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励志教育国学感言主题班会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有效开展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意思是从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心理学证明,三到六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

幼儿在这段时间里学习国学知识,可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自己是中国人的文化烙印。

通过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孩子自我思辨的能力、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容的生活态度等。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了经典诵读、文学艺术、科技发明,文明礼仪,民族友爱等。

幼儿国学教育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是以游戏,故事、儿歌等方式来完成的,幼儿园是三到六岁幼儿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把国学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身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以不自觉的方式,使幼儿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内心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无意识中养成以中华美德为主要道德标准的良好习惯。

那么,我们可以以下几种方式来针对幼儿普及中国文化教育。

一、经典诵读。

普遍的模式是在幼儿园内部开展国学班(也有社会上开办的国学馆),国学班或国学馆从布置上营造了一个古色古香文化氛围,以三字经、千字文等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典籍以及唐诗为教育内容。

教学方式主要模仿古代书塾教育的模式,要求幼儿以安详的态仪来进行学习。

也有的幼儿园没有单开国学班,但引进了一部分典籍读物作为常规课程。

经典诵读的作用是让幼儿通过熟读和记忆,达到内容与内心的融合,然后在日常生活的某个情境中,得到不自觉的唤醒,从而达到道德情感与习惯的教育。

比如,有一次我带大班的孩子们到公园寻春,有一个女孩忽然发现了角落里一株樱花树开出了一枝艳丽的花,她张口就说:“墙角数枝梅啊

”虽然说的不正确(不是梅花),但其意境用的恰到好处。

还有一次,有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情,我和小朋友们对他进行了了批评并鼓励其改正,有一个孩子就忽然在后面喊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至于“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等等以学习、交往、孝悌,励志等社会层面的内容,则分别从幼儿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

但经典诵读未免有些古板,甚至死气沉沉。

有时候难免拘于形式。

对于3---6岁这些活蹦乱跳,自制力很差的孩子来说,我们一定要从教学时间上做好安排,并在教学手段上辅以图片,多媒体等,以便幼儿容易接受。

二、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区别于经典诵读的,以游戏为主展开的,有目标的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活动。

其教育内容涉及面很广泛,体现在幼儿基础课程五大领域以及文化学习的各个方面,形式活泼多样,不拘一格,一般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体验,操作,交流讨论,肢体表演,游戏等方式,达到对传统文化美学及生活习惯,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的理解。

比较多的是做社会领域的集体教育活动,比如《有趣的生肖》通过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和家人的属相,引导幼儿了解出生与生肖的有趣结合,体验十二生肖轮回的现象;《美丽的衣裳》向小朋友展示了我国多民族的不同服饰风采,并引出主题:我们的衣服岁不一样,但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中国,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艺术方面也可以生成活动,比如大班艺术《画脸谱》,通过观察帮助幼儿了解脸谱的特点,鼓励孩子们动手设计自己喜欢的脸谱,从而了解我国的戏曲文化,同时发展了幼儿大胆创新的能力。

另还有外健康领域如《中华美食》,语言领域如成语故事等。

集体教育活动内容涉及面广泛,能够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且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方式方法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幼儿园指导纲要》及《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与要求,很值得大力提倡。

三、环境创设。

有很多幼儿园把中国特色作为环境创设的主题,形式上有墙饰,吊饰,展览架摆放,楼梯贴等,其内容包括文化艺术,饮食,经典诵读,文明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我园楼道墙体悬挂或张贴了各式各样的戏曲脸谱、文化扇、剪纸、国画等;楼道吊饰则装饰成了中华瓷器的造型,小主题命名为《中华瓷韵》;展览架一般做成博古架的造型,摆放一些以石头、瓶子、粘土为载体的中国元素的装饰。

吊饰以中国戏曲,中国瓷艺,中国剪纸,中国扇艺,十二生肖,四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孝、成语故事绘图等作为题材。

这些装饰首先从视觉上给人以浓重的中国味,使幼儿置身于中国元素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体验

