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普利策获奖者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

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投影一组的资料图片,如“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投影出示课题:)二、 整体感知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1句】: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

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第2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

【第3句】: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②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工厂”让人最受震撼的是: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

三、 精读品析教师: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第1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

【第2句】:教师点拨、肯定、补充、归纳,明确: ①“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②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第3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四、 感悟提升让学生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如下问题:

【第1句】: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2句】: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第3句】: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讨论明确:

【第1句】: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第2句】:“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第3句】: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二)、教师小结: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暴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五、拓展迁移(播放中苏菲与女儿生离死别的片段)让学生阅读下面的选文 ,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阅读感受,不少于300字(课外完成)①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②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③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④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

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⑤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⑥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

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六、板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 、温和的微笑……一、导入昨天我们观看了电影,相信大家对于奥斯维新集中营的印象是怎样的

请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这里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怎样的二、分析课文

【第1句】:参观者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架

【第2句】:作者没有描写集中营是怎样残害“犯人”的,而是一再描写了参观者表情的变化请找出这些句子,并指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开头,他们表情茫然”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 人们表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三、细节分析除了参观者的表情描写外,还有一些环境细节的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下面我们就对这样一些环境的描写进行赏析

【第1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明确]: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

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这一切与布热金卡的历史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与它最相配而现今,两种不相配的东西结合在了一块,所以作者感到“可怕”在这里无一句控斥却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了情感上的震撼和心里上莫名的压抑

【第2句】:“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些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是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究阻止不了声明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声明的毡房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声明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第3句】:”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明确]: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里那数以千计的已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

四、合作探究

【第1句】: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而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它和我们过去读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般的新闻很客观,相当冷静,而这篇文章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里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第2句】:本篇新闻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大奖,获奖就要有颁奖词,下面就请同学继任合作,尝试为这篇文章设计颁奖词,要求从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两个角度来设计[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于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民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五、结语 奥斯维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及时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维辛有关在这里,奥斯维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师:课前大家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部分):有师:阅读课文前大家听说过奥斯维辛吗

生:集中营、二战、犹太人、屠杀……师: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下面,我们用带着大家走进奥斯维辛(播放电影片段,播放器故障,没打开)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这是银幕再现的历史那么今天来到奥斯维辛的人会什么感受呢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的感觉并且从文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说这个词(学生读课文)师:不少同学已经看完了课文请你思考一下,你会要用哪个词来概括,这个词可以是文章中的,也可以是文章之外但一定要用文中一个具体的例子解说先请一位同学来,这位女生,准备用一个什么词

生一:我觉得现在的奥斯维辛和以前的不一样以前的奥斯维辛是“恐怖”,现在的是“安静”“安静”的例子在第1页第一段,“恐怖”的例子在第1页第五段师:旁边一位,你会选一个什么词

生二:“讽刺”这个词贯穿在全文,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犹太人死亡的牢笼,而现在这里却是孩童嬉戏的地方,阳光灿烂对待历史,人们是来旅游观光书中有一句话写得好:最后一段说这里没有新鲜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也是一个讽刺来到这里看到的都是恐惧,有什么可报道的

师:请坐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发现你和同伴找到的例子是相同的,都是环境描写,但感受不同我刚才的问题是文中具体的例子还有什么具体的例子

可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生三:我觉得是“噩梦”出现在第二段,每场梦都会有梦醒的时刻,奥斯维辛在梦中是一个黑暗的无底洞师:很有趣大家的例子都集中在一点,环境描写上除了环境描写之外呢

生:挣扎例子在倒数第二段,“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绝望中的挣扎——而微笑”前面描述奥斯维辛的可怕,最后却点出在可怕的环境下有一个温和的微笑师:所以你认为绝望中不乏希望,是吗

她读出的是这是人物描写,一个温和的微笑其实文中可以读出许许多多具体细致的描写,环境,人物,看看还有没有生:还有语言描写倒数第二段:“……够了”师:我举一个例子好吗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参观者”……对参观者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是不是可以传递出某种特别的感触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

就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文中最主要的手法:细节描写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你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感诉于读者的想象力,在心中唤起具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影片《辛》:夜里,德军找来大夫,持医用诊听器来勘察楼层夹缝中是否有人藏匿……诊听器本来是给人以生的希望,在这里,却带来死亡的信息——生的荒谬

