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模范慰问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去部队慰问演出的 心得 感想 写出来

推荐《铁军》编导陆海宁一篇感想文章  这是央视3套“电视诗歌散文”栏目编导陆海宁的一篇感想文章,我读了为之感动。

这部纪念建军八十周年特别节目七集专题片的播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铁军

  ──写在七集电视散文系列《铁军》播出后  在铁军面前,我能说些什么呢

唯有谦恭、谦恭、再谦恭才是啊!  150个日日夜夜,近1000分钟拍摄素材,62位采访人员……汇成的是一部210分钟的作品──《铁军》,一个半月的播出。

  可是,不够

这一切还不够

在铁军部队,仅仅用这些数字,是记录不完他们的。

正如这部系列片的撰稿胡世宗老师所言,“这支部队有太多的英雄模范事迹,你根本无法写完。

”  是啊,210分钟对于一支有着82年辉煌历程的英雄部队而言,显然太微不足道了。

所以,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只有210分钟

只有45天

只有14次播出

我要怎样让全国观众在这14次机会里认识铁军、了解铁军

我又要怎样让我挚爱的铁军在镜头里展现出他们最精彩、最动人、最美丽的一面

后期制作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对白、每一首歌曲、每一声音效,都会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小心翼翼地看着一集集作品在指尖成形,在屏幕上闪现,从心底流淌出来的那份情感,犹如孕育一个新生命那般喜悦而欣慰。

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一片情不自禁的泪光中,随着那首熟悉的主题歌《铁军魂》,留下点点滴滴对铁军感动的记忆。

作曲李唯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很有同感:“我不是被自己的作品打动,而是被战士打动。

”  走在铁军的军营里,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肃然起敬

坐在战士身边与他们交谈,会有一种体会,那就是:纯粹朴实

军营是那么严整划一,但军营的主人们却在这方寸间书写着他们精彩的人生。

我喜欢读他们的眼神,那眼神是那么澄澈,目光是那么锐利,即使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他们也是那样坚定不移;我喜欢看他们的笑容,那笑容是那么灿烂,即使略带含蓄,也会透射出太阳的光芒;我喜欢听他们的声音,那声音是那么响亮,即使喊破喉咙,他们的胸膛里也会迸发出最豪迈的歌声

还有,撩起军衣,我轻轻触碰他们的皮肤,啊,那是怎样的皮肤

渗着汗渍、挂着盐粒、刻着伤疤,黑红得透亮。

“粗糙”已不足以形容这晒脱了一层又一层皮的年轻的躯体,但我却从他们身上品出了汗水的味道、盐粒的意义、伤疤的价值。

那时,我相信我的心情和他们肩膊上担着的重任一样沉

  铁军的生活超出我想象的艰难而辛苦,但战士们却在这简单而苦涩的生活里寻找着诗意、寻找着快乐。

采访诗人康桥时,她告诉了我一个有关“太阳花”的故事。

起先,我以为她说的就是向日葵,但后来才明白那其实是一种无名的小花,向阳就能遍地盛开。

战士们喜欢它,便给它取名叫“太阳花”。

扫地的时候,他们生怕碰坏花儿,每次都会轻轻地从旁边扫过。

啊,太阳花

我的战士兄弟们啊,你们的心不就是一棵棵太阳花吗

  在部队驻训地一间简陋的营房里,墙上挂着的一把吉它吸引了我的目光。

它的主人叫廖鸿,是个皮肤黝黑、眉眼里透着诚朴的小伙子。

问他会不会弹,这个战士先是非常腼腆地一笑,半晌才轻轻地说,“刚学没几天,弹不成曲,只是为了休息时给大伙解解闷,才这么‘拨拉’几声。

”但,就是这么几个单一的音符弹奏出来的“乐曲”,却是这方远离喧嚣城市的山野中最美妙、最悦耳的声音了。

战友们会随着他的琴声,用一种含蓄但却饱满的声音哼唱,唱他们当兵的梦想,唱他们青春的人生,唱他们无愧的忠诚

  采访的时间是短暂的,但采访的铁军人、铁军事却带给我永远挥之不去的印象。

至今,我仍然是饱蘸着热泪写下他们的事迹。

  那是一次拍摄途中,车驶出师部营院没多久,路过一个喧闹的街口,我突然发现同行的康保平干事眼神里流露出一丝焦虑。

我当时不解,顺着他的视线回头望去,只见熙来攘往的路边,一个苍老的身影徘徊着,踟躇不前。

“那是我妈妈,她不会过马路。

”许久,康干事才慢慢吐出这句话。

“让车靠边停一下吧,你扶她过个街。

”但,他拒绝了我的建议,说“别耽误了拍摄”。

车,最终还是没有停下。

我再次转过身去,渐行渐远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但那丝焦虑的眼神却在脑海里愈加清晰。

