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佛心禅语的文案,人气超高!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佛心禅语】不要纠缠过去。如果你老是回味上一章节,那你就没法翻开生活中新的一页。

【第2句】:【禅心佛语】简简单单的生活,平平凡凡的快乐,人生犹如一回微笑中的轮回,笑容的多少决定了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可贵,让生命精彩,让笑容坦然和平和。

【第3句】:行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第4句】: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大乘宝云经》卷七

【第5句】:【古风基地】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苏轼偈语禅诗。

【第6句】:【禅心佛语】佛曰: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第7句】:【禅心佛语】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第8句】:【禅心佛语】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让路。

【第9句】:【禅心佛语】佛光禅师门下有个叫大智的弟子,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回到了师父身边。

【第10句】: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11句】:【圣经文案】291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罗3:23-24)

【第12句】:【禅心佛语】面对着可能发生的粮荒,寂然法师减少了每个僧人的口粮,保证给难民供应一天两餐的稀粥,他采来草药给伤者疗伤。

【第13句】:我之夫妇,譬如飞鸟,暮栖高树,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及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佛说五无反复经》

【第14句】:【禅心佛语】你的心,决定你看见的。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不管是出于意愿还是无知,我们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别人招致的,而是自己决定的。

【第15句】:【文案基地经典禅语】生命中的许多人和事可遇而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在意的往往会不期而至。

【第16句】:【禅语人生】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第17句】:0.生活中,有些东西拿不准、分不清时,最客观的办法就是让时间去沉淀,时间稍长,事物都会由阴而转为阳面,这是事物的本质规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18句】: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差")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第19句】:生命这么可贵,难道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快乐起来幺?而且我们并不是真的没有获取,我们获取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

【第20句】:【禅心佛语】常人的性子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土的欺人,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厌人,偏于木的顶撞人。能化除这一偏之性,自然得道。

【第21句】:【佛家禅语】孝敬父母,不仅物质奉养,还要服从、尊重,才是既“孝”且“顺”。

【第22句】:【禅心佛语】你的身体已随着年龄开始退化,这原是不须要去违抗的,但却不要使你的心也随着腐朽了。

【第23句】:【禅语人生】这个“小小戒可以开缘”的“小小戒”到底指的是什么?从当时询问小小戒的缘起来说,它所指的应该是“区域性的小戒条”,称为“杂碎戒”。

【第24句】:【禅语人生】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第25句】:【经典佛语】“苦”的观念可从三方面去审察:一般苦难的苦;由变易而生的苦;由因缘和合(条件具备)而生起的苦。

【第26句】:【禅心佛语】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

【第27句】:【禅语人生】无论什么时候打电话,拿起话筒的时候请微笑,因为对方能感觉到。再直的筷子,插进水里也是弯的,学会圆容。

【第28句】:问:“信佛之人,未知可以深信命卜相士所判断之命运否?”答:“命由心造,相命之士岂能支配我心?沙弥救蚁延命之事,是其前鉴也。”——李炳南居士

【第29句】:【禅语人生】在家居士在修行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并且做到制心一处,时刻观照身口意,这样持之以恒,那么修行必然会有长足长进。

【第30句】:【禅语人生】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很重视公共关系。这个公共关系就是佛学中所说的“缘”,而人与人之间“缘”的好坏,与自已的前途和事业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第31句】:【禅语人生】武士在前面走,铁眼在后面跟着,一直走了十多里路。那个武士无可奈何地随手扔下一文钱。铁眼和尚从地上捡起那文钱,朝武士行礼致谢。

【第32句】:【佛家禅语】当有人诽谤你的时候,你不应该感到沮丧,因为喜欢你的人,仍然赞美你;当有人赞美你的时候,你不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不喜欢你的人,仍然诽谤你。

【第33句】: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如是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四十华严”卷十二

