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百度上比较火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先生】“先生”一词作为一种称呼,在我国已经使用了3000多年,其间有若干变化,但总趋势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在先秦文献中,“先生”之称,最早见于《论语》。“先生”的含义较多,然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含义是“古者称师日先生”(《初学记》卷十八引《释名》)。自先秦以来,“先生”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大的称谓。不仅一般人使用,皇帝对臣下也以“先生”称之,如汉武帝称东方朔。不仅尊称别人,文士们还用作自称。“先生”成为文人别号中常见之称,如“五柳先生”。 唐宋以后,“先生”之称愈用愈广。清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卷一有如下感叹:“古者师日‘先生’……未尝混施也。今则不然,同辈而先生之矣,后进而先生之矣,医卜而先生之矣,商贾而先生之矣,甚则舆台皂隶而亦先生之矣。”清代末年,“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称之‘书寓长三’是也,亦称先生而不称小姐。”实是指责“先生”之称越用越滥。 总之,十多种称呼谓“先生”:古代老师称先生,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称先生,医生称先生,管账的称账房先生,文人学士自称先生,老成之人称先生,算命、看风水的人称先生,商贾称先生,工匠称先生,现在连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也称先生了。 现在,“先生”称谓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使用先生称谓的是礼仪之词“女士们,先生们”。还有对知名人士特别是无党派民主人士称先生。而老师和医生反而很少使用先生一词了。

【第2句】:【枣不济俭】(谚)俭:谷物歉收。 枣不能接济歉收年。指枣一旦歉收,当年粮食也必然歉收;枣丰收,当年粮食也丰收。

【第3句】:【山字摞山字——请出】见“两个山字落在一块儿——请出”。

【第4句】:【老勿入川,少勿入广】(谚)川:四川。广:广东。旧指老年人不可进四川,四川山多路崎岖;青年人不可进广东,广东有麻风女,青年男子容易被勾引染病。

【第5句】:【有了后娘,就有后爹】(谚)后娘:继母。指孩子一旦失去了亲娘,父亲也就会和后娘一样对孩子只有冷淡,没有关爱。 也作有后娘就有后爹。 有后娘必有后爹。

【第6句】:【忍事敌灾星】(谚)指为人处事,能做到克制忍让,就可以消除灾祸。 也作“忍字敌灾星”。

【第7句】:【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惯)比喻同甘共苦。

【第8句】:【狗尾巴熬西葫芦——越吧嗒越不是滋味】(歇)吧嗒:本指品味“狗尾巴熬西葫芦”时发出的声音,转指人自言自语时发出的声音。 滋味:本指味道,转喻某种感受。 指人越琢磨心里越感到不好受,不愉快。

【第9句】:【不食人间烟火】此俗语原意指人有道气或仙气。比喻那些自命清高、超凡脱俗之人,实则脱离群众,与尘世格格不入的人,含贬义;也可以用以比喻诗文的格调超尘绝俗,含褒义。 此典出自《宋史·赵自然传》:“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戍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因授以医术救人。七年,赐名自清,度为道士,居上清官。” 赵自然,原名叫王九。十三岁时得了重病,父亲把他带到青华观,许愿让他做道士。后来,王九梦见一个身材魁伟、鬓发斑白的人,自称姓阴,把自己带到高山上,对他说:“你有道气,我教给你不吃五谷的方法。”于是那人拿出青青的柏树枝给他吃。王九醒来后,果然就不再吃五谷,神清气爽,每当闻到煮熟的饭食就恶心呕吐,他只吃生果,饮清泉。听说了这件事,宋太宗召见了他,亲自问候,赐予道士服,并替他改名为赵自然。

【第10句】:【忍宇中间一把刀,不忍分明把祸招】(谚)忍字的结构是“心”上有“刀”,是指如果遇事不忍,就会惹出杀身之祸。指遇事能忍,自会免除灾祸。 也作忍自忍,饶自饶,忍饶相加祸自消。 忍自忍,饶自饶,忍耐比着饶恕高。

【第11句】:【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谚)驷马:四匹马所拉的车。说出一句话,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指话一说出口,就难以收回。 也作一言既出,如白染皂。皂:黑色。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一言驷马追不到。

【第12句】:【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 释义: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 例句:“……俗话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我们做人心胸总要豁达。”

【第13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释义:至察:过于苛察琐细。徒:同类,同伙。水过于清了,水中不会有鱼;人太苛察了,就没有人与他交往。 例句:我这个人就很严肃,毛主席批评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第14句】:【横草不拈,竖草不动】 释义:拈(nian):拣起。形容人懒怕动。 例句:冯金保又说大姐成日横草不拈,竖草不动,偷米换烧饼吃。

【第15句】:【台上握手,台下踢脚】(惯)比喻耍两面手法,表面装得友好,暗地里害人。

【第16句】:【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释义:说明要动脑筋,想办法。“东西”也可以换成“事”或具体的物。 例句:“……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不能看着你急死!”