师:请看一张图片(出示图片——集中营的大门上有三个词,组合起来就是:“劳动使人自由”)看了这一细节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讽刺师:这个细节里传递出一个信息、思想,就是哪个灾难岁月中,一个莫大的生命谎言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讨论,在刚才找出的细节中能不能思考它们所引发出来的思想(同学思考讨论)师:(提示)讨论应该是交头接耳的,而不是埋头苦想哦(同学开始自由讨论)师:我看到你们刚才讨论得很热闹,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对某一细节的思考说出来生:还在思考师:那就把思考的问题提出来生:文章中“参观着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什么

师:“为什么会羞红了脸”,哪个同学来回答

如果你无法回答,就把你的某一细节思考说出来生:第2页的第二自然段师:能否告诉我“惨状”是什么

生:生命的消亡师:后面的两位女生——生:第2页第三段最后一句,“在德国人 怒放”这句比较讽刺,反衬犹太人被屠杀师:这个细节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首先我想提醒大家,这篇文章是二战后写的,不存在讽刺,而是一种憧憬“雏菊花”是什么

“雏”是年轻的新的生命师:在这里我听到了两种声音因为他们所关注的细节不同,感悟也不同我发现同学们关注到文中两种非常鲜明的细节特征:黑暗的,让我们读到了生命的消亡;与之相对的是光明,读到了雏菊,微笑也就是我们在读到生命的消亡的同时,也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师:刚才说的都是生命,有没有不谈生命的我们来关注一个细节第2页的第五段,(多媒体显示图片——一个长条盒子)师:刚才有人提到“羞红了脸”,大家看到这幅图片有什么感想

生:“反省”二战后经济发展,人的观念改变,现在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忘记了过去,看到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地方,会想到曾经的贫穷 师:它让你想得到是“贫穷”

生:不,是“丑恶”,它限制了人身自由师:很好,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为什么会“羞红了脸”

因为尊严受到冲撞可见,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见微知著不仅是展示二战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场景,更希望通过展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师:有一句话说,中国的人性自觉是从文革以后开始的,西方人性的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的师:对于细节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思考仅仅是生命的消亡,人性的丧失,读出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文章审美所在师: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这是外国作品,有不同的译本它有另一个译名——《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师:课文为什么不选择后一种呢

比较一下两者的不同提醒一下,第二种译名觉得很熟吧

对,答案就在文本中细心地读

【第1句】:

【第2句】:3自然段这三段中是否反复出现一个词

生:“可怕”师:刚才你的感受是“平和”,你再站在作者的角度斟酌一下,这里的“阳光明媚”为何会觉得“可怕”

生:相冲突的,历史是残酷的,我也不太理解,“一切都可怕得颠倒了”,我不理解师:这位同学,你理解吗

生:历史在远离,现今人们对历史的反思,抛开噩梦,把这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这里嬉戏从作者的用词可看出,作者不仅是为了对比,我一开始认为是“讽刺”,也是一种反思吧

师:这里作者“怕”什么

生:怕悲剧重演师:为何有此担忧

生:一切恢复平静后,面对阳光明媚,作者不希望历史重现师:他怕人们对曾经过的历史……生:遗忘

师:很好可以体现一个话题——“忘记与铭记”也就是为何以“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为题的原因,过去的一切可能被遗忘了亡国先忘史,怕的就是这个师:正如文章中“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提醒人们铭记,有一种“不安的心情”——怕(多媒体出示一段话)(文学)惟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这样,它才可能返回人类的心灵,获得为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和力量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施罗德师:从中我们也读到了记者的责任,那就是牢记历史师:我自己在阅读时有一个失误,没有发现这是一篇新闻稿有同学注意到这一点吗

生:有,开头的“波兰布热金卡电”师:如果我把电讯的开头拿掉,你还会觉得它是新闻稿吗

它与过去阅读的一般的新闻稿有何区别

生:修饰词太多师:能否举个例子,什么是修饰词

生:形容词,像我们做的阅读理解师:我能不能帮你补充以下,你是不是觉得过去阅读的新闻很客观

修饰词呢

生:可怕,恐怖,都是表示内心的词语师:我帮你说:一般的新闻很客观,相当冷静,而这篇文章带有情感,突破了新闻稿“零度写作”的原则,让我们感受到记者的情绪,读到了记者的使命感还有吗

