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儿童改革开放40周年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我听父母说变化作文

改革开放40周年我听父母说变化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泥土,在下班后的傍晚,或在工休或节假日,他便拿起锄头下地帮母亲料理“责任田”。

记忆中,他每天一大早就骑着那辆“二八”式自行车到城里上班,傍晚才回来,而这也是我最盼望的。

父亲微笑着穿过暖暖的夕阳,蹬着车向家门口的我赶来,一停车便取下车架上的帆布包,里面有时是糖果,有时是饭桌上的美食,这一幕成了我童年最温馨的记忆。

那时我家和村里另一家人合住在有着天井的老屋里,东西两排厢房,对门人家四间,我家两间,厅堂共用。

我家的两间父母一间,我们兄妹一间,屋里因堆满杂物显得逼仄阴暗,柱梁灰黑,墙壁白灰剥落,露出斑驳的原色土坯。

顺着老屋的木梯可以爬到阁楼,小时候,那里是我和小伙伴玩捉迷藏的宝地。

听母亲说老屋还是土改时分给爷爷奶奶的,但二老在我父亲十几岁时就过世了,留给父亲这两间老屋。

那些日子贫瘠而温暖,屋子虽然那么小,却盛满了下我和弟弟的欢笑。

后来,随着妹妹的降生,父亲就萌发了另建新房的想法,但父亲工资不高,加上母亲挣的工分刚够全家五口的温饱,建新房只能是深藏在父亲心里的一个梦。

而且这个梦因为一次变故,似乎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在建筑工地上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手臂骨折,我家犹如塌了半边天,坚强的母亲表面平静,一边忙农活一边照看住院的父亲,但我几次看到她躲在门侧偷偷抹泪。

父亲伤愈后手臂不能完全伸展,做不了重活,公司就让他做门卫,但工资少了许多。

那时,改革开放的东风已经吹到我们那个小山村,村里分田到户了。

于是,每到农忙,母亲便不得不请人犁地。

看多了村里人的脸色,从不爱求人的父亲狠心买了头牛,从没摸过犁耙的他用伤残的右手扶握着沉重的桀骜不驯的犁耙,出现在村里人惊讶的目光里,犁沟从最初歪歪扭扭到最后笔直如线。

没几年,父亲的犁地技术就让村里人啧啧称赞。

家长评价孩子写的改革开放40年周年的变化

白驹过隙,岁月不居,在时间的尺度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发展迅速,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必须全面深化。

回顾4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征程,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从一个相对封闭、贫困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段历程带给我们最强烈的启示是,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前进,都起始于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每一次解决发展难题,都是依靠党带领全体人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周年家乡的变化

1978的春风吹向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战鼓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擂起。

不论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还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到1992年的一系列作为,都为农村改革开启了的新篇章,为新时代的我们造福。

作为一个95后的“留守儿童”和“农村大学生”,我在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成长,我虽没有经历最困难最精彩的时代,但改革开放在持续,我也有幸见证改革开放下发展的家乡。

我眼中的家乡在改革开放下变化的越来越“美”,其中最让我不能忘怀的就是修到家门口的高速公路。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黄梅县西南部,濒临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隔江相望。

绝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交通的枢纽一直是我家乡的代名词,但一直以来,最让人困扰的也是交通问题。

“石子路”、“豆腐渣公路”、“一直需要维修的公路”一直是大家茶余饭后的家常。

年幼时的我并不太懂什么是交通问题,我只知道上学的路上是泥巴小路,下雨就会被淹,要奶奶穿着长雨靴把我背到学校上课。

小学六年,这条我不喜欢的路也走了六年,直到我去了位于镇上的初中读书。

不过,我依旧不喜欢家乡的路。

初中上学要走的路在我眼中是一条危险的路,它一年四季都是年久失修的模样,一直破,一直修,一直需要施工。

爷爷也开始在这一年骑上电动车带我走过这破旧而又珍贵的水泥路。

终于,在政府支持的下,村村通公路工程也2024年来到了我的家乡。

那时我只关心家门口的路能不能坚持一段时间,在半年的等待后,家门口的石子路终于不见,去往小学的路也是最期待的石子路,镇里的主街道也焕然一新。

这时,我开始喜欢上家乡的路,它很坚固,也很干净,更重要的是它很方便。

不过,当真正的高速公路而修到家门口了,我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家门口有高速公路的理想在2024年实现了,我从家里到想去的目的地又可以节省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我没有关心占地和补贴的事情,我关心着我下次去看爸妈的时候会不会快一些,关心着我从大学回来家里看爷爷奶奶会不会很快。

