚)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不声张。比喻精于办事的人,只求实际效果而绝不张扬。

【第41句】:【揪尾巴】(惯)比喻抓住致命的要害或证据。 也作“揪尾巴根子”。

【第42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锈】(谚)比喻人必须经常运动,才能保持健康。

【第43句】:【莫瞒天地莫瞒人,莫作瞒心与祸邻】(谚)做人不要欺瞒天地,欺瞒众人,更不要欺瞒自己的良心,以免招灾惹祸。 也作莫瞒天地莫瞒心,心不瞒人祸不侵。 莫瞒天地莫瞒心,心不瞒时祸不侵。

【第44句】:【不种百顷地,难打万石粮】(谚)顷:百亩为一顷。指种的地广,打的粮才会多。也泛指下的本大,得到的收益就丰厚。

【第45句】:【温开水泡茶——慢慢来】(歇)指行动迟缓或行事慢慢腾腾。

【第46句】:【冤家怕破脸,对头怕见红】(谚)破脸:撕破脸面。见红:斗殴中流血。指冤家对头发展到不讲情面、流血斗殴时,就激化了矛盾,难以和解。

【第47句】:【龙多乃旱】(谚)龙多了,互相推诿,谁也不管下雨的事,天就干旱了。比喻做事,人多谁也不负责,反把事情耽搁了。 也作龙多不治水。 龙多旱,人多乱。

【第48句】:【腊雪是被,春雪是鬼】(谚)腊月下雪,像被子一样覆盖着麦田;春天下雪,像鬼魅一样损害着麦田。 指立春前下雪,对麦田有利;立春后下雪,对麦田有害。

【第49句】:【货比三家不吃亏】(谚)买货物时,多跑几家作个比较,就能比出货物的优劣与价格的高低。指买货多问多比,自不会上当吃亏。 也作“货买三家不上当”。

【第50句】:【贼无赃,硬似钢】(谚)捉贼如果拿不到赃物,贼会死不认账。指捉贼必须捉赃。

【第51句】:【气不圆,馍不熟】(谚)圆:满。 要蒸到蒸笼的气十分足,馒头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难成功。

【第52句】:【满天讨价,落地还钱】见“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第53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惯)成天吃饱了饭,什么心也不操。指人没有上进心,只是混日子。

【第54句】:【不知天高地厚】(惯)语本《韩诗外传》卷八“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 1形容人狂妄无知,盲目自大。 2比喻人不谙世事,没有处世经验。 也作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不晓得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第55句】:【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谚)招安:劝招农民武装向统治阶级投降。 行在:专指封建帝王行幸所至的地方。旧指做官、发财都有捷径可走。

【第56句】:【百无一有,百巧百穷】(谚)百无一有:技艺上样样都想学得的人,结果是一样也学不到手。百巧百穷:各种技艺都会,但不能精通一门,总不免受穷。指掌握技艺贵在专精,不可贪求全面。

【第57句】:【发洋财】(惯)洋财:跟外国人做生意得到的财物。指从外国人身上得到财物或非常稀罕的东西。 也指得到不义之财。

【第58句】:【牛栏里关猫】(惯)比喻采取的防范措施漏洞太大,不管用。

【第59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谚)修:修行。公公修行,公公就得善果;婆婆修行,婆婆就得善果。指信佛信道,谁修行谁就能得善果。也泛指凡事谁有诚意,谁就能取得成功。 也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第60句】:【黑猫不捉耗子,还有白猫】 释义:比喻事情总会有人干的。 例句:我倒觉着对待工作不能心急,胖子不是一嘴吃的。春天必刮东风,伏天总要落雨,黑猫不捉耗子,还有白猫哩!

【第61句】:【过河看深浅,走路看高低】(谚)比喻无论做什么事,必须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大意了。

【第62句】:【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谚)舍不得用孩子作诱饵,就套不住恶狼。泛指凡事不冒大风险、不付出大代价,就难以取得鼓舞人心的大收获。 也作舍不得孩子逮不住狼。 舍不得孩子,打不了老狼。

【第63句】:【钱是奴才,用了还来】(谚)奴才:旧时卖身供主人役使的人。指钱财就像奴才一样,是供人使用的,花了还会来,不必过于看重。

【第64句】:【一块石头往平处放】(惯)形容办事公平、公正。

【第65句】:【穿不穷,吃不穷,计算不到定受穷】见“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死受穷”。