【第34句】:【禅心佛语】从家庭来讲,儿女也是四种缘,摊个报恩的还债的,就是孝子,你就是骂他打他,他也孝敬你,因为他来到人世间的任务就是向你报恩来了,还债来了。

【第35句】:【禅心佛语】“我们为什么没有在一起?”有很多原因。但在所有的答案中,有一种最让人伤怀,那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正确的人。

【第36句】:大话要从实行中出,方有益。学问须从实践中出,方能自利利人。否则学问愈大,愈易坏事。《印光法师文钞三编》

【第37句】:因此不管对谁都要慈悲,都要容忍,要能够包容,要能够“和颜爱语”,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包容才能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第38句】:孔子赞美弟子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的确是待人、处世的良方,也是学佛者应有的起步。

【第39句】:其实,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比自己优秀的对手”、“比自己成功的方法”等,并不会让我们变得不如人,相反会因此而发现他人身上许多自己所没有的优点。

【第40句】: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第41句】:【禅心佛语】世事无常,经历过后,汲取经验教训,不要总是牵挂放在心上,否则,它会阻碍后面的因缘。

【第42句】:【禅语人生】相处时需要包容,相爱时需要真心,快乐时需要分享,争吵时需要沟通,孤单时需要陪伴,难过时需要安慰,生气时需要冷静,幸福时贵在珍惜。

【第43句】: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大乘密严经》卷下,阿赖耶微密品

【第44句】:【禅心佛语】从当下出发,实实在在的延长。微笑面对困难,双脚踩在大地,诸事因缘,一笑皆了。

【第45句】:【禅语人生】在娑婆世间大彻大悟的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去,就是)清净法身,常寂光净土。

【第46句】: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若人守护戒,如牦牛爱尾,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系锁。《弥沙塞五分戒本》

【第47句】:人要学习各种谋生技能,一生至少要拥有三张执照。(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第48句】:病人愉悦的笑容最美丽动人,犹似乌云散尽后的熙日阳光,那分灿然,能使家属亲人、医师、护士安心宽怀。

【第49句】:【禅心佛语】过去我们没有修好大慈大悲,更没有修好六度,所以我们剩下的生命中一定要好好修三主要道。

【第50句】:多数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总以为天下唯我独尊,唯有我能力最强。人应该相信自己,但是不可执著。

【第51句】:【禅心佛语】将纯然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体验上,就是禅修。即使神经元以“我不知道怎么禅修”的念头出现,只要你能看着它,那么它也可以成为禅修的助缘。

【第52句】: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那片光明也会孜孜引路,令你如愿而归!如果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你可要牢牢守住,怎样都不要放弃。

【第53句】:【禅心佛语】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第54句】:在劳动中收获满足感,劳动能创造财富,这种财富包括具体财富和内心的财富。

【第55句】: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

【第56句】:【禅语人生】一曰天伦乐夫妻互敬互爱,兄弟亲热相好,妯娌和睦相处,儿女孝顺父母,长辈关心晚辈,经常让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充满温馨。

【第57句】:【禅心佛语】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第58句】:【禅心佛语】通常我们说苦、乐,指的是内心对外在环境、事物产生的感受,它是一种情绪,让人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痛苦。

【第59句】:我们平时要常培养“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心看人,则人人是佛;若用鬼心看人,则人人是鬼,似鬼魅般地纠缠你、障碍你。

【第60句】:【心灵禅语】生活原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心灵本无累,累的是攫取太甚。

【第61句】:一阿那波那门,二不净观门,三慈心门,四因缘门,五念佛三昧门。此五法门,通摄一切诸禅。(隋)智额《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

【第62句】:【圣经文案】200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

【第63句】:【禅心佛语】假如没有人天乘、声闻乘的基础,大乘的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第64句】:有时候,坚持不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换个思路、扩展思维或许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第65句】:【禅心佛语】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

【第66句】:调护他人,正调护自己处。调伏得自己一分习气,方调伏得他人一分习气。视人犹己,舍己从人。(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一

