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谚语俗语文案人生感悟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你有毒药,我有解方】(惯)解方:解毒的药方。比喻比对方技高一筹或总有对付对方的办法。

【第2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释义:黄盖:三国时东吴大将。《三国演义》故事:在赤壁之战中,为了火烧曹操的战船,黄盖主动向周瑜献了苦肉计,让周瑜打了他,然后向曹操诈降,瞒过曹操。比喻做样子给别人看。也比喻双方自愿,别人不必管。 “—个愿打,一个愿挨”又作“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 例句:他们一伙,都是看透《三国志》的人。要我说,那一耳刮子,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

【第3句】:【河边无青草,不用多嘴驴】(惯)斥责人多嘴多舌。

【第4句】:【驼子跌在街心上——卖翘】(歇)翘:谐“俏”。指人故意造作娇媚姿态来诱惑人。含讥讽意味。

【第5句】:【横挑鼻子竖挑眼】 释义:挑:挑剔,找毛病。比喻百般挑剔。 例句:这样一来,冷铁冰的很多行为,都不受胡区干的喜欢,他觉着有冷铁冰这么个说直理又认死理、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人,给工作带来许多麻烦。

【第6句】:【医不自治】见“卢医不自医”。

【第7句】:【走麦城】(惯)《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大将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比喻英雄人物遭到失败。 也泛指失败。

【第8句】:【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 释义:比喻能干的女人嫁给无能的丈夫。 例句: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

【第9句】:【倒插门】(惯)比喻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落户。 也作“倒踏门”。

【第10句】:【小池塘养活不了大鱼】(谚)比喻条件差、规模小的地方,难以使用高资格高水平的人才。

【第11句】:【只有千日做贼,那有千日防贼】(谚)指人的防患意识往往难以长久。

【第12句】:【杂种】“杂种”是骂人的话。它起初是指东汉到北朝时的少数民族混血儿,并非骂人之语,如同现在的混血儿一样。后来逐渐转为骂人的话儿。如南梁人庾肩吾《乱后行经吴御亭诗》有“杂种乱轩辕”之语;杜甫诗也有“杂种虽高垒”之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来,“种类禽兽也,禽兽交配,多不避亲,且产生杂种。”用以骂人,解恨,既狠且伤。

【第13句】:【当家三年狗也嫌】(谚)当家的时间长了,连家中的狗都会嫌弃。指当家人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有意见是正常的。 也借指群众对领头人总少不了有意见。 也作“当家三年,猫狗都嫌”。

【第14句】:【八十妈妈休误上门生意】(惯)比喻切不可放过送上门来的好事或机会。

【第15句】:【背靠大树好乘凉】 释义:比喻借别人的势力做靠山,有庇护,有依靠。 例句:自然,背靠大树好乘凉。可是自己没有一点实力,这个凉是乘不好的。

【第16句】:【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谚)横:蛮横不讲理。愣:傻呆,反应迟钝。蛮横的人害怕不懂事的人,不懂事的人又怕拼命不怕死的人。指只有不怕死的人是最惹不起的。

【第17句】:【千古】“千古”,为哀挽死者之辞,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其含义有二:一日年代久远。《水经注》中有文:“追芳昔娱,神游千古。”又如千古绝唱一词;一日永别。《新唐书·薛收传》中记载:薛收三十三岁卒,秦王李世民闻讯,哀痛之至。他写信给薛收二哥的儿子元敬,信中云:吾与伯褒(薛收字)原在军中服务,经常一起外出作战,他办事殷勤,很有抱负,想不到现在“一朝成千古也”。“千古”一词由此而来。

【第18句】:【铁路巡警——你管不着这一段】(歇)巡警:旧时指警察。指各有各的管辖范围,互不干涉。也指不该管的管不着。 也作铁路警察摆手——管不着这一段。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第19句】:【急不得,恼不得】(惯)恼:恼火。 指既不能着急,又不能发火。 也作“急不是,恼不是”。

