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深入人心的民间俗语金典文案,魅力值很高!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班主任老师在班内讲一位同学丢失东西一事时说:“没做贼,心不惊;没吃鱼,口不腥。拿了别人东西的人,他不但坐不稳而且心也不安。”(河南·淮阳)

【第2句】:【马瘦毛长,人瘦面黄】(谚)马瘦了,没膘没肉,毛就显得长;人瘦了,营养不良,供血不足,脸色就枯黄。指人面色枯黄,不是饿态,就是病态。

【第3句】:【 脚下起泡是自己走的】意即事情是自己造成的,得由自己 负责。成语:咎由自取。康濯《东方红》:“常言说,脚上的 泡,自己走的;身上的疮,自己惹的!农业社自己要没毛病, 他谁敢放毒(污蔑)?”

【第4句】:秋天的木棉花——老来红

【第5句】:爸爸的钢笔丢了,妈妈问他丢在哪儿了,他说:“拾东西清楚,丢东西迷糊,我这四方块脑子记不得了!”(河南·郏县)

【第6句】:枕头底下的风——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

【第7句】:【哑子做梦——说不得】(歇)指无法说或不能说。

【第8句】:【打埋伏】(惯)1指隐藏起来,待机行动。2比喻隐瞒一些实际情况。

【第9句】:走上步看下步——瞻前顾后

【第10句】:乌龟进灶门——爬灰

【第11句】:野狗见了饿狼——个比一个凶

【第12句】:【 喘气的功夫都没有】指忙碌,得不到休息。海外於梨华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天磊看殷太太忙的连喘息的时间都 没有,很是不忍,有时也到前面去帮他们义务招呼客人。”

【第13句】:我一边吃瓜子一边对爸爸说:“瓜子快要坏了。”爸爸笑着说:“要坏到肚里去了吧!”(江西·宜春)

【第14句】:【敢揽瓷器活,定有金刚钻】(谚)瓷器活:修补瓷器的活计。金刚钻:用金刚石做钻头的钻子。有金刚钻,就敢揽修补瓷器的活计。借指有某方面的专长,就敢承办某方面的事情。

【第15句】:【破篮装泥鳅——走的走,溜的溜】(歇)本指泥鳅装在破篮子里会滑溜走,转指入悄悄地走散、离开。

【第16句】:【 摇羽毛扇子】戏曲中扮演军师之类的人物,常手执鹅毛 扇,借指出谋划策。相关的:狗头军师。丁玲《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咱们都是老实人,别人有摇羽毛扇的,赛诸葛。”

【第17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民间传说: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 李铁拐、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为八个得道的仙 人,他们各有特殊的本领。指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说: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分开 了,我们哥儿几个,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总比这么吃大 锅饭强!”

【第18句】:唐僧上西天——心取经

【第19句】:【当垫脚石】(惯)比喻充当别人借以向上爬的工具。

【第20句】:妈妈问爸爸是怎样感冒的,爸爸说:“下午背了两筐萝卜,到学校门口把外衣脱了。”妈妈说:“你真是,拿不轻,驮不重,推车担筐不能用。”(河南·博爱)

【第21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群策群力才能出智慧。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源于“草船借箭”。赤壁大战时,周瑜要诸葛亮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想出了草船借箭的主意。命人在船的两边插上草人,然后围以布幔,以便驶进曹营受箭。此事被三个皮匠出身的东吴士兵看出破绽。他们对诸葛亮说:“这些草人容易被人识破,而且箭射到上面容易滑落,不如给草人穿上皮盔皮甲,几乎可以乱真,可保万无一失。”诸葛亮闻言感慨:“真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他照计而行,果然大获成功。此事在东吴传开,遂有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说。二是源于皮影戏艺人。我国古代就有皮影戏,用灯光照射以兽皮制成的人物来表演戏剧,并配以唱腔。这些皮影人物多由皮匠制作,也常由皮匠操作表演。常演出的剧目是三国剧目。老艺人一手可操控二到三个皮影人物,被称为“把式”。而三个新手只能操控一个皮影人物,而且是像诸葛亮等动作较少的文官。于是,就有了“一个老把式,推挑三结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俗语了。三是源于江南水乡的“猪革梁”。旧时为了使鞋子结实耐穿,皮匠们便在鞋面上镶制两条猪皮竖梁,又结实又好看。技术差的人一人难以完成这个活儿,往往需要别人帮着做。于是人们讥讽这些技术差的是“三个臭皮匠,凑个猪草梁”。猪革梁是诸葛亮的谐音,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以上这些说法,多有演绎附会之嫌。但,它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精美有趣的故事,同时很有启发意义。

