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凤凰网视频年度最好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释义:形容疾病发作得快,好得慢。 例句:麝月笑劝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这样灵药!你只静养几天,自然好了。”

【第2句】:【独子得惜】(谚)独子:独生儿子。 指独生子特别容易得到父母的宠惜溺爱。

【第3句】:【话怕三对六面,事怕挖根抽蔓】(谚)三对六面:三方面人当面质对证实。挖根抽蔓:挖出根、抽起蔓查找根源。指面对问题要查对核实、追根究底,彻底弄清。

【第4句】:【乌云遮不住太阳】(谚)比喻黑暗势力只能横行一时,它终究阻挡不住光明前景。

【第5句】:【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见“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

【第6句】:【不走高山,咋会显平地好】 释义:不走艰险的山路,显不出平地好。比喻不经过比较,不知道哪个好。 例句:老七伯感慨地说:“当然喽,不走高山,咋会显平地好?你们两人和好如初,还要比以前好好多呢!”

【第7句】:【泥捏人也要有时间晒干】(谚)用泥土捏成的人儿,也得有时间把它晒干才行。比喻做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第8句】:【打柴总得先探路】(谚)比喻做事总得要先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第9句】:【六月里发水淹不死蛤蟆,腊月下雪饿不死麻雀】 释义:比喻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坚强的人。 例句:方才他听了刁金贵的话,就像把萝卜缨子洒上了水,立刻扎撒起来了,他弹起身,一拍大腿:“对,六月里发水淹不死蛤蟆,腊月下雪饿不死麻雀,天无绝人之路,就这么办。”

【第10句】:【水大漫不过船去】见“大水漫不过船桅去”。

【第11句】:【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脸】(歇)吊死鬼:自缢身亡的人。责骂人不知羞耻。

【第12句】:【不行春风,难得秋雨】(谚)没有和顺的春风,就难得及时的秋雨。 比喻给别人以方便,也就会得到别人相应的回报。 也作“不行清风,难下细雨”。

【第13句】:【邻居一杆秤,街坊千面镜】(谚)相邻的人家就像一杆秤一样,对你家的情况判得很准;同街同巷的人家就像多面镜一样,对你家的事情看得很清。指任何事都瞒不过街坊邻里。 也作“邻居眼睛两面镜,街坊心头一杆秤”。

【第14句】:【老牛掉在水井里——有劲几使不上】(歇)指陷入困境,有本事无法施展,或有办法用不上。 也作老牛掉井里——有力使不上。 老牛跌到井里头——有劲儿没处使。

【第15句】:【拆东墙,补西墙】(惯)拆掉东墙用来修补破损的西墙。比喻经济拮据,只能临时应付眼前的困难,没有能力彻底摆脱窘境。

【第16句】:【鹊桥】人们常用“鹊桥”来比喻夫妻相会。那么,“鹊桥”是个什么样子的桥呢? 民间传说玉帝之七女思凡下界,与耕种为生的牛郎相遇,遂结为夫妻,男耕女织,过着平静恩爱的生活,人们以“牛郎”、“织女”称呼他们,牛郎织女生育一男一女。这种平静的生活突遇变故,天庭派神兵把织女抓到上界,牛郎见状,用扁担挑起一双儿女,飞上天界,眼看就要追七织女,玉帝下令在他们二人之间划出一道天河(即银河),使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他们的恩爱感天动地,地上的喜鹊于每年七月初七为他们在天河上搭成鹊桥,他们才得相会。直到现在,人们还流传着七月初七见不到喜鹊的传说。故“鹊桥”喻指男女结合、夫妻相聚的纽带或桥梁。故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第17句】:【狗咬吕洞宾,不认识真假人】 释义: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比喻分不清好坏,错怪好人。“不认识真假人”又作“不识真人”、“不知好丑人”、“分不清好坏人”等。 例句:你小子是狗咬吕洞宾,不认识真假人。我本想有个大事要文案,这回惹烦了我。还不给你“透风”、“掏耳朵”了。