这样一条连接数个地方的沿江一级公路就在我家乡上盘旋开来,家乡的交通便捷指数也迅速上升。

不只是我很喜欢这条公路,爷爷也开始向我念叨这公路的好。

爷爷告诉我说,他以前是靠着一双脚踏着泥巴路走到30公里外的市里买肩上扛着的小麦,来回往往要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现在我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爷爷的真实故事很感动我,我的亲身体会也让我感受到公路的魅力。

时至2024年4月12日,我还是爱着家乡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不过我对它的喜爱因为一则交通事故变成了担忧。

4月12日上午9:30左右,黄梅县公安局接到报告,黄梅县新开镇沿江一级公路陆埓村地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两辆二轮摩托车和一辆客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三死一伤。

我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事件,现场的照片、视频和报道直击我的内心。

那一刻,我没有想着这起交通事故,我只是想着,这样的事情会不会经常在我的家乡上演,我的爷爷奶奶和家乡的村民们会不会也发生这样的事情。

实际上,公路真的建了家门口,在村庄之间穿过,直接和村子里出行的进出口相连,在村庄之间穿过。

其中,被公路分开的村落光是新开镇的村子就占了有十几个。

我不想猜测政府会怎样对待这样事情,但我希望真的能够找到有效控制这条路的交通事故的方法。

改革带来的是发展,我们需要感谢,但我们也需要正确的态度看待它。

我们要反思改革带给我们的改变,不管是好的改变,还是坏的改变。

在不断的反思和经验积累中,相信我们的改革之路会越来越顺利,给人民大众带来没有瑕疵的改革发展。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这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很多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黄金岁月”。

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老百姓,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30年我们走过的光辉历程,本报从本期起推出我省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和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讲述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故事和画面。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

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曾经,一家人挤在20平米的小屋里“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房子作为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温馨的处地。

改革开放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在谈及关于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变化时,76岁高龄的杜大爷激动地对记者诉说着房子的故事。

杜大爷虽年已进入花甲,可精神非常好,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思维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那个荒凉、贫穷、饥饿的年代。

“你看过电影吗

看过你肯定记得这样的场景: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屋子里,要住上下铺;一大早起来,居民要排队抢着上厕所;为了子女结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盖屋里长着大树的小房……”这就是我以前的真实写照。

杜大爷回忆说,改革开放前的住房十分紧张,单位没有条件分房,他们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一间二十平米的平房。

“平房是用土坯修的,很简陋。

墙是用土块砌的,上面的木头不算大,但还结实,可木头上面的竹子由于时间过久的原因断了或坏了,房子中间常裂开一条缝,土经常掉下来落在我们的头上。

而且我们一家六口人根本住不下,平时,小孩只好跑到他同学家去睡觉。

尤其是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们经常冻得睡不着觉。

家里来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只好站着聊天,那时的情形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杜大爷说。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观。

最早是有些人在现在的湟光街道两旁盖起了二三层的小楼房。

后来的几年间,楼房已经越来越普遍、越建越高了。

现在我一个人有三间房子,而且面积很大、也很明亮。

我们应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激动总是会在一瞬间表达出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杜老大爷朴素的言语深刻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对我们生活改变。

平地起高楼同样有此经历的侯聚物老人告诉记者,他是山西人,1954年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西宁,刚来时,全家人住在“天主教堂”(现解放商场)后院的土坯房中。

因为侯老上过小学,被招到西宁汽车一厂去上班。

当时因为家里人多,侯老全家9口人就挤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

人多房少,没办法,侯老的爷爷又将30多平米的大房间用木板隔离成三间小房子,三个人住一小间。

“我睡的那间和厨房连在一起,多日的烟熏火燎地把房子熏得黑糊糊的,很像现在的煤房。

”“当我在湟光看到三层小楼时,不禁叫出声,好高的楼啊……”侯老用手比划着,兴奋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1981年,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西宁汽车一厂盖起了第一栋家属楼,侯老有幸分到了楼房,60多平米,5楼。

