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朋友圈年度最好的歇后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知冷知热是夫妻】(谚)指生活上相互照顾,相互体贴,是夫妻间的情分。

【第2句】:【长添灯草满添油】做好充分准备。图书:“如果她们得知 夏天缩短,秋天提前到来这一长期预报,就会在男人意料不 的时候,已经像长添灯草满添油一样,早做准备了。”

【第3句】:我班的迟到大王总要到第一节上课几分钟后到。通过家访,老师才知道他晚上看电视总到深夜。老师说:“只愁天亮不愁夜的人,可怎么办呢?”(浙江·绍兴)

【第4句】:木头脑瓜挨了刀——不记疼

【第5句】:【人心都是朝上长】释义:比喻人都希望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例句:元他娘说,“人心都是朝上长,我看你是朝下长。”老全说:“后悔莫及,说甚。”

【第6句】:西瓜掉进油缸里——又圆又滑

【第7句】:【船到桥头自会直】释义:船到了桥边自然会放直船身过去。比喻事到临头,自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句:“算了罢!‘船到桥头自会直’!王八才去赶他妈妈的夜市!打碎了吃饭家伙可不是玩的!”

【第8句】:【揣着元宝跳并——舍命不舍财】见“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第9句】:我们村的小刚发了财,以前看不起小刚不来往的亲朋好友,现在都来攀亲。叔叔感叹地说:“富居深山有远亲。人,眼皮薄啊!”(河南·西华)

【第10句】:【七十二行,庄稼为王】(谚)七十二行:泛指各行各业。在各行各业中,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一行。指农业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是重中之重。 也作七十二行,以农为本。 千行万行,庄稼是头一行。

【第11句】:【人心换人心】释义:相互以真诚之心相待。例句:那是人心!人心换人心,那是自己的心换来的。T市谁不知道他蒋岐山是够朋友、肯帮忙的人?

【第12句】:【吃素】在佛教初创时期,并没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书《十诵律》里规定可以吃“三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的动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说“眼不见为净”,恐怕源于此。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僧人们才开始只吃素。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他发誓断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杀害生灵,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将堕落到阿鼻地狱;他又规定宗庙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严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饭。僧人们在梁武帝的带动下,开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第13句】:【拴着的驯马拉五百,没笼头的野马驮三千】(谚)驯马:驯服的家马。笼头:用皮条编成的戴在骡马头上的套具。指家马负重力小,野马负重力大。比喻死守家门没出息,出外闯荡长才干。

【第14句】:【灯红酒绿】人们在形容奢侈或繁华时常说“灯红酒绿”,“灯红”很容易理解,那么,“酒绿”该怎么解释呢?这源于古代酒的酿造过程。起初,由于酿造技术落后,人们喝的是浊酒。所谓浊酒,是指将一定的粮食例如麦、黍、秫、稻、曲、蘖等加热煮熟后,加上酒药(酒曲),短暂发酵而酿成,这样酿出来的酒其酒精浓度很低。至今,江南民间的很多地方还保持着这样的酿酒风俗。最初的浊酒由于含杂质会略显浑浊,但仍是无色液体: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尚未撇出酒糟,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糟沫。这种淡绿色泡沫很细碎,《释名》日:“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L然如萍之多者。”就是说酒上的这层浮沫。这本是酒在酿造过程中的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但,因为爱酒,文人墨客们爱屋及乌,开始用一些美好的词语形容这种浮沫,称其为“绿蚁”或“浮蚁”,并逐渐演变成为对酒的昵称。南朝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中就有“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之句。最著名的还有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有直接称酒为“绿酒”的,如陶渊明“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之句。杜甫有“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晏殊有“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等句。只是把“灯红”与“酒绿”挪到一起,铺张开来,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第15句】:【白天游街走四方,夜晚熬油补裤裆】不抓紧时间,不务正 业。或说:白天逍遥走四方,夜里熬油补衣裳。类似的:白 天满街打话,下晚点灯剥麻。成语:游手好闲。刘江《太行 风云》:“呀,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也不知道你 活计是多是少。”

