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更美APP日记2024排名榜的歇后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爸爸整日里都是乐呵呵的,妈妈说:“你这人,一口吞个砂锅,光知道脆,不知道碜,天天趣个啥劲儿?”爸爸回敬道:“你真是一根筷子吃莲菜——净挑眼儿哩,关你啥事?”(河南·新密)

【第2句】:【木头墩子踢一脚还要翻翻身】释义:比喻人不能太老实受欺负,要反抗,要斗争。例句:看见你那软样子,我真替你难过。木头墩子踢一脚还要翻翻身哩,嘿,你呀!你没有拳头吗?

【第3句】:狗叼猪尿泡——空欢喜

【第4句】:铁树开花——千载难逢

【第5句】:岳飞背上刻字——精忠报国

【第6句】:【五十五,出山虎】人到五十五岁,最为成熟,能有所作为。 或说: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戴厚英《人啊人》:“再说你 还年轻。俗话说,五十五,出山虎,正当壮年啊!”

【第7句】:石灰拌白糖——分不清

【第8句】: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

【第9句】:【一刀切】(惯)比喻对不同的情况不加区分,用同一种方式处理。

【第10句】:一件折叠式雨衣,妈妈折腾了半天也没叠好。这时,爸爸和我都抢着来叠。妈妈笑着说:“我就不信,长胡子的山羊、没长胡子的鸭子也能上树。我做不好,你们就能行?”(江苏·丹阳)

【第11句】:【扁担上睡觉,心想得宽】以为扁担宽,不怕掉下来。指想 得过多,也指麻痹大意。罗丹《风雨的黎明》:“谁领到一张 票子?这还不是一碗清水瞅到底?扁担上睡觉,你们想得 真宽。”

【第12句】:【自家掘坟自家埋】自己坑害自己。鲁迅《坟》:“所以,要 说得苛刻一点,也就是自家掘坟自家埋,怨天尤人,全是错 误的。”

【第13句】:【同病相怜,同忧相救】(谚)患同样疾病的,互相之间最能体贴;有同样愁烦的,互相之间自会救助。 指有同一不幸命运的人之间,最容易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也作“同疾相怜,同忧相救”。

【第14句】:【观音菩萨——年年十八】(歇)观音:观世音的简称,传说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比喻女子永葆青春。

【第15句】:【耗财买脸儿】(惯)指耗费钱财是为了面子上风光。

【第16句】:【贴人不富自家穷】(谚)贴:补贴,帮补。在钱财上帮补别人,往往是别人没有帮补好,倒把自己拖垮了。指用财物扶持别人,并非救助人的好办法。

【第17句】:【船过大悲口,盐方是你的】释义:大悲口:在四川省巫溪县境内,溪心有两巨石相对,水流湍急,船只经常遇险沉没。船过得大悲口,船上装的盐才算是货主的。形容大悲口水情险恶,航行艰难。例句:大悲口:在郡西十六里,溪心两巨石相对峙,上广下狭,故名,行人乞灵之祠也。谚云:“船过大悲口,盐方是你的。”

【第18句】:【 小骂大帮忙】在小的方面批评指责,貌似公正,实际上是 为了维护大的利益。《汪精卫的末日》:“这叫小骂大帮忙, 校长是可以理解的。”

【第19句】:铁匠夸徒弟——打得好

【第20句】:【屎壳郎戴花——臭美】(歇)本指又臭又美,转指人故作姿态显示自己漂亮,惹人厌恶。常含讥讽意味。

【第21句】:【猛虎不抵群狼】这一俗语比喻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过人多。在此,往往喻虎者褒,喻狼者贬。它出自晋书,原为“猛兽不如群狐”。《晋书·王镇恶传》:“语日:‘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这句话说的是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裕带领一大批将领北伐,所向无敌,一直打到洛阳,大将王镇恶的功劳最大。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儿子,智勇双全,在北方有很多亲朋好友。刘裕正顺利进军,眼看可以统一中国时,突然得知朝廷发生重大事情,必须要他亲自去处理,无奈,他只好把统帅大权交给儿子,自己赶回朝廷。这时,大将沈田子劝告刘裕说:“你最好把王镇恶带走,你儿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变那就糟了!”刘裕说:“正因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来抗击敌人。你们十几员大将都是我的心腹,有你们在,还怕什么王镇恶叛变?俗话说:‘猛兽不如群狐’嘛!你们注意些就行了。”说完,刘裕就回京去了。后来,王镇恶真的没有叛变,倒是沈田子等人时刻防范王镇恶,给他“穿小鞋”,终于害死了王镇恶,使整个北伐大军遭到惨败,沈田子等人也阵亡了。刘裕统一中国的愿望也泡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猛兽”变成了“猛虎”,“群狐”变成了“群狼”,但其义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在现实中还真有大君子不抵群小人。