【第18句】:【算老帐】(惯)指清算已经过去的恩怨、错误。 也作算旧账。 算陈年旧帐。

【第19句】:【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释义:只看见利益,却看不见危害。 例句:“每见世人惟利是趋,至于害在眼前,哪里还去管他。所以俗语说的:‘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第20句】:【千锤打锣,一锤定音】(谚)敲锣的虽多,敲打的时间虽长,但最后收尾凭的是一锤之音。比喻讨论问题,不妨大家争鸣,但最后作决定,还得主持人说了算数。 也作千声锣鼓,一锤定音。 千锤击鼓,一锤定音。 千人打鼓,一锤定音。

【第21句】:【抱成一团】(惯)指紧密团结在一起。

【第22句】:【什么钥匙开什么锁】(谚)钥匙不对眼子就开不了锁。比喻具体问题必须用有针对性的具体办法去解决,不可死搬硬套。

【第23句】:【死水不藏龙】 释义:蛟龙不在死水里藏身。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不愿在安闲舒适中生活。 例句: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日:“识得不为冤。”日:“识得后如何?”师日:“贬向无生国里。”日:“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也无?”师日:“死水不藏龙。”

【第24句】:【半夜鸡叫】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半夜鸡叫》,说的是地主周扒皮为使长工们多干活,半夜起来学鸡叫的故事。好像“半夜呜叫”是周扒皮发明的,其实不然,他已经晚了两千多年。 在战国时代中国著名的函谷关,每天清晨开关的时间都以鸡叫为准。据史书记载,齐国贵族孟尝君落魄从秦国逃出来的时候,正是半夜间路过函谷关,关门紧闭,他担心后面有追兵,心里特别着急害怕。他门下的食客中有一个人会口技,情急之下当即学鸡叫,这一叫引来了周围雄鸡都叫了起来,于是骗开了关门,使孟尝君得以逃出险境。这才是中国“半夜鸡叫”第一叫。 在这里不免介绍一下“鸡叫”的起源。传说古时候在中国东南方有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很大的树叫“桃都”,桃树枝长达三千里,树枝上有“天鸡”。每当日出时,阳光照满桃树,这时天鸡就开始啼叫,天下所有的鸡都随着叫了起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里就有歌颂“天鸡”的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自此,雄鸡随天鸡开始五更时分报时,遂有“鸡司晨,狗守夜”之说。

【第25句】:【过河拆桥】“过河拆桥”这一俗语用来比喻达到目的后,抛弃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属于一种忘恩负义、晶行不端的行为。典出元朝。 《元史·彻里帖木儿传》记载,元顺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议罢科举。参政许有壬是科举出身,因此坚决反对。太师伯颜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门宣读罢科举的诏书时,专门让许有壬做了听诏的班首。许有壬害怕招致祸患,于是勉强答应了。治书侍御史普化讥笑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自此赋予“过河拆桥”新的含义,至今未变。

【第26句】:【翻身离虎穴,失足入龙潭】(惯)比喻刚离开一个危险的地方,又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第27句】:【只认银钱不认人】(惯)指人过于看重钱财,根本不讲人情。

【第28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释义:蒂: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条件一旦成熟,事情就会顺页禾U力、成。 例句:邵思语耐人寻味地对玉蓉说:“至于你心中担忧的,我看全没有必要。 俗话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世界上好多事,都是这样。”

【第29句】:【走红运】(惯)指交好运。 也作“走鸿运”。

【第30句】:【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谚)摇钱树:传说中的宝树,用手一摇,就会落下钱来。指人的两手就和摇钱树一样,只要肯出力气,就不会缺少钱财。

【第31句】:【蜞蚂儿跳水——噗嗵】见“蛤蟆跳井——扑通”。

【第32句】:【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谚)旧指凡事以少管为好,沾手就不免要惹麻烦。 也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一事”。

