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谚语俗语文案句句触及心灵!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盆朝天,碗朝地】(惯)形容东西放置无序,乱七八糟。

【第2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见“好鞋不踏臭粪”。

【第3句】:【当着矮人,别说短话】 释义:比喻当面不说人家的短处或人家忌讳的话。 例句: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不犯着牵三挂四的。俗话说:“当着矮人,别说短话”。姑奶奶骂我,我不敢还言;这二位姑娘并没惹着你,小老婆长小老婆短,人家的脸上怎么过得去?

【第4句】:【唱戏的不瞒打锣的】 释义:比喻关系密切或相互合作干事的人不必相互隐瞒。 例句:过了几天,杨大肚子按照药葫芦的吩咐把几个亲信的班长叫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一顿之后,说:“唱戏的不瞒打锣的,跟兄弟们商量件事情。”

【第5句】:【一虎难敌群狼】见“独虎架不住群狼”。

【第6句】:【锅里没米,碗里难有饭】 释义:比喻集体贫穷,个人也难以富裕。 例句:秀真,你真糊涂!我给你说了多少遍了:锅里没米,碗里难有饭;集体生产搞不好,光凭那仨核桃俩枣救不了急。

【第7句】:【饿肚酒,醉死牛】(谚)饿着肚子喝酒,体壮如牛的汉子也能醉倒。 指空肚子喝酒最容易醉倒。

【第8句】:【春己卯风树头空,夏己卯风禾头空,秋己卯风水里空,冬己卯风栏里空】 释义:春季己卯日起风,树上无花叶;夏季己卯日起风,不结禾实;秋季己卯日起风,水中无鱼虾;冬季己卯日起风,栏里无六畜。谓四季己卯日起风,预兆无所收获。 例句:春己卯风树头空,夏己卯风禾头空,秋己卯风水里空,冬已卯风栏里空,古人总结的自然规律,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

【第9句】:【管闲事,落不是】(谚)闲事:跟自己无关的事;无关紧要的事。指插手管闲事,往往会落得是非缠身,受人指责。 也作管闲事,落闲事。 管闲事,生闲气。

【第10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谚)穷人家的孩子经受的磨炼多,懂事早,小小年纪就知道为家计操心。指比起富家子弟,穷家孩子成熟早。

【第11句】:【手比脚丫子还笨】(惯)形容人的手非常笨拙,干不了细活。 也作“手都比脚丫子笨”。

【第12句】:【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谚)火车凭着车头的带动,。才能飞速前进。比喻坚强的、有能力的领导班子是带领群众走向胜利的关键。

【第13句】:【一只脚已踏进棺材】(惯)形容人岁数大,来日不多了。

【第14句】:【危难见人心】(谚)在危急艰难之中,最能看清一个人的本质。指人心难测,只有在危难关头,才能识别人心的善恶真伪。 也作“危难关头见人心”。

【第15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 最初的衣裳应该是树叶与兽皮连在一起的“围裙”。后来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即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到有文字记载时,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期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诗经》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做被的长式衣服)、“裼”、“裘”等儿童褓衣和皮衣。可见,当时人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

【第16句】:【鱼逢水,鸟逢林】(惯)比喻遇到与自己投合的人或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

【第17句】:【柳条子穿鲇鱼——一勒子货】(歇)鲇鱼:一种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的淡水鱼。一勒子:用同一条绳子穿起来系紧。勒:谐“类”。指某一伙人都是同一个类型的坏东西。常含责骂意。

【第18句】:【前人种树,后人歇凉】 释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例句:小炮弹咯略笑起来:“说你农民意识,多想不开。庄稼熟了,终归有人收、有人吃就行了。你操那个心千什么?古语说:‘前人种树,后人歇凉’,咱们是专管开荒下种的。”

【第19句】:【做耳目】(惯)比喻替人刺探消息。

【第20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谚)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和牙床是相互依存的;缺了嘴唇,牙齿就没了遮拦。比喻相互依存的两方,一方灭亡,另一方必难幸存。 也作“唇亡齿必寒”。

【第21句】:【听见风,就是雨】 释义:比喻做事轻率,盲目。也指轻信。 例句:“这号人哪,都是气象大学毕业的,听见风,就是雨,看见闪,就是雷,……”

