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古今廉政为官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句话感言(关于廉洁、敬业、道德等)

敬德修业方自励 博物明理能用世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清正廉洁作表率,身先士卒正风气。

戒骄风清日朗,除躁海阔天空。

洁廉显党性,奉献见精神。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自溺。

沉湎于物质的诱惑,则如跌进蜜里的苍蝇,永难自拔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 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为官三要。

处事公平平似水,为官廉洁洁如冰。

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

自古清白无遗祸,从来贪争有后殃。

财欲是只虎,色欲是柄剑;为官若长久,财色不能贪。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求古今中外经典的廉政措施的典故 一定要有措施 还有感想

香港廉政公署。

当年铲除警界腐败时,遭遇警察围堵抗议,于是提出在某年限前的贪污不再追究刑责,除了四大恶人。

结果,首恶外逃,警界肃然。

收集古今廉政故事

廉政故事一碗白米饭1927年冬,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坪村的时候,有一个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天天吃红米南瓜,有时候还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的稀饭。

开头吃几餐还觉得味道有点香甜,吃多了就觉得有点难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

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

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实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厨房私自和炊事员商量,并且由小胡自己动手把红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饭。

毛主席一见白米干饭,觉得有点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是不是也吃这样的饭

小胡在首长面前从未撒过谎,这次当然照实说了。

毛主席听完之后,马上叫他拿回厨房去和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

”小胡激动地说:“毛委员,南瓜稀饭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这一餐干饭吧,下次再不做了。

”毛主席仍然不同意,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释说:“我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

南瓜稀饭本来又甜又香,很好吃嘛。

战士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吗

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啦。

快给我把饭送回去

中国古代廉洁故事

【第1句】:宰相公仪休拒不收鱼。

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人,官至鲁国宰相,因为廉政,不受人被流传后世。

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鲤鱼,有人就送鲤鱼给他,他拒而不收。

其子问原因,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却而被免去宰相之职,那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

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鱼来吃。

因此,我是决对不能收人家送的鱼。

”2“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3“子罕辞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此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

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

”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4“灭官烛看家书”。

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

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

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

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

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

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关于廉政的古诗词

咏 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翻译: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教育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

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虽然诗篇主要表达对文宗的哀惋之情,但我们还可从多个层面对其丰富的内涵予以另外的解读。

我们从这首作品流露的深切哀惋情绪中,还能读出作者对文宗勤俭贤德而失败的深深不解,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历史定规的质疑。

诗人虽然对自己的困惑不得其解,但这个思考质疑本身就是咏史诗历史视野的新突破;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惋惜也启示我们,单纯将道德与兴亡作因果联系的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存在观念的盲区。

  入京诗  (明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此诗的大意是说: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

于谦还将“两袖清风朝天去”这句话写成横匾,挂上自家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

但是,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反而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居心叵测”。

于谦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没有随波逐流,言行始终如一。

从此,于谦空手入京就职这个故事广泛传开了,“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书端州郡齐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含义: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

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

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

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 包公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

例如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

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包公办案公正、机智,为人正直、作官清廉,为世人,也为我所钦佩死后也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

他为官清廉,爱民精神和品质也将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关于古代的廉政格言警句有: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公生明,廉生威。

  翻译: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春秋]《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翻译: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

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春秋]《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百姓何以从。

  [唐]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翻译: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宋]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翻译: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宋]朱熹: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翻译: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另为还有:  古代“砥廉诗”  下文试对历代“砥廉诗”作简要分析。

  一是咏廉。

“公生廉,明生威”,自古以来,廉政作为一种道德,一份操守,一直为人深情期待和吟咏着。

  宋代歌谣《襄阳人歌》:“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

”,光化县令叶康直,谷城县令丰稷,均行善政,百姓便撷取“水”、“衡”两种意象来歌颂他们的清廉、公正;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亦写到:“吏肃唯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