【第20句】:【一肚子苦水】(惯)指心中有说不完的痛苦辛酸的事。

【第21句】:【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惯)形容弓弦拉得足,射出的箭又快又多。

【第22句】:【有千年产,没千年主】(谚)有千百年不变的产业,却没有干百年不更换的主人。指财产是长久的,主人却是会变换的。

【第23句】:【卖不了的秫秸——戳那儿了】(歇)秫秸:去掉穗的高梁秆。戳:本指竖立放置,转指站。形容人受到冷遇,晾在那儿或愣在那儿。

【第24句】:【三十过,四十来,双手招郎郎弗来】(谚)弗:不。过了三十岁,就是四十岁,这时候即使不讲条件嫁出去也很困难。指女子一过适龄时期就很难找到如意丈夫。

【第25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26句】:【梨园】“梨园”是戏剧界的雅称,不过它真的和梨树有关,它源自两种说法,但都与唐玄宗有关。 其一,清朝学者孙星衍在《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记述:“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以唐玄宗为祭祀对象的庙宇)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树,因名日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 其二,现代学者李尤白《梨园考论》认为,梨园位于长安城北皇家禁苑中,后来该园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利用,将其变成一座演习歌舞戏曲的专用场所。 不过,无论哪一说,把“梨园”演化成戏曲界的代称,无疑与唐玄宗有直接关系。《新唐书》中《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史书记载,“梨园”起于唐无异。可见唐玄宗李隆基是音律戏曲的专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唐朝政府发展了太乐署的职能,以梨园为场所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文艺人才的艺术学院。从学生来源上讲,除了最初应招的宫女之外,玄宗还将太乐署里面的优秀人才选拔过来。经过筹备,当时梨园里仅乐工就有数万人。像这样庞大的皇家艺术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后世戏曲界共同推戴唐玄宗李隆基为其鼻祖,当之无愧。“梨园”就是当时最大的戏园子。

【第27句】:【头白可种桃】(谚)人到年老发白时,栽种桃树还赶得上吃桃子。指桃树结果实比其他果类树木快。

【第28句】:【学到老不会到老】(谚)指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学习中,直到老还是学不完。

【第29句】:【城隍老爷上了小鬼的当】 释义:城隍:迷信传说指主管某个城的神。比喻被手下人欺骗了。 例句:我看看锁着房门,我才明白城隍老爷上了小鬼的当了!他妈的,他在没走以前,还同老子表示得很好,这个家伙倒干得好!

【第30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谚)旧时认为男子为风情女子而死,也是一件风流韵事。

【第31句】:【先到长安为君,后到长安为臣】(谚)长安:汉.唐帝王古都。在政权争夺的年代,谁先占领都城的就是君,后到的就称臣。指凡事有个先来后到,后到者要让先来者。

【第32句】:【杏核子——仁儿苦】见“山杏核——苦仁儿”。

【第33句】:【来也不认得爷,去也不认得娘】(惯)形容六亲不认,不讲道理。

【第34句】:【船头上相骂,船艄上搭话】(谚)船艄:船尾。刚刚在船头上吵了嘴,转眼就到船尾上搭腔说话了。 指关系最密切的人,特别是夫妻之间发生争吵,会很快和好。 也作“船头打架,船尾说话”。

