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穿越火线经典摘录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墙头的冬瓜——两边滚】(歇)比喻两头讨好。

【第2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释义:年纪大,有经验,办事得力,起作用大。 例句:“那一定。咱们身板硬朗的老头也算数。”赐福老头吐了一口浓烟,拍着胸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第3句】:【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见“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

【第4句】:【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歇)滚:本指西瓜滚动,转指人翻滚。爬:本指王八爬行,转指人乱爬。形容狼狈败退,抱头鼠窜的样子。 也作“王八啃西瓜——连滚带爬”。

【第5句】:【树老易空,人老易松】见“人老易松,树老易空”。

【第6句】:【鸦浴风,鹊浴雨,八哥儿洗浴断风雨】(谚)浴:鸟儿在天空飞翔。 指乌鸦在空中飞翔,是将要起风的征兆;喜鹊在空中飞翔,是天要下雨的征兆;八哥儿在空中飞翔,是无风无雨的征兆。

【第7句】:【笨鸟先飞】(谚)指笨拙而飞得慢的鸟早早飞出林子才好寻食。比喻没什么本事的人就得比别人早起身早行动。 也作笨鸟先飞晚入林。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第8句】:【让礼一寸,得礼一尺】(谚)对别人有一寸的礼让,就会得到别人十倍的回报。指待人处事,你能尊重人,人自然会尊重你,而且是更加尊重。

【第9句】:【睁着眼做,合着眼受】(惯)指自作自受,不怕受罚。 也作“开着眼做,合着眼受”。

【第10句】:【楷模】是自然界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系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形为椭圆,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日“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模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清康熙年间遭雷击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与亭今都完好。 但模树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载:“……临川吴文正公澄间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义也’。日:‘何以取木为义?’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谱》’。”这儿提到的模树很神奇,其叶随时令而变,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后世以树喻人,故把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模范”。两种神奇的树木合在一起,即为“楷模”。

【第11句】:【七品芝麻官】今天,人们用“七品芝麻官”这个俗语,多指职位低权力小的干部。“七品芝麻官”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得益于豫剧电影《唐知县审诰命》,著名豫剧喜剧大师牛得草把一个“七品芝麻官”演绎得活灵活现,特别是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在当时更是家喻户晓。 何谓“七品芝麻官”?它原指旧时职位较低的县官。我国古代县级官制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君把兼并的土地和小国改为县,设长官为县令。 特别是秦朝推行郡县制,这种模式,经过历朝演变,至清代,全国地方行政机构为省、道、府、县四级。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作了些调整,但仍保留了省、县建制,将道府改为地、市。 清代的官以“品”论等级,最高为青树林,最低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同现在的正副职一样,县长为正处级,副县长为副处级。共有九品十八级。县令是正七品,七品以下还有县丞、驿丞,这就是八品和九品官。

【第12句】:【八个金刚也抬不动】(惯)金刚: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士,为手执金刚杵(古印度兵器)的神。形容某人很难请得动。 也作“八个大金刚还抬不动”。

【第13句】:【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贼不生】(谚)奸宄(guv):犯法作恶的人。指执法严明,犯法作恶的现象自然就少;政令威严,偷盗抢劫的事情就不易发生。指要使社会稳定,必须严法清政。

【第14句】:【怠慢亲爹,不能怠慢远客】(谚)宁可慢待了自己的亲爹,也不能慢待了远方来的客人。指远方来客难得,应予礼待。

【第15句】:【火候不到不揭锅】见“不到火候不揭锅”。

【第16句】:【慢橹摇船捉醉鱼】(惯)橹:人力摇的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醉鱼:比喻喝醉酒的人。指慢慢地把人灌醉后再下手。也指从容施计,稳步达到目的。

