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集体登黄山后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登黄山有感诗句

描写黄山风景的优美诗  

【第1句】:万载坐高崖,盼来手托腮;待到明年春日暖,漫山遍野故。

——《猴子观海》  

【第2句】:山盟海誓长生殿,玉殒嵬坡痛断肠;魂寄蓬莱仙境地,明皇亲手画晨妆。

——《蓬莱三岛遐想曲》  

【第3句】:红艳春花簇簇开,黄山美景盼人来;轻舒巨臂邀诸客,再上天都眺远台。

——《黄山盼客松》  

【第4句】:望客殷勤上雨台,才逢君面又离开;热情挥手由兹去,恭请明年又再来。

——《黄山望客松》  

【第5句】:玉蕊向天开,观音下界来;东归陀岛去,留下佛莲台。

——《莲花峰传说》  

【第6句】:开在黄山上,无人识得伊;深红蒹浅紫,唯独有春知。

——《黄山迎春花》  

【第7句】:摩天接日云台渺,飞瀑挥毫忒有神;写出丰姿遒劲字,顶天立地一完人。

——《观人字瀑》  

【第8句】:千姿百态皮蓬境,变化无穷巧石奇;才见登梅鸦鹊跳,阿倾指路一仙耆。

——《皮蓬仙境》  

【第9句】:光明顶上彩云飞,忽见仙桃石已归;石去天涯无歇处,仍回松岭伴朝辉。

——《飞来石》  

【第10句】:松翁挺立玉屏峰,颔首相邀似重逢;笑迎东西南北客,黄山深处觅仙踪。

——《黄山迎客松》

黄山旅游感受

黄山最美的是几座顶峰的雄奇险秀,尤其是天都峰和莲花峰,而这两个顶峰又是5年一次仅开放1个景点。

你只需爬其中一座山峰,就够你享受的,本人目前第一次看到如此险峻的山峰,太挑战人的胆量了

从北边山脚到南边山脚,分别有北海、、光明顶、鳌鱼吃螺蛳、、迎客松,其中光明顶看日出,非常多。

(因为那里海拔仅次于天都峰和莲花峰,而这里能容纳的人最多,离住宿最近,所以大都在此地看日出)“鳌鱼吃螺蛳”,此地有两条一线天。

登,你回头的那一刹那,最好背靠后一点,感觉稍微前倾一点,就会摔下去,忒吓人。

迎客松景点,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棵明星松树,估计平均每秒有10来个相机在拍摄,人多时更多

“观黄山天下无山”,保证不后悔。

-个人感悟

请问“感受黄山,天下无山”的意思

我觉得很对呀

这是古人就这么说的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季羡林 登黄山记读后感。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读了黄山记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黄山记》是一篇构思谋篇自出机杼的佳作。

文章不像一般游记那样,先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地从大自然如何安排这一处胜境的角度去写。

读者以为,写了黄山的概貌以后,接下去该写怎样游览了,可是作者却宕开笔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史,以烘托一个“险”字,真是出乎意料,最后写山景,又突破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的一般的写法,而是有重点地写了几种景物。

全文热情奔放,文笔酣畅,大开大合,挥洒自如,色彩浓烈言华美,读后能对黄山的雄姿奇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读加热爱我们的时代,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的激情。

黄山记 读后感

读《黄山记》有感  黄山是我国东南名山之一。

听说那里以云海著名。

历来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

一直心向往之,却苦于没有机会一睹黄山风采。

读了作家徐迟的《黄山记》,向往之情尤甚。

  作家诗一般的语言,如一支多彩的画笔,一幅黄山山水长卷便画廊般的展示在我的面前。

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山峰,让我感受到黄山的挺拔;扑朔迷离的雾,绚丽多彩的霞,也让我饱览黄山的神秘;雪浪滚滚的云海,苍翠挺拔的黄山松,更让我体会到黄山的壮丽。

  读了这篇文章,我由衷的喜欢上了黄山的峰,黄山的云,黄山的松,黄山的水。

由衷的赞叹大自然这无与伦比的杰作。

感谢作家徐迟,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那些奔腾磅礴,不可阻挡的雄奇瑰丽,和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浪漫灵动。

