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韩游网2024经典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低棋也有神仙着】(谚)着(zha。):下棋时走的一步棋。指低水平的棋手,偶尔也会走出一步极其高明的棋着。比喻平庸或愚笨的人,偶尔出言谋事也会有过人处。 也作“低棋阵里有高着”。

【第2句】:【十访九空,也好省穷】(谚)向亲友借贷,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总会有一次得些资助,可免受穷。指求助总有希望,不求希望全无。

【第3句】:【船到桥头自会直】 释义:船到了桥边自然会放直船身过去。比喻事到临头,自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句:“算了罢!‘船到桥头自会直’!王八才去赶他妈妈的夜市!打碎了吃饭家伙可不是玩的!”

【第4句】:【滚汤泼老鼠,一窝都是死】 释义:比喻全部被消灭或无法存活。“泼”又作“泡”。 例句:行者道:“我若打他啊,只消把这棍子往池中一搅,就叫做‘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可怜!可怜!”

【第5句】:【鸭子的足板儿——一联儿的】(歇)本指鸭子的脚趾连成一片,转指人与人关系密切,联合在一起。

【第6句】:【打黑枪】(惯)指在暗处向人开枪射击。 也作“打冷枪”。

【第7句】:【桥归桥,路归路】(惯)比喻二者互不相干。也比喻事情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 也作“桥是桥,路是路”。

【第8句】:【七个窟窿倒有八个眼儿等着】(惯)形容入不敷出,钱不够花。

【第9句】:【往伤口上撒盐】(惯)比喻对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恶意伤害,使其更加痛苦。

【第10句】:【不怕稠吃,就怕稀化】(谚)稠吃:吃得多。稀化:零星花钱。指在经济开支方面,不怕有计划的整堆开支,就怕无节制的零星花钱。

【第11句】:【阎王爷嘴上拔胡子】(惯)比喻自己找死。

【第12句】:【瘪三】《现代汉语词典》对“瘪三”的注释是“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常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到底“瘪三”一词从何而来?近年国内有些学者找出了根据,原来是较早接触洋文化的沪人,以英语拿来再创造的杰作。英文Penniless是“一分钱也没有”,清末被上海人音译成“毕的生”,后又将“毕的生”改称为中国风味的“瘪三”了。 上海人形容此类干瘪流浪男童,或辱骂猥琐偷摸之人,说声“瘪三”等于描绘了他的形态相貌,讥讽之意顿可意会,呼之欲出,妙不可言。在上海风行几年后,民国二十五年便被语言学家黎锦熙编纂的《国语词典》收入词条了。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评有些干部喜欢写谁都不爱看的蹩脚文章,称其谓“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加速了此词推广。

【第13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惯)比喻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也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第14句】:【丢了西瓜,捡个芝麻】(惯)比喻把大事要事丢在一边,偏抓小事,得不偿失。

【第15句】:【铜钱攥出绿水】(惯)绿:指铜绿。形容人过于吝啬。

【第16句】:【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释义:三国:指罗贯中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看《三国演义》掉下了同情的眼泪,在为古人担忧。比喻担忧是多余的,没有必要。 例句: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该咋样做你自个瞧着办!我说这话也不过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反正你今后在外的一切行为都与本号无涉!

【第17句】:【爆冷门】(惯)冷门:原指赌博时很少有人下注的一门。比喻在不引入注意的地方,突然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18句】:【软绳可以捆硬柴】(谚)柴是硬的,绳是软的,软的绳能捆住硬的柴。比喻人使用柔软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强硬的敌手,或性情温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刚烈的人就范。

【第19句】:【身长六尺,天下难藏】(谚)天地虽然广阔,一个成年人也难以把自己长久地隐藏起来。指人匿藏得再诡秘,终究会被发现。

【第20句】:【捞外快】(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分外的好处。 也作“捞油水”。

