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更美APP日记最新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狼心狗肺】“狼心狗肺”比喻心肠狠毒或忘恩负义。源自一则传说。 传说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往伏牛山为民治病。一天,走到一个山坡上,看到草丛中有一具尸体,像是刚死不久。他想把他救活,可是。心肺已经坏了。正在犹豫,忽然一只狼从这里路过,他用手术刀一投,将狼扎死,取了它的心,安在尸体腔内;又见一只狗从这里跑过,捉住它又取了它的肺,也安在尸体腔内。经过抢救,尸首活了,猛地站起来抓住扁鹊道:“盗贼,还我财物!”扁鹊说:“是我救了你的命,怎么反说我是盗贼?岂有此理!”那人抓住扁鹊死死不放,口口声声喊道:“还我财物!”扁鹊无奈,一同去阳城见官。 阳城县令听了二人申诉,对扁鹊道:“你趁他熟睡之机,盗他所带财物,尚未离去,被他醒后捉住,速将财物还他。”扁鹊道:“此人为狼心狗肺,如若不信,当场查验。”县令点头应允。扁鹊说:“把你的内脏打开看看。”那人胆怯,不愿意。扁鹊说:“看看我缝的刀口也可以。”那人解开怀.果然一眼看出,有新缝刀口在身。县令惊呆了,那人还想狡辩下去。这时,扁鹊一跺脚,飘然而去。县令急忙追赶,直追到山顶,却见他面朝东方,盘腿而坐,叫他起来,他却不言语了。县令命人查看扁鹊治病的地点,果然有死狼死狗还在,只是一个没心,一个没肺。县令说:“那人真是狼心狗肺呀!”于是将那人痛斥一番。 从此,就有了“狼心狗肺”一词,用来形容忘恩负义之人。

【第2句】:【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琢芝麻】 释义:比喻人不不在大小,有本事就办得成事。 例句:杨叔叔,有什么事,你就吩咐吧。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 别听哥哥的话,他总是说我年龄小。

【第3句】:【变戏法】(惯)本指表演魔术,比喻耍弄骗人的手段。

【第4句】:【户口本】中国人一出生便要落户口,否则就是“黑人”。户口本以户为单位,登记全家所有的人口,是国家户籍管理的重要依据。人口登记,历朝历代都有,但类似于现在户口本一样的,则是在明朝。 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在全国清丈土地、核查人口。此时,宁国知府陈灌创建的“户帖制”在南京试行。朱元璋遂取以为式,颁行天下。由户部制作“户帖”(即登记表),统一格式和内容,逐一下发。主要内容有:户主姓名、籍贯及丁口数;记载全家其他成员的“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及与户主的关系;“事产”一项,详载该户土地、房屋、山林、河塘、耕畜等不动产和动产情况;最后是“户别”,即属于“军户”、“民户”、“匠户”等。“户帖”登好后,集中“存转”,封存于户部。 由此可见,“户帖”实质上已是一种比较严谨的“户口本”,真比现在的户口本还详细,拿来那时的“户帖”,就完全可以当现在的“户口本”用。

【第5句】:【人无刚骨,安身不牢】(谚)人如果没有刚强的骨气,就很难在社会上安身。指人要想自立,必须保持阳刚之气。 也作“人无刚强,安身不长”。

【第6句】:【太上老君叫蛇咬——法尽了】(歇)太上老君:也叫老君爷,道教对始祖老子的尊称,传说他神通广大,法术无边。法:本指法术、法力,转指办法。指办法用尽了。 也作“老君爷叫蛇咬——法尽了”。

【第7句】:【戴着木头眼镜——只看见一寸远】(歇)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第8句】:【车到山前必有路】 释义:事到临头,总有办法解决。 例句:“车到山前必有路。天老爷自然给人铺排,既是叫咱往那么远去,自然送到咱地头。”

【第9句】:【不出门的聪明汉,不如周游的愚笨人】(谚)周游:游遍各地。聪明人不出家门,反倒不如到处游览的愚笨人有见识。指出外游览能增长人的智慧,开阔人的眼界。

【第10句】:【下臭雾】(惯)比喻造谣生事,满口胡言。

【第11句】:【夫有千斤担,妻挑五百斤】(谚)指妻子总是自然而然地为丈夫分担责任。

【第12句】:【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 释义:比喻做事情干脆利落。 例句:这正是件迅雷不及掩耳的事情。说句外话,叫做:“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