那藏于“云海上下”的“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那自由自在出没林间的“走兽,那婉转歌唱的“音乐鸟”,那吸引着无数追求幸福者去寻找“极罕见的摄身光”的希世灵芝草。

诗人的眼睛,诗人的情怀,诗人的妙笔;黄山的灵性,黄山的神韵,黄山的魅力,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

  黄山神奇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了我,作者的由衷赞叹也深深打动了我。

我想象自己沿着峭拔险峻的山路奋力攀登、攀登。

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闻着松脂的清香、野花的馨香,听着泉水清脆的敲打岩石,一群群的云雀在枝头欢跳着,清脆的啼鸣响彻整个山谷。

此时,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统统抛在身后,带着轻松愉快的心境置身大自然的怀抱,多么美妙,多么惬意

我想象自己站在天都峰顶的苍松翠柏之间,眼前云海茫茫,天际辽阔。

此时,心灵的世界也无比的辽阔起来。

在如此壮丽的景色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压力不能释放,什么心结不能消解呢

我想象云海深处那蒸腾的紫气不断上升、上升,逐渐变成七色的彩霞,绚丽耀眼中托起一轮鲜红的太阳。

云消了,雾散了。

群峰俊秀,万物明丽,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

热血在涌动,生命在勃发,胸中升起豪情万丈,为事业,为理想而拼搏的勇气在体内迅速的聚集。

  读好文,游胜景,均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有美的享受。

《黄山记》真是一篇好文,值得一读。

爬过黄山,说一下感受,身体的感觉什么样

早就听人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又经常遇到去过黄山的人讲述那里的奇景,还看到画家画的黄山,摄影家摄的黄山,黄山在我的心中就占了一个地位。

我也曾根据那些绘画和摄影,再搀上点传闻,给自已描绘了一幅黄山图,挂在我的心头。

我带着这样一幅黄山图曾周游国内,颇看了一些名山大川。

五岳之尊的泰山,我曾凌绝顶,观日出。

在国外,我也颇游览了一些国家,徜徉于日内瓦的莱蒙湖畔,攀登了雪线以上的阿尔卑斯山,尽管下面烈日炎炎,顶上却永远积雪皑皑。

所有这一切都是永世难忘的。

但是我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尽管随着游览的深广而多少有所修正,但毕竟还是非常美的,非常迷人的。

今天我就带着我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到真正的黄山来了。

汽车从泾县驶出,直奔黄山。

一路上,汽车蜿蜒绕行于万山丛中,我的幻想也跟着蜿蜒起来,眼前是千山万岭,绵延不绝;但是山峰的形象从远处看上去都差不多,远处出现了一个耸入晴空的高峰,“那就是黄山了吧!”我心里想。

但是一转眼,另一个更高的山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只好打消了刚才的想法。

如此周而复始,不知循环了多少遍。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萦回在我的脑际:在这千山万岭中,是谁首先发现黄山这个天造地设的人间仙境呢

是否还有另一个更美的什么山没有被发现呢

我的幻想一下子又扯到徐霞客身上。

今天我们乘坐汽车来到这里,还感到有些疲惫不堪。

当年徐霞客是怎样来的呢

他只能自己背着行李,至多雇上个农民替他背着,自己手执藤杖,风餐露宿,踽踽独行于崇山峻岭中,夜里靠松明引路,在虎狼的嗥叫声中,慢慢地爬上去。

对比起来。

我们今天确实是幸福多了。

……就这样,汽车一边飞快地行驶,我一边飞快地幻想。

我心里思潮腾涌,绵绵不断,就像那车窗外的绵延的万山一样。

汽车终于来到了黄山大门外。

一走进黄山大门,就像一团无限巨大的黑色云层,黑呼呼地像泰山压顶一般对着我的头顶压了下来,好像就要倒在我的头上。

我一愣:这哪里是我心中的那个黄山呢

然而这毕竟是真实的黄山。

我几十年蕴藏在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我心中怅然若有所失。

但是我并不惋惜,应该消逝的让它消逝吧

我现在已经来到了真实的黄山。

从此以后,真实的黄山就像—幅古代的画卷一样,一幅一幅地、慢慢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出宾馆右行,经疗养院右转进山。

