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凌晨上架上架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兽血沸腾2的作者原话

李明素,女,55岁,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坝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

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

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

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

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

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

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

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

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

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

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

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

”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吴显才事迹吴显才, 男,53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

15年来,吴显才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

目前,吴显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吴显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着破烂的单衣,蜷缩在路边,冻成一团。

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这位老人无依无靠、一贫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头竟是一块砖,他泪如泉涌。

他在周边几个村里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位孤寡老人过着类似的生活。

1990年,吴显才说服妻子,倾其所有,买下家对面的一个废弃酒厂,改造成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并给敬老院取名“常乐”,希望老人们能够天天快乐。

年底,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70岁的马昌炳老人刚到敬老院时,因为长期没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他清洗。

70多岁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吴显才细心伺候她,让她认了自己做儿子。

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吴显才听说后收留了她。

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吴显才收留了这一家三口,一养就是11年。

吴显才1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

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吴显才这个“儿子”送终。

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吴显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1993年,吴显才购买了

【第1句】: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

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时,吴显才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

以后每年都要为敬老院提供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

吴显才还拿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种菜种粮;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开垦出20亩药田;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三家小作坊。

15年来,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无忧。

去年12月,他又投资13万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老人们睡上了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换得更大了,厨房里摆上了电冰箱。

2006年吴显才被评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陈培玉(已故)陈培玉,女,生前为重庆市巴渝航运公司下岗职工。

一个被群众誉为精神永不下岗的下岗女工,一生十多次救人,最后为救落水群众献出了年仅44岁的生命。

2004年10月20日晚,在重庆巴南区轮渡渡口,两名群众不慎跌入滚滚长江,此时,在轮渡上的陈培玉听见呼救声后,来不及脱掉衣服和鞋子便纵身跃进湍急的江水中。

波涛汹涌中,她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并抓住了落水者的衣服,可落水者在慌乱中突然将陈培玉的脖子紧紧扭住,两人不停地在江面上沉浮,陈培玉最终英勇牺牲,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见义勇为的壮歌。

陈培玉的救人壮举不是偶然的,与她44年的人生经历和她一贯的英勇行为分不开。

生前,陈培玉的主业是船体除锈油漆工,“副业”则是下水救人,并一干18年。

1983年秋,陈培玉回涪陵老家,遇到一位被江水冲出几十米外的落水者,她一个猛子扎进江中,搏激流,闯险滩,将落水者高高举过头顶。

1988年夏天,陈培玉的邻居巫天幸不慎落入长江,危难之时,陈培玉不顾一切跳入江中,半个小时后巫天幸被救了上来,陈培玉却累得瘫倒在地。

1981年和1988年长江涨大水,陈培玉作为公司水上抢险队惟一的巾帼英雄,和男同事一起积极救援,救起多名落水者。

2001年,她跳入河中救起了因在河边洗衣而落水的下岗职工李新萍。

18年来,陈培玉不顾自身安危,十多次跳入长江救起落水群众。

一次下水救人就有一次生命危险,陈培玉10多次下水救人,就经历了10多次死亡的威胁。

陈培玉家境困难、生活艰辛,但她依然热忱地帮助身边的人。

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个“随便哪个时候都笑嘻嘻的人”。

性子直、热心肠,周围的人有个大事小事,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谁家有点什么麻烦她总是从头到尾,关注到底。

陈培玉2004年被重庆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廖桂林事迹廖桂林,男,49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开县厚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廖桂林凭着终身信仰和一身正气,用忠勇、热血、善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称为“管得宽”,被群众唤为“廖英雄”,被媒体誉为“三峡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鹰”。

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灾中,廖桂林凌晨冒着瓢泼大雨去街上帮助转移群众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带病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

他获救后,发现自家财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儿也因洪水浸泡心脏病复发住院。

在去探望女儿的途中,忽见丰胜沙发家具厂发生火灾,他又第一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扑火,因车间30多桶燃油物品连续爆炸,被炸成重伤。

他在医院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大火扑灭了没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扑灭,附近的加油站、学校、医院和1000多户6000多居民的生命财产都保住了,你怎么能刚出洪水又进火海啊

