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界面新闻上比较火的心灵禅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问:“慈悲与爱顾相似而实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愿闻其说!”答:“慈悲是理智作用,爱顾是情感作用,爱有分别,慈尚平等。”——李炳南居士

【第2句】:若观无相法,无相即为相。若言修无相,即非修无相。若舍诸贪着,名之为无相。取是舍贪相,则为无解脱。(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四

【第3句】:佛性有六,何等为六?一常,二净,三实,四善,五当见,六真。复有七事,一者可证,余六如上。《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第4句】: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禅机与妙用,要时时反求诸已,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内心始终保持平淡,不起分别,一切都坦然面对,如实面对,这就是禅的表现。

【第5句】:世间所有缘分,原本都是寻常的、平淡的。是因为有些故事流转了千年,有些等待辗转了几世,才令人觉得今生的遇见,是多么不易。

【第6句】:如果明白“一切现成”,何用劳烦于唯心与唯识?佛法一切现成,人们 却总是向外去找。“一切现成”,当注重对现前一切的感悟,注重当下。

【第7句】: 各有各的专长,各有各的短板。有短板没有关系,你可以力 所能及地补齐。倘若实在没有能力补齐也不要紧,发挥你的专长就是 了。一个人只要尽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就没有虚度人生。不 能原谅的是,能够做好的事却不愿也不屑去做。世上没有完人,不脚 踏实地者则往往成为废人。

【第8句】: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唐)湛然《始终心要》

【第9句】: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第10句】: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无量寿经》

【第11句】: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为邪见,死堕地狱。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邪见,死堕地狱。可避不避,可就不就,玩习邪见,死堕地狱。可近则近,可远则远,恒守正见,死堕善道。《法句经》卷下,地狱品

【第12句】:我们往往习惯于将所有的一切寄托在家庭、金钱、名闻利养等外在的因素上,并不知道幸福与快乐、真理与觉悟来源于内心的本性,这是很可惜的事。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加稳定富足的生活而忙碌地工作,拼命地赚钱,往往忽略了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体疾病与精神压力,这更加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第13句】:一个人倘若一味执著于拥有,执著于将物质牢牢抓在手心,他的人生是不会有所进步的,正如一个道场(佛教术语,道场原指佛成道之所,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若不肯放弟子出去充实自己,便不会有前进的空间。

【第14句】:大气是总能高屋建瓴地去看待问题,让人感觉厚重,像一本好书,让人荡气回肠,不轻不浮,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都不会感觉索然无味,一旦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第15句】:【佛学大师经典文案】将一份善意珍藏于心,为身边的人送上祝福怎样让内心充满阳光?佛日: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16句】: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小小的缺角,这块小小的缺角用 一生也补不全。那个缺角是希望和绝望轮番上阵的战场,总是充满硝 烟和无声的厮杀。没有人一生都处在希望之中,也没有人一生都总是 绝望。

【第17句】:若闻恶口骂詈肘,其心不动如法住,观察音声如虚空,即是无上之口忍。《大集经》卷十五

【第18句】: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

【第19句】: 许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毛病,正因为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结果患 得患失,徒增压力、痛苦、沮丧、不安,一无所获,真是越想越得不到。

【第20句】: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看起来再完美的物体也会有瑕疵,但它的功能丝毫不受影响;再有成就的人也有缺点,但他的缺点并不影响他的成就。

【第21句】:道德的升华,关键在于“忍”。假如每个人都有一分忍辱精神,就不会凡事斤斤计较。

【第22句】:【天天禅语】过度的欲望会导向贪婪——一种极度扩张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实际的期盼。想要矫正贪婪,只能从内在的满足一开始。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没有痛苦、无有疲劳,还会获得身心自在。056。

【第23句】:问:“人人若离开恶人,究竟恶人要望谁救度他去归正路呢?”答:“此分菩萨非菩萨,有正知见无正知见而言,菩萨有大慈悲,一例普度,自于恶人而不远离。有正知见者,纵不能化度恶人,亦不致被恶人转变,离与不离,无益亦无害也。若非菩萨,又无正知见,试问亲近恶人,果何取乎?”——牵炳南居士

【第24句】:天堂本来是黑的,只有天使才是亮的。天堂因天使之纯净而显现美好,地狱因魔鬼之邪恶而显现恐怖。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地狱随心而现,随识而变。

【第25句】: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第26句】: 佛说:“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意思是做人、做事都要把握重 心,实实在在,要除去那些浮华、虚伪的心态。花自飘零水自流,倘若是 心中存了自然的法则,多一些“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豁达,生活就会平静 怡然。

