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卡车之家上比较火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炕上养虎,家中养盗】(惯)比喻养育与自己为敌的坏人。

【第2句】:【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歇)本指自己夸自己卖的瓜好,转指自己夸自己。也指自己人夸奖自己人。 也作“老王卖瓜——人不夸自夸”。

【第3句】:【人不求人一般高】(谚)人只要无求于人,自然就不会看人的眉高眼低,就不会低人一等。指人要想在人格上不受制于人,最好是不伸手求人。

【第4句】:【狗掀门帘全靠嘴】 释义:比喻没什么本事,只会说嘴。“门帘”又作“帘子”。“靠”又作“凭”。 例句:大宝说:“他是狗掀门帘全靠嘴,谁不知道他和钱万利穿着一条裤子,一个窝窝撒尿。”

【第5句】:【蜂蜜嘴,蝎子心】 释义:比喻嘴甜会说,心肠狠毒。 例句:别他妈的满口仁义道德地糊弄人了,你们这一套我全明白了。谁不知你是蜂蜜嘴,蝎子心,耍那些花腔干什么?

【第6句】:【不问青红皂白】 释义:不问是非曲直,不管三七二十一。 例句:“金不换……不问青红皂白……扔过一个绳套……勒住我的脖子,又给吊在了树上。”

【第7句】:【狗肚子盛不了四两香油】 释义:比喻心里装不住事。“四两香油”又作“二两酥油”。 例句:可是,几天的工夫。你就不知咋着好了,儿子也要送给人家,金牛也要掏给人家!你,还有啥?人家说“狗肚子盛不了四两香油”。

【第8句】:【绑鸡的绳子,捆不住大象】(谚)比喻用制伏弱小者的方法,根本无法制伏强大的对手。

【第9句】:【酒斟满,茶倒浅】(谚)酒席上,给客人斟酒要满杯,以示敬重;给客人倒茶不要满,以示文雅。指酒满杯、茶浅盏,是酒席茶桌上的规矩,也是礼数。

【第10句】:【八十岁学吹鼓手】(惯)吹鼓手:旧式婚丧礼仪中吹奏乐器的人。 指年纪大了还去学某种技艺。

【第11句】:【人老猫腰,树老焦梢】(谚)猫腰:像猫一样弓着腰。焦梢:树枝的末梢焦黄干枯。指人老了腰就伸不直,这和树老了枝梢干枯一样,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也作“树老焦梢,人老猫腰”。

【第12句】:【植树节】3月12日,是我国现在的植树节。那么,过去有植树节吗? 我国最早设立植树节,是由民国初期周自齐呈准孙中山大总统设置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四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活动。7月2旧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这首个植树节是源于我国古代清明节插柳的习惯。相传,唐朝高宗于三月初三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时,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绿柳发芽,遂长成小树。“井井有条”的成语即发源于此。这也是将清明定为植树节的起因。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孙中山)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十六条。后经行政院及国民政府批准,正式确定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植树造林,重新规定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第13句】:晚餐少喝水,睡前不饮茶。

【第14句】:【陛下.殿下、阁下】这三个词都是敬辞,“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阁下”一般指宰相。这三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高帝纪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说法。颜师古注引汉应劭的话:“若今称殿下、阁下、侍者、执事,皆此类也。” 古人的尊称有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不敢正视对方,因为对方地位太高。 陛下。见到皇帝,不能正视,只能站到台阶之下,更不能直接与皇帝说话,宝座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对皇帝的尊称。 殿下。见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视他们,只看他们的宫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阁下。见到宰相,也不敢正视,只能看到他的楼阁之下,于是称之为“阁下”。“阁下”可解释为在你的阁楼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机构——内阁。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才成为权力的中枢,内阁成员称为阁老。在这时,阁下又增加了一层意思,就是对内阁大臣的尊称。现在“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首相阁下、大使阁下。 陛下、殿下、阁下是对他人的敬称,以自称的“在下”地位来衬托出他们的高贵地位。