”他脸露笑容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

谁让我是‘管得宽’呢。

”2001年8月,廖桂林为救金峰乡新华村村民谢小春,死命抱住歹徒。

眼看歹徒高举菜刀,要朝谢小春的脖颈砍去,他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胳膊硬生生挡住了这一刀,结果左手肘缝合了18针,至今还有一条两尺多长的伤疤,4个指头完全失去功能。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么办

”他回答说:“为了正气,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还要上

”廖桂林就是这样用鲜血维护着社会正气,先后见义勇为60余次。

他空手夺刀、悬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夺炸药、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负伤,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几处刀疤,听力、视力严重下降,左手只有大拇指完好无损,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医鉴定为6级伤残。

廖桂林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8年,调解了各类民间诉讼近1300件,免费法律咨询1万余次,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他还照顾赡养罗文贵、熊丛贵两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长达30多年,为他们提供住房、衣物、钱粮,打水、做饭、熬药、擦身洗澡、倒大小便,任劳任怨,直至老人去世。

他将社会各界送给他的慰问金、救助金全部捐给了五保老人和失学的贫困儿童;一家人节衣缩食,省钱给因脑出血全身瘫痪10年的母亲和患有重度风湿性心脏病的女儿看病。

廖桂林先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先进事迹报告。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张和龙事迹张和龙,男,47岁,中共党员,重庆石龙技工劳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这位巴南区石龙镇大连村三社的农民,1984年汇入民工流,1999年任重庆市巴南区群龙劳务输出公司经理,开始带领家乡民工“闯天下”。

在创业征途中,他以诚信为基石铸就了全国劳务品牌商标“石龙技工”。

张和龙视信守合同为企业生命,为保证合作方对民工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他不惜高成本异地征收民工和超成本培训民工;为保证按时交货,不惜用高额补助组织员工加班,不惜改铁路运输为航空托运;为保证产品质量,对员工操作要求严而又严。

公司成立不久,承包了黑龙江尚志市帽儿山钢铁厂暖气片生产劳务,由于原材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超高,公司如兑现合同就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但他没有走人,毅然借钱兑现了合同。

守合同、讲诚信为公司获得了续包权,赢得了社会美誉,推动了公司发展,而今已成为10多万人的石龙劳务集团,在全国建了9个分公司。

在创业之初,因履行合同导致公司亏损,有人提议减发或缓发民工工资,张和龙断然否定说:“我也有过打工拿不到工资的经历,按时足额兑现工资是我在招收工人时的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言信行果。

”发工资的日子越来越近,民工紧锁的眉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悄悄让家人贷款汇去,如期予以兑现。

近6年来公司为帽儿山钢铁厂创利

【第1句】:5亿多元,上缴国家税金近2000万元。

张和龙不仅视纳税为义务,而且把热心公益捐款捐物也看作“义务”,悄悄关注着尚志市的特困家庭,时刻惦念着老家的路桥、校舍等,先后个人捐款75000多元。

他说:“我在家乡长大,在尚志创业,不能丢了根、忘了本。

”张和龙以诚信获得了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十佳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段彩均事迹段彩均,男,42岁,中共党员,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段彩均诚实无价、守信天价,让一个负债率高达300%的国有老企业涅盘而生,一年扭亏、三年跃升为重庆工业企业50强,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家装电线生产企业和最大的铜型材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创下瞩目的“鸽牌奇迹”,是国企成功改制的典范。

2001年初,段彩均及其班子在一无固定资产、二无流动资金,负债700余万元危难之际,投资组建了现代国企——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凭借着“不相信国有企业搞不好、为全体职工创造政绩”、“诚信、向上”的理念,主攻家装电线电缆,以“诚实”为基石,实施质量品牌领跑战略,推行质量事故全额赔偿并加扣10%的企业名誉损失费的制度,以现代企业家的优秀素质引领着团队向市场传递着诚实信息,市场也因此让“鸽牌”展翅高飞。

至今,资产总额达到

【第5句】:9亿元、产销额

【第12句】:19亿元,分别增值50倍和20倍,经济规模保持年均80%增速,累计上缴国家税金6600余万元。

今年底产销额将突破16亿元。

荣获中国机械工业500强、重庆市最佳诚信企业等称号。

段彩均在全体员工中培育“质量等于饭碗”的意识,将守信意识融入每个环节,使“真心真诚、有利有义”成为鸽牌人与合作伙伴及顾客们合作的基础,出现了鸽牌公司特有的“三大怪”现象:产品质量没问题也可以退换;经销商没订货急着把款交;供应商自愿先供材料后收钱。