【第16句】:【光棍不吃眼前亏】(谚)光棍:识时务、头脑清醒的人。指聪明人能够审时度势,不使自己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吃亏受辱。 也作好汉不吃眼前亏。 明人不吃眼前亏。

【第17句】:【可望而不可及】看得见,得不到。及,也说:即。成语:望 洋兴叹。刘云若《红杏出墙记》:“但她已像美人如花隔云 端,在当时是可望而不可即,到如今更落得相思不相见。”

【第18句】:【关公门前耍大刀】(惯)关公: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大将,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也作关夫子门前耍大刀。关夫子:指关公。 关老爷营前耍大刀。关老爷:指关公。 关帝庙门前耍大刀。关帝庙:祭祀关公的寺庙。

【第19句】:快开学了,我的假期作业还有很多没有做,可仍在一个劲儿地玩。妈妈说:“麦芒都快锥着屁股了,还不着急。”(四川·西充)

【第20句】:【花圈】当有人去世时,吊丧的人一般送个大花圈表示哀悼。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并没有送花圈的习俗。那么,花圈是怎么来的呢?花圈的发源地据说是在希腊,最初并不是为丧礼专用的。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按照基督教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中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原来,花圈是在竞赛中获得的奖赏物,由于生前本人或者马、奴隶获得了这样的奖赏,死者有资格把花圈带到天堂。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这种习俗已被东、西方共同接受了。

【第21句】:【不栽桃李种蔷薇】释义:蔷薇:花木名,枝有刺。不栽桃李树,却种蔷薇花。比喻自找棘手的事睛。例句:黄人所谓不栽桃李种蔷薇,但见荆棘满林而已。

【第22句】:【一是一,二是二】(惯)形容说话做事老老实实,是一不二。 也作一则一,二则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第23句】:说出的话牛都踩不烂——梆硬

【第24句】:【真神面前烧假香】(惯)比喻在正人君子或行家面前说假话。

【第25句】:【散烟雾】见“放烟幕”。

【第26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谚)纵然树长到千百丈高,树叶总还是要落到树根下。比喻人不可忘记根本。 多指久居外地的游子,到年老时总想回归故里。 也作树高千百丈,叶落要归根。 树高干丈叶归根。 叶落归根,人老还乡。

【第27句】:【叫化鸡】“叫化鸡”是一道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叫化鸡”的来源,果然与叫化有关。清朝,在虞山有一个叫化子讨饭讨得一只鸡,可惜既无炊具又无调料,没办法吃,于是只能用土法来做了。他先将鸡杀了,去了内脏,带毛涂满黄泥,捡了一些树枝烂叶随意将鸡烘烤上,自己躺到一旁睡觉去了。一觉醒来,看到泥团表面有些裂缝,便往地上一损,泥壳脱落后,却露出香气四溢的鸡肉,令人馋涎欲滴。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正好路过此地,闻到香味就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独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调料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大家把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叫“叫化鸡”。 “叫化鸡”产生后,很多人对其工艺进行改良,使其色、香、味俱全,因此长盛不衰。二十世纪初,山景园朱阿二对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进,除去内脏后,涂上佐料,并将鲜肉、生虾仁、鸡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锦配料塞入鸡肚,用荷叶、高温纸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鸡。这样煨出来的鸡,鸡肉酥烂异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脱离,原汁原味,风味独特,此后山景园靠叫化鸡等菜名声誉鹊起,名满江南。如今“叫化鸡”的品种有山景园叫化鸡、王四叫化鸡、虞山牌叫化鸡等,已列入《江苏菜谱》和《中国名菜谱》。古老的菜肴正焕发出新的美味。

【第28句】:【赶逐猴儿净了山,拔了萝卜地皮宽】人被打发走了,落得清 净。明代《金瓶梅》:“拔了萝卜地皮宽。叫他去了,省的他 在这里跑兔子一般,原不是那听佛法的人!”