【第15句】:【蛤蟆跳在戥盘子里——自称自赞】(歇)戥盘子:戥子(一种测定贵重物品或药品重量的小秤)一端盛放所要测定重量的物体的小盘子。称:本指测定重量,转指称赞。 指自己称赞、夸耀自己。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蛤蟆跳在戥盘——自称自赞”。

【第16句】:【人无利己,谁肯早起】(谚)人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谁肯摸黑赶早下苦辛。旧指只有在名和利的驱使下,人才会辛勤拼搏。 也作人不利己,谁肯早起。 人无利息,谁肯早起。

【第17句】:【卖啥吆喝啥】(谚)吆喝(ya。he):卖东西时大声叫卖。卖什么东西,就吆喝什么东西。比喻干什么事就谈什么事,三句话不离本行。

【第18句】:【树高招风】 释义:比喻目标大了易招致别人的嫉妒反对。 例句:问日:“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日:“潭深鱼聚。”悟日:“见后如何?”师日:“树高招风。”

【第19句】:【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九州一词起源于何处,最早见于金文《叔夷钟铭》,说中国的疆域有九州。具体指哪几州,众说纷纭。一种采用《禹贡》的说法,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划分的情况是: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 “九州”只是传说中的行政区域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已在我国的文化史中沉淀下来,人们便以它泛指中国了。

【第20句】:【孩儿不嫌娘丑】见“儿不嫌母丑”。

【第21句】:【买一个饶一个】(惯)饶:另外添加。比喻惩罚某人,连带也惩罚了另一人。

【第22句】:【风是风火是火】(惯)形容着急、慌张或冒失的样子。

【第23句】:【老鹰抓小鸡】(惯)形容动作快捷而凶猛。 也作老鹰捉小鸡。 老鹰抱小鸡儿。

【第24句】:【大炮一晌,黄金万两】(谚)比喻战争之财易发。

【第25句】:【老郎疼婆娘,少郎讲名堂】 释义:年轻的丈夫不知道疼爱妻子。 例句:“唉唉,事到如今,只能顾一头了。俗话说:‘老郎疼婆娘,少~B讲名堂’。……”

【第26句】:【驴不跑怨鞍不好】(惯)比喻主观上不努力却埋怨客观条件差。

【第27句】:【看西洋景】(惯)西洋景:也叫西洋镜,旧时民间文娱活动的一种装置,许多画片左右推动,周而复始,观众从透镜中看放大的画面,画片多为西洋画。比喻去看新奇或意想不到的东西。

【第28句】:【断桥】杭州西湖美名扬天下,到过西湖的人都要到“断桥”一游,结果“断桥不断”。 关于断桥的得名众说纷纭:有人说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有人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断桥。还有人说是冬日雪霁,古石桥上阳面冰雪消融,阴面依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似断非断,故名“断桥残雪”。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桥畔住着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他们将西湖上的小木桥改造成为一座高高的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 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也不怕路滑桥断了。乡亲父老为纪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段”与“断”同音,久而久之又被称为“断桥”。

【第29句】:【鹅食盆里不用鸭插嘴】(谚)指鹅吃食的盆里,容不得鸭插进嘴来吃食。比喻人各有各的所得,不能任由别人去抢夺。

【第30句】:【吉人自有天相】 释义:相:帮助,保佑。指人有好运气,遇到危险也能平安无事。 例句:陶洪滨接过嘴也劝李二嫂:“你回去吧!心放宽些,吉人自有天相,伤会医好的。”

【第31句】:【开大口,说大话】(惯)指夸口,言过其实。 也作“开大口,讲大话”。

【第32句】:【嘴里念弥陀,心里赛毒蛇】(惯)弥陀:即阿弥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指人嘴上说的是慈悲的话,内心却非常狠毒。

【第33句】:【野鸡戴皮帽儿——充鹰】(歇)比喻冒充大人物。含讥讽意味。

【第34句】:【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释义:比喻不能被一种行不通的办法难倒,还要想别的办法。 例句:没关系,陆路不通水路通,反正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咱们趁早另想办法。

【第35句】:【若要好,问三老】(谚)三老:泛指多位老者。指要想把事情办得妥当,就得多请教几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听取他们的意见。

