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20篇)

12191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20篇)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想要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是《春》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2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五叔春荆

郑振铎

祖母生了好几个男孩子,父亲最大,五叔春荆最小。

当五叔夭死时,我还不到七岁。到了现在,自然已记不得他是如何的一个样子了。可不知怎的,这位不大认识的叔父,却时时系住了我的心,成为我心中最忆念的人。

这个忆念,祖母至今还时常叹息着把我挑动。她每每微叹着说,五叔是你几个叔父中最听话的,三叔常常挨打,二叔更不用说,只有他,从小起,便不曾给她打过骂过。五叔读书又用功,常常几个哥哥都出去玩了,他还独坐在书房里看书,一定要等到天黑了,方才肯放下书本。也写得一手好楷书,那些字,个个工整异常,他记账也是这个样子的,慢慢的一笔笔的写下来,从没有写过一个潦草的字,也没有做过一件潦草的事。那个时候,家里的杂事,没人管,要不是五叔在家,她真是对付不了。二叔有时还打丫头,三叔也偶有生气的时候,只有五叔从没有对丫头、对老妈子、对当差的说过一句粗重的话,他对他们都是一副笑笑的脸儿。在他死时,家里哪一个人不伤心,连小丫头也落泪了。唉,你这样好的五叔,可惜死得太早!每当回忆起伤心的情景,祖母总是默默的不言一会儿,沉着脸,似乎心里很凄楚。

每到夜晚,祖母便在烟铺上坐着,慢慢的烧着烟,嗤、嗤、嗤的吸着。她是最喜欢我在这时陪伴着她的。在烟兴半酣时,她有了一点感触,又对我说起五叔的事来。

祖母道:“唉,你不晓得你五叔当初怎样的疼爱你!他常常把你抱着,在天井里打圈子,他抱得又稳又有姿势。你那时也很喜欢他呢,见了你五叔走来,便从奶娘的身上伸出一双小小的又肥又白的手来。叫道‘五叔,抱,抱’,你五叔便接了你过来抱着。你在他怀抱里从不曾哭过。我们都说他比奶娘还会哄孩子呢。像你二叔,他未抱你上手,你便先哭起来了。全家都说,你和你五叔缘分特别的好。有一年,你出天花,你五叔真是着急,书也无心念了,天天拜菩萨,请医生,取药,就是煎药,也亲自动手。你现在都不记得了罢?”

真的,我如今是再也回想不起五叔的面貌和态度了,然而祖母屡次的叙述,却使我依稀认识了一位温厚仁爱的叔父。

祖母曾把五叔病死的原因,很详细的告诉过我们,而且不止告诉过一次。她凄楚地述说着,我们也黯然的静听着。夜间悄悄无声,如豆的烟灯,在床上放着微光。

那一年,祖母回故乡,五叔跟随着。她在家里住了几个月。恰好祖姨新死了丈夫,心里郁郁不快。祖母怕她生出病来,便劝她搬到我们家里来同住。她踌躇了几时,便同意了。她把房子和重笨的器具卖掉,然而随身带着的还有好几十只皮箱。这样多的行李,当然不能由旱路走。五叔便专雇了一只闽船,护送着祖姨从水路走。祖母则由五老爹伴随着从旱路走。哪想到,那条船途中触了礁。祖姨只得带了些重要的细软,和五叔上了舢板。不想岸边沙滩上水很浅,舢板靠不上岸。五叔便把长衫卷了起来,脱了鞋袜,负着祖姨,在水中走上了岸。

五叔身体本来很细弱,自涉水上岸之后,便觉得不大舒服,时时在夜间发热,但他怕祖母担心,一句话也不敢说。病一天天的加重,以至于卧床不能起。祖母忙请医生给他诊看,这病已是一个不治的症候了。临死时,他除了说自己辜负了养育的深恩而不能报,劝祖母不要为他悲愁,一句别的吩咐也没有。他平安而镇定的死去。在五叔安静的躺在床上、微微的断了最后的一口呼吸时,祖母的心碎了!她整整地哭了好几天。到了一年两年后,想起来还是哭。到了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还是常说:“唉,你五叔,可惜死得太早!”

