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抖音最近比较火的谚语俗语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猛虎不抵群狼】这一俗语比喻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过人多。在此,往往喻虎者褒,喻狼者贬。它出自晋书,原为“猛兽不如群狐”。 《晋书·王镇恶传》:“语日:‘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这句话说的是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裕带领一大批将领北伐,所向无敌,一直打到洛阳,大将王镇恶的功劳最大。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儿子,智勇双全,在北方有很多亲朋好友。刘裕正顺利进军,眼看可以统一中国时,突然得知朝廷发生重大事情,必须要他亲自去处理,无奈,他只好把统帅大权交给儿子,自己赶回朝廷。这时,大将沈田子劝告刘裕说:“你最好把王镇恶带走,你儿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变那就糟了!”刘裕说:“正因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来抗击敌人。 你们十几员大将都是我的心腹,有你们在,还怕什么王镇恶叛变?俗话说:‘猛兽不如群狐’嘛!你们注意些就行了。”说完,刘裕就回京去了。 后来,王镇恶真的没有叛变,倒是沈田子等人时刻防范王镇恶,给他“穿小鞋”,终于害死了王镇恶,使整个北伐大军遭到惨败,沈田子等人也阵亡了。刘裕统一中国的愿望也泡汤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猛兽”变成了“猛虎”,“群狐”变成了“群狼”,但其义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在现实中还真有大君子不抵群小人。

【第2句】:鱼靠水,箭靠弓,人民自古是英雄。

【第3句】:丈六金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一般称佛的化身为“丈六金身”,如宋代刘昌诗《芦浦笔记·佛牙》谓:“常闻佛号丈六金身。”又如元代李翀《日闻录》:“‘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也,何为而有丈六金身?’日:‘既成而变也。”’佛像通常是按“化身”而塑造的,所以也称为“丈六金身”。其说本于《后汉书·西域传·天竺》,书中记载:汉明帝梦见一位长大的金人,顶有光明,便问群臣。有人告诉他:“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第4句】: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第5句】:没有高山,不显平原

【第6句】:恩爱于父母、夫妻间相互感恩、挚爱之情,谓之恩爱。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活活的把一对热刺刺的恩爱夫妻拆开。”佛教提倡知恩报恩,教人报酬四恩(据《心地观经》: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i宝恩)应尽心致力。佛教对于爱,基本的分为有污染和无污染两种。有污染即贪爱,如女色,钱财等;无染污即信爱,如师长、父母等。佛教主张断爱,但所断的是有染污的贪爱。同时以断除爱念为实践佛法的基础。《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又说:“轮回爱为本。”《楞严经》卷四说:“异见成憎,同见成爱”。又说:“爱河枯干,永令断绝。”《后汉书·襄楷传》上说:“浮屠(佛教僧徒)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这就是佛教徒把断爱贯彻于日常生活中之一例。

【第7句】:【百行孝为先】(谚)人有各种行为,当以孝敬老人为第一位。 也作“百善孝为先”。

【第8句】:【堵着窝儿要蛋】强求,没有通融的余地。浩然《艳阳天》: “只要是不立刻把门儿封住,就是乐意,事情已算成了;硬堵 着窝儿要蛋,就兴许憋回去。于是,他马上告辞。”

【第9句】:【鸡肚不知鸭肚事】(谚)鸭肚子里想些什么,鸡肚子里并不知道。比喻各有各的心事,别人难以猜测到。

【第10句】: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第11句】:【撩虎须】见“捋虎须”。

【第12句】:【打猎的人有鸟吃】指职业上的方便,有利。王统照《山 雨》:“他还图这点小便宜?犯不上!人家干的什么,打猎的 人没有鸟吃?每年到镇上做这份生意的谁不得送上三五 两?”