【第36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谚)指山歌的区域性很强,到哪座山就唱哪座山的歌。比喻办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能死搬硬套,墨守成规。 也作到哪山,唱哪歌。 到哪架山梁,唱哪架山歌。

【第37句】:【外好里丫槎】(惯)丫槎:树枝歧出的样子。形容人表面上随和宽厚,内心却复杂,让人捉摸不透。 也比喻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求。

【第38句】:【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歇)指过分斟酌字句,死抠字眼。 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耗子栽进书篓里——咬文嚼字”。

【第39句】:【好狗不挡路】(谚)指机灵的狗不卧在道路当中,阻挡往来交通。比喻知趣晓事的人,绝不做妨碍别人行动的事。 也作好狗不挡道。 好狗不碍路,碍路没好狗。

【第40句】:【生在蜜罐里】见“落在蜜缸里”。

【第41句】:【茅厕跌倒——屁也没得放】(歇)指没有什么话可说。

【第42句】:【山里说话有鸟听,屋里说话有鼠听】(谚)在山里说话,紧防鸟儿听去;在屋里说话,紧防老鼠听去。 指人们说话,尤其是秘密的话,要紧防有人窃听。

【第43句】: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第44句】:【的确凉】“的确凉”又叫涤纶,是一种常见的合成纤维。的确凉这么通俗好听的名字,却是翻译过来的,有趣的是,它不是按照普通话的音来翻译,而是按照广东方言来音译的。 原来,美国叫涤纶为“达克纶”,在香港市场上出现以后,人们按广东话把它音译为“的确凉”。由于“的确凉”这个名字通俗、好记,便在内地普遍沿用开了。 说来也凑巧,“的确凉”好似意译。不论从字面上,还是从肉眼直观上,都有特别凉快的感觉。因为的确凉做的夏装,白如雪片,薄如蝉翼,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其实,它并不比其他的夏季衣料凉快。的确凉的特点是弹性好,穿起来挺括,洗后不走样,结实耐穿。不过,它吸水性差,不吸汗,通气性不好。

【第45句】:【善门难开,善门难闭】(谚)行善做好事,一要确定目标,二要掌握分寸,三要分清界限,此即善门难开;及至招致麻烦,欲止无术,欲行乏力,进退作难,此即善门难闭。 指做好事不易。

【第46句】:【恶疮都打内里破】(谚)恶疮:毒疮。毒疮总是从内里溃烂的。借指自家人的矛盾冲突,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

【第47句】:【有眼牙人无眼客】(谚)牙人:也叫牙客,旧时集市上货物买卖的中间人,现称经纪人。客:外地来当地购物的客商。指生意场上中间人心中有数,采购客商却不时受骗。

【第48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歇)倒:谐“道”。比喻虽有才学却表达不出来。也指心里有话说不出来。 也作“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

【第49句】:【飞鸟各投林】 释义:比喻各有各的归宿。 例句:战事虽长,也终有和平的一天,有一天,胜利来到,惊喜袭击了各个人的心,那时真是“飞鸟各投林”,所剩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

【第50句】:【扣帽子】(惯)指给人无端加上罪名或不实之词。

【第51句】:【一块石头往平处放】(惯)形容办事公平、公正。

【第52句】:【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俗语比喻办事情想得到预期的好处,却不想把事情办砸了,还破费了许多花销或出了其他差错。它源自《三国演义》。 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周瑜见刘备占据荆州不还,便劝说孙权假意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骗刘备到江东做人质以换取荆州。没想到事情被孙权的母亲吴国太识破,她看中刘备是真正的英雄,孙尚香也愿意嫁给刘备,这场骗婚闹剧弄假成真。在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孙尚香与刘备一起返回了荆州。 在回荆州的路上.周瑜处处设防,又派兵追赶,阻止刘备与孙尚香的归程。 由于孙尚香身带尚方宝剑,加之常胜将军赵子龙护驾,闯过层层险阻。当周瑜追来,他们已进入安全地带。诸葛亮命迎接的将士高呼:“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当即晕厥,是为“三气周瑜”之一。 由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感染力,“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俗语广泛流传。

