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花椒小视频超赞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塔尖上亮相——高姿态】(歇)亮相:戏曲演员上下场或一节舞蹈、武打完毕后,为突出角色精神状态而做的塑像式姿势。本指在高处摆出某种姿势,转指人在处理问题时站得高,态度宽容。

【第2句】:【狗熊耍把戏——混充人形儿】(歇)讥讽或责骂恶人伪装成好人,或下流的人伪装成体面的人。

【第3句】:【人急了造反,狗急了跳墙】(谚)人逼急了,就会死命反抗;狗逼急了,就会跳过高墙。指人被逼到无路可走时,什么冒险事都做得出来。 也作人急悬梁,狗急跳墙。悬梁:绳子挂在梁上,上吊自尽。 人急烧香,狗急跳墙。 人急拼命.狗急跳墙。

【第4句】:【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 释义:比喻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嫁给很糟糕的男人。 例句:无论什么人,她都一见如故,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愿意和她接近,可是暗中又为她叹息:“唉!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

【第5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谚)局:棋局。本指下棋的人往往神经紧张,看不准棋盘上的局势,从旁观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泛指人在事中往往思考不周,局外人却头脑清醒。 也作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第6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惯)指表面上待人亲热,内心却非常狠毒。

【第7句】:【登龙门】“登龙门”一词,比喻得到权威人士的引进或提拔而抬高身价,增长声誉;又比喻旧时科举考试,殿试得中。 一般辞书都认为,“登龙门”一词出自宋代《太平广记》,相传,黄河流经陕西、山西交界的龙门山时,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鲤鱼从江海游来,跳跃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鱼只是少数,而鱼一登龙门,鱼就变成了龙。那些登不上龙门的鱼只能仍然做鱼。 但《太平广记》成书于宋代,而早在汉、唐就有了“登龙门”之说。 在汉代鱼跃龙门的传说与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鲤鱼,而汉代是鲔鱼。 高诱注《淮南子》说:“鲔,大鱼,长丈余。仲春二月,从西河上,得过龙门,便为龙。”《汉书》李奇注云:“鲔出巩县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龙门之浪,则得龙矣。”由此可见,“登龙门”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汉代。 但把“登龙门”比喻殿试得中,则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日:“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第8句】:【下海】“下海”这个词在当今比较流行,它并存两义,一是指业余戏剧演员即票友正式人班唱戏;二是放弃原来的工作去经商。这两义显然不是下海的本义“下到大海里去”.而是它的引申义。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旧时称戏院里观众的座位为“池子”,舞台称为“海子”。非职业演员正式登台演戏为“下海”。将演出剧目和饰演演员姓名写在纸上张贴出去谓之“海报”。此说应是票友正式入班唱戏称下海的正源。时至今日在戏剧界还是如此称呼。如全国京剧票友大赛的获奖者时有下海唱戏的,成为一名京剧团的正式演员。 二是“下海”一词源自一出戏曲《洛阳桥》,此戏20世纪20年代曾在上海舞台上演出。说的是清朝有一位蔡状元,他遵照母亲“为家乡办一件好事”的遗愿,决定在流经村边的小河上建一座桥,取名“洛阳桥”。 开始施工后,可桥桩就是打不进去。于是人们议论纷纷:“海龙王不同意,所以使了绊子。”无奈,蔡状元便贴出布告:“兹为家乡建造洛阳桥,由于疏忽,事前未征得海龙王谅解,迄今未能建成。今拟委派一位能下得海的人与海龙王面淡架桥事宜,如有自愿当此重任者,必有重酬,绝不食言。” 谁知布告贴出三月有余,竟无一人应征。县太爷便限令两个衙役必须在三日内找到“下得海”的人,否则就要他们的性命。到第三天,正当两人在饭馆边喝酒边流泪哀叹时,忽听见有人向一醉汉喊道:“夏德海,这几天怎么见不到你的人影儿,你干啥去了?”“下得海?”二位衙役误把“夏德海”听为“下得海”,非常高兴,于是,不分青红皂白把醉汉架到了县衙。 几天后,夏德海被带到海边,并又被灌了个烂醉。接着,蔡状元宣布“下海典礼”开始。人们在海边摆上供品,县太爷和蔡状元率先跪拜,然后大小官员分别叩头,在一片欢呼声和鞭炮声中,夏德海被投进了大海。 后来,人们就把稀里糊涂地干某件事统称为“下海”。之后,又有了引申,变成了现在所流行的“下海”一词,即放弃原来工作去唱戏或经商。

