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歇后语文案不服不行!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隔墙扔蒲包儿——飞(非)礼

【第2句】:姥姥带我回城,我非要坐出租车不行,姥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增产不节约,好比漏底儿锅,上面添了水,下面流成河。过日子可不能这样大手大脚的。”(陕西·西安)

【第3句】:【把心掏出来】竭诚相见,说知心话。成语:披肝沥胆。古 华《姐姐寨》:“我把心都挖给你了,你还不相信?当着龙老 师的面,我再给你起一次誓!”

【第4句】:孔明弹琴——玩的是空城计

【第5句】:【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女】(谚)平地里常会开出好看的鲜花,高山上常会有俊秀的女子。指僻野的山村往往有美丽的女子。

【第6句】:【口有蜜,腹有剑】(惯)指嘴上说得好听,心里暗藏杀机。 也作“腹中剑,口中蜜”。

【第7句】:【房顶开门,灶炕打并】不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自顾自。 或说:屋地下打井,房顶上开门。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网》:“我这个坏人跟你这个好人再不来往,行吧?咱们两 家,都屋地打井,房顶扒门儿,行吧?”

【第8句】:书店里失火——字燃(自然)

【第9句】:【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释义:要尽量帮助别人,原谅别人。例句: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说得好: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

【第10句】:【人有同貌人,物有同形物】(谚)世界之大,偶尔也会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形状完全相同的物。指人和人、物和物相像,这是大自然的巧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第11句】:【扶不起的阿斗】(惯)阿斗: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生性懦弱、无为,虽有诸葛亮尽心辅佐,但在诸葛亮去世后仍没有保住蜀汉的基业。比喻软弱、无能,别人扶持不起来的人。 也作“扶不起的刘阿斗”。

【第12句】:【求出来的雨点是不大的】(谚)向神灵求雨,降下的雨点不会大。 比喻向别人求助,是不能彻底解决自己的困难的。

【第13句】:【棉花卷儿打锣——没音】(歇)棉花性软,卷成卷儿,打锣不会发出声音。本指没有声音,转指没有反响或回音。

【第14句】:【把死人说活】(惯)形容人特别能说会道。 也作把死人说活,把活人说死。 把木头人说活。

【第15句】:【一手托百家】(惯)一手:指一人。比喻一个人所做的事关系到众多人家的利益。

【第16句】:【哑子尝黄柏——昧苦自家知】(歇)黄柏:落叶乔木,树皮味苦,可入药。指自己的苦处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第17句】:黄毛娃娃坐上席——人小辈分大

【第18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下多大功夫,就会获得多大成果。 海外赵淑侠《当我们年轻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一 定比不努力好。”

【第19句】:【自己打嘴巴,给别人听响儿】贬低自己,以讨好别人。王 蒙《失态的季节》:“要不写个检讨,出发前给大进送去?他 一激灵。他也是要摘下舌头烧小菜的。他也是要自打嘴巴 给别人听响儿的。”

【第20句】:【 好男不和女斗】男人不可欺侮妇女。也指欺侮妇女有失 男子体面。老舍《骆驼祥子》:“可是他不敢打张妈,因为好 汉不跟女斗;也不愿还口。”

【第21句】:【恶人自有恶人磨】(谚)指恶人作恶,自有比他更凶的恶人来降伏他。也指恶人到了恶贯满盈时,自有惩罚。

【第22句】:【养不教,父之过】(谚)对孩子只知生养而不知管教,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指对后代除了生养,还要教育。 也作“养子不教父之过”。

【第23句】:【烧饼枕头饿死人】见“守着饼挨饿”。

【第24句】:【水仙不开花——装蒜】(歇)水仙: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似蒜头,叶子形状与颜色像蒜叶。本指装成蒜的样子,转指人故意装糊涂或装模作样。含讥讽或责骂意味。

【第25句】:【悲伤忧愁,不如握紧拳头】(谚)悲观愁苦无济于事,不如坚决奋斗,谋求出路。指消极忍受,不如积极拼搏。

【第26句】:肩膀上扛大梁——压趴架(承担不了)

【第27句】:绵羊进狼窝——自投罗网

【第28句】:我家养了一只大黄狗,可温顺了,从不乱咬人,就是陌生人走过,它也不乱叫。可有一天,它却冲着来要饭的人叫个不停。我问妈妈:“今天大黄狗怎么了?”妈妈说:“这就叫狗眼看人低。”(江苏·锡山)