这时全家人终于有了一个舒舒服服睡觉的地方。

随着侯老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现在他们又搬家了,是80多平米的房子。

“改革让人民生活富裕了,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人们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侯老高兴地说。

破烂平房变成漂亮楼房“学校以前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破烂不堪的几排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栋漂亮的楼房。

”某中学教师魏老师说。

回想起1990年上初中时的情景,今年35岁的魏老师说,以前学校的面貌真是惨不忍睹。

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门窗都是敞口的,没有天花板,冬天用砖头垒个土炉子,刚生火时满教室乌烟瘴气,根本没法上课。

至于宿舍,为了安全,不能生火,一到晚自习下课,一路小跑回到宿舍,钻进冰冷的被窝,冻的直发抖。

没办法,只好两个人挤到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

“前几日有机会到母校转了转,看到了母校的变化,真让人惊喜。

外观漂亮的教学楼,室内窗明几净,教室里真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而且宿舍也全部都是楼房,由以前的20多人的大宿舍变成了现在8个人的宿舍。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给人们的实惠,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魏老师很自信地说。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房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无数栋高楼拔地而起,看到这些像是在做梦一样。

”今年28岁的中学教师孙延魁说。

孙延魁告诉记者,他老家是农村的,从他记事起,家里一直住着三间用木头盖的房子。

但那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经常在半夜弄的一家人用尽了家里的锅碗瓢盆接漏雨。

再后来孙延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执教,学校给他分了一间20平米的宿舍,虽然比在家时好了许多,但来几个朋友时免不了经常打地铺。

去年,小孙在县城按揭贷款卖了一套房子。

家住西宁市经济开发区的李小姐今年25岁,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她在谈及自己的住房时,却显得格外轻松。

李小姐说,“我出生在80年代,是家里的独生女。

所以在购房时,父母会为我做一定的考虑,比如先替我付首付款,或者为我买好房,但我更想靠银行贷款买房,因为我想自力更生。

现在的住房环境相对于小时候好多了,以前虽然我们住的是小二楼,但环境各方面都不好,,青海的楼房由原来多层发展到了现在的十几层、几十层,我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过不了几年我也要考虑重新买房,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由过去的有房住发展到了追求居住环境优越。

”200多平米的房子, 新潮前卫的家用电器。

这在西宁市民看来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可只有李教授才知道其中的波波折折、酸甜苦辣。

李教授永远忘不了当时远方亲戚到家中无处下脚的尴尬局面,也忘不了一家三口争着用书桌的“热闹”场景。

作为高校教授的她,不知把床底那些厚厚的书搬了多少个来回,当她从90年代9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200多平米的房子里。

她不禁感叹到:“国家政策好,尤其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百姓受了益,从以前要求房子宽敞到现在要求房子结构合理、周到,大家的消费观念正在一步步提高,真是可喜啊!”数字见证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青海省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仅为

【第1句】:74平方米,到1988年,已增长到

【第7句】:48平方米,平均每年以

【第6句】:9%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到1997年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

【第9句】:45平方米,至2003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积已增到

【第16句】:9平方米……来,人均居住面积已番了九倍。

据资料显示,2008年西宁市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住房360万平方米,

【第3句】:5万套。

年末建成各类住房

【第1句】:44万套,建成面积140万平方米;其中政策性住房建设

【第26句】:16万平方米。

这样的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5月15日,西宁市二期工程经济适用房作为2008年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计划,二期工程将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万平方米,其中配建廉租住房200套,预计年底前建成。

二期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全省各地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住房困难问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据了解,西宁市此前开工建设的一期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配建240套廉租住房项目,今年6月份符合申请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可入住。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百姓一朝更比一朝好的生活。

改革开放让我们在历史的变革中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幸福,让我们继续向美好的生活奋力奔跑吧

出国去挣“四大件”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出国人员一定不会忘记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的那个院子。

院子内人头攒动,排长队等着报关的,交外汇券的,提货的——人人兴高采烈,旁人艳羡不已。

院外边好多人围着门口,有看热闹的,有想换外汇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个大院,正是出国人员服务公司的所在地。

