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播视网经典摘录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藕种到蔗园里去了】 释义:比喻问题搞两岔了,闹了误会。 例句:雨官说:“我们也是这样猜。不然他不会连夜和你们一起来挑。”十绝哥说:“你们猜什么呢?”“挑走的第二天就查仓,总是挑到仓库里去的。”十绝哥故意哈哈大笑起来:“你把藕种到蔗园里去了。”

【第2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谚)他投送给我桃,我用李去回敬他。指桃与李的价值是相当的,礼尚往来,合情合理。

【第3句】:【三日卖不得一担真,一日卖了三担假】(谚)三天连一担真货也卖不了,一天却能卖出三担假货。指在商业道德淡薄的社会里,真的背时,假的走红。

【第4句】:【脱帽礼】“脱帽礼”多在隆重、庄严的场合下使用,如升旗、聆听尊者讲活(讲课)或悼念亡者。这一礼节源自欧洲。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战火不断,作战时与敌短兵相接,肉搏而战,头部容易受到袭击,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头盔。士兵们到达安全地带就脱下头盔以减轻负担;同时,到别人家里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成了脱帽礼。

【第5句】:【自己的梦自己圆】 释义:圆:圆梦,指推测吉凶。比喻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一例句:“老王,自己的梦自己圆。你好好想想,你和党一个心眼么?和老铁一个心眼么?要说是一个心眼,为啥你离老铁那么远,可又离那些不清不白的那么近?”

【第6句】:【狗咬石匠——找的挨榔头】(歇)榔头:石匠干活用的锤子。比喻自找挨打,或自讨苦吃。

【第7句】:【都说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圆】 释义:比喻一天不如一天,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 例句:风里雨里,酸甜苦辣,这些年总算熬过来了,孩子也大了,自己也老了,还有一身病,真像人家说的那样:都说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圆。

【第8句】:【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释义:比喻目前的情况还不好判断。 例句:六伯着急了:“我说呀,这会儿还不能去,咱还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呢!”

【第9句】:【紧火粥,慢火肉】(谚)熬粥要用快火,火慢了容易焦锅;炖肉要用慢火,火快了很难炖烂。指熬粥与炖肉,火力大小快慢各有不同。 也作“紧锅粥,慢锅肉”。

【第10句】:【蛇钻窟窿蛇知道】(谚)窟窿:指蛇藏身的洞。比喻人对自己所做的事心知肚明。

【第11句】:【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它源于徽剧和汉剧。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召集全国各地著名的戏班进京贺演。寿庆之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爱,继续留京献艺。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 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剧以二黄调为主,这两种腔调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并不断汲取当时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南北观众都能接收的戏剧语言——韵白。这样京剧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由当初的“皮黄”改称“京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同治、光绪年间(1862年-1908年),京剧已经在全国盛行开来。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京剧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视,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来又出现“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了,出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各行当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剧流派。

【第12句】:【滴水成河,积米成箩】 释义:比喻积少成多。 例句:滴水成河,积米成箩嘛。我这一点帮不了集体什么忙,但通过这个方式,可以使我和劳动保持联系呀。

【第13句】:【观音菩萨——年年十八】(歇)观音:观世音的简称,传说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比喻女子永葆青春。

【第14句】:【人家偷驴他拔橛儿】(惯)橛儿:拴驴的桩子。别人偷走了驴,他去拔桩,结果被抓住。比喻别人得了好处,他去代人受过或承担责任。 也作人家偷牛,叫他拔桩。 人家偷牛,你拔橛子。 人家偷驴,你拔橛儿。

【第15句】:【守着饼挨饿】(惯)比喻有好的条件不知道利用。

【第16句】:【空花不结实,空话不成事】(谚)空花结不出果实,空话办不成实事。指说话必须实在,才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第17句】:【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释义:说明要动脑筋,想办法。“东西”也可以换成“事”或具体的物。 例句:“……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不能看着你急死!”

