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歇后语文案如雷贯耳!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墨汁里加石灰——瞎掺和;乱掺和

【第2句】:【拿头套枷戴】(惯)比喻自投罗网或自找罪受。

【第3句】:【猫认屋,犬认人】(谚)指猫在外能辨识自家的房屋,却不认自家的主人;而狗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追随自己的主人。

【第4句】:弟弟很调皮,爸爸让他喊妈妈回来吃饭,他跑到别人家去看电视;让他做作业,他却手不识闲儿地玩玩具。爸爸生气地说:“叫你去东你去西,叫你打狗你撵鸡。你这是前襟穿在后背上,尽跟我反着板儿,别筋儿哩!”(河南·汝南)

【第5句】:【挑字眼儿】(惯)指挑人措词用字上的小毛病。

【第6句】:【舍命陪君子】(惯)1指为了朋友可以舍弃性命或做任何事。2指拼出性命和对方较量。

【第7句】:【时不再来,机不可失】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第8句】:【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谚)谁为:为谁,替谁。孰令:令孰,让谁。我将替谁做事呢?让谁来听信我呢?指人没了知己,做事就失去了意义。

【第9句】:【朝山的不是全为了敬神】(谚)朝山:到山上去朝拜神仙。指朝山的人,目的不一定都是去敬神。泛指同做一件事的人,目的并不都相同。

【第10句】:鸽子尾巴带竹梢——响(想)得高

【第11句】:带着存折进棺材——死要钱

【第12句】:我满怀喜悦地对爸爸说:“俺学校盖两层大楼了。”爸爸说:“这有什么稀罕的?城里十八层的楼房多的是。真是小庙里的神,没见过大供香。”(河南·新野)

【第13句】:【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同一水平上发展。《天意》:“一个 傍大款和一个不傍大款的模特儿,永远不会站在同一起跑 线上。”

【第14句】:【往枪头上碰】(惯)比喻自己找死。

【第15句】:【草深虫子密,林大鸟儿多】释义:比喻人多,情况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例句:范克明似有同感,说:“草深虫子密,林大鸟儿多,什么样的全都有哇。”

【第16句】:【不打不相识】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转而发展成不仅相识,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识的机遇,坏事变好事。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间,宋江嫌鱼汤不新鲜,叫酒保做几碗新鲜的鱼汤。正好酒馆里没有了新鲜鱼,李逵便去江边的渔船上讨鱼。打渔的伙计不想给,李逵大怒,与几个渔人打了起来。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水性极好,将李逵按在水里,呛得他晕头转向,不是对手。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张顺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兑:“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张顺道:“啊!原来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识!”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不成相识。”

【第17句】:【人生四大喜事】人生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它源自哪里呢?是谁把它们凑到一块的呢?它源自北宋神童汪洙所作之诗编《神童诗》,其被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普遍作为儿童启蒙教材。诗中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对少年儿童提出勤学苦读、求取功名,将来报效国家的远大目标。根据明朝《万姓统谱》记载:“汪洙,字德温,鄞人,九岁善赋诗。”做官后曾拜太宗正卿,至观文殿大学士。世人搜集了他所做的诗六十多首,“用训蒙学,为《汪神童诗》。”但是在宋代,真实的汪洙是明州(宁波)鄞县人,以治《春秋》得名,多年在乡村从事教育。所以,明朝人有关汪洙神童事迹的记载大多是虚构的,而其撰写的如此多的《神童诗》也很可能是靠不住的。但后世毕竟有这样一篇广为流传的《神童诗》,它的编者应该是宋元时人托汪洙这个伪神童,汇编众多诗歌而成的。而人生四大喜事南宋中期已被传诵,比如当时著名学者洪迈就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旧传有诗四句,诵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这四大喜事列入启蒙教材《神童诗》,有助于提升儿童刻苦读书,将来求取功名和富贵的积极性。

