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京剧双下山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观京剧有感

跟大多数人一样总认为京剧是中老年人的艺术,对于京剧也只是知道四大名旦,只记得他们的时代是京剧辉煌的时代,而否定此后戏剧的创新性,在大多数的古典传统艺术走向低谷时,对于京剧大多数人是毫不重视或任其发展,而不是去重视与保护,创新与发展。

也可能是太多附庸风雅的人,在我们看京剧的眼睛前面蒙上了一层黑纱。

大多数人也许像我一样承认京剧是国粹,但对它确实毫无兴趣,甚至可以说是躲避它。

当然这其中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主要是没有一个引导者,带你进入京剧的情境。

在课上听到的京剧与自己印象中的京剧有很大的区别,正因为这样,对京剧艺术观摩演出是非常的期待,借此机会了解什么才是真实的京剧,并真正地感受京剧的魅力。

对京剧产生兴趣,是从易老师第一节课的这句“戏梦人生·曲尽人情”开始的。

慢慢地开始了解,京剧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况味和浮生若梦,只有在人生阅历足够时,才能与此产生同感,但这种同感的产生也是要在年轻时培养兴趣和积淀知识才能形成的。

京剧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当京剧成为国粹时,中国京剧是蔚为大观,出现了“四大名旦,翠碧朱黄”,京剧发展到现在是由胜而平了。

去看京剧的观摩演出,是刚刚激起的对京剧兴趣的使然。

这是我第一次去剧场看京剧,不是附庸风雅,也不是无味而去。

在看演出的整个过程中,确实让我有如梦的感觉,有跌宕起伏,有婉转典雅,有俏皮诙谐,看完之后确实是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第一次看京剧不免犯了几个错误,在听了戏剧欣赏的课时才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看《双下山》时,确实带有着偏见去看,很像老师在课上所说的看《游龙戏凤》中如何看待正德皇帝时的偏见。

总在琢磨着一和尚和一尼姑,确实不雅,也就觉得这出戏不是很有看头。

而在听民段清唱时,也是把眼直盯那屏幕,重在听懂字,而非听懂戏。

看了这场演出,才更体会到在看戏中坚持“看戏不求甚解,但赏其美”原则的重要性。

在听戏中,《桃花村》和《孙悟空大闹天空》听得最为认真,也最有感触。

不论是行头、扮相、还是故事情节都是非常让人为之一震。

《桃花村》讲述的主要是宋时,桃花村刘员外女玉燕,携丫环春兰赴花田盛会选婿,遇书生卞济,春兰代为撮合,约定次日差人来请。

老仆刘荣误将桃花山寨主周通请来,周拟将错就错,择日迎娶。

春兰又邀卞济女装来家,与小姐计议。

恰遇周通抢亲,误将卞济抬走。

周发现错抢后大怒,要再到刘家,强行入赘。

鲁智深退卞济逃走,问明情由,亲至刘家,在洞房中痛打周通,使卞济与玉燕成婚。

演出中只有小姐带着春兰赴花田盛会选婿巧遇书生卞济的一折,在这一折中对于京剧的虚拟性有很大的感触,特别是春兰将小姐与书生的眼线相连的场景,突出了京剧的艺术的写意而非写实。

“风无本质难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借春兰之手很好的表达了小姐与书生一见钟情、互生爱慕的感情。

演春兰的李兰萍老师(国家一级演员)确实是把这一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在台上活泼而不轻浮,率性而不失稳重。

在看张晓波老师(国家一级演员)表演《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外观上感受到了京剧艺术优美的唱腔念白、精湛的武功技巧、神奇的脸谱艺术、美妙的化妆、流光溢彩的戏装头饰和夸张的舞台艺术形象。

角色打扮已经不是演员本身而成为一件艺术品,角色上台未曾唱念表演,观者就知道他是何许人物,这就是所谓的“扮相”。

扮相好即占演出成功的一半。

曾有一位外宾观看京剧中武将扎大靠开打的场面后说:“大将军背后插无数面小旗,比我们的三军总司令检阅部队还要威风。

”实则靠旗只有四面,只因在演员的舞蹈动作中,飘带。

翎尾飞扬,以及华丽的盔头,服饰,使看戏的人产生五彩缤纷的神秘感觉。

在戏中像大力神等众神的扮相确实是气宇轩昂,气度不凡。

但其中也有两位曼妙的女神仙,让整个打斗场面紧张却不失秀气,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