【第13句】:【男左女右】在中国有一个传统习惯,那就是男左女右。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男左女右现象比比皆是。如夫妻结婚照,戴结婚戒指,死了亲人戴黑纱,上厕所等。更奇怪的是得了偏瘫大多数也是男左女右。这种习惯是怎么来的呢? 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孔子时代的《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自然规律崇尚左边,以左为上。太阳月亮都要向右移动。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主,男人自然要占据左边的位置了。清代马辅古杂史《绎史》引用《五运历年记》也说:“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发髭为星辰。”盘古开辟天地,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头发胡子化为星辰。我们祖先由此规定日神为伏羲,月神为女娲。一为阳,一为阴。从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的浮雕伏羲女娲图看,伏羲在左,女娲在右,可见古人已把男左女右的位置确定好了。另外还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与尊左的传统观念有关。从朝廷来看,古代王位面南而坐,东为左,西为右。古人以东为首,以西为次。因而大礼中的仪制要充分体现以左为尊。比如,古代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皇上朝议,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在后宫里,东宫为正为大,西宫为偏为从。皇帝祖宗牌位的太庙,也要建在皇宫的东侧。朝廷如此,民间亦然。 再一种说法与古人的哲学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中的事物有大小、上下、左右、里外、冷热等等。古人将其归类为:大、上、左、外、热为阳;小、下、右、里、冷为阴。阳者则刚,阴者柔弱。男人性情刚强暴烈,属阳于左;女人性情柔弱平缓,属阴于右,由此分出男左女右。 还有一种说法与古代中医医学有关。早在战国时期,医学家们按照男女生理特点差异,将男女性格分属阳阴。因而在中医诊脉时,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有的古医书上这样写着:“急诊将死,将口鼻开,看其舌下处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蛛血一点即愈。”这些理论是否真的管用,我们暂且不管,但却为男左女右制造了根据。 其实,“男左女右”的位置并非不能改变。古代降职为避难堪称为“左迁”,功劳之大无人能比称“无出其右”就是崇尚右。所以不必把男左女右过于当真,特别是在社会地位上要讲究男女平等。

【第14句】:【打尖】古时候,人们把在旅途中休息进食叫“打尖”,现在上岁数的人仍旧使用打尖一词。 据考证,“打尖”系“打火”之误。清代福格所撰《听雨丛谈》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日中途住宿之间,乃误间而尖也。谨按《翠华巡幸》谓中顿日中火。谓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为尖也。”意思是中午饭叫中火,旅途中吃饭叫打火。误将住宿之“间”而为“尖”也。“间”、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饭。如《水浒传》中有:“你母子二位敢来打尖,叫庄客安排饭来。” 再如马致远《黄粱梦》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饭与我吃。行人贪道路,你快些儿。” “打尖”一词,至今使用。

【第15句】: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第16句】:【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佛寺,在梵语中叫做僧伽蓝(Sangharama)亦省为伽蓝,意译为众园、僧院。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古代官署鸿胪寺、太常寺等名称,称为寺、佛寺。民间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庙,称为庙,或连称为寺庙。和尚住在寺庙里,以寺庙为家。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比喻无论如何都躲不过,逃不了。如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较早见于《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作“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你明日到我寓所来。”这句俗语变式较多,不再一一举例。(李明权)

【第17句】:【顶着鹅毛不知轻,压着磨盘不知重】见“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

【第18句】:【买关节】见“打关节”。

【第19句】:浅水难养鱼,水清无大鱼

【第20句】:【自由自在】没有任何障碍而能充分自主的成道境界,佛教称为自由。《坛经·顿渐品》谓:“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在,无滞无碍。”在经书中,“自由”与“自在”的意义差不多,可以连用。《坛经·顿渐品》又说:“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在自在。”自由自在就是见性之后“纵横尽得”的境界。菩萨成道,叫做“得大自在”。“大自在”也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大我”(见《涅槃经·德王 品》)。后来,亦用“自由”或“自由自在”泛指摆脱束缚和压迫。如《西游记》第一回:“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李明权)