【第17句】:【发横财】(惯)横(heng)财:指意外得来的钱财。指一下子得到了许多钱财(多指不义之财)。

【第18句】:【一条道走到黑】(惯)1形容人固执,做事不知变通。2形容人坚持错误立场不改悔。3形容人意志坚定不动摇。 也作一条道儿跑到黑。 一条路走到黑。

【第19句】:【没碰过钉子不知道疼】(谚)比喻人没有遭受过打击和挫折,就不会有切实的经验教训。

【第20句】:【拴不到一个槽上】(惯)形容两个人合不来。

【第21句】:【臭猪头,自有烂鼻子闻】 释义:比喻人品虽然不好,但总有人欣赏。 例句:赵雄上任侦缉处长那天,竟然亲自“登门求贤”,请金鳄出来当大队长,这正如俗语说的:“臭猪头,自有烂鼻子闻。”

【第22句】:【没玻璃的眼镜框子,再也盖不住烂眼边儿了】 释义:比喻真相掩盖不住了。 例句:往回想也罢,往远看也罢,越想越清楚,越看越透亮;没玻璃的眼镜框子,再也盖不住烂眼边儿了!

【第23句】:【凡药三分毒】(谚)凡是药物,总含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的成分。指药能治病,但同时也有副作用,服用时必须慎重。 也作“是药三分毒”。

【第24句】:【老牛拉破车,慢慢来】 释义:比喻不慌不忙,慢慢干。 例句:又说:“就靠我们这几个人,老牛拉破车,慢慢来吧。到时候看钱万利怎么向上级交待。”

【第25句】:【好汉难打三面鼓】(谚)手脚再利索的汉子,也不能同时敲响三面鼓。借指人不论怎样精明能干,也难应付同时发生的多起事情。

【第26句】:【身无挂体衣,家无隔宿粮】(惯)形容缺衣少食,十分困难。

【第27句】:【挖墙脚】(惯)墙脚:墙根。比喻拆集体或他人的台,使其利益受损或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第28句】:【无粮不聚兵】(谚)没有充足的粮草,就不能聚集军队。指自古以来行军打仗,必须粮草先行。也泛指没粮食就无法举事。

【第29句】:【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谚)酒是白色的,喝多了却使人面红;金子是黄色的,却能诱发世人贪取的黑心。指对金钱的贪婪能使人丧失天良。 也作“吃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第30句】:【走路都踩鼓点】(惯)比喻做事有规矩,有条理。

【第31句】:【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见“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第32句】:【上当】“当铺”是一种买卖,自愿交易,这种商业行为在我国早已有之。“上当”现在的词义是被捉弄,利益受损。它的来源始于明末清初,与一只花瓶有关。明末时期,北京城有许多当铺,当铺的管事人叫“朝奉”。“同仁当”当铺有个姓张的朝奉,站堂口十余年,见多识广。不料,这位从不失手的老朝奉被人骗了。一天,忽然闯进一位老者,声称有只宝瓶要押当。张朝奉接过瓶子一看,果然是一只“雨过天晴”的宝瓶,堪称无价之宝。如将鲜花置于瓶内,不浇水不施肥,可保鲜花艳丽长存。老者声称家遭大难,急等用钱,开口要价十万两银子,后以八万两银子成交。 老者走后,老朝奉急于验宝,将一束鲜花插入瓶内,结果三天不到,这花就没了生机。老朝奉急忙到“宝古斋”鉴定,结果是景德镇成化年间出产的瓷瓶,连八十两银子也不值。老朝奉赶忙回店向东家汇报,二人商议,转天向诸位同仁下帖,就说“同仁当”由于错认“宝瓶”倾家荡产,不得已宣布当铺关门。第二天“同仁当”在后院请了四桌宾客,老朝奉声泪俱下讲了自己被骗的经过,末了转身拿起花瓶摔成碎片,众人看了愤愤不平。这消息很快传遍北京城。 老朝奉摔花瓶不久,那当“宝瓶”的老者又来赎当。老朝奉变戏法般拿出那只所谓的宝瓶“雨过天晴”,当场清点银两,二人钱货两清。 原来,这个老者是个老奸巨猾的江湖骗子,专骗当铺银子,没想到落人老朝奉的圈套,引诱他再次上当铺来赎,如果拿不出押当品,当铺还要赔偿挨罚。那贪心不足的骗子果然“上当”,这事又在北京风传开来,便有了“上当”一词。

