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俗语和谚语-俗语俗话大全网网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谚)有的人有钱却不会合理消费;有的人会享受会消费,但却手里无钱。指人在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如意。

【第2句】:【皇帝不使病人】(谚)皇帝也不派遣有病的人去公干。指病人休养治疗,是任何人不得干涉的。

【第3句】:【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日子。那么,三伏天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三伏天得名较早,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创立。颜师古注解《汉书·郊祀志》时曾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这段话告诉我们“伏日”得名是因为当时阴冷之气潜伏,还没有进入冷天,所以叫“伏日”。伏日有三个,所以叫“三伏天”。这每一伏各占十天。即: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末伏(三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有的年份中伏二十天。“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第4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谚)孙儿:此处指外孙。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儿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孙呢?古时催嫁的话。

【第5句】:【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释义:龙一到浅水中,虾也会戏弄它;虎离开森林落到平川,狗也会欺侮它。 比喻英雄在失势时,会受小人的气。 例句:蜀人杜滑江令麻城,居官执法,不敢干以私。一日宴乡绅,梅西野倡令,要拆字入俗语二句……杜又云:“单其也是其,加点也是淇,除却淇边点,加欠便为欺。俗语云: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第6句】:【隔靴搔痒】不透彻,不贴切,抓不住要点,无济于事,谓之“隔靴搔痒”。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此语本于《五灯会元》卷八:“问:圆明湛寂非师意,学人因底却无明?(契稳)师曰:辨得也未?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李明权)

【第7句】:【药方】“药方”是为治病而组合起来的写着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加用法的纸张。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药就得找大夫开“药方”。那么,它为什么叫“药方”呢?这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 中国古代有一部书《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册的通假字。“方”是“牍”的别名,是长方形的木板。这句话是说,如果文字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简册书写;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牍)来书写。由于药方一般不超过一百个字,用一块木牍很方便(汉代出土的木牍,大约一尺左右,宽度一般为三到十厘米),所以,医生看病开药方,一剂药也可以用一块牍写完。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就有把药方写在木牍上的实例。据专家考证,“药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为古代习惯把它写在木牍上,因为木牍又叫“方”,“药方”之名由此而来。

【第8句】:【一宿觉】《二程全书》卷十八中有一段问答。问:“释氏有一宿觉,言下觉之说,如何?”答:“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于言下即悟,何啻读十年书!”这是理学家借用禅宗公案,谓迅速领悟。“一宿觉”出于《坛经·机缘品》。唐代有位精通天台宗止观法门的玄觉禅师,诵《维摩诘经》有悟,到曹溪求六祖慧能大师印可。玄觉机锋迭出,颇受慧能赞许。玄觉欲告辞,慧能更进一步,以双关语问道:“返太速乎?”玄觉答道:“本自非动,岂有速耶!”谓就实相而言,事物原无动静去来。(可参阅晋·僧肇《物不迁论》及《坛经》一段)于是,两位高僧口吐莲花,又展开了一番精彩的问答。当玄觉说出“分别亦非意”时,慧能叹道:“善哉!”留玄觉住了一宿。这段故事,在丛林中流传,被称为“一宿觉”,成为禅宗“顿悟”的著名公案。 (李明权)

【第9句】:【翻老底】见“揭老底”。

【第10句】:开多少井,得多少水;读多少书,知多少事

【第11句】:【有地皮,无躲处】(惯)指无处藏身。

【第12句】:【挂幌子】(惯)原指在店铺门外悬挂所卖商品的标志,比喻某种迹象显露在外表上。

【第13句】: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第14句】:单枪匹马原作“匹马单枪”。《五灯会元·汾阳昭禅师法嗣》:“到琅邪,邪问埋兵掉斗,未是作家(英雄),匹马单枪,便请相见。”禅宗提倡顿悟成佛,劝人不要依傍他人或拖泥带水,须商接把握自心,回光返照,便可见性成佛,就像勇士单骑上阵、须见分晓一样。后形容果敢无畏或因无人帮助而单独行动。五代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茅盾《腐蚀》:“尽管恶势力是那么大而我是单枪匹马,然而也未必永久是单枪匹马。”