【第22句】:【打牙祭】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带肉的饭菜。据说,过去民间的工商业主规定对店员、徒工,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吃。如清代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记载:“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这种说法源自祭祀。古人尊重祖先亡灵,对于祭祀非常重视。每逢重要节日,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惦记着先给死去的亲人享用。而祭祀时,肉是最常见的祭品,天子要敬奉太牢(羊、猪、牛),诸侯要贡献少牢(羊、猪),普通民众也要供奉猪肉,可惜数量有限。百姓们将肉放在先祖的神龛前,点上冥币、蜡烛、香柱,供亡灵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将那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第23句】:【醉死也不认酒钱】(惯)比喻在事实面前死不认错或死不认账。

【第24句】:【 出太阳打伞,多此一举】无此必要。《北京日报》(1982,7, 19):“在他们看来,既然眼前无人‘下水’,那反腐蚀教育就 是出太阳打伞——多此一举。”

【第25句】:【上与王公同坐,下与乞丐同眠】能够与任何人相处交谈。 清代《平山冷燕》:“才人游戏,无所不可。古人说:上可与玉 皇同居,下可与乞儿共饭。此正是吾辈所为。”

【第26句】:【祸不入慎家之门】(谚)灾祸不会进入谨慎人家的门。指居家处世谨慎小心,就可免灾防祸。

【第27句】:躲过棒槌挨榔头——祸不单行

【第28句】:【人熟狗不咬】(谚)狗见到熟人不咬。指人熟地熟好办事。

【第29句】:【是个老虎不吃人——坏了名色在那里】见“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

【第30句】:【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为儿孙作马牛】(谚)子孙后代自会有他们的生活安排,前辈人不必为他们做牛做马苦苦劳神费力。指前辈人为子孙后代苦心经营全是不必要的徒劳。 也作“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福:福分。

【第31句】:【呕心血】(惯)形容费尽心思,苦心思索。

【第32句】:【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谚)做菜要是不放盐,这菜吃起来就没味道;说话要是不占理,就没有说服力。指说话要人信服,必须有理有据。

【第33句】:【下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见“出的牛马力,吃的猪狗食”。

【第34句】:吃过黄连喝蜜糖——苦尽甜来

【第35句】: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诸神退位

【第36句】:干塘里的鲤鱼——蹦跶不了几天

【第37句】:【 十个便宜九个爱】爱占便宜是普遍情况。李六如《六十 年的变迁》:“怡和、太吉是英商,日清公司是日本人的,他一 家要战胜那两家,所以赠东西更多些。十个便宜九个爱,所 以大家就喜欢坐东洋船。”

【第38句】:半天里的灰尘——在飞哩

【第39句】:二月的春雷——响(想)天下

【第40句】:【大有大的难处】(谚)指规模大、产业大,固然风光,可也有外人不知道的为难之处。

【第41句】:【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谚)用心栽花,花反不成活;无意插柳,柳却长得树粗冠大。指人往往刻意要做好的事偏做不好,不经心的事反倒意外地成功。 也作“着意种花花不活,等闲插柳柳成荫”。

【第42句】:小河汊里的鱼——翻不起大浪

【第43句】:睁着眼睛跳黄河——走投无路

【第44句】:【哪个猫儿不吃腥】(谚)指凡是猫就没有不贪吃鱼肉荤腥的。比喻有贪财好色等恶习的人,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本性。 也作哪个猫儿不吃荤。 哪个猫儿不偷食。 没有不吃腥的猫。

【第45句】:【连中三元】现在比喻在三次考试或各种比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那么,“连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赵升《朝野类要·举业三元》有云:“解试、省试并为魁首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连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级乡试,二级会试,三级殿试。乡试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参加乡试的对象,主要是生员科考中的优等生及监生、贡生。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就取得高一级会试的资格。会试,由全国各省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考取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宫中殿廷举行,故又称“延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试在宫中,故号称由皇帝主持,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科,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或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则叫“连中三元”。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连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时还借称第一名为“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这种用法还是受连中三元之影响。