【第18句】:玻璃缸内关苍蝇——乱窜

【第19句】:【牵着不走,打着走】(惯)比喻好言相劝不听,被强制或受到惩罚才肯听从。

【第20句】:【抓辫子】(惯)比喻抓住对方的缺点、错误进行要挟、打击。 也作抓小辫子。 揪辫子。

【第21句】:病重不吃药——等死

【第22句】:【看哈哈笑】(惯)比喻见别人出了事而幸灾乐祸。 也作看哈哈。 看笑话。

【第23句】:老鼠吃秤砣——嘴硬

【第24句】:【小年】中国民间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这一天.民间有祭灶、扫尘、采办年货的习俗。祭灶,民间很早就有关于灶神的传说。旧时,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门神、井神、厕神、雷神一起成为五位家堂神,职责是保护家宅安宁,不让闲神野鬼骚扰,称为“五祀”。每到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在锅台边摆上糖果、年糕等供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焚香膜拜。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扫尘的习俗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古代先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由于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是清洁卫生、除疫灭病的良好习俗,所以流传至今而不衰。小年以后,年味越来越浓。

【第25句】:【阿爷的衣服辈辈穿】释义:比喻世代贫寒。阿爷:(方言)父亲或祖父。例句:他们一直过着衣不果体,食不饱肚的生活。九儿的衣服是祖上留下来的破大褂改成的,真正是阿爷的衣服辈辈穿啊。

【第26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谚)无门:没有门径。指祸或福的到来,是人自身招引的。 也作祸福无门皆自取。 祸福无门人自攀。

【第27句】:小车子不走——加油

【第28句】:【是这鸟,叫这声】(谚)什么样的鸟会叫什么样的声音。指鸟的种类各异,叫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 多比喻哪个层次上的人,会说哪个层次上的话。

【第29句】:【靠人磨镰刀背光,靠人舀饭尽喝汤】(谚)别人帮忙磨镰刀,往往只磨光了背儿,锋刃没磨;别人帮忙舀饭,往往只舀面上的稀汤,没舀到干饭。指凡事必须依靠自己。

【第30句】:【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备有用】(谚)人多掌握一种技能,总是有好处的;器物能多准备一件,总有用得着的。指人的本事不嫌多,物的备件不可少。

【第31句】:【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惯)形容用了最大的力气。

【第32句】:近视眼看告示——迫在眉睫

【第33句】:【皇帝不差饿兵】见“朝廷不差饿兵”。

【第34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惯)比喻刚脱离苦难的地方,又陷入更凶险的处境。

【第35句】:我做错了一道数学题,爸爸打了我一巴掌。我不高兴地说:“以后,你不要打我好不好?错了还可以改呀!”爸爸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表姐在一旁打趣说:“打是祸,骂是害,不打不骂才是爱!”(吉林·农安)

【第36句】:铁树开花——千载难逢

【第37句】:【放烟幕】(惯)比喻散布虚假的信息或做出掩盖真实意图的行为,以蒙蔽他人。 也作放烟幕弹。 放烟雾。 散烟雾。

【第38句】:【偷的锣儿敲不得】(谚)比喻做下见不得人的事,不敢在人前露相,只能偷偷摸摸,遮遮掩掩。 也作“偷来的锣鼓敲打不得”。

【第39句】:表哥在学校常挨打,到了家里却厉害得不得了。姨妈总说他是“家里的老虎,外面的老鼠”。(河北·邯郸)

【第40句】:【犬子】“犬子”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儿子。这一自谦,实际有督促希望孩子进取之意。而对别人的孩子则称“虎子”。对自家的孩子称“犬子“,还与古时候的人对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生老病死没有科学、系统的认识有关。遇到一些奇特或无法解释、存在困惑的事情,常常自觉不自觉与神鬼挂上钩。如一些有才华、绝顶聪明的人突然生病死亡,往往被人们认为是被请到天上做神仙去了;小孩生病夭折,则被认为是被小鬼捉到地狱去了。由于存在这种迷信思想,因承相袭,潜移默化,中国人形成了给小孩特别是男孩起贱名的习惯。如司马相如小时候就曾被父亲唤作“犬子”。他们认为名字叫得越不好听,鬼神就越不在意,孩子就越好养,曾几何时,“狗剩”、“狗子”、“熊货”、“贱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名。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给小孩起名少了很多顾忌,讲究清脆响亮、音韵优美、寓意深刻、寄予厚望、望子成龙,以前那种起贱名的现象越来越少,近乎绝迹了。

【第41句】:【 不帮和尚,不帮尼姑】谓不介入,保持中立。韩志君等《古 船·女人和网》:“得,我不帮尼姑,不帮和尚。你们两家斗 法,别把我也扯进去。”

【第42句】:【你有长萝绳,我有翘扁担】释义:说明有办法对付对方。例句:“说实话,你有长萝绳,我有翘扁担。有一条做不到,我们不光是吹灯,还要端掉乌龟楼!”