【第13句】:【鸟儿飞过都有影】(谚)比喻人的所作所为总会留下痕迹。 也作“鸟飞有影,风过有声”。

【第14句】:【锣鼓长了无好戏】(谚)锣鼓:锣和鼓,两种打击乐器,常在正戏开演之前敲打一阵。指锣鼓敲打的时间长了,是为正戏的演出拖延时间,正戏准定不会好。比喻时间拖得长了,事情就办不好。

【第15句】:【痴人前不得说梦】(谚)指面对痴呆的人,不可说梦,以免其当真而惹出是非。也指痴人没有正常人的理解能力,对有深层含义的话没法理解。

【第16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惯)指其含意只能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第17句】:【一人拼命,万夫难当】(谚)一个人舍命地冲杀,再多的人也难以抵挡。指人要是拼命战斗,就会产生无穷的威力。 也作一人敢死,万夫难敌。 一人不怕死,万夫莫近身。

【第18句】:【香饽饽】“香饽饽”一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指受重视、受人待见、受欢迎的人或事物。那么,“香饽饽”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香饽饽”源自满族对面食的称呼。满族早期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农业经济所占比重是逐渐上升的,满族早期种植的粮食以杂粮为主,包括小米(谷子)、黄豆、高粱、玉米、稷等,满族的发祥地东北现仍种植这些庄稼。这些粮食磨成面做成各种面食,满族人把用面粉做成的馒头、包子、饺子等面食统称为“饽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饽饽有:豆面饽饽、苏子叶饽饽、搓条饽饽、黏米饽饽、萨其玛(又称油炸条饽饽)、哎吉格饽饽、菠萝叶饽饽、酸饽饽、牛舌饽饽等等。 可以看出满族人做的饽饽种类繁多,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体现了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饽饽之所以香,从满族的习俗可知其意。满族祭祀时要用各种饽饽,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对祭祀时所用祭品有明确规定:每岁春秋二季祭,以搓条饽饽供献,五月以椴叶饽饽供献,六月以苏子叶饽饽供献……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满族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饽饽为主。另外,结婚时要吃“子孙饽饽”(即饺子),以示早生贵子。办理丧事也吃多种饽饽。从这些风俗当中可以看到饽饽在满族民间习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很吃香了。在今天,以瘦为美,减肥成为时尚,杂粮面食当然更是“香饽饽”了。

【第19句】:【猫儿眼,看时候变】 释义:猫眼的瞳孔随光线的强弱缩小或放大。比喻人察看情势变化处事手段。 含贬义。 例句:申耀宗是个猫儿眼,看时候变。

【第20句】:【喜鹊落在树上——各占一个枝儿】(歇)比喻人各有各的意见和主张,或各有各的道理。

【第21句】: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第22句】:【老渔翁钓鱼——坐等】(歇)指人消极等待。

【第23句】:【生看衣衫熟看人】(谚)指对于素不相识的人,只能从衣着外表上进行观察;而熟人就不必这样了。

【第24句】:【热水烫脚,顶住吃药】(谚)指每天用热水烫一次脚,舒筋活血,其效力顶得上吃药治病。

【第25句】:【知底莫过当乡人】(谚)当乡人:同乡人。再没有比同乡人更清楚底细的了。指在同乡人面前,不要想隐瞒自己见不得人的事。

【第26句】:【清明节插柳】我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特别是江南,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现在看来是个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好习惯。 据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路窄,不能过车,她只得下车步行。 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比自己的还大。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 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怜悯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 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无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官兵进村,看见家家门前都插上了柳条,只好作罢。 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马娘娘又来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第27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释义:明知有危险,也要冒险而行。 例句:英雄想到这里,就认定这条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着酒兴,大步向前。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28句】:【事要前思免后悔】(谚)指事前要周密考虑,事后就不会因失误而感到懊悔。 也作事要前思,免劳后悔。 事要三思,免了后悔。