【第33句】:【不如意事常八九】(谚)八九:十之八九,十成中就有八九成。指世上不如人意的事情很多,往往十成中就有八九成。

【第34句】:【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见“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

【第35句】:【买干鱼放生——死活也不知】(歇)放生:佛教信徒买来活的鱼、鸟等放归大自然。把杀后洗净晾干或晒干的鱼买来放生,连鱼死活都不知道。指不知利害,连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也指人思想糊涂,不知事理或不明真相。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买干鱼放生——不知死活。 买咸鱼放生——死活弗得知。 买咸鱼放生——不知死活。

【第36句】:【穿小鞋】(惯)比喻受到有权势者暗中刁难、限制,又无可奈何。

【第37句】:【高山见官远】 释义:偏远的地方离官府远,见到当官的很难。 例句:你到俺们这山上来,可够辛苦啦!过去人说高山见官远,现在你这个官都亲自走上山来了。

【第38句】:【若要俏,带三分孝】(谚)俏:俊俏。孝:孝服为白色,故代指白色。 若要衣着打扮俏美,最好是在艳色服装上配三分白色。指女性着白,能增添几分姿色。 也作若要俏,添重孝。 若要俏,须戴三分风流孝。 若要俏,三分孝。

【第39句】:【一夜夫妻百夜恩】(谚)夫妻之间,哪怕只有一夜同床共枕的生活,恩情也是很深的。指夫妻感情不比其他,必须珍惜。 也作一夜夫妻,百日恩义。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第40句】: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第41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此语的意思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耐力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可以通过时间和事情考验和证明。 此语来源于一个传说:宋朝时,路遥为南京绅士,富甲一方,为人大度,好善乐施。马力是开封府尹包拯麾下马汉的侄子,当时是穷困潦倒的书生。 马力原本赶考顺道投靠叔叔马汉,走到南京时盘缠用尽,身患重病被困客栈。 马力闻得路遥乐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说明他与马汉的关系,路遥热情接待,为他请医治病,还腾出房屋让马力读书。路遥赏识马力的才学,二人义结金兰。马力病愈后,路遥赠送二百两纹银助他上东京(今开封)赶考,马力得中,从此二人也失去了联系。 多年后路遥家中失火,家道中落无以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开封投靠义弟马力。一路行乞到达开封,谁知马力不在家中,家人没有接待路遥。路遥以为马力不念旧情,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马力回家听说后,知是当年恩人来过,一面痛斥家人无礼,一面派家丁日久追赶路遥。日久追上路遥后说明原委,二人化解误会。后马力将路遥一家接到开封。于是就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第42句】:【软刀子杀人下见血】 释义:比喻用阴险毒辣的手段害人。 例句:“说到陈尚仁对付农民,手段就更毒辣了。真是‘软刀子杀人不见血’。”

【第43句】:【拔短梯】(惯)拔:抽掉。比喻无端毁约失信,置人于困境或死地。

【第44句】:【被窝里放屁——独吞】(歇)讥讽人独占财物或好处。 也作“蒙被子放屁——独吞”。

【第45句】:【上卦不灵下卦灵】 释义:这次不行下次行。 例句:“闯荡江湖总得冒点风险,免不了有个三长两短。上卦不灵下卦灵,只要实权在手。”

【第46句】:【一根藤上的瓜】 释义:比喻处境、命运相同的人。“一根藤上”又作“一条蔓上”。 例句:我们苗家和汉族是一根藤上的瓜。我们要结成一条心,挖出行动队,消灭聂玉姣!

【第47句】:【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歇)名色:名称,名声。指名称或名声不好已是客观存在。 也作“是个老虎不吃人——坏了名色在那里”。

【第48句】:【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 释义:比喻青年人反比老年人死得早,害得老人没有儿子。 例句:三藏闻言,止不住腮边泪下道:“这正是古人云:‘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

【第49句】:【鸡也飞了蛋也打了】(惯)鸡飞走了,蛋也打破了。比喻两头落了空。

【第50句】:【破船还有三千钉】见“船烂还有三千钉”。

【第51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释义:机关:周密而巧妙的计谋。卿卿:旧时对女子的爱称。耍尽心眼自以为非常聪明,到头来却断送了自己性命。嘲讽人玩弄权术和诡计,最后落得身败名裂。 例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他这才是自作自受呢!

