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俗语谚语-民间谚语网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第2句】:而一切厄运并不是没有希望

【第3句】:【山沟里的毛驴,走不惯平川地】 释义:比喻不习惯。 例句:“好老乔哥哩,大家有什么不对,你批评就是,可不能提不当的话。”“山沟里的毛驴,走不惯平川地呵。”

【第4句】:【没请来财神,倒贴了些香表纸银】(惯)财神:财神爷,迷信指能使人发财致富的神。香表纸银:迷信的人用来烧化敬神用的香和纸钱等物。比喻没赚上钱,反而受了损失。

【第5句】:【怪人者不知情,知情者不怪人】(谚)指嗔怪别人,往往是由于不了解情由;一旦了解了事实真相,消除了误会,自然就不会再嗔怪人。

【第6句】: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第7句】:【不看僧面看佛面】僧、佛都在“三宝”之列,都是世人敬重的对象。“僧”正在修行中,而“佛”已完成修行,“觉行圆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俗语“不看僧面看佛面”,谓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意思是务请高抬贵手,给予帮助或宽恕。如《西游记》第三一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又如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当然,朋友有困难不好袖手旁观。最近公会方面又约我谈了,不看僧面看佛面,总得给公会一个面子。”也作“不看佛面看金面”或“不看金面看佛面”。佛为金色身,“金面”也就是“佛面”。兹各举一例。如王统照《银龙集·站长》:“哈!我如果是个连长,或是个把书记官,不看佛面看金面,还有这场事?”又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自成,老表,闯王,不看金面看佛面,看在如岳叔的情面上,你抬抬手让我过去吧!”(李明权)

【第8句】:【观于海者难为水】(谚)比喻见过大世面,小人物或小事情就不会在意。 也作“久经大海难为水”。

【第9句】:【男人要俏一锭墨,女人要俏三分白】(谚)一锭墨:像墨锭一样通身黑衣。三分白:艳色装束夹带几分白色。指在服装上,男子要想俏美,就穿一身黑色;女子要想俏美,就带几分白色。

【第10句】:【当着矮人,别说短话】 释义:比喻当面不说人家的短处或人家忌讳的话。 例句: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不犯着牵三挂四的。俗话说:“当着矮人,别说短话”。姑奶奶骂我,我不敢还言;这二位姑娘并没惹着你,小老婆长小老婆短,人家的脸上怎么过得去?

【第11句】:【六耳不通谋】(谚)六耳:三个人六只耳。指商量机密要事,不容有第三者参加,以免泄密。 也作六耳不通谋,三人口一尺。 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

【第12句】:【太刚则折】(谚)折:折断。物体过于刚硬,就容易折断。比喻人在为人处世上过于刚烈,就容易受挫折。

【第13句】: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第14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例如元曲《来生债》谓:“兀那世间的人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李明权)

【第15句】:【拉关系】(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有意和一些人亲近。

【第16句】:【搞一言堂】(惯)一言堂:旧时店铺中挂的匾额,上面写着“一言堂”三个字,以表示不二价。指领导干部作风不民主,一个人说了算,听不进群众意见。

【第17句】:【冰炭不同炉】(谚)冰和炭不能同放在一个火炉里。比喻对立的双方不能和平共处。

【第18句】:【牛栏里关猫】(惯)比喻采取的防范措施漏洞太大,不管用。

【第19句】:【又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惯)婊子:妓女。牌坊:旧时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而修建的像牌楼的建筑物,这里指贞节牌坊。比喻既要做坏事,又想落个好名声。

【第20句】:【猫不跟狗斗,穷不跟富斗】 释义:旧谓穷人不和富人作对,以免吃亏。参见“贫不与富敌,贱不与贵争”、“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 例句:他觉得,自古道:“猫不跟狗斗,穷不跟富斗。”这是老人们兴下哩。