拿外汇券买“洋货”的日子“在安外大院,大门离仓库有二三百米的距离。

每天早上,当警卫把门往外一开,黑压压的人群就拿着票往里跑,东西实在供不应求。

”国内免税部总经理池学锋至今还能清晰地想起当时的场景。

“那时候在讲改革开放,要把家门打开,让国外的一些文化先进来,咱们的人也要走出去。

而中国要和世界交融在一起,首先要人员流动。

那时,国内的物质需求非常旺盛,但生产能力很差,是短缺经济时代。

有出国人员在国外买了电器等东西背回来,一是影响了国人形象,二是把钱花在国外比较可惜。

所以就想了个办法,设立一个地方给出国人员提供服务,也同时收回外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杂志记者分析了当时的背景。

据记者了解,当时到免税商店买东西,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要出国,并根据政策得到相应的可购买自用物品的数量,也就是所谓的“指标”;二是相对应的一些证明,比如护照等;三就是钱(外汇券)。

受欢迎的日货“83年,国务院就批准成立了我们这家公司。

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是领头羊。

我们从国外,尤其是日本,把商品买进来,再按照有关免税的政策向出国人员提供商品。

商品范围大到摩托车,小到电池,我们都有。

出国人员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当时,人们都崇尚日本原装进口,我们有日本所有的牌子,索尼、松下、东芝、日立、三洋……”池学锋介绍说。

的确,在80年代,日本电器让国人趋之若鹜。

人民银行一位李女士告诉记者:“1988年,我到出差,因为这次出国,得到了去免税店买一个大件的指标。

我挑了好久,最后买了松下的彩电,质量相当好,是原产的,后来用了很多年”。

李女士所说的“大件”也是当时时兴的术语。

池学锋介绍说:“免税店的商品最初分大件、小件和不算件三类。

最初的时候,有旧四大件,即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件也升级了,变成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等等。

小件则有吸尘器、电熨斗等。

再后来,情况又变了,有的小件就不算件了,只分要件和不要件。

政策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而变化的。

”一扇开了的窗“80年代人们的愿望太简单了,就是改善现有的生活。

怎么改善呢——想办法出国挣几大件。

”有人这样形容那个时代的消费观。

但就在这样朴素的消费观影响下,中国人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西方的一些文明随着他们的商品进入了中国家庭。

中国曾经有一度崇尚西方,觉得人家什么都先进,咱们自己生产的什么都不靠谱。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撞击,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与国际交融的过程。

”池学锋这样评价。

“在开放之前,中国注重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什么轻工业。

而在那扇窗口打开了之后,国家开始制订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轻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我们这样的渠道引进国外的原装产品,另一方面加紧走合资的道路,给合资的企业开了口子。

于是,像松下这样的企业就变成了双轨制,一方面在日本维持它的生产线和研发,给我们提供原装的产品,另一方面一条腿踏进了中国,开始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相继建起了40多个厂。

这就造就了国外原装品和合资品同步发展的格局。

后来,国内厂家的基础技术和生产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产品就谈不上原装不原装了。

我们就不做电器了。

”对于电器这块被放弃的业务,池学锋一点也不“心疼”。

他认为,随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业务转向是必须的,而这种升级也是令人欣慰的。

他告诉杂志记者,如今他们的业务已经开始进入后消费时代,“原来我们的商品以日本产品为主,而现在主要以欧洲产品为主。

我们开始走品牌、品位路线,当然,货真价优这个特点是始终保持的。

”:100元的故事说到改革开放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当然要说到钱。

要说到钱,就说100元在我经历中的意义吧,也许,这会让每个人想到自己那本小账,那些经历。

最早接近100元这个数字,是“”上山下乡。

高中毕业了,大学不招生,城市也无法给青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就把青年们下放到农村去,自食其力,叫做“插队知识青年”。

我自食其力在农村第一年的收入,大约有100元。

其中实物收入是粮食300多斤,每斤约1角钱,现金收入约60多元。

当然,粮食的黑市价每斤有1元多钱,但我自己张嘴塞肚皮还不够,哪能去卖

所以一年总收入就只有100元。

我在生产队表现还好,当上了副队长,收入等级较高,每天挣工分9分,最高等级每天挣10分。

因此,这也是“”中一个农民的收入状态。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资是每月27元,军马场的仓库保管员,行政27级。

拿了两年,军马场撤销了,调到部队另一个工程处。

财务科说:“哪来的27级

一级工还相当于25级呢。

”于是我变成一级工,升了两级,拿36元钱。

再一年升到二级,拿42·1元。

这个标准一直拿到我以后上完大学。

42·1元的月工资是化学工业行业的工资,这是除了大学毕业生每月拿56元之外,青年职工中较高的工资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