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教育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

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

\ 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

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

《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

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

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

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

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   (三)国学经典中的大量的德育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实际应用。

《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朱熹也指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

因此,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

在实际生活中去操作,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这也是取得显著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   国学博大精深,孩子开始接触国学就会有令人欣喜的变化。

孩子在日常生活及行为中反省自己,找过并纠正自己。

孩子很快就学以致用,到了家中,就开始对照着书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

这种国学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集育人、学习功能为一体,孩子既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   三、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一)教材,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水平。

国学经典有很好的道德教育意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所有的小学生去学习。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要选出恰当的教材,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行为到习惯的道德教育。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以选择内容浅显、便于理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著作。

\ (二)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育这两个字,教,《说文解字》讲是上所施,下所效。

育字,是养子使作善也。

因此教育的根本是长孩子的孝心,培养其德行,教他向善。

道德教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才有威信、有说服力。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首先要学习的不是小学生,刻不容缓要学习的是老师,教人先教己。

所以说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其深厚的做人道理融于师生的每一天,融于人的行为的每一刻,融于人生的每一件事以及做每一件事的微小细节。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教师更应如此。

一个老师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一定要给孩子做好的榜样,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观念的转化。

国学经典中,固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将传统的观念向现代转化。

山大文史哲研究院刘心明博士指出: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化是国学教育中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既要在孩子们身上实现文化传承,又要注意不要让年轻一代墨守成规。

如二十四孝中黄香暖席的故事,放到今天,一般家庭早已不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领会的应该是那种为父母分忧、体贴父母的孝心。

\   (四)在教育方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应化枯燥为生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第1句】:游戏法。

适当增加游戏环节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试着将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   

【第2句】:情境法。

情境法则是顺应小学生的天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学习古代文献的意境、情景。

优美的古典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动画,使学生的身心融入到国学学习中来。

\   

【第3句】:诵读法。

诵读法是我国传统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实践证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明显的训练和提高了记忆力,并且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理解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教师组织学生的诵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等等。

\   

【第4句】:活动法。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一定的活动,如配乐诵读,情景剧比赛,使得学生通过活动,创造一定的真实情境来加强自己的理解与领悟。

\   总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内容。

我们要从国学热当中看到国学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推进作用,积极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道德教育当中。

国学经典励志诗歌3分钟朗诵稿

经典诵读《追月》妈妈,你看,今晚的月亮啊

妈:是古往今来,那皎洁的月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第一章 凝月遐想甲: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合: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第二章 赏月听风领:秋日雨后的山林,是那样静谧,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

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三章 寄月思乡女唱: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男诵: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女诵: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四章 望月励志方:我飞上太空了,我飞上太空了。

万: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今天,我们中国人不仅解决了蜀道之难,更让九天染月的梦想成为现实。

甲:凌云壮志怀心中,方:浩荡乾坤担肩上合:昂首挺胸中国人,扬眉吐气世界风。

昂首挺胸中国人,扬眉吐气世界风。

万:少年智,则国智。

方:少年强,则国强。

合: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万: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甲: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方: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三人合: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众合: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论加强国学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国学要义。

在一百多年前,国学经典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争相诵读钻研的典籍,短短的一百年后,人们已经放弃了对它的“忠诚”,而这源于中国近代数次思想上的大变革。

变革的领袖想要唤醒愚昧保守的民众,极力破除传统落后文化,却有些矫枉过正,几乎将立身之本连根拔起,那段时期里国人谈“经典”色变,国学经典的辉煌不复往日。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

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

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

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

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

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

①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逐渐蔓延开来。

继《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解读弟子规”等节目后,国学经典读物更是受到社会的热捧。

各地中小学开始着重推出国学经典诵读课。

清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但却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学生会不会背诵经典成了当下最为广泛的评价标准,而背诵之余对于经典的解读却远远不够。

