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国学学习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学国学的感悟

孔子向人们展示“三纲八目”的要义。

“三纲”只“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不但是《大学》的宗旨和纲领,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最终目标,包含“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其中“格物、治和、诚意、正心”为“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治”,中间的“修身”是联络“内修”和“外治”的纽带,它既可以和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有“独善其身”之意。

又可以和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有“独善其身”之意。

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三纲八目”的影响,有人“独善其身”,有人“兼善天下”。

人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不同的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迖则兼善天下。

”  孔子要人们修养道德。

修养道德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一点一滴,积水成渊,积土成山。

我知道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天天向上,日日进步;只有把家打理的一尘不染,才能打理天下大事;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交到知心朋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知识丰收......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们一定要及时反省自我,并从中总结得失损益。

这样才能达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

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

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怎样写国学讲座与家庭教育的感想

与现代教育形式相结合,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全民族的道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学生的。

在问题上,其实早在近代中国就有教育大家先生提出过,陶先生十分重视,特别是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们都知道,教育就是一种由外部对主体施加一定影响的活动,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就必须按照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规律来办事。

一个人的品行素质的形成,来源于其成长教育经历。

而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受到正规教育,也就是学生教育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在源头上提升全民素质。

然后其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需要分层次进行的。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德育的领悟能力与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还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来设计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

比如说幼儿的德育教育就不要束缚于高深理论道理的纯粹灌输方式上,而应该发挥孩子的天真活泼的天性,在游戏中,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基本的道德准则。

相应地,在不同年龄段就应该抓住其不同特点来配置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是重视家庭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教育是完全局限的。

其实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教育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以及我们下面将会讲到的。

而家庭教育在其中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的。

因为人的一生的开端起源于家庭,其精彩的部分也更多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中,最终也将会在家庭生活中结束终生。

由此可见,家庭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人的一生的,那么教育也就会随着围绕着家庭,难以脱离。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理解到,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行为、言语等很多方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性、言行、品质等。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灵活运用,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家庭教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的运用。

  三是重视。

人之所以为人,其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人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社会体系,其中的成员会相互之间产生诸多影响。

要想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就必须从社会着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中的作用。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在全社会中积极宣传中国优秀文化,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其次我们应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完善相关教育机构;再则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进行革新,积极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技术(比如说网络等)结合,当然我们也可以举行多种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活动。

不管如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走进国学,亲近孔子,家长感言怎么写

国学的深刻和广泛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

国学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涉及诸子百家的典籍,是一门心性之学。

让我感到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而对于教学方面呢,孩子们能从中学到的益处也很多,包括孩子为人处事的导正,知识的积累等等。

一、借“国学”知识的教学,教孩子学礼、懂孝。

《三字经》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言语简练,意义深刻——“昔孟母,择邻处……”“养不教,父之过……”当我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顾此失彼,茫然失措时,这些古老的语言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相信一个从小就能对“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耳熟能详的孩子,一定能讲礼貌 ,尊敬长辈的。

在今后的岁月中不会对亲人、对社会冷漠无情,会有着美好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弟子规》中“孝则弟”更是以“孝”的意义为主题,教给孩子们如何为人子,为人女。

这不禁让我想起那年六一,学校为六年级毕业生组织的一次活动。

活动之前那些孩子还淘气顽皮不遵守纪律,当听到耳边响起《懂你》这首歌时,操场上慢慢沉静了下来,所有人各自思考,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孩子们不再调皮的笑了,抽泣哽咽充满了整个校园。

在操场上观礼的我,感同身受,并思绪万千……为人师的我也是仅仅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而已,至于他们二老爱吃什么

爱做什么

烦恼又是什么

爸妈养了我几十年了,我却从未主动去关心过。

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孝顺的孩子啊……虽然这只是一群纯洁无瑕的孩子,但那次活动对他们的触动却并不比我们成年人少。

父母的生养之恩,我们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孝”这个字的真正意义需要用行动和心灵去体现。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会让我们心里充实、愉悦。

二、借“古典诗词”的教学,引孩子感悟文学。

古典的诗词,国学中的一朵奇葩。

她引领着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后动人的历史画卷。

我们读着这些文字,与文字同喜、同悲……诗词中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感情。

比如:友情、亲情、思乡情……只不过,诗比人的感情多了一份惆怅,少了一份悲切。

李白写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意思是说桃花潭水数千尺深,但还不及汪伦送给我情谊那么深。

你看,诗句恰如其分的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和汪伦深厚的友情,是不是很妙

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在遥远异乡的我,知道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都插戴着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王维很容易就将思念亲人的心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呢

而思乡之情,我们从小就开始背诵它了。

“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从圆月联想到故乡,真是妙不可言

三、借“国学”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手捧一卷古籍,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神俱醉

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

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份了解、少了一份无知,如若在和学生交流时被学生问到相关知识,更少了一份面红耳赤的尴尬。

老师为了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把课讲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定得多花时间静下心来读经典。

潜心的阅读和刻意的积累,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和智慧,还能有利于我们在课上、课下,有意、无意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教育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老师自身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自己的谈吐间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会自然地辐射到学生身上,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时,老是在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带领学生阅读、领会,那么,低智的动画卡通片或无聊的电视剧将不会再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点。

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达到一定时间后,孩子们在口语表述中的词汇量,语言的驾驭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这对孩子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与交流的丰富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它让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让我们足够坚强,使我们树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标。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更要传承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开启我们智慧的人生

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为我们的人生指引正确的方向,使自己的平凡人生积极而充实

我是二年级的小学生, 我有国学感想不会写

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像丝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它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对经典的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诵读水平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也夯实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识面也在扩大。

我们看出孩子在一天天进步。

例如《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

久读经典,学生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圣贤的品质,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深信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学习,践行国学经典带给我们的几点感悟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8542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