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课题研修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生课题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实践意义  (一)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适应国际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  从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浪潮席卷全球。

它促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给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

在新科技革命面前,发达国家均瞄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教育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调整和定位,尝试教育创新。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提出,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①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②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③世界之中的日本人,并强调在现阶段教育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人才。

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报告也指出:“要重建美国的教育制度,以适应培养21世纪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和经济急剧变化的需要。

”法国、德国和英国近年来在一些报告中也纷纷提出:要根据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都普遍要求:学校要加强创新,突破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旧习,着重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使他们具备分析、表达、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重心已经由宏观的理论建构、机制探索转向微观的、学生学习。

因此,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适应教育创新的根本要求,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形势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为迎接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挑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要求基础教育(包括其他类别的教育)把实施素质教育提到自己的日程上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在长期的创新学习过程中完成的。

由此可见,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有一些地方对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重庆市教科所在1998年提出了“创新学习”理念,经批准立项,组建了“重庆市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着力构建创新学习理论与创新学习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其成果在2000年第3期、第8期相继介绍。

在2001—2002年开辟创新学习征文专栏,及时介绍国内创新学习的研究成果。

但是,总体而言,国内的创新学习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尚处于起始阶段,其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的层次也较浅。

为此,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需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进行理论完善和实践尝试。

  (三)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实施新课程是教育的全面创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的机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盈个性。

而且,在实施新课程中,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近年来,在课改进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发展感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学生的特异潜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些都为创新学习研究打下了基础、作好了铺垫。

  (四)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我市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1997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系列创新课活动,大力实施“创造学习”工程,认真探讨创新和评价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形成了很多富有创意的学习理论观点,推出了一些科学新颖的,从而使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成为我市教育改革的一种客观要求。

具体来说,我们主要通过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为创新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是开展系列创新课活动。

1997年8月至今,我们依据创新教育理论,开展了系列创新课活动实验,通过创新教案、创新课和创新课教师评选活动,培养了大批学科带头人,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开展创新学习研究奠定了师资基础。

二是实施“创造学习工程”。

1998年,我们启动了“创造学习”工程,通过举办学法讲座、开展学法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认知规律,掌握了先进的,初步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步发展。

可以说,实施“创造学习工程”使广大学生具备了参与创新学习实验的基本素质。

三是尝试创新学习理论研究。

从1999年起,我们开始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进行创新学习理论研究,对创新学习的科学理念、价值取向、基本特征、一般过程等做了初步探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2002年,《创新学习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在第

【第1句】:2期合刊发表。

2003年,《课程改革应着力把握的几个问题》在第35期发表;《谈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观》在《烟台教育》第6期发表。

这样,通过多年的创新学习理论探索,我们为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  (一)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创新学习逐渐成为一个倍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课题,成为一个亟待出成果、出效益的重点研究领域,但,从国内同类研究情况来分析,创新学习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理念混乱,层次偏低。

当前的中小学创新学习实验在理论研究层面存有概念厘定不科学、研究基点较低、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等问题;在实践探索层面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智慧、重理性轻感悟、重创新技能训练轻创新精神构筑等不良倾向。

二是策略陈旧,方法落后。

在中小学创新学习实验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的“贴标签”式研究倾向,即,简单地将一些较有影响的教学策略归结为创新学习策略,实质上并没有探索出新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况且这些所谓的创新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不适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身心发展规律。

三是评价简易,标准模糊。

现行的中小学创新学习评价体系不完善,与新课程标准存有偏差,其评价理念滞后,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方法操作性差。

而且在实际评价中过于注重小组合作、学法指导、质疑释疑等显性层面,而忽视知识活化、情绪追求、审美塑造、生命感悟以及学生精神生命、智慧生命关怀等隐性层面。

  本课题研究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小学校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陈旧、学习效率偏低等现实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学习理论,结合县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以培育创新精神为终极目的,以创新思维训练为核心内容,以元学习知识掌握为根本措施,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前提条件,教会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生命质量,从而初步形成一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操作运行机制。

课题研究提出从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审视、反思、改革传统学习方式,站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根据知、能、情、意、行五个维度,采用知识重组、异步发展、自我实现、意志磨砺和生命感悟等有效的学习策略,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引导学生追求自己生命意义的实现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研究方向有三个方面:  