【第18句】:【结束】事情到了最后阶段称之为“结束”。如快开学了,暑假即将结束。 “结束”一词,源自古代少女结婚。现在只要看到女子的左手无名指上戴了戒指,就表示她已经订婚或结婚了。而在我国古代,女子把头发束起来也就意味着她已经订婚或嫁为人妇了。“结束”一词的由来跟古代妇女结婚有密切的关系。“结束”就是把头发盘结束起来.“结发夫妻”也是来源于此。 我国儒家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头发也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一部分,古代女子一生是不能剪发的,头发也就越长越长。 大约到十五岁的时候,就必须把头发盘起来,要举行笄礼,也就是成年礼。 这时候家里人会把及笄女子的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此女子成年了。而且一般来说,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经给她订下了婚事,到“及笄”那一年出嫁。束发结簪就表示女子已为人妇,为闺阁之女的完结,为之结束,这就是“结束”一词的由来。同时,又是该女子新生活的开始。

【第19句】:【过了芒种,不能强种】 释义: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6日前后。大田作物要在芒种以前播种完,芒种以后不宜再播种。 例句:俗话说:过了芒种,不能强种。谷雨思寻了一下,才说:“离芒种只有五、六天了……可我寻思,强种也得种呀!决不能坐等国家支援!”

【第20句】:【一箭就上垛】(惯)垛:箭垛,即箭靶。一箭就射中了靶子。比喻一次成功,一拍即合。

【第21句】:【天高皇帝远】见“山高皇帝远”。

【第22句】:【猫狗识温存】 释义:猫狗知道主人对它的好意。意谓人应有良心。 例句:“再大的牲口,总是个牲口,怕什么?猫够还识温存,别说是—匹大马了。”

【第23句】:【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这一俗语,意思是说不做则已,既然已经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它源自唐代人张光晟的临终遗言。 张光晟在新旧《唐书》中都有传。根据史书记载,他从少年开始从军,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还是一名骑兵。在潼关之战中,张光晟把自己的战马送给战马被打死的大将王思礼,从而得到王思礼的赏识,把他作为自己的心腹,不断加以提拔。唐代宗大历年间,张光晟被任命为单于都护,兼做御史中丞、振武军使,带兵抵御吐蕃。张光晟因为贪图边功,设计诱杀了多名吐蕃贵族,但唐代宗害怕得罪吐蕃,不但不奖赏,反而任了他个闲职,剥夺了他的兵权。 从这时开始,张光晟就一直郁郁不得志,对朝廷的不满逐渐积累,以至萌生了叛意。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原本奉命防秋的泾原藩镇军队发生哗变,拥立在长安闲居的原卢龙节度使朱批为帝,赋闲在家的张光晟参与其中,被任命为伪节度使。唐德宗委派神策行营都知兵马使李晟带兵讨伐。张光晟看到李晟大军气势浩大,知道朱洮大势已去,便归降李晟。李晟替他向唐德宗上书求情,但没有得到允许,唐德宗下旨认定张光晟罪不可赦,理应处死。张光晟临死前对自己反叛朝廷的行为以及反叛之后又投降朝廷的举动都很后悔,嘱咐行刑的人说:“传话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就是说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做,既然做了,就不要停止,一直坚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来的不义,但后来成了中性词,什么人都可以用。

【第24句】:【干吃大鱼不费网】 释义:比喻不付出代价却得到好处。 例句:拿害孩子这件事说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杀的;咱们是干吃大鱼不费网,连一条绳子也搭不上。

【第25句】:【好牛不缓,好马不颠】 释义:好牛行走不迟缓,好马骑着不颠簸。 例句:不骑就不骑,不要胡说八道。我的白龙马可不是颠人哩!常言说,“好牛不缓,好马不颠”,不相信可以实践。

【第26句】:【闰】过几年农历就要多出一个月,多出的一个月就叫“闰月”。那么,闰月是怎么来的呢? 置闰是为了解决阴阳历的矛盾。阳历一年3【第65句】:25日,而阴历一年只有354日,积19年,两者的差数就达7个月。因此,19年就有7年每年要多置一个月,这个月放在某月后,并同某月同名,后边同名的月就叫闰某月。闰月一般是29天。那么,为何称为闰呢?“闰”本义是余数,引申为历法中的余日、余月。

【第27句】:【鹅食盆里不用鸭插嘴】(谚)指鹅吃食的盆里,容不得鸭插进嘴来吃食。比喻人各有各的所得,不能任由别人去抢夺。

【第28句】:【山前有路你不走,飞蛾扑火自来投】 释义:比喻不走光明大道,自寻死路。 例句:他冷笑一声说:“我没有把你一棍子夯死,就够便宜的了,你竟敢闯山门,这可真是山前有路你不走,飞蛾扑火自来投!”

