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哔哩哔哩超赞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执牛耳】(惯)古代诸侯歃血为盟时,主盟者亲手割牛耳取血。比喻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第2句】:【穿衣戴帽,各有一好】(谚)好:爱好,喜爱。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帽,各有各的爱好。指在穿戴方面各人的爱好不同,也泛指在生活中各有自己的喜爱与追求。 也作“穿衣戴帽,各好一套”。

【第3句】:【疯狗咬人无药医】(谚)疯狗:患狂犬病的狗。指疯狗咬过的人,被传染了狂犬病,无药可治。比喻奸恶者对忠贞者的栽赃陷害,往往是致命的。

【第4句】:【是祸躲不脱,躲脱不是祸】见“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

【第5句】:【孔夫子打呵欠——满嘴文气】(歇)指说话文绉绉的,书生气十足。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第6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释义:男女成年以后应该结婚。 例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三十出头的人,老哥老嫂操心你的终身大事,你怎么反倒不赏老哥老嫂的脸?”

【第7句】:【不怕官,只怕管】(谚)指直接管自己的顶头上司,要比级别大的官更能压制自己。 也作“不怕县官,就怕现管”。

【第8句】:【种大烟的多,抽大烟的多,种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 释义:大烟:鸦片。比喻提倡什么,什么就多。 例句:俗语说:“种大烟的多,抽大烟的多,种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共产党提倡人人当好人,所以好人就多。

【第9句】:【一步高,一步低】见“高一脚,低一脚”。

【第10句】:【牛不吃水强按头】 释义:比喻强迫人做不愿做的事,例句: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

【第11句】:【一个鼻孔出气】(惯)形容立场一致,臭味相投。 也作一个鼻子眼儿里出气。 一鼻孔出气。 一个鼻孔喘气。

【第12句】:【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谚)燕衔泥:燕子垒窝,靠一口一口地衔来泥,费时而又艰难。 河决堤:河水冲开了堤岸,其势迅猛异常。指节约是美德,但很费力;浪费是恶习,但很容易。

【第13句】:【晴天打伞——有备无患】(歇)指事先做好准备以防祸患。

【第14句】:【走了大褶儿】(惯)褶儿:褶子,衣服、窗帘等上面经折叠而缝成的纹。比喻没了规矩或出了大错。

【第15句】:【好汉做事好汉当】(谚)指好汉敢做敢为,更敢承担责任。 也作好汉做事,一人承当。 好汉做事,敢做敢当。 汉子做事汉子当。

【第16句】:【女大自巧,狗大自咬】(谚)指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心灵手巧,就和狗长大自然会吠叫一样。

【第17句】:【打闷棍】(惯)1指乘人不备,突然打一棍。2比喻对于毫无思想准备的人突然进行批评或打击。

【第18句】:【老马识归途】(谚)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

【第19句】:【和稀泥】(惯)比喻无原则地调解纠纷或解决矛盾。 也作“抹稀泥”。

【第20句】:【有死罪,没饿罪】(谚)在法律条文上,有判人死罪的,但没有判人饿罪的。指即使是犯了死罪的人,也不能不让他吃饭。

【第21句】:【财大通神,势大压人】(谚)钱财多了,可以买通神仙;权势大了,可以压众。旧指钱多势大,权钱结合,天大的事也能办成。

【第22句】:【宁看贼挨打,不看贼吃耍】(谚)指看贼挨打受罚可以儆戒自己,而看贼用偷来的钱吃喝玩乐,则容易受邪恶的引诱。

【第23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释义:项庄:项羽部下的武将。沛公: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助兴,企图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见事危急,就对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种言论行动表面上正当好听,其实别有用心,另有企图。 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终了,恐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第24句】:【锄一恶,长十善】(谚)锄:除去。 除去一个恶人或一种恶类,就等于助长了十倍多的菩人或善类。指除恶比积善的功效大得多。