山势一下子就陡了起来。

我曾经听别人说过.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是多少多少华里;在导游书上,我也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我原以为几华里、几华里都是在平面上的,因此我对黄山就有了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现在,接触了实际,才知道这基本上是按立体计算的。

在这里走上一华里,同平地上不大一样,费的劲儿要大得多。

就是向上走上一尺,也要费上一点力气。

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喘气流汗了。

我低头看着脚下的台阶,右手使劲地拄着竹杖,一步一步向上爬行。

我眼睛里看到的只是台阶,台阶,台阶。

有时候,我心里还数着台阶的数目。

爬呀,数呀,数呀,爬呀,以为已经很高了。

但是抬眼一看,更高、更陡、更多的台阶还在前面哩。

想当年登泰山的时候,那里还有一个“快活三里”。

这里却连一个快活三步都没有。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爬就是一切。

我到黄山来,当然并不是专为来走路的。

我还是要看一看的。

但是,在黄山,想看也并不容易。

有经验的人说:“走路不看山,看山不走路。

”这确实是至理名言。

这有点像鱼与熊掌的关系,不可得而兼之。

谁要想“兼之”,那就有失足坠下万丈深涧的危险。

我只在爬到了一定的阶段时,才停下脚步,小心地抬头向身后和左右看上一看,但见峭壁千仞,高岭入云,幽篁参天,苍松夹道,鸟鸣相和,蝉声四起。

而且每看一次,眼前的情景都不一样,扑朔迷离,变幻万端。

就连同一个地方,从不同的角度看,都能看出不同的形象。

从慈光阁看朱砂峰,看到上的金鸡叫天门。

但是登上龙蟠坡,再抬头一看,金鸡叫天门就变成了五老上天都,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到黄山真面目呢

我想,在什么地方也是看不到的。

我很想改一改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黄山真面目,即使身在此山中。

”我有时候也有新的发现,我简直觉得其中闪现着“天才的火花”,解人难得,我只有自己拍手(这里没有案)叫绝。

比如,我看远山上的竹石树木,最初只觉得—片蓊郁。

但细看却又有明暗之别。

有的浓绿,有的淡绿。

经过我再三研究揣摩,我才发现,明的是竹,暗的是松,所谓“苍松翠竹”,大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又想改陆游的两句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松暗竹明又一山。

”一想到陆游,我又想到了徐霞客。

我们且看看他们登上慈光寺以后是怎样看黄山的:“由此而入。

绝巘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

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他看到了奇山,又看到了奇松。

他看到的山同我们今天看到的几乎完全一样,这毫无可怪之处。

但是他看到的松,有多少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呢?“愈短愈老,愈小愈奇”,难道在这几百年的漫长时间内,它们就一点也没有长吗

就是起徐霞客于地下,我这样的问题恐怕也无法回答了。

我就是这样一边爬,一边看,一边改着古人的诗、—边想到徐霞客,手、脚、眼、耳、心,无不在紧张地活动着,好不容易才爬到了脚下。

这是—个关键的地方。

向右一拐,走不多远,就可以登上台阶,向着天都峰爬上去。

天都峰是黄山的主峰。

不到天都非好汉,何况那天险鲫鱼背我已经久仰大名,现在站在天都峰下,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上面有蚂蚁似的人影在晃动,真是有说不出的诱惑力啊