【第17句】:【不知井落在吊桶里,还是吊桶落在井里】(惯)比喻争斗双方谁败在谁的手里,尚难预料。

【第18句】:【乌鸦叫不祥之兆】乌鸦,俗称老鸹,是一种常见的益鸟,“乌鸦反哺”是出了名的。这么好的鸟类,人们反而嫌弃它,原因何在?完全是人们对它的生活习性的误解,乌鸦长得一身黑(天下乌鸦一般黑),叫声难听,喜食腐肉,又总在寒冷的冬天和旷野里出现,形成一幅枯木寒鸦的凄凉景象,故人们就把乌鸦与悲惨气氛联系起来。 人们为了贬斥乌鸦,还给它编了一个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文人叫公冶长,他能听懂鸟语。有一天他在树林里看见一只乌鸦,乌鸦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狼拖羊,快点去,莫慌张,你吃肉,我吃肠,肠子挂在树枝上!”公冶长赶到南山,果见一恶狼拖着一只羊。他把狼赶走了,把羊带回家。由于兴奋过度,吃完肉后忘了把羊肠给乌鸦挂在树上。记仇的乌鸦发誓报复他。后来,乌鸦又唱了同样的歌骗公冶长去另一个地方,公冶长赶去一看,原来是强盗刚杀了人的作案现场。正当他吓得要走开时,公差来了,把他捉去了公堂。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人们都知道公冶长坐牢是被乌鸦害的。从此,就认为乌鸦叫是想要害人,是不祥之兆。

【第19句】:【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谚)卖油的娘子有的是油,梳头时却只用水而不用油。指穷人为了生计极度节省。也指放下自家的物质优势,却求助于别人的微小援助。 也作卖盐的喝淡汤。 卖鞋的赤脚跑。 卖油娘子水梳头,卖肉儿郎啃骨头。

【第20句】:【倒打一钉耙】 释义:比喻反皎一口。 例句:我们前些天,揭发批判了李春山,他现在公开赖账,还对李克同志倒打一钉耙,真是无耻已极。

【第21句】:【东明西暗,等不到撑伞】(谚)天空东方发亮,西方阴暗,这时候,来不及撑开伞,大雨就到了。指东明西暗是暴雨即将到来的征兆。

【第22句】:【惊开六叶连肝肺,唬坏三魂七魄心】(惯)形容极其害怕、震惊。

【第23句】:【打要打金刚,压要压霸王】(谚)金刚:护佛力士。霸王:楚霸王项羽,勇力盖世。指是英雄好汉就要敢于向强者挑战,打压弱者是卑劣的行为。

【第24句】:【下台阶】(惯)比喻摆脱困窘的处境。

【第25句】:【把别人棺材抬到自家家里哭】(惯)比喻把别人的事揽到自己身上,替别人吃苦头。 也作“把别人家的棺材拉在自己门口哭”。

【第26句】:【不蒸馒头也要蒸口气】 释义:“蒸”:谐音“争”。指不为别的只是为争一口气。 例句:气死、饿死、等死、打死,不如跟敌人拼死!卖掉孩子买蒸笼——不蒸馒头也要蒸口气。

【第27句】:【吃皇粮】(惯)皇粮:旧指朝廷发下的粮食。比喻吃公家的饭,靠工资生活。 也作“端公家饭碗子”。

【第28句】:【东海鳌鱼脱钓钩——再不回头】(歇)鳌鱼:传说中生活在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本指鳌鱼脱钩后再也不返回,转指人一去再也不回来。

【第29句】:【是亲必顾】(谚)指只要沾亲带故、关系亲近,总不免要徇情顾面。 也作“是亲都有一顾”。

【第30句】:【气不圆,馍不熟】(谚)圆:满。 要蒸到蒸笼的气十分足,馒头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难成功。

【第31句】:【百闻不如一见】 释义:听到不如看到可靠。强调亲眼看见很重要。 例句:孙主任立刻笑了:“哦,你就是李秋兰同志?哈哈,百闻不如一见哪!”

【第32句】:【桃李满天下】 释义:桃李:比喻所栽培的优秀人才。比喻教育培养的学生多,遍布各地。 例句:伍老,你是桃李满天下,对革命有贡献的人哪。

【第33句】:【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 释义:要注重人情交往,与人互相帮助。 例句:凡事都从长远着想,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我问你,家里是不是还缺粮?有什么为难的事,你尽管跟我来商量。

【第34句】:【山要大了,什么野兽都有】(谚)比喻社会是个万花筒,善恶、美丑、正邪,什么样的人都有。

【第35句】:【与人不睦,劝人盖屋】(谚)睦:和睦。与别人有思想隔阂,就劝说他盖新房。指盖新房最能使人劳累伤财,不得安生。

【第36句】:【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谚)指敢于冒险的人,可捞到许多好处;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人,不敢越轨半步,往往得不到一点好处。 也作撑煞大胆,饿煞小胆。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吃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第37句】:【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谚)三寸气:呼吸。无常:死去。人活着时靠一口气,可以有种种作为;一旦停止呼吸断了气,那就一切全完。指人要想有作为,首要的条件是保有生命。 也作三寸气在干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三寸气在干般用,一遇无常万事休。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气万事休。