【第52句】:【危难之中,见智见情】(谚)见智见情:表现出一个人的智慧与真情。指人的真品质,只有在非常时刻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53句】:【担水向河里卖】(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第54句】:【打虎不死必伤人】 释义:比喻不彻底消灭坏人,必定反受其害。 例句:对李油罐这样的人,一棒子打不死就干脆别动他,打虎不死必伤人!

【第55句】:【簸箕大的手,掩不住众人的口】(谚)簸箕:用竹篾或竹条编成的器具。即使手掌大得像簸箕,也难以遮住大家的口不让说话。指再大的权势也无法不让人品评议论。 也指有了丑事就不可能不让人们传播。

【第56句】:【强不知以为知】(惯)强:勉强。 指不懂硬装懂。

【第57句】:【既敢挠熊毛,当然不怕咬】(谚)既有胆量在熊身上挠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胆量敢冒险,就不怕承担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担风险的事,就有几分成功的把握。

【第58句】:【从前作过事,没兴一齐来】(谚)没兴:倒运,败兴。指从前做过的见不得人的丑事坏事,到破败时就会一件不漏地全部清算到自己头上。 也作从前作事,没兴齐来。 从前作过事,败落一齐来。 从前作过事,不幸一齐休。

【第59句】:【一拿一个着】(惯)比喻一猜就中。也指一出手就能逮着。

【第60句】:【楚汉相争,寸步不让】 释义:楚汉相争:指刘邦和项羽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比喻彼此互不相让。 例句:孙贵又说“喂,哥们,咱虽是楚汉相争,寸步不让,但别忘了‘同舟共济’,还得遵从‘为人一条路,惹人一堵墙’啊。”

【第61句】:【百万豪家一焰穷】(谚)豪家:富豪之家。任你是百万富豪人家,一场火灾会烧得精光。指水火无情,必须谨慎防范。

【第62句】:【吃大锅饭】 释义:许多人合伙在一个大灶里吃饭。比喻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不论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拿一样报酬。 例句: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不是什么“吃大锅饭”。

【第63句】:【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谚)没志气的人,经常立志,却不能实行;有志气的人,一次立志,终身实行。指立志不在次数多,在于坚定不移。

【第64句】:【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谚)高原深井,树大根粗,这是北方的自然景观;街道宽阔,往来稀少,这是北方的人情写照。指景象壮丽,人情疏淡,这就是北国风光。

【第65句】:【千军容易得,一将最难求】(谚)干军万马都容易招募,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却不容易求得。指领兵的将才自古以来就很难得。 也作“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第66句】:【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见“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

【第67句】:【吊儿郎当】“吊儿郎当”是指不认真、不严肃、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做事不准确求实、边干边玩、得过且过、嘻嘻哈哈甚至嬉皮笑脸的工作作风。 “吊儿郎当”出自北京俚语。早在清末的言情小说、评书、戏剧中就已引用,现在北京口语中也经常使用,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只是词典中多未收入,应是个缺憾。“吊儿”在北方话中是吊起悬挂的东西,含有摇摆不定的意思。“郎当”在文中则有颓唐或衣服宽大不合身之意。因此,“吊儿”和“郎当”合起来,就有了松松垮垮散散漫漫不负责任之意了。

【第68句】:【瘸和尚登宝座——能说不能行】(歇)瘸:脚跛。宝座:佛主的座。 指只能说话而无法行动或做不了事情。 也作“瘸和尚说法——能说不能行”。说法:讲解佛法。

【第69句】:【老母鸡下出凤凰蛋】(惯)比喻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情。

【第70句】:【鼓楼上小雀——耐惊耐怕】(歇)本指鼓楼上的小雀因听惯了鼓声经得起惊吓,转指人久经磨炼,遇事不会胆怯。

【第71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惯)指表面上待人亲热,内心却非常狠毒。

【第72句】:【卿相出寒门】见“白屋出公卿”。

【第73句】:【落地的秋蝉——哑了】(歇)本指秋蝉不再发出叫声,转指人不能说话或无话可说。 也作“秋蝉落地——哑了”。

【第74句】:【两眼一抹黑】(惯)1比喻新到一个地方,什么人也不认识,什么情况也不了解。2指没文化,不识字。 也作两眼一麻黑。 两眼墨黑。 睁眼一抹黑。

【第75句】:【肉骨头落了锅——啃定】(歇)啃:谐“肯”。指某事是确定无疑的。

【第76句】:【争着不足,让着有余】(谚)相互争夺,既伤感情,又损财物;相互谦让,既有情义,又物尽其用。指与人相处应相互体谅,谦让和气。

【第77句】:【恶人自有恶人磨】 释义:厉害的人自有厉害的人去对付。 例句:看的人随后跟来,观看两家怎地结局?铜盆撞了铁扫帚,恶人自有恶人磨。 ………

【第78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释义:不干坏事,自重自爱。 例句:“告诉你,我这个人可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我不跟你们干这号事儿!”