至于翻译作业,学生买一本翻译词典就可以应付,但是翻译书籍的准确性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如果没有对语境的再现体验和深入把握是无法真正领会国学的内涵的。

除了形式化的背诵以外,还有一种暗藏于学校和社会的功利心态。

部分学校的应试教育指标、家长的攀比风气都在驱使或者说强迫学生追求背诵的数量与准确性,而各种竞赛手段更为国学经典抹上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

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抓住经典的本质,而且使经典成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使经典教育变成经典背诵、经典比赛。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经典内涵严重流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漠视经典的情绪。

  在大学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中,更难见到经典教育的一席之地。

除去那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国学经典的再熏陶。

大学生脑海里残留的还是初高中时期那些背过但还没能完全理解的经典。

对经典的理解不是一时一刻,而应该是一生一世。

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才能加深,受益才能匪浅。

大学里既无经典课程的要求,又无兴趣的驱使,学生多半是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而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精于权理,而荒于道理。

②继而才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犀利的疑问:“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

锻造和谐的人

”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在忽略人文教育的实践中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如何使经典走进课堂   

【第1句】:中小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1)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课堂。

上个世纪对于经典的批判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经典中必定有落后的、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内容。

任何经典的传承都包含了对其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过程,关键是要站在更加客观、科学、以人为本的角度去修正,保证选择的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由于年代久远,国学经典中的精义已经不能体悟,因此我们引入课堂的内容不能太脱离现实。

同时,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各学科的教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国学知识,但却是只语片言、支离破碎的。

因此,国学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学的框架内涵。

背诵依然是国学经典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无论课堂形式变得多么时尚,基本功必须打好。

当然背诵必须有层次划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经典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而那些本身拗口晦涩的段落则不宜背诵。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仪、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使背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

  (2)国学的学习需要足够大的自我思考和表达空间。

经典是整个民族和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人人皆可从中取得有益成分。

在理解上,必然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

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摒弃,老师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互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

与古人对照,于身心证解。

④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当用一种现代视角来阐释经典文本。

经典存留久远,其内在精义已经被不可避免地固定化,多元化审美视角无法突破这个壁垒。

学生觉得经典都是些“老生常谈”、“老黄历”,毫无功用。

囿于固有的价值体系而不去关注现实的社会变化同样会导致经典文化的流失。

因此,经典的重新“构建”尤其重要,新的话语符号应当用来诠释经典文字,一些电视学术类节目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仍是在学校学习中,因为学校教育在赋予经典现代意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经典文化不断延续的一股力量。

  国学教育中老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作为“言传身教”的主要实践者,可以说老师的作用甚于课本,他们的国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而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在批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理解与讲解过程中倾向于使学生以同样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

因此,为国学“正名”,重新客观地评价国学的历史文化地位尤为重要。

另外,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

同时教学过程应当富有创造性,不要老调重弹,教师最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独抒新见,进而赋予国学以生命力,赋予学生创新力。

  (3)“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堂与生活。

国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教人会背会写,而是会行会做。

只知不行,纸上谈兵,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总是表现不佳。

而只行不知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不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二是对社会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人文教化的人由于自身的狭隘,更倾向于为害社会。

因此,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状况,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动自觉性的活动,例如社区义务服务、环保活动、虚拟课堂等,既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

  

【第2句】:对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制度化只是一个起点,然而这个起点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逐渐扩大国学的影响。

这不失为一个稳健的办法,但是硬性的评价方式也要继续完善,力求形成一个“教—学—评”的完整过程。

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灵活性,实行跨学科选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由发展,在交叉学习中拓宽知识面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⑤同时,大学课堂更注重思辨与论证,老师通过构建自己参与者的角色,在引导中尊重学生的智慧成果。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等形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论坛。

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感。

发言稿,要求关于高三感恩传承,结合国学经典中的励志,并在考试中表决心与希望

高三表决心励志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学校、年级领导要我今天在这里发言,给我定的主题是“鼓舞士气”。