【第33句】:【锯子】“锯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鲁班发明的。 有一天,鲁班抄小路爬上山去挑选木料。天刚蒙蒙亮,鲁班艰难地往山上爬,不小心脚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觉得一阵刺痛。待他爬起来时,鲁班才发现,他的手掌竟然让野草划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鲁班十分惊讶,仔细观察起手掌中的那把野草,发现野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一排非常整齐的小细齿。鲁班摘下一片叶子,在手掌上又试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一道口子。鲁班从中受到启发,找来一段薄薄的铁片,在铁片边缘上磨出像草叶上那样的小细齿,然后就用它来锯树,结果,不一会儿就锯倒了一棵树。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子。

【第34句】:【口服心不服】(惯)指虽然嘴上认了输,心里却不服气。

【第35句】:【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 释义:饿死不能做贼,冤屈也不告状,劝人忍受。 例句:“从小时,俺爹就教导我:‘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衙门口是好进的吗?”

【第36句】:【唱戏还要有个过场】 释义:比喻办事不能操之过急。 例句:性急吃不得热馒头,唱戏还要有个过场,闹革命这事情,更是要得一步一步来。就像锯大树一样,咱又要刨根,还要砍梢。

【第37句】:【楚汉相争,寸步不让】 释义:楚汉相争:指刘邦和项羽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比喻彼此互不相让。 例句:孙贵又说“喂,哥们,咱虽是楚汉相争,寸步不让,但别忘了‘同舟共济’,还得遵从‘为人一条路,惹人一堵墙’啊。”

【第38句】:【烂船拾起有三斤钉】见“船烂还有三千钉”。

【第39句】:【藏着乖的卖傻的】(惯)乖:机灵,伶俐。比喻心里明白,假装糊涂。

【第40句】:【花开在春天,读书在少年】(谚)开花的最佳时节在春天,学习的最佳时段在少年。指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有效的学习时段。

【第41句】:【床上叠床,屋上架屋】(惯)比喻机构重叠。

【第42句】:【娶媳妇盖厦,提起来害怕】(谚)厦:房屋。指娶媳妇和盖房子这两件农家的大事往往耗财费力,旷日持久。

【第43句】:【拉关系】(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有意和一些人亲近。

【第44句】:【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国人不管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家团聚,吃年夜饭,因而形成中国独有的景观——春运,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人山人海,一票难求。 春节的主调是庆丰收,除邪气,求得来年吉祥如意。春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称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纪年,定公历1月旧为元旦,将旧历元旦改称春节。传统意义的春节时间较长,一般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俗称腊月)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其中除夕(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民俗活动很多,如祭祖、拜年、走亲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各地还有多种娱乐活动,如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唱大戏等,现在又增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了。

【第45句】:【扎筏子】(惯)扎:捆,束。比喻拿别人当出气筒,发泄怨气,震慑众人。 也作“作筏子”。

【第46句】:【人犯王法身无主】(谚)王法:国家的大法。人要是触犯了国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自身也就失去了自由。指人要想保持自主自由,必须畏法守法。

【第47句】:【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谚)比喻只有缺少智谋的人. 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第48句】:【前门不进师姑,后门不进和尚】 释义:比喻为人作风正派。 例句:“老娘人便看不像,却替老公争气。前门不进师姑,后门不进和尚,拳头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马过,不像你那狗淫妇,人硬货不硬,表壮里不壮,作成老公戴了绿帽儿,羞也不羞!”

【第49句】:【腹中剑,口中蜜】见“口有蜜,腹有剑”。

【第50句】:【好树结好桃,好葫芦开好瓢】(谚)瓢:葫芦从正中剖开而成的舀水用的工具。指桃树好,结出的桃子就好;葫芦端正,开出的瓢就端正。常比喻有良好的环境,就能熏陶出好的人才。 也作“好种出好苗,好葫芦锯好瓢”。