后来,我又得知,老两口从湖北老家到洛阳探亲,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儿子能回家吃一口热饭、喝一口热汤,但几个月过去了,近在身边的儿子却因工作繁忙,一直没能如老人的愿。

  这样的事情在你我身边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不只是康干事,在我的采访记录里,还有张红星、张新起、王建民,甚至是驻守在铁军部队的军区各级领导们,为了做好自身工作,远离亲人,远离故土……这一幕幕现实中的场景,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叫人难以忘却。

每当我坐在他们身边,望着他们的脸,握着他们的手,听他们平静地谈起这些“琐事”时,心里总会涌动起阵阵酸楚。

他们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在部队,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面对这样的释然,我无言。

但我的内心依然有声音在呐喊:这就是我们和平年代的军人啊

因为这样渺小的事迹,才让我愈加感觉到你们的可爱,你们的伟大

我要说,你们是一群平凡的英雄,却写就了一段段不平凡的经历

  在铁军采访的那些日子里,我看到我的同行们、报社的记者们忙碌的身影。

在与他们擦肩而过的那一个个瞬间,我由衷地为铁军感到高兴,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同时,我也为自己是一名电视工作者而感到欣慰,因为我可以用手中最美丽的镜头记录他们,用最诗意的语言讴歌他们,用最动听的歌声礼赞他们

  是的,他们无愧于这礼赞、这讴歌。

和平年代的军人,他们的人生里承载了太多、太多鲜为世人所知的艰辛。

他们习惯了悄无声息地做自己的事,尽自己的力;他们尊重自己的职业,捍卫自己的使命;他们意气与天下相期,肝胆与天下相照,所以,他们时常把“奉献”挂在嘴边,把“值得”放在心间。

在那一张张被风吹日晒、雪打雨浇的脸庞上,我除了能看出沧桑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外,读不到丝毫怯懦、丝毫悔意、丝毫抱怨。

他们的肝肠煦若春风,他们的气骨清如秋水,他们的人品精似美玉──徐洪刚挺身而出、舍生救人;曹声文勇当先锋、为国争光;陈永龙铁心向党、死而无憾……细细想来,这还是一个个从烈火中煅来,从薄冰上履过的尚且年轻的生命啊

所以,司令豪情壮语亲命“小老虎班”、政委语重心长叮嘱“多用心、多思考”,师长挥泪送别老兵、师政委“三住帐篷”体验生活……这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又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读懂了将军与士兵的对话、上级与下级的共处,军人用军人的姿态和方式传递军人的意志和情感。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炉铁水,才能锻造出这样一支叫得响、打得赢的队伍;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腔铁血,才能让铁男儿们悍然屹立于不败之地。

  走在铁军的军营里,还会发现很多独特的风景。

铁军不怕困难,自励“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 ──98抗洪、99阅兵,洛河抢险……每一场硬仗他们打得都可以用“漂亮”来形容;铁军不缺荣誉,但他们胜不骄,常批评与自我批评──“铁拳-2004”、“和平使命-2005”两次重大涉外军演越是成功,他们越有清醒的意识从下而上找“败笔”;铁军不乏魅力,大学毕业生可以放弃优越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弃庶从军,脚踏实地甘当铁军兵。

在采访大学生战士陈晨旭时,他的脸上溢满了自豪,不是因为他的计算机本科学历,而是因为他成了铁军的一员

他说“大学毕业还能来当兵,这是我那些同学想到而没有勇气做的,但我来了。

”那一刻,这句话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一股敬意从内心的谷底油然升腾到巅峰。

但,更令我为之动容的是,他还与班长曹声文以及其他战士结成“帮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是的,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团队,这是一个高智慧的集体。

他们的血液里,一点一滴都渗透着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同时,他们又秉承了军人那份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所以,陈忠实老师言铁军是“民族的脊梁”、高洪波老师赞铁军有“红色基因”、赵本夫老师叹“撼山易撼铁军难”,不无道理。