【第1句】:创新学习理论研究  ①创新学习的基本理论研究。

对创新学习的历史发展、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科学理念、价值取向和一般过程以及基本模式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②创新学习的教学理论研究。

结合新课程改革,对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过程调控、原则把握、方法运用、情境营造、模式建构等进行研究。

③创新学习的心理过程研究。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创新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操作、非认知调控、创新障碍及其克服等进行理论探索。

④创新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

对创新学习的科学基础、社会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哲学基础等进行初步研究。

  

【第2句】:创新学习策略研究  ①创新思维训练策略研究。

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要素、创新思维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形式的主要类型的研究,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措施、组织形式的研究,创新思维训练课的特点、内容、结构的研究。

②创新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研究。

学生学习类型、个体差异研究,学习方法分类、选择、创新方式的研究,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方法创新研究,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的学习方法、方法创新研究,创新学习指导策略、方法、技巧的研究,创新学习方法研究。

③创新学习组织实施策略研究。

创新学习实验阶段、实验操作、组织调控的研究,创新学习实验中遇到困难和解决对策以及测验方法、评价策略的研究,实验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方法研究。

④创新学习认知调控策略研究。

创新学习的阅读策略、听讲策略、记忆策略、解题策略研究,主要学科的教学要求、学习策略和学习策略教学调控的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策略水平的方法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元学习知识、群体创新的策略研究。

⑤创新学习情感调控策略研究。

学生创新学习情感需要的层次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创新体验的策略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激清、学生情绪自控、焦虑心理调适的研究,学生情知互促、情意互促的方法、措施的研究。

  

【第3句】:创新学习评价研究  ①创新学习的评价原则研究。

从目的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创新性与有效性、学习成绩与创新思维、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等方面确立创新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从民主开放、成功快乐、激励求异、发现探究、发展个性等方面确立评价教师组织创新学习的基本原则,从超前思维、质疑问难、知识重组、揭示规律、方法创新、交往互动等方面确立评价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基本原则。

②创新学习的评价指标研究。

研究如何从创新精神与创新态度、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学习行为等方面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评价,研究如何从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师生对话和通过挑战性活动发展学生认知技能等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确定如何根据研究成果、实验成效和学生学习成绩、创新作品等对实验学校进行评价。

③创新学习的评价程序研究。

创新学习的一般程序、调节控制的研究,创新学习评价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的探索,创新学习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的研究,创新学习的评价步骤、组织措施的研究。

④创新学习的评价方法研究。

确定创新学习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研究,创新学习评价资料的搜集方法的研究,创新学习评价资料的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学习中创新因素的测验分析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本位价值和主要目标  由于国内创新学习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尚不成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程框架下对创新学习进行深化性和拓展性研究,不断丰富创新学习的理论体系。

基于课题研究假设,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先期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对创新学习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认为,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注重立体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二是注重知识重组,让学生在学习中释放灵感,部分地体验前人的创新过程;三是注重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异步发展的原则,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高,又促使学生挖掘潜能、异步达标;四是注重怀疑批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探究能力;五是注重自我实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追求愉悦的成功体验;六是注重个性培养,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根据已掌握的发展趋势,课题组把研究价值定为: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学习,让每一名学生都富有生命活力和创新智慧。

主要表现在:  

【第1句】:主体参与,自主学习。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兴趣,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独立获取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探求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第2句】:质疑问难,思维转换。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批判,在创新思维训练中能快速地转换思维,从而发现知识间的新关系,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进而增强心智。

  

【第3句】:活化知识,化“知”为“智”。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应用、重组和创新,领悟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做到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智慧。

  

【第4句】:情绪追求,高峰体验。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实现知情的内在统一,提升情感层次,感受学习创新时所带来的快乐高峰体验。

  

【第5句】:张扬个性,生命关怀。

通过心灵沟通、精神对话和经验共享,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个性延展的自由,形成鲜明的个性,自觉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为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追录探究创新学习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操作模式,课题组确定的主要目标是:

【第1句】:要在理论上求突破。

站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从生命学、成功学、哲学、美学等视角拓展创新学习的理论基础,提出知识活化、思维转换、情绪追求、生命感悟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创新学习理论体系。

【第2句】:要在策略上求突破。

以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根本目标,从知、能、情、意、行五个维度,积极探讨有关新课程实施中创新学习的认知调控策略、思维训练策略、情感优化策略、组织实施策略、方法指导策略,形成一些新颖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策略。

