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心灵禅语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找出来,每天和你自己对话,和你自己逗乐,和你自己拥抱。你将看到那个干干净净的,无限可能的你,在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出现在你面前,当你爱上你自己,整个世界就与你无法分割,你也将爱上这个世界。

【第2句】:【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秋树之叶因起风而飘零,大海之鱼因巨浪而离散,生死轮回因业力而流转,芸芸众生因无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084

【第3句】:人们的真性情都是自然流露,如同天上浮云不受羁绊。当我们抑制自己的本性,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不但自己失去生机和朝气,而且生活的欢喜乐趣也会丧失殆尽。从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脱出来,何谈不自在呢?

【第4句】: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第5句】: 海涛法师有一句名言:“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 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如何活着则是一 种态度。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之间。”生命如此短促,我们 应该懂得珍惜。

【第6句】: 老娘,我是您放飞的一只风筝,线永远在您手中。有一天飞 倦了,您手中的线就是我回家的路。那时候,您已经很老,我也老 了,您的儿子会牵着您的手走在故园的路上,给您讲故事,讲风筝飞 过的那些地方。

【第7句】:静坐深思的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养精蓄“睿”,反观内心自性,反省过去,慎思现在,警惕未来。亦即:止恶——诸恶莫作;持善——众吾奉行。静坐不离此意,即是真修行。

【第8句】:最好的心境,是静心和沉稳。水面静,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静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接受良好的信息,才有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成败和苦乐;接受良好的能量,是养生的最佳途径。

【第9句】:习禅者各自检点,可有此病?我见之患,时刻提防,否则我执逾重,烦 恼生死的束缚也将逾紧。

【第10句】:贪瞋痴等一切烦恼是菩萨器杖,以烦恼门度众生故。生死是菩萨器杖,不断菩萨行教化众生故。《华严经》卷五十七,离世间品

【第11句】:茶如人生,禅意也好,刻意也罢,感受的细碎只能够自己明白,别人读到的或许很复杂,也许很简单,但是一切都不重要,因为此刻,忧伤,欢喜,只是你心灵的独白。

【第12句】:若有比丘犯禁戒已,侨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摩诃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侨慢,发露悔故。《大般涅槃经》卷六,如来性品

【第13句】: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第14句】:跳动的音符,划破了指尖上的宿命,在布满伤痕的琴弦上,奏响了那些梦里梦外的尘埃,诠释了阡陌红尘里的颠沛流离。一如参禅不说话,走过了岁月的馨香,素描了如莲般的心事,轮回在时间的画轴里,半盏青灯半盏叹,没有虔诚的愚拜,也没焚香的感动,有的只是那声声远传的晨钟暮鼓相伴。

【第15句】:佛言: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上下相和,当顺礼度。《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佛告比丘: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五分律》卷十二

【第16句】: 我如果稍稍闻道,总是愿意将它传递给尚未闻却愿意闻的人。道 是大家的,谁也没有资格私藏,想藏也藏不住,何况我只是稍稍闻。

【第17句】:人活一世,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曾有过的某些瑕疵而懊恼、悔恨,能够心如明镜,活之安然、处之坦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第18句】:如果能了悟“诸法无常、诸苦是空”的道理,解脱身心束缚而沉浸于正法的快乐,即是忍辱。

【第19句】:【清心禅语】①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②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③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④宁愿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⑤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⑥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⑦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廉价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第20句】:六度给人们带来的世间美德:布施不但得到荣华富贵,还能养成知足常乐。持戒不但得到人天安乐,还能养成道德完美。忍辱不但得到相貌庄严,还能养成心地善良。精进不但得到圆满成功,还能养成持之以恒。禅定不但得到心的平静,还能养成行为稳重。智慧不但得到身心自在,还能养成保持觉知。

【第21句】: 无知无明,是为罪过 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了生活中的无数挫折。不知自己,不明道 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为一种罪过。

【第22句】: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第23句】:【禅语感悟】 人生随时都有可能遇到逆境,或是升学无望,或是就业不成,或是下 岗待业,或是生意翻船……逆境犹如船底水、云后风,伴随人生左右。面 对逆境,是沮丧、绝望?还是振奋精神,凭借顽强意志去战胜困难?