【第66句】:【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大风浪的】(歇)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比喻人见过世面,经历过大的风浪。

【第67句】:【分银子都会有人骂】(谚)给大家分银钱,也会有人发怨言。指再有益的事情,也会有人不满意;或人多了,再好的事,也难保人人都称心。

【第68句】:【出污泥而不染】 释义:比喻人从污秽的环境中出来,却能保持纯洁的品质,不沾染坏习气。 “污”又作“淤”。 例句:田月轩立刻尊敬地说:“对。这就是叔的可贵之处。‘渐于兰则芳,渐于鲍则臭’,叔久居鲍鱼之肆,尚能分别香臭,出污泥而不染,难得呀!”

【第69句】:【身静养指甲,心静养头发】(谚)身闲的人,养得指甲又长又完好;心静的人,养得头发又长又光亮。 指人在生活中,难得的是身心闲静。

【第70句】:【挨闷棍】(惯)闷棍:在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狠狠打出的一棍。比喻突然遭到沉重打击。 也作“挨闷棒”。

【第71句】:【吃迷魂汤】(惯)迷魂汤:迷信指地府中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话语或行为。1比喻被假象或甜言蜜语所迷惑,头脑不清醒。2泛指人糊涂,不明事理。 也作吃迷魂药。 吃迷药。

【第72句】:【露口风】(惯)指从言谈话语中透露出某种不为人知的信息。 也作漏口风。 透口风。

【第73句】:【班房】现在人们称被司法部门拘留或坐监狱为“蹲班房”。它源自哪里呢? 考其源,是来自明清两代的“三班八房”。所谓“三班”是指皂班、隶班、快班,属于差役组织,分掌维系治安、侦察、捕缉、提刑、解押、传呼诉讼等事务。“八房”是指吏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仓房和承发房,属于封建国家地方政权中的胥吏机构,分掌地方民政、财政、教育、水利、建设等事务。古代衙门不仅管行政事务,还管审判。故此,根据“三班八房”的性质和职能,人们就把封建衙门、监狱简称为“班房”。

【第74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时也有黄金】(谚)秕(bi):空的或不饱满的颗粒。谷米中免不了夹杂着秕糠,沙子里也常会夹杂着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纯净。也比喻对人不可一概而论。

【第75句】:【乌鸦彩凤不同栖】(谚)比喻志趣高雅的君子,绝不会和低三下四的小人混在一起。

【第76句】:【敲锣卖糖——各执一行】(歇)行:行当。本指各干各的行当,转指各干各的事,互不干预。也指各人干惯了各自的一行,精通各自的一行。 也作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敲锣卖糖——各搞一行。

【第77句】: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第78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人们常用到的一个俗语,言简意明,富有哲理。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此语出自《菜根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伤于察也,二语立存,精明而浑厚矣。” 这句话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对己,如何对人。对己要严,要光明磊落,要宽以待人,与人共事要和睦相处,与世无争,不能存有害人之心。 但另一方面,不可单纯地以己推人,以为天下人都和自己样,那就坏了,该设防还是要设防的。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天下无贼》,其实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疏于设防,可能像吕伯奢遇到曹操一样,可能像东郭先生遇到狼一样,可能像农夫遇到冻僵的蛇一样。这些血的教训应该吸取。

【第79句】:【依样画葫芦】(惯)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也作依本画葫芦。 依葫芦画瓢。 照葫芦画瓢。

【第80句】:【不叫的狗咬人】 释义:比喻害人的人凶相不外露。 例句:故玉音的男人黎桂桂,是个老实巴交的屠户,平日不吭不声,三锤砸不出个响屁。可是不叫的狗咬人。他为王秋赦总结过一句话,当时流传甚广,影响颇坏。

【第81句】:【西凤酒】西凤酒,原名柳林酒,是我国十大名酒之一。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参加“南洋万国赛会”,获奖牌,受到各国评酒专家的交口称赞。 西凤酒的名称来自一个久远的典故。 传说唐代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欢送出使长安的波斯王子回国,来到扶风郡雍州(今陕西省凤翔县)的十里长亭,发现路上蜜蜂、彩蝶纷纷落地不起,非常好奇。经向路人询问,得知附近的柳林镇有一家酒坊刚从地下挖出一坛窖藏老酒,气味浓香无比,因而导致蜂蝶醉倒,卧地不起。 后来郡守便把这坛美酒送给裴侍郎。裴氏非常高兴,即兴吟诗一首:“送君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回朝后,裴侍郎又将这坛美酒献给高宗皇帝,从此柳林酒便身价百倍,被列为朝宴、国宴佳酿。因该酒产自西部凤翔,后来便改称“西凤酒”,一直沿袭至今。

【第82句】:【虎瘦雄心在】 释义:比喻有志气的人在什么恶劣的环境中都不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 例句:好行者,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道:“见我咋的?”