  踏进这支部队,将军落泪了,诗人落泪了,作家落泪了,歌手落泪了,唯有战士,他们流汗、流血,不流泪

就因为他们是“铁军”,所以,他们时刻都处在4级以上战备状态,这意味着如果发生战事或者有突发事件,他们能在3天之内,不经别的部队补充,所有人员即刻到位备战。

就因为他们是“铁军”,所以,40分钟单兵强化训练、5公里越野拉练、7小时武装泅渡……都已习以为常。

就因为他们是“铁军”,在连续排列的燃烧着火焰的钢圈上,一个个战士腾空跃起,鱼贯而过,紧接着扑倒在泥潭里,迅速爬起,再从行进着的坦克车底下爬过去,灼烈的火焰、泥泞的场地、滚动的履带,战士们仿佛视而不见,他们永远保持着向前冲、再向前冲的定力和信念

这一幕幕是那么惊心动魄,然而,在这场景里不断闪现的那一个个矫健敏捷的身姿,又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泪眼模糊。

再看看这一组组数据:“和平使命-2005”演习前夕,要完成垒筑靶标任务,一个连60名战士,一天搬运了5000多个沙袋,平均每人不少于83个;68台车辆,544股铁丝,规定一小时之内全部剪断完成装备卸载,可22名党员只用了不到30分钟……这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铁军战士们面前却都变成了事实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这,我想是用来形容铁军最贴切不过的了。

  去铁军的次数,屈指可算,但每回离开,却总好像离开家一样依依不舍,期待着下一次重逢;看铁军的节目,时间不长,但每集结束,又总好像品一杯香茗意犹未尽,渴望着下一回重来。

不敢想象《铁军》是否在铁军光辉的里程中添上一笔浓墨重彩,但铁军情结却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无限蔓延。

我愿意把自己那份特别的爱献给铁军,因为他们真得很棒,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精彩

很怀念在铁军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大家的快乐与忧伤、欢呼与沉默、笑颜与眼泪,都一笔一画刻在心间啊。

多少次枕边梦去心亦去,多少回醒后梦还心不还。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沈阳军区胡世宗老师、北京军区张百鸣老师、济南军区康桥老师、王学伦老师、李唯老师、刘国政老师、孙红专老师、李建军老师、王伟老师以及为此片给予我莫大帮助的所有老师们,是你们宽广无私的爱,是你们浓烈炽热的情,成就了《铁军》。

也可以说,在这个系列制作的前后过程中,没有你们的鼎力支持和批评帮助,就不会有《铁军》今天的成果,我想此时此刻唯一能说的,只有──“感谢”

作为优秀员工的家属,感言怎么说

套路一般都这样。

大家好,我是的家属,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下我的感受,我感到很荣幸,而这荣幸背后也有些许辛苦,然后开始简单诉苦,然后话锋一转,说这些辛苦带来了你老公的提升,家庭的幸福等等,这要归功于你老公有这么好的平台,和支持帮助他的领导,同事等等,表示真诚感谢。

最后祝愿他公司如何如何。

谢谢收场。

朝鲜农民模范对待中国慰问团是什么样的态度

爱是承诺,爱是责任,爱是力量,爱是精神。

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关爱老人”的光荣传统,发挥时代先锋作用,积极倡导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风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发扬互助友爱精神。

2008年3月22日星期六上午,益阳市六中初中部团委、政教处组织全校学生会、团委、后备干部以及青年志愿者一行70余人到敬老院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为老人们送去了生活用卷纸、水果、麦片等捐赠物资。

通过节目汇演、打扫卫生、慰问交流、写新闻报道稿或活动感想等四项主体活动,提高了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进而影响带动家庭、学校、社区的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活跃了团的生活,调动了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团的凝聚力,培养了团队精神,不断增强了政治意识、组织意识、模范意识,增强了作为先进青年,特别是共青团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领导父亲去世写什么慰问词

写一封言辞诚恳的慰问信或是送一幅表达敬重与哀痛的挽联皆可。

【第1句】:慰问信:如尊敬的领导,得知贵严(父亲)离世了,很哀痛,又一位敬重的长者离开了这个世界,贵严是一位善良、高尚的人(这里表达对逝者生前建树或是高尚思想追悼),希望节哀等。

【第2句】:挽联。

如:终生俭仆留模范,一世勤劳传好风。

从今不复闻謦亥,此后何堪忆笑容 。

地下又添高士伴,生前原当古人看 。

等等。

听说最近耿玉礓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和劳动模范,有这回事情吗

都有谁去啊

我想你还是算了 真的 说实话 在这样的时候 领导处于悲痛中 你说什么好像有点不合时宜呢 若你实在想说 建议你别用那些套话 还是简洁点 就说:请您保重好自己

领导何等聪明人物啊,会明白的

6517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