【第24句】:【天天禅语】身体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有病;物质缺乏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贫穷。

【第25句】:分秒不空过,步步踏实过;善念不间断,好事日日做;妙法时时用,法喜多分享。

【第26句】:愿心定,目标不在远处成功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刻开始,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第27句】: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清闲自在才是生命的至宝,它使我们远离空虚,不受世俗伤害,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本真,找到人生的快乐。

【第28句】: 善于结缘,左右逢源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结缘好比播种,哪有不播种就能 白白得到果实的呢?

【第29句】:【佛心禅语】 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不相信自 己,就会把自己给忽略、耽误。自信是人生的动力,我们一定要相信自 己,做一颗明珠,而不是做粪土。

【第30句】:由石头到人,由人到人,我们都需要宽容和谅解,如此一来,烦恼不再,快乐永恒。人生无悔便是道,人生无怨便是德。得到的要珍惜;失去的就放弃。过多的在乎会将人生的乐趣减半,看淡了,一切也就释然了。

【第31句】: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我们的心里或多或少 会有一种寻求帮助的渴望。但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是否会伸出援助 之手呢?或许此时我们心中的“小我”会说何苦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第32句】: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二

【第33句】:佛法是靠学习得来的吗?显然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看佛经,但是成佛的人却极少,可见只看佛经并不能有所成就。因此,佛法必须通过实证,通过付诸实践才能不断加深认识,逐渐实现真正的解脱。

【第34句】:月未没,日又出,日月往来无间隔。奉观禅流莫追寻,追寻特地生疑惑。——《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

【第35句】: 笑话、调侃是生活的作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它不 多,无它不行。但玩笑、调侃一定要分别对待,对不了解的事,不熟 悉的人,必须注意尺度。稍不注意,轻则遭人误会,重则伤害别人。

【第36句】: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第37句】:【禅心】生病的人往往讳疾忌医,就像是自己身上的一块伤疤害怕被别人揭露出来一样。而人们最不愿意表露出来的事物,却往往正是自己的致命伤。这是人之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倘若刻意隐藏自己的缺点,时时害怕被别人议论,不但自己整天活在遮遮掩掩中,而且万一事情败露难免恼羞成怒最后酿成恶果。

【第38句】:调心的最后目的是要把心调伏得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没有贪心、没有痴心,最后全心全意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做牛做马。

【第39句】:【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第40句】:生活中,有些东西拿不准,分不清时,最客观的办法就是让时间去沉淀,时间稍长,事物都会由阴而转为阳,这是事物的本质规律。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同时,也可以顺便确定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决策,是一时冲动还是一世英名。

【第41句】:人的慧根不同,所受的障碍不同、悟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会有深有浅,悟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曾经悟过的人才知道悟真正是什么。

【第42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第43句】:问:“如何是佛?如何是众生?”师云:“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赵州真际禅师文案》

【第44句】: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修炼人生,也就是改善思想与行为,提高素质与道德。人生的旅途上,在生活的点滴中,满怀爱心服务一切众生,让福德资粮更加增上圆满;觉悟宇宙生命的真理,让智慧资粮更加明亮观照。人生的修炼成功,就是成就;人生的道德圆满,就是成佛。

【第45句】:譬如火烧木,须臾作灰烬,智火焚业薪,当知亦如是。又如灯破暗,一念尽无余,诸业之暗冥,多劫所积聚,牟尼智灯照,刹那悉除灭。《大乘密严经》卷中,显示自作品

【第46句】:我们之所以不能放下,主要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在未来出现合乎我们意愿的结果,希望未来按照我们的设计,按照我们的理想来实现。这实际上就是我执在作怪,是我们向外追逐的心在作怪,是我们自己一切烦恼的根源。

【第47句】: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付出劳力又服务得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第48句】: 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够了,误会也罢,委屈也罢,甚至被抹 黑、被侮辱也罢,你就当作人生的一种修炼好了。人生不过百年,说 过去也就过去了,这一世再怎么纠缠,都是岁月里的瞬间,反正过了 这一世,就是不想躲,也注定不会再见面。

【第49句】:【天天禅语】是否做到小乘的行为,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是清净戒律的起点;是否符合大乘的思想,取决于心中是否具备菩提心,菩提心是六度万行的前提;是否达到金刚乘的见地,取决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净观,清净观是生圆次第的先决条件。

【第50句】: 一位法师说:“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感恩 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一种健康人格的表现。

【第51句】:有时候,我们的爱心就像一枚小小的火柴,能够照亮别人,也能温暖自己。爱心能积少成多,汇聚到足够的能量,便能照亮整个地球,普照人间大地。

【第52句】: 因为被速度追赶,人们常常精神被抽空,灵魂被落下。因为 缺少精神补给,许多人变得无所适从。精神的补给成为当代人的必 需,唯有精神得到补给,灵魂才能跟上肉体的步伐。精神的最佳补给 方式是读书。有没有一种书,它不仅集纳了精神补给的必需品,而且 又便于携带,随时可用,并能按需所取呢?

