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简书网上比较火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敲边鼓】“敲边鼓”比喻从旁协助,帮人说话。这个俗语源自打击乐——鼓乐。 敲边鼓,是音乐表现手段之一。敲鼓,可以敲鼓心,也可以敲鼓边,两者音色不同,音量不等,可以造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可以通通通地敲得电闪雷鸣,也可以笃笃笃地敲得蹄轻马疾,这才能体现出作品的饱满和丰富。京剧中有二出戏特别突出击鼓场面,一出是《击鼓骂曹》,另一出是《抗金兵》。两出戏都有敲鼓边的动作,尤其是《抗金兵》中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击鼓助战”一场戏,演得淋漓尽致,敲鼓心和敲鼓边结合,敲得错落有致,节奏明快,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战胜了金兵。 鼓乐以敲鼓心为主,辅以敲鼓边,音乐感更强,效果更好。所以,用“敲边鼓”比喻帮人说话,十分形象。

【第2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谚)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第3句】:【好酒不怕巷子深】见“酒好不怕巷子深”。

【第4句】:【赶人不要赶上】(谚)指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人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 也作赶人不过百步。 拉弓不可拉满,赶人不可赶上。

【第5句】:【好人不长寿,赖人活不够】(谚)指好人安分守己,正道直行,却往往早死;坏人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却往往长寿。 也作好人没长寿,赖人活不够。 好人命短,坏人命长。

【第6句】:【梨园】“梨园”是戏剧界的雅称,不过它真的和梨树有关,它源自两种说法,但都与唐玄宗有关。 其一,清朝学者孙星衍在《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记述:“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以唐玄宗为祭祀对象的庙宇)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树,因名日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 其二,现代学者李尤白《梨园考论》认为,梨园位于长安城北皇家禁苑中,后来该园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利用,将其变成一座演习歌舞戏曲的专用场所。 不过,无论哪一说,把“梨园”演化成戏曲界的代称,无疑与唐玄宗有直接关系。《新唐书》中《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史书记载,“梨园”起于唐无异。可见唐玄宗李隆基是音律戏曲的专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唐朝政府发展了太乐署的职能,以梨园为场所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文艺人才的艺术学院。从学生来源上讲,除了最初应招的宫女之外,玄宗还将太乐署里面的优秀人才选拔过来。经过筹备,当时梨园里仅乐工就有数万人。像这样庞大的皇家艺术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后世戏曲界共同推戴唐玄宗李隆基为其鼻祖,当之无愧。“梨园”就是当时最大的戏园子。

【第7句】:【店小二】在古装影视剧和戏曲中,经常可以听到“店小二”这个称谓,看到“店小二”这个形象。为什么把店中的伙计称为“店小二”,其实,是对小伙计的敬称。 王实甫《西厢记》里有一段描写:张生说:“这里有一座店儿,琴童接下马者!店小二哥那里?”店小二日:“自家是这状元店里小二哥,官人要下来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这里的“店小二哥”跟“店小二”是同一个意思。据记载,宋、元时期习俗称店伙计作二哥,是对店主称大哥而言。一家客店或酒店,店主地位最高,当然算老大,而伙计居次,当然称二哥。不过伙计称老二,已经含有敬意在内。清代小说中,常有称官绅的侍从为“二爷”的,如《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只见一个戴红帽子的二爷,答应了声‘者’。”这个“二爷”,就属于敬称。“店小二”就属于此类敬称。 以上说的是“二哥”、“二爷”,再文案“小二”。“小二”的“小”,含有年轻的意思。店中的伙计,一般都由年轻人担任,因而以“小”字称之。 如果出现年长的伙计,那就会直呼其名了。有人说“老伙计”未必不可,不过,多指老战友或老朋友。

【第8句】: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第9句】:【骆驼搁在桥板上——两头无着落】(歇)两头:本指骆驼的头和尾,转指双方、两方面。着落:本指落在地上,转指落实。指两头都落空,或两方面都不落实。