【第22句】:【逢强智取,遇弱活擒】(谚)遇到强敌,就用智谋取胜;遇到弱敌,就用武力征服。指在与对方的争斗中,该用智时用智,该用力时用力,不可一概而论。 也作“逢强者智取,遇弱者力敌”。

【第23句】:【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歇)灯台:灯盏的底座。 一丈八尺高的灯台,点起灯能照到别处,却照不到灯台自身。比喻人只看见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第24句】:【和尚吃八方】(谚)指和尚靠各处化缘生活。

【第25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惯)取不尽,用不完。形容资源丰富。

【第26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给人刁难或暗中打击报复。“穿小鞋”源自一个民间传说。 在古代,确实有“小鞋”,不过,它是一种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为女子从小缠足后形成的小脚,称为“三寸金莲”,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脚。 相传,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样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样做成鞋子,再送回来让新娘子上轿时穿。传说宋朝有个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给又丑又哑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适逢有人给巧玉介绍了一个满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个很小的鞋样给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双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轿要穿新鞋,可这怎么也穿不上,一气之下,便悬梁自尽了。从那时起,人们便将这种背地里刁难人打击报复的行为或使坏点子整人的行为叫做“穿小鞋”。

【第27句】:【千丈麻绳总要有一个结】(谚)麻绳纵然长到千丈,也总会有一个结梢处。比喻事情再大再麻烦,总会有个结果,不能无限期地拖着。

【第28句】:【豆芽不可做柱,丫头不可做主】 释义:丫头做不了一家之主,就像豆芽做不得柱子一样。比喻女子担当不了大任。

【第29句】:【人靠衣装,神靠金装】见“佛是金装,人是衣裳”。

【第30句】:【树挪死,人挪活】见“人离原地活,树离原地死”。

【第31句】:【贫无本,富无根】(谚)本:根。 穷也没个穷根,富也没个富根。指穷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穷人勤奋也可致富,富人骄惰也可变穷。

【第32句】:【当面鼓,背后锣】(惯)指当面说的是一套,背后做的是另一套。

【第33句】:【家有贤妻,丈夫不遭横事】(谚)横事:意料不到的灾祸。指家里有贤惠的妻子,处事周到,防祸未然,丈夫自可过着无忧无虑的平安生活。 也作“家有贤妻夫祸少”。

【第34句】:【人活心,树活根】(谚)人活着,就凭着有颗良心,没良心的人不算是人;树活着,就凭着有根扎在土壤里,没根的树活不成。指为人要有良心。也指人活着要凭心劲。 也作人活良心树活根。 人靠心,树靠根。 人靠好心,树靠好根。

【第35句】:【野马上了笼头】(惯)笼头:用皮条或绳子做成的套在骡马等牲畜头上的东西,用来系缰绳(yipinjuzi.com)。比喻不受约束的人受到了限制。

【第36句】:【粪堆上长连枝树,淤泥中生比目鱼】(惯)连枝树、比目鱼:均喻夫妻。比喻在条件差的地方,也有美好的姻缘。

【第37句】:【人活年轻,货卖时新】(谚)人年轻时,是最风光、最有活力的;货物的款式时新,是最招买主、最畅销的。指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候是青春。

【第38句】:【狗还向主人三分】 释义:骂人不知向着主人,不如狗。 例句:他妈的,狗还向主人三分。你们端着掌柜的碗,掌柜的遭了难,一点都不着急,简直是没良心。

【第39句】:【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惯)形容十分喜欢、疼爱。 也作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吓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放在炕上怕烫了。

【第40句】:【是这鸟,叫这声】(谚)什么样的鸟会叫什么样的声音。指鸟的种类各异,叫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 多比喻哪个层次上的人,会说哪个层次上的话。

【第41句】:【夹着尾巴做人】(惯)形容为人处世极为小心谨慎。

【第42句】:【佛是金装,人是衣裳】(谚)佛像是靠金粉来装饰的,人是靠衣裳穿戴来装扮的。指人的服饰对仪容关系很大。 也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裳。 人靠衣装,神靠金装。

【第43句】:【棉花里裹着针——软里硬】(歇)本指软里带硬,转喻表面和善而内心凶狠。 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针——柔中带刺”。圪针: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儿。

【第44句】:【鹭鸶不吃鹭鸶肉】 释义:同类不相伤。 例句:“悟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就出去,显得没有方情。常言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不在,搅乱他做什?”

