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教育孩子仁义家长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孩子教育心得体会:怎样给孩子自由

课堂教学心得简短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下面是X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1  在近两天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

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

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

个人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 不少于300字

“仁义礼智信”被称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延伸为“仁义礼智信”。

它跨越了千年的时光,在我们的校园里,以一种平静、博大的境界,让我们深沉,让我们厚重。

思想深处,时常有“仁义礼智信”的光芒闪耀,两千多年前的五个字,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躬行。

仁,是爱人之心,是《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我们首先要爱自己,欣赏自己,这样才能有自信,才会爱别人;我们要爱亲人,父母、孩子,亲人给我们情感上的支撑和精神上的鼓励;我们要爱学生,只有有爱,才会有付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那时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绩,更有我们和孩子一同的成长,有孩子们对我们的情感依恋。

我们要爱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常常给我们惊喜和成就感;我们更要爱那些学困生,因为他们,我们增长了智慧、丰富了人生的乐趣。

义,“宜也”,天地生万物而不偏私,爱万物而一视同仁,所以“义”的精神,表现在人乃为无偏无私,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公公平平。

为师者,就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幼吾幼及人之幼”,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

爱自己的事业,在做事时用心、用爱、用情,做一份事业,而不是从事一门职业。

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是一种道德规范。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遵循礼来做人,遵循礼来作事,遵循礼来做教育,“礼”是我们的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一切遵循礼的约束,才会为世人所接受,才会与人和谐相处。

智,是知识,也是智慧,还是一种获得智慧的方法。

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各种知识的过程,但只有知识远远不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形成处世的智慧,人生的智慧,同时在积累的过程中会收获获得知识的方法。

做到智,首先要勤学,勤能补拙,勤才能有所得;其次要做到敏思,“学而不思则罔”,唯有思考,才能将外在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自己的感悟和能力;再次要做到“切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问却不好高骛远;最后要做到“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知识转化成行动,才能称其为智慧。

信,是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车离了輗和軏是无法行走的,人离开“信”也就无法生存。

这其中,包含着我们对学生的承诺――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的未来助力;包含着我们对家长的承诺――用自己所有的爱与真情,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阳光,为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保障;这其中也包含着学生对我们的承诺――交一份知识的答卷,再交一份完美的诚信答卷,让人格与知识共同增长,让品德与智慧共同发展。

对于“仁义礼智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田家祖训是: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

革命者的解释是: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相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

作为教育者,我是这样理解的:爱生爱教育为仁,敬业秉公平为义,遵规守道德是礼,为学增智慧是智,立身守承诺是信。

孩子的教育

我听了大师的精彩演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所“醍醐灌顶”。

翟鸿燊大师将国学中的精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应用于生活,贯穿于生活;给我们讲了许多我们本应熟悉的道理,可是说“一语点醒梦中人”。

比如说,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心性,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了正确的利他思想和博爱胸怀才可能有大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能做到这样,那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翟鸿燊大师的一些话深深的震撼了我,“要学会赚钱而不是挣钱”,“花钱三不眨眼”,“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仁义礼智信”,“道字里有天地,有自我,还有行动”, “爱不能把心给简化了”。

多么简单而又富有哲理的话阿

听了这一次讲座,虽不是亲身临近,但也胜似身临其境。

其中许多话,都引起了我的深深思索,让我从中受益颇多。

“色难”,相由心生。

这是沟通的最基本的一件事:要时刻将微笑挂在脸上;因为相由心生,心中所想,是高兴还是苦闷,从我们的面部表情能反映得一览无余;“人际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乘智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翟教授一直怀着强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研究,在融会国际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哲学主流、营销理论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管理科学、决策科学、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企业团队等方面提出一整套独到的解决方案,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翟鸿燊教授所研发的著名“TAT(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课程,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国家大学等知名院校的MBA、EMBA、DBA、卓越领导力项目等研修班中倍受欢迎。

他把中国5000多年的儒家文化吃透了,用我们先人的智慧去认识当今的社会,可谓如鱼得水。

可见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好东西是不会过时的。

这次讲座还让我明白的“改变”的力量,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变,从改变中提升自己,从改变中让自己得以成长。

《易经》中讲“三易”:简易、变易、不易。

其中就讲到了“变”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理论可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业、修养、性情,以一种不愠不怒的平常心态对待自已的人生,在保持一种淡泊以致辞远的态度去积极探索美好人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范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平时应该多思考人生,多想想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为家庭做了什么,为朋友做了什么,为整个社会做了什么。

以严格的要求修身,以博大的胸怀为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悟与建议

源远流长,堪称国粹。

弘扬,培育孩子们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悟仁爱之道,传仁爱之神,兴仁爱之举,用仁爱美德引领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初步探索出仁爱育人的德育新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工作实践使笔者有了如下几点感悟:一、悟仁爱之道——学习思辩,达成共识道者,道理、真理也。

仁爱思想是的精髓,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文明美德。

开展仁爱教育之前,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颇之处:一怕步入复古误区;二怕影响教学质量;三怕师资难以跟上;四怕增加师生过重负担。

但后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特别是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思辨,反复研讨,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了下面的共识:

【第1句】: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历史地位。

中华美德集中体现在儒学伦理道德上。

联合国高度重视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承与弘扬,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8个成员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尊“孔”传“孔”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第2句】: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思想发展到现在已2500多年,其间经历了几次摧毁性的冲击,但结果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这足以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有着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意义。