”,同样深刻反映了百姓对清廉政治和安居乐业的渴求。

  二是刺贪。

“贪”为“廉”之反,历来为人所不耻。

  明代有诗:“来如猎犬去如风,收拾州衙大半空,只有江山移不动,也将描入画图中。

”,生动描绘了一个贪得无厌的知府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中生出愤慨悲凉;“鸡鸣喈喈,鸭鸣呷呷,县尉下乡,有献则纳;鸡鸣于埘,鸭鸣于池,县尉下乡,靡有孑遗;鸡既烹矣,鸭既羹矣,锣鼓鸣矣,县尉行矣”,这首宋代歌谣仿照《诗经》句式,对贪得无厌的县尉作了尖锐的批评。

  三是自勉。

历代“砥廉”诗中,不少是作者歌咏自勉的。

  如: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道出了他立身的准则,坚贞的操守。

  如:郑燮《题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幅夜雨听竹图,描摹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深夜辗转不寐的廉吏形象。

  四是尚朴。

“奢”与“贪”相生相伴,诗人们往往推崇简朴的生活。

  如:明代沈贲《讽兄》:“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可罢休;何事长事子孙计,瓦盆盛酒木棉裘。

”,意指简朴持家方能长久;  如:于谦《题画诗》:“青紫均沾雨露恩,一团生意淡中存;食前方丈倘来物,大节还须咬菜根。

”说的也是嚼得菜根百事可为的道理。

  五是述害。

  《古诗源》辑有汉代古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先以甘瓜与苦蒂、美枣与荆棘为喻,继以“利”字之右侧刀为诫,告以甘苦、美刺、利害相关联的警示;另唐诗云:“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

”,则以枭爱子,子食母形象阐述了贪多聚财,财多害己道理。

  六是陈利。

  元代吉雅漠丁《题画竹为董文中赋》:“雨过蛟龙起,风生翡翠寒,但存清白在,日日是平安。

”,以竹为喻,巧用双关,以清白与好友共勉,暗藏了清廉可致平安的道理;明代冯梦龙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以恬淡人,无营心自足。

”,亦是劝导人淡泊名利的佳句。

  七是身言。

“砥廉”诗中不乏现身说法之作。

  如:唐代陈璠《临刑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宿州太守陈璠临刑索笔之作,道出其悔愧已晚的心声。

  如:宋代陈必敬《过钓台》:“公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既颂扬了严子陵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暗喻了对自己逐名追利的羞愧心情。

  八是轻财。

贪奢皆缘“钱财”起,诗人们用辛辣的笔触对“金钱”作了大量尖锐的讽刺。

  如:元代贡师泰《古意》:“黄金本何物,举世相纷争;贱者可以贵,死者可以生。

”,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黄金的特殊权力。

  如:明代袁宏道《读<钱神论>》:“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古时孔方比阿兄,近日阿兄胜阿父。

”,巧借钱的别称,讽刺了当时淡漠的世故人情。

  九是物喻。

诗人常常借物以言清廉之志。

  如:明代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石灰象征自己清白的操守。

  如:清代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在赞美岩竹的坚强中,隐喻了作者的刚劲风骨。

  十是讽世。

  元代有诗《年节》:“残年节礼送纷纷,尽是豪门与富门;唯有老僧阶下雪,始终不见草屐痕。

”,描画出元代过节时权贵之家送礼者盈门的情形;另有一首《奉使来谣》:“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深刻揭示了官吏的残暴与百姓的痛苦,从这两首诗反映的社会腐朽风气看,元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就不足为怪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你学习进步,事业有成

关于廉洁的古诗句

,刘罗锅,纪小岚, 在封建社会中,民好官称为清官。

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

好官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

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

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

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未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化,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

古今名人廉洁故事 500字左右

古今名人廉洁的故事  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

”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 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

”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

”和坤羞愧而去。

请列举出三位古今中外的廉洁官员

(一)范仲淹知饶州故事范仲淹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一生功绩卓著,道德斐然。

免征茶税 惠及万民 饶州人一向有种茶的习惯,百姓普遍种茶。

有一天,范仲淹和随从一行人从饶州城里出发,长途跋涉来到鄱阳县东北部的铁炉冲村访问故友胡光先生。

听说范大人来了,村里人沸腾了。

“范仲淹是清官,是天下第一大好人”,人们神奇地说。

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到各自的家中,从梨树上挑选最大的梨子摘下送去给范仲淹吃。