【第45句】:【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谚)指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悲苦事情中,生离和死别是最令人难以承受的。 也作世上万般哀苦事,除非死别共生离。 世上万般哀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 世上伤心无限事,最难死别与生离。

【第46句】:【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俗语是句气话,意思是对某个地方的一些人有不满,埋怨到整个地方,说这一个地方没有好人,便用“洪洞县里没好人”来指代。实在是冤枉了洪洞县。 “洪洞县里没好人”源自京剧《玉堂春》。此剧唱腔动听优美,普及率很广,上岁数的人几乎入人都能哼上几句,要不然也不会形成俗语。剧情是聪明美貌的少女苏三,因家贫被卖到妓院,她反抗迫害妇女的娼妓制度,追求自己所爱,执著地爱上了青年王金龙。老鸨看王金龙把银子花光用完,连打带骂把他赶出妓院。苏三偷偷将自己的私房钱送给王金龙,发誓若非金龙日后来娶,她永世也不会嫁人。 老鸨见苏三如此固执,没法做妓院的摇钱树了,正好有个山西洪洞县的阔佬富豪沈燕林看上了苏三,两下一拍即合,老鸨将苏三卖给了这姓沈的恶人为妾。苏三不从,大吵大闹,把沈妻也烦死了。沈妻伙同私通的奸夫,下毒药要害死苏三,没想到沈燕林误吃了毒食猝死。奸夫淫妇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买通官府,诬陷苏三害死了沈某人。 在起解前往省城太原的途中,苏三见老解差崇公道是个好人,遂认崇公道为干爹。苏三边走边唱,向干爹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幸,对加害于她的县官、妓院老鸨、姓沈土财主、淫妇沈妻及其奸夫等痛加斥责,越说越气,因为这些人都是当地的,最后说道:洪洞县里没好人! 她也没想到,编剧也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一句使用率非常高的俗语。 只是冤枉了洪洞县的好人。

【第47句】:【锔锅的戴眼镜——找碴儿】(歇)碴儿:器物上的破裂处,谐“茬儿”。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第48句】:【愁人苦夜长】(谚)指忧愁烦闷的人,一到夜里,会觉得更加愁苦而难熬。

【第49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惯)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也指过高地估计对方的力量,而对己方的力量估计不足,因而助长对方气势,使自己灰心丧气。 也作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第50句】:【乌狗吃食,白狗当灾】(惯)乌狗:黑狗。黑狗偷吃了东西,却惩罚了白狗。比喻惩罚错了对象。 也比喻代人受过。

【第51句】:【做了皇帝想登仙】(惯)形容人贪心不足。

【第52句】:【卜一手穿针,一手捻线】(惯)比喻在双方之间联络,为双方接通关系。

【第53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释义:比喻对坏人要彻底根除,否则会受害。 例句:三横王这小子要么不碰他,要么就——(做个杀人手势)不能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第54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谚)少壮:年少力强。徒:徒然,白白地。指人在年少力强时不知努力进取,到得年老无为时就悔恨不及了。劝少年要及时努力语。 也作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55句】:【手插鱼篮,避不得腥】 释义:比喻做事不怕担负责任。 例句:先锋道:“古人说得好:手插鱼篮,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帅领家兵杀那和尚去来!”

【第56句】:【山鸡不敢配凤凰】(谚)山鸡:野鸡。凤凰:古代传说中百鸟之王。 比喻在婚姻上,地位低下的人家不敢高攀名门望族。

【第57句】:【三国归司马】 释义:司马:指司马懿,原为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后来发动了一次政变,诛灭了政敌,独掌曹魏政权。比喻东西落在一个人手中。 例句:这样,两个弟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第58句】:【墙头上跑马——转身难】(歇)本指很难转过身子,转指陷入困境,很难回头另寻出路。

【第59句】:【十个孩子九随母】(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紧随母亲的。指孩子跟随母亲的时间长,脾性、志趣等总是受母亲的影响大。

【第60句】: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第61句】:【蚂蚁戴笼头】(惯)笼头:套在骡马等大牲畜头上系缰绳的用具。 比喻担不起来,顶不了事。

【第62句】:【针无两头利】(谚)针不能两头都是有锋芒的。比喻同时把两件事都做好,是不可能的。 也作“针没两头快”。

【第63句】:【画鬼容易画人难】 释义:鬼容易画,人难画。鬼本来不存在,画鬼无所谓像不像,所以容易画;人则不容易画得像,所以难画。 例句:罗聘笑道:“先生过奖了,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我画鬼不过信手涂来!”