【第10句】:【三国归司马】 释义:司马:指司马懿,原为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后来发动了一次政变,诛灭了政敌,独掌曹魏政权。比喻东西落在一个人手中。 例句:这样,两个弟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第11句】:【挤讹头】(惯)比喻敲诈勒索。

【第12句】:【打柴总得先探路】(谚)比喻做事总得要先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第13句】:【在京和尚出京官】(谚)指在京城的和尚往往吃香,就好比离开京城的京官在地方上吃香一样。

【第14句】:【咂滋味】(惯)比喻辨别、体会话语的意思。

【第15句】:【江深还有个底,海大还有个边】 释义:比喻总有尽头。 例句:她也不敢再问,自己坐在一边直打唉声:“江深还有个底,海大还有个边,唉,这可得什么年月才是个头啊!”

【第16句】:【树高招风】 释义:比喻目标大了易招致别人的嫉妒反对。 例句:问日:“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日:“潭深鱼聚。”悟日:“见后如何?”师日:“树高招风。”

【第17句】:【富家一席酒,贫汉一年粮】(谚)富家豪华奢侈,一席酒筵的费用,就是够买贫穷人家一年的口粮。 指富人生活极其铺张浪费。也指贫富之间的差距惊人。

【第18句】:【下坡容易上坡难】(谚)人走下坡路不费力,要走上坡路却是每一步都得使劲的。比喻退步容易进步难。

【第19句】:【胆小如鼠,心凶如狼】 释义:形容人胆小、心狠。 例句:此地事无一定,书店也早已胆小如鼠,心凶如狼,非常难与商量。但稿子放在上海,究竟较易设法,胜于藏在北平箱子里。

【第20句】:【肉炒熟,人吵生】(谚)肉越炒越熟烂,人越吵越陌生。指人与人之间,贵在相互体谅,最忌稍有不和,便吵吵闹闹。

【第21句】:【三分人才,七分修饰】(谚)人才:人的身材长相。一个人的仪表美,三分靠生成,七分靠打扮。指衣着打扮对人的外观形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也作三分人样,七分打扮。 三分相貌,七分打扮。

【第22句】:【身正不怕影子斜】 释义:比喻自己品行端正,不怕别人说闲话。 例句:好在观音姐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店之主,她注意着。

【第23句】:【眼中钉,肉中刺】这一俗语用来比喻最可恨、最痛恶、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时期。 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后唐明宗时,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节度使。他为官贪婪,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见钱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将其比作眼中钉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调赵在礼去镇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传开后,宋州百姓拍手称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钉,乐哉乐哉!”这家伙终于走了。不料,这话传到赵在礼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恼羞成怒,决定对宋州百姓实施报复,马上给后唐明宗写了一个奏折,讲了一大通理由,请求继续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请求。 赵在礼的计划得逞以后,立马发出一道告示:凡属宋州百姓,每户缴纳一千文钱,自号“拔钉钱”。百姓见了哭笑不得,知道这是赵大人报复,惧于他的权势,只好缴纳“拔钉钱”。“眼中钉”由此而来。 不知道谁还嫌“眼中钉”不够分量,又把“肉中刺”拿来与“眼中钉”合用,成了对句,说起来上口,进一步加重了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钉”、“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块使用。

【第24句】:【要打看娘面】(谚)要责打孩子,也要给孩子母亲留些情面。指母亲的情面重。也指采取行动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第25句】:【井底捞明月】(惯)比喻根本不可能做到或一无所获。 也作“水里捞月亮”。

【第26句】:【长衫有人穿,长话无人听】(谚)拖拖拉拉、没完没了的话,谁听了都厌烦。指讲话贵在干脆利索,言简意赅。

【第27句】:【茄子大一个星宿】(惯)星宿:我国古时指星座,共有二十八宿。像茄子那样大的一个星座。比喻大小是个人物。

【第28句】:【元旦】现在指公历一月一日,公元是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元,是从国外引进的历法。那么“元旦”也是外来的吗? “元旦”最初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年。“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元旦又称元日、元正、元春、元朔等。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腊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代在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相沿未改。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称春节,将公历1月旧定为元旦。

【第29句】:【人言可畏】 释义:流言飞语令人生畏。 例句:大兴营是个二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可不是小事。常言说‘人言可畏’,…一