【第46句】:【靠山】“靠山”比喻可以依靠的人或集体。这个词出自诗仙李白之口。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宠信胡人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竞要提升他为宰相。右相杨国忠知道后,便向皇上进谏不要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禄山。玄宗于是就不让张洎拟定提升安禄山的诏书了。张洎和安禄山是好朋友,就把这事告诉了安禄山,从此,安禄山和杨国忠成了死对头。后来处死杨国忠的罪状之一就是逼反安禄山。一次,张洎与在京任职的大诗人李白谈起了与安禄山交往的事。李白直言不讳地说:“我看胡儿有谋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时会连累你的,你万万不可靠山(指安禄山)!还是靠近皇上吧!”张洎听了好友李白的劝告,疏远了安禄山。不久,安禄山果然起兵反唐,一度占领了长安,赶跑了皇帝,动摇了唐朝的根基,自此,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平定后,张洎深有感触地说:“幸亏我没有靠山啊!”“靠山”一词,从此流传下来。这个“靠山”来路不正,所以现在用起来多含贬义。

【第47句】:【无病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谚)人只要身体健康,无病无灾,精神自然轻松愉快;再有个儿子继承家业,一切就都感到满足。多指在私有制社会里,有个顶门立户的继承人,就是最大的安慰。

【第48句】:【好时是他人,恶时是家人】(谚)人在春风得意时,外人自会来百般奉承结识;到了逆境困厄时,全靠自家人扶持关照,共渡艰难。

【第49句】:妈妈每天从早忙到晚,把里里外外收拾得井井有条。爸爸风趣地说:“你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真是个称职的‘内当家’呀!”(河南·淅川)

【第50句】:大江大海都闯过来——小河沟还翻得了船

【第51句】:字是黑狗,越描越丑。

【第52句】:半天云里扭秧歌——空欢喜

【第53句】:【三过家门而不入】(惯)传说夏朝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形容一心为公而不考虑个人利益。

【第54句】:黑李逵碰见莽张飞——非崩不可

【第55句】:【虎口里夺食】(惯)比喻冒着危险去争夺某种利益。

【第56句】:【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谚)龙是传说中的神物,据说能根据不同情况变大变小;而只能大不能小的,则是俗虫。比喻能屈能伸的是英雄,只能大不能小的是庸才。 也作能大能小是条龙。 能大能小是条龙,能上能下是英雄。

【第57句】:【成人容易做人难】(谚)成人:指人发育成熟。做人:指做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指成人容易,但要成为一个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却很难。

【第58句】:一到星期天,李奶奶的儿子就带着孙子孙女们回来团聚。别人都说李奶奶真有福气,李奶奶却皱着眉头说:“有啥福气?他们回来就像鬼子进村一样大吃大喝,真是忙死老爹累死娘。”(河南·鲁山)

【第59句】:【 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正确,不怕别人议论指责。古华 《相思树女子客家》:“好在观音姐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店之 主,她注意着。”

【第60句】:【鱼帮水,水帮鱼】(惯)比喻人与人互相帮助。

【第61句】:【刀钝石上磨;人钝世上磨】(谚)钝刀要在砥石上磨砺,才能锋利;笨人要在社会上磨炼,才能开化。 指社会实践最能使人增长才干。

【第62句】:【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惯)一个做恶人,一个充好人。比喻两人串通一气,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坏事。

【第63句】:【人一走,茶就凉】表示关系一般,态度冷淡。张贤亮《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都是人一走茶就凉!也别说没来往,来 往是有的,可全靠外调人员牵的线。”

【第64句】:鸭子吃黄鳝——吞吞吐吐

【第65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俗语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用来劝诫犯错误或犯罪的人,要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它源自佛教,出自宋代僧人普济著作《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是唐宋时期的口语,不是立在那里,原地不动的意思,而是立刻、当下的意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意是如能放下一切恶业,立刻修得正果。最初,在《景德传灯录》中有“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便改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后来变成了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中有一个故事说波罗僚国有个屠夫叫广额,每日都杀无数羊。后来他见到了舍利佛,受八戒,最终成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这个故事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初典故。

【第66句】:【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医得眼好】双方都得到好处。成语:一 举两得。明代《西游记》:“你的造化,我有营生。这才是凑 四合六的勾当。你也不须远行,莫要花费了银子。我们不 是那不济的和尚,脓包的道士,其实有些手段,惯会拿妖。 这正是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医得眼好。”