但是一看到那一条直上直下的登山盘道,像一根白而粗的线绳一样悬在那里,要爬上去还真需要有一把子力气呢。

我知道,倘若给我半天的时间,登上去也是没问题的。

可惜现在早已经过了中午,到我们今天住宿的地方玉屏楼还有一段路要走。

我再三斟酌,只好丢掉登天都峰的念头,这好汉看来当不成了。

我一步三回头地向左一拐,拾级而上一直爬到了一线天的门口。

这时我们坐了下来,背对—线天口,脸朝前望,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蓬莱三岛。

所谓蓬莱三岛只是三个石笋似的小山峰,上面长着几棵松树。

下面是一片深不见底的山谷。

据说,白云弥漫时,衬着下面的云海,它们确确实实像蓬莱三岛。

但现在却是赤日当空,万里无云,我只能用想象力来弥补天公的不作美了。

一线天真正是名副其实。

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也就真地一个个精神抖擞,鼓足了余勇,爬了上去。

低头从我们两条腿中间向后看去,还可以看到悬挂在天都峰上的那一条白练似的蹬道。

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

一般人都是在这里过夜的。

徐霞客时代,这里叫玉屏风,他在《游记》里写道:“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可见徐霞客对此处评价之高。

原来这里有一座庙,叫做文殊院,古人曾说过:“不到文殊院,没见黄山面。

”这同徐霞客的意见是一致的。

这里有什么特点呢

这里是万山丛中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好象天造地设,就是一个理想的中途休息的地方。

一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一棵松树。

提起此松,真是大大地有名。

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大概都经常能看到它的形象。

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那一幅叫做“迎客松”的照片,就是它。

这棵松树的大名就叫做“迎客松”。

许多来访的外国领导人,以及名人、学者会见中国领导人时,就在那个照片下面照像。

你看它伸出双臂,其实是不知道多少臂,仿佛想同来游的人握手、拥抱,它那青翠的枝头仿佛能说出欢迎的语言,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

你若问它的高寿,那就很难说。

它干并不粗,也不特别高,看样子它至多也不过几十年至百年,然而据人说,它挺立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

我在这里祝它长寿

至于玉屏楼本身,可看的东西并不多。

只是因为此地处万山之中,抬眼四顾,前有大谷深壑,下临无地。

上面有参天云峰,耸然并立。

同前一段的地无三尺平的情况比较起来,当然显得空阔辽廓,快人心目。

当白云弥漫时,云海苍茫,必然另有一番景色。

可惜我们没有这个福气,只看到了一片干涸了的大海。

在玉屏楼的右边,就是那一棵在名声上稍逊一筹的送客松。

它也像迎客松一样,伸出了它那许多胳臂,好像向游客告别,祝他们身强体健,过一些时候再来黄山。

我也祝它长寿

我们就是在住宿一夜之后,怀着还要再回来的心情走过这一棵松树向黄山深处前进的。

一走过送客松,山路就好像一反昨天上山时的规律,陡然下降。

下降,下降,再下降,一直降到涧底。

这一段路走起来非常舒服,似乎还要超过泰山的“快活三里”。

我们虽低头走路,仍可以抬头望山。

走过望客松,蒲团松,右边可以看到指路石,回头则见牛鼻峰上的犀牛望月。

下到深涧涧底以后,一泓清泉,就在道旁,清澈见底,冷冽可饮。

拿做文章来比,我们走这一段山路,好像是在作“承”的那一段,“起”得突兀,“承”得和缓,我们过了一段舒服的时光。

但是,再拿作文章来比“承”过以后,就来了“转”,这一“转”,可真不得了。

到了涧底,抬眼一看,前面是八百级的莲花沟。

这八百级仿佛是直上直下,令人看了真有点发儊。

实际上,往上攀登的时候,比在下面仰望时更令人感到可怕。

我们面前好像只有这一条窄窄的石阶,只能向上,不能回转,“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不管流多少汗,喘多少气,到此也只有奋勇攀登,再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