【第3句】:要在评价上求突破。

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从目的性、科学性、客观性、创新性、有效性等角度,加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学习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初步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的创新学习评价体系。

“什么是绿色学校课题研究感悟

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的课题是“什么是绿色学校”。

我以前也听说过绿色学校,但却不了解它的真正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我们知道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学校才是绿色学校。

我的任务是实地考察。

我们看到学校花团锦簇绿树成荫。

但也看到了某些不足的地方,在某些地方还有垃圾。

有些同学随意把垃圾扔在地上。

学校很大也很美,希望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提高环保意识,为学校增添一抹“绿色”。

关于课题研究报告

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1. 问题与课题 课例研究以课为载体,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

何谓问题

陈桂生教授认为:“一是所‘问’之‘题’,或有疑问之事;一是指事物的严重性,如通常所谓‘成问题’。

”正是这些“疑问”之事和“成问题”的事情,引发了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探究心理,推动了教育科学的深入发展,因此,问题是构成研究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推进科学前进的内在动因。

但是问题本身又是怎么来的呢

它来自研究者的询问、发问与追问。

教师只有养成向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

但是教师职业本身的相对封闭特性和教师日常生活的重复性特征却容易使得教师对他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熟视无睹,当问题习以为常地不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问题就无疑成为天方夜谈或曰痴人说梦。

课题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从不同角度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和层次来分,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实践问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

从问题性质和意义来分,有真问题和假问题,其区分维度在于事实——虚构、有意义——无意义。

在教学研究中,真问题起码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第一,客观性。

即所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是教师(研究者)“自己的问题”而非“人的问题”。

第二,价值性。

即所说的问题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意义的。

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

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觉到、意识到的问题经过概括、提炼、转化到确定问题的过程,确定问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

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的确立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学科背景。

课题要与自己任教的学科相关联,从而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合二为一,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教学化”的理念。

第二经验基础。

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凭空进行,教师原有的教学、研究的经验和基础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

第三,兴趣爱好。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兴趣点,有的教师喜欢探究学科本身的问题,有的教师乐意思考教学过程的问题,有的教师则对学生及其成长感兴趣,课题研究要是能反映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则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四教学意义。

教学意义是研究课题的价值定位。

研究课题应该围绕教学活动中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确立,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五实际可能。

课题研究对研究资料、人员素质、时间投入、学术环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营造研究氛围、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研究课题的确立一定要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同时着眼于学校和教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2. 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规划课题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

规划课题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并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前瞻性和理论性,其研究偏重学术性、政策性和普遍性,与基层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距离,与他们的实际需要往往也不相吻合,因而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

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个人课题”具有以下特征:①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我们在研究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们研究的都是真实的课题和有生命力的课题,都是发生在学生和前线的课题”。

②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

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

③从研究内容看,“个人课题”一般是小课题,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

④从研究方法看,“个人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⑤从研究成果看,“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研究报告的形成既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又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质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

规划课题自上而下,个人课题自下而上。

当然,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的划分绝不是截然的,规划课题进入学校层面,就会转变或分解为许多教师的个人课题;而个人课题经过发展、提炼、总结也可以升华为规划课题。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重要不是课题的级别和类型,而在于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校本课题研究的灵魂。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个人课题的立项标准主要看: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实践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对改进教学实践和教师教学行为有无积极作用

作用有多大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 界定研究内容 准确界定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应当进一步具体化的。

研究内容的界定不但将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直接着手的具体的问题,也规定了一定的范围,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题所能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研究。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首先必须明了研究的内容,否则,研究工作将无从着手。

如对“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我们界定的研究内容是:第一侧重理论方面的有,①自主学习的本质和特征,②自主学习能力构成和表现,③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第二侧重实践方面的有,①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②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③各学科自主学习的特殊性。

这样的内容界定使课题具体化、明朗化,问题结构有层次也比较清晰,各科教师都可以选定其中的任一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和突破点,任何一个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必然会引申新问题,从而成为研究课题的派生问题。

2. 设计研究方案 研究问题明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

这里最重要的工作有二:第一,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

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为起点的。

教师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搜集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认真阅读和分类疏理,从而全面了解同类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方面的信息,明确已有的研究结论和经验,发现原有研究的不足,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找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保证研究工作在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