【第9句】:【哭天无路,求地无门】(惯)形容求助无门,难以生存。

【第10句】:【夜猫子不黑天不进宅,黄鼠狼不深夜不叼鸡】 释义:说明坏人看准时机才干坏事。 例句:“俗语说:‘夜猫子不黑天不进宅,黄鼠狼不深夜不叼鸡。’狗东西再来,它就得瞅上个空子才下嘴。”

【第11句】:【吃错了药】(惯)讥讽人脑子出问题,做错了事。

【第12句】:【大不欺小,壮不欺老】(谚)欺:欺侮。指人们应该敬老爱幼,不能以强凌弱。

【第13句】:【换脑筋】(惯)1指离开原来的环境,使思想放松。2比喻改变旧的思想意识。3比喻用他人的思想观念代替自己的。

【第14句】:【宁穿朋友衣,不戏朋友妻】(谚)指朋友的东西不妨借用,但对朋友的妻子不能轻浮随便。 也作“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第15句】:【石敢当】在我国的许多地区,若家门口或墙正对桥梁、路口就要立一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可以禁压不祥,防止凶煞长驱直人家门作祟。除此之外,石敢当也立于沿海、山区作平浪、压风之用。石敢当的这些作用,据考证出自西汉黄门令史游的《急就章》,唐颜师古注释说:“敢当,所向无敌也。”又宋王象之在其书《舆地纪胜》中指出,石敢当用来“镇百鬼,压灾殃”,可使“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强。”石敢当制成石碑状,尺寸在《鲁班经》中有记载:高四八寸,宽一尺二寸,厚四寸,埋人土中八寸。 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 那么,石敢当的传说是怎么产生的,有二说。一说民间传说在黄帝时代,蚩尤联合南方苗民企图推翻黄帝,蚩尤有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凶猛无比,头角所向,玉石难存,黄帝迎战屡遭失败。一日蚩尤登泰山,自称“天下谁敢当?”女娲遂投炼石以制其暴,上镌“泰山石敢当。”于是黄帝遍立泰山石敢当,蚩尤军队胆战心惊,望石而逃,终于兵败涿鹿。 另一说民间传说石敢当为一人名,山东泰山人氏,他胆大勇猛,善捉妖邪。四方乡邻请其捉拿妖邪,石敢当应接不暇,遂想出石刻其名立于当冲处辟邪。 立石敢当辟邪这一风俗,现在尚存,“泰山石敢当”碑民间小贩有售。

【第16句】:【死了王屠,连毛吃猪】见“没了王屠,连毛吃猪”。

【第17句】:【丁对丁,铁对铁】(惯)丁:指兵丁。铁:指兵器。比喻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第18句】:【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释义:龙一到浅水中,虾也会戏弄它;虎离开森林落到平川,狗也会欺侮它。 比喻英雄在失势时,会受小人的气。 例句:蜀人杜滑江令麻城,居官执法,不敢干以私。一日宴乡绅,梅西野倡令,要拆字入俗语二句……杜又云:“单其也是其,加点也是淇,除却淇边点,加欠便为欺。俗语云: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第19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释义:表:说。叙述故事时,放下一头,讲另一头。“两”又作“干”。 例句: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第20句】:【一辈冤家十辈仇】(谚)一辈人结的冤仇,十辈子都难以开解。指冤仇宜解不宜结,解开了就一了百了,要记仇就没完没了。

【第21句】:【五心不做主】(惯)五心:内心。 指心里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办才好。