爬上了八百石阶,一转就到了莲花峰脚下,这一座莲花峰也是黄山主峰之一。

从它的脚下上山好像比从天都峰脚下攀登天都峰要容易得多,只需往右一转,爬上几个台阶就可以达到峰顶。

然而,正唯其觉得容易,也就失掉了吸引力。

同时,我们今天的目标是到北海,我于是只在莲花峰下少坐片刻。

抬头看到不远的峰顶上游人多如过江之鲫,然后左转走上前去。

要说到黄山的险境,仿佛现在才算是开始。

身右峭壁凌空,左边却是悬崖无地。

山路是整修过的,在最危险的地方加了石头栏杆或铁链。

但栏外就是危险境地,好像泰山上的阴阳界一样。

走在这样的地方,连昨天奉行的“看山不走路,走路不看山”的箴言都无法奉行,只有一心一意埋头苦走而已。

这里就是鼎鼎大名的百步云梯,真可以说是名不虚传。

但是,大自然最憎恨的是单调,它决不会让百步云梯成为千步云梯、万步云梯。

过了百步云梯,又是一段比较平直的山路。

此时我仿佛已经过了险关,大有闲情逸致,观赏山景。

蓦抬头,在远处的山崖上,忽然看到“万绿丛中一点红”。

此时正是盛夏,早过了春暖花开的时节。

这一点红是哪里来的呢

我无法攀上悬崖去看,无从探索与研究。

我只有沉入幻想中,幻想暮春四五月间,黄山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的情况。

我眼前的黄山一下子变了样,“日出山花红似火”,红色的火焰仿佛燃遍了全山,直凌太空,形成了一幅红透宇宙的奇景。

就这样,一路幻想下去。

平路走尽,又上山路,穿过鳌鱼洞,就到了天海。

这一段路更平了,仿佛已经离开黄山,到了平地上。

一路树木蓊郁,翠竹夹道,两旁蝉声啼不住,轻身已到北海边。

北海真是个好地方。

人们已经看过了天都峰和莲花峰奇景险境,久已身履,大概总会觉得黄山胜境已经探过,到了北海已经成为尾声了。

然而实则不然。

我先讲一个口头传说。

距北海不远有一个山峰,叫做始信峰。

什么叫始信峰呢

这里熟于掌故的人说,就是“开始相信”,意思就是,到了这里才开始相信黄山之美。

不管这个解释是否正确,是否就是原意,我确确实实是相信的。

我到了北海以后,才知道,北海决不是黄山之游的尾声而是高峰,是顶端。

上文曾引过一句古语:“不到文殊院,没见黄山面。

”我想改一改:“走不到北海,黄山没有来。

”再拿写文章作比,如果过了玉屏楼算是“转”,那么到了北海就算是“合”。

一篇精巧的文章写到这里,才算是达到精妙的顶点,黄山乃山中之奇山,北海是众奇并备,万巧同臻。

游黄山到此,真可以说是叹观止矣。

然而究竟“合”出一些什么东西来呢

三言两语是说不完的。

以北海为中心,三五华里的半径内,景色万千,名目繁多。

大则崇山峻岭,小至一石—树,无不奇绝人寰。

从宾馆右转,走不多远,在深山绝谷的边缘上,出现了散花精舍,前面不远就是梦笔生花,笔架峰,骆驼石,上升峰和老翁钓鱼,再往前走就是始信峰。

登上始信峰顶,下临无地,隔着深涧远处可见仙女峰、石笋矼,石笋壁立千仞,真仿佛天上有一个顶天立地的金刚巨无霸从上面把石笋栽在那里,成为宇宙奇观。

我们只是从远处看石笋矼的,徐霞客是亲身到过。

他在《游记》里写道:“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绘满眼,如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宏博富丽也。

”“宏博富丽”当然还不仅限于石笋矼。

北海附近这一些名胜,无不“宏博富丽”、“藻绘满眼”。

比如清凉台、曙光亭,都各有奇妙之处。

出宾馆左折西行,可以到西海。

沿路青松参天,翠竹匝地,有很多有名的奇景。

走到尽头,同别的地方一样,眼前又是峭壁千仞,深涧万寻。

从这里排云亭上,可以看到丹霞峰、松林峰、石床峰,各各刺青天,令人神往。

据说这地方是看落照的好地方,可惜我们来的时候,不是黄昏,我们只有怅望西天,幻想一番日落西山、红霞满天的情景而已。

是不是北海就只“合”出了这样一些东西来呢

也还不是的。

黄山所谓四大奇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温泉一进山就可以看到,上面已经说道,这里不再提了。