【第53句】:【五官】“五官”本是人脸部的眼、耳、口、鼻、眉五个器官。如医院有“五官科”,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人们还记忆犹新。那么,“五官”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黄帝战蚩尤后,定都涿鹿城(今河北),并开始了治世大业。他封驯服七种野兽、大败蚩尤的马师皇为牧政官,管理衣食住行和驯服六畜;封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和采集治创良药的炎帝为医政官,管理医药和治疾;封理财有方的嫘祖为财政官,专管国家的经济和出纳;封屡立战功的力牧大将军为军政官;封联系各部落有功的伏羲氏为行政官。后来,在朝任职的这五位官员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而得到了黄帝的嘉奖。黄帝说:“多亏五官的臣子相助,方使得我脸上增了光彩呀!”从此,人们便称脸上的口、鼻、眼、眉、耳为“五官”。

【第54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万夫莫开”又作“万人难敌”。 例句:这个岩洞地形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即使敌人发现了白大姐藏在洞内,她有短枪,敌人也是干瞪眼没得办法。

【第55句】:【远女近地家中宝】(谚)远女:远嫁的女儿。近地:离家近的地。家中宝:指丑妻。旧指远女少生闲气,丑妻不惹是非,近地种收方便,是农家过平安日子的基本条件。

【第56句】:【大白天说梦话】 释义:说荒唐话、不实际的话。 例句:“连升嫂子,你不要大白天说梦话吧,这是不可能的事儿!”

【第57句】:【跳槽】“跳槽”一词已成现在流行语了,是个热门话题。《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人离开原来的单位到别的单位。”不少人认为它是个新词,其实古已有之。 跳槽原指牛马发情时烦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别的槽里去吃。转义指男女间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甄后圹上行》日:“魏明帝初为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毛氏有宠,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宠,毛后爱驰,亦赐死。元人传奇以明帝为跳槽,俗语本此。”这里说得明白,“跳槽”一词始于元代,且仅指男女间喜新厌旧。 到明代,市井文学勃兴,旧语翻新,“跳槽”一词畸变为“妓女隐语”或“妓寨背语”。徐珂的《清稗类钞》对“跳槽”给出了非常确定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之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很明白,是说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桂枝儿》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 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难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词义已向非劣性方面转化,与时下流行义基本相同。“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了。

【第58句】:【不图打鱼,只图混水】(惯)不为捕鱼,只想把水搅混。比喻不图得到多少好处,只为把事情搅乱。

【第59句】:【进可攻,退可守】(惯)l指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既可以主动出击进攻,也可以防御守卫。2指有一块能维持生活的地盘,使自己进退自如。

【第60句】:【兜肚断了带子——没得绊】(歇)兜肚:护肚子的内衣,上下都有带子束在身上。绊:缠束。指人不受约束了。一说“绊”谐“盼”,指没有盼头了。

【第61句】:【又是馒头,又是锤子】(惯)比喻软硬兼施。

【第62句】: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第63句】:【猪爪煮了一千滚——总是朝里弯】(歇)比喻人总会袒护与自己有亲友关系的人。

【第64句】:【妇女能顶半边天】(谚)指妇女的潜力很大,凡男人能做到的,妇女同样能做到。

【第65句】:【闯江湖】(惯)旧指闯荡四方,以从事算卦、卖艺、卖药、治病等职业谋生。

【第66句】:【打幌子】(惯)幌子:店铺门外面表明所卖商品的标志。1比喻某种迹象显露在外面。2比喻打着某种旗号,暗中却做着另外的事情。

【第67句】:【身在福中不知福】见“人在福中不知福”。

【第68句】:【鸣礼炮二十一响】在我国的国庆典礼上,鸣礼炮二十一响,这是为什么,它有什么说道吗? 鸣礼炮二十一响,作为国家最高礼仪的习俗起源于英国。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几乎每一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礼炮,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国一般鸣礼炮七声。但是,英国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三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礼炮二十一响是最高规格,以下按单数逐级递减直到一响,用于较低的礼仪。以后,鸣礼炮二十一响成了国际惯例。