【第64句】:【急出来的主意,逼出来的祸】(谚)指人在急迫中容易想出应急的办法,在被逼到走投无路时容易发生祸端。

【第65句】:【千刀万剐】“千刀万剐”是民间俗语,它的正式名称叫“凌迟”。在民间,知道“千刀万剐”的多,知道“凌迟”的少。“千刀万剐”还能和“恨透了”相搭配,如说“就是把他千刀万剐也不解恨”。如果用“凌迟”就显得逊色多了。不过,要寻找“千刀万剐”的来源,还得从“凌迟”人手。 “凌迟”也称“陵迟”,是我国封建社会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 “凌迟”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本义是指逐渐缓慢升高的山坡。把“陵迟”一词借用来做一种刑罚的名称,始于五代时期。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罚是“斩首”,五代才开始在刑法之外增设了“凌迟”的条款,元朝开始把“凌迟”作为正式条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 “凌迟”“是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义。”凌迟用于死刑,则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受罪死去。 “凌迟”主要针对犯了谋反、犯上作乱、口语狂悖等大逆、逆伦罪的人设置的。也就是说,“凌迟”主要是用来处死危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犯的。到了清朝时期,如果打骂父母或公婆、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也是触犯伦理道德的重罪,要处凌迟刑。但后来为了镇压农民反抗,对于不按时交纳赋税的也要处以凌迟刑,这在明太祖时期尤为突出。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权人性得到进一步体现,在死刑执行上进一步人性化,注射死渐成执行方式的主流。

【第66句】:【抓辫子】(惯)比喻抓住对方的缺点、错误进行要挟、打击。 也作抓小辫子。 揪辫子。

【第67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释义:形容弱小的被压迫者有打败强大的压迫者的坚强决心。 例句:我记得在战国时代,楚国被秦国灭掉之后,当时流行着这样两句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一个历史教训。因此宋代诗人陆放翁才有“楚虽三户能亡秦”的惊人之笔。

【第68句】:【家有三件宝,丑妻薄田破棉袄】(谚)丑陋的妻子,不惹祸;不肥沃的田地,没人争夺;破旧的棉袄,能御寒。指丑妻、薄田、破棉袄,是旧时农家的三大宝。

【第69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谚)戴天:共同在一个天底下活着。指杀害父母亲的仇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绝不能宽容。

【第70句】: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第71句】:【人敬有钱的,狗咬挎篮的】(谚)挎篮的:旧社会一手拖棍、一手挎篮沿街讨饭的乞丐。指在金钱社会里,人情势利,敬重的是有钱有势的人,凌辱的是穷苦无告的人。 也作“人敬有的,狗咬丑的”。丑的:穿着又破又烂的穷人。

【第72句】:【磨面先洗驴】(惯)为了把面磨得又白又净,磨面前把拉磨的驴子洗得干干净净。形容做事情过分讲究。

【第73句】:【宁挑千斤担,不抱肉疙瘩】(谚)肉疙瘩:对婴儿的戏称。宁肯肩挑千斤重担,也不愿在怀里抱个婴孩。指抱着不会立不会走的婴孩是最费力的。

【第74句】:【不怕慢,就怕站】(谚)指做事慢一点不要紧,就怕中途停顿。

【第75句】:【是马就充不了麒麟】 释义: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鹿的动物,古人拿它象征祥瑞。比喻普通的人冒充不了杰出的人。 例句:“反正你在这里多待几天,慢慢就都品得出来了。是马就充不了麒麟。”

【第76句】:【话要说到心上,肥要追到根上】(谚)指说话要说到人心上,施肥要施到植物的根部,这样才能起作用。

【第77句】:【杀人不眨眼】此语形容残暴狠毒,杀人成性。典出宋普济《五灯会元·圆通缘德禅师》。 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军曹翰出兵江南消灭割据政权。有一天,曹翰领兵来到九江庐山寺,许多和尚吓得仓皇逃跑,只有缘德禅师坦然静坐,旁若无人。曹翰厉声呵斥道:“难道你没有听说过有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 缘德禅师睁开眼看了他一会儿反问道:“你怎么就不知道还有个天生不怕死的和尚呢?”