【第29句】:【四面冒烟,八边着火】(惯)形容事情紧急。

【第30句】:【眼睛里没有人】(惯)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第31句】:【三齿钩挠痒——硬手】(歇)硬:本指坚硬,转指过硬、强硬。手:本指形状像手的物品,转指人(多指有某种技能的人)。指在某方面有过硬本领的人。也指态度或手段强硬的人。

【第32句】:【衙门的钱,下水的船】(谚)下水的船:顺水划行的船,非常快速。 进衙门打官司,花钱如顺水船一般容易。旧指打官司用钱多,穷人打不起官司。

【第33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谚)娘:寡妇。就像天要下雨一样,寡妇决意要嫁人,是谁也阻拦不住的。多泛指铁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难劝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第34句】:【喝西北风】(惯)指没有饭吃,饿肚子。也指受冷风侵袭。 也作“吸西北风”。

【第35句】:【十二属相】“十二属相”也称十二生肖。古人用十二地支记时,十二地支代表了十二时辰。古人又根据他们对动物出没活动时间的规律,把十二时辰配上了十二生肖:子:子夜十一时至第二天凌晨一时,这时候,老鼠的活动最为活跃,“子”就同鼠搭配,称为“子鼠”。 丑:牛吃足了草,凌晨一至三时还在咀嚼,准备凌晨出来耕地,所以“丑”就同“牛”搭配,称为“丑牛”。 寅:据说凌晨三至五时,这时候老虎最凶猛,所以“寅”同“虎”搭配,称为“寅虎”。 卯:凌晨五时后,月亮(又叫玉兔)还在照耀大地,所以“卯”同月宫神话中唯一的动物玉兔相配,称为“卯兔”。 辰: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传说早晨七至九点钟已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 巳:据说,早晨九至十一时,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动,不会伤人,所以巳时属蛇。 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太阳当头,据方士的说法,午时阳气到达极限,阴气将产生,马跑离不开地,是“阴”类动物,所以午时属马。 未:下午一至三时,羊吃了这时候的草,据说并不影响草的再生,所以未时属羊。 申:下午三至五时,猴子异常活跃,申时属猴。 酉:下午五至七时,傍晚来临,鸡开始归窝,所以,“酉”跟鸡搭配,称为“酉”鸡。 戌:下午七至九时,黑夜来临,狗开始“工作”:看家、守夜,所以,“戌”同犬搭配。 亥:晚上九至十一时,夜已深,猪憩睡得更熟,所以“亥”跟猪搭配,称“亥猪”。 十二生肖是我国用于记录年的一种方法,如《泰山庙圣旨碑》题:“泰定鼠儿年十月二十三日”,“鼠儿年”即子年。十二生肖也是我国在古代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如子鼠年生的属鼠,丑年生的属牛,依次相配。这叫“十二属相”.或者叫“属相”。

【第36句】:【定乾坤】(惯)乾坤:乾,八卦之一,代表天;坤,八卦之一,代表地。 比喻决定大局。

【第37句】:【大炮一晌,黄金万两】(谚)比喻战争之财易发。

【第38句】:【宝贝】人们把珍贵的东西称为“宝贝”。这贝类为什么称为宝呢?它源于贝壳曾是最早的货币。 贝类,属软体动物腹足类,大小因种而异,栖于海滨岩礁,壳可为装饰。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选择海贝做商品交换的媒介,有体小质硬,携带方便,折价灵活,容易保藏等优点,大致在夏代已成为货币。到商周时期,贝币的使用达到高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贝币就数以万计。随着商业的发展,真贝币供不应求,后来又出现一些石、骨、蚌、青铜等质地的仿贝币,其中青铜贝币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距今已3000多年。直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废贝行钱,贝才最后退出了流通领域。 由于贝在历史上曾充当过流通中的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如同金银被当成财宝一样,贝被当成财宝便是题中之意,故有宝贝之称。“宝贝”引申为对小孩儿的爱称。

【第39句】:【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 释义:比喻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也说:“人没伤虎心,虎有伤人意”,意即你不伤害他,他倒要伤害你。 例句: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