范仲淹拿着百姓送来的大梨子说:“这个村种了这么多大梨子,以后就叫大梨胡家”,范仲淹的话当场把众多的百姓逗乐了。

当范仲淹问到这里的农民的生活状况时,胡光先生当着知州大人范仲淹的面说:“这里的百姓由于茶税过重,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民不聊生,有的百姓已经背井离乡,外出逃难。

”范仲淹听了心里十分沉重。

返回城里后,当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床,赴案提笔,“我要为民救苦救难,”这时他又想到朝廷,奸臣当道,想起了他受迫害被贬官来饶州的情景,有些畏难了,感到自己是被朝廷贬职的人,上奏有可能再遭诬陷。

因此,笔尖难以下落。

这时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童年时期那苦难的情景,他曾在寺庙里发过誓“不做良相,且当良医”,“为百姓解救困苦,个人就是遭到再大的打击,也值得

”这天晚上范仲淹的卧室灯光通宵达旦,一张减免百姓茶税的奏章写成了,马上令人快马加鞭送往朝廷。

宋仁宗皇帝见了奏折立刻批示准奏。

从此饶州百姓无茶税。

为了纪念范仲淹,鄱阳铁炉冲村的茶农将村名更名为“大梨胡家”。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一章奏免贡新茶,惠及饶民千万家。

” 严明狱规,防止冤案发生 范仲淹一生勤政有民,体察民情。

他来饶州不久,就接待了很多前来申冤的百姓,有很多案件,他都亲自审理。

有一天,鄱阳县的一个妇女牵着两个孩童跪拜在署衙前喊冤,范仲淹听到有人喊冤,马上前去询问究竟,那妇人悲伤地说:“我丈夫冤死在狱中,请大人做主,为我丈夫申冤

”范仲淹安慰了那妇人后,立即去到县城监狱,亲自调查审理此案。

通过调查审理此案,证实了这妇人的丈夫真是在狱中遭严刑拷打而死,而且还了解到监狱中经常发生囚犯死亡现象。

范仲淹对此十分震怒,严厉处罚了狱中看守官,并下令饶州各县严禁狱中滥用刑法,严刑逼供。

他还要求部下办案必须慎重,多做调查研究,重证据。

这样,使监狱有了严明的狱规。

从此,很多案情均能获得公正的处理,百姓感恩戴德。

(二) 周总理据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除了特殊工作的需要外,很少戴手表。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时,才由组织上发给一块瑞士产的“如莱克斯”牌手表。

他戴着这块表走南闯北:出席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出访印度等。

  据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1997年回忆,1961年的庐山工作会议,主要是研究经济问题,会议进展得很顺利,周恩来很高兴。

晚上,江西省委举行便宴,招待周恩来,同席作陪的还有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等人。

饭后,周恩来一行便去观看上海星火杂技团的表演。

当时,江西已有话剧团、采茶剧团和赣剧团,其中“江西省赣剧团”的团名还是周恩来亲笔题写的,但江西就是缺少一个杂技团。

为此,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就悄悄跟周恩来表示,想把上海星火杂技团留下来,周恩来笑而未答。

  当演员们要表演魔术《表箱遁表》时,需要向现场观众借一块手表做道具。

坐在位置靠前的周恩来便立刻取下了自己的手表让成元功递给了演员。

魔术师一见是周恩来的表,立即鞠躬致谢。

这时台下掌声雷动,台上表演也十分成功。

  演出结束了,周恩来等上台与演员们亲切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当魔术师向周恩来归还那块“如莱克斯”牌手表时,周恩来说:“这块表就送给你了。

”正当上海星火杂技团的同志们由发愣到喜悦再次鼓掌时,周恩来却接着说:“不过我送手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希望你们团能留下来,不回上海,在这里成立一个江西省杂技团。