【第15句】: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第16句】:【无风起浪】原为禅语。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又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六:“问:如何是祖师(指达摩)西来意?师曰:洋澜左里,无风起浪。”意谓无端生出是非来,本是禅宗的反语,机锋语。俗语沿用如:明·杨柔胜《玉环记·富童谮非》:“富童之言惯会无风起浪,如何听得?”也作“无风作浪”。如鲁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却于‘她’字没有讽过。答曰,那是译She的,并非无风作浪的。”后多转化为“无风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如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三:“老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在他手里,那个货多得了工分,盛家里淑妹子出一天工,一分都捞不到手。”(李明权)

【第17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惯)乔:假扮。乔家公:假冒的家长。指不管有没有关系,都要装出很亲的样子。讥讽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

【第18句】:【夫妻安,合家欢】(谚)夫妻之间和谐相处,全家也就会欢乐愉快。 指一个家庭是否相安和谐,夫妻关系能否处理好是关键。

【第19句】:【烹牛而不盐,败其所为也】(谚)煮牛肉不舍得放盐,结果把牛肉煮坏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甚不可取。

【第20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惯)比喻刚脱离苦难的地方,又陷入更凶险的处境。

【第21句】:【朝三暮四】“朝三暮四”形容做事情反复无常,颠三倒四。为什么早上是三,晚上是四,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呢?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宋国有一个非常喜欢猴子的人,他养了一大群猴子。在和猴子的长期相处中,渐渐有了感情,他能猜出猴子们的各种要求,猴子也似乎很能懂得他的心思。养猴人的日子并不宽裕,他宁可减少家人的食物,也尽量去满足猴子的要求,给它们充足的食物。可是养猴人渐渐人不敷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决定减少猴子的食物供应。 这些猴子非常喜欢吃橡实,养猴人打算减少橡实供应。他能猜透猴子们的心思,生怕猴子们不同意,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对猴子们说:“从今以后,就要减少橡实的供给了,你们不得不少吃橡实了。早上可以吃三个橡实,晚上吃四个,这样可以吗?”猴子一听不高兴了,怎么才这么点儿,它们纷纷跳起来表示反对。这在养猴人的预料之中,于是他又说:“那么这样吧,给你们的橡实改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都乐呵呵地趴在地上,同意了养猴人的安排。 橡实的总数还是一样的,可是猴子却有不同的态度,看起来再聪明的猴子也不能和人相比啊。后来,人们就以此来形容善变了。

【第22句】:【天不盖,地不载】(惯)形容人坏到极点,为天地所不容。

【第23句】:【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惯)指当事人不急,其他人却非常着急。讥讽人瞎操心。 也作“皇帝不急太监急”。

【第24句】:大嚼多噎,大走多蹶

【第25句】:【弹指】比喻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印度的梵语。《僧祗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照这样计算,24小时是30须臾,那么一须臾就是48分钟,48分钟是20罗预,l罗预是204分钟;204分钟是20弹指,1弹指就是【第7句】:2秒。我们当然还可以继续换算,【第7句】:2秒是20瞬,一瞬间是0.36秒;20念为一瞬,一念就应该是0.018秒。这样算来,一昼夜就是一万多个“弹指”,时常所说的“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将几十年比喻为一弹指,真有沧海桑田之感觉。

【第26句】:【人言可畏】 释义:流言飞语令人生畏。 例句:大兴营是个二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可不是小事。常言说‘人言可畏’,…一

【第27句】: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

【第28句】:【如入宝山空手回】(惯)比喻本来可以有很大收获,结果却什么也没得到。

【第29句】:【大海搁不住勺子舀】 释义:海水虽多,禁不住用勺子舀,终有舀尽的可能。比喻只要下苦功,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比喻禁不住浪费,要一点一滴节约。 例句:她转念又想,没关系,只要埋头下功夫,大海搁不住勺子舀,一万重山也有爬到头的时候。