【第40句】:【堵漏洞】(惯)比喻补救说话、做事中的疏漏之处。

【第41句】:【财上分明大丈夫】(谚)大丈夫: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在对待钱财上,收支合理,账目公开,光明正大,毫无隐私,这才是大丈夫的行为表现。

【第42句】:【有眼牙人无眼客】(谚)牙人:也叫牙客,旧时集市上货物买卖的中间人,现称经纪人。客:外地来当地购物的客商。指生意场上中间人心中有数,采购客商却不时受骗。

【第43句】:【为他人作嫁衣裳】(惯)原指穷人家女儿没钱置办嫁妆,却年年为有钱人家的女儿缝制嫁衣。比喻为别人辛苦忙碌。 也作“为他人作嫁衣”。

【第44句】:【肥猪撞门,送上门的财气】 释义:比喻好处自己送上门来。 例句:见鬼啦!哪有什么敌人出动?走!能打还乡团,就不能打遭殃军?来,正是肥猪撞门,送上门的财气。

【第45句】: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第46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惯)比喻出了问题只是临时应付一下,不从根本上解决。也比喻处理问题不从全盘上考虑。 也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头痛医头。

【第47句】:【捞外快】(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分外的好处。 也作“捞油水”。

【第48句】:【报喜不报忧】(惯)只报告喜庆的消息,不报告坏消息。指隐瞒真实情况。

【第49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蝼】(谚)户枢(Shi):旧式门扇的转轴。蝼:蝼蚁蛀蚀。指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人身体能保持健康。 也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蠹:蠹虫蛀蚀。 流水不腐,户枢不朽。

【第50句】:【浇树要浇根】 释义:比喻帮助人要从根本上帮助。 例句:俗话说:“浇树要浇根。”咱教育人也要朝“根”上下功夫。根本问题是提高民工的思想觉悟。

【第51句】:【不怨狼吃羊,只怨羊上坡】(惯)比喻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第52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惯)指在家里呆着不出门,不和外界接触。

【第53句】:【踩在一个鼓点儿上】(惯)比喻想法一样,步调一致。

【第54句】:【大不欺小,壮不欺老】(谚)欺:欺侮。指人们应该敬老爱幼,不能以强凌弱。

【第55句】:【姓氏】“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后来专指姓。然而在远古时代,“姓”与“氏”却有着严格的区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应运而生。它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起着“明血统”的作用。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所以规定同姓不可通婚,实行氏族外婚制,所以,“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氏”则起源于父系社会。由于人口的增多,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这样同姓便衍生了许多分支就称为“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和氏则成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故有“氏以别贵贱”的说法。 到春秋战国时,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了混乱,姓与氏逐渐混同。秦朝时,姓氏合一,通称为姓。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

【第56句】:【上有皇天,下有后土】 释义:意思是天地共鉴,天地作证。 例句:他一本正经地说道:“……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新郎新娘拜天地!”

【第57句】:【吃香的,喝辣的】(惯)指吃得好、喝得好,享受富足的生活。 也作“吃香喝辣”。

【第58句】:【中看不中吃】(惯)比喻外表好看,却没有用处或没有本事。

【第59句】:【学到老不会到老】(谚)指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学习中,直到老还是学不完。

【第60句】:【投以木桃,报以琼瑶】 释义:木桃:比木瓜小的一种植物,果实,味酸涩。琼瑶:美玉。比喻对别人给的好处,以十倍百倍来报答。 例句:自古道:“投以木桃,报以琼瑶。”你小姐既有玉瑶之投,我焉可无木桃之报?

【第61句】:【圣人面前卖字画】 释义:比喻在内行人面前逞能。 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字画呀!