【第29句】:【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惯)指人下落不明。

【第30句】:【打狗就不怕狗咬,杀猪就不怕猪叫】(谚)比喻既下决心揭发恶类,就不怕他们打击报复。

【第31句】:【树根儿不动,树梢儿白摇】(谚)只要树根扎得稳,树梢再摆动也是白摇。比喻主事人不发言、不表态,旁人说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第32句】:【门外汉】“门外汉”即外行人,不论男女。“门外汉”的直接出处来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写的《坛经·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阐释佛教道理的诗句),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门外汉”一词。苏东坡仕途坎坷,遂笃信佛教,多与僧人交友。 有僧人对他加以评论。《五登会元》卷六:证悟法师与庵元禅师二人评论苏被的佛学修养。证悟认为苏东坡很有修养,庵元的评价却是“尚未见路.……是门外汉耳。”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门外汉”。 后来,“门外汉”泛指外行和对某种业务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33句】:【吃甘蔗上山——一步比一步高,一节比一节甜】(歇)本指离地面越来越高,味道越来越甘甜;转指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甜蜜。

【第34句】:【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哪】 释义:哼啥二将: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神,形象威武凶恶,看了使人害怕。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他们两个被描写成有法术的督粮官,一个鼻子里哼出白气,一个口里晗出黄气。后来用“哼哈二将”比喻有权有势的人手下的两个得力帮手;也比喻狼狈为奸的两个帮凶。哼哈二将虽然不镇庙,可是还能起吓唬人的作用。比喻有某种身份的人,在客观上就起某种作用。 例句:有咱们在干部里面掺和着,不管他拿咱们当不当神仙拜,咱们俩总是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哪。

【第35句】:【吃了橄榄灰儿——回过味来】(歇)橄榄:橄榄树的果实,吃时先涩后甜。回味:本指吃了橄榄后细品余味,转指事情过后从记忆里体会。指事后终于醒悟过来。 也作“吃了橄榄——晓得回味”。

【第36句】:【能把木头人说活,能把晴天说下雨来】(惯)形容人特别能说会道。

【第37句】:【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 释义:鬼拍手:指杨树。迷信认为,房前栽桑树,房后栽柳树,门口栽杨树,不吉利。 例句:这村子里有家地主叫海南亭,他讨厌这两棵大杨树。因为过去有个J日说法:“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

【第38句】:【数核桃打枣】(惯)比喻责骂这个,训斥那个。

【第39句】:【穷休笑,富休夸,没有长贫久富家】见“见贫休笑富休夸,谁是长贫久富家”。

【第40句】:【拍拖】男女恋爱搞对象,有的地方叫“拍拖”,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吗? “拍拖”原为广东珠江口一带航运俗语。珠江口航运发达,通常大船载货,并拖一小船。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快靠岸时,大船吃水深,难以靠岸,此时小船便卸货上岸,来回相依。 后以此形象比喻男女恋爱时的互相关心和难舍难分。“拍拖”便成了搞对象的形象说法,并由南向北传至全国。

【第41句】:【只有锦上添花,那得雪中送炭】(谚)比喻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权有钱时,阿谀奉承者多;贫穷困境中,伸出援助之手者少。 也作“只有锦上添花,谁来雪中送炭”。

【第42句】:【抱成一团】(惯)指紧密团结在一起。

【第43句】:【筛子喂驴——漏豆】(歇)豆:作牲口饲料的豆类作物的种子,谐“兜”。指财产都挥霍光了,露出穷相。

【第44句】:【惹乱子】(惯)指引起麻烦。

【第45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释义:“晴”与“情”谐音。比喻彼此毕竟有情谊。 例句:他走的时候,没见到她来给他送行,心里恨恨的;可是,当他登上飞机的舷梯,回头望时,她出现在机场的入口处,向他挥手,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

【第46句】:【能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谚)飞禽:空中飞的鸟类。走兽:地上跑的兽类。宁可吃上一口飞禽肉,也不吃半斤走兽肉。指走兽的肉远不如飞禽的肉鲜嫩有营养。 也作“宁吃天上二两,不吃地上一斤”。天上:指天上飞的鸟类。 地上:指地上跑的兽类。