【第22句】:【见人挑担不吃力】(谚)吃力:费力。比喻凡事不经过亲身实践,就不知其中的甘苦。 也作“见人挑担不吃力,自家挑担重千斤”。

【第23句】:期中考试妹妹得了全班第一,爷爷提醒她说:“走路怕脚软,学习怕骄傲。你可不能原地踏步,要向前走啊!”(河南·济源)

【第24句】:石打的锁——没眼

【第25句】:【嘴一份,手一份】(惯)指人能说能干。

【第26句】:夜里开火车——前头(途)光明

【第27句】:【骄子不孝】(谚)指在骄奢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子弟,不会孝敬父母。

【第28句】:拴绳子养海带——根子不在下面

【第29句】:扁担倒了也认不出来——字不识

【第30句】:【避风头】(惯)指躲避不利的势头。

【第31句】:【操心不怕白了头】操心过分,没有必要操心。浩然《艳阳 天》:“你别劳心费力了,也不怕多长几根白头发!”

【第32句】:黄鼠狼遇上对头——有三个救命屁

【第33句】:【见庙就烧香,见佛就叩头】(惯)比喻到处求人帮忙,不放过可利用的机会。 也作“见着庙门就烧香”。

【第34句】:【沙锅砸蒜——一锤子的买卖】(歇)本指沙锅是用陶土和沙烧成的,质地很脆,用来砸蒜,一下子就碎;转指不管结果如何,就全靠这一次行动。也指只干一次,就全坏了事。 也作“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

【第35句】:屋里风筝——高飞有限

【第36句】:【有三家好亲戚不算穷人】(谚)亲戚在经济上能相互帮助,有几家好亲戚的帮助,就不会贫穷。指不怕一人一家贫穷,怕的是周围环境都一样贫穷。

【第37句】:【往脑袋上扣屎盆子】(惯)比喻栽赃、陷害。

【第38句】:邻居们都来帮我家收麦,妈妈感激地说:“人心齐,泰山移;靠集体,是力无比呀!多亏了大伙。”二婶笑着说:“一块砖头难砌墙,一根椽子难盖房;一家有困难,百家来帮忙。还客气啥?”(河北·石家庄)

【第39句】:【牵着鼻子走】(惯)比喻控制别人,强迫其按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第40句】:火线上飞出来的鹰——见过响枪大炮

【第41句】:【老虎还有个打盹的时候】释义:比喻本事再大的人也难免有时疏忽。例句:儿子又说:“老虎还有个打盹的时候,谁办事还能不洒汤漏水?人家给算错账,你悄悄叫人家重算算也就罢了。”

【第42句】:【四六不懂】是一个俗语,在百姓当中比较流行。它是形容一个人不懂事理,形同“二百五”。 “四六不懂”源自骈文体。骈体文词语,四字和六字相间,是为基本句式,俗名“四六文”,曾是撰文造句的经典参照。故此,说某人“四六”,指的是有文化素养,是对其行为规范的褒奖。如果在“四六”后面加上“不懂”二字,形成“四六不懂”句式,就是贬斥。“四六不懂”如同“不三不四”一样,“三四”为好,三、四前面加上“不”字就是贬义。

【第43句】:【说出大天十九点来】意即不管怎么说,无论如何。类似 的:说出大天来/说下黄天表来。浩然《艳阳天》:“还讨论什 么呀?今年要地五劳五分红,这是坚决性的,说出大天十九 点来,也得这么办!”