【第30句】:【水火不相容】 释义:比喻矛盾冲突,无法调和。 例句:他绝不使自己的家业接近仇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儿”水火不相容。

【第31句】:【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见“临死还要拉个垫背的”。

【第32句】: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一分。

【第33句】:【摆迷魂阵】(惯)比喻设下迷惑对方的计谋、圈套。

【第34句】:一佛出世,二佛涅檠“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容易。《隋书·经籍志》:“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宋代叶廷琏《海录碎事·臣职·中书舍人》:“朕闻,朝廷除一舍人,六亲相贺,谚以为一佛出世,岂容易哉!”涅檗,梵音Nirvana,又作泥洹、涅粲那,译为灭度、解脱等,为佛教徒追求的最终目的,亦泛称释迦或其弟子之逝世为涅檠。“一佛出世,二佛涅檗”是民间的谚语,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来。《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明代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真珠姬一发乱撷乱掷,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第35句】: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第36句】: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知识的硕果

【第37句】:【枣不济俭】(谚)俭:谷物歉收。 枣不能接济歉收年。指枣一旦歉收,当年粮食也必然歉收;枣丰收,当年粮食也丰收。

【第38句】:【阿堵物】“阿堵物”、“孔方兄”都是钱的别称,但两种称呼感情色彩不同。称“阿堵物”对钱是鄙视的态度,称“孔方兄”对钱是亲切的感情。但都具有讽刺的意味。那么,“阿堵物”之称是怎么来的呢?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日:‘举却阿堵物’。”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西晋时期,一些文人士子自命清高,崇尚悠闲的生活,重义鄙利,都耻于谈钱,认为谈钱太俗。王衍是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王戎的堂弟,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崇尚清静超脱,也是当时所谓的“品行高尚”人士。据说王衍从不谈“钱”字,同时他也不喜欢周围的人谈钱,他认为凡是与赚钱有关的行为都是粗俗的事情。 有一次,他的妻子想试试他的虚实。于是,妻子就趁他熟睡时,让丫环在他的周围都摆上钱,使他不能下床行走。王衍醒后,见到自己床下到处都是钱,阻碍了他的行动,便喊丫环:“拿开这些阿堵物!”(阿堵物是方言,即东西)。看来,王衍是经受住了钱的考验。 “阿堵物”一词由此产生,并流传后世。

【第39句】:【叫花子】乞丐俗称“叫花子”,那么乞丐为什么被称为“叫花子”呢? 有两个出处。 一是古时候天津的职业乞丐上街讨饭时,手中都拿着一根花棍,一路乞讨,一路舞动,碰上恶狗当道,乞丐就用它来打狗防身。由于棍子上面缠着花纸条,系着小铃铛,耍起来会“叮当”作响,所以俗称打花棍,是天津职业乞丐行乞的象征。这乞丐是够花哨的,故称“叫花子”。 二是如同化斋一样,“叫化”也是一个动词,叫化剩汤残饭的人被称为“叫化子”。这在元代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比如元代戏剧家张国宾的《合汗衫》:“我绕着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汤和这残菜。”因为“化”同“花”谐音,后来,人们就将“叫化子”俗称“叫花子”。这就是“谓乞儿为花子”的由来。

【第40句】:【开一道口子,毁一座堤坝】(谚)堤坝:防水拦水的建筑物。指堤坝上如果开了口,水就会冲溃整个堤坝。比喻事情一旦开了先例,就会发展到不可收拾。

【第41句】:【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第42句】:【春鲢夏鲤,吃了不悔】(谚)指春天的鲢鱼,夏天的鲤鱼,正是肥美鲜嫩的时候,应时品尝,是极好的享受。