【第29句】:【鸡不啼,狗不叫】(惯)形容没有生机或没有动静。

【第30句】:【有柴一灶,有米一锅】(惯)有了柴米一次用光吃光。比喻过日子不知计划和节省。

【第31句】:一听到那些不实干的人吹大话,王大伯就会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说那些人办事是“一串子鞋帮儿——没底儿”。(河南·郑州)

【第32句】:【拉饥荒】(惯)比喻欠债。 也作“拉亏空”。

【第33句】:【得人钱财,与人消灾】(谚)指接受了别人的钱财,就得为人家分忧解愁。泛指得到了别人的好处,就得为人办事。 也作“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第34句】:【臭猪头自有烂鼻子闻】指坏人互相勾结。或说:臭猪头自 有烂鼻子菩萨受。成语:臭味相投、沆瀣一气。高云览《小 城春秋》:“赵雄上任侦缉队长那天,竟然亲自‘登门求贤’, 请金鳄出来当大队长,这正如俗话说的:臭猪头,自有烂鼻 子闻。”

【第35句】:【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礼物微薄,情意深厚。清代《镜 花缘》:“他这礼物虽觉微末,俗语说的:千里送鹅毛,礼轻人 意重。”

【第36句】:【宝贝】人们把珍贵的东西称为“宝贝”。这贝类为什么称为宝呢?它源于贝壳曾是最早的货币。贝类,属软体动物腹足类,大小因种而异,栖于海滨岩礁,壳可为装饰。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选择海贝做商品交换的媒介,有体小质硬,携带方便,折价灵活,容易保藏等优点,大致在夏代已成为货币。到商周时期,贝币的使用达到高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贝币就数以万计。随着商业的发展,真贝币供不应求,后来又出现一些石、骨、蚌、青铜等质地的仿贝币,其中青铜贝币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距今已3000多年。直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废贝行钱,贝才最后退出了流通领域。由于贝在历史上曾充当过流通中的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如同金银被当成财宝一样,贝被当成财宝便是题中之意,故有宝贝之称。“宝贝”引申为对小孩儿的爱称。

【第37句】:【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惯)比喻冒再大的风险也不在乎。 也作火里火去,水里水去。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第38句】:【吃挂落】(惯)指受牵连。 也作吃挂捞。 吃挂累。

【第39句】:【见过鬼怕黑】(谚)传说鬼是在黑暗中活动的,见过鬼的人怕黑暗。 比喻遭受过惊吓或蒙受过打击的人,遇到相类似的境况就不免心惊胆战。

【第40句】:好船儿也要好掌舵。

【第41句】:老头儿发脾气——吹胡子瞪眼睛

【第42句】:【心病还从心上医】(谚)指心理上、精神上的痛苦,还得从心理上、精神上找出原因加以调理。 也作心病还须心上医。 心病终须心药治。 心病要用心药医。

【第43句】:【不将辛苦意,难得世人财】释义:不合辛茹苦,就难赚到钱财。例句:“你看不会做买卖,那老爹托你么?常言‘不将辛苦意.难得世人财’。”

【第44句】:舅舅想再买两头猪饲养,舅妈说:“紧了没豆腐,慢了一锅浆。咱今年粗粮少,过罢年再说吧!”(河南·郏县)

【第45句】:【牢门口的匾——后悔迟】(歇)旧时监狱门口的匾上常题“后悔迟”三字。指等到犯了罪或做错了事才悔悟,已经来不及了。

【第46句】:吃了猪下巴——爱搭嘴

【第47句】:【火锅】在当今的饮食活动中,火锅是最受人们青睐的饮食之一.最知名的火锅当属重庆火锅。其实,火锅并不是近代人的创举,火锅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那时不叫火锅,而是叫温鼎(翻译成现代语其实就是火锅)。它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时得到发展。它们均属于小型鼎,有着使用方便、易于移动、边煮边食、可涮可食的特点。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各地的温鼎器型相差较大,有方形的,有圆形的,还有带托盘的。从火膛的位置看,有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尽管这些温鼎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用于筵席间加热食物。因为筵席是席地而宴,用当时的鼎加热食物,会烧坏筵席,所以,发明了温鼎,炭火不直接暴露在外,放在筵席上不会造成什么火光之灾。商周时代的温鼎应该说是当代火锅的鼻祖,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材料与外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功能本质却没有变,仍保留着原始的构造。拿出土的温鼎来涮羊肉,一样味美可口。但那是文物,价值昂贵,使不得。