【第22句】:运动劲出来.歇着病出来。

【第23句】:【拔草去寻蛇】 释义:比喻存心寻找差错。 例句:思量拔草去寻蛇,这回却没蛇儿弄。平常家里没风波,总有良平也无用。

【第24句】:【百万豪家一焰穷】(谚)豪家:富豪之家。任你是百万富豪人家,一场火灾会烧得精光。指水火无情,必须谨慎防范。

【第25句】:【瓜籽不饱是人心】(谚)瓜子虽然不起眼,却能表达人的心意。泛指礼物纵然菲薄,也能代表主人的真情厚谊。 也作瓜子不饱暖人心。 瓜子敬客一片心。

【第26句】:【剥葱剥蒜别剥人】 释义:剥葱皮剥蒜皮,别剥人的皮。比喻不揭别人的短处。 例句:“剥葱剥蒜别剥人,他陈鯱刺总是剥人!”闻魁气愤地说。

【第27句】:【狐狸总要露尾巴】(谚)不管狐狸怎样善于隐藏,肥大的尾巴总要显露出来。比喻人群中的恶类,无论怎样奸诈,终究要露出他的劣迹丑态来。 也作狐狸的尾巴总是藏不住的。 狐狸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第28句】:觉多腿脚软,酒多脑袋沉。

【第29句】:【算老帐】(惯)指清算已经过去的恩怨、错误。 也作算旧账。 算陈年旧帐。

【第30句】:【贱陀螺——不打不转】(歇)陀螺:海螺形玩具,木制,玩时用绳子或布条缠绕后用力抽开,使直立旋转,越抽打转得越快。本指陀螺不抽打就不转,转喻不施加压力或不来硬的就不听从。

【第31句】:【半瓶子醋】“半瓶子醋”借喻知识浅薄,对某种知识、某种技艺一知半解,却又喜欢自己吹嘘的人。 这句俗语出自《古今杂剧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半瓶子醋”和“半盆子水”差不多,还有句类似的俗语叫做“整盆子不响,半盆子晃荡”,意思同“半瓶子醋”一样,指那些不求上进,一知半解自吹自擂的人,很是让人厌恶。

【第32句】:【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见“临死还要拉个垫背的”。

【第33句】:【月到中秋分外明】 释义:中秋的月亮最明亮。 例句:今晚的月色多好,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呵!

【第34句】:【除了灵山别有佛】(谚)灵山:灵鹫山,佛祖圣地,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居住。比喻凡事不可只认一条死理,要能够灵活变通。 也作“除去灵山别有庙”。

【第35句】:【说嘴郎中无好药】(谚)说嘴:自我夸耀。郎中:称中医医生。指喜欢自我吹嘘的医生,往往没有治病的本事。也泛指爱自夸的人,总没有多少真才实学。 也作“说嘴大夫没好药”。

【第36句】:【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见“藏了和尚藏不了寺”。

【第37句】:【把眼泪往肚里咽】 释义:有苦说不出来或不愿说出来。 例句: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她装着若无其事,把泪水往肚里咽,只是在眼前无人时,才咬着嘴唇无声地哭一阵。

【第38句】:【开着眼做,合着眼受】见“睁着眼做,合着眼受”。

【第39句】:【一女不吃两家茶】(谚)吃茶:旧时订婚,男方须给女方送茶叶,故以“吃茶”比喻订婚。指一个女子不能同时许配两家。

【第40句】:【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释义:三国:指罗贯中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看《三国演义》掉下了同情的眼泪,在为古人担忧。比喻担忧是多余的,没有必要。 例句: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该咋样做你自个瞧着办!我说这话也不过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反正你今后在外的一切行为都与本号无涉!

【第41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释义:明知有危险,也要冒险而行。 例句:英雄想到这里,就认定这条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着酒兴,大步向前。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42句】:【七巧板】“七巧板”是孩子们的益智玩具,在现代社会长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玩过七巧板。“七巧板”还被制成各种花色图案,还走出了国门,在国外被称为“唐图”,“唐”代表中国,类似于“唐装”、“唐人街”一类的称呼。“唐图”被李约瑟称为“东方最古老的消遣”。那么,七巧板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传统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几图”。所谓“燕几”,同“宴几”,就是请客人吃饭的小桌子。宋朝有一位叫黄伯恩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而且热情好客,他首先发明了一种用六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后来有人又增加了一小几,把它改进为七张桌子组成的宴几。七张宴几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设计原理,视宾客的多少,任意拼成不同形状的桌面。比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方形,六人拼成六方形等,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这就是传统七巧板的雏形,为后世的拼图玩具开创了先河。 后来,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组成,拼在一起呈蝴蝶展翅状,分开则可拼出一百多种图形。 现在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说七巧板最初的确是用桌子摆出来的。