【第43句】:人家的棺材抬自家——自讨晦气

【第44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释义:语出《尚书·武成》,原意是平定大乱之后,刀枪不再用了,过和平生活。现用以比喻不作戒备,解除武装。例句:周大钟说:“任务可大了,要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形势逼人,你们可不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呀。”

【第45句】:【六畜】农民盼望的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畜”的说法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难二》中说:“务于蓄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人多。”它说明了掌握蓄养的规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顺利生长,五谷才能迅速繁殖,收入就会增多。六畜,指的是牛、马、羊、豕(猪)、鸡、犬(狗)六种家畜。《左传·僖公十九年》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六畜之中,牛和马主要用来耕作、驮运、拉车,羊、豕、鸡主要供食用,犬则守户。现在,六畜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羊来说,除了食用外,增加了毛纺,以牛和豕来说,增加了皮革制品。而牛和马的耕种作用大大弱化,被现代科技所取代。

【第46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释义:谓八月十五云头遮住月亮,来年正月十五就会下雪。例句:农谚日:“月牙儿仰,粮食长;月牙儿歪,粮食衰。”又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乡人之占验也。然亦有应与不应。

【第47句】:吃药用冰糖作引子一又苦又甜

【第48句】:穿山甲过路一孔孔(空空)洞洞

【第49句】:【 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感到重,实际上并不重。谓把 容易的事情看得太难。《燕山夜话》:“俗话说:提起千斤重, 放下二两轻。有若干问题往往看得太严重了反而无法解 决,也许无意中很随便就解决了问题。”

【第50句】:三婶家人多,今春娶了媳妇,就分了家。有人说三婶是“没媳妇,想媳妇,有了媳妇又赶媳妇”。三婶却想得开,笑眯眯地回答道:“俺这是小锅饭,吃着香,又有葱花又有姜,浇点香油也明晃晃,怪美气!”(河南·方城)

【第51句】:【槽头买马看母子】(谚)母子:偏指生崽的母马。指要买马驹,先看母马咋样。借指要知闺女的为人,先看生养管教她的娘亲是什么样的人。

【第52句】:【以貌取人,失之千里】(谚)从人的外表上选取人材,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失错。指选取人材,重在德才与实践,不在外貌。

【第53句】:【隔墙须有耳,门外岂无人】(谚)“壁间犹有耳,窗外岂无人”。

【第54句】:【春风得意马蹄疾】释义:这是孟郊《登科后》诗句。原形容封建时代文人科举及第的欢快心情。现用来形容人心情愉快,动作敏捷。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王一民迈着轻快的脚步,顺着霁虹桥往道里走去。

【第55句】:【爹有娘有,不如自个有】(谚)爹娘再有钱,也比不上自己手里有钱。指人要靠自己,贵在自立。

【第56句】:【房东】“房东”义为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主人,与“房客”相对。那么,为什么叫房东不叫房西?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东为上、为大,所以,东房就是上房。中国的老式房屋,一般都是一座南朝向的主屋,主屋的前面两侧再造东西向的厢房。主屋的东首房间就是上房,而上房定是主人或家中最有权威人的住房。上房晚辈和下人都不能住,就更不要说出租或借给外人住了。所谓的房东就是住在东首上房的人。可见,房东、东家都表示主人的意思。至于为何以东为主,在《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这句话说的是,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从文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东”、“东道主”中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第57句】:【说一句是一句】说话真实可信,有分量分明代《水浒》: “我说一句是一句,并不会撒谎。”

【第58句】:【民以食为天】(谚)老百姓把粮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指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重中之重。

【第59句】:【和尚念经——南无也是南无】(歇)南无:谐“那么”,形容和尚念经的声音。指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第60句】:【天上掉馅饼】(惯)比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或好处。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好事。