【第21句】:【人随王法草随风】民众服从法令。周立波《暴风骤雨》: “ 自古以来,就是人随王法草随风,官家说了算。”

【第22句】:【下毒手】(惯)指使出杀人或伤害人的狠毒手段。

【第23句】: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亲的婶子不如娘。

【第24句】:【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谚)指拉车需要低下头使出气力,同时也要时时抬起头看清前边的道路。比喻做事既要踏实苦干,又要认准目标,明确方向。

【第25句】:【无事不登三宝殿】(谚)三宝殿:佛殿,借指前往拜访的人家。指专程来访,总有紧要的事情。

【第26句】:【投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交手】(谚)练武的人想要提高武艺,投师领教,不如访友切磋;访友切磋,又不如交手实练。指亲身实践提高最快。

【第27句】:【砌屋三担米,拆屋一顿粥】(谚)砌:用泥灰粘合砖石筑墙。请人建造房舍,要吃掉三担米;拆掉房舍,只需要吃一顿粥。指建房很费力,拆房极容易。泛指破坏容易建设难。 也作砌屋三担米,拆屋一顿饭。 砌墙千朝,拆屋一日。

【第28句】:前缘前世因缘,又省作“前缘”。佛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分,故称。如《红楼梦》第八八回:“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伏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民间又有一种传说认为,婚姻大事是前生就注定的,如西湖花神庙楹联云:“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故“前缘”又特指男女间的缘分。如唐代李商隐《杂纂·隔壁闻语》:“新娶妇却道是前缘,必是丑。”又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等与郎君辈原无前缘,故此先来告别。”

【第29句】: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第30句】:【抓辫子】(惯)比喻抓住对方的缺点、错误进行要挟、打击。 也作抓小辫子。 揪辫子。

【第31句】:【得着风便扯篷】善于抓住时机,或会钻空子。老舍《正红 旗下》:“他要求自己更进一步:‘是呀,赶上了风,还不拉起 帆来吗?’可是,到底牛牧师支持他不呢?他心里没有底。”

【第32句】:【一人不敌二人智】(谚)两个人的智谋,总比一个人的智谋高。指一个人的智谋总是有限的,群体的智谋才能全面一些。

【第33句】:【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谚)安:怎么。汤饼:水煮的面食。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没有面料的汤饼。 比喻再有才干的人,离开基本条件,也无法做成事情。 也作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 馎饦:面食的一种。 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 巧女难为无米之炊。

【第34句】:【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谚)三天不弹琴,手就像长了荆棘一样生涩。指技艺要想精熟,必须常习常练。 也作三日不练不顺手,两天不念不顺口。 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演腰硬。

【第35句】:【豆子不榨不出油,石头不砸不裂缝】(谚)指豆子要压榨才能出油,石头要猛砸才能开裂。比喻对罪犯不施加压力,就很难使他交代罪行,老实认罪。

【第36句】:【运气来了,山也挡不住】运气盼不到,也抗拒不了,不由人 的愿望决定。清代《儿女英雄传》:“你看这可不叫作运气来 了,昆仑山也挡不住么?还和他讲什么城墙不城墙呢?”

【第37句】:【皇天不佑好人】好人命运不济。清代《官场现形记》:“谁 知皇天不佑好人,他年纪并不大,忽然得了一病,就此呜呼 哀哉。”

【第38句】:【杀不得贫家,做不得富家】(谚)对穷人的盘剥如果心不毒手不狠,就成不了富户。指旧时富人的财富,无不是从穷人身上残酷地榨取来的。 也作杀不得穷汉,做不得财主。 杀得穷汉,做得富户。

【第39句】:【入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第40句】:【演空城计】见“唱空城计”。