【第51句】:【光棍点到为算】(谚)对精明人说话,不必细说,意思点到即可。指精明人心有灵犀,一点就明。 也作“光棍一点就透,傻子棒打不回”。

【第52句】:【吉人自有天相】(谚)吉人:善良的人。相:扶持,帮助。旧指善良的人,遇有危难自有老天佑护。

【第53句】:【发空头支票】见“开空头支票”。

【第54句】:【拿鱼先拿头,刨树要刨根】(谚)捉鱼要抓紧鱼头,鱼就无法溜走;刨树要从根刨起,树才能彻底挖掉。比喻做事必须抓住要害,解决问题必须抓住根本。

【第55句】: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第56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释义:寓言故事:蚌张开蚌壳晒太阳,水鸟鹬见了用嘴啄它,蚌壳紧紧钳住了鹬的嘴,双方都不肯相让,结果,两个都被渔翁捉住了。故事载于《战国策·燕策》。比喻两方相争,让第三者得了好处。“渔翁”又作“渔人”。“相争”又作“相持”。 例句:那些地方官员都知道这个“活阎王”的厉害,谁敢说个不字!他们只得忍痛割爱,白吃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哑巴亏。

【第57句】:【树老焦梢,人老猫腰】见“人老猫腰,树老焦梢”。

【第58句】:【劝将不如激将】见“请将不如激将”。

【第59句】:【两军相遇勇者胜】(谚)两军交战,到了狭路相逢的时候,只有勇猛无畏者才能取得胜利。指常规战斗凭智谋,狭路相逢靠勇猛。 也作两强相遇,勇者为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60句】:【眼皮子浅】(惯)形容人见识浅薄或目光短浅。 也作“眼窝子浅”。

【第61句】:【实棒槌灌米汤——寸水不进】(歇)本指一点儿水也灌不进去,转喻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第62句】:【墙里说话墙外听】(谚)人在墙里说话,须防墙外有人窃听。指人说话,特别是说秘密的话,要处处留神,谨防走漏消息。 也作墙里说话,墙外有人。 墙里人说话,墙外有人听。 墙里说话墙外听,道边说话草棵听。

【第63句】:【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惯)比喻人不知轻重,不识好歹。 也作“顶着鹅毛不知轻,压着磨盘不知重”。

【第64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释义:加倍报答恩情。 例句:只有当他想到了在石灰窖的那个晚上,他的思绪才掀起狂澜:“雁娘” 不就是她自己的投影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第65句】:【把狼羔子当亲人】 释义:比喻把坏人当成好人。 例句:你这会儿迷着,回去趴在被窝里想想,你是个什么人,像不像个队长,像不像个复员军人,你别把狼羔子当亲人看。

【第66句】:【天冷不冻下力人】(谚)下力人:卖苦力的人。指干体力活的,出力越大,体内热力越充沛,因此天气再冷也不怕。

【第67句】:【泰斗】人们常用“泰斗”来比喻那些众人所敬仰的人。如说鲁迅是中国文坛泰斗,牛顿是美国科学泰斗。“泰斗”原意是泰山和北斗。 “泰”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曾多次到这里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更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斗”即北斗星。它属大熊座七颗明亮的星,都排列在北天,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古人把它们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北斗七星常用来辨别方向,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泰山,古人认为是高山的代表;北斗星能用来辨别方向,在众星中又是最亮的。因此,古人把两者联系起来,用来比喻为众人所尊崇的伟大人物。 那么,此比喻源自何处?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也就是说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个人,他当之无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见,只有学问和威望极高的人才能被称为“泰斗”。

【第68句】:【吃酒不言公务事】 释义:聚饮时不谈论公事。 例句:今日奉屈,不过为昔臼之情,聚谈聚谈,古云:“吃酒不言公务事。” 非是为兄的拦阻贤弟之臼,因我帐下皆是忠义之将,恐有唐突,倒是愚兄的不是了。