【第61句】:【吐唾沫】生活中我们常见这种现象:当一个人遇到晦气之事或说错了话时,会“呸!呸!呸!”连吐三次唾沫;当他与所鄙视甚至仇恨的人擦肩而过时,也会回身对着这人的背影重重地吐口唾沫,这是为什么呢?民国时期,江绍原先生对唾沫文化进行了非常有趣的探讨。透过他所搜集的诸多史料可以看出,唾沫在古人眼里具有许多神奇的功效。古人认为,唾沫可以制鬼。宗定伯捉鬼的故事是个典型。据说,当宗定伯知道同行者是个容易对付的新鬼时,他将其用力挟住,新鬼情急之下变为山羊,他又马上吐唾沫使其定型难逃,竟然牵到市上卖了个好价钱。《搜神记》也记述了一个故事,崔少府妻子怀孕尚未分娩就死了。但四年之后,仍把生育的儿子送回家。当时宾客满座,都知道是鬼来了,于是“遥唾之”。大业《拾遗记》也提到,隋炀帝游江南吴公宅时,忽遇陈后主鬼魂,仍称殿下,叙述旧事。炀帝突然醒悟遇鬼,马上唾之云:“何今日尚目我为殿下,复以往事讯我耶!” 唾沫可以辟邪。《清异录》卷二记述:“枭乃天毒所产,见闻者必罹殃祸,急向枭连唾试三口,然后静坐存北斗一时许,可禳。”李时珍介绍,唾沫可以治疗“毒蛇螫伤”及肿痛、长瘤等病,据说这是以毒攻毒。其实我们遇到晦气或说错了话吐唾沫,就有以上民俗内涵在里面。唾沫在制鬼驱邪的同时也可以攻击和伤害他人。看起来朝着仇人背影吐唾沫其实也有攻击伤害的巫术含义在里面,似乎是一种咒恨。

【第62句】:一天晚上,我在做《社会》课本上的讨论题,可是怎么也想不出个道道儿。爸爸看过之后说:“一块砖头难砌墙,一根木头难盖房啊!咱们一起来想想。”(山东·昌邑)

【第63句】:【富人过年,穷人过关】释义:旧时富人过年高高兴兴,穷人过年却有人催租和逼债,像过关一样困难。例句:大家知道,富人过年,穷人过关,穷人最怕这十二月的节期,穷人的孩子也害怕过年。

【第64句】:妈妈见我刚吃完饭就上厕所,便说:“真是穷鬼不拿财,吃完屎就来。”(安徽·旌德)

【第65句】:梭子两顶头——尖对尖

【第66句】:【泡在蜜罐里】见“落在蜜缸里”。

【第67句】:【一没有杀父之仇,二没有夺妻之恨】没有深仇大恨。言外 之意:不应该作对。《小说月报》(1980,2):“可是,自己和别 人一没有杀父之仇,二没有夺妻之恨。谁和他结这么大的 冤仇?”

【第68句】:哈巴狗戴牛铃啥巴狗戴铃铛——假充大牲口;快活的狗腿子

【第69句】:【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歇)指知道得很清楚,却故意装作不知道。

【第70句】:【医生】现在,我们把专门治病救人的人称作“医生”。而在我国古代,行医的人,北方称为“大夫”,南方称为“郎中”。据此,有人认为“医生”是一个外来词,随西医而进。其实不然,“医生”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和医有关。 “医生”作为一种称谓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而且与医学、医术有关。唐代太医署下开始设立专门的医学,属于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招收学生,培养医学人才。针对不同专业,学校将学生分为五种: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其中所谓“医生”,其实就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分别以学习针灸、按摩推拿、念咒施法、识用药材而命名。这时候“医生”一词专指一种医学学生,即准医生。那么,“医生”是怎么成为职业行医者的称谓呢?这与近代西医东传有直接的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后称职业行医者为“医师先生”。在中国,渐渐演化为“医生”。这其实与“博士”、“学士”在学位上的用法来历类似,是采取中国古代早已存在的相关名词,拿来称谓西方传来的新的文化内容。所以“医生”一词并不是外来词。

【第71句】:【狗临死,还要跳起来咬两口】释义:比喻要做最后的挣扎。例句:他们断我的财路,我也不是好惹的!狗临死,还要跳起来咬两口,我就不如一条狗不成!

【第72句】:我的一位邻居叔叔长得很高,他的孩子也很高。奶奶说:“这有啥稀罕,啥大人,啥孩子,啥树发个啥芽子。”(河南·虞城)

【第73句】:【分一杯蓝】(惯)比喻分得一份好处。

【第74句】:【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惯)指对方不够资格,根本不配与自己相比。

【第75句】:天上的浮云,地下的风——无拘无束;无影无踪

【第76句】:【鸡屁股拴线——扯蛋】(歇)扯:本指拉,转指漫无边际地闲谈。 蛋:谐“淡”。指没有根据地瞎说,或漫无边际地闲聊。

【第77句】:【笨鸟先飞】(谚)指笨拙而飞得慢的鸟早早飞出林子才好寻食。比喻没什么本事的人就得比别人早起身早行动。 也作笨鸟先飞晚入林。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第78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惯)指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