【第27句】: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 83经

【第28句】:【古风基地】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苏轼偈语禅诗。

【第29句】:有一首禅诗这样写道:“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做禅床: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在刀山剑树中安然静坐,于劫火烧来时仍能静定参禅,这是一种非凡的修行。

【第30句】:沉溺于后悔,巧言善辩,沮丧与昏沉,眷恋,以及犹豫不定,要知道这五种情绪是大盗贼,他们盗取了你无限的增上财富。—_慧律法师

【第31句】:人生若欠缺爱,日子将了无生趣,毫无意义。如果有了爱,却只局限于染著的小爱,则容易损人毁己,造成伤害。所以,应该发挥无色彩的清净大爱,让自己爱得欢喜,让被爱的人自在、没有压力。

【第32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即使说得一丈,也不如行一尺。从报身再有所 思量,就有变化身,这就是化身佛了。你应该觉悟,应该修行,以身作则, 而非尽讲口头禅。

【第33句】: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此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修成正果。

【第34句】:赢得祝福,解除诅咒!人要收集助力(阳气),消除阻力(阴气)。说对方不好是收脏,看对方都好是聚灵。看人不对就是把别人不好的东西收到体内,那就是病毒!看人好就是收集阳气,随时补充好的能量!任何人只要你把他看成佛,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反之你把他看成傻瓜,就只能得到傻瓜的结局!

【第35句】: 没事不惹事,遇事莫慌张;人生要从容,凡事向前看。生命 百年短,聚少离别长;隐约定数在,勿念亦勿忘。

【第36句】:【惜缘】在晨钟暮鼓中,初雪飘落,初雪消融,世间万物大约都是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吧。我说:我想忘记。【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的拥有的更多。

【第37句】:很高兴最近头一次看到134个国家参与了为保护地球而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千万根蜡烛被点燃。无私的爱心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的同时,带给众生慈悲的温暖,又发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众生的痴暗。

【第38句】: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第39句】:德国的格里特说:“应当教给思考方法,而不是教给思考好了的事。”我们所能看到和读到的固然都是事实,但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关键不在你做了多久,重要的是是否有进步。明确判断才曩正心的根本。

【第40句】:做人应有一分自己的志向、愿心、趣味。人生如果没有志向,即如握笔画图,不知要画什么?东涂西抹,终究不能画出完整的图形。

【第41句】:【禅语感悟】 佛陀的叹息,也是我们的叹息。一念善,可以让健达多有缘得以脱离 地狱苦海。一念恶,也可以让健达多重新沉沦地狱苦海!如此,我们还能 轻易忽视任何一个微小的念头或因缘吗?

【第42句】: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动治百动。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第43句】: 年轻时我口若悬河,嘴巴比脑子快;中年后,我木讷无言, 非深思熟虑不敢开口。年轻时,心里搁不住事情,天天生龙活虎;中 年后,事情喜欢搁心里,日日难免愁眉。

【第44句】:人最忌讳跟别人比较,因为比较容易起分别心。分别心会使人产生贪、嗔、痴三毒,引导一个人不断追求,从而否定自己如来的生活。——郑石岩

【第45句】:不要害怕去爱:斩断你的犹豫与怯懦不要让羞怯或自尊阻止爱的表达,爱不能将就,更经不起蹉跎和等待。

【第46句】:第一,须尽职业以报他人——父母、师友以及社会——资吾生命之恩。世间资生事业,皆与佛法不违背故,学佛应自利利他故,累人负己,是无业流氓;寄生偷活,是邪命故.取巧坐收,是盗行故。(民国)太虚《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

【第47句】:极少有人会想到:今日平安健康,明日是否还能行动自如?今日财势顺利,明日有无不测?人常处于“悔不当初……”的懊恼中,想做却力不从心,后悔又已太迟!此时不仅罪业层层叠叠,甚至到了临终仍惶惶不知所归。

【第48句】:山中住万叠,千重谁伴侣?纵使知音特地来,云深必定无寻处。——《法演禅师文案》

【第49句】:对人生抱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使得只想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情,同是试图深入封闭状态中并勇往直前的心情之间的矛盾,总是使自己陷入孤独,并且成为我们总是嘟囔着人生真没意思那句口头禅的根本原因。

【第50句】:【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学佛人不要以消极的心态,为逃避责任和现实而选择修行,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愿意追求生命的觉醒之道而选择修行,毕竟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爱心和内心的觉悟是最大的收获。