第二,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部分。

任何假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

所谓假定性是说它具有推测的性质,即这种假设是现实中暂不存在的或未被确认的,或虽见于彼处却未见于此处的,它可能被实践证实,也可能被证伪,因此,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

但是假设又并非臆断,它以教育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以原有研究为借鉴,又经过研究者的论证和交流,因此,假设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科学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

假设也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能使研究活动更富有预见性。

事实证明:一个好的假设,是课题研究的关键。

当然,一个好的有价值的研究假设的提出是经过一个过程的,研究者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研究假设。

3. 开展行动研究 研究方案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但是这种行动不是一般意义的行为和动作,而是一种变革、改进、创新,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验证性,检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

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

第二,探索性,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

行动绝不是按图索骥的按部就班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

这意味着教师在行动时,不应拘泥于原有的假设和事先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方案作出有根据的调整、变更。

探索性是课题研究的本质特征。

第三,教育性,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任何行动都应该无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体现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无条件地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行动的最高原则。

验证和探索只有在完整地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才是有价值的、符合教育道德的。

[6]教育性是课题研究的灵魂。

行动研究不仅需要行动,而且也要求“写作”,教师应将行动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忠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并形成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方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作新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再记录新发现,形成新思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处于不断的重新建构之中. 4. 总结研究成果 总结在课题研究中既是一个研究循环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研究循环的中介。

在总结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研究者主要要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中要特别注重对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的描述和勾画,使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

这是叙事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的体现,它会给教师的研究带来新的变化,教师作为研究者不再依赖于他人的话语而转向直接讲述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和教育生活体验,“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

这是个人课题校本研究改变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关键。

第二,评价和解释,在回顾、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探讨各种教学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规律,提高认识,提炼经验。

第三,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以及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设计方案,并付诸予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论证和改革探索。

个人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改正,它不可能停滞在一个凝固的“成果”上,而是一个不间断的自我修订、自我完善的“过程”。

所以,任何总结,都只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8] 在上述工作之后,教师应该撰写一份相对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其构成主要包括:①课题提出的背景;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已有研究成果;④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⑤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⑥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这是一般的体例,切忌将其形式化和绝对化,写作过程也要避免“科学化”、“客观化”的纯理性论述,要积极采用生活故事和经验叙事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突显课题研究的人文性、个体经验性,反映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使研究报告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

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不断的趋进问题解决的复式循环结构。

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推进作用。

  .  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

《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学习体会

小课题研究是与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属于校本研究的范畴,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

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

所谓“小”是指:研究范围微观、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不以理论研究为主,是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

教师本人作为研究者,研究内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章节或某个专题,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

研究成果可以是总结报告、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周期长短咸宜,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学年、几学年等。

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

不刻意要求完整运用某种研究方法,阅读、记录、反思、行动可灵活运用。

总之,小课题的特点可以用“小”、“近”、“实”、“真”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数学应用题问题的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类似于“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文章、真实践。

\   概括来说,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二、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题  选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确定研究课题。

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

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解决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

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呢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

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

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

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

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比较适合年轻教师。

一般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时,需注意可操作性。

  (6)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我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亮点、成功之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这类小课题一般适合已经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骨干教师去研究。

  (7)创新工作生发出课题\   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

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2.搜集资料  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3.确定研究目标与内容\   小课题研究,教师不仅要撰写详细、规范的研究方案,还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从而突出研究重点,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必须明确课题要解决什么教育实践问题,该课题对教育教学质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

  4.实施研究  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应特别强调,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

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

况且,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

因此,教师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

要特别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可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

要注意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

小课题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立足于教师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改变思维方式,转变行为,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注意与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寻求专家引领。

同时,管理者要注重课题研究操作的个性化,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开展研究,倡导有能力的教师尝试运用学术型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不强制要求。

  5.表达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师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应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课题成果。

小课题研究倡导的成果表达方式很多,例如:教育叙事、论坛、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

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其实在讲述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产生新体会、新发现、新认识,进行新思考。

\    三、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管理流程\   小课题研究过程简单,这对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的教师而言,心理上也就较容易接受,较容易入手,同时,让教师感觉有用。

但是,这种研究也并不是自生自灭的,而是需要引导与管理,组织相关培训和课题研究指导工作。

对于学校来讲,如何来组织和管理“草根式”小课题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步骤。

  1.教师选题,填写《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见附件),借以了解教师规划的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步骤,还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师的自我诊断能力。