【第69句】:【冷练三九,热练三伏】(谚)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第70句】:【正经】“正经”现多指严肃认真,端庄正派,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如说某某是一个正经人,就是评价他为人正派;或者说某某不正经,就是评价他道德品质有问题。然而,“正经”一词最初与人的品质不沾边,而是另有来历。 “正经”一词,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唐代教育发达,有官学和私学两大体系。各类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将所学的儒家经书分门别类,设立不同专业来研修,产生了“正经”与“旁经”的区别。正经分三类共九种,旁经则分为两种。这里所谓正经,指主体课程。研修正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学制为三年;《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学制二年;《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则被称为小经,学制一年半。与正经相对的旁经,分为《孝经》和《论语》两种,学制为一年。 “正经”本是一个教育制度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发生了演变、扩展,成为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评价。 “正”字计票法在我国现在还保留着投票、唱票、计票的选举办法,计票人总是用“正”字来计票数。“正”字计票法简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汉字“正”字的特点,横平竖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发明。 “正”字计票法源于上海旧戏院统计观众人数的方法。那时的戏院都称为茶园,如上海有丹桂园、天仙园等。这种戏院,舞台是方形的,楼上的座位叫花楼,左右为包厢,大多是达官贵人预包下的;楼下为正厅,设八仙桌,可品茶饮酒;后座是长凳排列的,票价最低廉。楼上楼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写满行行“正”字。因为当时旧戏院无戏票,是由一些“案目”(相当于现在的服务员)站在戏院门口招揽观众,领他们入座。每领来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写一个“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这样记数十分简便,账也算得清楚,也能够统计出进园看戏的总人数。后来戏票出现后,就不再用这种办法了。没想到这种办法被移植到统计选票上来了。

【第71句】:【毛坑越掏越臭】(谚)毛坑:粪坑,也称茅厕。指粪坑越搅动,臭气越浓。比喻丑事越张扬越糟得不可收拾。 也作“茅厕越掏越臭”。

【第72句】:【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谚)时势:当时的形势。指英雄人物能创造时势,时势也能造就英雄。

【第73句】:【羡人吃饭,不如赶紧淘米】(谚)羡:羡慕,眼热。指想望不如立刻动手实干。

【第74句】:【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谚)打盹(dun):闭眼打瞌睡。比喻人无论怎样精明强干,也会有松懈疏忽的时候。 也作老虎也有打瞌睡的时候。 老虎厉害,还有打盹儿的时候。

【第75句】:【一锄头挖不出一口井来】(谚)深并不是一锄头下去就能挖成的。 指做事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简单处置。

【第76句】:【打好了江山杀韩信】(惯)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西汉初年军事家。楚汉战争时,为刘邦出谋划策,攻占关中,后被刘邦封为齐王,不久率兵与刘邦会合,灭项羽于垓下。汉立,改封为楚王。 被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与陈孺勾结谋反,为吕后所杀。比喻事成之后把有功之人一脚踢开。

【第77句】:【乱弹琴】(惯)比喻不按规矩或安排做事。

【第78句】:【虎无伤人意,人有伤虎心】(谚)老虎本没有伤害人的打算,但人却有伤害老虎的心意。比喻人与人相处要有警惕,你对他一片善心,他却可能暗里算计你。

【第79句】:【风匣板修锅盖——受了冷气受热气】(歇)风匣:风箱。气:本指气体,转指欺负、欺压。指接连受气。

【第80句】:【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歇)杂面:用绿豆、小豆等磨成的粉制成的面条,下在锅里,水是水,面是面,看得很清楚。指对方想做什么事情,安的什么心,自己看得非常清楚。

【第81句】:【做东】朋友们聚会,主动大方者说:“今天我做东,请大家吃烤鸭。”这里“做东”是主人请客的意思。“做东”源自春秋时期,它的初起义是“主人”的意思。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文公以供应秦国后勤物资为由请求秦国撤兵。他派出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秦不灭掉郑国,而让郑国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中缺乏资财食用,就可以由郑国来供应,这样做对秦国有利无害。”后来秦国果然撤军,晋国军队无奈也只好作罢。“舍郑以东道为主”,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国。 在《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从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我们所说的“房东”、“股东”、“东家”、“做东”等,其实都是从以上两篇文献中演化而来的。

【第82句】:【身正不怕影子斜】 释义:比喻自己品行端正,不怕别人说闲话。 例句:好在观音姐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店之主,她注意着。