【第21句】:【一肚子坏水】(惯)形容满脑子坏思想、坏主意。

【第22句】:【说死莲花还有藕】 释义:莲花死了还有藕存在。比喻根本是不会动摇的。“还有藕”又作“一枝藕”。 例句:还有没有?八盘四碗尽管端出来,我余家富吃得了呢,嗨嗨,你说,说死莲花还有藕。

【第23句】:【滚水烫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歇)螃蟹:也叫毛蟹,生长在淡水里。横行:本指螃蟹横着爬行,转指倚仗恶势力做坏事。比喻某种恶势力横行霸道的日子不会长久。

【第24句】:【大懒使小懒】(惯)指懒人支使懒人做事,一个比一个更懒。

【第25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学习永远没尽头

【第26句】:【经师不名,学艺不高】(惯)学艺拜师,如果不经名师的指点,技艺就难以达到高标准。指未经名师指点,因而技艺不高。 也作“经师不到,学艺不高”。

【第27句】:【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谚)指作一年打算的,要种谷物,当年就可受益;作十年打算的,要栽树木,十年树不可成材;作百年打算的,要修养德行,这是百年大计。

【第28句】:困难是锻炼人的熔炉,艰苦是考验人的战场

【第29句】:多一分享受,减一分志气;

【第30句】:【饭饱肉不香】(谚)指饭吃饱后就没了食欲。借指物品多了,就不那么稀罕贵重了。

【第31句】:【老伴】“老伴”这个称呼,现在一般用于老年夫妇之间,在城市这种称呼比较普遍,在乡下还有不知其意的。本人就曾遇到一个民工,我说自己的老伴如何如何,它不知所云。 “老伴”原是太子对老太监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为太子,派在宫中服役多年的太监覃吉做典玺局的郎官,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业。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极为尊敬和爱护他,称他作“老伴”。后来,“老伴”才转化为老夫老妻之间的称呼。

【第32句】:【圣人面前卖字画】 释义:比喻在内行人面前逞能。 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字画呀!

【第33句】:【带着铃铛去做贼】(惯)形容人愚蠢,需要保密的事却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坏自己的事。

【第34句】:【牛鼻子穿环——让人家牵着走】(歇)指自己没主见,完全听从别人。也指受制于人,只能任人摆布。 也作“牛穿鼻子——任人牵”。

【第35句】:七零八落禅林用语,有支离破碎之意。七或八表示多数。《五灯会元,泐潭澄禅师法嗣》:“临江军慧力有文禅师,上堂:‘建山寂寞,坐倚城郭。无味之谈,七零八落。’以拄杖敲香台,下座。”类似用语尚有七花八裂、七纵八横、七穿八穴、七通八达、七颠八倒、七支八节、七凹八凸等。如《碧岩录》卷一第九则评唱谓:“才问着,却是极则相似;才拶着,七花八裂,坐在空腹高心处。”

【第36句】:【灯台照人不照己】(谚)灯台:油灯盏下的托台。指灯台上擎着油灯,灯光只能照亮四周,却照不见灯台自身。比喻人往往看得清别人的缺点,却很难发现自身的缺点。 也作“灯台不照自”。

【第37句】:清代黄遵宪《纪事》诗:“登场一酒胡,运转广长舌。……开口如悬河,滚滚浪不竭。”茅盾《虹》一:“两性问题这名词,在这位‘广长舌’的参政权的热心家耳朵中,大概还是很生疏,所以她不很了然的看着梅女士,没有回答。”

【第38句】:【除死无大灾】(谚)指人如果横下一条心,连死都不怕,就不怕有更大的灾祸。

【第39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谚)文章写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武艺高强的人,却往往自夸自己的武艺盖世无双。 指习武的人总是技高不让人。

【第40句】:【老驴啃痒,还有来有往呢】 释义:比喻帮助应该是互相的。 例句:上次刘世忠扫荡潜龙湖,我们不是派人援助过他吗?老驴啃痒,还有来有往呢!