【第43句】:【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谚)横:蛮横不讲理。指蛮横的比强硬的难对付,但最难对付的还数那种连命都豁出去的人。

【第44句】:【口服心不服】(惯)指虽然嘴上认了输,心里却不服气。

【第45句】:【佛面上贴金】(惯)比喻到庙里去烧香拜佛并以供品供奉神佛。

【第46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见“耳听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第47句】:【骑着马找马】(惯)比喻一边干,一边寻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旧的,同时物色新的。

【第48句】:【死了张屠夫,不吃浑毛猪】(谚)屠夫:以宰杀猪羊为职业的人。浑毛猪:没煺毛的猪肉。指即使某个屠夫死了,人们也不会吃没煺毛的猪肉。比喻缺了某个重要的人物或条件,事情照样做,日子照样过。 也作死了张屠户,不吃连毛猪。 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

【第49句】:【双肩抬一张嘴巴】见“两个肩膀扛张嘴”。

【第50句】:【无意人对着有心人】(惯)无意人:并非故意拿话刺激他人的人。 指人无意中说出的话,触动了对此怀有戒心的人。

【第51句】:【冒天下之大不韪】(惯)不韪:不是,过失。指不顾天下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做罪大恶极的事。也指遭到天下人的反对。

【第52句】:【小菜园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 释义:蔸:量词,相当于“棵”或“丛”。比喻小人物,根本数不着。 例句:呸!小菜园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来教训我?敢来拉我做坏事?

【第53句】:【既敢挠熊毛,当然不怕咬】(谚)既有胆量在熊身上挠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胆量敢冒险,就不怕承担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担风险的事,就有几分成功的把握。

【第54句】:【吃了灯草灰儿——说得轻巧】(歇)灯草:灯心草茎部的中间一段,质地很轻,可做油灯的灯芯。 讥讽人把事情说得过于轻巧。

【第55句】:【雨不大,淋湿衣裳;事儿不大,恼断心肠】(谚)指某些小事处理不妥,同样让人倍感烦恼。

【第56句】:【韭菜包点心——好长馅】(歇)整根韭菜做点心馅,馅太长了。 馅:谐“限”。指限定的范围很大。

【第57句】:【骑狗烂裤裆,骑猫烂眼窝】(谚)眼窝:眼睛。骑在狗背上玩,狗会咬烂他的裤裆,骑在猫背上玩,猫会抓烂他的眼睛。劝诫小孩不要玩狗玩猫的谑语。

【第58句】:【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 释义:比喻任何时候不能小看、轻视强大者。 例句:哦,哦,老弟,八路总归是八路,莫看他们人少,又是伤号,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

【第59句】:【坐蜡】“坐蜡”比喻陷入为难境地;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坐蜡”有时也写作“坐腊”。北方口语中常用。 “坐蜡”一词源自佛教中的“坐夏”。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里记载:“(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前代泽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这里提到的坐夏,是指佛教僧人每年定期的诵经活动。根据佛家的戒律,每月望晦日即农历十五和三十,众僧人应齐集一处,诵读《戒本》,而且每人都要对照进行自我反省。如有违犯清规戒律之处,则要按情节轻重依法忏悔。一年之中,农历四月十五至农历七月十五的期间(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夏季,谁坐都难受),僧人们须定居三个月,潜心修行,自省自律接受批评。经过这样的修炼之后,受戒的年头才算增长一岁,也叫“一腊”。因为腊月在农历中为最末,过了腊月即是新的一年,所以佛教中就用“一腊”来表示受戒了一岁的意思。由此,这种“坐夏”活动就又叫“坐腊”了。 后来,“坐腊”这个词逐渐由佛教用语转入口语当中,词义也由原来的“受戒自律”转变成了“为难、受困”的意思了。

【第60句】:【裤带长,寿命短】(谚)裤带长:指胖人肚子大。指过于肥胖的人,往往活不长。

【第61句】:【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谚)酒本身并无醉人之意,是人贪杯自醉;女子本身并无迷人之意,是人贪色自迷。指贪酒贪色,纵欲伤身,责任全在人不能自控,而不在酒色本身。 也作“酒不醉人人醉酒”。

【第62句】:【猛犬不吠,吠犬不猛】 释义:比喻有心计的人,不显露自己。 例句:小峰,要替你爸爸报仇不要挂在嘴上,要记在心里。“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你知道吗?