【第43句】:糊涂虫不知聪明的可贵,健康不知患病的痛苦。

【第44句】:兵随将领草随风。

【第45句】:【不怕虎生三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 释义:比喻敌人或困难再大也不可怕,就怕自己内部不团结,有人三心二意。 例句:下午农会分大组召开的雇贫中农团结辟谣会上的热烈情绪,一直保持着:“嗨,任它狗儿怎样叫,不误马儿走大道!”“真的,不怕虎生三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

【第46句】:【打破闷葫芦】(惯)指猜中极难猜透的话或解开事情的秘密。 也作“解开闷葫芦”。

【第47句】:【水不激不能破舟,矢不激不能饮羽】(谚)饮羽:饮没箭身尾部的羽毛,指箭射入很深。水受的阻力不大,就激不起破舟的浪;弓弦的拉力不大,就射不出饮羽的箭。比喻人没有激励,就不会有昂扬的斗志。 也作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第48句】:【骑着马找马】(惯)比喻一边干,一边寻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旧的,同时物色新的。

【第49句】: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第50句】:【掌刀把子】(惯)比喻掌握权力。

【第51句】:【贼人胆底虚】(谚)指盗贼往往心虚胆怯。 也作“贼人心胆虚”。

【第52句】:【金砖掉在井里——早晚得捞上来】(歇)指财物迟早会得到。也比喻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

【第53句】:【千里为官只为财】(谚)离家千里去做官,只不过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指旧时离乡背井去做官的人,总脱不了发财求利的目的。 也作“千里求官只要财”。

【第54句】:【太岁头上动土】 释义:太岁,指木星。旧时迷信认为太岁某一年在某一地方,这一地方就不能动工搞建筑,否则就会遭受灾难。比喻触犯忌讳或某个有权势的人物。 例句:“看着你不错,赏你脸,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我是干什么的,你也不打听打听,滚!”

【第55句】:【一个模子铸的】(惯)模子: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I具。形容东西或人物一模一样。 也作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一个模子里磕出来的。

【第56句】: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第57句】:【侃大山】《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有这样的解说:“侃大山指没有中心话题、无意义、无目的、漫无边际地闲聊,北京俗语又叫‘砍大山’。”接着词典往下说,四川人叫“摆龙门阵”,东北人叫“白话儿”,还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儿”。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称“砍大山”,是北京土话,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在北京青少年中成为流行语。1988年,有位学者和他的研究生对北京青少年(14~25岁)流行语作调查,当问到不少调查对象:“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瞎砍呗!”砍,本义用刀、斧等劈、斩,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这一词汇也不是毫无根据随便来的,“侃”在古代已具备说的意思。在先秦时代,“侃侃”是个形容词,如《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说话人的样子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到了元代,“侃”字开始单独作动词“说话”使用。如“你那隔墙酬和都胡侃,证果的是今番这一简”(《西厢记》三本二折);“拌几个知交撒顽,寻一回渔樵调侃”(《送车文卿归隐》)。其中“胡侃”、“调侃”都是指说话不着边际。由于“侃”和“砍”谐音,所以两字可以换用。

【第58句】:【以毒攻毒】这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医疗手段,谓以带毒性的药来治疗恶性疾病。禅师用以比喻对方使用过的手段来制服对方,或以其错误逻辑克服其妄想。如宋·释正受《普灯录》:“以机夺机,以毒攻毒。”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对于这些打着古文旗子的敌军,是用古书作‘法宝’,这才打退的,以毒攻毒,反而证明了反对白话者自己不识字,不通文。”(常正)

【第59句】:【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僧】(谚)僧:和尚。指葱耐冻,再冷的天气也冻不死;和尚可以四处化斋,当然不会饿死。

【第60句】:【拉不开栓】(惯)指非常紧张、忙碌,难以应付。

【第61句】:【两国相战,不斩来使】(谚)两个国家交战,彼此都不杀害对方派来的使者。指交战双方派来的使者是交换信息的,应该受到保护。 也作两国交兵,不拒来使。 两军交战,不杀来使。

【第62句】:【丑女家中宝】妇女长相丑,可能老实勤劳,不会惹是生 非。冯德英《山菊花》:“不满意怎么的?丑女家中宝,脚大 有三好:挑水、挖菜加拾草!”