生:细节这篇文章具体、细致入微的描写很多师:我们阅读一篇新闻,除了要关注形式上的创造,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关注到新闻的价值所在,本文的价值在哪儿

师:我选择了普利策的一段话(多媒体显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师: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

先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莫里斯&8226;梅特林克,比利时著名的象征主义戏剧家,一部六幕十二场的童话剧作《青鸟》对世界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剧表达了对探索人类真理的努力,强调幸福就在人们身旁,只有慷慨地把幸福给予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幸福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作品的风格具有深远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传统的文学形式迥然不同他才华中蕴含着的理想主义特征已经上升到一个神秘的精神境界,它拨动了我们心灵深处纤细的心弦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

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同学们试写颁奖词——多媒体显示上述新闻或作品的颁奖词:)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因为他作品的风格具有深远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传统的文学形式迥然不同他才华中蕴含着的理想主义特征已经上升到一个神秘的精神境界,它拨动了我们心灵深处纤细的心弦(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颁奖词的写作一人执笔,准备交流)学生分小组交流颁奖词:小组一:因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他作为记者所具有的正义感、使命感让他的新闻报道突破零度报道的界限正式他的正义感与使命感重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良知师:提一个小小的意见,颁奖词重复出现了“正义感”和“使命感”语言不够简洁有请下一位——小组二: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细节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望小组三: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高度给人的心声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师:写得好,相当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又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师:再看一个小组,写的特别有创意——小组四: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师:我也展示一下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记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更记住“奥斯维辛”

师:好,下面是课堂结语——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索尔贝娄及其作品简介

索尔·贝娄(Saul Bellow, 1915年6月10日-2005年4月5日),美国作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普利策奖获得者。

代表作《洪堡的礼物》。

1915年贝娄出生在蒙特利尔一个俄国—犹太血统的移民家庭,在他的父亲被牵连进一个贩卖私酒的纠纷之后,全家都搬到芝加哥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在芝加哥,贝娄的想像力变得丰富起来,而他的思想也开始萌芽。

在经历了西北大学的人类学研究、芝加哥的平民生活和被卷入政治纷争的青涩岁月后。

他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从事写作,中途去了一趟墨西哥,希望拜会被流放的俄国共产主义作家托洛斯基(不幸的是托洛斯基在他到达的前一天被杀了.)贝娄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于1944年发表,紧接着《受害者》在1947年横空出世,在欧洲都引起了巨大反响。

然而,在《奥吉·玛琪历险记》里,他试着去描绘在大萧条期间芝加哥的第一代美国犹太人的流浪生活,这是贝娄写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奥吉·玛琪历险记》是贝娄风格的初次亮相,尽管作者自己并不觉得此书文笔足够成熟,并且马上推出一系列在他看来文字老到,更具美感的文字,它们是1956年的《且惜今朝》和1959年的《雨王汉德逊》。

后者几乎可以说是他最负盛名的喜剧小说,连同他1964年的作品,《赫索格》,是贝娄自己的事业高峰同时也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小说的高峰,令之后的作家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上世纪60年代末的嬉皮士们却并不喜欢贝娄,他们把他视为墨守成规、大男子主义、种族歧视以及精英意识的代名词。

而贝娄的反击是《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在里面他嘲弄当时统治着美国社会的嬉皮士作风和浅陋的佛洛伊德世界观。

对于现代生活的批判让人们感觉到他逐渐变成了右派,他在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就大行批判之道,人们于是称呼他为一个由激进分子转变了的新保守派。

“让我多花点时间来看看这个工作吧,”贝娄说道,“提及私生活,混乱或者几近疯狂;说到家庭,丈夫、妻子、家长、孩子,都困惑而迷乱;再看看社会风气、人际交往以及性行为,更是世风日下。

个人混乱了,政府也晕头转向了。

道德的沦丧和生活的潦倒是我们长久的梦魇,我们困在这骚动的世界里,被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所困扰。

”无可厚非,贝娄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1975年《洪堡的礼物》的发表间,当然了,他写作生涯中的小小说成果也相当惊人。

他的作品远远超出了曾经误解或忽视他的那些新浪潮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所能估计的价值。

正如诺贝尔的获奖理由所概述,贝娄是一个“对于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的作家。

“康拉德说得没错,艺术是试着去发现世界,从现实生活中,也从物质中,去发现生活的根本、永恒和精髓。

”贝娄的存在就是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这位现代的大师级人物,笔耕不辍,并且延续着小说的魅力。