【第63句】:【冬至吃饺子】每年冬至这天,家家吃饺子,并流传着“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的说法。这种习俗,源自纪念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爱民如子,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流行,他在大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时,正值寒冬季节,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仿照在长沙时的办法,让弟子们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用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药汤。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冻烂的耳朵全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在冀、鲁、豫一带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第64句】:【狗临死,还要跳起来咬两口】 释义:比喻要做最后的挣扎。 例句:他们断我的财路,我也不是好惹的!狗临死,还要跳起来咬两口,我就不如一条狗不成!

【第65句】:【整瓶不摇半瓶摇】见“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第66句】:【吃独食】(惯)比喻独自占有本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好处。 也作“吃独份儿”。

【第67句】:【牙齿上刮下来的】(惯)比喻舍不得吃用省下来的。

【第68句】:【乌鸦彩凤不同栖】(谚)比喻志趣高雅的君子,绝不会和低三下四的小人混在一起。

【第69句】:长哥长嫂当爹娘。

【第70句】:【面和意不和】 释义:脸面上和睦,内心里有意见。 例句:因他做主管时,得了些不义之财,手中有钱,所居与刘家基址相连,意欲强买刘公房子,刘公不肯,为此两下面和意不和,巴不得刘家有些事故,幸灾乐祸。

【第71句】:【惊蛰不冻,寒到芒种】 释义: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日、6日或7日。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5日、6日或7日。惊蛰这一天如果不冷,寒冷的天气要持续到芒种。 例句:惊蛰不冻,寒到芒种。记得惊蛰那天就不冷,天气反常,以后还有冷的呢。

【第72句】:【离了你地球照样转】 释义:意谓没有你也行。 例句:“不要以为离了你地球就不转了,大学里漂亮的女学生有的是!”

【第73句】:【头齐脚不齐】(惯)谦称自己准备得还不够齐全。也形容人多,步调不一致。

【第74句】:【草窝里飞出金凤凰】(谚)比喻环境条件差也能出杰出之人。

【第75句】:【七钱银子二分铜的银元——假也假不了多少】(歇)银元:也作银圆,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一个银元掺进了二分铜,所占的比重很小。 指即使有假也假不到哪里去。

【第76句】:【靠着大树好乘凉】(谚)指有了大树遮荫,乘凉就很方便。比喻晚辈在长辈的庇护下,得益很大。也比喻靠着某种权势,做事就有靠山。

【第77句】:【乌鸦别笑猪儿黑】见“老鸹别嫌猪黑”。

【第78句】:【上门不见土地】(惯)土地:土地爷,迷信指掌管一个小地区的神。 指有事找人,对方却不在。

【第79句】:【老鼠戏猫儿,好大胆】 释义:老鼠戏弄猫儿,形容胆子过大,不知死活。 例句:“[净]是李药婆,老鼠戏猫儿,好大胆。[末]衙里唤他。[老旦]便是。[净]你晓得么,老爷令严,出入的都要搜捡。”

【第80句】:【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谚)如果想戒酒却又下不了决心,最好的办法是用清醒的眼光,去看看醉酒者醉后的丑态。指酒醉后的丑态令人作呕。

【第81句】: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第82句】:运动使人健康长寿,静止使人衰弱短寿。

【第83句】:【父母官】古代老百姓称为民请命、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为“父母官”。 它源自何处呢?源自汉代正史。 《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期,南阳郡治安状况非常糟糕,盗贼猖狂,百姓逃离,田园荒芜,境内一片狼藉。一个名叫召信臣的到这里任太守,此公为政勤勉,很有计谋,首先严厉打击盗贼,稳定社会秩序,劝说人民发展生产,对游手好闲、不干农活的浪荡子弟毫不客气,像严父一样督促他们搞好农桑。因为召信臣治理有效,经济和社会环境大大改善,流离百姓纷纷回到家乡,过上了好日子,人们十分感谢这位好官,被大家称为“召父”。 另据《后汉书·杜诗传》载: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31年),南阳郡新任太守杜诗也是个好官,清廉节俭,勤政为民,任期内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恢复生产,增收粮食,像慈母那样细心关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过得很开心,被当地人尊为“杜母”。 事有巧合,同是汉朝(西汉东汉),同是南阳,“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人们把关心百姓疾苦,推动生产力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州县好官尊为“父母官”。从此相沿成俗,这个称呼流传下来,直到现在仍有这种称呼。当今的“父母官”够格不够格,老百姓心里有数。