我记得一个老工人给我扳着指头算账:“现在市场鸡蛋2角一个,我一月挣200个鸡蛋

”当年邓拓写了篇《一个鸡蛋的家当》被批斗撤职。

其实中国老百姓没有金本位,就是“蛋本位”。

也就是说,我刚参加工作的工资是每月100个鸡蛋,到改革开放前变成了每月挣200个鸡蛋。

这就是当时城市青年职工的生活水平,每月挣200个鸡蛋,已经不是一个鸡蛋的家当了,我心满意足。

要问我当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我说过,“唉,如果正常升工资,再加运气好当个官,到退休能每月挣100元钱多好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工资还没涨,我上大学了。

上了大学还发表作品了,发表作品挣稿费,收发室小黑板上常有“叶延滨”3个字,同班同学也有几个奋起写作。

写作还得全国奖了。

1981年,还是个大学生的我,风风光光在中央首长手上领了奖状。

不仅有奖状,还有奖金。

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国家级奖金100元。

少吗

那时我可真是不觉得少,两个半月的工资哪

从此之后,荣誉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奖状了,还有奖金。

1992年,我有幸成为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这专家称号与津贴有关,每月发给特殊津贴100元(刚开始我和另一位“年轻专家”每月只有50元,很快就变成100元)。

这津贴在1993年相当于我工资的一半,按当年物价能买多少鸡蛋没算过,但毕竟一下子涨了50%的工资啊。

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100元面值的大钞。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工资奖金变成多少个100元了,人人心知肚明。

100元就变成人人都熟悉的物件了,100元成了老百姓常招来挥去的平常物了。

于是,在我的记忆中,100元从此不再有故事了。

改革开放70周年与我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

嘉峪关市中支组织全行职工开展了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

活动收到了不少优秀作品,从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现出作者真实的阳光心态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今天为大家展播两篇稿件,快来品一品吧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民银行成立七十周年。

掐指算来,我到人民银行工作已二十个年头了。

这二十年,从保卫到货币信贷、国库,再到办公室,多岗位的锻炼让我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这二十年,我亲身见证了人民银行的发展壮大,内心更加热爱人民银行事业。

这二十年,我充分感受到我的祖国、我的央行发生的巨大变化,由此,我深深地感到了自豪

  我1977年出生,1978年改革开放。

作为一名70后,我是幸运的,生而逢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成长进步。

而我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衣食住行的变化:记得儿时,家中兄弟二人,作为弟弟,只能穿哥哥穿不了的衣服裤子,一件衣服改了又改,穿了又穿,补了又补,鞋子一年到头都是母亲做的“千层底”,白球鞋只能是在“六一”儿童节等少有的节日才穿出来,平时根本舍不得穿。

穿的衣服要凭布票先去买布,回来由母亲亲手缝制,色彩和样式单调。

而今,我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更加追求舒适性和个性化;儿时,家中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馍馍”,平时只能吃麸皮还没有筛干净的“黑面”。

而今,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要求“绿色、营养”;儿时,家在农村,家家户户清一色的土坯房,“屋漏偏逢连夜雨”,“每逢下雨,外面中雨,屋里小雨”是常有的事。

随着改革开放,家中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参加工作后赶上了单位分房,没过几年,结婚时又换了更好的房子;记得儿时,农村“交通基本靠走”,出行工具单一落后,谁家要是有一辆“飞鸽”或“永久”自行车,那可是全村都羡慕的事,根本谈不上出游。

而今,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驾、高铁、飞机到向往已久的大城市,旅游景点,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

可以说,改革开放让我们的衣食住行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改革四十年,走进新时代作文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

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啊

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我们的家乡——晋中也走进了新时代。

以前,人们居住的是简陋的平房;食的是糠、麦一类的粗粮;穿的是色彩单调的布衣服;出门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路也是凹凸不平,一到晚上,因为没有路灯,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而如今,我们的城市变得好似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一座座低矮的平房,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我们的食物不再是那些令人难以的糠,而变成了营养丰富的炒菜浓汤;我们的衣服不再色彩单调,而变得花纹鲜艳;要出远门也不必担心,现代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不仅仅是自行车,还有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等等许多种供你选择;行走的路不再坑坑洼洼,以前尖锐的石子路已换成了今天的柏油大路,路旁的路灯一到晚上就开始工作,再也不用担心会在走夜路时摔跤了。