【第67句】:【禅心佛语】更待何生度此身。”每一个当下,即是我们重获新生的最重要的时刻,今生宝贵,不待来生,唯有念念珍惜当下,踏实修行,才能真正把握宝贵人生。

【第68句】:曾经在你的世界里,我迷失了自己;现在在没有你的世界里,我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第69句】:【禅心佛语】情如鱼水是夫妻双方最高的追求,但是我们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即总认为自己是水,而对方是鱼。

【第70句】: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生。

【第71句】:世界上很多事情,一旦你“哭”过头、“笑”过头,一旦你悲过头、喜过头,一旦你说过头、想过头、做过头,都会走向它的反面。

【第72句】:深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大日经》卷一,住心品

【第73句】:【禅心佛语】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第74句】:“业力”是说我们这辈子所受的果,是由过去生中的因而来,它是无影无踪、无形无相的善恶意识。

【第75句】:见他一切善,应当随喜赞叹,因为这都是我本性中所具有的,故应当随学而极力扩充之;见他一切恶,应当谨慎莫犯,因为这也是我本性所具有的,故应当谨慎而不犯。

【第76句】:切勿将佛“神化”,盲目追求虚幻缥缈的假相,以致走火入魔,心不由己,如此不仅自误,也会误人。

【第77句】:【圣经文案】410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腓3:13)

【第78句】:【禅心佛语】何人忆念佛,及佛诸功德,此人定远离,恶趣痛苦怖。如虚空遍布,如水中影像,为利益众生,诸佛时现身。

【第79句】:【佛心禅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生命的光彩只有经历过沧桑才能彰显出来。

【第80句】:入海算沙,空自费力;磨砖作镜,枉用功夫。君不见,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黄龙慧南禅师文案》

【第81句】:【禅心佛语】人生的光彩在哪里?早上醒来,光彩在脸上,充满笑容地迎接未来。

【第82句】:菩萨欢喜地:学佛,始自凡夫,终至成佛。而中间须经“菩萨十地”的心路历程。

【第83句】:【禅心佛语】人生最应该牢记于心的一句话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科学,是真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规律,是必然。

【第84句】:【禅心佛语】反对与质疑很简单,大要说来,只不过是两方面:一是因误会而有疑,一是出于偏邪的故意攻击。对于误会,吾人应当解释,对于故意,吾人应当正辞以破解之。

【第85句】:【济世禅音】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对于跟我们有怨的人,要去宽恕;对于跟我们有恩的人,要去报恩。

【第86句】:口业不修,要修身就难了。所以我们要以平等大慈的心念修口业,所说的话,一定要以利益众生为前提,与人相处应该多多宣扬好人,时时表扬好事。

【第87句】:【禅语人生】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错过就忘记,生活其实就这么简单。

【第88句】:【禅语人生】一个人的心里存什么念头,他就会看到什么东西;他所看到的那个东西,最后会变成他的现实。

【第89句】:【圣经文案】221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作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伶悯你,都告诉他们。(可5:19)

【第90句】:【禅心佛语】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第91句】:【禅心佛语】假使心的烦恼(杂染)很多,「道」就无法呈现。可是,如果我们对「道」的领悟很强的话,那么,烦恼就无法彰显。

【第92句】:【称己智者皆非智】称己智者,皆非智也;自处明者,其迷甚矣。(《法律三昧经》)☆自以为聪明的人,都不是聪明人,自以为明白事理的人,往往非常糊涂。

【第93句】:【禅心佛语】任何想法在刚刚诞生、尚未付诸于现实的时候,都是一个梦。

【第94句】:【佛心禅语】教授又问:“为什么别人就在你身边时,你还是要喊,难道就不能小声地说吗?为什么要喊呢?”

【第95句】:【禅心佛语】该经常检查自己是否成功的运用佛法来驯服心中的烦恼。如果任何修行产生相反的结果,让我们的负面情绪和自私心增加,这种修行就不适合自己,应该放弃。

【第96句】: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第97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第98句】: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99句】:【圣经文案】93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15:17)

17609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