【第78句】:【煞上裤腰带就充贞节女】(惯)比喻刚干了坏事,转脸就假装好人。

【第79句】:【铁炼成钢,兵练成将】(谚)铁经过千锤百炼就能锻成好钢,士兵经过千锤百炼就能成为好将领。指艰苦锻炼是造就人才的必由之路。

【第80句】:【忧人发迹怕自穷】(谚)发迹:发财得势。指心怀自私的人,既嫉妒别人走红运,又怕自家贫穷困苦,忧心忡忡,不可终日。

【第81句】:【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释义:沧海:大海。比喻人们各自回到有所作为的地方去。 例句:龙归沧海,虎入深山,各有所利耳。不可在此久停,可上白云山聚义。

【第82句】:【红玫瑰】“红玫瑰”象征着爱情,这是从何说起呢? 在,希腊传说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蒂爱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有一天,阿多尼斯外出打猎被野猪咬伤。阿芙罗狄蒂闻讯后,急忙赶来,当她奔向奄奄一息的阿多尼斯时,白玫瑰的刺把女神的脚刺伤了,殷红的鲜血滴落在土地上。后来,在女神鲜血滴落的地方,长出了一片鲜艳的红玫瑰。后来,人们便用红玫瑰来象征爱情了。

【第83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见“饭来张口,水来湿手”。

【第84句】:【跌进闷葫芦里】(惯)比喻纳闷、迷惑不解。 也作“掉进闷葫芦里”。

【第85句】:【破家县令,灭门刺史】(谚)县令:一县之长。刺史:一州之长。 一县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族毁灭。指旧时地方官的权力是极大的,百姓惹不起。 也作“灭门刺史,破家县令”。

【第86句】:【旦角】“旦角”指戏剧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区别。在京剧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来的呢?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就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释为:“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汉代,已出现了旦角演员,尽管当时还没有完整形态的戏剧。 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为我们点明了它的渊源所自。原来我国历史上,习惯把来自西域的各种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举不胜举。 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确的诠释,他在《唐戏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可能是用一个足以表示女性的汉字,来记录胡语之音),由于是音译,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写本又作“黑旦”,宋人《乐府混成集》又写作“笪”和“旦”。 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语中的本义,《燕乐考源》作了解释:“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韵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南吕、姑洗。”可见五旦就是五音,与宫、商、角、徵、羽相当,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乐术语。汉以后,随着西域艺术的内传,“胡妲”被作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书礼乐志》说:“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主歌主舞应和现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随着戏曲的兴起,旦则演变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如宋代时有“装旦”。 元朝是我国戏曲大发展时期,杂剧中已出现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类旦角角色,为现在齐全的旦角名称打下了基础。

【第87句】:【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 释义: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 例句:你郑科长原来怎么说的?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吃着咱们种的粮粒儿,你还为不为民作主?

【第88句】:【药补不如食补】(谚)论滋补,再好的药物也比不上普通的饭食。 指食物是最有营养价值的滋补品。

【第89句】:【打偏手】(惯)1指替人办事做手脚,从中捞取好处。2指独占好处或多占便宜。

【第90句】:【买四两棉花——纺一纺】见“称上四两棉花——纺一纺”。

【第91句】:【地肥茄子嫩】(谚)土地肥沃,长出的茄子就鲜嫩肥大。比喻基础好,就容易出好的成果。

【第92句】:【一家有女百家求】(谚)指有女儿的人家,自然会招来许多求婚者。 也作“一家女,百家求”。

【第93句】:【无盐不解淡】见“没咸不解淡”。

【第94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惯)形容诸事顺遂。也形容人本领大,具有控制局势的能力。

【第95句】:久住坡,不嫌陡.

【第96句】:【吃河水不分界限,吃橘子不分瓣瓣】 释义:比喻不分彼此。 例句:蔡德元说:“我请大家敬刚长一杯寿酒!多蒙谢团长的义气,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承圈子中弟兄照顾,真是吃河水不分界限,吃橘子不分瓣瓣。”

【第97句】:【又吃纣王水土,又说纣王无道】(惯)纣王:商朝最后一个君主,荒淫无道,是有名的暴君。比喻既要靠人养活,又说人坏话。

【第98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谚)指将领在前线作战,皇命如不利战事,可以不接受。

【第99句】:【有一利即有一弊】(谚)弊:弊病,坏处。凡事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就有不利的一面。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纯粹的好或纯粹的坏都是不存在的。

17230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