【第53句】:即使我们拥有了三千大干世界的一切财产,或者是我们面前天天降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珍宝雨,凡夫的欲望仍然无法满足。如《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如果随着贪欲放任自流的话,不但生死疲劳,还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

【第54句】:悟字拆开是吾、心,悟到我心即是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心,见性即见到自己生命永恒不变的属性。——耕云先生

【第55句】:一般人都是真理知识化,喜求知解,停留在概念里。所以达摩祖师西来,传法的模式,就是法(真理)的人格化,除了法,没有我,而法也是本无之法。——耕云先生

【第56句】:守一方净土,只种竹菊梅兰;栖一隅寒舍,只伴诗酒茶禅;铺一纸平仄,只写风轻云淡。抚一指琴弦,只弹流水高山;续一段前缘,只为若如初见。

【第57句】:大山不向我走来,我向大山走过去!主动靠近智者及其环境,见贤思齐,潜移默化,是改变自己走向成功的最佳捷径,一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想不成功都不可以。

【第58句】: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毁戒劝令住戒,父母悭贪劝令住舍。《大宝积经》卷一,三律仪会

【第59句】:正如小马过河,要真正知道小河的深度只需自己亲自去试试。有些事 情,只是想并没有用,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

【第60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入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第61句】:参禅到何种程度,一切都取决于心境的高与低、空与实。心不静的人,即使离群索居,一旦遇到喧闹就会烦躁。他们远离人群只是为了自我。而人我本是一体的,动静也是相互关联的,如不能自我忘怀,只知一味强调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的安宁境界呢?

【第62句】: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第63句】:环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一个人,而且是根本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尽量创造一个适于自己生长的小环境,如小的家居佛堂。我们心里有了山门、围墙、大殿、本尊,也才必然会外在地显现出来——外境乃内心的显现。

【第64句】: 安乐来的时候,千万不可贪恋;苦难来的时候,千万不可怨恨。对于 乐事不恋,对于苦事不怨,这样,道业自然天天增长。如果真实修行之 处,能够做到的话,一定能得大受用。当你修到了欲望寡、心清净的时 候,便可以顶天立地了。

【第65句】:师日:“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法住,不应取舍。若学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南岳怀让禅师》

【第66句】: 行走在雨中,不要总在意脚下的泥泞,如果心中有一条洒满 阳光的路,你的步履就不会犹豫而沉重。

【第67句】:别把人生当作一段物欲的盛宴,当你大肆咀嚼的时候,空耗的只是时光的流逝,其它什么也无法留下;人活一世,其实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对垒,是一种困扰与解脱的抗衡。有些东西,要学会思而勿乱;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弃;有些浮相,要甘于尘而不染,如此方能禅悟生命的智慧。

【第68句】:【生活禅语】真正的英雄,并不是能打败敌人的人,而是能降伏烦恼的行者。打败敌人,只是一时的战胜。降伏烦恼,才是永恒的胜利。打败敌人其实会制造更多的敌人,降伏烦恼等于彻灭一切,也战胜一切:064

【第69句】: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寻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佛国。修行应当从小时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内心做起!

【第70句】:菩萨若在居家,不染着诸欲,所受诸欲,心生厌离,常怀怖畏。……心不贪惜,不以邪命非法自活,宁失身命,不侵于人。何以故?菩萨在家应安乐众生。《小品般若经》卷六

【第71句】:法师对信众,最好不远不近。譬如地球距离太阳即是不近不远,所以适宜生存人居。过近则日光暴烈炙烤;过远则日照不足,阴冷酷寒:皆不宜生命生长。

【第72句】: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装扮出来的,真正的“美”要从我们的内心表达出来,而“朴素纯净”即可表达内心的美。——海涛法师