他同司汤达、康拉德、狄更斯、福楼拜、德莱塞这些伟大的文字实践者齐名,不以古怪作噱头、不借时髦为卖点,而以其对人性的刻画见长。

现在他加入了他们在天堂的聚会,索尔·贝娄需要的惟一的墓志铭是——

开始工作不会想换别的地方,她一直鼓励我,就这样我坚持下来了,她说

康多莉扎·赖斯  她是继克林顿政府的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国务卿,也是第二位非裔国务卿。

赖斯能讲流利的俄语,是苏联武器控制问题专家。

她还学过9年法语,能弹一手好钢琴。

  罗萨·帕克斯  “她静静地坐在那儿,然后世界就为之改变”。

  1955年12月1日,42岁的黑人妇女罗萨·帕克斯拒绝在公共汽车上站起来为白人让座,因而违反了种族隔离法,随即被捕。

法院判处她14美元的罚款,但她拒绝这么做,并在法庭上对种族隔离提出了挑战。

这一事件引发整个美国黑人族群为争取人权而奋起抗争。

195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公共汽车上种族隔离的做法违背宪法。

这最终导致1964年《联邦民权法案》的出台,该法案禁止公共场合的种族歧视。

  马丁·路德·金  45年前铿锵有力的《我有一个梦想》至今仍回荡在人们耳边,马丁·路德·金因此名垂青史。

作为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他领导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大游行”,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和就业,这一切为他在1964年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我有一个梦想》之后,马丁被誉为近百年来八大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杰西·杰克逊  人权运动家杰西·杰克逊牧师曾于1984年和1988年参加了民主党内的候选人选举,1984年在黑人选民集中的首都华盛顿和弗吉尼亚等5个选区胜出,1988年在密西西比州的得票率高达45%,掀起一股不小的旋风。

美国民意调查中,被问及谁是最重要的黑人领袖时,15%的受访者选择了杰西·杰克逊。

  科林·卢瑟·鲍威尔  原美国国务卿,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四星上将。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任该职的黑人,也是最年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由于在海湾战争中的“卓越贡献”,他获得美国的最高荣誉——金质勋章。

鲍威尔把非裔从政的历史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杰奇·罗宾逊  他是第一位出现在美国职业体育联赛中的非裔美国人。

1947年,他披上了布鲁克林道奇队的球衣,成为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中第一个非裔球员。

有作家评论说:“罗宾逊在那个年代告诉所有美国人,一个黑皮肤的人是可以自由地奔跑在棒球场上的,美国是无所不能的。

”  埃尔文·约翰逊  “魔术师”约翰逊将更多的理念、智慧和技巧带到了篮球场,使得篮球运动的观赏性和竞争性在上世纪80年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约翰逊无疑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球星之一。

  卡蒂斯·库克斯  库克斯最令人佩服之处,在于肯从中量级拳王宝座走下来进入教坛,并兢兢业业服务拳击运动40多年,成为拳坛导师。

他也因此入选声望最高的国际拳击名人堂。

  穆罕默德·阿里  20世纪拳坛诞生的最伟大的英雄,曾3次获得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

1980年10月阿里对阵霍姆斯的一场比赛,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多达20亿人。

对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来说,一代拳王给他们的印象,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哆哆嗦嗦点燃火炬的令人沉重的一刻。

  杰西·欧文斯  1936年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他独获100米、200米、跳远和4×100米接力4块金牌,创造了一人在一次大赛中独得4枚奥运金牌的奇迹。

  泰格·伍兹  在很多黑人不被允许参加高尔夫比赛的时代,泰格·伍兹完成了自己的锤炼。

1997年,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美国名人赛冠军,奠定了自己在美国乃至世界的王者地位。

泰格·伍兹是全球收入最高的男运动员,福布斯曾预计他在2010年前将成为一名10亿美元级富豪。

  科比·布莱恩特  1996年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N BA,他在N BA的12年里,常规赛得分王、常规赛M V P、全明星赛M V P、扣篮冠军……几乎所有的荣誉都得到了。

他被誉为最接近“篮球之神”乔丹的人,单场砍下81分的纪录,在NBA联盟现役球员中无出其右。

  威尔特·张伯伦  美国职业篮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也是NBA历史上第二位取得伟大成就的中锋球员。