其它三奇,除了云海以外,一进山也都陆续可以看到。

从慈光阁开始,只要你注意,奇松、怪石,到处可见。

简直是让你一步一吃惊,一步一感叹。

到了北海算是达到了顶峰,所谓集大成者就是。

那么,人们也许要问,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初次听说奇松时,心里也泛起过这个问题。

我游遍了黄山,到了北海,要想答复这个问题,也还感到非常困难,简直可以说是回答不出。

我常常想,世间一切松树无不是奇的,奇就奇在它同其它一切树都不一样。

其它树木的枝子一般都是往上长的,但是松树的枝干却偏平行着长或者甚至往下长,其它树木从远处看上去都能给人一个轮廓,虽然茂密,但却杂乱;然而松树给人的轮廓却是挺拔、秀丽,如飞龙、如翔凤,秩序井然,线条分明。

松柏是常常并称的。

如果它们站在一起,人们从远处看,立刻就能够分清哪是松,哪是柏。

总之一句话,我们脑中一切关于树的规律,松树无不违反。

此之所谓奇也。

但是,黄山上的松树比其它地方更奇,是奇中之奇。

你只要看一看黄山上有名字的名松。

你就可以知道:蒲团松、连理松、扇子松、黑虎松、团结松、迎客松、送客松、飞虎松、双龙松、龙爪松、接引松,此外还不知道有多少松。

连那些不知名的大松、小松、古松、新松,长在悬崖上的松,长在峭壁上的松,长在任何人都不能想象的地方的松,千姿百态,石破天惊,更是违反了一切树木生长的规律。

别的地方的松树长上一千多年,恐怕早已老态龙钟了,在这里却偏偏俊秀如少女,枝干也并不很粗。

在别的地方,松树只能生长在土中,在这里却偏偏生长在光溜溜的石头上;在别的地方,松树的根总是要埋在土里的,在这里却偏偏就把大根、小根、粗根、细根,一古脑地、毫不隐瞒地、赤裸裸地摆在石头上,让你看了以后,心里不禁替它担起忧来。

黄山松奇就奇在这里。

看松而看到黄山松,真可以说是达到顶峰了。

谈到怪石,也真是够怪的。

那么这些石头怪又怪在何处呢

在别的名山胜地中,也有一些有名有姓的山峰,也有一些有名有姓的石头。

但是在黄山,这种山峰和石头却多得出奇。

虎头岩、郑公钓鱼台、莺谷石、碰头石、鲫鱼背、羊子过江、仙人飘海、仙桃石、蓬莱三岛、鹦哥石、飞鱼石、采莲船、孔雀戏莲花、象石、金龟望月、仙鼠跳天都、仙人下轿、仙人把洞门、姜太公钓鱼、犀牛望月、指路石、金龟探海、老僧入定、老僧观海、仙人绣花、鳌鱼吃螺蛳、容成朝轩辕、鳌鱼驮金鱼、仙人下棋、仙人背包、飞来钟、老翁钓鱼、梦笔生花、猪八戒吃西瓜、书箱峰、达摩面壁、仙人晒靴、老虎驮羊、天鹅孵蛋、关公挡曹、仙人铺路、太白醉酒、五老荡船、天狗望月、双猫捕鼠、苏武牧羊、老僧采药、仙人指路、喜鹊登梅、猴子捧桃等等,等等。

名目确实够繁多的了。

名目之所以这样繁多,决定因素就是因为这里石头长得怪。

如果不怪的话,就决不会有这样多的名目。

你以为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目已经把黄山的怪石都数尽了吗

不,还差得很远。

如果你有时间静坐在黄山的某一个地方,面对眼前的奇峰怪石,让自己的幻想展翅驰骋,你还可以想出一大批新鲜动人的名目。

比如我们几个人在西海排云亭附近面对深涧对面的山,我看出了一座“国际饭店”。

这个名字一提出,你就越看越像,像得不能再像了,我们都为这个天才的发现而狂欢。

假我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为黄山创立一大批新鲜、别致,不但神似而且形似的名目,再为黄山增添光彩。