【第79句】:【拳来拳打,刀来刀当】(惯)当:抵挡,阻挡。比喻以对方的手段来对付对方。

【第80句】:【高山上倒马桶——臭气冲天】(歇)比喻坏名声人人皆知。

【第81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谚)指钱财不值得看重,而仁爱义气才是最宝贵的。 也作钱财如粪土,情义值千金。 钱财容易有,仁义值干金。 钱如东流水,仁义值千金。

【第82句】:【和尚吃八方】(谚)指和尚靠各处化缘生活。

【第83句】:【刀疮药虽好,不割为妙】(谚)刀疮药:治刀伤的速效药。指刀疮药纵然有奇效,总不如不犯伤痛为好。比喻事后补救的办法再得力,也不如不出差错和问题。

【第84句】:【傍生不如傍熟】(谚)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时,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旧投靠有希望。

【第85句】:【真心要吃人参果,哪怕山高路难行】(谚)人参果:传说中形状像婴儿的一种仙果。比喻只要下决心做一件事,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第86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谚)文官尽心国事,不贪财物;武将保卫江山,不惜牺牲。指文武官员能达到这种境界,天下自然太平。 也作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怕死,武官不惜命~

【第87句】:【按着三眼一板】(惯)板、眼:民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一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比喻言行有条理、合规矩,一丝不苟。

【第88句】:【疯痨臌胀膈,阎王请下客】(谚)旧时认定,凡患疯、痨、臌、膈这类病的,都属于不治之症,必死无疑。 也作“疯痨臌膈,阎罗王请的上客”。

【第89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惯)本想打人,却伤了自己。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也作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搬砖打人砸了自己的脚。 搬石头压自己的脚。

【第90句】:【鸭子不吃瘪稻——肚里有食】(歇)瘪:不饱满。指人不吃差一些的食物,是因为肚子不饿。

【第91句】:【树林大了,什么鸟都有】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第92句】:【钻钱眼】(惯)钱眼:旧时铜钱当中的方形小孔。比喻人过于贪财,千方百计在钱上打主意。

【第93句】:【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谚)形形色色:各式各样。指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也指人群中自有出色的人才。 也作人上一百,五颜六色。 人上一百,五艺俱全。五艺:各种技艺。 人上一百,生奇出怪。

【第94句】:【背黑锅】 释义:比喻代人受过,通常指受冤枉。 例句:王立言:“都不准走!事情必须弄清楚,不能教全家的人都背__£黑锅!”

【第95句】:【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是流行很广、影响很深的一句话,很多人把它理解成“学习优秀就应该当官”,是一种典型的“读书做官论”。其实这是犯了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的严重错误。那么,“学而优则仕”源自哪里,又怎样正确理解它呢?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原文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有人常常把它当成孔子的话,其实这话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的高论。 按《辞海》的解释,“优”字的含义其中有一条为“充足、富裕”;“仕”字的含义其中有一条为通“事”。如果按此理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意应该是“做事有充足的空闲时,应该学习;学习尚有富裕时间,应该做事。”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看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就是“知行合一”,即“实践与认识相统一”,这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工学结合,处理好工学矛盾”是相似的。 南宋大儒朱熹就持这种观点。他在《论语集注》中说:“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显然,朱熹也把“学而优”解释为“学有余力”,并认为“仕”与“学”同等重要。对此,北京大学一教授解释说,“学”是理论总结,“仕”是运用理论到实践。“学”可以增加“仕”的深度,“仕”可以增加“学”的广度。《论语集注》是南宋以来官方认定的权威版本,它的解释无疑是最正确的。

【第96句】:【哪阵风儿吹来的】(惯)指人难得来访。不常见面的亲友来访时常说的客套话。 也作哪阵香风吹来。 哪一阵风把你吹来了。 什么风把你们刮来了。

【第97句】:【搞鬼把戏】(惯)指暗中使用阴险的手段或计策。 也作“搞鬼名堂”。

【第98句】:【汗毛梢上都长着心眼儿】(惯)形容人非常聪明、机警。

【第99句】:【有志不在年高】 释义:人不在于年纪大小,贵在有志气。 例句: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17234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