不仅是这样,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也变得越来越多。

以前什么都没有,甚至一片开阔的地方。

无聊的孩子们就坐在小河边投投石子,摸摸鱼虾,自己寻找快乐。

而现在不同了,假如你觉得没趣,那么你就到工人俱乐部去观看那里著名的音乐喷泉;如果你厌倦了你平淡无味的生活,那么你就到天河娱乐城去享受你的人生。

还有绵山、后沟、梅苑山庄等许多旅游胜地等着你去参观游览。

说起榆次老城,以前的它更是贫困至极。

以前,老城里居住的人家都很贫穷,只能勉强支撑自己的家庭所需。

老城经历过许多磨难,但是,老城不仅被保留了下来,而且成为了晋中的一大著名景点。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正如歌中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战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最后,我祝愿我们的金色晋中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建党40周年作文

弹指一挥40年——从1978年到2024年,回头却不是从前。

2024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庆典,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是什么在40年前给我们如此大的动力

是改革开放;是什么在这短短40年使我们发生沧海桑田般变化

是改革开放;又是什么让我们在40年后的今天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

还是改革开放

我,是一个80后的青年,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40年,或许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是,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来表白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

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连环画已经被镭射录像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5寸的黄河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1寸的熊猫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时代的我,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品牌的衣服已经挂进了我的衣橱,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朋友们,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

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经济大胆地插上翅膀腾飞,紧密地团结在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核心周围,中华民族昂首阔步挺向世界民族之林。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我见证了40年风雨沧桑,凤凰涅磐,巨龙腾飞的过程;我,为自己是一名××而自豪,因为我参加了这支无怨无悔守望国家走向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

在今后的日子,我,作为一名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还会守卫改革开放十年、二十年、40年、甚至更多,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无比感激之情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扎实履行××历史使命。

关于歌颂改革开放以来前后变化的诗歌

给改革开放30周年 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 30年 弹指一挥 却能让日月峥嵘 却能让心灵健壮 却能让梦飞翔 30年的伟大变革 30年的春华秋实 中国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 精心酿造了一坛浓郁的酒 酒香漂洋过海 惊羡了各种肤色的目光 那是一坛正宗的国产名牌白酒 它以春风春雨为原浆 它以思想的空前开放为核心 它以心血的真诚付出为特质 它以3 0年的时光成就了酒的酱香 它清洌宜人 它清香诱人 它滋润绵长 引领每双目光用深刻去观察世界 引领每双目光用成熟与世界交往 那是一坛纯正的自产葡萄酒 中国的葡萄酸甜可口 酿出的酒才沁人心腑 暖人脾胃 它装点了中国百姓的餐桌 它丰富了中国百姓的生活 它愉悦了中国百姓的精神 最难忘记:1978年的中国咽菜吃糠 30年以后的2008年 一个泱泱大国却能与酒结缘 13亿中国人陆陆续续抵达小康 尽情享受葡萄美酒带来的香甜与荣光 那是一坛清新爽口的鲜扎啤酒 春雷响处 啤酒花争艳斗奇 啤酒泡沫到处飞扬 在30年的风云漫卷中闲庭信步 在30年的挥毫泼墨中描画壮丽 清凉 清亮 醇香 改革的步伐竟是这样日走中天般的神速 开放的成果竟是这般让人心旌摇荡 每双目光都把喜气挂上眉梢 就像每个周末 我们三五知己 围坐城市酒桌或是农家小院的饭桌 随心所欲的表达轻松惬意 随心所欲的体验啤酒的美味与夏日的凉爽 那是一坛历久弥香的滋补药酒 用多种营养使每一滴愿望梦想成真 30年的拼搏记录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30年的跋涉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崛起 而今 沧海变桑田 到处旌旗飘飘 到处神采昂扬 细细品味30年走过的风雨沧桑 我又一次清晰的看见: 巨变与我们相依 感动与我们相伴 满怀豪情的展望未来 我由衷而执着的坚信 这坛酒将散发出更加浓郁的异香 溢满每一幢心房 滋润每一双目光 滋养起一个民族的明丽的天和绚丽的畅想

9395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