【第25句】:【残物不过半价】(谚)残损的货物,要出卖只值原价的一半。指残缺损坏的物品不值钱。

【第26句】:【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谚)嫁给鸡,就得跟着鸡飞;嫁给狗,就得跟着狗跑。旧指女子不论嫁给什么样的汉子,都得顺从地跟人家过一辈子。 也作“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第27句】:【珍珠玛瑙都出在鳖身上】(谚)珍珠、玛瑙:两种宝物,贵族妇女常用作首饰。比喻不论花钱多少,都算在主人名下。

【第28句】:【翻老皇历】 释义:皇历:历书。岁月更换了,翻看旧历书无用。比喻只知按老经验办事。 例句:咱不能净翻老皇历呀!党早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走其他国家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边一步一步爬行。

【第29句】:【钢要用在刀刃上】见“好钢使在刀刃上”。

【第30句】:【金刚钻小,能钻瓷器】 释义:比喻人虽年轻或没有名气,却很有本领。 例句:金刚钻小,能钻瓷器。我听说那岳元帅十三岁在内黄岁武考,独占鳌头。

【第31句】:【打鸭子上架】见“赶鸭子上架”。

【第32句】:【日思夜梦】(谚)白天想的什么,夜间就容易梦到什么。指入睡觉做梦,往往是醒时心里想的事情,睡着后反映到梦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第33句】:【骑马一世,驴背上失脚】(惯)骑了一辈子马,却在骑驴时出了岔。 比喻经验丰富的老手,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失手出错。

【第34句】:【挠头不知痒处】(惯)形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第35句】:【芦席夹囤——随方就圆】(歇)芦席:用芦篾编成的席子,一般为方形。囤:用席子等围成的盛粮用具,圆形。本指用方形的东西去迁就圆的,转喻顺应当时的情势或按照别人的意志说话、做事。

【第36句】:【坐家的女儿偷皮匠——缝着的就绱】(歇)坐家的女儿:未出嫁的闺女。皮匠:以缝补修复皮鞋等皮制品为职业的匠人。缝:谐“逢”。 绱:谐“上”。指碰上一个就勾搭上一个。用于讥讽淫乱行为。

【第37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惯)1形容陷入困境,毫无办法。2形容地势险要,无路可走。3形容无法逃脱。 也作上天没路,入地无门。 上天天无路,入地地无门。 入地无门,升天无路。

【第38句】:【金银不露脸】见“财不露白”。

【第39句】:【朋柴火焰大,人多主意高】(谚)朋柴:柴火堆。柴多了燃烧起来火焰就高,人多了讨论出的计谋就妙。指人多智广。

【第40句】:【黑馍多包菜,丑人多作怪】(谚)越是黑面馍,越要多包菜才可下咽;越是人样丑,越爱装模作样来掩盖。指人俊不拿捏,越丑越作怪。 也作“丑人多作怪,黑馍多就菜”。

【第41句】:【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谚)指凡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只有亲如父子兄弟的人,才会舍生忘死地相互救助,拼命去干。 也作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第42句】:【千里井,不反唾】(谚)出远门在千里之外,饮过井里的水,不要以为再不路过此处,便朝井里吐唾沫。指为人要忠厚,不可做欺心的事。

【第43句】:【舍不得牛犊,套不住老虎】(谚)牛犊:小牛。舍得拿牛犊作诱饵,才能套住老虎。借指要敢冒险,敢付出代价,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第44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第45句】:【放冷枪】(惯)冷枪:乘人不备,暗地里射出的枪弹。比喻暗中伤人,或用冷言冷语伤人。

【第46句】:【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 释义:祸害要来,无法躲过去,只有大胆地迎接它。 例句:“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她决定违背男人的劝告,回到芙蓉镇上去。

【第47句】:【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语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实现同一目标。它的反面是“一条道走到黑”。那么,为什么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呢? 公元三世纪,罗马在统一意大利之后,由一个小小的城邦发展为强盛的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了便于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它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从而沟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商业贸易,各地产品如葡萄、橄榄,金属、纺织、陶器、玻璃、谷物、酒等等的贸易交换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于是,欧洲各地便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的传语。 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成了固定的语汇。