【第21句】:【老牛拉破车,慢慢来】 释义:比喻不慌不忙,慢慢干。 例句:又说:“就靠我们这几个人,老牛拉破车,慢慢来吧。到时候看钱万利怎么向上级交待。”

【第22句】:【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谚)指关键时刻落后了一步,就会步步落后,陷入困境。

【第23句】:【刮起四两肉,剥了一张皮】(惯)刮完了只有四两肉,剥下来只有一张皮。形容入非常贫穷。

【第24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谚)舟:船。水能载着船航行,也能使船覆没。比喻人民能拥戴君王,也能推翻君王的统治,民心的向背关乎国家安危。 也作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第25句】:【搂草打兔子——捎带】(歇)指做某件事时顺便做另一件事。 也作“搂草打兔子——捎带手”。

【第26句】:【天不能总睛,人不能常壮】(谚)指就像天气不会常晴不阴一样,人不会永远健壮,不病不衰。

【第27句】:【在人家手心攥着】(惯)比喻被人控制。

【第28句】:【有一利即有一弊】(谚)弊:弊病,坏处。凡事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就有不利的一面。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纯粹的好或纯粹的坏都是不存在的。

【第29句】:【打落水狗】(惯)比喻打击已经失势或陷入困境的坏人。

【第30句】:【打窝里炮】(惯)比喻内讧,自己人发生冲突和争斗。

【第31句】:【海上无风三尺浪】见“大海无风三尺浪”。

【第32句】:【只要人手多,牌楼抬过河】(谚)牌楼:旧时街市要冲竖立的高大建筑物。只要人多,连高大的牌楼也能抬过河去。泛指人多力量大,什么困难也不怕。

【第33句】:【老不以筋骨为能】 释义:人老了,不能靠身体发挥本领。 例句:他已经七十五岁了,“老不以筋骨为能”,他必须往下压制自己的愤怒。

【第34句】: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第35句】:【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 释义: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 例句:“……俗话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我们做人心胸总要豁达。”

【第36句】:【旗杆上的灯笼——高明】(歇)本指在高处照明,转指见解或技艺等高超。

【第37句】:【水从源流树从根】(谚)水流总有它的源头,树木总有它的根柢,世上不会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比喻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起因。

【第38句】:【福从赞叹生】(谚)赞叹: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感激。指得到人们普遍的、由衷的赞叹,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第39句】:【大青萝卜变不成白梨】 ^释义:比喻人不会有长进,不会有出息。 例句:我很光荣,还没有开步走呐,就有这么多人给我呐喊助威。“兔子能拉车,要马干啥?”“大青萝卜变不成白梨!”“十年、十五年,等学会了胡子也白啦,还有啥用!”不就是这些话?

【第40句】:【走路衣裳角都能打死人】(惯)形容人骄横强悍。

【第41句】:【瓜儿恋秧,孩儿恋娘】(谚)就像瓜离不开瓜蔓一样,孩子离不开生身的娘亲。指孩子离不开娘亲是天性。也借指游子恋着故土完全出于真情。

【第42句】:静而少动,眼花耳聋;有静有动,无病无痛。

【第43句】: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第44句】:【一心不二用】(谚)一个人的心思,不能同时用在两件事情上。指人做事必须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思想分散必定一事无成。 也作一心不能二用。 一心不可二用。

【第45句】:【紧火粥,慢火肉】(谚)熬粥要用快火,火慢了容易焦锅;炖肉要用慢火,火快了很难炖烂。指熬粥与炖肉,火力大小快慢各有不同。 也作“紧锅粥,慢锅肉”。

【第46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释义:只有在生死关头才能显出交情的真假或深浅。 例句:“自古道得好:‘一死一生,乃见交情。’若非今日我是死的,你是活的,怎知你为同年之情淡薄如此!”