虽然我在这方面有些经验,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为此,我度过了一个忙碌而充实的周末。

(怎么没有掌声?)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感恩母校,挑战极限。

我敢保证,大家听了我今天的发言,并在听的同时积极参与互动,一定会有收获。

  我是教数学的,首先送给两个不等式:方法>勤奋,状态>方法。

也就是说,方法比勤奋重要,状态又比方法重要。

那么究竟如何调整好状态?这肯定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经常有学生对我说:“黄老师,你每天都激情四射,有何秘诀?”  我以为,快乐的状态就是好的状态,好的状态一般有这些特征:心态阳光,信心满满,神采飞扬,热情奔放,步伐坚定有力,做事效率高。

目前大家的学习状态应该是:适度紧张(过于紧张、过于放松都不行),微微喜悦和兴奋(不是狂喜),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解释一下“适度紧张”:过于紧张、过于放松都不行,淡定从容,乐观豁达。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临考前几天,也不能过度放松,否则大脑思维会变得懒散迟钝,很容易导致遗忘。

  我发现,快乐的人一般有以下3个共同特点?大家想知道吗?(既然想知道,怎么没有掌声?)  

【第1句】:心存感恩、善待他人。

快乐的人大都很尊重人、欣赏人,乐观开朗。

那些不快乐的人大都心胸不够宽广,喜欢指责别人。

请记住:抱怨者永不成功,成功者永不抱怨(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大声地跟我念两遍)。

做一个单纯的人,心胸宽宏,不计较小事,一心一意为自己心中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建议大家:从今天起,带着对母校、对师长的感恩之心去拼搏,尽量欣赏、理解他人。

遇见人,看着对方的眼睛,热情爽朗地打招呼:“你好!我真的很欣赏你。

”“你好!我真的很感谢你。

”(下面请大家每两位同学一组,面对面大声说:“你好!我真的很欣赏你。

”“你好!我真的很感谢你。

”预备,起!)  人生的许多事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快乐面对。

建议大家:常想生活中那些开心的事,而忽略、忘记那些不开心的事。

很多麻烦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动消失,时间会抚平一切创伤。

我儿子每晚十点多钟下晚自习回家,大家猜一猜,我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我说:“今天有什么高兴事?今天老师表扬你了吗?”他一般会说出一两件哪怕很小很小的令人高兴的事,这样他会带着喜悦结束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快乐地进入梦乡。

建议大家:每晚入睡前想一想当天的高兴事,在心里对自己说:“今天我又进步了,明天会更好!”  

【第2句】:快乐的人的第二个共同特点——积极的态度。

越是忙碌的人越快乐,越是不干事的人越不快乐,懒惰者大多是批评家,批评家通常不快乐。

积极快乐的人一般身体更健康(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家庭更幸福!因此,建议大家遇事大声说:“让我来!”在困难的时候心中不断鼓励自己:“一定要挺住!”请记住:“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我常对学生说:“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的时候是他最美丽的时候,一个心不在焉、三心二意的学生最不美丽。

”请问大家:人靠什么支撑?精神!莎士比亚说:生命短促,只有高尚的美德和精神才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精神的高贵、勇敢、坚强简直可以征服一切。

不是有句话吗!(请大家听清楚,然后大声说一遍)只要精神不垮,办法总比困难多。

(预备,起!)  

【第3句】:快乐的人的第三个共同特点——高度自信,胸怀梦想。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请大家听清楚)“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预备,起!)。

我们是全省3%左右的考生,你怕什么,我们都做不出的题,那97%的考生连题目都不敢看,敢看也看不懂。

  没有梦想,哪来激情?我们要有非常强烈的成功欲望。

有的人为什么没有活力?欲望不强烈。

请你问自己:你高考成功的欲望强烈吗?(请听清楚)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能做到(预备,起!)。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上周五我们11班、13班的全体同学举行了庄严而又简短的高考90天誓师大会。