【第48句】:【男儿有泪不轻弹】(谚)男子汉不轻易在人前落泪。指刚强男儿即使有伤心事,也不在人前表现软弱。

【第49句】:【不会念经,休做和尚;不会绱鞋,休做皮匠】(谚)绱鞋:把鞋帮、鞋底缝到一起。指会念经文的,才有资格当和尚;会绱鞋的,才有资格当皮匠。泛指干哪一行的,必须熟悉哪一行的业务。

【第50句】:【民以食为天】(谚)老百姓把粮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指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重中之重。

【第51句】:【有吃刀子的嘴,还得有化刀子的肚】 释义:比喻不仅要有决心,还要有真实本领。 例句:当然,对待困难仅仅不怕是不够的,有吃刀子的嘴,还得有化刀子的肚,我们必须正视它,必须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第52句】:【关公放屁——不知脸红】(歇)关公: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面如重枣,是一个红脸汉子。脸红:本指脸面发红,转指害臊、羞耻。 指人不知羞耻。常含责骂意。 也作“关老爷放屁——不知道脸红”。

【第53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释义:比喻想算计别人的人,又被另外的人所算计。 例句:正当快活得意的时节,哪晓得钻出一个奚笃的老婆郭氏来,不惟抵盗的他财物精光,且把个性命拐得了去。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第54句】:【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歇)指初次经历某事。

【第55句】:【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 释义:比喻未能彻底挽救出来。 例句:冯登龙气昂昂地说:“我说的是真正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并不是把国家的权柄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

【第56句】:【主席】“主席”在我国现在指国家、团体或会议等最高领导职务。“主席”一词很多人认为是外来词,实际上“主席”是中国的特产,源于中国古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设施。 我国古代没有桌、椅、板凳,室内先铺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较宽大,故用来铺地,席较小是给人生的,古人人室先脱鞋,再走过筵,坐在席上。 现在朝鲜、韩国和日本人的室内生活,基本上还是这样,据说是由中国传人的。入席时,客人有客座,坐时让长辈坐在里头,以示尊重,人多时,长辈就独居一席,这就是主席。 《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说的是坐的规矩,席子一定要摆正。 《礼记》中也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这就是主席。这个“主席”称谓后来被叫开,就渐渐演变成现在的会议主持人或国家、团体的领导人的最高职位名称了。

【第57句】:夏不睡石,冬不困板。

【第58句】:【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谚)气力小,就不要承受重的负荷;说话没威望,就不要去规劝别人。指做事要量力而行,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第59句】:【人死留名,兽死留皮】见“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第60句】:【老九】“老九”是旧时儒生在社会地位中的排位。“老九”得名的渊源,可追溯到元朝。 忽必烈统一北方后,南宋的有识之士纷纷率众抗元,文天祥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元朝中的一些王公贵族把知识分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认为“南朝读书人诡谲多谋,都是些刁钻小人;人一旦读了几句诗云子曰,就要想人非非,不听驾驭,本朝之制‘儒士与厮养同役’,须当永久依循。”所谓“儒士与厮养同役”,就是把当时的知识分子列为第九等人。元朝社会把人分成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很显然,是有意欺视、贬低知识分子,同汉民族的“天地君亲师”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教传统大相径庭。

【第61句】:【针尖对麦芒】(惯)麦芒:麦穗上的芒,呈针状。比喻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第62句】:【粉丝】现在,“粉丝”是个使用频率十分高的热词,相当于追星族。粉丝是个外来语,与粉丝、粉条这种大众食品没有任何关系。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原意是“热心的追随者”的意思。因为在中文里,说“我是他(她)的迷”这样的话是不通的,必须在“迷”之前再加一个字,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在许多场合,这样用起来还是繁琐,为了方便,干脆就把“热心的追随者”——“粉丝”拿来使用,不管是歌迷、影迷、球迷,都可以直称“我是某某的粉丝”。并迅速流传开来。