【第63句】:【你有毒药,我有解方】(惯)解方:解毒的药方。比喻比对方技高一筹或总有对付对方的办法。

【第64句】:【坐堂医】在我国,中药店大多称“堂”,如“同仁堂”、“乐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药全国驰名。在药铺候诊的医生叫“坐堂医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医”源于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还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医”四字。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胞于千万家。兴亡盛衰同祸福,坐堂行医惠无涯。”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第65句】:【杀人见血,铲草除根】(谚)杀人必须见血,证明人死无疑;斩草必须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灭敌方力量必须完全彻底,不留后患。 也作“杀人须见血,斩草要除根”。

【第66句】: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第67句】:触犯众怒的,死了都无处可埋。

【第68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第69句】:【独龙难斗群蛇,双拳难敌四手】 释义:比喻一个人势孤力单,再勇猛,有本事,也敌不过两个人或一群人。 例句:他叹了口气,像是替徐东来解围似的,对大家说道:“唉!俗话说:‘独龙难斗群蛇,双拳难敌四手。’他,只有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哩!”

【第70句】:【猫老不逼鼠】(谚)逼:威慑。指猫老了,对老鼠就失去威慑力。比喻人到老年,就不再像青壮年时期那样有威势,有作为。

【第71句】:【单相思】(惯)本指男女间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爱慕。比喻办事情只从单方面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顾客现实际。

【第72句】:拜佛修斋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人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

【第73句】:【独虎架不住群狼】(谚)指单独的一只虎,招架不了一群狼的攻击。 比喻再强悍的人,也对付不了群体的围攻。 也作独虎怕群狼。 一虎难敌群狼。

【第74句】: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第75句】:学戏先学声,打铁先打钉。

【第76句】:【熬粥要有米,说话要讲理】(谚)就像锅里不下米就熬不出粥一样,说话不在理就不能使人信服。

【第77句】:【在商为义士,在周为顽民】(谚)商:商朝。义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顽民:不顺从的人。商朝认为的义士,周朝则视作顽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第78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见“千里相送,归于一别”。

【第79句】:【井里打水往河里倒】 释义:比喻白费力气。 例句:万一萧何壮大起来自立为王,那汉王不是井里打水往河里倒,白费力气吗?因此,他老是牵肠挂肚地派人到关中去慰问萧何。

【第80句】:【吹枕边风】(惯)指妻子向丈夫灌输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要求。 也作“吹枕头风”。

【第81句】:【瓦片尚有翻身日】(谚)扔掉的瓦片,也还有拾起来再用的时候。比喻背时的人不必丧气,总会有境遇好转的一天。

【第82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释义:把耻辱当光荣。 例句:“哈哈哈!”几个小青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张着嘴乐开了。

【第83句】: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第84句】:【不废江河万古流】 释义:这是杜甫《戏为六绝句》诗句。原意是借长江大河奔流不息的形势,说明唐朝初年四位杰出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能抹杀的。现用来比喻革命洪流滚滚向前。 例句:韦克老师在分手的时候,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不废江河万古流!革命就像黄河的水永远滚滚向前,一定会得到最后胜利!”