前几年,我和三叔归到故乡扫墓,我们立在阴沉沉的松柏林下,面前是一个圆形墓,墓石上的字,已为风雨所磨损,但还依稀的认得出是“亡儿春荆之墓”几个大字。我黯然的站在那里,山中无比的寂静,乌鸦呀呀的由这株树飞到那株树上去。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二叔、三叔的不好,再写五叔的好,初步呈现了五叔的形象。

B.文中先后两次写到祖母说五叔“可惜死得太早”,表现了祖母对五叔的怀念,也流露出祖母对五叔早逝的伤感。

C.五叔夭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怕祖母担心而延误了治疗,当然也有体质较弱、涉水受寒以及操劳过度等因素。

D.小说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叙述舒缓,语言平实,有助于刻画五叔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的形象。

13.从文中看,五叔的“温厚仁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A(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13.①对下人尊重,平等相待;②对“我”关心,疼爱有加;③对长辈孝顺,悉心照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①墓石上磨损的大字,与开头“五叔夭死”相呼应,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对墓地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③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五叔的思念和对他早逝的痛惜,含蓄蕴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

(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完成1-2题。(共5分)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请你发挥想象,描述画线的两句诗所展现的情景。(3分)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夜洛城闻笛》一诗题目中“春夜”“洛城”点出时间、地点,“闻笛”指出诗歌的主要内容,表明诗人因闻笛而写作此诗。

B.“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想象和夸张,写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表达诗人春夜闻笛的喜悦之情。

C.“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两句,写诗人远赴边塞,东望故园,长路漫漫,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D.《逢入京使》全诗语言朴素平实,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复杂情感,极富人情味。

答案:

(二)诗词鉴赏:(5分)

9、答案示例:诗人与入京使者走马相逢,各自都使命在身,行色匆匆,诗人身边也没有纸笔,无法写信了。就托请使者帮忙给京中的家人捎个口信,说诗人一切平安,不要为他担心。(共3分,答题要点:“相逢”1分,“无纸笔”1分,“报平安”1分。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描述均可)

10、B(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判定无误,但是情感的分析不对,并非表达诗人在春夜闻笛后喜悦的心情,而是诗人的羁旅情怀和离愁别恨)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望岳》与《春望》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两首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岳》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表现出诗人①的人生态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败的长安城,表现出诗人②、思念亲人、悲己伤时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近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7.在古代诗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鸟,诗人借鸟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伤感悲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满怀豪情;“,”表达了喜悦之情。(2分)

答案:

5.答案示例:①积极向上②忧国忧民(2分。每空1分)

6.答案:D(2分)

7.答案示例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示例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以下题目。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有一字穷岁月()②及见今人所藏遗稿()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④得东坡完生数诗稿()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D.何有于我哉(《<论语>》)

9.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

(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10.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11.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_____。

答案:

8、(1)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③已经。④数篇,几篇。

(2)C

解析:(1)这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2)A、介词,到。B、比。C、在。例句中的“于”也是这一意思。D、对,对于。

9、(1)疑/皆冲口而成(2)渊明/为小邑解析:了解句子意思是标出停顿的前提。(1)“疑”是动词,后面是它的宾语。(2)“渊明”是主语,后面是谓语。

10、(1)(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解析:(1)译准“尽”“方”等词,补上主语。(2)译准“但”“闲人”“耳”。

11、示例:作文不惮屡改

解析:本文以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大名家为例,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围绕这一中心来添加标题即可(用原句或自己语言都可)。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

10、(1)[答案]拟人(1分)。将垂杨和春人格化,(1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1分)

[解析]本词上阕描绘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候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2)[答案]“春不语”写出词人的寂寞孤独;(1分)而这时已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2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

(元)马致远(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2分)

答案:(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7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飘飘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地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dài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根据第四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suō()dài()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钻”的运用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该句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修辞方法说说使用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由花朵想到了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那么,你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蓑戴

2.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表现了春草的活力,表达了作者的惊喜的感觉。

3.引用、比喻、拟人。

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不仅表现了春风温暖的特点,还使文章显得含蓄典雅,富有诗意。

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拟人:“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春风以人的情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4.“略”。合理的联想即可。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释下列词语。

烽火:这里指战争。

家书:家信。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搔:抓,挠。

短:少。

2.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3.本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望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山河___到___草木花鸟___。

4.本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忧中思家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9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本诗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荒凉凄惨!颔联的描写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恐怖!这就和江南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诗穷是指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地抒写出来,酒薄则更让人痛苦: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梦中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诗的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将故国之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0

二、阅读理解(共57分)

(一)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11-12题。(6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3分)

12.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3分)

答案:

二、阅读理解(共57分)

11.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3分)

12.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任答一点给3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1

(二)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蜀中春暮

(唐)郑谷

所向明知是暗投,两行清泪语前流。

云横新塞遮秦甸,花落空山入阆州。

不忿黄鹂惊晓梦,唯应杜宇信春愁。

梅黄麦绿无归处,可得漂漂爱浪游。

22.第三联中的“杜宇”这一意象常蕴含着悲苦之情,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2分)