【第35句】:【出门看天气,买卖看行情】(谚)行情:市面上商品的一般价格。指出门行远路,要注意天气变化;经商做买卖,要把握市场行情。

【第36句】:【无故殷勤,必有一想】(谚)指平白无故向人献殷勤讨好的人,必定是另有图谋与打算的。

【第37句】:【家有三件宝,丑妻薄田破棉袄】(谚)丑陋的妻子,不惹祸;不肥沃的田地,没人争夺;破旧的棉袄,能御寒。指丑妻、薄田、破棉袄,是旧时农家的三大宝。

【第38句】:【爷】“爷”是对祖父的称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亲。那么,一开始“爷”指的就是祖父吗? 最初,“爷”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亲,至今还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现在“爷娘”连用,便是指“父母”,现在称“爷俩”,便是指父子。 古代,“爷”字写为“爺”。据查,出于南朝萧齐的《玉篇》最早收录此字,并解释说:“古俗称‘父’为‘筇’。”看来,“爷(筇)”字大约是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不过,这个字不是凭空产生的。梁章钜《称谓录》云:“古人称父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汉语大字典》则认为,“耶”和“筇”是一对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耶”字主要用为语气词,但同时代指父亲。东晋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大约出于北魏的《木兰诗》云:“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正是基于这种用法,人们用形声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来代指父亲。 不过,此后“耶”字仍在不时使用。如杜甫《北征》诗云:“见耶北面啼,垢腻脚不袜。”大约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渐取代“耶”字,其意义也有所变化。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云:“祖日爺。”由此可见,至迟在明代“筇”字开始用来称呼祖父,直系亲属之间用字称呼清晰确定。

【第39句】:【久住山林辨鸟音】见“家住山前识鸟音”。

【第40句】:【冤家碰着对头】(惯)比喻仇人碰到一起。

【第41句】:【白露身不露】 释义:“白露”时,不要再光膀子了。言天气渐冷,赤身露体易着凉。 例句:八月,秋兴:谚云:“白露身不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

【第42句】: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第43句】:【江河横流凭鱼跃,天空地阔任鸟飞】 释义:比喻不受任何限制,到处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发挥自己的才能。 例句:你们现在走有去处,路有奔头儿,江河横流凭鱼跃,天空地阔任鸟飞,只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总可以做一点事情,好男儿志在四方嘛。

【第44句】:【带箭野猪猛于虎】(谚)指带箭受伤的野猪,比老虎还要凶猛。比喻受到打击或被逼到走投无路的人,会表现得非常凶狠顽强。

【第45句】:【千变万变,官场不变】(谚)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变化,只有官场的陈规陋习难以改变。指旧时官场的习惯势力代代传承,流毒千载。

【第46句】:【狂风不竟日,暴雨不终朝】(谚)竟日:整整一天。终朝(zha。):从早到晚。狂风暴雨虽然猛烈,但不会持续一整天。比喻苦难的日子不会长久。也比喻人力量越猛,越不能持久。

【第47句】:【买金偏撞不着卖金的】(惯)比喻偏偏遇不上称心如意的配偶。 也作“买金的遇不上卖金的”。

【第48句】:【张公帽儿李公戴】(惯)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也作“张冠李戴”。

【第49句】:【去年的皇历看不得】见“隔年的黄历不管用”。

【第50句】:【爱人】“爱人”是夫妻间的互称,这一称谓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解放区,是平等、互爱、进步的称呼。由于它是革命的产物,至今还限于中国大陆范围内。 由于称谓不同,还曾闹过笑话。某中国人去国外工作,他按照国内的习惯向自己的外国同事介绍妻子说:“这是我爱人”。结果,那些外国同事一脸狐疑地看着他们,有的还在窃窃私语。这种状况直到宴会结束,两人都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以为他在介绍“情人”,因为“爱人”的英文直译就“情人”的意思。 “爱人”最初出现在新文学作品中,比如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这样的描绘:“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但那时“爱人”还不是广义的对妻子和丈夫的称呼。最先使用“爱人”这一称谓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当时解放区提倡男女平等,以前类似“屋里的”、“做饭的”这些称谓带有歧视色彩;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又带有资产阶级味道,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社会反响很好。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对配偶的新称谓“爱人”,便在全国流行开来。

【第51句】:【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谚)有了钱可以像像样样做个人,没了钱任凭是英雄好汉也低头为难。 指钱财能左右人的行为。

【第52句】:【治表容易治本难】(谚)指从表层上治理容易,从根本上治理很困难。常指病人延医诊治,用药治表面上的病状容易,彻底去除病根很难。 也作“治标易,治本难”。

