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百度超赞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纺车头上出黄金】 释义:纺车头上能生出黄金来。比喻辛勤劳动可以致富。 例句:纺车头上出黄金。皆由车出。

【第2句】:【一富败三村】(谚)一家升官发财或暴富,周围村庄人家都会因为受到剥削而贫穷衰败。指旧时富人的发家是建筑在穷人破产的基础之上。

【第3句】:【女子无夫身无主】见“男子无妻财无主,妇女无夫身落空”。

【第4句】:【家中百事兴,全靠主人命】 释义:家庭兴旺,全凭主人的命运。 例句:自古道:“家中百事兴,全靠主人命。”十个妇人,敌不得一个男子。 自从宋敦故后,卢氏掌家,连遭荒歉,又里中欺他孤寡,科派户役,卢氏撑持不定,只得将田房渐次卖了,赁屋而居。

【第5句】:【抱一颗猪头,还找不到庙门】 释义:比喻好人不担心没有人要,或有东西不担心送不出去。 例句:有一场好雨马上种谷,我看你快找旁的哪组少人的参加吧,我不信抱一颗猪头,还找不到庙门,你父子好手把呀。

【第6句】:【知性同乐】(谚)指彼此都能了解对方的性格,就能安乐相处。

【第7句】:【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释义:迟早逃脱不了,总会找到。 例句:“……躲过了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

【第8句】:【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谚)世间夫妻之间的关系最亲近,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论亲近数夫妻,论恩情数父母。 也作至亲不过爹娘,至近不过夫妻。 最亲不过父母,最近不过夫妻。

【第9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惯)但:只。不求有功劳,只求没有过错。 指要求不高,态度不积极。

【第10句】:【少饮不济事,多饮济甚事?有事坏了事,无事生出事】(谚)酒饮得少了不顶事;饮得多了,不是坏事,就是生事。指饮酒害多益少,劝人应戒酒。

【第11句】:【鲤鱼跳龙门】(惯)比喻脱离了原来的环境,提高了地位。

【第12句】:【交情是交情,买卖是买卖】 释义:做生意不能讲个人交情。 例句:老棒子要跟他在账上找齐!——账可是一笔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交情是交情,买卖是买卖。何况他跟这个“黄毛”算什么交情?简直是他身上的一块牛皮癣,想起来就痒。

【第13句】:【老婆们斗牌——一张一张地来】(歇)斗牌:玩纸牌。指做事不急于求成,逐步进行。

【第14句】:【放鱼入海,纵虎归山】 释义: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鱼”又作“龙”。 例句:曹操下令军中日:“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众将可努力向前。”

【第15句】:【顺风找牛,顶风找马】(谚)大风天里,牛要是走失了,顺着风向去找;马要是走失了,逆着风向去找。 指牛性喜走顺风,马性喜走逆风。

【第16句】:【开店不怕大肚汉】(谚)大肚汉:饭量、酒量很大的人。指开着的酒店饭店,正欢迎那些酒量、饭量大的顾客。泛指顾客消费多,商家自然就赢利多。 也作“开起酒饭店,不怕大肚汉”。

【第17句】:【人嘴两张皮】(谚)人的嘴不过是两张皮,怎样说都由你。指话是由人说的,只要讲出道理就行。也指无论什么话,都能从嘴里说出,不能当真。 也作人嘴两张皮,反正都是理。 人嘴两片皮,各说各的理。

【第18句】:【没娘的孩子磕墙根,没爹的孩子贵如金】(谚)孩子有爹没娘,就成了蹲墙角的可怜虫;孩子有娘没爹,仍然还是宝贝蛋。指孩子离了爹无所谓,只要有妈在,就受不了屈。

【第19句】:【大栅栏】“大栅栏”是北京举世闻名的一条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栅栏是一种遗憾。那么,缘何叫它“大栅栏”呢? 据考证,“大栅栏”始建于明代永乐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条”。清乾隆年间,京城各街道为防贼盗,都在街口修建栅栏,晚间关闭,白天开启。廊坊四条由于店铺众多,实力雄厚,所建栅栏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栅栏”这个名称渐渐取代了廊坊四条。该地区的商业“发端于明,发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马聚源等云集于此。当年,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指当时大栅栏内的四大银号)”之说,其名声长盛不衰。