【第29句】:【青天白日说鬼话】(惯)比喻无中生有。

【第30句】:七十瓦上霜,八十不稀奇。

【第31句】:【纺车头上出黄金】释义:纺车头上能生出黄金来。比喻辛勤劳动可以致富。例句:纺车头上出黄金。皆由车出。

【第32句】:【义不主财,慈不主兵】见“慈不掌兵,义不主财”。

【第33句】:仙女下几——飘飘然

【第34句】:【浅水藏不得蛟龙】(谚)蛟龙: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在海洋里兴风作浪。浅水中无法藏住蛟龙。比喻条件差、地方小,留不住有大才的人。 也作“浅水里面难养龙”。

【第35句】:王迁家死了一只狗,他的母亲很伤心。来串门儿的邻居劝她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河北·廊坊)

【第36句】:老鼠尾巴——大不了

【第37句】:【趋名者于朝,趋利者于市】(谚)趋:追求。要想争名,那就到朝中去当官;要想夺利,那就到市场去贸易。指要争名利,就要找对获取名利的场所。

【第38句】:【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碜】(歇)砂:同“沙”。口碜:即牙碜,因食物中有沙子,嚼时硌牙。 指说话不知羞耻。含责骂意。

【第39句】:吃霸王饭给刘邦干事——不是真心

【第40句】:【一巧破千斤】(谚)凭着心灵手巧,可以破开他千斤重力。指巧用技艺或智谋,就能胜过身壮力大的人。

【第41句】:【千针难缝人心碎】(谚)干针万线,也难缝合破碎了的心。指人一旦伤透了心,便再难回复到以前状况。

【第42句】:【靠墙墙倒,靠屋屋塌】(惯)指无依无靠,命运悲惨。

【第43句】:骆驼撒欢——没个正经样儿

【第44句】:【死马当活马医】“死马当活马医”,其含义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做出的拯救举动。典出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在古时候,有一个人的良马死了,伤心地闭门谢客。郭璞找上门来,说可以将马救活,那人先是不信,后来一想,反正马已死了,姑且听听他怎么说吧。郭璞何许人也,晋书有《郭璞传》,郭璞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训古学家,还是一位高明的兽医。郭璞指点:“派一个健壮劳力,拿一根长竹竿,往东行走二三十里,遇到一片树林,就用竹竿猛打,会得到一个小动物,把它拿回来,马就能活过来。” 那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做,果然得到一只像小猴子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一见死马,立即凑过去,与马接吻,猛吸马的鼻子,不一会,这马就站起来,又跳又叫,与平常无不异。这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出处。

【第45句】:小红姐出嫁了,邻居们议论纷纷,说她是“高门不去,低门不进,结果挑来拣去找了个穷家儿”。快嘴二婶却在一旁反驳道:“高楼塌了一堆土,人要发了一只虎。我看那小伙儿挺能干。”(山西·清徐)

【第46句】:爸爸要到重庆去,我也嚷着要去。爸爸说:“你睡在扁担上——想(得)宽,还是学习去吧!”(四川·渠县)

【第47句】:我写语文作业错了一个字,爸爸打了我一巴掌。爷爷批评爸爸说:“孩子有错要耐心教,哪有挖井只一锹。”(江苏·新沂)

【第48句】:【狼到天边不改性】释义:比喻坏人本性不改。例句:狼到天边不改性,会同我们一条心?十年来,我们的人怎么死的,我两眼怎么瞎的?他们比狼还狠十分!

【第49句】:【远女近地家中宝】(谚)远女:远嫁的女儿。近地:离家近的地。家中宝:指丑妻。旧指远女少生闲气,丑妻不惹是非,近地种收方便,是农家过平安日子的基本条件。

【第50句】:【喝酒见人心】释义:一起喝酒,边喝边谈,往往能吐出心里话,加深相互了解。例句:俗话说,喝酒见人心。一边喝一边谈,岂不更痛快?

【第51句】:【爬高梯摘月亮——空想】(歇)空:本指在空中,转指不切实际、没有结果。指脱离实际的想象。

【第52句】:【处处有路通长安】释义:借指各种办法都能达到同一目的。例句:“朋友!‘处处有路通长安’,不会饿死人的,慢慢来!”