【第53句】:【吸西北风】见“喝西北风”。

【第54句】:【父子不和家不旺,邻里不和是非多】(谚)父子之间不和睦,家庭就难兴旺;邻里之间不和睦,就会经常发生口舌。指无论家庭或令口里,相处总以和为贵。

【第55句】:【家有梧桐招凤凰】(谚)梧桐:梧桐树,传说凤凰鸟只在梧桐树上栖息。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指家里有了梧桐树,才能招得凤凰来。比喻具有优越的条件,才能吸引来人才。 也作“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

【第56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释义:旧时用葫芦装药。比喻弄不清真相。 例句:王工作员虽然也来过几次,可惜人年轻,识不透人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见人家表格细致,训练忙碌,反以为人家工作认真,大大称赞。

【第57句】:【嘴是嘴,眼是眼】(惯)比喻分清谁是谁非,毫不含糊。

【第58句】:【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谚)人参:滋补珍品。貂皮:貂的皮毛,是御寒珍品。乌拉草:纤维坚韧,为制作草鞋、草褥等的优质材料。指人参、貂皮、乌拉草是东北珍贵的特产。

【第59句】:【够不着房檐怨地矮】(惯)比喻做不成事情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客观条件不好。

【第60句】:【张家长,李家短】(惯)1指议论别人家的琐事。2指闲聊天。

【第61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谚)春宵:春天的夜晚,比喻男欢女爱的夜晚。 指男女欢会的夜晚或新婚之夜十分宝贵,不可虚度。

【第62句】:【尖底瓮儿——一撞便倒】(歇)本指尖底的瓮不稳,撞一下就倒;转以形容立足不稳或虚弱不堪,禁不住碰撞。

【第63句】:【拉不出屎怨茅房】(惯)茅房:厕所。比喻自己不能干,却埋怨客观条件差。 也作拉不出屎来怨毛厕。 拉不出屎来,怪马桶不好。

【第64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惯)1形容知识丰富,通晓古今。

【第65句】:【不打不相识】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转而发展成不仅相识,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识的机遇,坏事变好事。 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间,宋江嫌鱼汤不新鲜,叫酒保做几碗新鲜的鱼汤。正好酒馆里没有了新鲜鱼,李逵便去江边的渔船上讨鱼。打渔的伙计不想给,李逵大怒,与几个渔人打了起来。 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水性极好,将李逵按在水里,呛得他晕头转向,不是对手。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张顺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 戴宗向张顺介绍}兑:“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张顺道:“啊!原来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识!”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不成相识。”

【第66句】:【吉人自有天相】 释义:相:帮助,保佑。指人有好运气,遇到危险也能平安无事。 例句:陶洪滨接过嘴也劝李二嫂:“你回去吧!心放宽些,吉人自有天相,伤会医好的。”

【第67句】:【鸡叫三遍天明亮】 释义:比喻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定会到来。 例句:陶家妈妈!鸡叫三遍天明亮,烈士们的血不是白流的。我们的力量比从前大得多了!革命总是要成功的。

【第68句】:【家有万石粮,挥霍不久长】(谚)家里纵然有万石存粮,要是挥霍浪费,很快也会耗完。指无论怎样厚实的家底,也经不住挥霍浪费。

【第69句】:【公不离婆,秤不离砣】见“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第70句】:【蜂蜜嘴,蝎子心】 释义:比喻嘴甜会说,心肠狠毒。 例句:别他妈的满口仁义道德地糊弄人了,你们这一套我全明白了。谁不知你是蜂蜜嘴,蝎子心,耍那些花腔干什么?