【第44句】:【皇帝也有草鞋亲】(谚)草鞋亲:穿草鞋的穷亲戚。贵为皇帝,也还有几家穷亲戚。指任何人家,有穷亲戚是正常的,不稀罕的。 也作“皇帝老子还有三门穷亲戚”。

【第45句】:【马上】“马上”一词是形容时间很短的意思。“马上”最初的含义就是在马背上,多指征战武功,古代有马上得天下一说,并说开国皇帝是马上皇帝。 “马上”指时间短,源自元朝。元朝由蒙古族建立,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蒙古骑兵素以作战征讨勇猛、行动迅速著称,可能由于这个原因,“马上”就有了表示速度快、时间短的含义。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爷,有的马上就说了罢!”明唐顺之《请游兵疏》:“命下之后,即便马上差人赍文星驰付山西保定二巡抚处。”用的都是这个意思。后来,“马上”一词就被大家所接受,并转化为表示时间极短的含义了。

【第46句】:【锅里有,碗里才有】局部依赖整体。或说:锅里有米,碗里 有饭。袁静《淮上人家》:“全中队的工效提高,每一个分队 的效率自然也提高了。这就是我说的:锅里有,碗里才能 有。”

【第47句】:【前有车,后有辙】释义:借指前人做过的事,后人可以学着做。例句:“前有车,后有辙,双喜就是我们的榜样!”

【第48句】:饿狗掉进茅坑里——饱吃一顿;正好

【第49句】: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第50句】:【狗还向主人三分】释义:骂人不知向着主人,不如狗。例句:他妈的,狗还向主人三分。你们端着掌柜的碗,掌柜的遭了难,一点都不着急,简直是没良心。

【第51句】:不叫的黄蜂——暗里叮人

【第52句】:扯铃扯到半空中——空响(想)

【第53句】:邻居张某因偷窃被公安局抓去了。爷爷摇摇头说:“上个月他叔叔因打架被抓去了,现在他又被抓,真是‘塘败出泥鳅,家败出毛猴’啊!”(安徽·阜阳)

【第54句】:【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状】事情本不合法,也无凭据,无法公 开讲理。相关的:有处告状,没处拿人。清代《儒林外史》: “认却认得,这话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状,有什么方法!”

【第55句】:【伸手不打垂尾狗】(谚)指对于失势与失意者,应当有怜悯心,不可无情挞伐。

【第56句】:【 掉在浆糊盆里】糊涂,弄不清楚。类似的:一盆浆糊。成 语:糊里糊涂。明代《金瓶梅》:“恰掉在面糊盆里一般,乞那 厮局骗了:说你家中有事,上东京去了。”

【第57句】:【 光许愿,不供献】说空话,不兑现。成语:轻诺寡信。马 烽《太阳刚刚出山》:“我知道你这个人光许愿,不供献。”

【第58句】:【屋顶上掀瓦要落地】借指说话要落实,兑现。类似的:丢 下砖头,一块块要落地。短篇小说《内奸》:“屋顶上掀瓦,片 片儿要落地。我如果信口胡说,将来怎么见人?”

【第59句】:船老大的犁头——没用处;无用;没得用

【第60句】:鸟枪换大炮——越变越好;越来越神气

【第61句】:抱着书本儿骑驴——走着瞧

【第62句】:老鼠啃菜刀——磨牙

【第63句】:【幡杆灯笼——照远不照近】(歇)幡(fan):一种垂直悬挂的窄长旗子。本指照射远处,不照射近处;转指照顾关系疏远的人,不照顾关系亲近的人。

【第64句】:上课时,教室闹哄哄的。曹老师说:“你们看看,你们多像池子里抽干了水的鱼儿,个个都是活蹦乱跳的。”(四川·达县)