【第38句】:【饭后百步,不问药铺】(谚)吃饭后散步,能保持健康,用不着看病吃药。指饭后散步,帮助消化,活动筋骨,是健康长寿的有效手段。 也作“饭后百步走,活到了九十九”。

【第39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惯)指时光一天天流逝,并无多大改变。

【第40句】:【蚂蝗钉了鹭鸶飞】(惯)钉:同“叮”。鹭鸶:鸟,也叫白鹭,嘴直而尖,颈、足均长,飞翔时缩着颈,常在水边、泽地活动。比喻走到哪儿跟到哪儿,一步不离。

【第41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谚)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第42句】:【吃独食】(惯)比喻独自占有本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好处。 也作“吃独份儿”。

【第43句】:【有苗三分收】见“见苗三分收”。

【第44句】:【人不亲行亲】(谚)行(hang):行业。指同一行业的人,在情感上总是相亲的。

【第45句】:【大树底下好乘凉】(谚)指树大遮荫大,人们就可以在树荫下乘凉消暑。喻指依靠有权有势或有钱的人作靠山,就容易发迹,或办事方便。 也作“大树底下好遮荫”。

【第46句】:【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龙灯】 释义: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谓中秋日晴,元宵节就无雨雪,可以看灯了。 例句:谚语不是说:“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龙灯。”看来,来年的元宵节就可以把龙灯看个够了!

【第47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48句】:【穷媳妇知米贵】(谚)指穷家妇女最懂得俭省节约。

【第49句】:【癞蛤蟆上樱桃树,尽想高口味】 释义:讽人想得太高太美,实现不了。 例句:丁万红越听越失望,暗自骂道:“见鬼!尽他那套富农思想……我算对牛弹琴!难怪马村长发脾气的,原来他——癞蛤蟆上樱桃树,尽想高口味呀。”

【第50句】:【老虎吃天,没法下嘴】 释义:比喻事情大,不知从何处下手。 例句:“我们的大计划是老虎吃天,没法下嘴。”

【第51句】:【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惯)比喻没有亲身经历过,却看见过,多少了解一些。 也作“没吃过猪肘,见过猪走”。

【第52句】:【死不了也得扒下一层皮】见“不死也得脱层皮”。

【第53句】:【心去意难留】(谚)指当人决意要离开时,就不必勉强挽留,因为即使能留住他这人,也留不住他的心。 也作心去意难留,留下结冤仇。 心去最难留,留下结冤仇。

【第54句】:【打耗子还得个油纸捻儿】(谚)耗子:老鼠。指要逮老鼠还得用个油纸捻儿作诱饵。泛指做任何事都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55句】:【不见了羊,还在羊群里寻】 释义:比喻在哪里丢的就到哪里去找。 例句:如今这个老唱净的又叫成班,说:“不见了羊,还在羊群里寻。我想府上还寄着我的箱笼,领去还弄出戏罢。”

【第56句】:【揪辫子】见“抓辫子”。

【第57句】:【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歇)农历三十晚上没有月亮,盼也白盼。指前景渺茫,没有盼头。

【第58句】:【打破砂锅问到底】流传在民间的这句俗语,用来形容十分认真的态度,一心要把事情弄个明白。 “打破砂锅问到底”源自生活中的自然象。砂锅即用含沙的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煨烫火锅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据说,药熬好后;从火上取下来不能马七往木头制品上放,一放就裂,而且一裂就会裂到底。实际上是打破砂锅“纹”到底,变成了漏锅。因为裂纹的“纹”同“问”谐音,后来就变成了“问到底”了。

【第59句】:【猛犬不吠,吠犬不猛】 释义:比喻有心计的人,不显露自己。 例句:小峰,要替你爸爸报仇不要挂在嘴上,要记在心里。“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你知道吗?

【第60句】:【做梦娶媳妇儿——想得美】(歇)指想得倒很好,就是实现不了。常含讥讽意味。

【第61句】:【粗麻线怎透得针关】 释义:透:穿。针关:针鼻儿。比喻粗心人不了解内情细节。 例句:“老夫人手执着棍儿婆娑看,粗麻线怎透得针关?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香。”

【第62句】:【知底莫过当乡人】(谚)当乡人:同乡人。再没有比同乡人更清楚底细的了。指在同乡人面前,不要想隐瞒自己见不得人的事。

【第63句】:【火上弄冰凌】(惯)冰凌:冰。在火上玩冰凌很快就化掉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成。

【第64句】:【两物相形,好丑愈见】(谚)人或物,只要两两放到一起比较,好的丑的,自会看得很分明。指比较是识别人与事物的最好办法。

【第65句】:【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叫】(谚)真正睡着的人一喊就醒,假装睡着的人再喊也不应。比喻在教与学方面,真正不懂的人好教,有意拒绝的人难以施教。

【第66句】:【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释义:比喻凡事都有原因。 例句: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你不惹我,我好寻你?