出现了“调整价格、现款现货”、“宁让价格、不让市场”、“宁让价格、确保资金回笼”和“顾客满意、商家赚钱、公司发展”多赢局面。

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与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其电线电缆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质,家装布电线和电工用铜型材产品的产销量均列全国前三,占领了重庆家装电线市场90%以上的份额,“鸽牌”已成重庆名牌、西南地区著名商标和老百姓心中电线电缆“精品”的代名词。

段彩均不仅实现了企业的重生,而且对员工以诚相待,对社会勇于回报。

解决了近678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公司每位员工每月不仅能领到20斤大米、2斤色拉油,而且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等都足额到位。

主动捐款修建重庆机电鸽牌希望小学,资助社会慈善事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展示了自己的拳拳爱心。

段彩均先后荣获中国管理100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邓平寿(已故)事迹邓平寿,男,中共党员,生前为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

邓平寿志在乡亲脱贫致富,扎根山乡31年;情系边远落后的虎城,两次放弃进城升迁机会,2007年2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

他被誉为“21世纪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

1998年,邓平寿走上虎城镇党委书记岗位时,面对这个因贫困落后而闻名的穷山沟,以敢啃“硬骨头”而著称的他发出了要摘掉这顶“穷帽子”的誓言。

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黄布包就是邓平寿的生动写照,长年累月,他吃住在办公室,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虎城方圆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哪棵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哪家有个难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都解决得利利索索。

多年来,他用近40个工作笔记本,记录了乡亲冷暖和百姓心声。

面对百般热情挽留他的群众,邓平寿毅然放弃担任县领导的机会。

他总是对乡亲们说:“你们放心,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

”他急群众所急,曾经穷得连房顶都补不起的杨嗣才,在邓平寿的帮助下,办起了挂面加工厂,年销量超过40吨,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他想群众所想,当广西桂林客商谢裕明在虎城开办的竹木公司出现用水、用电、用工等困难时,邓平寿主动上门服务,让这位异乡人快倒闭的公司获得了新生。

他盼群众所盼,当虎城蚕茧品质不高,价格逐年下滑,有的村民绝望地砍掉桑树时,邓平寿先后两次邀请原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专家到虎城讲解科技知识,还走村串户亲自传授科学养蚕的方法,让千亩桑园再显生机。

邓平寿提出了“修好一条路,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

一条龙即柚子带,一根虫即栽桑养蚕。

在邓平寿的带领下,虎城共修建、硬化了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使100%的村、85%的组通上了水泥路;虎城蜜柚荣获国家金奖,畅销全国、远销香港、澳门;全镇蚕茧产量居全县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

【第1句】:5倍。

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邓平寿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去。

2007年2月1日,这个“小病拖、大病磨、实在不行才吃药”的铁汉子,永远地离别了他无限眷恋的乡土和乡亲,而这一天离他51岁的生日还差3天。

2007年邓平寿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石元英事迹石元英,女,51岁,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委派驻湖南省保靖县小学教师。

重庆秀山县保安乡龙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离他们村最近的学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县坝木小学。

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秀山县教委派出当时的民办教师石元英到坝木小学上班,工资由秀山发放。

由于河上没有桥,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来到河边,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背起年幼的孩子,拖着大一点的学生到湖南去上学,下午又带着40多名学生涉水回家。

从1987年去坝木小学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踏上求学之路,一背背了18年。

1989年一个上午,下了四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

石老师背着一名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上游洪水汹涌而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横冲直撞,情急之中,她将身子稍稍一侧,木头顶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啸而过,右小腿顿时一阵钻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将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后,才发现右小腿大块皮肉已搭拉在一边。

至今,石元英右小腿还有块鸡蛋大的疤痕。

18年来,上万次往返这条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伤,但令她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受伤。

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龙家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

而她自己,却因为长年涉水,患上了风湿病。

1989年8月,一场大雨导致这条河暴涨,无法通过。

放学后,石元英只能带着孩子们,从下游5公里远的桥上渡河。

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着学生踩着松软的泥路艰难前行,自己10岁的儿子紧跟在身后。