【第48句】:【捉鳖不在水深浅】释义:比喻做事全在机缘是否凑巧。例句:他心想:“捉鳖不在水深浅,只要碰到手跟前,专找不如一遇。”

【第49句】:我和母亲挖地回来,我怕踩坏自家的庄稼苗儿,就走在别人家的地里。母亲生气地说:“东西地,南北馆儿,人人都有个偏心眼儿。我可不喜欢你这样,快出来!”(河南·西平)

【第50句】:【入田观稼,从小看大】(谚)想知道农作物的收成,到田里看看庄稼的长势就可推断出来;想知道一个人将来的成就,从他小时候的行为表现上就可推断出来。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预兆。

【第51句】:【官土打官墙】(惯)比喻用公众的钱办公众的事。

【第52句】:【看不见,摸不着】(惯)形容事物不容易被掌握或控制。

【第53句】:【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被众多的人反对,即难以生活下去。 相关的:千口唾沫淹死人。李准《黄河东流去》:“古人说过 ‘千人所指,无疾而亡’,别看眼泪是一泡水,流得多了,也能 淹死他们这群龟孙。”

【第54句】:爸爸常对我说:“现在正是学习的好时节,你如果不抓紧啊,将来就成了‘秋分不露头,割着喂老牛’的稻草,成不了大材了。”(安徽·庐江)

【第55句】:【五百年前是一家】(惯)五百年之前就是一家人。旧时同姓人之间套近乎的常语。 也作五百年前共一家。 五百年前一家人。

【第56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释义:朱:朱砂,红色的颜料。赤:红色。比喻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例句:马专员也笑道:“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也学会我们这套八股滥调了!”

【第57句】:【外头吹牛,里头漏油】(惯)比喻内部问题已很严重,却还在外面吹牛皮说大话。

【第58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第59句】:奶奶让我去拿菜刀,我飞快地把菜刀拿来。奶奶接过菜刀,又让我去拿碗,我笑着说:“你刚才为啥不一起吩咐?”“呵呵。”奶奶也笑了,“山里的主意来得迟呗!”(河南·西峡)

【第60句】:【有板有眼】“有板有眼”指做事稳妥、不毛糙、按部就班地进行。它源于戏曲中的音乐节拍。明王骥德《曲辞》中说:“凡盖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以板眼为节制,故谓之板眼。” “板”就是板式。戏曲唱腔音乐中的板式结构,可分为板式变化体和曲牌连套体两大类。在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中,大都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等板类。在各类板式中,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板式的强弱关系就是“板眼”。其中,节拍为2/4的叫“一板一眼”,节拍为3/4的叫“一板两眼”,节拍为4/4的叫“一板三眼”。如果演唱者节奏感差,强弱不分明,不是抢板,就是滑板,即掉板。所以将“有板有眼”一词指的唱腔合乎节拍,引申为言语行事有节奏、有条理,合规矩。

【第61句】:【只借不还,再借就难】(谚)指借人东西不归还,自然再借时就借不到。

【第62句】:【促织不吃癞蛤蟆肉——都是一锹土上人】(歇)促织:蟋蟀。比喻都是地位低下或命运相同的人。

【第63句】:早晨,我总不能按时起床。奶奶说我“瞌睡和寿限一样长,睡得完吗?”(浙江·椒江)

【第64句】:有一天,爸爸在笨手笨脚地钉上衣的扣子。突然,只听爸爸“哎哟”一声:“扎死我了。”在一旁做家务的妈妈风趣地说:“棍不打好人,针不扎巧人。”(山东·枣庄)