【第47句】:【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谚)子孙后代不肖,给他们留财产干什么;子孙后代比自己强,给他们留财产又有什么必要。指子孙后代不论好坏,祖辈父辈都没有必要留财产给他们。

【第48句】:【一个人吃饱了,一家子都不饿】(惯)指过单身生活,无牵无挂。 也作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饥。 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闹饥荒。

【第49句】:【三贫三富才到老】(谚)三贫三富:多次的贫富变化。指人生一世,往往会经历多次的贫富变化,不会一帆风顺,一成不变。

【第50句】:【军礼】“军礼”即军人的礼节气,通常包括举手礼、注目礼、举枪礼等。军礼潇洒英姿,整齐划一,甚是好看。 军礼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当年,英国海军在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凯旋的将士们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在大会上,女王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发奖章。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规定参加授奖将士不得平视女王,要用手背遮住眼部。这个动作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各国军队的军礼。

【第51句】:【抬轿子】(惯)比喻为有权有势者吹嘘捧场。

【第52句】:【冻豆腐——难拌】(歇)拌:搅拌,谐“办”。指事情很难办,或问题不好处理。 也作“冻豆腐——拌不成”。

【第53句】:【法字没多重,万人抬不动】(谚)法字看起来分量不重,但千人万人也抬不动它。指国家大法神圣而威严,不容侵犯,不可动摇。

【第54句】:【阴沟里翻船】(惯)阴沟:地下的排水沟。比喻在不该出事的地方遭到挫折或失败。

【第55句】:【买田不买粮,嫁女不嫁娘】(谚)粮:钱粮,旧时交田税称“纳粮”。 买田地不能把赋税一起买下,嫁女儿不能把丈母娘也陪嫁出去。指凡事都有个限制,无限制就成了荒唐。

【第56句】:【嫌吃嫌穿没吃穿】(谚)在吃穿上过于挑剔,必然造成无度的挥霍浪费,最终落得吃不上穿不上的结局。指在吃喝上追求奢侈是注定要贫困的。

【第57句】:【开了话匣子】见“打开话匣子”。

【第58句】:【软的欺,硬的怕】(惯)指欺负老实的、软弱的,害怕厉害的、强硬的。 也作“软的欺负硬的怕”。

【第59句】: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第60句】:【远凭衣裳近凭人】(谚)指从一个人的衣着、相貌上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修养素质。

【第61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谚)无娘子:没有娘的孩子。 赔礼人:赔情道歉的人。指对不幸者要同情,对认错者要宽恕,不可粗暴对待。

【第62句】: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第63句】:【早看东南,晚看西北】(谚)早上看见东南方有红霞,是下雨的征兆;傍晚看见西北方有红云,是晴天的征兆。指早晚分别看东南、西北的云色,就可预知天气的晴雨变化。

【第64句】:【干榆湿柳,木匠见了发愁】 释义:木匠也难对付干榆木和湿柳木。比喻人顽固,不好对付。 例句:俗话说,“干榆湿柳,木匠见了发愁。”依我看,陆队长就是个榆木墩子,早就风干了,再锋利的锯子也劈不开!

【第65句】:【又要过河,又怕脱裤子】(惯)比喻既想办事,又怕麻烦。

【第66句】:【不以成败论英雄】 释义:不用成功或失败为标准来评论英雄。 例句: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次失利,无非是一时大意轻敌,内部步调不一,被姚辉侥幸钻了空子。

【第67句】:【路通百业兴】(谚)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就会带动各行各业都兴旺起来。指道路是振兴经济的命脉,要想经济飞腾,必须先修道路。

【第68句】:【馋猫没有不偷嘴的】 释义:比喻人没有不贪便宜的。多指男女偷情。 例句:俗话说,馋猫没有不偷嘴的。她黄花鱼宫月宝在幼小年轻的时候,就是个爹娘不管也管不住的娇小姐,也是时代的风气吹到了她的头上,在娘家,她就跟一些公子少爷“自由”过。

【第69句】:【无娘儿,天照应】(谚)没有亲娘照料的孩子,无人疼爱,只靠老天关照。指没娘的孩子很可怜,没有母爱。也指没娘的孩子过早地懂得人间的辛酸苦难。

【第70句】:【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谚)凤凰如果拔去羽毛,其形象还不如一只鸡。比喻失势的人物还不如个普通百姓。