就在此时,儿子脚下一滑,差点掉进奔流的河水中。

听到儿子叫声的石元英,惊出一身冷汗,幸亏一位与儿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级学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儿子。

2006年,石元英曾经教过的一个湖南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湖南省保靖县政府奖励坝木小学5万元,并奖励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

如今她的学生中,28人考上大学,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

如今,秀山县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然而石元英依旧背着一名先天残疾、行动不便的13岁学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学校与村子之间。

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2004年9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马福元事迹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

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

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

这娃儿真懂事,学习再忙,他都要把爷爷服侍得妥妥帖帖的。

邻居们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美有加。

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

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伙食团打工。

许多报刊和网络报道了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体。

一位美国的华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对他进行了资助,称赞他不是可怜人,而是男子汉。

也有网友这样评价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难中的坚毅和对爷爷的不离不弃。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

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

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

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

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谢方珍事迹谢方珍,女,29岁,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乡坪村村民。

在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有这样一位带夫出嫁播洒爱心的农家妇女。

她7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服侍高位瘫痪的丈夫,照顾残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了濒临破碎的家。

2001年3月,21岁的谢方珍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香坪村的村民彭道平,夫妻俩恩恩爱爱。

可甜蜜的日子才刚刚开始,灾难就降临到了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

同年7月,丈夫不幸遇车祸造成下肢高位瘫痪,看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当时谢方珍觉得生不如死。

这时,娘家人劝她赶快离开这个家。

但是,面对心爱而无助的丈夫和这个风雨飘零的家,身怀有孕的她不忍心离去。

她在心里暗暗作出承诺,用我的一生,尽我的全力,照顾丈夫,不让这个家破碎。

于是继续留在这个遭遇灾难的家,用她弱小的身体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着十几亩地的庄稼,饲养5头生猪,本已疲惫不堪,但夜里仍细心照顾丈夫,每隔1个多小时都要为彭道平翻身,以免丈夫长褥疮,所以只能睡上4个来小时。

丈夫眼看着备受煎熬的妻子短短几个月瘦了20多斤,几次想自杀都被妻子劝阻开导。

本无力抚养孩子,为了给瘫痪的丈夫活下去的勇气,她毅然把孩子生了下来。

4年里,她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泪,也曾多次想过自杀。

但一想起自己心中的承诺,她又挺起脊梁,勇敢地面对艰难的生活。

由于家居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任凭谢方珍拼死拼活地劳作,起早贪黑忙碌,这个家的生活及丈夫的药费还是难以为继,不久她家已欠债3万余元。

为了挽救这个在绝境中的家,她萌生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带夫携老出嫁。

她惟一的条件就是:娶我可以,但我必须带上我的丈夫和公公婆婆。

就这样,2005年她带着前夫彭道平和公公婆婆,嫁给了与她志同道合的村民彭道俊。

彭道俊加入这个家后,共同支撑这个困难的家庭。

如今彭道平的身体状况稳定,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现在的丈夫彭道俊对谢方珍重情重义的举动十分钦佩,他说我为有这样的妻子而骄傲。

谢方珍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山东省的风俗习惯

胶南年俗 正月登琅琊台是胶南独特的习俗。

胶南吃年夜饭不在午夜吃,而在五更时分吃,因此当地把除夕夜叫“大年五更”。

吃过年夜饭,人们开始拜年;拜完年,天刚蒙蒙亮,琅琊台村周围的男女老少就带了鞭炮香火向琅琊台登去;一直到正月十五,琅琊台人流涌动,络绎不绝。

如今,琅琊台景区每年都贴对联、悬鞭炮、备古轿、演奏等,渲染“年”的气氛。

正月爬帽子峰是胶南的又一独特习俗。

五更年夜饭后,人们纷纷持灯笼,携鞭炮、纸钱、祭品等,向帽子峰顶攀去,帽子峰是大珠山南部的一座山峰,峰顶原有徐庶庙,现仅存庙基。

民间艺术表演是胶南正月的一大民俗风景。

胶南民间艺术表演的项目是传统的高跷、旱船、巨龙舞、狮子舞等。

以往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串村表演,由来已久,流行至今。

每年正月十四前为各乡镇、村在当地的表演时间,正月十四日分片在大场、黄山、六汪等乡镇驻地同时表演;正月十五日在胶南市区进行全市乡镇、市直部门和单位彩车环城大巡游,并进行全市民间艺术大展演。