【第71句】:【来者不惧,惧者不来】(谚)敢于前来的,就无所畏惧;胆怯害怕的,自然就不敢来。指凡是敢于前来应战或挑起事端的,就没有胆小怕事的。 也作“来者不怕,怕者不来。”

【第72句】:【树不成林怕大风】(谚)树木如果不能形成森林,孤孤单单,就最怕狂风袭击。比喻人如果不团结成坚强的群体,就无力抗击天灾人祸。

【第73句】:【打皮科儿】(惯)指开玩笑,逗笑。

【第74句】: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

【第75句】:【一锅端】(惯)比喻全部消灭掉。

【第76句】: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

【第77句】:【刨树要刨根】 释义:比喻解决问题要寻根究底,要彻底。“刨根”又作“寻根”。 例句:刨树要刨根,要不,根大成树,树大成林,林大藏虎,虎大伤人。所以不杀便罢,一杀就来个斩草除根,以免后患。

【第78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惯)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出手相助弱者或有理的一方。 也作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路见不平,拔刀相向。 路见不平,拔拳相助。

【第79句】:【豁出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见“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第80句】:【保险】保险是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的方法。保险只与参保的人发生关系。那么,保险是怎么产生的呢? 现代意义的保险,源于海上运输。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难时,为了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海损共同分摊原则,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 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勒克维伦于1347年10月23日开立的承担“圣克维拉”号船从热那亚马乔卡的航程保险单。后来,保险扩展到航运以外的领域。1676年成立的汉堡火害保险社是最早的专营保险组织。 18世纪后,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增加。到了19世纪保险进入现代时期,保险对象和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且扩展到生存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 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保险机构,是英国商人于1805年在广州开设的广州保险公司。

【第81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惯)旧时商家招揽顾客的常用语,表示本店经销的商品,为别处所无。比喻独一无二或惟我独尊。 也作只此一家,并无分店。 只此一家,别无它店。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第82句】:【小鸡不带笼头——散逛】(歇)形容无拘无束地到处游逛。

【第83句】:【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谚)旧时封建礼教认为臣对君、子对父必须绝对服从,乃至死而无怨。

【第84句】:【十里不同俗】(谚)指一处有一处的风土民情,即使两地相隔很近,也难求一致。 也作十里乡俗不同。 十里乡俗不一般。

【第85句】:【买金须问识金家】(谚)要买金子,就要让辨识金子的专家来鉴定,这才不至于买来假货。指不识真金的人,会把真金当假金。比喻宝物在外行眼里,显不出它的真价值。

【第86句】:【放下一星火,能烧万仞山】(谚)仞:一仞为八尺。投放一点火星,就能烧毁万丈山林。比喻小小的失误,会酿成无法估量的大祸。 也作“放着一星火,能烧万顷山”。 顷:百亩为一顷。万顷山:形容极宽阔的山林。

【第87句】:【老鸦啄柿子——拣着熟的开口】(歇)熟:本指成熟,转指熟悉。指找熟悉的人求情。

【第88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释义:路远才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例句:“……这会儿我的心意你不能一下子就弄明白。我也不用多说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吧。”~

【第89句】:【福】春节,家家户户贴“福”字,源自何处。一为“福”字的含义好,二是源自一个传说。 先看“福”字的含义。福,是形声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祷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内容在右半边:上边是人的头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满,既要有五谷杂粮,也需要鲜蔬荤腥,一句话,吃饱就是福。至如今,人们恭维一个人既胖又健康,总是说:“哎哟,您发福了!” 这不经意间的“发福”,最是祖先创造“福”字的本义。然而,福的内容不断扩展,吃饱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释为:富、贵、寿、考,齐备为福。富贵自不必说,寿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个“福”字,谁不想把其请到家。 再看那个传说。相传,姜太公之妻是个败家种,不管到哪里都败。在姜太公封神之时,其妻说:“别人都封了神,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败,封你干啥!也罢,要封就封你为穷神吧。”其妻很不满意:“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哪个地方?”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传开后,惊动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门、小门贴上“福”字,以对穷神的拒绝。从此便成了传统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第90句】:【拆烂污】(惯)拆:排泄(大小便)。 烂污:稀屎。比喻把事情弄得无法收拾。