【第53句】:【坐蜡】“坐蜡”比喻陷入为难境地;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坐蜡”有时也写作“坐腊”。北方口语中常用。 “坐蜡”一词源自佛教中的“坐夏”。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里记载:“(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前代泽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这里提到的坐夏,是指佛教僧人每年定期的诵经活动。根据佛家的戒律,每月望晦日即农历十五和三十,众僧人应齐集一处,诵读《戒本》,而且每人都要对照进行自我反省。如有违犯清规戒律之处,则要按情节轻重依法忏悔。一年之中,农历四月十五至农历七月十五的期间(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夏季,谁坐都难受),僧人们须定居三个月,潜心修行,自省自律接受批评。经过这样的修炼之后,受戒的年头才算增长一岁,也叫“一腊”。因为腊月在农历中为最末,过了腊月即是新的一年,所以佛教中就用“一腊”来表示受戒了一岁的意思。由此,这种“坐夏”活动就又叫“坐腊”了。后来,“坐腊”这个词逐渐由佛教用语转入口语当中,词义也由原来的“受戒自律”转变成了“为难、受困”的意思了。

【第54句】:【金钥匙】在外交场合,常见中国官员在访问外国某一城市时,被当地市长赠与一把该市的“金钥匙”,这是怎么回事呢?赠送“金钥匙”,是欧洲各国由来已久的传统风俗,它表示国家或城市对外宾的敬意,也是一种隆重的欢迎仪式。古代的欧洲城堡都有城墙和城门,都要用钥匙启锁。因而这种具有实用意义的钥匙,在人们心目中代表一种开放或通向禁区的权力,还是高贵饰物和官阶的标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礼的英国掌礼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钥匙。由于钥匙的特殊意义,在欧洲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礼节:由一个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员,将钥匙赠送给某位外宾,以此作为尊敬和欢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无间的友谊象征。直到现在,城垣和城门早已不复存在,但仍然保持着赠送金钥匙的传统礼节。

【第55句】:【不识字也看看招牌】应该仔细了解情况,认清对象。李准 《大河奔流》:“你别不识相。不识字也看看招牌。”

【第56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谚)从善:顺从善道。从恶:顺从恶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样艰难,作恶就像崩塌一样迅速。指学好难,走邪路易。

【第57句】:【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它源于徽剧和汉剧。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召集全国各地著名的戏班进京贺演。寿庆之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爱,继续留京献艺。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剧以二黄调为主,这两种腔调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并不断汲取当时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南北观众都能接收的戏剧语言——韵白。这样京剧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由当初的“皮黄”改称“京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同治、光绪年间(1862年-1908年),京剧已经在全国盛行开来。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京剧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视,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来又出现“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了,出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各行当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剧流派。

【第58句】:【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谚)取:谐“娶”,娶亲。隔河叫:随叫就到。旧指姑表兄妹或姐弟最易成亲。

【第59句】:【口服心不服】(惯)指虽然嘴上认了输,心里却不服气。

【第60句】:【镜子】“镜子”,人们天天在使用,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当然,水是天然的镜子,有诗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日:猴子捞月亮。讲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么,作为实物的镜子,是怎么来的呢?它经历了石镜、铜镜、玻璃镜三种形态。据传说,女娲补天时得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成石镜,这便是最早的镜子。这种上古时期传说的石镜,被现代技术所证实,装修用的大理石、花岗岩经过抛光后都光亮如镜。第二种形态金属镜随着青铜器的发明而产生,有出土实物为证。从出土的铜镜来看,唐代较多。当时,铜镜已较普及。史书有载,魏征谏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物和史料记载相印证,那时铜镜已经相当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发明,取代了金属镜。

【第61句】:我不喜欢洗澡,一天,妈妈又叫我洗澡,我一直躲避。妈妈说:“你太固执了,固执得宁愿跳河也不愿洗澡。”(福建·长汀)

【第62句】:牛郎织女哭梁祝——同病相怜

【第63句】:【肉馒首打狗——有去无来】(歇)馒首:馒头。本指狗咬走馒头再不回头,转指人一走再不回来,或回不来(多指死去)。也指东西拿出去再也收不回来。 也作肉馒头打狗——有去无回。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第64句】:【久闻大名,如雷灌耳】(惯)旧时见面的寒暄语。指对方名气很大,让人仰慕。 也作久闻高名,如雷灌耳。 久闻大名,如雷轰耳。

【第65句】:【打虎不死必伤人】释义:比喻不彻底消灭坏人,必定反受其害。例句:对李油罐这样的人,一棒子打不死就干脆别动他,打虎不死必伤人!