【第67句】:【活见鬼】俗语“活见鬼”是用来形容事情的离奇、不合情理。如某某说:“我刚把眼镜放到桌子上,转眼就不见了,真是活见鬼。”从科学角度看,鬼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活见鬼。但古代人却相信有鬼,并且相信人能见鬼。活见鬼的故事多来自于古代“鬼怪录”一类的志怪传说。但有些也来自文献资料。那么,什么人容易“见鬼”呢?一是巫。三国时吴国人韦昭在注《国语》时说:“巫觋,见鬼者”。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说:“巫党于鬼,故巫者为鬼巫。”这些人似能自由出入阴阳两界,沟通人鬼。他们是古代职业见鬼者,多半也能从“活见鬼”中看出效益来。二是患狂癔病或病人膏肓的人。《黄帝素问灵枢经·癫狂》说:“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这是说患癫狂症的人容易见鬼。病人膏肓的人也能见鬼。南齐梁人陶弘景《真诰》卷十五注云:“昔有人病,在地卧,于病中乃见鬼于壁穿下,以手为管而吹之,此即是鬼吹之事也。” 三是儿童也能见鬼。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有一伧小儿,放牛野中,伴辈数人,见一鬼,依诸丛草间,处处设网,欲以捕人;设网未竟,伧小儿窃取前网……即缚得鬼。”鬼要捕人,反被人捕。按现代科技解释,巫能见鬼,骗人(钱财)也;狂能见鬼,疯幻也;小儿见鬼,脑功能发育不全,幻觉也。马克思观点,神鬼乃颠倒了的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68句】:见了王母娘娘叫大姑——攀高亲

【第69句】:【 吃烙饼嫌牙疼】懒惰,不愿意花力气。冯德英《苦菜花》: “这些吃烙饼还嫌牙痛的女人,都是横草不拿成竖草的懒 货。”

【第70句】:【瓜到熟时蒂自落】条件成熟自然有结果。成语:瓜熟蒂 落、水到渠成。冯德英《迎春花》:“大爷,你想报复俺水山哥 呀!这事用不着强迫,瓜熟蒂就落,强扭的也不甜。”

【第71句】:【猫咬尿泡空喜欢】释义:好事并不存在,白高兴。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软筋麻。只是没福,不得沾身。可怜!真“猫咬尿泡空喜欢!”

【第72句】:先吃黄连后吃蜜——先苦后甜

【第73句】:年近古稀嗅觉低——老鼻子啦(老鼻子:极多的意思)

【第74句】:【棺材出了,才讨挽歌郎钱】(惯)挽歌郎:旧时在丧家送葬时,受雇为死者唱挽歌的人。比喻事情办成了才去讨要报酬。也比喻办事错过了时机。

【第75句】:一天,老师让做报纸上的作业题,由于我的报纸忘到家里了,就找出差生陈垒的报纸做。有位同学说:“陈垒啊陈垒,你可真是买了爆竹给别人放。”(浙江·宁波)

【第76句】:【富贵不归故乡,好似衣锦夜行】释义:富贵:指有钱有势。人富贵了,应当回故乡看一看。例句:羽摇首道:“富贵不归故乡,好似衣锦夜行,何人知晓?我已决计东归哩!”

【第77句】:【癞蛤蟆爬香炉,触一鼻子灰】释义:比喻做事不顺利、碰钉子,或想讨好却落得没趣。例句:李春山的手脚却舞不开,接二连三地癞蛤蟆爬香炉,触一鼻子的灰,又一鼻子的灰。

【第78句】:王婶的女儿前年出嫁,她退地时,地边不让半分;今年她添了小孙子,补地时,却想叫队长多让出一米。队长批评她说:“你呀,真是一个萝卜两头切,中间还想吃一截,什么好事都要占!”(山西·临猗)

【第79句】:【狮子镇邪】我国盛产老虎,不产狮子,而被称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没有被尊为镇邪之兽,反而由狮子来担当,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狮子的传人和宗教传人有关。首先,狮子作为物种传人中国的最早记载出自《后汉书》,提到在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5年),安息国王遣使进献狮子以及符拔等奇异猛兽。伴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更多的狮子被使节们带到中国来。魏晋南北朝也有几次西域国家进献狮子的事例,不过仍旧为数尚少。到了唐代,中国古代史上这个最为发达的对外交往时代,狮子才频繁传人中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开始熟悉狮子,并撰写诗词歌赋来描写这种来自草原的百兽之王。当时,人们以能一睹雄狮风采为骄傲。其次,异域宗教的传播大大丰富了中国狮子文化。特别是佛教的传人,与狮子的传人几乎是同时。西域多种宗教与狮子有关密切的关联。佛教以狮子吼来形容佛祖佛法的威严,用狮子来充当菩萨罗汉的坐骑;波斯古代宗教则以狮子为护法神兽,身带双翼守护着神坛或殿堂。这些内涵通过宗教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借助传人中国的佛教,尤其是祆教、摩尼教等,狮子开始在中国承担起护法镇邪的重任,在中国人眼里,狮子成为威严尊贵的象征。从此在皇家陵阙、权贵门前,纷纷树立起一对对门狮;在宫廷舞台盛大庆典上,不断上演气势磅礴的“五方狮子舞”。甚至民间也以狮子为吉祥物,用来驱邪,房顶、墙头放有石狮子,门洞的门墩也雕刻成石狮子,用来镇宅。