【第67句】:【残物不过半价】(谚)残损的货物,要出卖只值原价的一半。指残缺损坏的物品不值钱。

【第68句】:【下臭雾】(惯)比喻造谣生事,满口胡言。

【第69句】:【掀差了皇历,做错了梦】 释义:比喻打错了主意。 例句:谁要还想把穷人当成算盘珠,愿怎么拨拉就怎么拨拉,那是掀差了皇历,做错了梦!

【第70句】:【方木头不滚,圆木头不稳】(谚)指方木头放置时稳实,可有不便滚动的缺点;圆木头容易滚动,但放置起来不稳当。比喻世间人和事,有优点就有缺点,不会完美无缺。

【第71句】:【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 释义:比喻某地有相貌出众的女人。 例句: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不免就有游山逛水,拈花惹草的闲人。

【第72句】:【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谚)内行人只要伸一伸手,就能知道交手的对方有多高的功力。指行家里手一接触便能估透对方的强弱虚实。 也作“行家动动眼,便知深和浅”。

【第73句】: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第74句】: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第75句】:【逢人且说三分话】(谚)对人,特别是对初次接触的生人,说话只能说三分,绝不可毫无保留地倾诉心里话。指和人说话要做到多想少说,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人前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第76句】:【开空头支票】(惯)空头支票:不能兑现的支票。常比喻许不能实现之诺。 也作给空头支票。 发空头支票。

【第77句】:【家中无鬼万年安】(谚)家里要是没有鬼怪作祟,就会长久地平安无事。指家庭出了邪佞,就会衰败。

【第78句】:【前人栽树,后人修剪】 释义:比喻前人开创的事业,后人要巩固、发扬光大。 例句:那年月,老一辈闹革命啃草根、吃皮带,还要流血牺牲;现在咱吃细米、嚼白馍,只不过多流几身汗。这就好比“前人栽树,后人修剪”。

【第79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见“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第80句】:【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谚)有志气的男子汉也是感情丰富的人,但他决不会在离别时流泪。指真正的男子汉善于用理性控制感情。

【第81句】:【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谚)人活着求的是气顺,就像佛要的是人们给它上香、对它敬重一样。指人不能忍受的是对自己的无礼和压制。 也作人争一口气,佛争一股香。 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 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

【第82句】:【热狗】现在,“热狗”在城市小吃市场上很流行,这种吃法简单方便,很受市民特别是小朋友们的欢迎。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 据说,最早出售热狗的人是一位叫特瓦洛的德国巴伐利亚移民。他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摆卖香肠,因为刚烤的香肠烫手,他便用两片面包把它包起来,以方便顾客拿着吃。约20年之后,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在马球场上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灵机一动,画了一幅两条人物化的香肠,样子好像两只狗在相互对吠,非常有趣。他的这幅名为“热狗”的漫画在报上发表后,人们便开始把这种夹香肠面包叫做热狗了。

【第83句】:【水趁鱼,鱼趁水】 释义:比喻互相需求,互相利用。例句:李家和在田,这本是个水趁鱼,鱼趁水的事。在田没有那一身好活路,这还不是个明白事,李鸿云的人,割了他的脑袋你能沾他光?

【第84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谚)旧指为善或作恶终究会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也作善恶终有报,只争旱与迟。 善恶必报,迟速有期。

【第85句】:【天下老鸹一般黑】(谚)老鸹(gua):乌鸦。多比喻恶类本性相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一样作恶。 也作天下老鸦一样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

【第86句】:【同行是冤家】(谚)冤家:仇敌,对头。旧指同一行业的人为了竞争求利,不免互相排挤,互相嫉妒。

【第87句】:【喝墨水】“喝墨水”这一俗语,一指上学读书,如:他没喝过几年墨水。二是形容知识多少,如“喝墨水不多”或说某人“胸无点墨”。 “喝墨水”在古代确有其事。史载,南北朝北齐时,在进行秀才、孝廉等会试时,朝廷下令对考核时“成绩滥劣”者一律罚饮墨水,喝墨水的多少视其成绩低劣程度而定。梁武帝时明确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水一斗”。《隋书·仪礼志》里也有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 一直到唐代,这种恶习才彻底改变。唐太宗在还没后做皇帝时,也曾想考试晋官,但一想到考不上要罚喝墨水,只好打了退堂鼓。他当上大唐皇帝后,觉得此法害人不浅,遂颁布命令废除喝墨水陋习。 这条荒唐的规定后来虽然废除了,但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知识的多少,却保留下来了,沿用至今。