莱芜年俗 一进入腊月,莱芜各家即陆续购置鱼肉酒菜、香火、鞭炮等,称为“办年饭”,这种年饭要供全家人一直吃到正月底;进行卫生大扫除,称为“扫尘”。

腊月三十早饭后,开始张贴春联、门神、和年画;摆设供桌祭祖,叫“请家堂”。

傍晚,全家老幼欢聚一堂吃顿丰盛的“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叫“辞岁”。

饭后在大门外点燃谷秸并放鞭炮,取庭院吉祥明亮之意,叫“照庭”。

然后“守岁”,俗称“熬五更”,全家老幼通宵不寐,先包水饺(多用素馅,取“素净”之意),后围坐火炉,守着家堂,以待黎明。

朔日凌晨“发纸码”(烧纸、香、“元宝”等)、放鞭炮祭奉天地诸神,迎来新年的第一天。

接着全家煮食水饺。

饭后,男女老少身着新装,开始拜年。

先拜自家的祖先和长辈,然后,依家族亲疏与邻里交往情况拜贺、请安问好。

至亲长辈分给晚辈儿童“压岁钱”或糖果,即日或翌日下午送家堂。

从初三到十五日,亲戚朋友携带礼物互相拜望,有些邻里之间互相请节酒,有条件的村镇举办杂耍、演戏、说书等文娱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习食水饺或元宵,并用杂面蒸灯12盏,入晚,以面灯、萝卜灯、纸灯分别置于门口、祖茔、河边、路口等处。

到祖茔上灯时放“起火”。

在街头、庭院点放花筒、鞭炮等。

济南习俗 趵突泉灯会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又叫“灯节”在济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景象极为壮观。

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灯会更是独具特色。

各式各样的花卉灯、鸟兽灯、走马灯、故事灯、谜语灯等或富丽堂皇,或古朴典雅,或灵巧别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这一天,家家户户盛行吃元宵。

荡秋千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

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架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

相传荡秋千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种游戏。

汉、唐以来,多用在皇帝的后宫和显官贵族的园囿里,后来才渐渐传到民间。

插柳和植树 清明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均”的时节。

济南城乡,过去都有插柳于门,妇女儿童头戴柳枝、柳球的习俗。

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发展为记年和表示长寿的美好愿望。

农村有“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农谚。

后来,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却盛行不衰,并推而广之,继而在清明时节演变成。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个宗教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节。

民间煎香药糖水,相互赠送,到佛寺烧香施舍的,叫做“浴佛”,或买鱼、龟、螺、蚌等水中动物放生。

大庙宇内多辟有专用的放生池,供人们放养动物。

传说四月初八这天是的诞辰。

这天,东岳庙、北极庙等寺庙的僧道,都设坛念经做法事,许多善男信女也都涌进庙里争舍钱财。

有些人还口诵放生咒,将买来的鱼、龟、螺、蚌等水生动物投放水中,终日不绝,借此表达他们的慈悲心怀与对宗教的虔诚。

端午节 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

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

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

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再食用黏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辟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

戴香包、系五彩丝线——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

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节这天,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做诗唱歌。

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碧筒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

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

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在济南荷叶除盛酒外,用它还可以做成许多独具风味的食品。

过去济南人还有吃荷花瓣的习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

将新鲜、完整的荷花瓣洗净之后,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很为人们所喜爱。

吃春 济南人喜食香椿。

香椿是一种树木,其嫩叶芳香可食。

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

济南近郊仲宫一带盛产香椿。

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叶时,也正是济南人“吃春”之时。

此时,农民们把嫩紫或淡绿色的椿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叫卖;喜欢“吃春”的人们争相购回家中,品尝春天的香甜。

香椿有多种吃法,而济南的“”远近闻名。

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

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

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

这时,只见满河点点灯火,,飘飘荡荡,河水映得通红。

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

放河灯是佛教的一种迷信活动。

明湖踩藕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

明湖踩藕是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

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

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

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

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

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

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千佛山“九九”登高 在济南,每逢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到千佛山登高。