【第20句】:【里壮强如表壮】见“表壮不如里壮”。

【第21句】:【名片】“名片”是交际时所用的向人介绍自己的长方形硬纸片,上面印着自己的姓名、职业、电话号码等内容。’名片的历史久远,古已有之。早在汉代,人们就削竹为简,将自己的姓名写于竹简上,这种写有姓名的竹简,当时叫“刺”。东汉蔡伦造纸后,才由竹“刺”改为纸写,称为“名纸”。据《留青杂札》载:“古者削竹以书姓名,故日刺。后以纸书,谓之名纸。”据《山堂肆考》中有这样的记述:“名纸谓写名于纸上也,今呼名帖。”“名纸”、“名帖”与“名片”已十分接近。 名片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很流行,上至官员、大型企业法人代表,下至收废品的,都有名片在身,随时准备赠人。

【第22句】:【奶妈抱孩子——人家的】(歇)指人或物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

【第23句】:【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释义:同生死,共患难。 例句:朱武哭道:“小人等三个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当初发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虽不及关、张、刘备的义气,其心则同。…-.”

【第24句】:【产处不如聚处】见“出处不如聚处”。

【第25句】:【给脸上贴金】见“往脸上贴金”。

【第26句】:【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谚)溺爱:无原则、无节制地偏爱。指对人溺爱,就不能明察;贪婪财色,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第27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释义:相互牵连,荣辱与共。 例句:“《红楼梦》里有句话:‘—荣俱荣,—损俱损’,反正我是跟定了。”

【第28句】:【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原意是小巫师遇到了大巫师,相形见绌,功力法术都无可施展。现在常用于比喻两者相比,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 大家在运用此语时,一般带有讽刺或诙谐意味。 此语出自《三国志·吴志》注引的《吴书》。原文说:“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可见,古代本事不大的小巫见到神通广大的大巫时有出丑,造就了此语。小巫见大巫,有班门弄斧、关门舞刀之尴尬。 古代的“巫”和“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郎中为人看病,常伴有求神祈福、烧香念咒等巫术。小巫则只会装神弄鬼,拿一些符咒香灰给人“医病”;大巫则确有真本领,除了有时也有拜神驱魔举措之外,更重要的是还真正诊脉问病开药方治疗。病人得益于大巫,当然绝非小巫可比了。因此,小巫见大巫,必然灰溜溜神气全无啦。 古代医学不断进步,逐渐巫医分家,中医学脱离巫术,成为为人类做出辉煌贡献的骄人学科。然而,现在还有巫婆躲在偏僻之地装神弄鬼,看来真是怕见“大巫”呢。

【第29句】:【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谚)实:实情,这里指隐私。打人不要打膝盖骨,打坏了人就无法站立;说人不要揭隐私,揭开了人就无法做人。指揭人隐私是极不道德的。

【第30句】:【三代不读书会变牛】(谚)连着三辈人不读书,后人就会变得像牛一样蠢笨。指读书不但开发自身智慧,对后代的遗传也十分重要。

【第31句】:千根木头随船走。

【第32句】:【五个骡子一条线,三个毛驴一大片】(谚)骡子成群走路,习惯走成一条线,不会散乱;毛驴走路,有三个就会散成一大片。指骡、驴行路,各有习惯。

【第33句】:【猫见了鱼——真想求荤】(歇)荤:谐“婚”。指真的想求婚。

【第34句】:【火候不到不揭锅】见“不到火候不揭锅”。

【第35句】:【铡刀剃秃头——硬拿着脑袋瓜子玩】(歇)形容太危险,拿生命开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盘。

【第36句】:【黄牛过河各顾各,斑鸠上树各叫各】 释义:比喻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例句:当然嘛,没有相同的利害关系,当然只能是“黄牛过河各顾各,斑鸠上树各叫各”哕。

【第37句】:【交桃花运】(惯)比喻被异性喜欢或看重。 也作“走桃花运”。

【第38句】:【亲的掰不开,疏的贴不上】(谚)掰(bal):用手分开。关系亲密的,掰也掰不开;关系疏远的,靠也靠不拢。指人际关系的亲与疏是自然形成的,勉强不得。 也作“亲的疏不开,疏的亲不拢”。

【第39句】: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第40句】:【上轿扎耳朵眼儿】见“临上轿再扎耳朵眼儿”。