【第30句】:【铁路巡警——你管不着这一段】(歇)巡警:旧时指警察。指各有各的管辖范围,互不干涉。也指不该管的管不着。 也作铁路警察摆手——管不着这一段。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第31句】:【围棋】“围棋”是个很了不起的发明,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的棋类,还没有一种能超越围棋的深奥。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两支人马,一个画上纵横十九道线的棋盘做鏖战战场,以攻为守,以守为攻,佯攻真占,似退实围,诱敌深入,独胆攻坚,异军突起,奥妙无穷……围棋的变么幻莫测全集中在五个字上:包围反包围。亲自下围棋,有统领千军万马之感觉;观看围棋,那时隐时现令人拍案叫绝的战局,令人对棋高一招的智者肃然起敬。围棋出现可追溯到尧、舜时代,据说是尧或舜当中的一位发明的。这个说法见于多种古籍记载,当然,若准确说出围棋问世年代,已不大可能。而今见到的文献资料,秦汉时期的有“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说.后来的《博物志》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日: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子。”大意都是说或尧或舜发明的围棋,两说的共同点都是以围棋教育启发儿子,尧的儿子叫丹朱,舜的儿子叫商均。 下围棋对锻炼人的脑力、思维、判断、胆略、忍耐力、统筹才能和应付复杂情势能力十分有益。

【第32句】:【东海鳌鱼脱钓钩——再不回头】(歇)鳌鱼:传说中生活在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本指鳌鱼脱钩后再也不返回,转指人一去再也不回来。

【第33句】:【近水楼台先得月】 释义:靠近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近便而先得到好处。 例句:凤琴真有这样的钟爱之情,为什么不单独寄信给他?掺在大家的信中,那些整天守在场子里的疯姑娘们,安能不来个“近水楼台先得月”,把给他的信拆开呢?

【第34句】:【红颜多薄命】(谚)红颜:美貌女子。薄命:命运不好。指旧时的美貌女子往往遭受厄运。 也作红颜自古多薄命。 自古红颜多薄命。

【第35句】:【羊毛出在羊身上】 释义:给某人的钱物,是从某人身上得来的,别人并没有受损失。 例句:“但是有一句俗语,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无非还是拿着老爷的钱贴补他舅老爷罢了。”

【第36句】:【自唱曲子自做戏】(惯)比喻事情由自己干,没有旁人参加。

【第37句】:【往枪头上碰】(惯)比喻自己找死。

【第38句】:【运动不出汗,成绩不见面】(谚)指体育运动不练得出汗,就不会有效果。

【第39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时也有黄金】(谚)秕(bi):空的或不饱满的颗粒。谷米中免不了夹杂着秕糠,沙子里也常会夹杂着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纯净。也比喻对人不可一概而论。

【第40句】:【家中百事兴,全靠主人命】 释义:家庭兴旺,全凭主人的命运。 例句:自古道:“家中百事兴,全靠主人命。”十个妇人,敌不得一个男子。 自从宋敦故后,卢氏掌家,连遭荒歉,又里中欺他孤寡,科派户役,卢氏撑持不定,只得将田房渐次卖了,赁屋而居。

【第41句】:【认钱不认亲】(惯)指为了钱财连亲情都不要了。

【第42句】:【沙文主义】“沙文主义”又称“大国沙文主义”,泛指一切极端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它从资产阶级反动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极力宣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拼命煽动民族仇恨,毫不掩饰地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 在思想领域,能够称为“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创始人一定是个大人物。 如马列主义,如托洛茨基主义。但,沙文主义例外,他只是个小人物。“沙文主义”产生于18世纪初的法国。沙文是拿破仑手下的士兵,由于获得军功章和一小笔津贴,便对拿破仑感恩不尽,狂热地拥护拿破仑的征服计划,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极力主张法国用暴力向外扩张,建立大法兰西帝国。由此,他成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两个话剧中的反面角色。自1831年斯克里的剧本《农民士兵》上演后,沙文主义就在法语词汇中扎根了。