【第41句】:【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烂之舌”,是指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嘴上功夫过硬。这个俗语出自两个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国去请援兵,并签订联楚抗秦条约,任务十分艰巨,平原君立即挑选赴楚随员。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找上门来,自荐前往。经面试,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 到了楚国后,经双方艰苦谈判,楚王还是不想出兵。毛遂见状,手提佩剑,闯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来不及了,只好服软。毛遂便义正词严地分析楚秦两国的利害关系,坦陈赵楚两国缔约的重要意义,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遂即缔约,并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感慨地对别人说:“毛先生这次使楚,办成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厉害,胜这百万之师啊!” 那么,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烂之舌”呢?原来这跟佛教有关。相传和尚只要将《法华经》诵读千遍,死后舌头不烂。而且还有例证,《法苑珠林》卷十八记载,一个名叫释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发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 《史记》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烂舌”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烂之舌”了。

【第42句】:【吃了迷魂药/喝了迷魂汤】指被迷惑。浩然《山水情》:“两 性之爱怪得很,掉落情网里的人,就如同吃到迷魂药一般, 十有八九不顾前后。

【第43句】:不能让坏人进我们的寨门,不能让敌人进我们的国土。

【第44句】:【口水三尺长觊觎】他人财物。成语:垂涎三尺、馋涎欲 滴。冯德英《苦菜花》:“日本鬼子野心狼,馋得口水三尺 长。”

【第45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释义:黄盖:三国时东吴大将。《三国演义》故事:在赤壁之战中,为了火烧曹操的战船,黄盖主动向周瑜献了苦肉计,让周瑜打了他,然后向曹操诈降,瞒过曹操。比喻做样子给别人看。也比喻双方自愿,别人不必管。 “—个愿打,一个愿挨”又作“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 例句:他们一伙,都是看透《三国志》的人。要我说,那一耳刮子,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

【第46句】:【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谚)晚娘:继母。日头:太阳。云里的日头,看起来不红,但暴晒力很强;晚娘的拳头,看起来不重,但打起来很毒。指旧时继母对前妻的子女往往十分狠毒。 也作“云里的日头最毒,晚娘的拳头最狠”。

【第47句】: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

【第48句】:【老蚌出明珠】(谚)蚌(bang):软体动物,生活在淡水中。指老蚌虽然很丑,却能产出珍贵的明珠。比喻上了年纪的人,也能生出俊美的子女。 也作“明珠产于老蚌”。

【第49句】:【不图三分利,不起早五更】(谚)五更:天色未明的时刻。指人不是为了生活,为了谋利,谁也不肯起早睡晚,辛勤苦干。 也作“不为谋利,谁肯早起”。

【第50句】:【百样米养百样人】(谚)指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志趣。

【第51句】:我养你牙大.你养我牙落。

【第52句】:【小舢板去撞大船】 释义:小舢板:用桨划的小船。比喻以弱试强。 例句:他们要同陈鱿刺作对,也不想一想,小舢板好去撞大船?

【第53句】:【翻手是雨,合手是云】(惯)比喻玩弄权术,反复无常。 也作翻手为云覆手雨。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第54句】:【 有被的不会睡,会睡的没有被】有条件的没有能力,有能力 的没有条件,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不一致,做事力不从心。 类似的:会吃栗子无得吃,不会吃的夹壳吃/张三有马不会 骑,李四会骑没有马/张郎有钱不会使,李郎会使又无钱。 刘云若《小扬州志》:“你是自讨罪受,简直不应该把财神爷 往外推。我寻财神又寻不着,这才是有被的不会睡,会睡的 没有被。”