【第69句】:【只重衣衫不重人】(惯)只看重人的穿着打扮,不看重其人品和才学。形容人势利。

【第70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释义:沉溺于男女私情,英雄的壮志就会消磨掉。 例句:这平生的大志,都被这娇妻美妾消磨尽了。常言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第71句】:【汤元】“汤元”是中华美食之一,既好听又好吃,它历史悠久,但其名却历史不长。这么好听的名字,却与臭名昭著的袁世凯有关。 汤元雅名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的元宵同名,显然是因借而来。元宵形如圆月,所以还有“圆宵”、“汤团”、“团子”等别称。此外,元宵还叫元子、糖元、汤元等。这里的“元”,大概是和卜元之元联系着的。 而关于汤元的名称,还有一则与袁世凯有关的故事。据说,民国年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觉得元宵和“袁消”同音,很不吉利,他又整天怕百姓推翻他的统治,所以下令改称“汤元”。然而,民意难违,袁某人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该消还是消了。

【第72句】:【解铃须用系铃人】(谚)要解下老虎项下的铃铛,还得请那位系上铃铛的人才行。比喻问题是由谁引起,还得让谁去解决。 也作“解铃仍着系铃人”。

【第73句】:【上有皇天,下有后土】 释义:意思是天地共鉴,天地作证。 例句:他一本正经地说道:“……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新郎新娘拜天地!”

【第74句】:【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歇)比喻自找祸害。

【第75句】:【两物相形,好丑愈见】(谚)人或物,只要两两放到一起比较,好的丑的,自会看得很分明。指比较是识别人与事物的最好办法。

【第76句】:【豇豆一行,绿豆一行】(惯)比喻说话、办事清楚,有条理。

【第77句】:【衣冠禽兽】“衣冠禽兽”现在常用来指责品德败坏的官员和坏人。称其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似禽兽。衣冠禽兽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传说古代有一种恶鸟、恶兽,名叫“枭”、“獍”,这两种禽兽出生后均先把生它的母亲吃掉,据此就有了“衣冠枭獍”一语,喻指行为卑劣,品质极坏的人。因一禽一兽,后演变为“衣冠禽兽”。 另一种认为,“衣冠禽兽”一语源于古代官员的衣饰,原来并无贬义。在我国历史和戏剧舞台上,封建官吏服饰上都绣有飞禽走兽,明清两代文官服上绣禽,武官服上绣兽,且看下表:品级:青树林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文官:仙鹤锦鸡孔雀雪雁白鹂露鹚鸳鸯鹌鹑练雀武官: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马从中不难看出,衣冠上的禽兽,越是珍奇,品级越高。后来这些象征、区别官职的“衣冠禽兽”们,只顾当官做老爷,仗势欺人,鱼肉百姓,到头来却成了人民切齿痛恨的代名词。

【第78句】:【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惯)诸葛:三国蜀丞相诸葛亮。仲达:三国魏名将司马懿,字仲达。诸葛亮死于军中,兵退,司马懿率军追赶,蜀军将诸葛亮雕像用太平车推出,吓退魏军。后指活人被死人吓倒。 也作“死诸葛吓跑活司马”。

【第79句】:【后生不看《水浒》,老来不看《三国》】(谚)后生:青少年。旧指《水浒传》是写造反的,青少年读了会不安分守己;《三国演义》是写争斗权谋的,老年人读了会增添奸诈贪得之心。 也作“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第80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谚)局:棋局。本指下棋的人往往神经紧张,看不准棋盘上的局势,从旁观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泛指人在事中往往思考不周,局外人却头脑清醒。 也作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第81句】:【散烟雾】见“放烟幕”。

【第82句】:【端公盆,说公理】(惯)指主持公道,说公平合理的话。

【第83句】:【剪牡丹喂牛】(惯)比喻糟蹋、浪费贵重的东西。

【第84句】:【老母猪衔着象牙筷子——装煞也是杀材】(歇)衔:用嘴含着。 煞: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杀材:该杀的料。指装得再好,也没有好下场。常含责骂意。