【第43句】:【贾家的姑娘嫁贾家——贾门贾氏】(歇)贾:谐“假”。氏:谐“事”。 形容十分虚假。 也作“姓贾的姑娘配姓贾的小子——贾门贾氏”。

【第44句】:【哪个人也不全,哪个车轮也不圆】(谚)任何人都不会十全十美,就像车轮没有绝对圆的一样。指世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也作哪个瓜也不圆,哪个人也不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人不能全,车不能圆。

【第45句】:【大水都过得去,小沟沟还能趟不过去】 释义:比喻大困难都能克服,小困难更不在话下。 例句:想这些干啥!这几年,大水都过得去,小沟沟还能趟不过去!共产党有好章程,怕啥。

【第46句】: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第47句】:【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 释义: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 例句:你郑科长原来怎么说的?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吃着咱们种的粮粒儿,你还为不为民作主?

【第48句】:【气不圆,馍不熟】(谚)圆:满。 要蒸到蒸笼的气十分足,馒头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难成功。

【第49句】:【打关节】(惯)指采用贿赂的手段买通官员或其他关键人物。也指做疏通工作,扫清办事中的障碍。 也作通关节。 买关节。

【第50句】:【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51句】:【瓜子里出臭虫——啥仁都有】见“嗑瓜子儿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儿都有”。

【第52句】:【打蛇先打头】 释义:比喻打击敌人或坏人要击中要害。 例句:“打蛇先打头。”这是一句俗话。跟敌人斗争,要打就打在敌人的太阳穴上,陶家妈妈上午还说了的。

【第53句】:【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谚)蚊虫用嘴叮人,免不了要遭到扇子的扑打。比喻人说话放肆,出口伤人,自不免要招灾惹祸。

【第54句】:【好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见“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55句】:【教奢易,教俭难】(谚)指教人奢侈浪费容易,教人俭朴节约却很难。

【第56句】:【来得易,去得易】(谚)得来容易,失去也容易。多指财物不是通过正道取得的,往往不知心疼,随意挥霍浪费。 也作来得容易去得快。 来时容易去时快。

【第57句】:【虱子多了不怕咬】(谚)身上生的虱子多了,反倒不觉得痒痒。常比喻欠的债务多了,再愁也没用。也泛指做的不光彩事多了,反而无所谓。 也作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虱子多了不痒,账欠多了不愁。 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第58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释义:司马昭:三国时魏国的权臣,处心积虑地要夺取曹魏政权。比喻阴谋、野心,人所共知。 例句:贾源冷笑道:“纯洁?高雅?还不是图申茂那几块残废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59句】:【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惯)诸葛:三国蜀丞相诸葛亮。仲达:三国魏名将司马懿,字仲达。诸葛亮死于军中,兵退,司马懿率军追赶,蜀军将诸葛亮雕像用太平车推出,吓退魏军。后指活人被死人吓倒。 也作“死诸葛吓跑活司马”。

【第60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谚)做事能有个良好的开头,成功就有一半的把握。指凡事打好基础很重要.没好基础就难开展,有好基础就会顺利进行。

【第61句】:【船到江心补漏迟】(谚)漏船行到江心才去修补,已经无济于事。借指凡事必须预先防范,已经造成的错误临时补救便来不及。 也作船到江心补漏迟,悬崖勒马才收骑。 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马到崖头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第62句】:【关公放屁——不知脸红】(歇)关公: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面如重枣,是一个红脸汉子。脸红:本指脸面发红,转指害臊、羞耻。 指人不知羞耻。常含责骂意。 也作“关老爷放屁——不知道脸红”。

【第63句】:【久闻大名,如雷灌耳】(惯)旧时见面的寒暄语。指对方名气很大,让人仰慕。 也作久闻高名,如雷灌耳。 久闻大名,如雷轰耳。

【第64句】:【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 释义:比喻本事再大的人有时也会疏忽。 例句:她时时留意着,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终于有一天,老头出门锁没有锁死,叫她拔开了。