2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春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杜鹃啼血猿哀鸣

23.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了明珠暗投的悲伤;第二联借景抒情,心塞云漫不见长安,花落空山,脚踏阆州。表达了仕途阻塞、怀才不遇的愁苦;尾联写常年漂泊,仿佛偏爱浪游在外,反语自嘲,表达了羁旅无归的无奈之情。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2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乐游原【唐】李商隐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①自趁虞泉②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曲江春望【唐】唐彦谦

杏艳桃光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

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③汉苑花。

【注】①羲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的神。②虞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日落处。③宜春:汉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东南,唐时更名为“曲江池”,与乐游原相邻。

19.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一天中时刻的景色,都写到了长安城外的游览胜地——。(2分)

20.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黄昏/傍晚;乐游原

20.李商隐的《乐游原》主要运用了拟人/用典的手法,羲和驾驭太阳奔跑,于黄昏时、日落处停步休息,不肯让夕阳掉头向东方升起,表现出对时光的留恋,传达作者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迟暮之悲、无奈之感。

唐彦谦的《曲江春望》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已化为陵墓的汉朝冠盖,与生命持久的杏桃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繁华已逝、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慨叹。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3

长安春感【唐】杜荀鹤①

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

满眼有花寒食下,一家无信楚江边。

此时晴景愁于雨,是处莺声苦却蝉。

公道算来终达去,更从今日望明年。

【注】①杜荀鹤:安徽池州人,晚唐著名诗人。此时作者因科举失败,羁留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题,直接抒情,写出作者两难的生活处境与矛盾犹豫的心理状态。

B、颔联虚实结合,以眼前春花之烂漫与家乡春景之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

C、“此时晴景愁于雨”以阴晴不定的春日表达了自己多年奔波劳苦的愁闷心情。

D、作者心绪不佳,即使是婉转动听的鸟鸣在作者听来也如同秋蝉的哀鸣。

E、尾联以议论作结,同时和首句呼应,回答了首句出留京城的两难问题。

15、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BC

15、①怀才不遇、应试不第的愁闷。②羁留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③盼望世道公平,早日实现理想的感慨与自信。

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以眼前春花之烂漫与家乡春景之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诗中没有对家乡春景的描写。C项,“以阴晴不定的春日表达了自己多年奔波劳苦的愁闷心情”说法错误,没有描写春日的阴晴不定,而是以乐景写衷情。故选BC。

15、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表现怀才不遇、应试不第的愁闷之情;“满眼有花寒食下,一家无信楚江边”表达了羁留京城,思念故乡的情怀;“公道算来终达去,更从今日望明年”表达了诗人盼望世道公平,早日实现理想的感慨与自信。答题时,指出表达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甲]春尽[乙]春尽

[唐]韩偃[宋]郑解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6.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幕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8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

[答案]A[解析]两诗确实都描绘了幕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并未流露出家国之悲,而是表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憎恶。

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B[解析]甲诗中“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不是“反衬”。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5

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2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

(1)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

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6

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②酃醁(lnɡl):美酒名。

8.本诗前两句有何作用?(5分)

9.三四句运用的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6分)

参考答案

8.以歌姬舞醉,美酒盈尊渲染了宴会之乐。反衬下文酒醒观烛的凄凉。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9、手法:比喻和拟人(情景交融也可)。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泪,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赏析

此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不正面描写宴会场面,但宴会气氛的热烈,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乐,诗人一醉方休的豪兴,无不透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来,给人以想象酒宴盛况的余地。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述既经济而又含蓄有力。蛮奴上着一醉字,煞是妙极: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蒙眬的环境、气氛。当诗人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性。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手法可谓极尽含蓄、曲折之能事。

诗的后两句,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

明胡震亨谓:皮日休未第前诗,尚朴涩无采。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唐音癸签》卷八)。这首中举后写的《春夕酒醒》与诗人得第前写的另一首诗《闲夜酒醒》相比,风格上有很大不同。两首诗同是写酒后醒来孤独之感,但与朴涩无采,语言清新的《闲夜酒醒》相比,《春夕酒醒》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四弦的乐声,酃醁的馀香,翠炉红蜡的色彩,珊瑚的美丽多姿,辞藻华丽,斐然多彩,正表现出才笔开横、文辞奇艳的艺术特色。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7

江南春山行

杜牧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C7.A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8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②,③,④,⑤,⑥,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鲍照《拟行路难》)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周邦彦《苏幕遮》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9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内容奇特。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

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9.①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此种感慨。

③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在此地还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赏析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5]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0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6.默写一首课外写西湖的诗词

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6.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405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