儒学是经典,美德是国粹,抛弃它社会就动乱,弘扬它社会就稳定发展。

因此,弘扬儒学文化,承传中华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3句】: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种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

我们清醒认识到,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信仰。

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公民理念,这一切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的需要。

【第4句】: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点。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是为学生人生的宽度奠基的工程。

走出认识误区,感悟仁爱之道,我们的思想明了,眼睛亮了。

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仁爱教育的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

二、广仁爱之举——强化措施,循序推进我们把“”的仁爱核心与现代文明要义结合起来,把仁爱教育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仁爱教育行动”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仁爱种子,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来讲,我们坚持了“八抓”。

【第1句】:抓课题规划2005年秋,我们经过酝酿、论证、策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题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有序展开研究,并且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从措施上加以鞭策,其课题先在市教科院立项,后在省教科所正式立项,后来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也排了名,自此,我们的仁爱教育纳入到科学的课题研究之中。

【第2句】:抓宣传造势2005年12月,笔者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了《扬圣贤之德,铸仁爱之魂——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田》的动员报告,随后,学校领导大会小会讲仁爱,汇报工作谈仁爱,评先表模看仁爱。

仁爱教育与教学工作齐抓共管,并行不悖。

去年12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家长会,在大会上,笔者讲了开展仁爱教育活动的意义和方式,要求家校合作,携手共建精神家园。

国家级杂志、、杂志和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

至此,大新路小学的仁爱教育由校园走向了社会。

【第3句】:抓学习培训仁爱教育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基础,与现代精神文明相融合,它要求我们的课题实施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加强业务学习则成了当务之急,基于这一点,学校狠抓了仁爱教育的校本培训。

一是专题辅导。

对仁爱教育的“八德”,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主讲者认真备课,通古观今,去粗取精,把它与现代文明理念相融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演,让师生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到。

二是读诗诵经。

我们把仁爱思想透渗到教学中,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师生吟诵经典古诗文,如、《弟子规》、《论语》、《仁爱教育格言二十条》、《仁爱八德歌》等,力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

一年来,我校教师读经典书籍人平2部,中高年级学生人均背诵古诗文70篇。

三是考试内化。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定期对师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查笔记、查心得、查总结。

学校把仁爱教育理论考试纳入第七届“创造杯”教学大赛之中,让师生全都参加笔试,教师的成绩纳入继续教育学分中。

【第4句】:抓文化设计为了在校园内形成仁爱教育的浓浓氛围,学校请来了市教科院的张院长和舒主任,让他们出谋划策,进行教育设计。

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布局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悬挂在主体教学楼正墙中央,时刻警示师生做中华美德的传人;二是“践行孝道,学会感恩”的二十四孝图教人立德;三是仁爱教育格言警语催人上进;四是“仁爱之星”展牌成了仁爱教育的亮丽的风景。

这一切与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出具有大新路小学校园仁爱文化的鲜明特色。

【第5句】:抓校本开发我们组织专班在广泛阅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选录了一部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自编了“仁爱八德歌”,开发了“仁爱新绿普及读本”,以便让师生享受这些人生宝典。

【第6句】:抓活动展示(1)形成教育序列。

学校以“仁爱行动”为主题,把思想教育物化为教育行动,形成了教育序列,即仁爱教育行动在社会,仁爱教育行动在家庭,仁爱教育行动在校园,仁爱教育行动在班级。

通过序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说仁爱话、做仁爱事、行仁爱礼的好习惯。

(2)活动展示激励。

我们让学生上三台,即上讲台、上擂台、上舞台。

师生唱仁爱歌曲,演仁爱节目,献仁爱才艺,在活动中引领,在引领中升华。

一年来,我们组织仁爱教育故事演讲会2场,仁爱教育辩论会2场,仁爱教育读书汇报会2次,文艺汇演2场,诵经比赛2场,“仁爱在我心中”征文活动1次。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仁爱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3)创新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仁爱教育行动的核心力量,一年来,学校狠抓班主任培训活动,通过“仁爱教育窗口班”、“仁爱教育现场会”、“仁爱教育之星”的评选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践行仁爱,同时,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来促进仁爱教育平衡发展。

【第7句】:抓“四一”行动“四一”行动即日学一语,日行一善,日写一文,日增一星。

同学们每天学一句仁爱格言,做一件好事,写一则日记,增加一颗仁爱星星。

达到一百颗星,便是“神州一号卫星”,达到两百颗便是“神舟二号卫星”……依此类推,让孩子们永远做善事,永远有追求。

【第8句】:抓家校共育家庭和社会是仁爱教育的延伸,我们的仁爱教育以社校共建为平台,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互补,社教联动”三元构架,力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

学校成立了社区仁爱教育领导小组,聘请了相关家长作校外辅导员,并建立了仁爱教育家校联系卡,这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

一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抓学习、抓宣传、抓落实、抓提高,仁爱思想,仁爱精神已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论语心得体会800字 大学生

论语心得体《论语》是根据春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言语所撰写的。

孔子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的用处之大了。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

《论语》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

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

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颇具抒情意味。

《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是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

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一、天地人之道孔子说:“天人合一”。

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

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

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学习、交友做到“仁”了吗

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身边的人吗

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身边人吗

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

二、心灵之道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

”因此我们在与人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别人。

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

要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三、处世之道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

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

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

在学习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

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

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

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四、君子之道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

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

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应具有的境界。

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标准。

可能我们无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生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度过。

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需要这种“苛责”。

五、敬孝之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六、求学之道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7654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