在怪石中最怪的,当然要数飞来石。

顾名思义,人们认为这块大石头是从天外飞来的。

我们从玉屏楼到北海的路上、快到北海的时候,已经从远处看到了它。

它是在一座小山峰的顶上,孑然耸立在那里。

上粗下细,同山峰接触的地方只是一个点,在山风中好像是摇摇欲坠,让人不禁替它捏一把汗,后来我们从北海到西海,在回去的路上爬了上去,一直爬到峰顶上,同黄山别的山头一样,小小的一个峰顶,下临万丈深涧。

看到飞来石,我们都大吃一惊;原来同峰顶联接的地方有一条缝。

这样一块巨石,上粗下细,又不固定在峰顶上,怎能巍然屹立在那里,而且还不知已经屹立了多少年呢

在这漫长的时间内,谁知道它已经经历了多少狂风暴雨、山崩地震呢

而它到今天仍然是岿然不动。

简直违反了物理的定律。

我们没有别的话可说,只能说它是奇中之奇了。

至于黄山的云海,更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一座大山竟然命名北海、西海、天海、前海、后海,这样许多海,初听时难道不真是让人不解吗

原来这些海都是云海。

我从小读王维的诗:“行列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觉得这个境界真是奇妙,心向往之久矣。

可是活了六十多岁,也从来没能看到云起究竟是什么样子。

一天,我们正在北海的一个山头上,猛回头,看到隔山的深涧忽然冒起白色的浓烟。

我直觉地认为这是炊烟。

但是继而一想,炊烟哪能有这样的势头呢

我才恍然:这就是云起。

升起来的,初时还成丝成缕,慢慢地转成一片一团,颜色由淡白转浓。

最初群山的影子还隐约可见、转瞬就成了一片云海,所有的山影都被遮住,云气翻滚,宛若海涛。

然而又一转瞬,被隐藏起来的山峰的影子又逐渐清晰,终于又由浓转淡,直到山峰露出了真面目,云气全消,依然青山滴翠,红日皓皓。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几分钟之内。

这算不算是云海呢

旁边有人说:“还不能算是。

真正的云海。

那要大雨之后。

”我只好相信他的话。

但是,“慰情聊胜无”,不是比没有看到这种近似云海的景象要好得多吗

除了上面谈的四大奇景之外,我还有一点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我在黄山看了日出。

日出并没有列入黄山四奇之内,但仍然可以说是一奇。

北海的曙光亭,顾名思义,就是看日出的最好的地方。

几十年前,当我还年青的时候,我曾登泰山看日出,在薄暗中、鹄候在玉皇顶上,结果除了看到一团红红的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我只有暗自背诵姚鼐的《登泰山记》,聊以自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时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这一次来到黄山北海。

早晨天还没有亮,就有人跑着、吵着去看日出。

我一轱辘爬起来,在凌晨的薄暗中摸索着爬上曙光亭,那里已经是黑鸦鸦地一团人。

我挤在后面,同大家一样向着东方翘首仰望。

天是晴的,但在东方的日出处,却有一线烟云。

最初只显得比别处稍亮一点而已。

须臾,彩云渐红,朝日露出了月牙似的一点;一转眼间,它就涌了出来,顶端是深紫色,中间—段深红,下端一大段深黄。

然而立刻就霞光万道,白云为霞光所照,成了金色,宛如万朵金莲飘悬空中。

就这样,黄山的三奇,奇松、怪石、云海,还加上一个奇:日出,我在黄山,特别是在北海,都领略过了,再拿作文章来打个比方,起、承、转、合,这几个大股都已作完,文章应该结束了。