  2.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向学校教科室申报立项。

对教师提交上来的题目,管理者要进行精心筛选,帮助教师把研究的题目定位在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经验。

  3.学校教科室研究,批准立项,向申报者发立项研究通知书。

  4.教师实施研究,积累研究过程资料。

教科室组织各种集体研讨活动,对教师的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5.阶段性小结,开展中期成果鉴定会,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6.结题。

教师向教科室提出结题申请,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并交教科室。

教科室组织有关专家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7.开展课题成果推广会,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奖励。

  四、小课题研究的激励措施  1.管理者要注意创设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氛围\   学校科研文化具有隐性的渗透力量,组织者应设法引领教师意识到研究是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从而主动投入教育科研活动之中。

管理者要帮助教师打破课题研究的神秘性,增强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信心。

同时,要考虑教师的能力、素养、时间、精力等因素,这些往往决定着教师可以不可以进行研究,能不能将研究进行到底。

因此,帮助教师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计划和目标。

  2.管理者应多方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   比如,为了易于教师操作,理顺思路,可以把研究流程改制成表格形式,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逻辑体系。

教师的时间和教研活动时间都是有限的,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可以让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形成小课题,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在教学、听课、评课中去实践研究,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一个一个问题去攻关。

笔者主张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让具有相同或相近课题的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一起分享、交流、实践、提高,让教师感受到研究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可以选取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轮流上课和研讨,增进教师的相互了解,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时,利用教师研究论坛、互助交流活动、博客等为教师提供辅助。

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的忙乱性,让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相得益彰,激发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去开展研究\   管理者要重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以教师的个体自我需求为出发点,高度呵护这种课题研究的自我化倾向性、个性属性。

帮助教师根据自身关注点和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课题,并帮助教师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计划,允许教师过程操作的特色化,保护教师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4.注重成果评价多元化\   基于普通教师的差异性,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定位不应太高。

应根据教师的能力来鼓励教师进行多样的成果总结。

教师对于自己研究结果的表述,不宜脱离自身的实际可能性去追求高深的理论阐述,应该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展示成果。

要提倡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

对高一级的课题申报,原则上是在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名,把教师完成课题研究状况记入教师档案,在评优树先中有所体现。

\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日益提高。

经历过小课题研究的教师认为,小课题研究转变了自己的工作习惯,重新认识了多年来的教学习惯,从只是埋头工作,到学会反思,记录总结教训与经验,教师不再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发牢骚,而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团结一致,坦诚相待,分工合作。

把小课题研究作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思维方式,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平必然会越来越优秀。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教师要实现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就必须搞研究,尤其要搞小课题研究。

基于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做到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促进一批科研成果的诞生和科研骨干的成长。

  5.表达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师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应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课题成果。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倡导的成果表达方式很多,例如:教育叙事、论坛、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

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其实在讲述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产生新体会、新发现、新认识,进行新思考。

课题研究措施有哪些

课题研究方法有哪些: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文献研究等

【第1句】:行动研究法: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

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第2句】: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第3句】: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在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第4句】: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第5句】: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第6句】: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

【第7句】:教育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麻烦给我几个小学课题研究的题目

【第1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第2句】:小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第3句】: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辐射的实践与研究

【第4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5句】:艺体特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研究

【第6句】:小学语文、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第7句】:小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

【第8句】:在小学数学、科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第9句】:特殊学生过错行为矫正研究

【第10句】:提高后进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第11句】:小学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第12句】:教辅资料有效利用研究

【第13句】:提高小学生英语听力的策略的研究

【第14句】: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策略研究

【第15句】:课堂教学效应的研究

【第16句】: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对话

【第17句】:通过学生自写评语以提高写作能力的研究

【第18句】:如何管理班级活跃分子

【第19句】:从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第20句】:不同类群学生的心理分析

【第21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错别字的研究

【第22句】:运用试卷分析策略提高学困生学习实效的探索研究

【第23句】:小学低段数学如何有效运用学具的研究

【第24句】: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

【第25句】:学生座位调换的研究

【第26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板书的功效性研究

【第27句】: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

【第28句】: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研究

【第29句】:多给表现机会培养后进生自信心的实践研究

【第30句】: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方法

【第31句】:学生课堂发言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第32句】:提高学生作文自改水平的策略研究