【第65句】:【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惯)l形容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2指人自私,光为自己着想,不顾别人。

【第66句】:桅杆上挂灯笼——高明

【第67句】:鲜鱼烂虾一锅煮——不分好歹

【第68句】:【将军肚】“将军肚”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肚子,也有叫“啤酒肚”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将军肚越来越多。在过去很多人以将军肚为荣,认为有气派。其实,将军肚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所以现在时兴减肥。将军不一定都是大肚子,那么,为什么把大肚子称为“将军肚”而不称作宰相肚呢?这和清末一位著名的将领有关,他就是湘军统帅之一的左宗棠。左宗棠身材魁梧,喜欢开玩笑,诙谐幽默,他曾指着自己的大肚子说:“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将军肚”因此广泛流传开来。左宗棠尤其喜欢拿自己的大肚子开玩笑。左宗棠领兵驻甘肃时,炎夏的一天,他躺在榻上,抚摸着自己的大肚子,问身边的侍从:“你知道这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侍从回答说:“都是燕窝鱼翅。”左宗棠听后,笑斥道:“你说的是什么话?”侍从又说道:“那装的是甲鱼、火腿了。”左宗棠听后大笑:“你不知道这里面装的是绝大仑吗?”侍从不解,却又不敢直言左帅,出来对人说:“什么样的金轮,将军能吞到肚子里,何况还是绝大的。”人们听了被逗得捧腹大笑。还有一次,左宗棠向左右说:“你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有人说是满腹经纶,有人说是甲兵百万,也有人说是包罗万象。左公听后摇头说都不对。忽然一小校站起来大声说:“大帅的肚子里没有装东西,都是屎。” 此语一出,惊坏了四座,人们都为这个胆大包天的小校捏了一把汗,不料左公不但没有处罚这个小校,还带着喜色地说:“这话还差不多。”像这样的故事在左帅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每次都是以温和幽默的方式处理,可见左帅为人之率真。

【第69句】:一天,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你不是说春节要给我买新衣服吗?”妈妈说:“是啊,老鸹吃桑椹也要等到天黑啊,不是还不到春节吗?”(河南·商水)

【第70句】:看乒乓球比赛——左顾右盼

【第71句】:【起了风,少不得要下点雨】(谚)风是雨头,既然风起了,跟着或大或小总要下点雨。借指对方既然已经提出了条件,总得多少有点表示。

【第72句】:【骑着驴吃烧鸡——这把骨头还不知道扔在哪儿】(歇)本指鸡骨头不知会扔在什么地方,转喻人死后尸骨还不知埋在哪里。

【第73句】:电话里谈恋爱——两不见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第74句】:【打油的钱不买醋】(谚)原指钱款专用。比喻做事应该专一。

【第75句】:【民无粮要反,兵无粮要散】(谚)老百姓没粮吃就会起来造反,军队中没粮吃就会各自走散。指粮食是安定与治军的首要问题。

【第76句】:【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释义:比喻人本领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别人帮助。例句: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要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单干是不好的,总是要有人帮,在这样的问题上尤其要有人帮。

【第77句】:【鼻子穿索子】(惯)索子:绳子。 比喻被人牵制,听命于人。

【第78句】:临近考试了,复习很紧张。我对妈妈说:“要是不用复习就能考试好,那就好了!”妈妈说:“想吃烂肉又不愿多烧柴,那怎么行呢?”(河南·林州)

【第79句】:【为五斗米折腰】(惯)折腰:弯腰向人鞠躬。原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侍奉上司,后也指为了些许小利而向人低头。

【第80句】:老太婆喂公鸡——不捡蛋(不简单)

【第81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谓能够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 清代《红楼梦》:“老老说哪里话?俗语说得好,与人方便,自 己方便。不过用我一句话,又费不着我什么事。”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尽量帮助别人,原谅别 人。明代《西游记》:“徒弟!常言说得好:遇方便时行方便, 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

