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亲友团聚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军人过年意味着什么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自古文人悲秋,惯读古诗词的人,满眼里竟只有一个“秋”字了。

秋是无法说出的愁,记得吴文英有一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甚是新巧,只是比不了稼轩的这个“秋”字来得深厚沉郁。

整首《采桑子》看来浅白,却非要用人生的阅历去诠释,方能读懂。

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少年芳华,那时只觉得一句“为赋新词强说愁”形容最恰,却一直不明白,什么样的感觉是无法说出来的。

对那时而言,文字于阅历是足够表达了。

然而真正人到中年,再重读这一句时,忽然不用解释,便完完全全明了了全句的意境。

词人似乎并没有做什么,他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感受,然而把它们放在一起,却让人直面了岁月的痕迹。

国仇家恨历尽了,人世浮沉历尽了,还有什么事值得出口,一出口便是小事。

好一个“休”字,带一点落寞,带一点无奈;好一个“凉”字,经历了严寒、煦暖和酷热,有一点萧索,却并不是失望;好一个“秋”字,心里装的不再是愁,而是天下

这也许是汉语的独特魅力。

我曾经看过对这句词的英文翻译,两种译法,都已是极致。

一种是“And can’t find a word,But merely say,‘What a golden autumn hour!’”,还有一种是“I would not have it told,But only say I’m glad that autumn’s cold”,然而否定句并不能表达出“休”字的落寞和无奈,“cold”依然只是皮肤的感觉,“autumn”更只能是伦敦或者纽约的秋天。

一个“秋”字,承载了中国传统文人太多的追求与失落,希望与澈悟,而于此,文字便觉简陋。

关于中秋作文1000字

少年时代的中秋是在故乡度过的。

半个世纪前,金色的月光,洒向古老的苏北小镇,洒向我家那七间居室的老屋和由青砖墙围成的天井。

它照在天井东侧半人高的花坛上,那里正盛开着黄色和红色的月季;照在西侧正开满紫色繁花  少年时代的中秋是在故乡度过的。

  半个世纪前,金色的月光,洒向古老的苏北小镇,洒向我家那七间居室的老屋和由青砖墙围成的天井。

它照在天井东侧半人高的花坛上,那里正盛开着黄色和红色的月季;照在西侧正开满紫色繁花、迎风摇曳的紫荆树上。

在庭院中间的桂花树下的八仙桌上,摆着四颗月饼(象征事事如意),和菱角、苹果、石榴等贡品。

妈妈点上几柱敬香后,虔诚地朝着月亮磕头,默祷上苍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之后,便切开月饼分食。

也许是年轻,胃口好的缘故吧,感觉月饼味道极佳。

那是典型的苏式月饼,馅有洗沙和五仁两种,外面包的是层层擦油的酥面皮。

一口咬下去,总有些香香的酥皮要往下掉,舍不得丢掉,总是用另一只手掌接着,再送往嘴里。

那洗沙可是上等的赤豆沙掺和白糖、猪油、桂花熬成的,口感香甜,细滑。

吃到嘴里,甜滋滋,滑溜溜,还带着淡淡的桂花的清香。

而五仁月饼的馅是由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火腿、芝麻掺和香油、冰糖而成,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