【第41句】:【人情大如天】俗语“人情大如天”,一般作贬义,其含义多为办事不讲原则,只讲私人关系。这句俗语的来源有一段故事。 清代有一童生,天资聪慧,但累试不中,因为他家境贫寒,没有礼物送给主考官。又一年童生本来考试成绩优异,主考大人见他又是两手空空,便将他的考卷扔在一边,并手批一联奚落他:上钩为老,下钩可考。 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想:只因我没钱送礼,就屡试不中,还出联嘲讽我,实在欺人太甚,当即对了下联:二人成天,一人成大。 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童生书完,弃笔返回故里,从此闭门读书,再不应试。 古今仕途上,有多少英才因人情不到受阻。

【第42句】:【出力不讨好】见“吃力不讨好”。

【第43句】:【正等肉下锅,兔子来叫门】(惯)比喻要抓的人不请自到,来得正巧。

【第44句】:【吐不出来咽不下去】(惯)形容人有顾虑,说话吞吞吐吐。

【第45句】:触犯众怒的,死了都无处可埋。

【第46句】:【只有买错无卖错】(谚)指真货、假货,卖者清楚,买者不知,所以只有把假货当真货买去的买者,没有错把真货当假货卖掉的卖家。

【第47句】:【对矮人莫说矬(cu。)话】见“当着矮人,别说短话”。

【第48句】:【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谚)面对名利,只要一方争占,双方都显得丢脸;只要一方谦让,双方都得到益处。指为人处事,宜让不宜争。

【第49句】:【拿到一根金刚钻,胜过一箱铁钉子】 释义:比喻要抓住主要的,重要的。 例句:你可挑拣那大而珍贵的,捉住一个打铁的,顶一群小炉匠;拿到一根金刚钻,胜过一箱铁钉子。

【第50句】:【家有贤妻,夫不吃淡饭】(谚)家里有了贤惠的妻子,丈夫的日子就会过得有滋有味。指有了贤妻,丈夫就得益无穷。

【第51句】:【硬叫挣死牛,不叫打住车】(谚)遇到难行的路,宁可把拉车的牛挣死,也不能让车停住。比喻在关键时刻,宁可人作出牺牲,也不能让事业受损。

【第52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话多了无人信】 释义:空话说的次数多了没人相信。 例句:“谚语有云: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话多了无人信。嘴筒子过分圆滑通达,反倒要暴露出说话人的本相。”

【第53句】:【河狭水急,人急计生】(谚)河身狭窄,水流就必定湍急;同一道理,人到急处,为形势所迫,就会生出奇计来。指情势危急时会逼出应急的奇谋。 也作“河狭水紧,人急计生”。紧:湍急。

【第54句】:【东葫芦爬西架】(惯)长在东边的葫芦却爬上了搭在西边的瓜架上。 比喻事情奇怪,不合情理。

【第55句】:【凤不离窠,龙不离窝】 释义:窠:鸟的窝。比喻君王不宜离开京城,离开皇宫。 例句:寇准之言,未可深恃,望陛下详察。切勿轻举。谚云:“凤不离窠,龙不离窝。”今陛下离廊庙而履疆场险地,岂不危乎!

【第56句】:【黄袍加身】“黄袍加身”成了通过政变当上皇帝的代名词,含有贬义,有名不正、不够光彩的意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用以讽刺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当政的说法。 那么,“黄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呢?完全是一出赵匡胤自编自导的政变把戏。公元960年,后周接到边境紧急战报:北汉国主和辽国联合出兵,进犯后周边境。幼主周恭帝(只有七岁)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前往应敌。赵匡胤立刻调兵遣将,和弟弟赵匡义、亲信谋士赵普一同带领大军从汴京出发。大军开出京城四十里,到了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在陈桥驿宿营时,一些将领聚集在一起议论说:“皇七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他也不会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拥立赵点检做皇帝吧!” 这种意见很快传遍全营,将士们一齐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 赵匡胤起床后,见外边集聚着这么多将士,还没来得及问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的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大伙跪地高呼“万岁!” 汴京城里有石守信、王审骑等人做内应,没费多大劲就控制了京城。将领们把大臣范质、王溥等叫到赵匡胤的住处。赵匡胤一见他们的面,就装出为难的样子说:“世宗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看怎么办才好?”范质等吞吞吐吐不知该怎么回答好。这时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喊道:“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等吓得赶快给赵匡胤下跪。 周恭帝被迫让位,赵匡胤即皇帝位,国号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这一事件史称“陈桥兵变”。