【第62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谚)先射倒敌将的马,敌将自然被擒;先捉拿敌军的领头人物,敌军自然不战而溃。指对敌斗争要击中要害。 也作射人先射马,擒贼必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贼须擒王。 射入射马,擒贼擒王。

【第63句】:【爱戴高帽子】 释义:比喻喜爱别人奉承。 例句:多九公道:“老夫闻说此处最喜奉承,北边俗话叫作‘爱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满头尽是高帽子,所以渐渐把头弄长了。这是戴高帽子戴出来的。”

【第64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见“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65句】:【执法不留情,留情法不容】(谚)指执法者应秉公办案,不徇私情。

【第66句】:【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歇)指事情很复杂,三言两语讲不完。 也作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 小孩儿没娘——提来话长。

【第67句】:【东明西暗,等不到撑伞】(谚)天空东方发亮,西方阴暗,这时候,来不及撑开伞,大雨就到了。指东明西暗是暴雨即将到来的征兆。

【第68句】:【现钟不打打铸钟】 释义:比喻现有的不要,却寻求没有把握的。 例句:众人道:“说甚么乱话!‘现钟不打打铸钟’?你现揭了榜文,教我们寻谁!”

【第69句】:【壶中无酒难留客】(谚)没有酒肴招待,就难以留住客人。比喻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就吸引不住想要得到的人才。

【第70句】: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第71句】:【炒鱿鱼】(惯)鱿鱼在油锅里一炒便会卷起来,很像卷好的铺盖。比喻被解雇或辞职,卷铺盖走人。

【第72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释义:可以当着别人的面教训子女,不能当着别人的而教训妻子。 例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_你敢管教在家里管教,别上外边闹笑话给人家看!

【第73句】:【忍宇中间一把刀,不忍分明把祸招】(谚)忍字的结构是“心”上有“刀”,是指如果遇事不忍,就会惹出杀身之祸。指遇事能忍,自会免除灾祸。 也作忍自忍,饶自饶,忍饶相加祸自消。 忍自忍,饶自饶,忍耐比着饶恕高。

【第74句】:【人多讲出理,田多长出米】(谚)人多了,集思广益,就能争辩出真理,就像种地多了打的米粮就多一样。

【第75句】:【虎心隔毛翼,人心隔肚皮】(谚)虎的心,隔着皮毛看不见;人的心,隔着肚皮也看不见。指人心的善恶好坏难以猜测。

【第76句】:【理怕来回想】(谚)指来回多想,道理才能确立,真理才会出现。

【第77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释义:三尺坚厚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比喻事物达到目前的状况,不是一时一日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量的积累才形成了质的飞跃。 例句:他苦笑了一下,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孩子堕落已久,一时半时是不容易改掉他的毛病的!”

【第78句】:【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谚)说话的嘴要像瓶口一样塞得严严实实,克制贪欲要像守城防敌一样不得疏忽大意。指为人处世,务必慎言慎行。

【第79句】:【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谚)郎中:医生。指木匠的手艺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医生的年龄越大,临床的经验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第80句】:【巧者多劳拙者闲】见“能者多劳”。

【第81句】:【三家四靠,倒了锅灶】(谚)三家四家要是都靠着一家来接济养活,那这一家就非倒灶不可。指接济要有限度。

【第82句】:【急行无好步】(谚)好步:稳当的步子。急急忙忙地走,就不会迈出稳当的步子。比喻匆匆忙忙做事,往往难以把事做好。 也作“紧行无好步”。

【第83句】:【捉住和尚要辫子】(惯)比喻强人所难,无理取闹。

【第84句】:【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歇)元宝:旧时较大的金银锭,银的一般重五十两,金的重五两或十两。指爱财胜过爱性命。讥讽人极其吝啬。 也作“揣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第85句】:【吃瓜子吃出个臭虫来——啥仁都有】见“嗑瓜子儿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儿都有”。

【第86句】:【媳妇堂前拜,公婆背利债】(谚)指旧时穷人家要靠借债来娶媳妇。

【第87句】:【兵合一处,将打一家】(惯)指两支军队的兵将联合在一起,打击共同的敌人。

【第88句】:【贫极无君子】(谚)旧指人穷到极度,就不会再顾及道德礼仪。

【第89句】:【半部论语治天】《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其代表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后世许多帝王将相都把《论语》当做治国良策。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甚至说出了“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大话。可见,《论语》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此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此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他为建立北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治国平天下也有自己的一套本事。相传每当赵普遇到政事不能决时,回家后便于书房中查阅书箱里的一本书,第二天就能解决问题了。久而久之,他的家人十分好奇,趁宰相大人不在时偷偷打开那个书箱,结果发现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有赵光义与赵普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第90句】:【戴乌纱帽】(惯)乌纱帽:古代官员戴的用黑纱布制成的帽子。比喻当官,居于领导地位。