【第71句】:【两袖清风】“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正廉洁。此词确实源自清官。 明朝时候,在外居官的臣子如果有机会奉旨进京朝见皇帝,都要带上许多当地的“土仪”(即土特产)去献给皇帝和朝中权贵。当时有位著名的清官叫于谦,在外省当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有一次,于谦也奉命进京面见圣上,但他既不张罗礼物,也不采办“土仪”,而是准备空手前去。有人问他什么缘故,于谦作了一首诗回答:“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诗中“绢帕”、“蘑菇”、“线香”借指土特产,“阊阎”借指老百姓。为了避免老百姓议论,黎民指斥,于谦做到了“为官不扰民”。后来,人们就把居官清正、一尘不染赞颂为“两袖清风”。

【第72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惯)1形容人处世圆滑。2形容人能随机应变。 也作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见一种人说一种话。

【第73句】:【挨打不记数】(惯)比喻吃亏受挫却不记取教训。

【第74句】:【谷锄八遍饿杀狗】 释义:八遍:形容遍数多。种谷多锄,颗粒就饱满,没有秕谷可喂狗。 例句:第一遍锄,未可全深。第二遍,惟深是求。第三遍,较浅于第二遍。第四遍,又浅于第三遍,盖谷秆大,则根浮故也。谚云:“谷锄八遍饿杀狗,为无糠也。”

【第75句】:【一支香插两个香炉】 释义:比喻一个人继承两家财产。 例句:他兄弟只剩下一个女孩子,一支香插两个香炉,美玉要继承两家的产业,她嫁给陈家,这一百五十亩地就是陈家的了,不是福自天来,财神进宅吗?

【第76句】:【只恨爹娘少生两只脚】(惯)形容仓皇逃命时的急切心情。

【第77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谚)比喻凡是对立的双方,不是这一方占上风,就是那一方占上风,总有个高低胜负之分。

【第78句】:【缺胳膊短腿】(惯)短:缺少。形容残缺不全。也指人肢体残废。 也作缺胳膊少腿。 缺胳膊断腿。

【第79句】:【评剧】剧种一般冠以地域名称,如豫剧、淮剧、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评剧则比较特殊,与地域名无关,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 一种说法是,首先使用“评剧”二字的是早期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两次闯关东的李金顺又回到天津演出。当时这位誉满关内外的名角,对演出的戏报上所用的“蹦蹦”(评剧原来的名称)二字十分厌恶,故把“庆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来,将其改名为“平戏”。但因为当时京剧也叫平戏,两样剧种同名叫人难以区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议李全顺将“平”加一…言”字偏旁,从此就称“评剧”了。 还有一说,民国初年,一评剧团到北京演出,当时的“评剧”叫“平剧”,与北平(京)的“平剧”同名。有一天,评、京两班儿演员碰巧到一个饭馆吃饭。京剧演员看不起小地方来的评剧演员,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叫“平剧”,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钊也在饭馆吃饭,他是唐山人,对家乡戏颇有研究,见双方争执不下,便走上前劝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平剧(指评剧)的演出风格是善于演出平装戏(相对于古装戏),时评政局,鞭挞丑恶,接近百姓,风趣活泼,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评剧’,更符合你们的演出风格,你们看如何?”,双方听了,非常佩服李大钊的高见,遂握手言和,“评剧”之名由此而来。

【第80句】:【牛打江山马坐殿】(惯)比喻奋斗得来的胜利果实被别人享受。

【第81句】:【打成一锅粥】(惯)形容打作一团,场面十分混乱。

【第82句】:【饿得死懒汉,饿不死穷汉】(谚)指人不怕穷,只怕懒,勤劳苦干,就不愁生活不下去。

【第83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惯)从前的人没有做过,以后的人也做不出来。形容成就卓越,空前绝后。 也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第84句】:【宰相肚里好行船】(谚)宰相:朝廷中官职最高的大臣。指大人物胸襟开阔,度量大。也泛指有修养的人能宽容别人,不计较小事。 也作宰相腹中撑得船过。 宰相肚里横开船。

【第85句】:【刘备借荆州——有去无还】(歇)荆州:古代行政区名,汉、三国时约辖今湖北、湖南二省之境,州治在今襄樊市,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曹操兵败,以“借”为名占据了荆州,东吴多次派人讨还,刘备以各种借口拒绝归还。指不讲信用,一旦借走就不归还。常含讥讽意味。

【第86句】:【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 释义:挺尸:比喻睡觉。指饭后睡一觉。才能保养身体。 例句:沙僧笑道:“二哥忒没修养。这气饱饫,如何睡觉?”八戒道:“你那里知,俗语云:‘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哩!”