【第65句】:【举头三尺有神明】(谚)神明:神灵。迷信认为神明就在人的头顶上方看着人,人的一善一恶都瞒不过神明。

【第66句】:【十六两】把重量单位一斤由十六两改为十两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旧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两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两千多年。古代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民间有一种说法,既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据和理由,且能自圆其说。民间传说一斤中每一两都是一颗星,十六两就是十六颗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卖东西的人在称重量时,不短斤少两,讲究诚信,就会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禄、寿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会损星。克扣一两就会减福,克扣二两就会损禄,克扣三两就会折寿。所以商家应该诚信,否则会受到上天的谴责或遭受不祥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附会,用这种说法使不良商贩有所收敛。但古代的秤确实和北斗七星是有联系的。古时候人们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别称为“天权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个斗,后三星像一个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杆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权”,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盘星”。所以,无论经商也好,从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权力,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有句台词:天底下有一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

【第67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释义:敌人来了派将领抵挡,大水来了用泥土堵塞。比喻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对策。例句:“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了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

【第68句】:【国色】“国色”常用来比喻美女,如称古代四大美女为国色天香,倾城倾国。那么,“国色”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唐代。 “国色”原指牡丹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传说,一天,唐文宗在内殿里赏花,时至牡丹盛开,争奇斗艳,芳香四溢。唐文宗兴致很高,问身边的近臣:“现在京城里传唱的牡丹诗,谁作的最好?”近臣回答:“李正封作的好,其中两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两句诗是用来形容牡丹花为花国里的绝色,天外边的奇香。唐文宗听后赞叹良久。倾城倾国的绝色美女,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作比,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古人常用来比喻女子,直达今天。

【第69句】:【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惯)形容人刚强有力,光明磊落。 也作拳头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马。 拳头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马。 拳头上站得住人,胳臂上跑得了马。

【第70句】:【好伙计勤算账】(谚)伙计:商场中合伙经商的人。合作者关系处得再好,也要经常结算账目。指在钱财上必须做到账目公开,有透明度。

【第71句】:【家乡的山坡不嫌陡】(谚)故乡的山坡再陡也不会嫌弃。指人对故乡的眷恋,不会因条件差而改变。

【第72句】:【高山点灯名头大】释义:比喻有名气。例句:三爷,你家大德堂是高山点灯名头大。当年,张大帅也在你们后花园趴过风,今天我请“老北风”商量大事。

【第73句】:管家婆的鸡蛋——有数

【第74句】:人家吃饭你借碗——不看时候

【第75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惯)指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

【第76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释义:比喻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例句:现在不同了,满鞑子已经摇摇欲坠。尤其从铁路风潮发生,就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第77句】:邻居家忘了关水龙头上班去了,结果他们家发了大水,我们家也遭了殃。哥哥气愤地要去找他们算账。奶奶说:“算了,人家又不是故意的。常言说,走路要好伴,居家要好邻。千金买屋,八百买邻。为了一件意外的事伤了邻居和气,不值得。”(河南·许昌)

【第78句】:小弟弟成天到处乱跑,爬高上低的,谁说也不听。上了幼儿园却很守规矩,乐得奶奶打趣说:“男服学堂女服嫁,放牛娃服的是主人家。”(湖北·襄樊)

【第79句】:【此一时,彼一时】此语比喻时间、条件改变,情况也随之改变。原作“彼一时,此一时”。形容人的境况居多。如京剧《锁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灾流落他乡,巧遇奶妈,奶妈到舍粥之处为她舍来一碗稀粥,她却说粥是饭后之物,如何当饭吃。奶妈说:“此一时,彼一时,你凑合着点吃吧。” 此语源自《孟子·公孙丑下》,记述了在战国时,孟子离开齐国到别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问他:“以前我听你讲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呢?”孟子回答说:“彼一时,此一时,我现在正为天下纷乱担忧,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后人将“彼一时,此一时”颠倒过来,比喻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80句】:妈妈一让我学习我就犯困,妈妈无可奈何地笑着说:“你真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仨月。什么时候你也精神一次?”(河北·行唐)