【第83句】:【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惯)比喻没有亲身经历过,却看见过,多少了解一些。 也作“没吃过猪肘,见过猪走”。

【第84句】:【一物降一物】(谚)降(xiang):降伏。一个人或一种东西,总会有另一种人或东西来降伏他。指天下万事万物,没有制伏不了的。

【第85句】:【窗下休言命,场中莫论文】 释义:读书窗下不要谈论命运好坏,考试场中不要谈论文章如何。 例句:秦宗师笑道:“俗语说得好:‘窗下休言命,场中莫论文。’我本偏不信此说,场上乃论文之地,若不论文,却将何为据?”

【第86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俗语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它看似一条农谚,却是一个典故,典出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九卷。 说的是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有个叫柳宣教的书生考中进士,当上临安(今杭州)府尹。上任时,厅下一应人全部来参拜,唯独城南水月寺住持玉通禅师不到。柳宣教怀恨在心,决心报复他,定下一计,让一个叫红莲的绝色女子去与玉通禅师私通。玉通禅师得知上当,当晚自处圆寂。他死后,同样没有放过柳宣教,投胎柳妻,生下一女,名叫柳翠,不守妇道,干尽风流韵事。佛家认为这是玉通禅师对柳宣教的惩罚性报复,该到此为止了,便决定找个机会度玉通禅师出世。也就是说要使玉通禅师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门。所以,佛家委派法空长老点化柳翠。 一天,法空长老来到柳翠门前化缘,柳翠问道:“师父,你有何本事来此化缘?”法空长老说:“贫僧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说些因果之事。”柳翠问道:“什么因果?”法空长老说道:“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是因,得是果。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一番话,说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们都说是活佛显化,很多人赶来送葬。

【第87句】:【卜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惯)出世:降生,佛教认为世界每经历一小劫,才有一佛降生。升天:死去。 1形容历时极久或非常难得。2形容折腾得死去活来。 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生天:指死。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涅槃:佛教用语,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作佛或高僧死去的代称。

【第88句】:【窗户眼儿吹喇叭——鸣声在外】(歇)鸣:谐“名”。指人的名声在外面,广为人知。

【第89句】:【唱白脸】(惯)白脸:中国传统戏曲中奸臣的脸谱,象征奸诈,泛指反面人物。比喻在矛盾和争斗中充当强硬、蛮横的角色。

【第90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惯)四体:四肢。五谷:古时指稻、黍、稷、麦、菽,泛指粮食作物。指人不干农活,缺乏起码的农业常识。 也作“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第91句】:【入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第92句】:【当家才知柴米贵】(谚)当家:掌管家事。指人只有掌管了家事,才知道柴米油盐等的价钱有多贵。 也泛指不承担责任就不知道压力的沉重。

【第93句】:【生姜断了辣气】(惯)比喻人改变了本质、秉性。

【第94句】:【一货有一主,赖货等行时】(谚)行时:也说兴时,流行于当时。有什么样的货,就会有什么样的买主,赖货也会有兴时的时候。指货物不愁卖不出去,要有耐心等待。

【第95句】:【打了骡子马受惊】(谚)比喻惩罚某人,旁边的人会受到惊吓。 也作打了骡子惊了马。 打了骡子马也惊。

【第96句】:【孩子哭了,抱给他娘】(惯)比喻出了问题或有了矛盾交给上级处理。 也作“孩子哭了抱给他妈”。

【第97句】:【既然当泥鳅,就不能怕泥糊眼睛】 释义:既然干了某事就要干到底,不要有什么顾忌。 例句:咱们现在就正走在滑路上,慢了要摔跤,要快跟快跑。既然当了泥鳅,就不能怕泥糊眼睛。

【第98句】:【打架忘了伸拳头】(惯)形容人紧急关头慌乱得忘了自己该做什么。

【第99句】:【肠里出来肠里热】(谚)从亲娘肚里生出的,亲娘自然非常关切疼爱。指母亲总对自己的亲生子女格外关心。

18423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