【第73句】:生命只有数十年,慧命却永远不灭。每个人都有代代传承的子孙,要留下美的回忆与爱的教育给他们,这就是史迹的慧命常存。

【第74句】: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华严经》卷六十,入法界品

【第75句】: 不可一错再错 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 难返。

【第76句】:于一切法但取一行,极随顺者,所谓无生,是为禅行。又复无有少法可取,是为禅行;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诸法,如是平等,是为禅行。天子,入禅行者,乃至无有一法相应,无合无散,是为禅行。《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第77句】: 人家的一个承诺,如果被你时时记挂,这个承诺的兑现往往 遥遥无期。可就在你开始甚至忘记这个承诺之后,它往往又忽然兑 现。因此忘记别人的承诺,是等待这个承诺兑现的最好方式。

【第78句】:是诸缘起,无始时来,理成就性,是名法性。(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十

【第79句】: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彼三十三天,见行七法者,咸各作是言:当来生此天。《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05经

【第80句】: 佛说:“有缘相见生喜欢,意见不合心且宽;能包异己成大器,只求 小我路不转。”

【第81句】:问:“闻一切舛动咸宁皆有佛性,譬我人身中虫类,若皆有佛性,岂非一身全佛?不解请指教!”答:“只可云一身全是佛子,因尚欠修,现不是佛,如金在矿,须待冶提。”——李炳南居士

【第82句】:或许经历的太多,生命便在不知不觉中,开出了一朵禅意的莲,参不透浮生若梦,便只想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守候这人生中的似水流年。

【第83句】:即使污粪之壤,一旦阳光照临,也是光明之地;即使黄金殿堂,幽闭不见光明,也是冰冷黑狱。再怎样内心不净,罪业充满,只要念佛,佛光照临故,此心便是光明的心,此人便是光明的人;再怎样福善之人,若不念佛,心中不能驱离黑暗地狱般的阴冷。

【第84句】:为他人活与为自己活,哪一种更快乐?为少数人活与为所有人活,哪一种更快乐?有院墙篱笆与无院墙篱笆,哪一个空间更大?索取与奉献,哪一个更有价值?

【第85句】:阿弥陀佛住在我心,保护、支持我不受贪嗔烦恼侵害。阿弥陀佛住持我心,阿弥陀佛是我主人。

【第86句】: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蒲益大师)

【第87句】:台湾的离婚率逐年不断攀升,衍生不少社会问题。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伦理,再去影响其他的家庭。

【第88句】: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第89句】: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像法决疑经》佛言

【第90句】: 入股市如人赌场,十赌九输,进账的只有庄家。今日股价飞涨, 明日股价暴跌,看穿了就是一场戏,入戏越深,越被当猴耍。世上没有 不劳而获的事,人间哪有免费的午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 吃微生物,微生物来自大鱼的腐尸,股市的食物链也大抵如是吧?

【第91句】:当知一切宗教,各有其长处,皆能令人向善。彼等有信仰之诚,是吾所敬;彼等有求真之心,尤吾所爱。但惜其不如佛法广大精微,真究竟耳。(民国)弘一《佛法大意》

【第92句】:功夫做到转身处……譬如穷子,久失慈母,十字街头,忽然撞见,执手牵衣,彼此双泪如雨,当此之时,只合欢笑,因甚却哭?不是苦心人不知。——《天如和尚文案》

【第93句】: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第94句】: 朋友问行者,你为什么那么热爱早晨?行者答,因为每个早 晨都是全新的,新事物总能打动我快乐愉悦的神经,我会因此按捺不 住内心的激动,并不可遏制地想给大家传递这种激动。如果你足够细 心和敏感,就一定会发现早晨与早晨并不一样,鸟鸣和鸟鸣的韵律千 差万别,霞光的味道也如此不同。

【第95句】:【禅】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

【第96句】:【禅,最高境界】缘于放下。放下类同于得与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种痛苦,也是幸福。因为只有失去,空下的双手,才能拾起新的幸福。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马,也要放别人一马,不要把生命浪费在钻牛角尖上。生命的路很长很宽敞,放下才能如诗如画。

【第97句】: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弟子买盐回来,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他喝,弟子说:咸得发苦。接着禅师把剩下的盐都倒进湖水里,弟子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满意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第98句】:以应萨婆若心,不着一切法,观一切法性,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第99句】: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并不只是解救生命,而且能生起对生命的爱心。对生命生起爱心而解救生命,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如果具备慈悲心的前提下,能做到长期吃素,这是最好的无畏布施。大宝法王说:“最好的放生就是做到吃素。”放生其实就是无畏布施。

17604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