【第66句】:【抛绣球】“抛绣球”是“彩楼招亲抛绣球”的简化。说到抛绣球,自然联想到彩楼招亲,专指凰求凤。抛绣球招亲,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古典小说《西游记》描写玄奘的父亲陈光蕊高中头名状元,在钦赐游街时被相府小姐殷温娇看中,抛下绣球打中乌纱帽,欢天喜地结为鸾俦。明代诗人高启《观顾蕃所藏宋赐进士丝鞭歌》:“影枭夕阳何处去,曲江园里宴初归。天街直拂花枝过,择婿楼高彩球坠。” 如戏剧。《彩楼记》、《三击掌》等,说的是唐代王丞相之女王宝钏,在彩楼上用绣球打中乞丐薛平贵,由此演绎出一系列精彩故事。经考证,这些故事皆属于子虚乌有,虽然文学作品多有描写,但在史料中却难觅踪影。不过,抛绣球招亲绝非凭空想象,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源于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体育游戏。两千多年前,壮乡就有用青铜铸造的兵器“一飞砣”,应用于作战和日常狩猎。后来飞砣逐渐演变成抛掷的布囊,姑娘们又将它改造成彩球,人们在空闲时间拿来抛接作为娱乐。尤其是每到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彩球就会出现在赛歌会上,姑娘们一边对歌一边将此作为选择伴侣的道具,手中的彩球会投向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如果看上这位姑娘,可在绣球上系上精心准备的小礼品,回敬过去,姑娘接住礼物时,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这就是抛绣球选婿的来历。到了文学家之手,就编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彩楼招亲抛绣球”的故事来。

【第67句】:【鱼帮水,水帮鱼】(惯)比喻人与人互相帮助。

【第68句】:【谁走的路长远,谁能到西天佛地】(谚)西天:佛教指佛祖所在的地方。谁不怕路途遥远,谁就能到西天见到佛祖。指谁有毅力有志气,谁就能达到目的。

【第69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释义:冰是由水冻成的,但是比水凉;青颜色是从蓼蓝提取的,但是比蓼蓝的颜色深。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例句:对我这老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你们年轻一代应该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70句】:【远路无轻担】任务虽轻,路程长,需要坚持,不可小视。 远路,也说:百步。清代《何典》:“这里到鬼门关,又不是三 脚两步路;百步无轻担的,怎好烦劳你?”

【第71句】:导游领路——引人入胜

【第72句】:【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即木星。古代术数家认为太岁所 在是凶方,不宜动土建筑。此语表示触犯忌讳,胆大妄为, 或敢作敢为。香港金庸《笑傲江湖》:“你天大的胆子,到太 岁头上动土?”

【第73句】:【真穷好过,假富难当】(谚)指真正的穷日子还容易度过,咬紧牙关就是了;冒充富人家却很难做到,因为富家的高档次生活离开钱财是无法安排的。

【第74句】:我到奶奶家去玩,看到奶奶卖的苹果又大又红,馋得直流口水。于是,我忍不住了,向奶奶要苹果吃。奶奶笑着说:“赚钱不嫌钱,落个肚子圆。”说着,就拿了一个大苹果给了我。(河南·信阳)

【第75句】:【有药敷在疼处,有话说在明处】(谚)药用在疼处,见效快;话说在明处,少怀疑。指有话摆在明处说,不要背后说闲话。也指说话要直截了当,不要吞吞吐吐。

【第76句】:【有钱好办事,家宽出贤人】(谚)贤人:行善积德的人。人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好办;家资富裕,行善积德的事就容易做出。指居家处世,离不了钱。

【第77句】:丫环抱着元宝睡一守财奴

【第78句】:【隔年的皇历看不得】释义:皇历:阴历历书。它的节气不是固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个样子,隔年不适用。借指不能按老规矩办事。例句:“……可后来往深里一寻思,就觉得咱思想老了,跟不上趟了。老黄历翻不得哕!……”

【第79句】:老母猪进菜地——拉下脸就啃

【第80句】:【不信好人言,吃亏在眼前】(谚)好人:指正直、无私且有远见的人。 指不接受好心人的忠告,必定会遭逢倒霉的事。

【第81句】:【富从升合起,贫从不算来】(谚)合:一升等于十合。富裕是从一升一合积攒起来的,贫穷往往是因为过日子不会精打细算。指日常生活一要积累,二要算计。

【第82句】:喝着蜜水吹笛子一又甜又乐

【第83句】:【远说不如样子】比实物比空说有力量。刘澍德《桥》:“远 说不如样子比,今年我们每亩增产一成,自己就心满意足 了,可是我省九个农业社有的增产二成,有的增产到三成 二!”