【第63句】:【少不舍力,老不舍心】见“老不舍心,少不舍力”。

【第64句】:【挨闷棍】(惯)闷棍:在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狠狠打出的一棍。比喻突然遭到沉重打击。 也作“挨闷棒”。

【第65句】:【半天下雨——不知来头】(歇)本指不知雨滴来的地方,转指不知事物的来历或根由。

【第66句】:【姑爷进门,小鸡没魂】 释义:姑爷到家里来,小鸡就要被杀吃了。指岳家对女婿总是盛情款待。 例句:常言说,“姑爷进门,小鸡没魂。”姚家贵婿及其随员坐定之后,麻子大婶吩咐女儿拿烟沏茶。

【第67句】:【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 释义:比喻不甘心失败,妄图作垂死挣扎。 例句:这些人也像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我们就应该来个剥皮刨根,不给它一点喘息机会!

【第68句】:【拣日不如撞日】(谚)撞日:碰巧遇上吉日。指与其挑个好日子办事,不如现在就办。

【第69句】:【久病床前没孝子】见“百日床前无孝子”。

【第70句】:【秤砣虽小压千斤】 释义:比喻人物虽小,作用很大。 例句:“你原来没眼色,认不得人。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他们相貌空大无用……咱老孙小自小,斤节。”

【第71句】:【交白卷】(惯)1指考生在考场上什么也没答上来就交了卷子。2指回答不出别人的提问,或任务没完成。 也作“缴白卷”。

【第72句】:【树大分权,人大分家】 释义:树长大了就会分开丫权,人长大了就得另立门户。 例句:树大分权,人大分家,亲兄嫡弟,也不能—生一世都在一口锅里吃茶饭。

【第73句】:【磨刀不误砍柴工】 释义:准备工作做得好,工作才能顺利。 例句:“赶趟儿!”红脸汉子满不在乎地一捋,“磨刀不误砍柴工。吃饱了,喝足了,一个顶俩!……”

【第74句】:【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见“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第75句】:【捅马蜂窝】(惯)比喻惹祸,冒犯难对付的人。 也作“捅蜂窝”。

【第76句】:【上当】“当铺”是一种买卖,自愿交易,这种商业行为在我国早已有之。“上当”现在的词义是被捉弄,利益受损。它的来源始于明末清初,与一只花瓶有关。明末时期,北京城有许多当铺,当铺的管事人叫“朝奉”。“同仁当”当铺有个姓张的朝奉,站堂口十余年,见多识广。不料,这位从不失手的老朝奉被人骗了。一天,忽然闯进一位老者,声称有只宝瓶要押当。张朝奉接过瓶子一看,果然是一只“雨过天晴”的宝瓶,堪称无价之宝。如将鲜花置于瓶内,不浇水不施肥,可保鲜花艳丽长存。老者声称家遭大难,急等用钱,开口要价十万两银子,后以八万两银子成交。 老者走后,老朝奉急于验宝,将一束鲜花插入瓶内,结果三天不到,这花就没了生机。老朝奉急忙到“宝古斋”鉴定,结果是景德镇成化年间出产的瓷瓶,连八十两银子也不值。老朝奉赶忙回店向东家汇报,二人商议,转天向诸位同仁下帖,就说“同仁当”由于错认“宝瓶”倾家荡产,不得已宣布当铺关门。第二天“同仁当”在后院请了四桌宾客,老朝奉声泪俱下讲了自己被骗的经过,末了转身拿起花瓶摔成碎片,众人看了愤愤不平。这消息很快传遍北京城。 老朝奉摔花瓶不久,那当“宝瓶”的老者又来赎当。老朝奉变戏法般拿出那只所谓的宝瓶“雨过天晴”,当场清点银两,二人钱货两清。 原来,这个老者是个老奸巨猾的江湖骗子,专骗当铺银子,没想到落人老朝奉的圈套,引诱他再次上当铺来赎,如果拿不出押当品,当铺还要赔偿挨罚。那贪心不足的骗子果然“上当”,这事又在北京风传开来,便有了“上当”一词。