【第51句】: 百善孝为先,及时尽孝心 世界上有很多事都可以想办法去弥补,然而,错过行孝的机会则永远 也无法弥补,只能空留遗憾,追悔不已。

【第52句】:佛经说: “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因为烦恼来自人的内心,物质欲望难以弥补心灵需求,所以无论上智下愚,常通过参禅打坐、拜佛礼忏、听经闻法、阅读三藏,来去除内心的苦恼,充实精神的空虚。

【第53句】: 一言禅 将粗话打磨成艺术的那是文字高手,将艺术还原成粗话的那更是高手中 的高手。

【第54句】:入迷称作失,人悟称作得。得失在于人。真正了悟了人生道理,即便在喧嚣红尘中,心也能逍遥于山谷,放旷于城镇,精神则是超脱的。

【第55句】: 儒、道、墨三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儒家坚持的“仁、 义、礼、智、信”,道家强调的“不争之争”,以及墨家推崇的“兼 爱”,是它们各自不变的精神内核,三家的精神内核融汇成不变的中 华传统文化内核。变则是一种绝对,它至少衍生了两种结果,一种为 文化内核输入正能量,一种则产生负能量。

【第56句】:应勤修愍破戒者,谓以大慈悲,拔济犯罪,安置菩萨净戒中故。“四十华严”卷三十一

【第57句】:以法求财,不以滥取,以乐自供,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知识,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2经

【第58句】: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身上的习气在某些时候会成就他的事业,但在某些时候却成为一种致命弱点,让他一败涂地。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过无数次尚不能吸取教训,那他真是无药可救了。

【第59句】: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第60句】: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温暖,走出或泠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第61句】:禅是抵达心净的必经之路,征途漫漫,虽有风雨却仍有彩虹在云端绽放的美丽,虽有激流却仍有水花在阳光下飞溅的绚烂;虽有歧路,亦有坦途;虽有悲伤,亦有欢乐。悟道,得禅,心净则处处都有佛祖菩萨的无量功德。

【第62句】:平常心是清静心,是光明心是博爱心,是敬业心,是正直心;平常心是超脱名利,不溺欲海……事事平常,事事不平常。平常心,实不平常。

【第63句】:不要用至亲至爱来要求亲人,亲人之间也会萌生世俗尘埃;不要用至纯至沽来要求朋友,朋友之间也会有功利色彩;不要用真情真爱来要求伴侣,伴侣之间也会有磕磕碰碰;不要用最甜最美来要求生活,酸甜苦辣才能组合人生百味。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杂质,才构成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多姿多彩的生活。

【第64句】:我知道,我总也走不进与你相濡以沫的烟火。我知道,时光老了,我依然在。待所有的过往,终将成为过往。我只静守一份佛前的禅音,拈花一笑。安然着,时光里一份执着守候的静好。

【第65句】: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法句经》卷上,述千品不顾身命,唯愿勤修一切智道。《华严经》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66句】:我们一生中的幸福与快乐,都源于他人的爱心、关怀和奉献。我们要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育,感恩朋友的陪伴,感恩大地、房屋、公路、桥梁、公园、流水、一尘一土、一草一木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我们要时刻心存感激之情与回报之心。感恩回报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护环境和关爱生命。

【第67句】:喜欢倚窗静坐,在一曲云水禅心里,静心,清心,养心,安静喧嚣里的自己,打磨岁月留给尘世的沧桑与无奈,将纷杂融入禅音,随风云散尽,待心素如简,待心清若水,烟火流年里,愿时光从容,愿岁月悠然,愿人生花香满径。

【第68句】:包容: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包容与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第69句】:若比丘,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正智。《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2经

【第70句】:参禅以悟为究竟,若要体会开悟之无限风光,须向日常为人处事中久久 厮磨,且将习以为常之我执法执转为陌路,方有新途可涉足,此为觉悟 之路吗?莫管。且于此路上阔步而行,虽尘沙飞扬,看我往来自由。

【第71句】: 做一件事,所有的结局你不能定,但所有的开始都是你自己 选择的。你有选择开始的权力,但没有左右结局的责任。这比人生要 公道一些,因为人生的开始和结局你都不能选择。