【第47句】:【吸西北风】见“喝西北风”。

【第48句】:【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谚)药只能医治可挽救的病人,佛只能超度有缘分的人。指起死超生,都是有限度的。

【第49句】:【宠婢作管家,钥匙不晌手拨刺】(谚)拨刺:用手拨动使它发出响声。指受宠爱的婢女当上了管家,故意摇响钥匙串来显示自己手里有了权力。指得志的小人总喜欢在人前炫耀。

【第50句】:【拴着的驯马拉五百,没笼头的野马驮三千】(谚)驯马:驯服的家马。笼头:用皮条编成的戴在骡马头上的套具。指家马负重力小,野马负重力大。比喻死守家门没出息,出外闯荡长才干。

【第51句】:【人少好过年,人多好种田】(谚)过年,人少了可以多享受;种田,人多了自然收效快。指享受时人宜少,干活时人宜多。 也作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 人多好做活,人少好吃馍。

【第52句】:【错把红土当朱砂】 释义:比喻看不准,把差的当成好的。 例句:“那我也得亲眼相看相看。”花三香嬉皮笑脸,“媒婆子一张嘴,装罢神来又闹鬼;我倒不是信不过小姑奶奶热心肠儿,好心眼儿,就是怕小姑奶奶自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见过井口大的天,错把红土当朱砂。”

【第53句】:【老头子】“老头子”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常用词,有多种用意。年纪大的男子常被称为“老头儿”或“老头子”。在北方,“老头子”一词,多是上年纪的妻子对老伴的昵称。在某些场合下,还指权威高、有威望、岁数大的人。 但有时候“老头子”却似乎含有一些轻视的意思,让被叫者认为是嫌自己太老,不中用了。甚至还带有蔑视或谩骂的意思,如“那脏老头子。”那么,它源出哪里呢?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三十六年,纪的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负责编修《四库全书》。盛夏的一天,纪的因体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盘起发辫,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几案旁校阅书稿。不巧的是,乾隆帝这时踱步走进馆来。纪的想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便一骨碌钻人案下,用帏幔裹住身体。过了一会,纪的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探出头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他就发现“老头子”还在他身旁坐着,两眼正瞪着他在看呢!登时就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乾隆听见这句话后一脸冰霜地质问纪的:“‘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啊?”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因为如果被视为对皇帝不敬,是犯杀头的死罪。谁知纪的跪在地上,灵机一动,非常从容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渭‘头’,父天母地之谓‘子’,故简称为‘老头子’。”乾隆听罢他的解释,虽然知道是巧言辩解,但这番话也着实中听,就转怒为喜地说:“朕就原谅你这样信口乱叫之罪了。” 从此,纪晓岚发明的“老头子”三字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官场中,常有人效仿他,背后称自己的上司为“老头子”。从它的出处看,“老头子”是一种调侃。

【第54句】:【有法儿开台,无法儿收场】(惯)开台:戏曲开演。比喻有办法挑起事端,却没本事控制局面。

【第55句】:【走背字儿】(惯)指遇事不顺,倒霉。 也作“走背运”。

【第56句】:【一渊不两蛟】(谚)渊:深潭。 蛟:蛟龙。一潭深水中,不能同时容得两条蛟龙。比喻在同一处地域里,不能同时并立两个实力相当的人物或集团。

【第57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释义:行动出乎对方意料之外,趁对方没有防备发动进攻。 例句:要是里面真有人躲着,那就应该趁这夜里给他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才能手到擒来。

【第58句】:【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释义:旧指举事成功就上台称王,失败了就被骂为强盗。“则”又作“者”。 “寇”又作“贼”。 例句:可是从来作反之人,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谁能保你们一定成事的昵? 谁能知将来谁治着谁呢?