【第84句】:【姑娘有福气,前世招佳婿】 释义:前世:前生,迷信指人生的前一辈子。迷信认为,姑娘要是有福气,前世就注定了要招个好女婿,即婚姻是前世就由天定了的。 例句:常言说得好,姑娘有福气,前世招佳婿,虎妹姑娘的福气是前世招的!

【第85句】:【酒好不怕巷子深】(谚)只要酒的质量好,哪怕酒店设在偏僻的深巷里,买主都会主动找上门。指只要货好,就不怕没买主。也指只要作品的品位高,就不愁没有赏识的人。 也作酒香不怕巷子深。 好酒不怕巷子深。

【第86句】:【猫口里挖鳅】(惯)鳅:泥鳅。从猫嘴里把它吃进的泥鳅掏出来。 比喻事情难度大,办不到。 也作“猫嘴里挖鳅,虎头上做窠”。

【第87句】:【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谚)龙和龙交往,凤和凤交往,老鼠交往的尽是会打洞的老鼠。比喻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第88句】:【教人教心,浇花浇根】见“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第89句】:【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故人】(谚)故人:老朋友。在家里不会热情款待宾客,出门在外才体会到缺少朋友的难处。指不能热情交结与招待朋友的人,必然得不到朋友的关爱。

【第90句】:【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歇)本指百年松树枝干粗,五月芭蕉叶子大,转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

【第91句】:【宁做鸡首,不当牛尾】 释义:在上一级当尾巴,不如在下一级当头头。 例句:前些年,他还暗自庆幸过,与其在省委大机关当个像豆饼似的挤在中间的中层干部,还不如到T市当个第二把手——“宁做鸡首,不当牛尾”。

【第92句】:【关门打鼓,鼓声在外】(谚)关住门打鼓,鼓声也会远播到外面。比喻内部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丑事,总是难以掩盖,很快就会传播出去。

【第93句】:【羊脂玉掉在青石板上——迸脆儿透酥】(歇)羊脂玉:一种美玉,像羊脂一样雪白。形容声音清脆动听。

【第94句】:【狗瘦主人羞】(谚)指狗要是饿得精瘦,主人的脸上就很不光彩。也比喻下人的穷酸寒碜,会使主子大失体面。

【第95句】:【物不平则鸣】(谚)比喻人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就会呜叫呼冤。

【第96句】:【井水不犯河水】“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井水不犯河水”源自我国先民的居住环境。 我国古代先民最早是生活在河水旁边,因此,长江、黄河孕育了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临河而居,汲水方便,而且河谷地区土壤相对肥沃。先民以游牧为主,生活地点基本上是因气候或自然环境而定的,所以经常迁徙。 井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深远的影响。有了井之后,先民摆脱了依赖自然气候的制约,以往仅仅居住在河谷,现在基本可以居住在任何地方了。而且有了井水,人们逐渐聚居在一起,可能出现城镇,以至于出现大的城市。由传统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变为农耕生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部落继续崇尚游牧生活,没有发展农耕,不打井,继续逐水草而暂居。因此,有的历史学者认为“河水”其实代指的就是游牧民族,是依赖于部落之间酋长的联盟制度建立王朝的。而“井水”则代表的是定居,是农耕文明。 历史上游牧的少数民族经常侵扰中原的农耕民族,所以中国古代王朝一直边患不断。而以“井水”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则基本上不会主动侵扰“河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所以,有“井水不犯河水”一说。

【第97句】:【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谚)话不说清,别人就不明白根柢;木不钻孔,就不能穿透底层。指和人说话,一定要有透明度,不可含糊不清。 也作“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第98句】:【仓廒府库,抹着便富】(谚)廒:存粮的大仓库。只要接触粮仓、银库,就一定会富起来。旧指凡管理粮仓、银库的,就没有不从中谋取财物的。

【第99句】: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17764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