【第83句】:【骑着驴骡思骏马】 释义:比喻人的欲望没有止境。 例句: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第84句】:【床上叠床,屋上架屋】(惯)比喻机构重叠。

【第85句】: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第86句】:【属爆竹的——点火就响】(歇)人像是有爆竹的属性,一点火就爆炸。形容人性子急躁,遇事容易发火。 也作“属炮仗的——一点就响”。

【第87句】:【湿手捏了干面粉——黏缠极了】(歇)本指干面粉黏附在湿手上,去不掉;转以形容非常麻烦,缠人极了

【第88句】:【癞蛤蟆打苍蝇,将供嘴】 释义:癞蛤蟆打苍蝇吃,将供上嘴。比喻劳动所得勉强糊口。 例句:三爷,我是癞蛤蟆打苍蝇——将供嘴。我这老胳膊老腿的,不能撸锄杠,才给你们看园子。

【第89句】:【十年九不遇】(惯)形容非常少见,难得碰到。

【第90句】:【端公盆,说公理】(惯)指主持公道,说公平合理的话。

【第91句】:【不严不成器,过严防不虞】(谚)不虞:不测。对子女的教育要从严,不严不能成材;但过严又会出问题。

【第92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俗语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细或缘由而心中纳闷。那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传说。 一说源自苏州西园寺,寺里有座罗汉堂建成一个“八卦”形,五百多个罗汉布置得往返循环,上上下下,将房屋的角角落落全部利用了起来,实在高妙。据说,设计这种奇特建筑的人,是本寺一个老和尚,他身高丈二有余,大家不喊他法号,都喊他“丈二和尚”。施工中,他一不画图纸,二不将施工计划告诉大家,只管招呼大家干活。一个“八钋”式的建筑,左拐右拐,东弯西弯,把一般工匠弄得晕头转向,都叹息:“丈二和尚弄得我们摸不着头脑。”等到竣工那天,大家细细一看,这个八卦形的罗汉堂精美极了,大家称赞:“难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在是本领太高了。”从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话就传开了。 二说来源于山西普救寺。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城西北,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西厢记》故事。元代时,普救寺的香火旺盛,僧人们除了化斋念佛就是吹拉弹唱,很喜欢关汉卿的昆曲戏,一个俗名叫张耳的和尚尤其着迷,演唱起来废寝忘食,常常忘记到斋堂吃饭。尽管师兄师弟好心提醒,张耳依然如痴如醉。有时想起吃饭了,可到了斋堂以后,别的和尚早已吃过,第一个拿勺盛饭的从来没有张耳。寺里有个僧人爱开玩笑,说“张耳和尚摸不着头勺”。这句话传到普救寺外,日久天长就成了“丈二(张耳)和尚摸不着头脑(头勺)”,一直流传至今。

【第93句】:【石灰布袋——到处留迹】(歇)本指石灰布袋放到哪里都会留下痕迹,转喻人不管走到哪里,都留下行迹。多指留下劣迹。 也作“石灰布袋——处处有迹”。

【第94句】:【拨开云雾见青天】(惯)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清除障碍,看到了希望。 也作“拨开乌云见青天”。

【第95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见“拼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第96句】:【脸丑怪不着镜子】(谚)比喻做错事受到惩罚,只怨自己,怨不得别人。

【第97句】:【交人交心,浇树浇根】(谚)指和人交往,贵在交心,这道理就像浇树要把水浇到根上才能枝繁叶茂一样。

【第98句】:【久经大海难为水】 释义:见过大世面,小事情不放在眼里。此句是元稹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 的变体。 例句:“我也不会让你们吓住!我马之悦是久经大海难为水的人,比你们厉害的人我经的多了!”

【第99句】:【没肚皮揽泄药】(惯)揽:拉到自己身上来。饿得肚子都瘪了,还要用泄药。比喻多此一举。

17191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