【第57句】:【乌龟撞石板——硬碰硬】(歇)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强硬的态度,针锋相对。也指两强相遇,互不相让。 也作“乌龟碰石板——硬碰硬”。

【第58句】:【早晨栽下树,到晚要乘凉】(惯)比喻急于得利。

【第59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谚)缘:缘分。旧指人与人能否相遇、相识,主要靠缘分。 也作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却成仇。 有缘千里巧相投,无缘对面不能留。

【第60句】:【随风倒】(惯)形容没有自己的主见,哪边势力大就倒向哪边。

【第61句】:【吃素】在佛教初创时期,并没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书《十诵律》里规定可以吃“三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的动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说“眼不见为净”,恐怕源于此。 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僧人们才开始只吃素。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他发誓断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杀害生灵,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将堕落到阿鼻地狱;他又规定宗庙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严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饭。 僧人们在梁武帝的带动下,开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第62句】:【帮狗吃食】 释义: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例句:那些帮狗吃食的“小兄弟”也不搭话,呼啦一下子扑上去。

【第63句】:【狮子搏兔用全力】(谚)狮子在捕捉一只小小的兔子时,也要用上全身的力量。比喻对付弱势敌人,也要当强敌来打。也比喻从事细微工作,也要全力以赴。 也作“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第64句】:【金砖掉在井里——早晚得捞上来】(歇)指财物迟早会得到。也比喻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

【第65句】:【骑马一世,驴背上失脚】(惯)骑了一辈子马,却在骑驴时出了岔。 比喻经验丰富的老手,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失手出错。

【第66句】:【吊胃口】(惯)本指用好吃的食物引起人的食欲,比喻使人产生兴趣或欲望。

【第67句】:【黄忠人老心不老】(惯)比喻人虽然老了,志气却没有衰退。

【第68句】:【人生七尺躯,畏此三寸舌】(谚)七尺躯:七尺高的身躯。三寸舌:三寸长的舌头。指人言可畏,谗言可以杀人,恶语能够伤人。

【第69句】:【遍地是黄金,缺少有心人】(谚)指发财致富的机会随时随地都有,就看人们有没有生财的眼光和心计。

【第70句】:【新米粥,酱萝卜,郎中先生见了哭】(谚)郎中:中医医生。新米熬的粥,有营养,易消化;酱腌的萝卜,化食利胃。指常吃新米粥和酱萝卜,身体康健不生病,就不必去找医生。

【第71句】:【猴子屁股——坐不住】(歇)本指猴子生性好动,一刻也坐不稳;转以形容人性情急躁,不稳重。

【第72句】:【知错改错不算错】(谚)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就不算错误了。指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知错能改。 也作知错能改不为锘。 知错改锘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中错。

【第73句】:【断了线的风筝】 释义:形容飘摇不定,没有着落。 例句:他从杨树后边偷偷地跑回来,心就像个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悠悠地没地方放了。

【第74句】:【高足】“高足”指优秀的门生(学生)。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高足”本义是指骏马,怎么从马演变成优秀的学生呢?我们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来评判马的优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骏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来评价人呢?魏晋时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又,《世说新语·规箴》有:“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优秀的弟子,都是把优秀的学生称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与高丽人踢球时,在大宋的球队落后的情况下,一个人踢进了三球而反败为胜。宋徽宗感慨地称高俅为他的高足。看来有其师必有其徒,君臣一对混入。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于一些敬辞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词就是用“骏马”比喻学生当中的高才生。

【第75句】:【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国的几大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 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在、}: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篡夺刘氏江山。此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除去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另外,还有一则传说与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有关。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发现一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赶忙上前搭救,并问明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进宫后再也无缘和亲人见面,也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因思念家人,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对她深感同情,答应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之后,东方朔在长安城中摆了卦摊,求卦的人们所求的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人们向他求破解之法。他说,只有当今天子能解救你们,我给你们写个偈语。老百姓拿着偈语,赶紧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消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城家家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还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后,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里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第76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释义:才:文才,才华。/\斗:形容知识多,有才学,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富:富有。五车:五车书,形容书多。形容人非常有才华有学问。 例句:话说大唐德宗年间,有一位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第77句】:【扁担长的“一”字都认不得】(惯)指人不识字。