大家想听听我亲笔写就的誓词吗?  誓词的题目是:感恩母校创造神话  让这90天成为一段令自己将来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岁月,让这90天成为我人生历一段非同寻常的时光,让这90天成为通向美好人生的光辉起点。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创造高考成功的神话。

  我最敬佩志存高远、惜时如金、严于律己、心存感恩的人。

这种人心态阳光、乐观进取、务实肯干、永不言弃,他们总是激情满怀,信心满满,绝不轻易原谅自己,总以欣赏理解的眼光、感恩包容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人象冬日里的阳光,又象和煦的春风,总是带给人们以温暖和惬意。

这种人象高扬的风帆,又象进军的号角,总是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激励着人们踏上新的征程。

我会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一个这样的人,我也会不断地去追寻这样的人,并与之为友。

这辈子我绝不会在平庸中度过,我将用我全部的智慧和百倍的辛劳去创造属于我的辉煌!  在未来的90天里,我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豪情与活力,为自己如梦般的青葱岁月,为心中永远的紫色城堡留下一段珍贵的记忆。

为了梦想,我将竭尽全力,纵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会投入百分之一百的努力拼命一搏。

最后,我在此向敬爱的师长庄严承诺:在未来的90天里,我将以的努力、的效率、的成绩报答母校,同时为自己XX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涯画上一个最圆满的句号!  最后请大家用的声音跟我念:感恩母校,拼命努力,挑战极限,青春无悔!  谢谢大家!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学开题报告

国学,是祖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

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教师要学习和传播国学经典,努力营造课堂的国学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国学经典呢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举行经典诵读活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在国学经典诗词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

经典诗词中,还蕴含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励志哲理,展现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思维方法,也体现了“吾日三省吾身”、 “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立人之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学生体验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从“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中体验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

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平时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例如课前五分钟诵读、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读、古诗新唱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此外,我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在国学课上做一些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让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学经典传承活动中来,增长见识,修养身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把国学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结合   好的习惯包括举止文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认真听课、规范写字读书、感恩、勤俭节约、惜时守时等,这些都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要做到三到,在《弟子规》内容中说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时,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脑到和信心,才能发挥实力。

肯用心思索,用眼睛专注书中的文字,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动手搜集资料,并且养成力行的习惯,这样读书、做事就能成功了。

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

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有同学因为不小心地碰撞而吵起来,互相指责对方,我就用《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些内容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要讲究文明、和睦相处。

通过类似的国学经典,让孩子们懂得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国学经典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

国学经典无不渗透着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名言,经久不衰,至今仍散发着勃勃生机和魅力。

我们宝安中学附属小学创作的《附小三字经》,就是把国学经典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联系,让学生学会感悟和反省,督促自己,规范自己言行举止,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学生。

  三、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

我在重阳节的时候,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手抄报。

并开展一次交流会,让学生汇报关于重阳节的知识,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利用周末,我组织学生去爬福永凤凰山,在登高远眺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

并给孩子们介绍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   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在我们班开展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课上,一幕幕爱的故事、一首首激情澎湃的歌曲、一幅幅感人肺腑的图片、一句句生动形象的语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同学们通过朗诵、歌唱、真情表白等形式表达了对亲情的珍惜,真正领悟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学会了“感恩父母”。

通过感恩教育,在家里学生自觉做到进家出门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东西让长辈先尝,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在学校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关爱同学。

使他们懂得了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从小做起。

求一作文700字 急~~ 主题:学习市长来信,励志成人成才。

一定要自己写,拜托了,千万不能抄,我可要竞

没有坏处,有好处。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

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

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

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

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

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

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这是一件大好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

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

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

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

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

《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

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

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

《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

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

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

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

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

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

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

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

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

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

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

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

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

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

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

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

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

《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当。

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

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

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

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

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

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

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一、道德价值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出自论语),这就表明,“仁爱”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

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矗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

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种重要价值。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这里生命与道义是合理存在的,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对道义的追求要高于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时,要舍生取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价值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