【第77句】:【一岁孩儿百岁主】(谚)权势人家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做一辈子主人。旧指主仆关系不在年龄大小,而在地位不同。 也作一岁使长百岁奴。使长:主子。 一岁主,百岁奴。

【第78句】:【白龙瞟娘,必主雷雨】 释义:白龙:“传说中白色的神龙。(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此处借指西方上空出现的白云。五月十三日为白龙生日,谓此日西方出现白云,必有雷雨。 例句:五月十三日,为白龙生日,谓“白龙瞟娘,必主雷雨。”

【第79句】:【半天云中跑马——露了马脚】(歇)本指露出马的脚,转指暴露出破绽,或泄露了机密。

【第80句】:【拔钉子】(惯)比喻除掉所憎恨的人,或除掉危害极大的祸患。

【第81句】:【借花献佛】“借花献佛”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但原来的意思并不是这样,它源出佛教,是名副其实的借花献佛。 这个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经卷》佛本生故事中。故事说,佛在修成正果前,有一世是一位婆罗门弟子,叫做善慧,在四出参访途中,听到燃灯佛(三佛中的过去世佛)将要说法。善慧想以鲜花供养燃灯佛,然而国王已将全城鲜花用来供养燃灯佛。善慧寻遍全城,最后在井边遇到一位年轻婢女,手中捧着一个瓶子,瓶子中有七枝优钵罗花,善慧于是恳切求花。婢女受他的至诚之心感动,给他五枝,并请他将另外两枝替自己献给燃灯佛,以积自己的功德,并且要善慧许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结为夫妻”的诺言。善慧求花心切,就答应了,随后赶到城门口向燃灯佛许愿献花。燃灯佛为他授记,并对他说:“无量劫后,你必可成佛,号释迦牟尼。”这就是“借花献佛”的来历。

【第82句】:【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释义:如果八月初一下场雨,就要旱到来年五月底。 例句:雨:夏忌甲子雨。“五月连阴雨阴月旱,七月八月口乞饱反。”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占验也。

【第83句】:【儿行千里母担忧】 释义: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惦念他们。 例句:“嗯!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你娘虽说死了,还有我,还有你姐姐哩!心上牵你,孩子!”

【第84句】:【葫芦黄瓜要上架,穷人不听富人话】 释义:比喻各有各的打算,不听别人摆布。 例句:人常说,葫芦黄瓜要上架,穷人不听富人话。现在红军开到了陕西,李宝泰是在心里发慌。

【第85句】:【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谚)指年节的交接,月份的交接,好在都是短暂的一天,容易混过;只有这一天接一天无尽头的困苦日子,最是难熬。

【第86句】:【有人愿意出柴,有人愿意点火】(惯)指有人想制造事端。

【第87句】:【家和万事成】(谚)万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办成。指家庭和睦是万事成功的条件。 也作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安。

【第88句】:【狗腿子】“狗腿子”比喻给有势力的坏人奔走帮凶的人。“狗腿子”一词源于一则传说。 从前,有个为富不仁的财主,他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为讨好主子欢心,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腿。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主人又问:“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奴才又说:“给它用泥巴捏上一条。” 所以,狗在撒尿时,总要把一条腿翘起来,是怕把那条用泥捏的腿让尿给冲掉了。 这就是“狗腿子”的来历。幽默讽刺之深,入木三分。