【第91句】:【十里长亭】在戏曲、影视中常常见到“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但只见一亭,不见长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十里长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设一个亭子。秦汉时每隔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脚,亲友远行也常在此话别。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马匹给养、行人口粮、酱菜和韭葱,类似驿站。 “十里长亭”原意并非送别,后来表示送别,这是怎么来的呢?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风险,一旦离家,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亲朋远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饯行,到有洗尘接风。特别是送行,必须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来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边临时设立帷帐,准备酒肴送别行人。 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在古代诗词、戏文中有很多吟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别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长亭;中国名剧《梁祝》送别一场,也是在十里长亭,虽然没有筵席,却送了一程又一程,谓之“十八相送”,场景感人泪下。文人墨客多用“长亭”这一特定场景表达离情别绪,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别时都安排在十里长亭。

【第92句】:【肚里有墨水儿】(惯)比喻人有知识,有文化。

【第93句】:【腊八粥】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源自佛教。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白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效果,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所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传说吃了“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至今我国江南、三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第94句】:【汉子做事汉子当】见“好汉做事好汉当”。

【第95句】:【三寸不烂之舌】(惯)形容人能言善辩。 也作三寸不烂舌。 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

【第96句】:【死板】“死板”指一个人做事不灵活,不知变通。它源于古代铸钱技术。 钱粮台是古代官府铸造钱币的地方,那时的钱都是铜水、银水倒进一个一个的模子铸造出来的。而这种造钱的模子,每板都是六十四枚。这种铸钱技术始于宋代,清代翟灏的《通俗编》里面讲到宋代规定铸钱的时候,每一模板是六十四文,这说明定制“板板六十四”的模子始于宋代。为防止盗版贪污钱,规定“板板六卜四”不得变更。而最早解释这一俗语的是清代范寅所著的《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不活,即死也,这是“死板”一词的直接来源。

【第97句】:【将军肚】“将军肚”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肚子,也有叫“啤酒肚”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将军肚越来越多。在过去很多人以将军肚为荣,认为有气派。其实,将军肚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所以现在时兴减肥。 将军不一定都是大肚子,那么,为什么把大肚子称为“将军肚”而不称作宰相肚呢?这和清末一位著名的将领有关,他就是湘军统帅之一的左宗棠。 左宗棠身材魁梧,喜欢开玩笑,诙谐幽默,他曾指着自己的大肚子说:“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将军肚”因此广泛流传开来。 左宗棠尤其喜欢拿自己的大肚子开玩笑。左宗棠领兵驻甘肃时,炎夏的一天,他躺在榻上,抚摸着自己的大肚子,问身边的侍从:“你知道这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侍从回答说:“都是燕窝鱼翅。”左宗棠听后,笑斥道:“你说的是什么话?”侍从又说道:“那装的是甲鱼、火腿了。”左宗棠听后大笑:“你不知道这里面装的是绝大仑吗?”侍从不解,却又不敢直言左帅,出来对人说:“什么样的金轮,将军能吞到肚子里,何况还是绝大的。”人们听了被逗得捧腹大笑。 还有一次,左宗棠向左右说:“你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有人说是满腹经纶,有人说是甲兵百万,也有人说是包罗万象。左公听后摇头说都不对。忽然一小校站起来大声说:“大帅的肚子里没有装东西,都是屎。” 此语一出,惊坏了四座,人们都为这个胆大包天的小校捏了一把汗,不料左公不但没有处罚这个小校,还带着喜色地说:“这话还差不多。”像这样的故事在左帅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每次都是以温和幽默的方式处理,可见左帅为人之率真。

【第98句】:【朝踏露水夜踏霜】(惯)比喻早出晚归,辛苦奔波。

【第99句】:【蛇咬一口,见了黄鳝都怕】 释义:黄鳝:鱼类,生长在水边泥洞里,形似蛇。比喻受到一次伤害,心有余悸,碰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 例句:“这个人就是这样,啥事都钝刀割肉,很不爽快。过去苦日子过多了,人又老实,蛇咬一口,见了黄鳝都怕。”

17319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