【第72句】:禅师所提这首诗只是求认得声音,但诗的深意,却是小姐要听到声音的情郎,能体会一声声呼叫中掩藏着的那颗心,知道他在这里,进而能彼此两心相惜。

【第73句】:直截根源,不存知解。当阳露出,不费纤毫。若也眨起眉毛,早成蹉过;才落拟议,便隔千山。——《鼓山文案》

【第74句】:当我们真正参透了因果循环、了悟了生之大义、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时,就一定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度过生活的困境。

【第75句】: 世人总以为恶小为之并无罪,但佛祖却将你的行径看得一清二楚,恶 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不到。佛要我们做个好人,其实是在为自己祈 福。如果你世世都为恶,也许你连做人的机会也会失去。

【第76句】: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回的出离;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第77句】:正如一位著名人士所说:“财富不是指人能赚多少钱,而是你赚的钱能够让你过得有多好。”过得好并不意味着银行存款多几个零,也不是生活多么奢侈,而是要过得安宁和满足。

【第78句】:欲人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人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文殊说般若经》

【第79句】:佛说,清静得福报。世人饱受尘世喧嚣之侵扰,遭受嗔怒怨恨之毒 害,难以享受清静之福。只有保持心中安宁,方能摆脱私心杂念,方能修 身养性,得清静之福。

【第80句】:与其说我念佛号,不如说名号吞噬了我。被名号吞噬,成为如来法身腹中的众生,又岂能不往生?蚕吃进桑叶,吐出柔软洁白的丝。名号吞噬了我的烦恼,吐出安心的喜悦。

【第81句】: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静坐 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第82句】:一、报恩尽责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64经佛言

【第83句】: 坐在窗前的书桌上浏览次第醒来的世界,尽情地享受这夏日 早晨的微风,我在陶醉中油生一种感动。多好!游荡的灵魂又回到了 我的肉身,我的影子也和我一道起床,我的生命之船越过了夜晚的惊 涛骇浪,希望的天使带我走进全新的晨光。我要向你们问候,朋友, 在生命的新起点,我们依旧在一起!

【第84句】:十四、布施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第85句】:吝啬、贪婪的人应该知道,喜舍结缘是发财顺利的原因,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布施的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去做,同时也别忘了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否则,就不是纯粹的施舍。

【第86句】: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一《佛陀的格言》

【第87句】:本自深山卧白云,偶然来此寄闲身。莫来问我禅兼道,我是吃饭屙屎人。——《育王净昙禅师》

【第88句】:世间绝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也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你付出了多少,才会收获多少。既然是自己得到了又不愿再失去的东西,就必须对自己所拥有的负有责任。对它们负责任就是在尽自己的使命。只有这样,人生会因我们的负责而充实和美好。

【第89句】:《大学》中说“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达到最理想的境地,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才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第90句】: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第91句】:我在佛教的环境中出生成长,除累积佛教知识和形式上的修行外,内心的贪嗔痴及习气并没有减少。遇到我的恩德上师后,他老人家对我针对性地引导,窍诀性地指点,在他的慈悲和加持下我被自然降伏。上师调伏了刚强的我,度化了难化的我,我坚定地相信:上师是佛,上师是法,上师是僧,上师是宝的根本。

【第92句】:【成功与失败】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成功是成功之父,失败乃成 功之母。

【第93句】:怀抱理想,不放弃任何机会,就能给自己带来奇迹。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那么就在此刻,想好自己的目标,确定前进的方向。

【第94句】:【信心】信,从人、从言,即以他人所说的话为信。信,是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以对方所说为准。信,以闻信为主,而非眼见为实:主观感受上明明有我,可是佛说无我,信佛就要信无我;肉眼没见到极乐,耳闻佛说有极乐,则信有极乐。

【第95句】:一个人一旦有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便会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抱着享受的心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精力充沛地昂首向前,任何时刻都不会丧失热忱和创造力。相反,一个人若是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遥远目标努力,那么,他在梦想破灭的同时,就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打击。

【第96句】:人生好比爬坡。要找一个上好的目标,以短暂的人生朝这个目标迈进,中途不能懈怠。因为上坡时一旦松懈,就会倒退;也不能把目标设在峰顶上,因为一山比一山高。要选择最佳、最适当的峰顶勇往直前,日积月累,最后功德成就才会大。

【第97句】: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第98句】:三世魂牵,唯君是念。若可,我愿退去尘世的锦衣,在烟水之湄化身为莲,飘渺出尘,临水照影。我会盈一份云水禅心,优雅娉开,任时光荏苒,风云来去,不悲不喜,只等君来。

【第99句】:施为后世粮,要至究竟处,善神常将护,亦复致欢喜。《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18342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