  卡尔·刘易斯  他被誉为“欧文斯第二”,美国黑人田径超级巨星,共参加4届奥运会,捧回9枚金牌。

  威利·奥雷  1958年1月18日,威利·奥雷成为第一个加入职业冰球联赛的黑人球员,他因为病毒感染而右眼失明。

在他参加的比赛中,极端种族分子曾把一只黑色的死猫从看台扔到了冰场上。

尽管奥雷的运动生涯历经坎坷,他踏出的这艰难一步,为后来的非裔运动员铺平了道路。

  阿瑟·阿什  阿瑟·阿什生于有强烈种族隔离传统的城市里士满,他是第一位非洲裔的美国戴维斯杯队员,也是第一位世界排名第一的黑人网球运动员,在那年美网公开赛的颁奖礼上,他的冠军感言猛烈抨击了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

  迈克尔·乔丹  无论后来N BA世界里如何英雄辈出,迈克尔·乔丹仍是公认的全世界最棒的篮球运动员。

他所创下的神话,至今仍广为传颂。

  泰拉·班克斯  杰出的黑人超级模特,会说话的眼睛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她在竞争激烈的模特生涯中一直处于不败之地。

她一直是美国顶级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V ictoria& apos;sSecret)最宠爱的模特,先后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50名女人”。

同时她的头脑也让她年龄渐长之后仍能将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她创立了T yraB anks奖学金,并有自己的公司,由她制作并主持的选秀节目《A me ricannex ttopm odel 》(美国超模大赛)已举办了11季。

  王子  他可能是历史上最多才多艺的音乐家。

王子是当前唯一纵横驰骋于摇滚、流行、R & B、电子、说唱和黑人灵歌等多个领域的音乐人。

评论家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王者’,但只有一个‘王子’

只有他可以挑战传统,可以漠视乐坛的所有规则。

”  乌比·戈德堡  公认的好莱坞真正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实力派演员,主演过《修女也疯狂》,因《人鬼情未了》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丹泽尔·华盛顿  在好莱坞的黑人影星中首屈一指。

曾有人评论他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黑人,而是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伟大的人。

”  塞缪尔·杰克逊  从跑龙套开始,一路成长为大明星。

1981年凭借《丛林热》中那位嗑药成瘾的流浪汉成为戛纳影展第一位黑人最佳男配角。

1994年的《低俗小说》让他获得奥斯卡与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西德尼·波蒂埃  第一位好莱坞黑人巨星,他的少年时期正是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阶段。

1963年的影片《野百合》为他赢得了第3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这是首位黑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成为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哈蒂·麦克丹尼尔  1939年,因在经典巨作《乱世佳人》中出演奶妈玛格丽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她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奖的黑人演员。

由于奶妈一角的成功,哈蒂后来几乎垄断了银幕上所有的黑人保姆角色。

  埃德·布莱德利  美国《60分钟》首名黑人主持。

一生19次获得艾美奖肯定,被前总统布什称赞为“我们时代最有成就的记者之一”。

  理查德·赖特  黑人作家,揭露社会的矛盾和黑暗面,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因而成为上世纪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因长篇小说《土生子》享誉美国文坛。

  奥普拉·温弗莉  最有权力的“脱口秀”主持人,已获得超过40个艾美奖,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

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通过控股哈普娱乐集团的股份,掌握了超过1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电视谈话节目“奥普拉脱口秀”平均每周吸引3300万名观众,连续16年排在同类节目的首位。

  吉米·亨德里克斯  他是吉他之神,虽然他的成名生涯只有短短4年,但他对电子摇滚吉他技巧的贡献,比他之前或之后的任何人都要多。

他疯狂的演奏与疯狂的人生是一体的,吸毒将两者都终止了。

  伊尔·布拉格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记者。

他出身贫寒却勇敢勤奋,功绩卓越。

  摩根·弗里曼  弗里曼是美国黑人演员中少数不会被限定在专门为黑人所写的角色中的明星。

他曾在迈克·华莱士的60分钟访谈中说:“我将停止称呼你为白人,并且要求你停止称我为黑人。

”  1987年以《花街传奇》皮条客一角获纽约、洛杉矶及全美三大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与金球、奥斯卡提名,1989年因《为黛茜小姐开车》而声名大噪。