“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

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

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

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政治价值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

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

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

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

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稳固屹立了数千年,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诸多大国崛起又毁灭,更有数百个帝国无声无息地诞生和消亡。

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没。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国学典籍作为国之瑰宝,理应摆放在广大青少年朋友的案边、枕边。

阅读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文章,朗诵那一首首优秀的诗篇,就是在和历代先贤对话,就是在触摸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按照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青少年唯有学好国学,方能拥有“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抱负,拥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大智慧。

国学,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渠道。

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天干”和“地支”都有什么,“五谷”和“六畜”指的是什么,国学中的“八卦”是什么意思,从别人那里得到一头牛,你会如何回报,是谁说的“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一样”,东汉人黄香几岁时就知道替父亲暖被窝。

推荐青少年必读的十三部国学名著目录

【三字经】《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古代私塾学生的第一本读物。

《三字经》具有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作用,仅用每句三字的简单行文。

便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囊括其中,其中的智慧千言万语也难以说荆

【百家姓】《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

《百家姓》通行本以四百八十六字组成,其中包括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八个复姓。

【千字文】《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必读课本,由南梁时期的周兴嗣编成。

《千字文》每堕字一句,共二百五十旬,一千个字。

文章通篇用韵。

琅琅上口,其内容又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全书以《论语?学而》开篇,具体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佳读物。

【朱子家训】《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为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

《朱子家训》体现了儒学的观念。

立身正大。

从容静气,通俗并详尽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齐家之说,是儒家的代表之作。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其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作品。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分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作者是孔子之孙子思,后被朱熹推为“四书”之二,在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收集完成。

《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论语》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以至后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孟子】《孟子》是古代十三经的最后一部,为孟子与其弟-子编著,不但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还是古代“四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嘻笑怒骂,绝不滞涩生硬。

“笔锋中常带感情”,堪称国学中的精华。

【道德经】《道德经》。

又称《老子》。

为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

全书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后人并称为《道德经》。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塞教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万经之王》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记述了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语丞,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是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

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名贤集】《名贤集》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作者是南宋以后的儒生,具体姓名已不可考。

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琅琅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

《名贤集》是学习古人的为人和世之道的必备读本。

【围炉夜话】《围炉夜话》以处世、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童德”、“立功”、“立言”、“立业”的重要意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

精彩书摘

【赵姓名人】赵云:三国名将,蜀国五虎将之一,字子龙。

他勇敢善战,以忠勇著称。

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

她善歌舞,因体轻如燕,故名为飞燕。

赵匡胤:宋太祖,宋朝开国皇帝。

他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

【钱姓名人】钱元瑾: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皇帝,颇建勋绩,一生好儒,招纳贤士,有诗千首。

【孙姓名人】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章。

他被后世推崇为“兵圣”。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逸仙,世称中山先生。

他创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民-国,改政体为民-主共和制;创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被尊为国父。

【李姓名人】李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

在位期间,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

他爱民如子,不分华夷,并开创“贞观之治”。

他是被中国人千年称颂的明君。

李白: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周姓名人】周瑜:三国时东吴大都督,曾经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吴姓名人】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兵法家,著有《吴子六篇》。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朝淮安山阳人;所著《西游记》一书,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脍炙人口。

国学经典名句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意思: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意思: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

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一树百获者,人也。

选自《管子权修》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

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意思: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

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选自《左传》意思: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

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意思: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

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意思: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老子》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出处:《礼记》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意思: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意思: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出处:葛洪《抱朴子》意思: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出处:《旧唐书》意思:(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出处:《论语》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

出处:《韩诗外传》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处:《晏子春秋》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国学十六句

【第1句】:《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2句】:《孟子》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3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第4句】:《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第5句】:《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6句】:《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7句】:《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第8句】:《礼记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第9句】:《老子》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第10句】:《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第11句】:《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第12句】:《弟-子规》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第13句】:《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14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15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16句】: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084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