【第41句】:【佛面上刮金】比喻不管场合和对象,什么都要搜刮。极言凶暴贪婪。“佛面”指佛像的面部。《法华经·安乐品》谓:“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可见,佛身为金色。人们用金箔贴于佛身乃至佛面,是庄严佛像的功德。后人在文学中引用,如《水浒传》第八三回:“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克减了。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除比喻义外,“佛面上刮金”,亦有史实。《太平广记》卷一一六引晋·王琰《冥祥记》载:“唐贞观二十年,征龟兹。有薛孤训者为行军仓曹,军及屠龟兹后,乃于精舍剥佛面金。”可谓穷凶极恶。(李明权)

【第42句】:过硬的本领是练出来的

【第43句】:【得人钱财,与人消灾】(谚)指接受了别人的钱财,就得为人家分忧解愁。泛指得到了别人的好处,就得为人办事。 也作“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第44句】:【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谚)凡人:尘世间的普通人。比喻上层人物争权夺利,直接受害的是老百姓。 也作神仙打仗,百姓遭殃。 神仙打架,小鬼倒霉。

【第45句】:【实相】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状态。佛家还指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法华经·方便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话说人间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又如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佛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后指真实情形,如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正满洲行政之实相也。”(文贤)

【第46句】:雨后伞不须支,怨后恩不须施

【第47句】:【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惯)进门点火做饭,出来锁门走人。指单身一人过日子。 也作“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

【第48句】:【天子不差饿兵】见“朝廷不差饿兵”。

【第49句】:【老鼠上房——不是发大水,就是下大雨】(歇)比喻将有大的事件发生。

【第50句】:【破罐子破摔】(惯)比喻犯了错误而不想改正,任其发展。

【第51句】:杖锡即执持锡杖。锡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铁棬,棬上有环,木柄,振动时“锡锡”作响,因而得名,并非锡杖一定要用锡来制作不可。在古代,僧人出门云游,手持锡杖。南朝梁代慧皎《高僧传·康僧会》:“僧会欲使道(指佛法)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唐代杜甫亦有“杖锡何来此”的诗句。由于僧人手持锡杖云游,故又称为“杖锡客”。锡杖又名“智杖”或“德杖”。古时僧人持锡杖云游,有两种用处:一是乞食时不说话,振动锡杖作响,使施主知道有僧乞食;二是作防卫武器,驱赶牛、犬,以免伤害自己。但是锡杖传人中国之后,却完全神圣化了,使其成为宗教仪式上的陈设品。现在只在极其隆重的仪式上,主法僧人才使用它,这就完全失去了锡杖原来的意义。锡杖的形式,也与原来印度的锡杖不一样。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棬,……其环或圆或扁,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中国的锡杖,是“头安四股”,义净认为这与本制不合。用于古诗中,如清代孙枝蔚《劝酒歌》一:“正逢老僧锡杖来,见我相劝学参禅。”

【第52句】:安身立命见《五灯会元·长沙景岑禅师》:“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日: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日:却据地时如何?师日:拖出死尸着。”‘安身立命”与下文“着身处”意同。“问:如何是学人心?师日:尽十方世界是尔心。

【第53句】:【罗锅子上山——前紧】(歇)罗锅子:驼背的人,也叫罗锅儿。前:胸前,谐“钱”。指经济紧张,手头缺钱。 也作“罗锅儿上山——前紧”。

【第54句】:【磨刀不误砍柴工】 释义:准备工作做得好,工作才能顺利。 例句:“赶趟儿!”红脸汉子满不在乎地一捋,“磨刀不误砍柴工。吃饱了,喝足了,一个顶俩!……”

【第55句】: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第56句】:【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谚)指人应当像蚂蚁那样勤劳,不可像麻雀那样贪吃。

【第57句】:【赏酒不吃吃罚酒】见“敬酒不吃吃罚酒”。

【第58句】:【抓大头】(惯)见“捉大头”。

【第59句】:【黄鼠狼给鸡拜年】 释义:比喻伪装友好,别有用心。 例句:珍儿听到这里,拧着身子说:“快去你的吧!黄鼠狼给鸡拜年,谁听你那一套!”