【第65句】:【摆龙门阵】我国西南部四川省等地方言,“摆龙门阵”就是聊天或讲故事的同义语。 “龙门阵”原本是古代打仗布阵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阵法。此阵模仿龙的活动方式,有龙头、龙身、龙尾,攻其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其余部分来接应,变化无穷.高深莫测。所以,“摆龙门阵”这一俗语借指故弄玄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人们平时交谈,说:“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收起你的‘龙门阵’吧。”后引申为比喻人们聊天或讲故事的内容千变万化,进而成为四川方言,指聊天讲故事。

【第66句】:【扒灰】在民间都把贪恋儿媳妇姿色,而与儿媳通奸的老公公,叫做“扒灰”,也有叫“扒灰头”的。“扒灰”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说法有二。 一说清代李元复《常谈丝录》卷八载:“俗以淫于子妇者为扒灰,盖为污媳之隐语。”“扒”通“爬”,爬行于灰上,则要玷污膝盖,“膝”、“媳”音同,污膝隐为污媳,因而将公公与儿媳通奸称为“扒灰”。 另一说为,据康家珑先生的《中国语文趣话》引述清代王有光的考证说:“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 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这段话最后说得明白,“扒灰”就是为“偷锡”,由于“锡”和“媳”同音,所以人们用“偷锡”做了偷奸儿媳的隐语了。

【第67句】:【老王的拳捣老王的眼】(惯)比喻自己人内部发生争斗。

【第68句】:【英雄出于少年】(谚)英雄好汉往往出自青年中。指年轻人血气方刚,敢作敢为,最有活力创造英雄业绩。。 也作“英雄出于少壮”。

【第69句】:【房檐滴水照道描】 释义:下辈照着上辈的样子学。 例句:说话的妇女学着老头腔:“……你们坏良心,将来你们的孩子也房檐滴水照道描!”

【第70句】:【好男儿志在四方】 释义:有志气的男儿不可守在家中。 例句:现在的形势,只有投靠共产党才能实现这一愿望。谢成德从枕头底下摸出三块银圆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不要挂念我。……”

【第71句】:【争气发家,斗气受穷】(谚)斗气:憋着一股气与人比排场比阔气。指争气能使人奋斗成才,振兴家业;斗气却会使人奢侈腐糜,钱财耗尽。

【第72句】:【把别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哭】 释义:没有事找事,自找烦恼。 例句:八戒近前道:“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里哭!不要烦恼!……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第73句】:【放鹰就不怕鹰展翅】(谚)人既敢放鹰,就不怕鹰展翅高飞。借指人既有胆识做,就有把握控制事态发展的全局,不怕乱套。

【第74句】:【十八层地狱】“十八层地狱”在民间广泛流传,恐怖吓人。传说生在世上作恶多端,死后便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它源自佛教。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人中国的。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思。“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为低劣痛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 十八层地狱的“层”不指空间的上下,而是时间和内容上,尤其指在时间上。十八层地狱是根据生前所犯罪行的轻重来决定受罪时间的长短。每一层地狱都比其前一层增加苦痛二十倍,受苦的时间增加一倍。 十八层地狱的名称和惩治对象如下:第一层:拔舌地狱。惩治挑拨离间、诽谤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辩和说谎骗人之人。 第二层:剪刀地狱。惩治唆使他人再嫁或为再嫁者牵线搭桥之人。 第三层:铁树地狱。惩治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 第四层:孽镜地狱。惩治在阳世间犯罪却不吐真情或走通门路之人。 第五层:蒸笼地狱。惩治说长道短、以讹传讹、陷害或诽谤他人之人。 第六层:铜柱地狱。惩治恶意纵火、毁灭罪证或报复害命之人。 第七层:刀山地狱。惩治亵读神灵者。 第八层:冰山地狱。惩治谋害亲夫、与人通奸、恶意堕胎的恶妇。 第九层:油锅地狱。惩治卖淫嫖娼、盗贼抢劫、欺善凌弱、拐骗妇女儿童、诬告诽谤、谋占财产和妻室之人。 第十层:牛坑地狱。惩治随意屠杀牲畜、杀戮罪重者。 第十一层:石压地狱。惩治将婴儿溺死、抛弃之人。 第十二层:舂臼地狱。惩治浪费粮食之人。 第十三层:血池地狱。惩治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门邪道之人。 第十四层:枉死地狱。惩治不珍惜生命之人。 第十五层:磔刑地狱。惩治挖坟掘墓之人。 第十六层:火山地狱。惩治损公肥私、行贿受贿、偷鸡摸狗、抢劫钱财、放火之人。 第十七层:石磨地狱。惩治糟蹋五谷、偷盗、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之人。 第十八层:刀锯地狱。惩治偷工减料、欺上瞒下、拐诱妇女儿童、买卖不公之人。