【第59句】:【安乐窝】“安乐窝”现在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源出《宋史·邵雍传》。 据《宋史·邵雍传》载:“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刻苦自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朝廷请他做官,他不愿为凡事所累,便离家出走,游历四方。后来,他回到家乡,与外界摒绝往来,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理学、易学,终成高士。 以后,邵雍迁居洛阳。当时的宰相富弼以及司马光、吕公著等贤士也退居洛阳,他们和邵雍意气相投,彼此往来密切。在司马光等人的帮助下,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南置买了一处田园,修建了住宅,插柳种花,自种自收,怡然自得,宛若世外桃源。闲暇之余,焚香静坐,饮酒吟诗,自得其乐。为表示自己安贫乐道,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志向,他给自己的住处起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安乐窝”一词便成为隐逸文士们对自己居室的谐称,含有淡泊明志、自得其乐的语义。例如,南宋戴复古有“四山便是清凉园,一室可为安乐窝”之句。到了后来,由于“安乐窝”同“逃避艰难困苦,贪图享乐生活”的思想行为有相通之处,于是由原来的不与官场浊流同流合污的褒义转义为贬义。

【第60句】:【挂羊头卖狗】肉这一俗语,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看似比喻商业行为,广告吹得天花乱坠,而实际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售其奸。实指政治手段,一些所谓得道高人,不厌其烦讲经说法,混淆视听,欺骗群众,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指世俗之间弄虚作假、以赖充好,愚弄人、糊弄人。总之,这一俗语运用十分广泛。 那么,它源于哪里呢?原来,它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最早不叫“挂羊头卖狗肉”,而叫“挂牛头卖马肉”,后转为“挂羊头卖狗肉”。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据载:齐灵公喜欢看宫内女人着男装,齐国女人皆效法。但灵公有点叶公好龙,却讨嫌宫外女子着男装,便下令官府制止,有女子着男装者撕衣断带,但还是制止不了。灵公便问齐相晏子,这是为什么。晏子回答说:“您喜欢官内女人穿男装,却禁止宫外女人穿,这如同在门上挂牛头,而在门里卖马肉。你如果先禁宫内女子,则宫外女子莫敢再穿。” 齐灵公采纳晏子的建议,果然在一月之内没有女人再穿男装。 后世,挂牛头卖马肉逐渐转为“挂羊头卖狗肉”。

【第61句】:【路是人走的,钱是人挣的】 释义:只要努力干,就可以办到。 例句:“路是人走的,钱是人挣的;我不信我小子就没有能耐盖上三间房,买上二亩地。”

【第62句】:【十家锅灶九不同】 释义:比喻人的思想各不相同。 例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

【第63句】:【水涨船高】 释义: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例句:票子越来越毛。豆子老是涨钱,豆腐能不涨钱?水涨船高嘛!

【第64句】:【油髻上封官,粉鼻凹里受宣——裙带头衣食】(歇)髻:假发盘成的髻。鼻凹:鼻翼两旁凹下去的地方。受宣:接受皇帝的宣召。指靠裙带关系当上高官。含讥讽意味。

【第65句】:【小年】中国民间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这一天.民间有祭灶、扫尘、采办年货的习俗。 祭灶,民间很早就有关于灶神的传说。旧时,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门神、井神、厕神、雷神一起成为五位家堂神,职责是保护家宅安宁,不让闲神野鬼骚扰,称为“五祀”。每到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在锅台边摆上糖果、年糕等供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焚香膜拜。 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扫尘的习俗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古代先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由于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是清洁卫生、除疫灭病的良好习俗,所以流传至今而不衰。 小年以后,年味越来越浓。

【第66句】:【逢人减寿,见衣加钱】(谚)见了人,要把人家的岁数说得小点;见了人家穿的衣服,要把衣价抬得高点。旧指与人交往要善于取悦对方。 也作“逢人减岁,遇货加钱”。

【第67句】:【借酒浇愁愁更愁】(谚)浇:浇灭。要用饮酒来消愁只能更加忧愁。

【第68句】:【一竿子插到底】(惯)比喻把事情彻底做好或负责到底。 也作“一竿子扎到底”。

【第69句】:【知己者莫过夫妻】(谚)知己:彼此了解。指夫妻间彼此最了解、最知心。

【第70句】:【胆小发不了大财】(谚)指胆小的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冒冈险,因而难以发大财。