【第79句】:【待字闺中】“待字闺中”是指到了婚嫁年龄,但还没有出嫁的女子。 “闺”,女子的卧室。 “待字闺中”源自《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笄”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周代礼俗,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二十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女子在成年礼上通常会取字。 “待字闺中”这个词的出现不会早于宋代。宋以后,一般家里有子女出生,必定请当地的秀才或者精通民间五术的人,来家里给孩子排出“生辰八字”,然后写到红纸上,收藏起来待用。这种排“八字”的做法在古代被称为“子平术”。这个“子平术”是宋代人徐子平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而成的,推算年、月、日等占卜方式,俗称“合八字”。不论男女,到谈婚论嫁时,请命师合一下“八字”。因此,当家里有未嫁的女孩,于是就要找人求“八字”或求人拿“八字”来合,如“八字”合不上,就不能结婚。故“待字闺中”,这里的“字”就解释为“生辰八字”。古人觉得,将要结婚的人的“生辰八字”要保存得非常好才可以,因此结婚后才可以公开“生辰八字”。所以“待字闺中”也就是尚未聘娶的意思。

【第80句】:财神爷讨饭——装穷

【第81句】:【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指职业收入倒挂的现象,高科技 职业收入低于简单劳动。《中国青年报》( 1999,7,7):“旧的 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尚未形成。在分配上,出现了‘制导 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畸形格局。”

【第82句】:【肉中刺,眼中钉】比喻被仇视被憎恶的人。语序亦可换 置。成语:心腹之患。浩然《艳阳天》:“你在人家手心里攥 着,想圆就圆,想扁就扁,人家不是傻子,容你这个眼中钉, 肉中刺啊?”

【第83句】:老鼠啃缸沿——不是瓷(词)儿

【第84句】:姨父来我家闲谈,一扯就是大半夜。爸爸送走姨父后说:“真是的,屁股沉得像座山,一坐就是大半天。”(河北·邢台)

【第85句】:【春风不入驴耳】指听不进去。成语:对牛弹琴。清代《醒 世姻缘传》:“谁知对牛弹琴,春风不入驴耳,口里阳为答应, 背后依旧打点要做滑家的新郎。”

【第86句】:妈妈见大家都吃完了饭,可我还端着个碗在吃,就说:“真是船小难足载啊!”(江苏·射阳)

【第87句】:北风头上点芝麻——种得多,收得少

【第88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谚)三:多的约数。指井多淘上几遍,就能吃上甜水;人多向几位师傅学习,就能博取众长,学到高超的技艺。

【第89句】:【架桥拨火儿】(惯)比喻挑拨双方的关系,引起事端。

【第90句】:【客不离货,货不离客】(谚)客:客商。指客商出远门运贩货物,要把货物带在身边,做到人不离货,货不离人。也指出远门携带的贵重物品,不能轻易委托别人。

【第91句】:两把号吹成一个调——响(想)到一块了

【第92句】:【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说不出好话来。刘云若《红杏出墙 记》:“呸,你真是狗嘴吐不出象牙。我只说了一句话,便勾 出你多少话来。”

【第93句】:【靴里无袜自得知】(谚)光脚穿上靴子,别人看不出,自己是知道的。 泛指做下瞒人的事,自己心知肚明,无法瞒过良心。

【第94句】:【四两棉花——别弹了】(歇)只有四两棉花,不值得弹。弹:谐“谈”。指事情不好说,别提了。

【第95句】:【马上吃猪蹄——不知骨头落哪里】(歇)骨头:本指猪蹄里的骨头,转指人的骨头。指某人下落不明.不知死在哪儿。

【第96句】:湿柴烧炕——又冒烟又冒火

【第97句】:爸爸想把爷爷奶奶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可爷爷奶奶就是不肯来,说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河南·确山)

【第98句】:【舍得珍珠换玛瑙】(谚)珍珠、玛瑙:两种珍奇的宝物。用此一宝物,才能换彼一宝物。指要想获得高规格的人与物,必须舍得付出同等价值的代价。

【第99句】:【有愁皆苦海,无病即神仙】(谚)人只要愁烦不断,那就是陷入了苦海;只要健康无病,那就是过上了神仙生活。指人生最苦的是忧愁,最乐的是健康。

18278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