【第75句】:【旱苗正盼及时雨,行船偏遇打头风】(惯)比喻困难之中急切盼望有人帮助,没想到却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第76句】:【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谚)做菜要是不放盐,这菜吃起来就没味道;说话要是不占理,就没有说服力。指说话要人信服,必须有理有据。

【第77句】:【渔人观水势,猎人望鸟飞】(谚)指从事哪一行业,就会经常研究本职内的实际问题。

【第78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释义:比喻对坏人要彻底根除,否则会受害。 例句:三横王这小子要么不碰他,要么就——(做个杀人手势)不能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第79句】:【成龙的上天,成蛇的入地】 释义:比喻各奔前程,互不相干。 例句:余家富连连点头,“成龙的上天,成蛇的入地,各种各的,又怎会你跟我生气,我跟你吵嘴?”

【第80句】:【打破醋坛子】(惯)比喻在男女情爱上产生了强烈的嫉妒情绪。 也作“扳倒了醋缸”。

【第81句】:【在人家手心攥着】(惯)比喻被人控制。

【第82句】:【老母猪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谐“词”。指说话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有时含讥讽意味。 也作“老母猪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儿”。

【第83句】: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第84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谚)指商店资格老,规模大,就往往会慢待顾客;顾客财大气粗,又往往会刁难商店。 也作“客大压店,店大压客”。

【第85句】:【天地之大,无所不有】(谚)指世界是非常广大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会发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人与物都会出现。 也作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天下事无奇不有。

【第86句】:【拧成一股绳】(惯)比喻众人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

【第87句】:【砍不倒大树,弄不多柴禾】 释义:比喻做事不花大气力,不能获得更多的成果。 例句:他们见姚士杰和郭世富两家大户都叫不到会场,只靠每年往出周借几斗粮的小庄稼户儿,去做什么呢?砍不倒大树,弄不多柴禾!细枝碎草,抵得什么?

【第88句】:【大闺女上花轿——半推半就】(歇)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假装推辞。

【第89句】:【拿屎盆子往自己人脑袋上扣】(惯)比喻自毁声名,自己侮辱自己。 也作“拿着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

【第90句】:【又抱西瓜,又拣芝麻】(惯)比喻大事小事全都抓。

【第91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谚)大限:寿命的尽头。夫妻就像同林栖歇的鸟一样,到非分离不可的时候自然就得分离。指再好的夫妻也难保永不分离。 也作“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第92句】:【拿人血染红顶子】见“用人血染红顶子”。

【第93句】:【聋子放炮仗——散了】(歇)炮仗:爆竹。聋子听不见炮仗声,只看见炮仗爆炸时炸散了。散:本读san,转读san。指散伙了。 也作“聋子放炮竹——散伙”。

【第94句】:【人死留名,兽死留皮】见“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第95句】:【公鸡钻篱笆,进不去又退不回】 释义:比喻进退两难。 例句:一时间,他真有点像“公鸡钻篱笆,进不去又退不回。”

【第96句】:【反贴门神——不对脸】(歇)门神:旧俗贴在两扇门上以为能驱鬼避邪的神像,多为唐朝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也有以钟馗和温(温峤)、岳(岳飞)二元帅等为门神的。 比喻双方意见不相合,不来往,或不理睬。

【第97句】:【飞到九霄云外】(惯)形容跑得很远或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98句】:【爬格子】(惯)指在有格子的稿纸上写作。

【第99句】:【对胃口】(惯)比喻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18437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