【第55句】:飞天夜叉梵语Yaksa,音译为夜叉、药叉等。佛经中常提到的一种勇健捷疾的食人鬼。唐代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二指出:“夜叉者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故亦称“飞天夜叉”。如《楞严经》卷八说:“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飞天夜叉是壁画中常见的形象。如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谓:“后数日,其父母见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则神如痴,久之方语,云见如壁画飞天夜叉者,将人塔中。”又如宋代洪迈《夷坚甲志·飞天夜叉》谓:“他日,入神祠,见壁画飞天夜叉。”夜叉食人,亦译为“能啖鬼”。因此,民间也有飞天夜叉吃人的传说。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鬼怪》中说,福建抽税太监高案信方士胡言,欲“食小儿脑千余”,“此等俱飞天夜叉化身也”。清代袁枚在《续新齐谐·飞僵》中说:“凡僵尸久则能飞,不复藏棺中,……又久则成飞天夜叉。”

【第56句】:【小卒子过河不回头】原为象棋规则,卒子不能后退。借指 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香港唐人《金陵春梦》:“偶有几茎白 发,心情微近老年;做了过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 艺高人胆大技艺高超,心里沉着,就增添了勇气。海外 陈若曦《二胡》:“司机是个年轻小伙子,仗着艺高人胆大,把 一部半新旧的日本小丰田当做跑车驶。”

【第57句】:【姜是老的辣】 释义:姜:生姜,味辣。姜越老味越辣。比喻人越老经验越丰富,办事越老练。 例句:他常说:“姜是老的辣。松柏是老的硬,人老吃成盐多,骨头比年轻人棒。”

【第58句】:【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不好办的事说。赵树理《三里 湾》:“你小子真是茶馆里不要了的伙计一一哪一壶不开你 偏要提哪一壶!我费尽一切心机来对付你,都为的是怕你 要分家,你怎么就偏提出这个来?”

【第59句】:【没笼头的马】(惯)笼头:套在骡马等头上系缰绳、挂嚼子的用具,用皮条或绳子做成。比喻不受约束的人。 也作“没笼头的野马”。

【第60句】:水有源,树有根

【第61句】:不知天地多少厚,但知人情和云薄

【第62句】:【豁唇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在嘴头子上】(歇)豁唇:唇裂,上唇直着裂开。指入吃亏是因说话不注意。

【第63句】:【害死人还看出殡的】(惯)出殡:把灵柩送往墓地。害了人还站在一边看热闹。指人丧尽天良,灭绝人性。

【第64句】:【门前结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谚)门前拴着高头大马,有钱有势,不是亲戚的也会来认亲戚。 旧指人情势利,攀高结贵,只要有钱有势,人人都会来奉承。 也作门前扣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戗着讨饭棍,骨肉之亲不上门。 门前缚仔高头马,不来亲者也来亲;门前挂着破帘子,嫡亲娘舅陌路人。

【第65句】:【日饲猫,夜饲狗】(谚)饲:喂。 猫要白天喂,夜里不喂,猫会捕食老鼠;狗要晚上喂,喂饱了,才能巡夜防守。指喂猫喂狗,要在时间上注重功效。 也作“朝喂猫,夜喂狗”。

【第66句】:【小鬼跌金刚】(惯)小鬼:迷信称鬼神的差役。金刚: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土,因手拿金刚杵而得名。小鬼把金刚摔倒。比喻小人物斗败或戏弄了大人物。

【第67句】:【麦子上场,小孩儿没娘】(谚)割倒的麦子堆到场里,急摊急碾,妇女们都忙着麦场上的事,小孩儿也就没娘照料。指麦子上场,是收麦过程中最紧张、最忙迫的时候。

【第68句】:【扯葫芦倒秧】 释义:比喻说话絮叨,翻来覆去。 例句:这老婆说起话来就没个头,刘永义知道要是不打断她,她扯葫芦倒秧,东家长西家短,不知道要说到什么时候。

【第69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释义:褶:指包子顶部折皱的面皮。比喻钱财或优点不露在表面。 例句:掌柜的,你别瞧我们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主顾,财神爷来了。

【第70句】:【老鸹等死狗死狗不知道】何时才有,比喻长时间等待。 成语:望眼欲穿。《艾芜短篇小说选》:“你胶着胯哪,叫人老 鸹等死狗。”