真是大饱口福。

那时,五分钱可买两个烧饼、一碗豆浆,而买一个月饼要两毛钱。

所以,除非是过中秋节,家里是舍不得买月饼的。

因此,盼着中秋节,品尝美味月饼,对我是莫大的期望和诱惑。

  当教师的父亲,喜欢在这月白风清的佳节里吹起他喜爱的长箫。

一曲岳飞的《满江红》,如悠如诉,从庭院的天井里飘向深邃的蓝天。

我们也禁不住和着箫声唱起那悲壮而凄美的歌。

禁不住想起在远方求学的哥哥和姐姐。

歌声和袅袅敬香弥漫着家的浓浓的温馨,感觉真爽

这是我今生记忆中,最美好的中秋节了。

  到了六十年代初,母亲和我迁居至姐姐的工作地点——武汉。

时逢困难时期。

中秋节每人凭票只供应一个月饼。

这是当地产的广式月饼,外表干干的,里面的馅或是粗豆沙,或是一点冰糖和芝麻。

比家乡的苏式月饼差多了。

价钱也贵,要五毛钱一个。

但在当时,居民一个月只供应四两油、一斤肉,还要搭配百分之二十杂粮的境况下,这月饼还是照顾的营养品呢

母亲和姐姐住在姐姐单位的职工宿舍内,我则寄宿在大学宿舍里。

中秋晚上,我们照例回家,先敬月亮,后尝月饼。

“每逢佳节倍思亲”,想起病逝在故乡的父亲,想起天各一方的哥哥和姐姐,想起在故乡老屋桂花树下欢度中秋的情景,心中不免感到怀念和失落。

母亲舍不得吃自己份内的一个月饼,要省给我吃。

这怎么行呢?母亲年纪大了,正需要营养品啊

我长大了,不再是贪吃的馋猫了。

就这样,我硬是劝母亲吃了自已份内的月饼。

味道虽不怎么样,但浓浓的母爱和赤子之情,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六十年代末乃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我先后在武汉、贵阳工作。

中秋节时,这两地都是供应广式月饼,只要有粮票和钞票,你可以随便买。

质量也比困难时期小有提高。

为了应时,我总要买一、两个来尝尝。

总觉得里面的洗沙较粗、由核桃仁掺和冰糖、咸肥肉丁之类的馅,并不好吃。

有一次,我一口咬到冰糖块上,牙齿难受了半天。

苍老的母亲满嘴的牙都掉了,为了让她尝尝月饼的滋味,我用擀面杖将月饼碾碎喂她,可她总觉得没有家乡的月饼好吃。

我的爱人和两个小孩对这样的月饼也不感兴趣。

有一年,单位为了照顾职工,每人发两斤月饼,结果一个月没有吃完,剩下的都变质了,只好忍痛丢掉。

我不禁留恋起家乡的苏式月饼来……要是有一天,我能重温品尝家乡月饼的旧梦,该多好啊

  这个梦是九十年代在深圳实现的。

1991年,我随着改革开放之风来到深圳。

中秋节,单位发两盒月饼,一盒苏式,一盒广式。

包装很是精美。

精制的铁皮盒,上面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

还印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

顿使人感到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我们先是尝了久违的苏式月饼。

洗沙馅的,五仁馅的,都和家乡的差不多。

真想不到这里生产的苏式月饼竟如此正宗

我想起我的母亲,自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吃到过家乡味的月饼了

要是她能吃上这样的月饼,该有多高兴啊

可惜她长眠在贵阳的黔灵山下了。

我想起了远方的哥哥、姐姐,有机会我一定让他(她)们尝尝。

当我品尝广式月饼时,一改我以前认为广式月饼不好吃的概念。

其实,广式月饼馅的用料是极细的,只是以前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做得比较粗放的缘故。

现今广式洗沙可与苏式的媲美,而馅里夹有煮熟的咸鸭蛋黄是它的特色之一。

咬上一口,可吃到香得冒油的咸鸭蛋黄,确是一大享受。

我也从哥哥姐姐处得知,随着经济的繁荣,各地的月饼也大有长进,品种多样,做工精细,质量愈来愈好。

看来,从历年上市的中秋月饼,你也能察觉那时代风云的变幻呵!  又到中秋了。

中秋是全家团圆的节日。

这几十年,在我的记忆中,由于种种原因,全家就没能在一起团圆过。

我现在保存的一张照片,是母亲和我们五姐妹在武汉拍摄的,其中缺了父亲和二哥。

父亲的病逝和二哥的遇难使我们不得不永别家庭团聚的期盼。

这几十年,我从江苏到湖北,从湖北到贵州,又从贵州到了深圳。

从一个小辈变成了长者。

哥哥和姐姐们天南海北,有着各自的苍桑经历。

今天,我们面对皎洁的月光,不由得凭着记忆阅读着过去,体验着大诗人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人生真谛。

让我们在皎洁的月光下,向“千里共婵娟”,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亲友和朋友送去最真诚的思念和祝福吧