在这场戏中,对于京剧的象征思维特别的有感触。

简简单单的几折戏把孙悟空大闹天空表现出来,我在看戏前担心着这么一个舞台,这么几个人物如何表现。

看完戏之后,回想起老师在课上讲的京剧是源于生活,但有其自身的表现手法,化实为虚,注重京剧的传达艺术,与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尺幅千里,游目骋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舞台表现上,有时泼金如墨,淋漓尽致;有时要惜墨如金、一笔带过。

在戏的开头,听见后面一个同学说,进剧场听京剧,感觉自己高尚起来。

听了这话我也产生了共鸣,以前觉得京剧离我很远,现在能对它产生兴趣,并能亲身看一场京剧,很是高兴。

看完京剧观摩演出后,虽然还不能看懂京剧,但更激起了我对京剧的兴趣,爱听了,也会自己在网上自己找一些经典选段听,并紧记着“园照之下,务先博观”、“操千手而后晓声,观千创而后识器”。

对于京剧的评论也会遵守公允的态度,不会带着偏见欣赏,在评论时也会切忌“才豪如雨,用语太苛”。

京剧中的传统名戏

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京剧传统剧目:西施、洛神、铫期、梅妃、红娘、打刀、秋江、盗库、断桥、祭塔、酒丐、庚娘、平儿、香菱、背凳、 乾元山、渭水河、大回朝、庆阳图、孝感天、伐子都、焚锦山、摘缨会、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 三家店、三岔口、七星灯、大劈棺、上天台、火牛阵、太行山、玉门关、武昭关、浣纱记、桑园会、 飞虎山、羊角哀、马鞍山、宇宙峰、鸿门宴、取荥阳、未央宫、鱼藻宫、监酒令、盗宗卷、赠绨袍、 卓文君、斩经堂、取洛阳、白蟒台、战蒲关、草桥关、黄一刀、鱼肠剑、刺王僚、哭秦廷、水帘洞、捉放曹、磐河战、连环计、凤仪亭、借赵云、让徐州、战濮阳、打曹豹、神亭岭、战宛城、白门楼、 白马坡、过五关、古城会、金锁阵、汉阳院、长坂坡、汗津口、群英会、临江会、借东风、华容道、 取南郡、战长沙、甘露寺、芦花荡、黄鹤楼、柴桑关、反西凉、战渭南、战冀州、赚历城、两将军、 过巴州、金雁桥、取成都、单刀会、逍遥津、百寿图、瓦口关、定军山、阳平关、五截山、走麦城、 受禅台、伐东吴、连营寨、白帝城、孝义节、祭泸江、雍凉关、凤鸣关、天水关、骂王朗、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战北原、胭粉计、铁笼山、红逼宫、坛山谷、亡蜀鉴、哭祖庙、春闺梦、斩黄袍、 审刺客、荀灌娘、春秋笔、临潼山、红拂传、骂杨广、南阳关、除三害、贾家楼、湘江会、困曹府、 麒麟阁、晋阳宫、四平山、虹霓关、望儿楼、断密涧、锁五龙、御果园、宫门带、白良关、取帅印、 柳迎春、独木关、摩天岭、汾河湾、金水桥、选元戎、界牌关、棋盘山、樊江关、芦花河、廉锦枫、嘉兴府、刺巴杰、四杰村、巴骆和、安天会、盘丝洞、无底洞、金钱豹、盗魂铃、金刀阵、棋盘会、牧羊卷、聂隐娘、霍小玉、绣襦记、西厢记、滑油山、元宵谜、祥梅寺、珠帘寨、雅观楼、黄金台、 打樱桃、打金枝、打金砖、打瓜园、打登州、打城隍、打龙棚、打龙袍、打孟良、打花鼓、打严嵩、 