【第71句】:【屎壳郎掉在磨道里——充大耳朵驴】(歇)磨道:牲口拉磨时绕磨盘四周走的圆形小道。大耳朵驴:即驴,因耳朵较大而称。比喻品行低劣或无能之辈冒充体面的人物。 常含讥讽意味。

【第72句】:【八十岁的老头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歇)吹打: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形容人气力不支。

【第73句】:【在劫难逃】“在劫难逃”形容遇到不可解决或无法挽救的灾难。这个词语的中心词是“劫”,“劫”是佛教用语,表示时间极长,同“一刹那”相反。 古印度传说认为,世界经过若干万年就要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就叫做“劫”,也叫“劫波”。关于劫的长短,各佛经说法不一,但总的说来,一劫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叫做“四劫”。到“坏劫”时,将会有水、火、风三灾出现,最后世界归于毁灭。也有说法认为,劫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一中劫包括两小劫,而每小劫则为一增(人寿自f一岁开始,每百岁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或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岁减一岁,减至十岁)的时间。这样看来,将永远恢复不了的东西比喻为万劫不复还真是恰当。如果遇到“四劫”当中的“坏劫”,当然是“在劫难逃”了。

【第74句】:【十里长亭】在戏曲、影视中常常见到“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但只见一亭,不见长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十里长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设一个亭子。秦汉时每隔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脚,亲友远行也常在此话别。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马匹给养、行人口粮、酱菜和韭葱,类似驿站。 “十里长亭”原意并非送别,后来表示送别,这是怎么来的呢?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风险,一旦离家,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亲朋远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饯行,到有洗尘接风。特别是送行,必须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来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边临时设立帷帐,准备酒肴送别行人。 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在古代诗词、戏文中有很多吟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别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长亭;中国名剧《梁祝》送别一场,也是在十里长亭,虽然没有筵席,却送了一程又一程,谓之“十八相送”,场景感人泪下。文人墨客多用“长亭”这一特定场景表达离情别绪,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别时都安排在十里长亭。

【第75句】:【杀风景】“杀风景”一词源于民间隐语,原意是损坏美好的景色,后来用于比喻在兴高采烈的场合使人扫兴。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撰写的《杂纂》一书中曾有六个“杀风景”的例子:一、清泉濯足。在清澈晶莹的泉水中洗脚。 二、花上晒裨。在美丽的花枝上晒裤衩。 三、背山起楼。背靠山起楼,开窗看不到令人神清气爽的山色。 四、焚琴煮鹤。把琴当做木柴烧,把鹤宰了煮着来吃。 五、对花啜茶。赏花本应饮酒,但不饮酒而喝茶。李白有“花间一壶酒”的诗句。 六、松下喝道。清幽静谧的松下是歇脚小憩的理想所在,不料达官贵人驱使车骑人马吆喝而过。这是“杀风景”的典型例子,后来泛指一些扫兴和不愉快的事情。如鲁迅《致山本初枝》信:“龙华的桃花虽然已开,但警备司令部占据了那里,大杀风景,游人似乎也少了。”此例“杀风景”一词用得非常到位准确,一语双关,不愧为文学泰斗。

【第76句】:【老先生】“老先生”这一称呼,感情比较复杂,一般是对年事已高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特别民间把有经验的老中医尊称为“老先生”。这种称呼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到了明朝,把当翰林官的人称为老先生,尽管有的翰林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到了清朝,则把做相国或两司抚台官员也统称为老先生。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多种含义。它不只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如有人在会上发言冗长且不着调,旁人劝他说:“老先生,你少说两句吧!”

【第77句】:【偏怜之子不保业,难得之妇不主家】(谚)偏怜:偏宠爱怜。惯宠的子弟守不住家业,高攀来的媳妇不会主持家事。指一味宠爱偏袒之下出不了实干的人才。

【第78句】:【一杆秤,又打得起多重】 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干不成大事。例句:你查账,没有一个人跟你,你一杆秤,又打得起多重?