【第33句】:课堂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研究

【第34句】:新课导入方法的研究

【第35句】:学生“数学日记”操作策略研究

【第36句】: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第37句】: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

【第38句】: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第39句】:学生错题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业的研究

【第40句】:流动书吧对学生发展作用的研究

【第41句】:提高小学生预习效率的途径的研究

【第42句】: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43句】:课堂悬念设置的研究

【第44句】:提高教师课堂评价有效性之研究

【第45句】: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研究

【第46句】:“课本剧”的编演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第47句】:教师在课堂中即时评价的行为研究

【第48句】:教师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与实践

【第49句】:身边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最好找几个适合自己的作参考。

参考前同事或朋友要些资料,如学生的生活条件、教学体制、思想认识等,对学生的情绪、性格与情感要多接触,多感受。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习心得该怎么写

首段:此次研究性学习课题题目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题目,研究这个题目有什么具体实际意义. 次段:具体论述研究性课题的内容、步骤、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研究是否结束等等.这段占文章总体的1\\\/2左右. 三段:对于课题研究之后的个人感想与个人的心得体会,这个需要占用1\\\/2篇幅.具体有什么新的体会,没办法给你,这个只能通过自己去总结从而得出的.但是最好要答道:课题所针对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最终让我明确了、懂得了什么;启发了我哪一方面的什么;并通过自己受到启发之后的总结性理论提出几点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最好其中有一些是对这个课题所针对问题解决对策的个人想法. 末段:稍加总结,概括

【第2句】:3段即可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8篇)

科研课题个人心得首先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个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对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校级等集体课题, “个人课题”是由教师个人自主申报,独立主持,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研究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而微观的教育问题的课题,也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范围。

我主要负责的是后期资料的整理和结题报告的撰写, 很高兴能够参加到我们这个课题的大家庭里,大家群策群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没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 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而个人课题项目,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教师自我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在个人课题研究中,紧密联系日常工作,积少成多,使科研进入常态化。

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得到发展。

科研课题个人心得走上工作岗位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教学中,我不断地摸索教学方式,不断地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模式(课题学习)慢慢的有了一点点

高中物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课题研究有感悟的

答:

【第1句】:内接法与外接法的选择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的基础实验之一。

它的原理是欧姆定律。

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可知,要测某一电阻的阻值,只要用电压表测出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的电流,代入公式R=U\\\/I即可计算出电阻的阻值。

但是,由于所用电压表和电流表都不是理想电表,即电压表的内阻并非趋近无穷大,电流表也在内阻,因此实验测量出的电阻值与真实值不同,存在误差。

为了减少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通常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有两个基本连接方法:内接法和外接法.那么对于这两个基本电路该如何选择呢

下面从误差入手进行分析。

外接法:在外接法中,考虑电表内阻的存在,则电压表的测量值为两端的电压,电流表的测量值为干路电流,即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与流过电压表的电流之和,此时测得的电阻为R与RA的并联总电阻,即:R测<R真此时给测量带来的系统误差来源于的分流作用.内接法:在内接法中,电流表的测量值为流过待测电阻和电流表的电流,电压表的测量值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流表两端的电压之和,即:R测>R真此时给测量带来的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的分压作用伏安法测电阻时的相对误差不仅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有关,而且与待测电阻的大小也有关。

由此可对内、外接法的选择作如下判断:当R测²=RvRA时,内接法和外接法测电阻的相对误差相等;当R测²>RvRA时,采用内接法测电阻产生的误差较小;当R测²<RvRA时,采用上接法测电阻产生的误差较小。

【第2句】: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式接法与分压式接法的选择  限流电路为了减小系统误差,保护仪器,节能、需要正确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变阻器控制电路有限流电路和分压电路两种接法,其功能分别为限流和分压。

  分压电路一般来说,以下三种情况不能采用限流接法而采用分压接法:1)电路中最小电流仍超过电流表最大是量程或超过待测元件的额定电流;2)要求待测电阻的电压、电流从零开始连续变化;3)待测电阻值远大于变阻器的全部电阻值。

从安全性考虑,分压电路电压可从0调起。

故建议选择分压电路为本实验的控制电路。

口诀:大内大(待测电阻较大,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测量值偏大)       小外小(待测电阻较小,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值偏小)

7295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