【第88句】:【藕种到蔗园里去了】 释义:比喻问题搞两岔了,闹了误会。 例句:雨官说:“我们也是这样猜。不然他不会连夜和你们一起来挑。”十绝哥说:“你们猜什么呢?”“挑走的第二天就查仓,总是挑到仓库里去的。”十绝哥故意哈哈大笑起来:“你把藕种到蔗园里去了。”

【第89句】:【煮熟的鸭子飞了】(惯)比喻眼看到手的东西又意外地失去了。

【第90句】:【社鼠不可熏去】见“城狐不灌,社鼠不熏”。

【第91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释义:白天劳动,夜晚休息。 例句:这里家家互通有无,不分彼此,休戚相关,情同骨肉;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人人勤俭。

【第92句】:【娘舅亲,骨肉亲,打折骨头连着筋】见“爹娘亲,娘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第93句】:【犟驴怕恶鞭】(谚)犟(jiang):倔强,不听话。恶:毒狠。犟驴不听使唤,用鞭毒打就能迫使它听使唤。比喻不论怎样固执的人,采取强制手段就能迫使他就范。

【第94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释义:眼前又有了新的道路。比喻事情有了新的转机,有了新的希望。这是陆游《游山西村》诗句。“山重水复”又作“山穷水尽”。 例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绕过险崖,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航道又伸展在眼前了。

【第95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惯)指虽然没有成绩,却也付出了辛苦,多少做了些工作。 也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第96句】:【借光】“借光”指分沾他人的利益、好处。日常生活中的客套话,如:“借光”我过去一下。那么,这个俗语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源自一个民间故事。 据说,齐国有一个贫家女孩叫徐吾,她经常与邻居的女孩们在一起纺线绩麻,有时候干活到很晚,大家就点上蜡烛。每天晚上的蜡烛都是由每个女孩从自己家中带来的。 徐吾因为家里很贫穷,所以带的蜡烛最少,一起干活的女孩们逐渐不高兴了,有一个姓李的女孩便对其他人说:“徐吾带的蜡烛不够,以后就不要和我们一起干活了。” 徐吾听了她的话,为自己辩解说:“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友好的。大家都知道,我每天来得最早,休息得最晚,天天都在打扫卫生等待你们的到来,坐的时候也自觉坐在下面。这都是因为我穷,自知带的蜡烛少。 何况,同一个屋子里,多我一个,蜡烛也不会暗淡多少,而我只是借东墙上的余光,每天来干自己的活。所以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余光,我用的光并不影响你们什么,这样一举两得,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女孩们听了徐吾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大家也无话可说了。从此以后,徐吾仍旧和大家一起纺线绩麻,也不再有人因为她带的蜡烛少而埋怨了。 “借光”的故事启发大家互行方便。

【第97句】:【主席】“主席”在我国现在指国家、团体或会议等最高领导职务。“主席”一词很多人认为是外来词,实际上“主席”是中国的特产,源于中国古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设施。 我国古代没有桌、椅、板凳,室内先铺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较宽大,故用来铺地,席较小是给人生的,古人人室先脱鞋,再走过筵,坐在席上。 现在朝鲜、韩国和日本人的室内生活,基本上还是这样,据说是由中国传人的。入席时,客人有客座,坐时让长辈坐在里头,以示尊重,人多时,长辈就独居一席,这就是主席。 《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说的是坐的规矩,席子一定要摆正。 《礼记》中也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这就是主席。这个“主席”称谓后来被叫开,就渐渐演变成现在的会议主持人或国家、团体的领导人的最高职位名称了。

【第98句】:【扛起竹竿进城——不晓得转弯】(歇)比喻人不知道变通。

【第99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俗语在百姓当中的使用率很高。意思是处于中间状态,或用作自我安慰之词;也指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中游思想。 此语源自《后汉书·赵岐传》注引《三辅决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西汉时,杜伯直和崔子玉的楷书法度严谨,仪态端庄,为人推崇。另外两位书法家赵袭和罗恽草书成就很高,然而却狂妄自负,遭到众人的鄙视。书法家张伯英在给朋友朱赐的信中称自己“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此后,由专指书法推及生活诸事。

17221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