  比莉·荷莉戴  最著名的爵士乐女歌手,甚至在她逝世40年后,还是如此。

她是美国音乐史上的奇葩,悲惨的身世、跌宕的经历以及远算不上完美的职业生涯,都没能阻挡她成为无数爵士女伶中最著名以及影响力最大的一位。

酗酒、吸毒、入狱、被强奸以及在事业巅峰期的自毁,都不能掩盖她即使倒嗓仍旧唱彻大众心声的美好声音,那种令人心碎的美至今仍打动无数人的心。

  戴安娜·罗斯  日前,R & B天后碧昂斯将在电影里出演传奇巨星戴安娜·罗斯。

正是有了戴安娜·罗斯,才有了R & B在流行音乐中的呼风唤雨。

最后说一句,她是迈克尔·杰克逊的偶像和老师。

  哈莉·贝瑞  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影后,7次入选美国《人物》杂志评选的“50个最美丽的人”。

2008年,她被《Es quire》杂志评为在世的最性感女人。

  雷·查尔斯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把自己早年在黑人教堂里所学的福音音乐的精神与曲调忧郁的布鲁斯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全新的音乐流派——“灵乐”,因此被尊称为美国“灵乐之父”。

  托尼·莫里森  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艾丽丝·沃克  当今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

1982年她创作了自己最为成功的长篇小说《紫色》,引起美国评论界广泛关注,评论家称其为一部具有永久重要性的美国小说,是一部罕见的作品,她因此获得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他的音乐在世界回响了将近80年,至今无人可及。

每一本关于爵士乐的书,都会提及他的名字。

他对于爵士乐的重要意义,就好像古典音乐的巴赫、摇滚乐的猫王。

  艾迪·墨菲  他擅长扮演玩世不恭油嘴滑舌的角色,并因此在《贝弗利山警探》中获得巨大成功。

一些艺术家,如著名导演斯派克 ·李等人甚至公开呼吁墨菲利用自己的影响说服派拉蒙公司任用更多黑人演员。

  兰斯顿·休斯  黑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杰出代表,被公认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他曾出访苏联,到过中国,自称见过鲁迅。

除诗歌外,他还写剧本、小说、政论,谈论爵士乐,整理黑人民间文学,作品总数在50部以上。

  B·B·金  亚特兰大奥运会最让人惊异的事情之一,就是闭幕式上出现了音乐化石B·B·金,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布鲁斯音乐家之一,号称“布鲁斯之王”。

2003年,滚石杂志评选历史上的百名吉他大师,他又位列第三。

  詹姆斯·布朗  “灵歌教父”,他在疯克、蓝调、迪斯科以及说唱音乐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其音乐生涯持续了半个世纪,影响了几代人。

  JAY-Z  自1996年出道以来,迅速地成为整个东海岸说唱音乐的统帅级人物,他不仅是最顶尖的说唱歌手,还是最出色的音乐制作人之一。

  迈尔斯·戴维斯  拥有世界上温度最低的那只小号。

这位冷爵士大师的演奏缓慢、幽怨,音色中具有些许神秘特质。

他又叫“黑暗王子 ”,是当今小资最爱的爵士乐手。

  克里斯·加纳  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其同名自传。

  保罗·罗伯逊  美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员、社会活动家。

1925年于纽约哈伦剧院举行第一次黑人灵歌独唱会,以优异的声乐天赋和艺术才能为社会各界所瞩目。

  威尔·史密斯  当今好莱坞黑人演员中片酬最高的男星。

他得过数次格莱美大奖,主演过电视连续剧,还主演了数部打破票房纪录的大片,比如《黑超特工》和《全民公敌》。

2007年,他曾表示要参与竞选美国总统。

  罗伯特·约翰逊  首位身家过亿的非裔企业家。

他创办了专为黑人服务的电视台BET,收视人数达到8000万,在黑人中的认同率超过90%。

不仅如此,它还是美国有史以来经营得最成功的黑人公司,2000年11月,约翰逊以30亿美元将BET卖给维亚康姆传媒公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10亿富翁”。

  昌西·贝利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知名揭黑记者,2007年8月2日遭枪杀。

由于他生前仗义执言,在奥克兰草根中享有很高声望,他的惨案令各界震惊。

  斯坦利·奥尼尔  他是黑人担任大型企业高层领导的典范。

2002年,51岁的奥尼尔被任命为美林C EO。

通过不断的灵活调整,这位《财富》500强企业中屈指可数的黑人C EO,成功地改变了华尔街三大投行之一的美林。

6709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