自元代开始,这一天又被定为千佛山庙会,所以就更为热闹。

除赏菊外,济南人还有吃菊花的习俗,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类做成,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

除登山外,过去济南人在重阳节这天,还要蒸枣糕吃。

街上出售枣糕,多用糯米和枣或小豆和枣做成,蒸熟后在街上现切现卖。

上马饺子下马面 山东人自己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都要请即将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做“上马饺子”,意为饺子像古时的银锭和元宝,希望他们出门发财。

家人远归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俗称“下马面”,传说是面食像绳索,绊住来客的马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人民英雄的故事

几个敌人扑上来要抓刘胡兰,乡亲们靠在一起保护她。

敌人用枪托殴打群众,刘胡兰大声喝道:“闪开,我自己会走。

”她昂首挺胸向大庙走去。

刘胡兰踏进大庙,大殿下满身血迹的石三槐、石六儿等6位同志巍然屹立,刘胡兰深表敬佩。

她跨进大庙的西厢房。

审讯刘胡兰的是阎军军官大胡子连长张全宝,他根据叛徒的告密,已经知道刘胡兰是被捕中惟一的共产党员、区干部,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妄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他沉着脸问道: “你就是刘胡兰

”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 “你给八路军干过什么事

” “只要我能办到的,什么都干过。

” “那么你们村长是谁杀的

” “不知道。

” “你们区上的八路军都到哪里去了

” “不知道。

” 张全宝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再也沉不住气了:“你,你,你就什么也不知道

” 刘胡兰镇静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张全宝想发作,突然,贼眼一转,威胁着说:“现在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知道自己被坏人出卖,她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 “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

” “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 “以后你还会为共产党办事不

”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张全宝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

见硬的不行,就换软的,他奸笑着哄骗说: “自白就等于自救,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 刘胡兰轻蔑地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

” 张全宝恼羞成怒,他收起阴险的笑脸,敲起桌子嚎叫:“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 刘胡兰逼进一步,斩钉截铁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

” 张全宝无可奈何,站起来无耻地说:“刘胡兰,只要你当众说句今后不再给共产党办事,我就放了你。

” 刘胡兰坚定地说:“那可办不到。

” 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了,但他们并不死心,妄图用血腥的屠杀逼迫刘胡兰投降。

在大庙西侧广场上放下了铡刀、木棒,刘胡兰和石三槐等同志被押到刑场,他们怒视敌人,匪徒们如临大敌,惊慌失措。

群众们见自己的亲人来到刑场,一下子涌了过去,匪徒们急忙用刺刀阻挡,张全宝气急败坏地逼问群众:“你们说这7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群众中立刻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好人,都是好人。

”张全宝慌了手脚,急忙命令匪徒准备屠杀,护村堰上架起了机关枪。

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将我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石六儿、张年成和干部家属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6位同志,用乱棍打昏后,用铡刀一个个杀害了。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锋利的铡刀卷了刀刃,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全宝却洋洋自得,指着6位烈士的遗体向刘胡兰嚎叫;“你看见了吧,自白不自白,投降不投降

” 刘胡兰怒不可遏,痛斥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

” 刘胡兰遥望着吕梁山,仿佛想起了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想起了培育她成长的党,想起了未来的灿烂世界。

张全宝看见刘胡兰在思索,还梦想着刘胡兰能够转变,刘胡兰忽然转过身来,质问他:“我咋个死法

” 这惊天动地的声音,宣告了敌人的彻底失败,张全宝阴沉着脸,沙哑地发出了绝望的嚎叫:“一个样……” 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这情景把敌人惊呆了。

突然,张全宝看到了护村堰上的机关枪,便恶狠狠地叫道:“快,快把机关枪调过来,把全村的人统统给我扫光。

”敌人的机关枪在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胡兰大义凛然,挺身挡住了枪口,大声喝斥敌人:“住手

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

” 刑场就是战场,英雄斗志如钢,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

铡刀前,刘胡兰止步回首,泰然自若地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养育她的家乡土地和勤苦勇敢的乡亲们。

“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她鄙视了一眼垂死挣扎的敌人,甩了甩披在脸上的短发;仰望翻滚的乌云,环顾万里江山……她坚信,黑夜即将过去,祖国的明天将阳光灿烂,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刘胡兰同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她从容地走向铡刀……

7073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