【第87句】: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第88句】:【打偏手】(惯)1指替人办事做手脚,从中捞取好处。2指独占好处或多占便宜。

【第89句】:【班房】现在人们称被司法部门拘留或坐监狱为“蹲班房”。它源自哪里呢? 考其源,是来自明清两代的“三班八房”。所谓“三班”是指皂班、隶班、快班,属于差役组织,分掌维系治安、侦察、捕缉、提刑、解押、传呼诉讼等事务。“八房”是指吏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仓房和承发房,属于封建国家地方政权中的胥吏机构,分掌地方民政、财政、教育、水利、建设等事务。古代衙门不仅管行政事务,还管审判。故此,根据“三班八房”的性质和职能,人们就把封建衙门、监狱简称为“班房”。

【第90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谚)海是无限宽阔的,可以听凭鱼去腾跃;天是无限高远的,可以听凭鸟去翱翔。比喻社会给人们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也作“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第91句】:【经风雨,见世面】(惯)比喻经历各种磨难、考验,增长知识才干。 也作“经风浪,见世面”。

【第92句】:【关着门儿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见“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第93句】:【一支筷子不能调炒面,一只脚不能走路】 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孤单,办不成事。 例句:以前跟你们喝血酒的那些奴隶主都去了,只剩下我阿达一个人。“一支筷子不能调炒面,一只脚不能走路”,我阿达没有办法,只好派我去同共产(党)假靠拢。

【第94句】:【洗耳】现在有个成语叫“洗耳恭听”,意为洗净耳朵认真谦虚地听别人讲话。然而,“洗耳”的原意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洗干净耳朵,是怕听了别人的话脏了自己的耳朵。 洗耳典出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说的是尧舜时代有个贤人名叫许由,字仲武,阳城槐里人,他品德高尚,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相传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在四处寻访贤人时,发现了许由。尧曾多次向许由请教,认为他确实是难得的贤士,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然而许由自认为自己才德赶不上虞舜,在听到尧要让位于自己时,便连夜逃到箕山隐居起来。 尧认为这是许由谦虚的表现,便对他更加敬重,又派人去请他,并对他说:如果坚持不接受帝位,则希望他能担任“九州长”。不料,许由听后,便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掬水洗耳。这时,他的朋友巢父牵着牛来饮水,看见许由在洗耳,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许由说:“尧想召我为九州长,我觉得这话污秽了我的耳朵,所以来这里洗耳。”巢父听后,冷笑一声道:“你若隐居在道路不通的高山深谷中,谁能知道你呀,你四处游荡就是想让人知道你,求得名声,别在这玷污了我小牛的嘴巴。”说着,牵着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饮水了。

【第95句】:【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释义:指接受礼物,深感过意不去。 例句:“既然这样,只好全部收下。这实在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第96句】:【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 释义:比喻小人物掌不了权,例句:我看他贵发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快没啥好“戏”唱了!

【第97句】:【清明节插柳】我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特别是江南,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现在看来是个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好习惯。 据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路窄,不能过车,她只得下车步行。 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比自己的还大。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 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怜悯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 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无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官兵进村,看见家家门前都插上了柳条,只好作罢。 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马娘娘又来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第98句】:【横挑鼻子竖挑眼】 释义:挑:挑剔,找毛病。比喻百般挑剔。 例句:这样一来,冷铁冰的很多行为,都不受胡区干的喜欢,他觉着有冷铁冰这么个说直理又认死理、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人,给工作带来许多麻烦。

【第99句】:【三杠子压不出个响屁来】(惯)形容人非常老实、胆小,从不多说话。 也作三棒都打不出个响屁来。 三枪打不出一个闷屁来。

18372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