【第71句】:【拿着黄牛便当马】(惯)比喻随便拉人来替罪。也比喻拿不合格的来顶替。 也作“拿了黄牛当马骑”。

【第72句】:【 男儿当自强】男人自己要振作,奋发图强,不能依靠别 人。明代《二刻拍案惊奇》:“朝为田舍郎,献灯忠义堂。寨 主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第73句】:【清规戒律】佛教的实践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为始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梵语Sila,译为“戒”,含有防非止恶的意义;梵语vinaya,译为“律”,律也就是“法”、“威仪”。“清规”的名称始见于唐代。《释门正统》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现用以比喻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如茅盾《夜读偶记》:“表面上看来,反对的焦点却是那些束缚写作自由的古典主义诗学的清规戒律。”(禹振声)

【第74句】:【拔了萝卜地皮宽】(谚)比喻赶走或除掉了心头憎恨的人,心里自然轻松愉快。

【第75句】:【一园瓜,就一个熟的】只有一个成熟、出众。成语:出类拔 萃。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你咋知道我没照顾?就 你有情,别人都没意?一园瓜,就你一个熟透了!”

【第76句】:【上人不好,下人不要】(谚)上人:上层人物。好:喜爱,爱好。上层人物要是不表示爱好的,手下人就不会积极张罗。指下属对上级,往往是投其所好。

【第77句】:【一回见面二回熟】(谚)头次见面是陌生人,二次相见就是熟人了。 指人们的社会交往,由生到熟,很容易交上朋友。 也作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

【第78句】: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

【第79句】:【水牛掉在井里,有力使不出】无法发挥作用。类似的:黄 牛拿耗子,有劲使不上。姚雪垠《李自成》:“既然朝廷无道, 卢象升纵然做了宣、大、山西总督,也如同水牛掉在井里,有 力使不出。”

【第80句】:【牛瘦不倒架子/倒驴不倒架】指坚持,支撑。牛瘦,也说: 虎死、猪死。邓友梅《那五》:“他是倒驴不倒架儿,穷了仍然 有穷的讲究。”

【第81句】:依靠集体是千里眼,脱离集体是干瞪眼

【第82句】:鲁班无木难做屋

【第83句】:【抓头不是尾】(惯)形容人急得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做才好。

【第84句】:辩才无碍能言善辩,谓之“辩才无碍”。如《三国演义》第六四回:“口似悬河,辩才无碍。”原指佛、菩萨具有“广长舌”,善于说法。如《华严经》说:“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第85句】:【夹雨夹雪,无休无歇】(谚)雨点中夹杂着雪花,会下得没完没了。 指雨夹雪往往会久雨难晴。

【第86句】:拈‘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但盛唐以前禅宗祖师,从初祖达摩直至六祖慧能均未提到“拈花微笑”,《景德传灯录》、《碧岩录》和《传法正宗记》等典籍中也没有相关记载。直到唐德宗末年慧炬作《宝林传》,才首次提到“拈花微笑”,而宋代以后则开始盛谈这一公案,如《联灯会要》、《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等宋代禅宗要籍都曾提到。《五灯会元·七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段公案又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该经记载大梵天王以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供养如来,如来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人大会巾。大众皆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檗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犬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后世用来比喻心心相印,默契会心等。亦作“拈花一笑”,如清代李渔《奈何天·巧怖》:“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足口,不劳诠谛。羡只羡你这乖菩萨,巧阿弥,降魔秘决授凭谁?”