然而不然,从我的感情和印象说起来,合还没有合完,文章也就不能结束。

从我的激情来看,这仿佛刚才达到高潮,文章更不能就此结束了。

我们原来并不想在北海住这样久,但是越住越想住,越住越不想走。

三天之内,我们天天出去,天天有新的发现。

大有流连忘返之意。

我们最后怀着惜别的心情,离开了北海的时候,我的内心如潮涌、如云起,一步三回头。

我们绕过黑虎松走上后山的道路,向着云谷寺的方向走去。

一路之上,流水潺潺,山风习习,蝉声相送,鸟鸣应合,苍松翠竹,映带左右。

我们又像走到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了。

但是我们走到幽篁中,闻鸟声却不见鸟。

我们笑着开玩笑说,这是留客鸟,它们也惋惜我们即将离去,大有依依不舍之意呢。

此时周围清幽阒静,好像宇宙间只有我们几个人似的。

但是我的内心里却又像来黄山的路上那样如波涛汹涌,遐想联翩,我想到过去游览过国内外的名山大川。

我一时想到泰山,一时又想到石林。

这都是天下奇秀,有口皆碑。

但是我觉得,同黄山比起来,泰山有其雄伟,而无其秀丽;石林有其幽峭,而无其雄健。

黄山是大则气势磅礴,神笼宇宙;小则剔透玲珑,耐人寻味。

如果拿美学名词来比附的话,我们就可以说,黄山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

可谓刚柔兼,二难并,求诸天下名山,可谓超超玄箸了。

我一下子又想到中国的山水画。

远山一般都只用淡墨渲染,近山则用各种的皴法。

对远山的那种处理,只要在有山的地方,看到过远山的人,都会同意的,都会知道那实际上是把自然景物,再加上点画家个人的幻想与创造,搬到了纸上来的。

这不同于自然主义,这是形似而又神似。

但是对近山的那些不同的皴法,则生长在北方高山不多的地方的人,有时就不大容易理解,认为这不过是画家的传统手法,没有多大意思的。

特别是对大涤子这样的画家,更不容易理解。

今天我到了黄山,据说大涤子在这里住过,积年疑团,顿时冰释,我站在任何一个悬崖峭壁的下面,抬头仰望,注意凝视,观之既久,俨然是一幅大涤子的山水画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我也俨然成了画中人了。

但见这一幅画,笔墨恣纵,元气淋漓,皴法新颖,巨细无遗。

倘若我们请天上匠作大神,来到人间,盖上一座万丈高的大厦,把这一幅大画挂在里面,不知会产生什么效果,恐怕观赏的人都会目瞪口呆、惊愕万状吧

此时,只在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其中也包括像大涤子这样有天才、有独创性,能独辟蹊径,开一代风气的画家,都是在仔细观察自然山色,简练揣摩,融会贯通之后,然后才下笔的。

他们决不是专门抄袭古人,拾古人牙慧的。

我一下子又想到,天下名山多矣,中外皆然。

但是像黄山这样的名山,却真如凤毛麟角。

为什么中国竟会有黄山这样的山呢

这个问题似乎非常幼稚,实际上却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

我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幼稚、可笑。

古人会说,这是灵气所钟。

什么又是灵气呢

灵气这东西摸不着,看不到,实在是玄妙得很。

但是依我看,它又确实是存在着的。

我们一到黄山,第一天晚上坐在宾馆外深涧岸边,细听涧中水声,无意中捉到了一个萤火虫,发现它比别的地方的都大而肥壮。

后来我们又发现这里的知了也比别的地方的大而肥壮,就连苍蝇也和别的地方不同,大得、壮得惊人,而在海拔近两千尺的天都峰顶,天风猎猎,人站在那里都摇摇欲坠,然而却能见到苍蝇,而且都有点气魄,飞驶迅速,呼啸而过。

这实在使我吃惊不小,不用灵气所钟,又怎样解释呢

世界各国都有它们灵气所钟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只要我能走到、看到,我都喜爱、欣赏。

一视同仁,决不会有任何偏心。

但是,有黄山这样灵气所钟的地方,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地骄傲与幸福。

我因此热爱我们这一块土地,我更热爱我们这一个国家。

我们也并不想把黄山秘而不宣,独自享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也但愿世界永存,黄山永存,永远以它那无比美妙的山色,为我们提供无比美妙的怡悦。

9106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