【第79句】:【三代不读书会变牛】(谚)连着三辈人不读书,后人就会变得像牛一样蠢笨。指读书不但开发自身智慧,对后代的遗传也十分重要。

【第80句】:【双拳难敌四手】(谚)双拳:一人。四手:二人。一个人势单力薄,难以对付两个人。指在双方争斗的较量中,总是寡不敌众。 也作双拳难抵四手,好汉也怕人多。 双拳难敌四手,四手还怕人多。

【第81句】:【东宫】“东宫”一般认为是皇后的代称,其实也是“太子”所居之地。 从历史正史来看,“东宫”向来是太子所居之地,有时也指太子,与所谓娘娘并无任何联系。那么,为什么太子及其所居之地号称“东宫”呢? 据《唐两京城防考》描述,宫廷分为三个部分:中间主体部分称太极宫,其前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后半部分是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之处;太极宫左右各有一块狭长的城区拱卫,西部城区称掖廷宫,多居宦官杂役,并设太仓;东部城区即称东宫,是太子曰常起居的地方。这种居住习惯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确立了。《诗经·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毛亨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因此,有时候也称太子为东宫。 太子号称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地位仅次于在位的皇帝,因此历朝历代对太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视,为其配备一系列属官,又称东宫属官。东宫属官基本上是仿照朝中百官的结构体系来设置的。东宫仿照三省六部设立太子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等机构。实际上就是小一号的三省六部。而东官属官往往是其登基后实施朝政的组织基础。 不过,“东宫娘娘”的说法也有一定根据。《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年载:“西宫者何?小寝也。小寝则曷为谓西宫?有西官则有东宫矣。”诸侯的正房夫人居住在中宫,右媵(即嫔妃)住在西面,称为西宫,左媵住的地方被叫做东宫。《汉书·刘向传》云:“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其注云:“师古日:东宫,太后所居也。”在汉代,太后住在长乐宫,长乐宫位于未央宫的东面,因而又称太后为东宫。

【第82句】:【竹筒倒豆子】 释义:比喻全说出来,一点不剩。 例句:这一回,何守礼当真来了个“竹筒倒豆子”,不仅交代了那天夜里他跟路全的谈话内容,而且还抖明了近几天来他跟路全的接触情况。

【第83句】:【鸡多争窝,羊多争坡,和尚多了争饭锅】(谚)鸡多了就争着占窝,羊多了就争上山坡,和尚多了就争吃饭的锅。捐人多了就免不了争多论少,发生摩擦。

【第84句】:【哪吒下凡——一身火】(歇)哪吒:《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西游记》说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第三子,《封神演义》写他在金光洞里复生后自天而降,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火:本指火焰,转指火气、怒火。形容人脾气暴躁,极易发怒。

【第85句】:【有钱难买回头看,头若回看后悔无】(谚)回头看:回头再检点一番。指经常回想过去的失误,可以避免许多后悔和烦恼。也指事情做完后,再检查一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遗漏或失误。

【第86句】:【人怯鬼蝎虎,人勇鬼缩头】(谚)蝎虎:放肆猖狂的样子。人要是胆怯软弱,邪恶鬼物就会猖狂;人要是勇猛刚强,邪恶鬼物就会退缩。 指对邪恶势力只能强硬,不能软弱。

【第87句】:【多儿多女多冤家】(谚)生的儿女多了,就像还不完的债一样遭灾受罪。指多生不如少生,少生不如优生。

【第88句】:【赤脚的赶鹿,着靴的吃肉】(谚)赤脚的:光着脚板的穷苦人。着靴的:穿着官靴的权势者。指穷苦人辛辛苦苦劳作,权势者则坐享其成。 也作“赤脚撵兔,穿靴吃肉”。