【第82句】:【眼泪是女人的武器】妇女流泪,容易让人心软,可以保护 自己,避免伤害。香港刘以鬯《酒徒》:“眼泪是女人的武器, 我想。它可以使软心肠的男人跌入陷阱。”

【第83句】:【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国闻名的老字号酱菜店,不仅它的咸甜适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称赞,而且它那“六必居”的三字大匾,书法结构匀称、苍劲有力,人人赞叹。你道它出自哪家之手?它出自明朝奸相严嵩之手,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六必居的掌柜为什么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六必居”的字号呢?传说颇多,这里只录比较可信的一则。最早六必居的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些柴,米、油、盐、酱、醋等六样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为什么不卖茶,试想茶和前六样混在一起容易串味。六必居是山西临汾赵姓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由于赵姓会经营管理,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是兴隆。后来又扩充了门面,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说严嵩在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家,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掌柜的就请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有落款。另一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不知是计,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去练,于是“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自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第84句】:小明做题马虎,妈妈劝了好几次,他都不以为然。爸爸说:“水不大,冲走村庄;雨不大,淋湿衣裳。可不能忽视这些小毛病。”(河南·辉县)

【第85句】:【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歇)婆婆:祖母。指祖孙二人睡在一起,针在被窝里不见了,不会是外人拿走。比喻内部出了事,一定是内部人干的。

【第86句】:【脸朝黄土背朝天】指在田地里耕作。刘绍棠《二度梅》: “他就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闷头干活;一不能说会道,二不 识文断字,三没有七弯八转的心眼儿,当不了干部。”

【第87句】:妈妈叫弟弟学做点家务,弟弟很不情愿地撇着小嘴,妈妈看他懒洋洋的样子说:“你呀,守着大河会无水喝,守着青山能没柴烧。人不劳动不得富,要多学蜜蜂勤到老,莫学露水一会儿干啊!”(广西·都安)

【第88句】:邻居的王大伯最喜欢小孩。可是,有一次我故意把他的帽子碰落踢着玩时,他却狠狠地训了我一顿。这事让奶奶看见了,奶奶对我说:“惹人莫惹帽,打人莫打轿。”(湖北·丹江口)

【第89句】:【蝈蝈儿多了显不出你叫,八哥儿多了显不出你俏】(谚)蝈蝈儿:昆虫,雄的前翅有发音器,叫声清脆。八哥儿:鸟名,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比喻人才多了,便显不出某一个人的出众才华。

【第90句】:【推开天窗说亮话】见“打开天窗说亮话”。

【第91句】:蜈蚣遇到眼镜蛇——个比一个毒

【第92句】:小红常夸自己口才好,长得漂亮,可对自己学习成绩差只字不提。妈妈教育她说:“田螺不知尾下皱,狐狸不知尾巴臭。你怎么只夸耀自己的优点,而不提自己的短处呢?”(广东·龙门)

【第93句】:【拆东墙,补西墙】(惯)拆掉东墙用来修补破损的西墙。比喻经济拮据,只能临时应付眼前的困难,没有能力彻底摆脱窘境。

【第94句】:【一个半斤,一个八两】见“半斤对八两”。

【第95句】:【戴乌纱帽】(惯)乌纱帽:古代官员戴的用黑纱布制成的帽子。比喻当官,居于领导地位。

【第96句】:【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谚)百病:各种各样的弊端。人要是勤劳,什么技巧都可掌握;人要是懒惰,什么弊端都会发生。指巧从勤中生,弊从懒中来。

【第97句】:【打狗伤主人】释义:比喻惩处某人,得罪了他的主人或上司。例句:但要挤掉有靠山的部下,总要讲究一些方法,采用很婉转的手段,以免打狗伤主人,引出诸多不便来。

【第98句】:【圣人门前卖字画】(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

【第99句】:【狐狸总要露尾巴】(谚)不管狐狸怎样善于隐藏,肥大的尾巴总要显露出来。比喻人群中的恶类,无论怎样奸诈,终究要露出他的劣迹丑态来。 也作狐狸的尾巴总是藏不住的。 狐狸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17291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