一箭仇、一捧雪、十字坡、丁甲山、八大锤、八蜡庙、九更天、大名府、小商河、下河东、广泰庄、 龙虎斗、双锁山、竹林计、金沙滩、李陵碑、清官册、黑松林、演火棍、穆柯寨、南界关、佘塘关、 穆天王、天门阵、破洪州、雁门关、洪羊洞、牧虎关、铡美案、五花洞、探阴山、铡判官、铁莲花、 钓金龟、乌盆记、打鸾驾、铡包勉、赤桑镇、花蝴蝶、黑狼山、铜网阵、乌龙岗、清风亭、白绫记、 临江驿、赚文娟、青霜剑、桃花村、花田错、野猪林、狮子楼、快活林、鸳鸯楼、蜈蚣岭、文天祥、 浔阳楼、闹江州、翠屏山、盗王坟、巧连环、扈家庄、雁翎甲、秦淮河、收关胜、风波亭、清风寨、蔡家庄、红桃山、艳阳楼、玉玲珑、潞安州、康郎山、挑华车、岳家庄、战金山、镇潭州、生死恨、 钗头凤、朱砂痣、赵家楼、杜十娘、盗仙草、金山寺、白蛇传、宝莲灯、红梅阁、摇钱树、得意缘、 串龙珠、状元印、百凉楼、战滁州、取金陵、战太平、夺太仓、忠孝全、拾玉镯、法门寺、奇双会、凤还巢、四进士、二进宫、三进士、五人义、九江口、六月雪、鸿鸾禧、鸳鸯泪、女起解、玉堂春、 御碑亭、通天犀、鸳鸯冢、碧玉簪、珍珠扇、假金牌、大保国、探皇陵、香罗带、勘玉钏、春灯谜、 春秋配、下河南、薛琼英、梅玉配、南天门、林四娘、荒山泪、秦良玉、沈云英、宁武关、煤山恨、 史可法、莲花湖、武文华、英雄会、九龙杯、普球山、剑峰山、溪皇庄、恶虎村、薛家窝、洗浮山、 霸王庄、独虎营、任丘县、东昌府、殷家堡、骆马湖、莫州庙、里海坞、淮安府、连环套、太平桥、 俊袭人、弓砚缘、铁公鸡、天河配、斗牛宫、泗州城、蟠桃会、青石山、锯大缸、状元谱、英杰烈、 辛安驿、锁麟囊、打灶王、小上坟、小放牛、小过年、打砂锅、打面缸、打杠子、顶花砖、绒花计、探亲家、连升店、荷珠配、一匹布、十八扯、戏迷传、纺棉花、荡湖船、 十老安刘、人面桃花、刀劈三关、三顾茅庐、上元夫人、马前泼水、木兰从军、太君辞朝、太真外传、 水淹七军、牛皋招亲、文姬归汉、火并王伦、打鱼杀家、石秀探庄、、龙杀四门、行路哭灵、 问樵闹府、苏武牧羊、李逵夺鱼、李逵探母、、掘地见母、闹朝击犬、搜孤救孤、完璧归赵、 坐楼杀惜、活捉三郎、陵母伏剑、霸王别姬、蒯彻装疯、扫松下书、、击鼓骂曹、灞桥挑袍,徐母骂曹、卧龙吊孝、别宫祭江、截江夺斗、桑园寄子、秦琼卖马、罗成叫关、托兆小显、法场换子、举鼎观画、徐策跑城、沙桥饯别、李白醉写、、、红线盗盒、红鬃烈马、贺后骂殿、辕门斩子、智化盗冠、蒋平闹舟、醉打山门、林冲夜奔、武松打虎、挑帘裁衣、岳母刺字、疯僧扫秦、 胡迪骂阎、独占花魁、游湖借伞、活捉王魁、二堂舍子、三娘教子、玉京道人、春香闹学、、 老黄请医、扫地挂画、遇龙封官、失印救火、、明末遗恨、、千金一笑、晴雯补裘、 红楼二尤、天女散花、麻姑献寿、天官赐福、思凡下山、背娃入府、送亲演礼、三休樊梨花、三江越虎城、火烧裴元庆、、、百骑劫魏营、孔雀东南飞、 真假美猴王、昆仑剑侠传、珍珠烈火旗、锤震金蝉子、智取北湖州、乾坤福寿镜、 十八罗汉收大鹏、十八罗汉斗悟空、五百年后孙悟空、青梅煮酒论英雄、萧何月下追韩信、

十二月调杨俊唱的歌词

这个就是沿用昆曲的唱法,也有叫吹腔的

7546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