【第89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词语的意思是说成败乃由一人为之。此语典出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屡屡献策,都未被采纳,于是就弃楚归汉,在刘邦那里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后来韩信遇到了萧何,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萧何就向汉王刘邦推荐,初不被用。韩信就趁机逃跑了。萧何听说后,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向刘邦极力推荐,才拜韩信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辅佐刘邦打败了项羽,被刘邦封为齐王、楚王,此乃“成也萧何”。 后来因为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把他降为淮阴侯。这还不算,汉高祖十一年,陈稀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前往讨伐。这时有人密告韩信与陈稀通谋,如韩、陈里应外合,汉朝江山将不保。在这紧急关头,相国萧何为吕后献计,假称陈稀已被击败,由萧何出面召韩信入宫庆贺。韩信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进入未央宫后,吕后下令将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问,就处以死刑。此乃“败也萧何”。 后来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用来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归于同一个人。

【第90句】:【安钉子】(惯)比喻在对方的内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第91句】:【千钱精神头钱买】(惯)千钱:泛指很多钱。头钱:一个钱,指钱少。 价值干钱的人才,被雇佣时只能得一个钱。指廉价出卖劳动力。

【第92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语比喻人与周围事物、人与人之间习性的关系,常因环境等改变自己。此典出自《北堂书钞》六十五卷引《晋傅玄少傅箴》:“夫金木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朝的大臣傅玄是个品学兼优的人,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为太子的首席教师——太子少傅。 太子府里属员很多,有宫女、太监以及一大批为太子办事的官吏。这些人为讨太子欢喜,阿谀逢迎,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想学好是很难的。为此,傅玄非常忧虑。有一次,他给太子讲课的时候,讲道:“想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的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会被它染红;多接近墨水,就会被它染黑。对自己则一定要严格要求,行为端正,做到这些,周围的人才会跟你学,正派的人才会围绕到你身边来。譬如:声音清亮,回声就一定和谐;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会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义的话就会听得多,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规范准则。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进入卖鲍鱼的店一样,时间久了,你就闻不到兰花的芳香了。”后来皇帝听到了傅玄的这番话,觉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写在屏风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让他每天读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从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了太子警示自己的座右铭。

【第93句】:【见世面】见“经风雨,见世面”。

【第94句】:【青菜豆腐保平安】(谚)指青菜和豆腐既富有营养,又不增多脂肪,常吃能保持身体健康。

【第95句】: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第96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释义:借指原有基础雄厚,虽然衰落了,但仍超过一般情况。 例句:“我们也知道艰难的,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

【第97句】:【鸟向明处飞,人往高处走】(谚)鸟总是朝着明亮的地方飞,人总是朝着优越的方向奔。指人人向往美好的生活环境。 也作鸟占高枝,人往上走。 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

【第98句】:【丈人】“丈人”就是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原是对一般老人的尊称。 这种称呼还保留在现在舞台的传统戏曲中,称老头儿为老丈。《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老而杖于人,故称丈人。”黄约斋的《字源》说丈就是杖。可见“丈”与“杖”通。所以“杖人”又名“丈人。” 那么,何时这个对老人的尊称才转化为对妻父的尊称呢?有人认为起源于汉代匈奴。班固著《汉书·匈奴传》中有匈奴单于谓汉天子为“我丈人”的说法。当时汉朝历代皇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宫女假冒的)嫁于匈奴单于为妻,故有此称。此书是史书,当信。但是否在汉人中普及还有待研究。而对妻母尊称为“丈母”,最早的记载大约算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风操》,其中有“丈人之妇,为俗呼为丈母”的说法。说得很清楚,丈人之妇谓之丈母,当是先有“丈人”,后有“丈母”。 北齐晚于汉,早于唐,此说早于“源自柳宗元之说”,也就是说,“丈人”称谓最迟在北齐。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是怎么说的呢?他在《祭杨凭詹事文》中云:“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这里,柳宗元自称子婿,称岳父杨凭为“丈人”。宋朝人《猗觉察杂记》和《鸡肋篇》据以为证,认为称妻父为“丈人”系始于此。新版《辞海》“丈人”条下,也引了此证,加以确认。本人认为,权威《辞海》有武断之嫌,违背了后随先说的规律。

【第99句】:【人无再少年,花有重开日】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17725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