【第89句】:【要想武功好,从小练到老】(谚)要想把武功练好,就得一辈子不停地练。指武功不是短时间能练好的,要长练不辍。

【第90句】:【捧臭脚】“捧臭脚”与溜须拍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阿谀媚上之举。 “捧臭脚”是怎么回事呢? 北宋时,大太监李宪受到皇上宠爱,当上了永兴路副都总管,声势显赫。 其部将彭孙,原是绿林出身,想以李宪为靠山,于是私下来到李宪的府邸。 正巧,赶上了李宪要洗脚,彭孙抓住机会,来了个毛遂自荐,请求帮李宪洗。 李宪乐了,省得自己动手洗脚,也没做什么客气的表示。岂料,鞋袜一脱,一股臭气扑面而来。彭孙显示了真功夫,捧着李宪的脚,耸着鼻子,嘴里却高呼:“太尉脚何香也!”李宪反应也快,就势抬脚丫踹摩着彭孙的脑袋说:“奴谄我,不太甚乎!” 这件事传到苏东坡那里,把它记进了《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里。 苏东坡是何等人也,他的文章不愁没人看,这令人作呕的“捧臭脚”的丑事,就流传了下来。 在民间,“捧臭脚”还不算最丑,还有比“捧臭脚”更恶心的比喻,叫“舔屁股”。可见,人们对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之人是多么的厌恶和鄙视。

【第91句】:【死了王屠,连毛吃猪】见“没了王屠,连毛吃猪”。

【第92句】:【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烂之舌”,是指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嘴上功夫过硬。这个俗语出自两个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国去请援兵,并签订联楚抗秦条约,任务十分艰巨,平原君立即挑选赴楚随员。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找上门来,自荐前往。经面试,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 到了楚国后,经双方艰苦谈判,楚王还是不想出兵。毛遂见状,手提佩剑,闯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来不及了,只好服软。毛遂便义正词严地分析楚秦两国的利害关系,坦陈赵楚两国缔约的重要意义,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遂即缔约,并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感慨地对别人说:“毛先生这次使楚,办成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厉害,胜这百万之师啊!” 那么,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烂之舌”呢?原来这跟佛教有关。相传和尚只要将《法华经》诵读千遍,死后舌头不烂。而且还有例证,《法苑珠林》卷十八记载,一个名叫释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发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 《史记》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烂舌”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烂之舌”了。

【第93句】:【韭菜地——割了一茬起一茬】(歇)比喻一班人马失败了又有另一班挺身而出。

【第94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是以那些小败嘲笑大败的人,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它源自战国时期的《孟子》。 战国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民不聊生。孟子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尽心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战败的一方免不了会丢盔弃甲,飞奔逃命。那只跑了五十步的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是贪生怕死。 这对不对呢?”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笑百步是同样的道理。”后人用此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自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程度轻些罢了,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第95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谚)朱:朱砂,红色颜料。指接近朱砂的,自然就会被染红;接近墨的,自然就会被染黑。比喻人接近好人会变好,接近坏人会变坏,习染是非常要紧的。

【第96句】:【虎在软地上易失足,人在甜言里会摔跤】 释义:比喻甜言蜜语会使人吃亏上当。 例句:曙光,你听过这句话吗?叫做虎在软地上易失足,人在甜言里会摔跤。 在外你可不要胡听乱信呀,别以为自己有点小本事就放肆,要不,不管谁,总是要吃亏的。

【第97句】:【哪儿打铧,哪儿卸犁】 释义:比喻事情只管干,到干不下去时再停下。 例句:想着,丁万红忽联想起臧世仁说的话:哪儿打铧,哪儿卸犁!又想于保田叫他摸中农的底,莫非他也有这个思想!

【第98句】:【赶着羊群攻猛虎】 释义:比喻让大家白白去送死。 例句:你们几个先引大伙走吧,别无头苍蝇似地乱飞。弄不好,那成了赶着羊群攻猛虎了!

【第99句】:【巧诈不如拙诚】(谚)无论怎样的巧妙伪诈,也比不过笨拙的诚实。 指伪装终会败露;只有诚实,才能使人立于不败之地。 也作巧伪不如拙诚。 巧欺骗不如笨诚实。

17245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