”说到这里,周恩来特意提高嗓门:“你们说,江西好不好呀

”“好

很好

”演员们大声回答。

“是的,江西是个好地方。

江西是毛主席亲手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江西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对革命贡献很大……所以我动员你们留下来,做一名光荣的江西老表。

  就这样,周恩来用自己多年使用的一块手表做“红娘”,为上海星火杂技团“嫁”到江西牵了红线,使江西省有了杂技团。

  打那以后,周恩来就不戴手表了。

直到他要和彭真等去苏联出席苏共二十二大,才想起来该买块手表才方便,这时正好传来上海手表厂研制的新产品“上海”牌手表问世的消息,周恩来很高兴,就让成元功花90元钱为他买了一块新出产的“上海”牌手表。

  周恩来戴着“上海”牌手表,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这是块国产表,他一直珍爱地戴在手腕上。

到1972年2月,这块用了十多年的“上海”牌手表的表面上的荧光部位已不能发光了。

这让习惯于夜间工作的周恩来感到很不方便,他就趁陪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上海参观访问时,委托上海市委的同志帮他将这块旧表送去上海手表厂修理一下。

  上海领导一听说总理要修手表,就让自己的秘书到上海手表厂一下端来两盘子各式各样的手表。

  随后,上海领导来到周恩来住地,他对周恩来说,这些手表您随便挑一块吧。

待上海领导一走,他立即让工作人员将手表全部退了回去,并毫不客气地批评有关人员说:“你们不该自作主张,给地方添烦添乱。

”最后,他仍然只留下那块修理过的旧表。

  据周恩来的保健大夫张佐良1997年回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后,遗体于11日下午送八宝山火化。

当时,人们都很悲痛。

这时,张大夫见到周恩来生前十分珍爱的那块“上海”牌手表还留在总理的手腕上闪闪发亮,感到烧掉很可惜,就悄悄地给取了下来。

因为当时“四人帮”还都在台上,有关周恩来的事有许多禁令,所以张大夫说:“如果我请示,这事就有可能办不成,时间也来不及。

”  现在,这只周恩来戴用了十几年的国产“上海”牌手表收藏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

它不仅是周恩来廉洁的写照,也闪现着伟人的一腔爱国情怀。

德国女总理默克尔一直给人俭朴低调的印象,某年访问南京时选择的“低标准”酒店房间。

据《扬子晚报》的报道,虽然是政府首脑,默克尔总理却没有入住索菲特银河大酒店顶层400多平方米、可以看到南京全景的总统套房,而是与商务客人一样住进了面积70多平方米的普通套房。

普通套房一晚连服务费不到1800元,只有总统套房的1\\\/20。

  默克尔仅仅入住普通套房让酒店的工作人员大感意外,他们当然会觉得意外,因为我们平常看到的,是国内一些普通官员出差往往也要入住豪华套房乃至总统套房“享受”一把,默克尔的俭朴与我们一些官员的奢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谁都知道总统套房比普通套房舒适得多,默克尔当然也很清楚。

但她并没有大手一挥选择总统套房,为什么

并不是默克尔不懂得享受,也不是德国政府出不起这区区几万块钱的房费,而是默克尔及其身边的工作人员清楚地知道,他们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不能也不敢铺张浪费。

在德国,对公务消费奉行“零容忍原则”,也即任何铺张浪费都是不可容忍的,都可视为腐败。

德国政府官员的公务消费有着严格的限制和监督,总理自然也不例外,对他们来说,用纳税人的钱大肆铺张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比如说,德国很多地方的政府大楼都显得破旧不起眼,因为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用纳税人的钱盖豪华办公楼。

再比如说,德国官员的公务消费都有严格限制,其消费清单也是公开的资料,公众随时可以查询得到。

如果有官员大肆挥霍公款了,那他面临的将不仅仅是舆论的质疑,还很可能因此丢掉乌纱帽甚至锒铛入狱。

8676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