【第81句】:【好过的年,难过的春】(谚)农历大年是容易过的,但整个春天是难熬的。指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穷人没粮又没钱,难以度日。

【第82句】:【海水深了,什么鱼都有】释义:比喻环境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例句:这几天俺才琢磨出个理儿来:海水深了,什么鱼都有,林子密了,什么鸟都有,天下大了,什么人都有,哪能都长师傅你一样的心肠。

【第83句】:【狗眼看人低】(谚)指狗眼看人低矮,这才敢见人就狂吠。借指见识短浅的人总是自高自大,看不起人。 也作“狗眼看人三分低”。

【第84句】:【说嘴的大夫没好药】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没有真才实学。 清代《何典》:“村东头有个试药郎中,他自己夸口手到病除 的,但只怕说嘴的郎中无好药。”

【第85句】:【铺的草,盖的草,有个老伴就是好】(谚)即使穷到下铺草、上盖草的程度,只要有个老伴相依为命,彼此体贴照应,就会感到十分满足。指老年人最难得的是有个老伴。

【第86句】:【锅里煮娃娃——熟人熟食】(歇)本指被煮熟的食品,转指熟识的人。

【第87句】:猪咬尿泡——空欢喜

【第88句】:【空对空】(惯)1指讲话、写文章没有实际内容。2指什么东西也没有。

【第89句】:【甘蔗不能两头甜】(谚)甘蔗: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的制糖原料。甘蔗只有接近根部的地方甜,没有两头都甜的。比喻美事只能占一头,不能两头都占。 也作“甘蔗没有两头甜”。

【第90句】:【一法通,百法通】(谚)指精通了某一方面的方法、技巧,其他相关方面的技术也就融会贯通了。

【第91句】:【水湾里照影子——倒过来】(歇)指把事物颠倒过来。

【第92句】:婆媳二人双守寡——没公夫(没工夫)

【第93句】:【葱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头根】释义:吃葱辣嘴,吃蒜辣心,吃韭菜辣舌根。例句:三平正吃得有劲儿,听见两个姐姐在外面议论,她是一句不让,对着门外说道:“葱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头根。这辣子,真好吃!”

【第94句】:【栽跟头】(惯)走路摔倒。比喻受到挫折或犯了错误。 也作跌跟头。 摔跟头。

【第95句】:【三魂少了二魂,七魄只有一魄】(惯)形容受到惊吓,魂不附体的样子。 也作三魂去了两魄。 三魂少去二魂。

【第96句】:【吃香】“吃香”一词,比喻在领导或长辈面前受宠。 “吃香”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中。当时在京师流传着“三班吃香,群牧吃粪”的说法。原来,宋承唐制,在宫内设有三班之职,分别为东头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这“三班”都隶属于宣徽院。宋雍熙四年,别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之。这三班在院者,也常常达到数百人。这些人官尊事简,权势日增,是肥差。每年过元节,他们凑钱到寺院进香,合以祝圣寿,此乃谓之“香钱”。这就是“吃香”一词的最初含意。而群牧司领内外坊监使副判官俸禄最优,又岁收粪壑钱颇多,以充公用。所以,他们楼台近水,也便被人戏谑地称为“吃粪”了。无论是“吃香”还是“吃粪”,在当时都是凭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行业不正之风。“吃粪”一词没有流传下来,可能是因为同秽物搭界太不文雅所致,如果流传下来,官员用公款大吃大喝等同于“吃粪”。但“吃香”一词,却流传至今,转义为受宠。

【第97句】:【无风不起浪】发生事情有原因,多指不好的事情。类似 的:无风难起尘。浩然《艳阳天》:“无风不起浪,要是没有一 点影子,社员们绝对不会这样议论你。”

【第98句】:【针眼里过牛】谓办不到的事。类似西方国家谚语:骆驼 穿过针孔。沙汀《淘金记》:“因为现在的事,真也真得,假也 假得。假的时候,针眼里过得牛!”

【第99句】:【一辈子不剃头,也不过是个连毛僧】(惯)指不过如此,没什么大不了。

17091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