  又到中秋了。

中秋也是令人怀旧的日子。

我怎么也忘不了在故乡老屋天井中欢度中秋的情景……那天井里的桂花树,想必依旧飘香。

那紫荆花树,想必更枝繁花茂,微风一吹,像一朵紫色的云在荡漾,多么美啊……。

我的思绪飘向遥远的故乡老屋——她的怀抱中,有我少年生活的影子,有我全家的影子。

在那里,演绎了多少先辈的故事?记载了家的多少欢乐和艰辛?今年中秋,我在数千里以外的新居里,会插上一束桂花,让那超越时空的清香,飘去我永远的怀念……

家庭聚会上的祝酒辞

数九寒天人心暖,雨过天晴福盈盈。

尊敬叔叔婶婶,姑姑姑爷,兄弟姐妹们,大家现在好

托四叔四婶的福,在四叔的感召下,今日让我们公几名下的所有亲人能在个里欢聚一团,感受我们的骨肉亲情。

在此,我代表公几名下的所有血肉亲人,对四叔四婶及其全家人的胜情邀请,表示诚心的感谢

同时也感谢亲友们都能响应四叔的号召,在百忙中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学习,不论远近都抽时间过来参加这次血亲大团聚活动。

特别是启虎夫妇更是不远万里,带着儿女们漂洋过海来参加这次骨肉团聚活动。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大家对这种骨肉亲情,是多么的渴望,有多么的怀念。

我相信,通过这次大团聚,更能加深我们的骨肉感情,更能使我们感受到亲人团聚的力量。

我们今后更要弘扬我们个家族精神,和畦团结,尊老爱幼。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勤奋学习,艰苦创业。

为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活和幸福个家庭而努力拼搏。

今日团聚活动的物资全部是四叔提供,在此我们大䆥拿出自己的金掌和银掌,以热烈的掌声表对四叔四婶的感谢。

现在我们举起手中的酒杯,一起为我们公几名下的首次大团聚干杯

下午两点联欢会,希望亲人们勇欲参加。

下面大家就尽情吃喝,开怀大饮吧。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子孙发达。

谢谢大家

德育作业感想

德育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农一六九团中学齐行舟近20天的学习,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听了专家们对德育有关问题的精辟分析,感受甚多。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

育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万事德为首”,“育人为本”,这应该是每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

现在,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

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

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

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

品月饼,赏明月的类型作文怎么写

军人家属发言稿  尊敬的各导、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  我是一名军人家首先感谢大家给我这次难得的发言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选择了远方,就把背影留给地平线吧。

青春因年轻而美丽,青春因绚丽而夺目,青春更因价值而壮美。

只呐喊而不冲锋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瞄准而不射击的不是好猎手。

出征的号角即将吹响,你们又将克服种种困难踏上新的征程。

如同险峻的高山挡不住汹涌的波涛,汹涌的波涛也挡不住你们前进的小舟;就像广阔的晴空挡不住突来的风暴,突来的风暴也挡不住你们远行的背影。

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上路,尽可以创造你们五彩的年华;启程,尽可以奏响你们生命的乐章。

  有人说:理解了奉献,也就理解了军人。

在军人的眼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虽然从物质和金钱方面讲,你们无法与一掷千金的大款比,但你们在那豪情万丈的军旅生活中所铸就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无畏精神、谦虚态度、严谨作风,怎能不使我们军人家属感到骄傲和自豪?当人民把“最可爱的人”的桂冠戴到你们的头顶时;当迷途的路人向你们投去信任的目光时;我们怎能不因我们是军人的家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共和国大厦的支柱,你们如排排青松,刚劲挺拔!作为共和国长城的基石,你们似群山列队,整装待发!我们又怎能不因我们是军人的家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再过几个小时,一部分战友就要告别热闹繁华的都市,告别朝夕相处的亲友,踏上西去的征程了。

你们踏上的是一条光荣之路;你们踏上的是一条艰苦之路;你们踏上的也是一条希望之路。

我代表所有的军人家属,祝你们一路顺风,马到成功!那草原上温馨的风是我们衷心的祝福,金灿灿的油菜花是我们热切的期待,期待你们早日传来丰收的喜报!到那时我们再举起杯,斟满酒热烈的欢迎各位勇士的凯旋!  谢谢大家!

重阳节的来历300字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6165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