【第84句】:【板上钉钉】(惯)板上钉钉子,十分牢固。1形容态度坚决,或说话算数,决不更改。2形容做事实在、牢靠。

【第85句】:羊群走路靠头羊。

【第86句】:【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原指开路,也指克服困难,创造条 件。苏叔阳《左邻右舍》:“打这儿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了,凭什么不高兴啊!”

【第87句】:猪食盆里鸡伸头——乱插嘴

【第88句】:【牛不吃水强按头】(惯)比喻强迫别人做不愿做的事。 也作“牛不喝水强按头”。

【第89句】:鲁达当和尚——半路出家

【第90句】:【 打蛇先打头】打击为首的,击中要害。姚雪垠《李自成》: “目前咱们的战兵很少,只能将主要兵力放在南路,交你使 用,要在白羊店以南对郑崇俭亲自督战来犯的官军迎头痛 击。这是打蛇先打头之策。”

【第91句】:【话柄】被他人当做谈资的言论和行为,称为“话柄”,也有叫“话把儿”的。“话”怎么会有“柄”呢?《辞源》的解释是:“古人清谈,多执麈尾,僧人讲法或执如意,故有谈柄之名。”“谈柄”即“话柄”,有的地方叫“话把”。这就告诉我们,“话柄”源有两物,一为麈尾,一为如意。麈尾说。宋人笔记《天禄志余》有云:“古人清谈多执麈尾,故有谈柄之名。”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用麈(一种大鹿)的尾毛制成,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为平直状。魏晋名流清谈时必执麈尾,以助谈锋。《晋书》和《世说》记载,孙盛与殷浩谈论很久,端上饭来也顾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尾毛都落在饭上,最后吃不成。《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在钟山开善寺使清谈家张讥“竖义”(大约是竖佛经中之义),取麈尾未至,临时找松枝代替。可见,麈尾是清谈的必备工具。名士、清谈、麈尾,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后人遂把谈资叫做“话柄”。如意说。谈资称作“话柄”,还与和尚讲经时手执如意有关。如意是一种器物,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最早的如意用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长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心字形和云叶形。古代和尚讲经时手执如意,有的把经文记于其上,以防遗忘。因而这也成了“话柄”的又一个起源。

【第92句】:【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谚)在家中一切事都好办,出门在外,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旧指出门在外,总不如在家方便。

【第93句】:【胆小鬼怕鬼,鬼越多】释义:胆小鬼越害怕鬼,鬼越多。比喻越害怕困难,困难越多。例句:“来吧,孩子,我们正在大山的心脏里开辟道路呢!”他捋着胡子说,“胆小鬼怕鬼鬼越多。起初,听说要挖通一座大山,吃惊得了不得;如今真的动手干了,也没啥了不起。”

【第94句】:【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谚)麝(she):又名香獐,似鹿而小,无角,腹部有香腺,分泌物名麝香,可入药。麝自然带有香味,不必借助风力张扬。比喻人的德才名声贵在深孚众望,不在于自我炫耀。

【第95句】:电信局的话务员——耳听八方

【第96句】:【哄堂大笑】“哄堂大笑”源自唐代。据唐代赵磷《因话录》所载,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其中由台院一位御史专管杂事,称作“杂端”。凡是公堂食饭,大家都不准谈笑,犹如僧人斋饭一样,是为有修养。但有时杂端实在憋不住而大笑,这在当时称之为“烘(哄)堂”。由此可见,此记载“烘(哄)堂”只限于官吏食饭的公堂。到了宋代,烘(哄)堂的场合扩大。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载:“冯阳、和相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偏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哄)堂大笑。”自此,凡人多的地方有人发端引起众人大笑,皆可日哄堂大笑。

【第97句】:一天上语文课,陈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地上乱糟糟的,他笑着说:“教室的地面,就像咱班的脸面。教室里那么脏,咱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大花脸吧?”听完老师的话,我们不好意思地捡起了地上的纸片。(河南·信阳)

【第98句】:【官场如戏场】(谚)官场的事,就如同演戏一样。旧指官场荣辱不定,恩怨无常,一切都像是暂时的表演。

【第99句】:【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释义:如果八月初一下场雨,就要旱到来年五月底。例句:雨:夏忌甲子雨。“五月连阴雨阴月旱,七月八月口乞饱反。”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占验也。

10821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