【第91句】:【靠山】“靠山”比喻可以依靠的人或集体。 这个词出自诗仙李白之口。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宠信胡人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竞要提升他为宰相。右相杨国忠知道后,便向皇上进谏不要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禄山。玄宗于是就不让张洎拟定提升安禄山的诏书了。张洎和安禄山是好朋友,就把这事告诉了安禄山,从此,安禄山和杨国忠成了死对头。后来处死杨国忠的罪状之一就是逼反安禄山。 一次,张洎与在京任职的大诗人李白谈起了与安禄山交往的事。李白直言不讳地说:“我看胡儿有谋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时会连累你的,你万万不可靠山(指安禄山)!还是靠近皇上吧!”张洎听了好友李白的劝告,疏远了安禄山。不久,安禄山果然起兵反唐,一度占领了长安,赶跑了皇帝,动摇了唐朝的根基,自此,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平定后,张洎深有感触地说:“幸亏我没有靠山啊!”“靠山”一词,从此流传下来。这个“靠山”来路不正,所以现在用起来多含贬义。

【第92句】: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第93句】:【鸡蛋碰不过石头】 释义:比喻弱者斗不过强者。 例句:刘冬生摆摆手,劝道:“大伯,使不得,使不得,鸡蛋碰不过石头,胳膊扭不过大腿,还是避开为上策。”

【第94句】:【傻眼】“傻眼”形容出乎意料、措手不及、举止无措、没有办法的尴尬状。它源自“傻”和“眼”的巧妙组合。 首先看一下“傻眼”一词的使用效果。某医院为一孕妇多次进行产前检,确定是双胞胎,且状况良好,结果生下来是连体婴儿,医生顿时傻了眼。“傻眼”一词用得实在绝妙,把当时的情况唯妙唯肖地描述出来了,换任何一个词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傻眼”之所以传神,是把常用来形容糊里糊涂、呆头呆脑的“傻”字,拿来偏偏放在了本是活泼好动的心灵之窗“眼睛”之上,形成了巨大反差的目瞪口呆的“傻眼”,顿时让人领悟到,那促使人傻眼的意外,是多么让人无法捉摸惊诧莫名。

【第95句】:【谁家锅底没有黑】 释义:谁家都有不光彩的事。 例句:唉!这也是劫数啊!其实这也没有关系,谁家锅底没有黑?

【第96句】:【尖担担柴——两头脱】(歇)尖担:两头尖的扁担。尖担两头没有钩槽,挂在两头的东西容易脱落。 指两头都落空。

【第97句】:【有眼不识泰山】(惯)泰山:我国五岳之一,为东岳。长着眼睛却不认得泰山。比喻见识浅薄,认不出地位高、本领强或名气大的人。

【第98句】:【孩儿不嫌娘丑】见“儿不嫌母丑”。

【第99句】:【店小二】在古装影视剧和戏曲中,经常可以听到“店小二”这个称谓,看到“店小二”这个形象。为什么把店中的伙计称为“店小二”,其实,是对小伙计的敬称。 王实甫《西厢记》里有一段描写:张生说:“这里有一座店儿,琴童接下马者!店小二哥那里?”店小二日:“自家是这状元店里小二哥,官人要下来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这里的“店小二哥”跟“店小二”是同一个意思。据记载,宋、元时期习俗称店伙计作二哥,是对店主称大哥而言。一家客店或酒店,店主地位最高,当然算老大,而伙计居次,当然称二哥。不过伙计称老二,已经含有敬意在内。清代小说中,常有称官绅的侍从为“二爷”的,如《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只见一个戴红帽子的二爷,答应了声‘者’。”这个“二爷”,就属于敬称。“店小二”就属于此类敬称。 以上说的是“二哥”、“二爷”,再文案“小二”。“小二”的“小”,含有年轻的意思。店中的伙计,一般都由年轻人担任,因而以“小”字称之。 如果出现年长的伙计,那就会直呼其名了。有人说“老伙计”未必不可,不过,多指老战友或老朋友。

18533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