【第85句】:【一个人跟着影子转】(惯)指一个人孤单地过日子。

【第86句】:明代王世贞《鸣凤记·忠佞异议》:“你念念不忘严府,恐被他人笑骂。”又如刘观德《我的财富在澳洲》:“加薪是我蓄谋已久的计划,自从当上打工仔的第一天开始,便一直梦寐以求,念念不忘。”

【第87句】:【媳妇多了吃冷饭,头头多了事难办】(谚)指媳妇一多,你推我靠,不肯上厨房做饭,没得热饭吃;头头一多,互相扯皮,不肯担当责任,办事效率差。

【第88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谚)好药入口很苦,但有利于治病;忠诚的劝告听起来刺耳,但有利于行为。指直言忠告是有益的,但不容易被人接受。 也作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苦药利病,苦口利用。

【第89句】:【小家碧玉】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是形容女子的词。不过,她们的出身不同,差别可谓三级跳。金枝玉叶一般指皇族之女,大家闺秀指官宦巨富之女,小家碧玉指平民百姓之女。而小家碧玉又特指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那么,小家碧玉是从何说起呢? 小家碧玉源自晋朝孙绰的《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诗中的“碧玉”是一个女子的名字。此后,“小家碧玉”即成为小户人家年轻美貌女儿的代称。她们一般生长在平民家庭,容貌俏丽,性情或温柔或活泼,但因从小家贫失学,又不与外界接触,所以不会附庸风雅,但对一些家务女红往往比较精通。小家碧玉虽不及大家闺秀学问深,懂礼仪,但绝不比大家闺秀品行差,且更具心灵手巧的优势。

【第90句】: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终被恶人磨

【第91句】:人身难得,大道难闻《四十二章经》说:“得为人难;(指佛法弘传之地,与‘边地’相对)生中国难;值奉佛道难。”又《福盖正行所集经》卷二说:“纵得人身,不生中国,诸根不具,或于佛法,心不爱乐,或复生彼无佛世界。”佛教认为,这就是众生要脱离生死烦恼的“三难”。后转化为俗语“人生难得,大道难闻”,谓来到世间做人不容易,而能听到大道、真理就更难了。意在劝人珍惜有限而难得的人生,要从善修行。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十出:“(上)人身难得,大道难闻。(拜坛介)弟子丁继之稽首了。”再举两个类似的变式。如《西湖二集》卷七:“从来道:人身难得,至道难闻。奉劝修行之人切不可有一毫贪著之心、衔恨之念,错走了道儿,再救不转。”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员外又问:‘你等打斋听经,有何功德?’众人言说:‘人生在世,佛法难闻,人身难得。”’入定罗汉人定,与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同属佛门的美谈。宋代黄庭坚《南山罗汉赞十六首》第十一谓:“一身人定多身出,屈申臂顷四天下。…‘定”是佛家“戒定慧”三学之一。因“戒”可以成“定”,因“定”可以发“慧”,“定”承上启下,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定”,梵语三昧的意译,谓心专注一境而无散乱、昏沉。“人定”功力深,不但能显发特异功能,而且能开发智慧。“人定”的一般过程为:先调身,使身体安稳;次调息,使呼吸细缓;再调心,使心由粗人细。详见隋代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古印度人善于“人定”。据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阁国》中记载的传说,有“仙人”、“栖神人定,经数万岁,形如枯木”。又如《西游记》第二回:“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第92句】:离开了山的老虎无能为力,离开了水后鱼儿难以生存

【第93句】:【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释义:小葱是青的,豆腐是白的。“青”与“清”谐音。比喻清楚明白,没有差错。也比喻彼此关系清白。 例句:队委会还没来得及宣布这件事,她已经把保管室里的账目、实物清点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第94句】:现称事物之非原本者,也叫化身。元代鲜于枢《题赵模拓本兰亭后》诗:“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

【第95句】:【拒人于千里之外】(惯)形容态度傲慢、冷淡,使人难以接近。

【第96句】:【家和万事成】(谚)万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办成。指家庭和睦是万事成功的条件。 也作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安。

【第97句】:【树老焦梢,人老猫腰】见“人老猫腰,树老焦梢”。

【第98句】: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第99句】:【一知半解】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直接的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着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如唐·灵·《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宋·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也用了这个词。他指出:“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书信集·致陶亢德》) (李明权)

173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