【第60句】:【放野马】(惯)比喻不受管束,自由行动。

【第61句】:【宝马须戴金鞍鞯,良弓要配玉箭囊】 释义:双方地位要相等,要匹配。 例句:她想:俗话说“宝马须戴金鞍鞯,良弓要配玉箭囊”,我怎么就忘了。 于先生人再好,但怎能看得上我。人家是贵公子,名门之后,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自己大不得了是个唱大鼓书的,就好比大观园里的小戏子芳官、玉官一样,要想靠他这样的贵公子,还差着八丈远呢!

【第62句】:【一场秋雨一场寒】(谚)指入秋以后,每下一场雨,就会增添一番寒意。

【第63句】:人上一百,武艺皆全。

【第64句】:【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见“不如意事常八九”。

【第65句】:《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度众牛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例如元曲《来,债》谓:“兀那世问的人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

【第66句】:【你一言,我一语】(惯)指两人或众人交谈、讨论或争辩。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第67句】:一个臭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臭皮匠,

【第68句】:【葫芦黄瓜要上架,穷人不听富人话】 释义:比喻各有各的打算,不听别人摆布。 例句:人常说,葫芦黄瓜要上架,穷人不听富人话。现在红军开到了陕西,李宝泰是在心里发慌。

【第69句】:【开方子】(惯)原指医生给病人开处方,比喻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或办法。

【第70句】:如清代余怀《板桥杂记·雅游》:“教坊梨园单传法部,乃威武南巡所遗也。”

【第71句】:【调书担】见“掉书袋”。

【第72句】:【心领神会】不必明言,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谓之“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原来,禅宗反对执着语言文字,主张内心的证明,所谓“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碧岩录》第一则)。不假文字而“心融神会”,这就是禅宗参悟的关键。后在诗文中运用,如元·吴海《送傅德谦还临川序》:“读书有德,冥然感于中,心领神会,端坐若失。”又如刘心武《班主任》四:“谢惠敏对他们的‘教诲’并不能心领神会,因为她没有丝毫的政治投机心理,她单纯而真诚。”(李明权)

【第73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第74句】:【孟婆汤】“孟婆汤”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古人信奉人是可以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转世前喝了盂婆汤就可以忘掉前世恩怨。“孟婆汤、孟婆汤,人口前世即可忘,前世恩仇前世罪,黄泉陌路孟婆汤。”这是我国民间发丧时经常唱的一首歌。从这首歌中不难发现,人们认为“孟婆汤”是一种遗忘药,喝了它之后,可以让人丧失记忆,忘却所有烦恼,忘掉所有爱恨情仇。 “孟婆汤”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汉朝有个姓孟的女子,从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经诵佛,后来人山修行。她平时食素,致力于劝人向善,不要杀生。她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设想未来,一直到八十一岁,还是处女之身,世人称她为“孟婆老奶”。上天看重她的为人和特点,任命孟婆负责去除投胎鬼魂的前世记忆,因为当时人间有知前世因者,往往会泄露天机。接任后孟婆常驻在地府的奈何桥边,她在池塘、溪流采集草药,熬制成如酒一般的有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的汤,即孟婆汤,服用后会立即丧失全部记忆。因此,孟婆汤也被叫做“迷魂汤”或“忘情水”。但凡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被押到孟婆所掌管的醚忘台灌孟婆汤,以忘却前世和地府里的一切。

【第75句】:【才说了嘴就打了嘴】(惯)说嘴:自夸,自我吹嘘。刚夸了口就出丑了。 也作“说嘴打嘴”。

【第76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见“人上有人,天上有天”。

【第77句】:【戴着乌纱弹棉花——有弓之臣】(歇)弓:旧法弹棉花用的弓形工具,谐“功”。讥讽人自以为有功。

【第78句】:【冻死不烤灯前火,饿死不舔猫剩食】 释义:宁愿饥寒而死,也不接受屈辱的施舍。 例句:辣椒嫂恼了,一股怒气直冲脑门,嘴唇乱哆嗦。“冻死不烤灯前火,饿死不舔猫剩食”,这个从小刚强的女人,从来没受过这样的侮辱,也没想到姐姐是这种人。