【第78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谚)卑:低下。天不说自己高,但自在高处;地不说自己低,但自在低处。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论,不在自夸或自贬。

【第79句】: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第80句】:【一根筷子吃面条——单挑】(歇)指自己单独干或独自一人生活。

【第81句】:【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头】 释义:比喻在富裕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不出意志坚强的人。 例包:我对闺女说,不是你爹无情,这人一生一世,不锻就炼不出心来,不闯就造不出真正的人来,男的女的都不例外,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头,所以我对丫头说,你爹就算能找到门路,我也不去找,不把你摔打成了不算数!

【第82句】:【墙有缝,壁有耳】(谚)墙上有缝隙,消息会外漏;壁上有耳朵,说话会被偷听。指人们说话要随时随地留心,提防有人窃听。 也作墙有眼睛,壁有耳朵。 墙有缝,窗有眼。

【第83句】:【逮雀儿也得舍一把米】 释义:比喻做事总要付出代价。“逮雀儿”又作“逮个麻雀”。“舍”又作“擞”。 例句:该修补的修补,该添置的添置,决不可在这方面小气。我的天!过日子嘛,不摊点底儿还能行?逮雀儿也得舍一把米哩!

【第84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谚)渊:深潭。羡:思慕,希望得到。 站在水潭边心想着潭里肥美的鱼,不如赶快回去织起网来捕捉它。 指任何美好的空想都不如动手实干。

【第85句】:【水火不相容】 释义:水和火,不能同时在一个火炉里存在。比喻彼此相冲突,无法调和。 例句:他绝不使自己的家业接近愁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儿”水火不相容。

【第86句】:【谷地里点玉茭——高出一截子】(歇)点:点种。玉茭:玉米。指比一般程度高出很多。

【第87句】:【墙上的泥坯——去了一层又一层】(歇)泥坯:抹在建筑物表面的泥层,掉了一层可以再涂一层,旧时歧视妇女,把妻子比作“泥坯”。 指妻子死了一个又再娶一个。

【第88句】:【去时留人情,转来好相见】(谚)指与人交往要宽容大度,留有余地。

【第89句】:【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惯)形容孤苦无依,无人收留。 也作“大庙不收,小庙不要”。

【第90句】:【无名不知,有名便晓】(谚)指人不出名时,没有人知道他;一出了名,便谁也知晓。也指人交识很广,只要是有名有姓的,他都认得。

【第91句】:【当面留人情,日后好相逢】(谚)人情要当面留给对方,以后才好见面。指待人接物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做绝,把话说尽。

【第92句】:【拿鸭子上架】见“赶鸭子上架”。

【第93句】:【请将不如激将】(谚)激:用刺激性的或反面的话鼓动。请将军出马交战,不如鼓动他,激他出马。 泛指正面恳请人做某事,不如采用反激的办法更有效。 也作“劝将不如激将”。

【第94句】:【笼中之鸟,网中之鱼】 释义:关在笼子里的鸟,进入网内的鱼,比喻很难逃走。 例句:求你老人家,念着与我们员外八拜之情,如今既住在这里,就如笼中之鸟,网内之鱼,若要报仇,不费吹灰之力,要错过这个机会,可就无处去找了。

【第95句】:【见苗三分收】(谚)苗:禾苗,秧苗。三分收:三分收成。见到禾苗从土里长出,收成就有几分希望。 指农作物要紧的是保苗,禾苗成长了,庄稼才能丰收。 也作见苗就有三分收。 有苗三分收。

【第96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释义:白天劳动,夜晚休息。 例句:这里家家互通有无,不分彼此,休戚相关,情同骨肉;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人人勤俭。

【第97句】:【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释义:沉迷于酒色的原因在子自己而不在于酒色。 例句:又造百花楼一座,与玉堂春做卧房。随其科派,件件许了。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第98句】:【真理越辩越明】(谚)指真理不怕辩论,越辩论越明白清楚。

【第99句】:【病牛来到屠户家,自己来送死】 释义:比喻自寻死路、找死。 例句:“什么同志!花言巧语骗人,想不到还敢来,这真是病牛来到屠户家,自己来送死!”沈中说。

17237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