【第87句】:【好马经不住歇三年】 释义:马长期休息不干活,体力会越来越减弱或不会干活。 例句:是呀,我正准备找你商量呢。人家说:“好马经不住歇三年”,我想给它试试套昵。

【第88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蚍蜉,蚂蚁。比喻做事不自量 力。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近有文僧,勾结小报,竟也作 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第89句】: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第90句】:【三天两头歇】经常中断,停止。歇,亦可换用其他动词, 意思也随着改变,如:忙、跑。茅盾《子夜》:“然而目前天津 八介大厂倒有七个停工,剩下一家也三天两头歇!”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借指事多解决不了,只好由它去。 台湾梁实秋《雅舍小品三集》:“即使命不该绝,明天还有明 天的事,事越积越多,越多越懒得去做。虱多不痒,债多不 愁,那是自我解嘲!”

【第91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肯定 要遇到困难。浩然《艳阳天》:“怎么样,我怎么对你们说啦! 你们不信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第92句】:【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 释义:比喻不能从表面看问题。 例句:这会儿又一口咬定他们不会学懒。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嘴巴两层皮,说话不费力。懒不懒,要看实践哩!

【第93句】:【青眼】“青眼”是对人喜爱或重视的一种表情,跟“白眼”相对。此典源于《晋书·阮籍传》。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大才子,他博览群书,尤爱《老》、《庄》,是魏晋文人的典型代表。他放荡不羁,不遵守礼法,与人相处,情投意合的,青眼相迎;对讲究礼法的,就投以白眼(斜视以白眼珠相待)。他母亲去世时,嵇喜按照虚伪的礼俗前来吊丧,阮籍讨厌,于是白眼相视,弄得嵇喜悻悻而归。 嵇喜的弟弟嵇康(与阮籍知名度同样的大才子)闻听此事后,便抱着琴去拜见阮籍,阮籍非常高兴,以青眼正视。一来文人喜欢琴棋书画,二来阮籍不拘礼法,白事喜办,悲中找乐,嵇康投其所好,阮籍自然高兴。自此,人们用“青眼”(也有用青睐、垂青)表示对人的喜爱或器重。

【第94句】:现在《俱舍论》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时,名为现在。”意谓事物正在发生作用的刹那间,谓之“现在”。《维摩诘经·弟子品》谓:“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谓:“现在心不可得。”无住、不可得,均指出“现在”的特点是刹那变迁,不可滞留。佛教还有“三世”之说,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

【第95句】:【国色】“国色”常用来比喻美女,如称古代四大美女为国色天香,倾城倾国。那么,“国色”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唐代。 “国色”原指牡丹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传说,一天,唐文宗在内殿里赏花,时至牡丹盛开,争奇斗艳,芳香四溢。唐文宗兴致很高,问身边的近臣:“现在京城里传唱的牡丹诗,谁作的最好?”近臣回答:“李正封作的好,其中两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两句诗是用来形容牡丹花为花国里的绝色,天外边的奇香。唐文宗听后赞叹良久。倾城倾国的绝色美女,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作比,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古人常用来比喻女子,直达今天。

【第96句】:【挨金似金,挨玉似玉】跟什么人在一起,就会受到什么样 的影响。清代《儿女英雄传》:“俗话说的:挨金似金,挨玉似 玉。今番亲家太太的谈吐,就与往日大不相同了。”

【第97句】:成德每在穷困,败身多因得志

【第98句】:【吃了豹子胆】(惯)形容人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常用于指责人胆大包天。 也作吃了熊心豹子胆。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胆。

【第99句】:【走东路】这句俗语本于“达摩东来”。达摩,即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天竺僧人,梁武帝时航海来华,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关于走东路的民间传说,见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西天佛国清净真诚,东土众生奸狡百出。于是佛说度化众生,议何佛东行。诸佛瞑目打坐,坐前各置一铁树,以先开花者往。如来面前一株,夜半先开。达摩祖师现出三昧神光,化出空中神手,取面前未开之树,与如来交换。令揭谤神击清磬一声,佛眼齐开,见达摩前铁树花放满足,奕奕有光,天香缭绕,是该达摩启教东方。如来谓达摩曰:“可怜众生,百劫难度。速离西方,快走东路。”今不满其人而愿其速行者,多作此语。(李明权)

18552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