【第79句】:【久处令人贱】(谚)住在别人家时间久了,容易让人家厌烦甚至瞧不起。指亲戚朋友家不宜久居。

【第80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第81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释义:借指原有基础雄厚,虽然衰落了,但仍超过一般情况。 例句:“我们也知道艰难的,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

【第82句】:【饭前饭后一碗汤】(谚)指饭前喝汤,可以润肠;饭后喝汤,可以化食:都是身体健康的需要。

【第83句】: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第84句】:【咬菜根】(惯)比喻过清苦的日子。

【第85句】:如唐代白居易《醉后重赠晦叔》诗:“岂是今投分,多疑宿结缘。”又宋代陆游《湖上》诗:“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

【第86句】:不在被中眠,安知被无边

【第87句】:贫病识朋友,乱离识爱情

【第88句】:庄稼没肥慢长,人不锻炼不壮。

【第89句】:【顺情说好话,干直惹人嫌】干直:冲撞直言。顺着情面说对方爱听的话,就讨人喜欢;直言不讳冲着人说话,就讨人厌。指说话要考虑效果。

【第90句】:【火烧眉毛】源于《五灯会元》卷十六:僧问:“如何是急切一句?”蒋山法泉禅师答:“火烧眉毛。”《心地观经》卷五指出:“精勤修习,未当暂舍,如救头燃。”谓佛教徒欲求出离生死苦海,当以急迫之心精进修持,不容懈怠。火烧眉毛之意与此相似。情势紧迫,必须立即设法去解决眼前的因境,俗谓之“火烧眉毛,且顾眼前”。如《镜花缘》第三五回:“小弟此番揭榜虽觉孟浪,但因要救舅兄,不得已做了个‘火烧眉毛,且顾眼前’之计,实是无可奈何。”也指缺乏长远的眼光,只图眼前的利益,得过且过。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八章:“(他)何去何从,没有了主意,背着手,踱几步,咳!火烧眉毛顾眼前嘛。”(李明权)

【第91句】:【逃出龙潭,又入虎穴】见“出得龙潭,又入虎穴”。

【第92句】:事实胜于雄辩,真理不怕批评

【第93句】:【鸭子的足板儿——一联儿的】(歇)本指鸭子的脚趾连成一片,转指人与人关系密切,联合在一起。

【第94句】:脚踏实地脚踏稳在地上,站稳。《西游记》第二二回:“我把你这个泼怪!

【第95句】:禅宗有“嗔拳不打笑面”之语,《续传灯录·泉州云台因禅师》:“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日:嗔拳不打笑面。”后俗语中多用之,谓恼i怒者不拳打笑脸相迎的人,或渭对人和气可以免遭欺辱。如《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他有钱的性儿,随他说几句罢了。常言嗔拳不打笑面,如今时年尚个奉承的,拿着大本钱做买卖,还放三分和气。”也作“嗔拳输笑面”。如《水浒传》第二七回:“自占嗔拳输笑面,从来礼数服奸邪。只因义勇真男子,降伏凶顽母夜叉。”

【第96句】:【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惯)饿了吃饭,渴了饮水,入晚住店,拂晓赶路。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辛苦。 也作饥食渴饮,夜宿晓行。 晓行夜住,饥餐渴饮。

【第97句】:纵有大厦干间,不过身眠七尺

【第98句】:【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皇后、太后屡见不鲜。但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当属清朝的慈禧太后,她实际掌控清朝的大权达48年之久,她死后三年清朝灭亡。那么,“垂帘听政”始于何时,是谁的“发明”呢? 历史上国君或皇帝因种种原因无力亲政时,权力旁落王(皇)后或太后手中的情况,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但,真正垂帘听政则始于武则天。《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自此,多有皇后、太后效法,但都未称帝,中国的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人。

【第99句】:黄金有价人无价

18196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