【第85句】:【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惯)比喻设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也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第86句】:【路上行人口似碑】(谚)碑:刻在石上的碑文。人们对人对事的评论与传播,像刻在石上的碑文一样,无法抹掉。指是非自有公论,不需自己辩解。也指事情一旦发生,也就无从隐瞒。 也作路上行人口胜碑。 路上行人口是碑。

【第87句】:【不知者不作罪】(谚)指不了解情况而误犯了别人,应当得到别人的原谅与宽恕。 也作不知者不怪。 不知者莫怪罪。 不知者不为过。

【第88句】:【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谚)爱惜衣服,就不会缺衣服穿;爱惜粮食,就不会缺粮食吃。指对财物能爱惜就会有积蓄,有积蓄就不会受困。 也作惜衣得衣,惜食得食。 惜衣有衣穿,惜食有食吃。

【第89句】:【脚不点地】(惯)形容走得飞快或不停地走。 也作脚不沾地。 脚不停趾。

【第90句】:【蚂蚱打喷嚏,满嘴庄稼气】 释义:比喻没有文化,说话土气。 例句:“就得是这样,不能像高翔他们一样,蚂蚱打喷嚏,满嘴的庄稼气,讲起话来,像数白花菜一样。”

【第91句】:【七大姑,八大姨】(惯)指众多的女性眷属。

【第92句】:【叫花子】乞丐俗称“叫花子”,那么乞丐为什么被称为“叫花子”呢? 有两个出处。 一是古时候天津的职业乞丐上街讨饭时,手中都拿着一根花棍,一路乞讨,一路舞动,碰上恶狗当道,乞丐就用它来打狗防身。由于棍子上面缠着花纸条,系着小铃铛,耍起来会“叮当”作响,所以俗称打花棍,是天津职业乞丐行乞的象征。这乞丐是够花哨的,故称“叫花子”。 二是如同化斋一样,“叫化”也是一个动词,叫化剩汤残饭的人被称为“叫化子”。这在元代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比如元代戏剧家张国宾的《合汗衫》:“我绕着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汤和这残菜。”因为“化”同“花”谐音,后来,人们就将“叫化子”俗称“叫花子”。这就是“谓乞儿为花子”的由来。

【第93句】:【屋怕不稳,人怕忘本】(谚)房屋怕的是不坚固而倒塌,人怕的是忘记根本而失去人的本性。指为人要有良心,不得忘本。

【第94句】:【贫家富路】(谚)贫家:居家贫穷。 富路:出门在外带足盘费。指居家节俭容易度日,上路窘困无处呼救。 也作“穷家富路”。

【第95句】:【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个伟大的发明。“+”、“一”号都诞生在德国,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时候,德国有个叫魏德曼的数学家,他非常勤劳,整天废寝忘食地计算。当时,还没有什么现成的符号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竖,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竖就是减少的意思。 好!‘-’,你就叫减号吧!”从此以后,“+”、“一”号就问世了,并风行世界。 “=”号的名字叫“等号”,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雷科特创造出来的。当年他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相等的情况,又无法标记,就决心创造一个符号。他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于是,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他取名为“等号”。 “×”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现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乘号”。 “÷”号诞生在瑞士。当时,学者哈纳在算账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

【第96句】:【羊皮膏药——不灵】(歇)旧时民间认为狗皮膏药疗效好,羊皮膏药不管用。指不灵验,不起作用。

【第97句】:【猫儿头差事】(惯)猫儿头:元代民间指勾结官府、称霸一方的人,转指讹索钱财的人。差事:被人派遣而去做的事情。比喻有利可图的差事。

【第98句】:【哪阵风儿吹来的】(惯)指人难得来访。不常见面的亲友来访时常说的客套话。 也作哪阵香风吹来。 哪一阵风把你吹来了。 什么风把你们刮来了。

【第99句】:【风匣板修锅盖——受了冷气受热气】(歇)风匣:风箱。气:本指气体,转指欺负、欺压。指接连受气。

17202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