【第80句】:几场秋雨过后,天气有些冷了。我问爸爸:“冬天还没到,咋这么冷呢?”爸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换上棉。”(陕西·宝鸡)

【第81句】:我看见姑姑家的小弟弟穿着露屁股的棉裤,就问妈妈:“小弟弟露着屁股不冷吗?”妈妈笑着说:“不冷,你没听说小孩的屁股一把火嘛!”(河南·社旗)

【第82句】:【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歇)提:双关,本指拿起,转指说起或扶持。指不愿意、不值得或不能说起某事。也指人素质或条件差,扶持或提携不起来。 也作马尾串豆腐——提也不能提。 马尾巴绑豆腐——提不起来。

【第83句】:【春秋】“春秋”本意是春天和秋天。其实在古代,春秋也指季节,但并非和现在一样,古代所说的春秋,本指一年。中国商代及西周前期的相当长时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没有冬夏,所以,春秋就是一年。而一个个的春秋就成为历史了,引申义即历史。说起作为历史含义的春秋,它的起源与孔子有关。古代,朝廷设有不少史官,史官又分成左史官和右史官。右史官负责详细记载帝王的谈话言论,例如《尚书》即这类著作,可以说是帝王的文案。左史官则负责记载国家之事,他们把重要大事记人“策”中,小事写在“简”里。鲁国的那部《春秋》就是策和简合编而成的一套编年史。据说,《春秋》是由孔子亲自修订的。后世则把《春秋》记载的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代”了。这部《春秋》影响很大,如果阅读《春秋》,可能会觉得概括而简单,犹如一份大事记,不过,它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学术价值。后来出现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即为解说极其概括简约的《春秋》而作,“传”即解说之意。《春秋》的写作方法还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第84句】:【白天游街走四方,夜晚熬油补裤裆】不抓紧时间,不务正 业。或说:白天逍遥走四方,夜里熬油补衣裳。类似的:白 天满街打话,下晚点灯剥麻。成语:游手好闲。刘江《太行 风云》:“呀,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也不知道你 活计是多是少。”

【第85句】:重打鼓来重开张——从头来

【第86句】:【成衣不敌段儿价】见“裁衣不值缎子价”。

【第87句】:二叔家批下来个二胎指标。前天,二婶又生了个小妹妹。大爷不高兴地说:“唉,十个如花女,赶不上一个跛脚汉。”大奶说:“十个武大郎,比不上一个穆桂英,你是老思想!”(河南·内乡)

【第88句】:【嘴上贴封条】(惯)比喻闭口不言。

【第89句】:【一个死了,一个还没出世】人世间不存在好人。《台湾小 说选》:“一点都不假,古早人说天良的有两个,一个死了,一 个还没出世。”

【第90句】:【得一尺进一步】(惯)容人贪心不足。 也作“得了一步进一步”。

【第91句】:婶子盖了五间房,今天粉墙壁,明天糊顶棚。我问:“收拾这么漂亮干啥啊?”婶子说:“还不是为了娶你嫂子。”邻居叹气说:“真是喜鹊嘴痛,鹁鸪受用。”(河北·沧州)

【第92句】:姐姐是个天生爱动不爱静的人,只要听说村里有点新鲜事,不吃饭也要跑去看。为此,妈妈常数叨她:“听见打鼓上墙头,听见响器爬高楼。小女孩儿没一点稳重样儿。”(河南·西华)

【第93句】:【 兵来如梳,贼来如篦,匪来如剃】篦子比梳子的齿更密。旧 时兵卒,跟盗贼、土匪一样,都抢劫人民财产,而土匪尤为凶 恶。白危《垦荒曲》:“兵来如梳,贼来如篦,匪来如剃……兵 就是匪,匪就是兵,叫谁谁也分不清。”

【第94句】:小叔看我每次订本子都找他要钉,就说:“你真是吃惯了嘴,跑惯了腿。这条路,看来是让你跑顺了。”(河北·承德)

【第95句】:穿着汗衫戴棉帽——不相称

【第96句】:【心不在肝上】(惯)指心不在焉。

【第97句】:【墙头的冬瓜——两边滚】(歇)比喻两头讨好。

【第98句】:趴在屋顶上瞧人——把人看矮了

【第99句】:【千招会,不如一招熟】(谚)武术招数练得再多,也不如有一招是独到精熟的好。指练功不在招数多,而在有精到的绝招。

10052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