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谚语俗语文案2002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世事有常有变,英雄能屈能伸】(谚)指世事有经久不变的规律,也有升沉起伏的变化;英雄豪杰做事,贵在随时应变,失意时能承受屈辱,得志时能施展才干。

【第2句】:【提哪把壶哪把壶不开】(惯)形容事事不顺利。

【第3句】:【当行厌当行】(谚)行:行当。旧指同一行业中的人往往彼此拆台,互相排斥。

【第4句】:【闭塞眼睛捉麻雀】(惯)比喻目标不明确,盲目行动。

【第5句】:【半路上捡了个喇叭——有吹的】(歇)吹:本指吹气演奏,转指吹牛、说大话。讥讽人有了吹牛的资本或借口。

【第6句】:【防人之心不可无】(谚)防范别人伤害自己的心不可没有。指人不可有害人之心,但防人害己的警惕性总要经常保持。 也作防贼之心不可无。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7句】:【摆架子】“摆架子”形容有的人特别是领导爱装腔作势,高人一等,摆威风,目中无人。 “摆架子”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民间的一项游戏,后传到日本成为该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相扑”。相扑比赛是在两位体重各达几百斤大胖子之间进行,比赛开始时,两个大胖子不穿衣服,用布条遮住羞部,叉开双脚,硕大的两臂摆来摆去,弯着腰昂着头,彼此虎视眈眈。因为相扑运动员摆架势吓人,我国古书中就借它来比喻装腔作势、摆架势显威风的人,一直流传至今。

【第8句】:【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谚)驷马:四匹马所拉的车。说出一句话,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指话一说出口,就难以收回。 也作一言既出,如白染皂。皂:黑色。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一言驷马追不到。

【第9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个俗语形容不受欢迎的多管闲事的人。捉老鼠是猫的职责,狗的职责是看门。可在古代,却有狗捉老鼠的记载。 在四川三台县郊江镇金钟山一区一号汉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幅“狗咬耗子”石刻画像,图中有一只蹲坐的狗,此狗耳竖、嘴长、牙尖,四肢肌肉发达,双眼炯炯有神,口中还叼着一只长尾巴老鼠。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一则狗捉老鼠的故事。故事内容是:“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日:‘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日:‘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麇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魏略》记载曹操手下典军校尉丁斐贪财好利,一次因私易官牛事发被捕,可曹操念他们的同乡之谊不想处罚他,就对人说道:“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又西晋时,东海王司马越还洛,有童谣日:“洛中大鼠长尺二,若不早去大狗至。”看来魏晋时狗鼠还是两个死对头。 由此可见,狗拿耗子在魏晋以前并不算多管闲事,从此以后,猫和狗的分工逐渐清楚了,分工更细了,各司其职,狗再拿耗子就有多管闲事之嫌了。

【第10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释义:相互牵连,荣辱与共。 例句:“《红楼梦》里有句话:‘—荣俱荣,—损俱损’,反正我是跟定了。”

【第11句】:【排档】“排档”,是指敞开式的简易大众就餐场所。排档是广东口语。 “排档”可能源于“排当”。元代刘一清撰《钱塘遗事》细述南宋旧事,卷五有“排当”一则云:“宫中饮宴名排当。理宗朝排当之礼多内侍自为之,一有排当则必有私事密启度宗。因之故,咸淳丙寅给事陈宗礼有日:‘内侍用心非借排当以规羡馀,则假秩筵以奉殷勤。不如聚几州汗血之劳而供一夕笙歌之费。’此说可想矣!” 原来,“排当”是宫中饮宴的名称,是古代一种腐败现象。根据发现的南宋宫廷菜单考证,皇宫里下人也不是每天花天酒地,皇宫里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有时宫廷内侍们就自己掏腰包,请皇帝、贵族、大臣吃饭。一下子竞成风气,由于轮流请客,排队当值,称为“排当”。刚开始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报销,到宋理宗的时候,开始拿到中央或各级财政的金库报销了。 后来,排当流到民间,成为简易、廉价、大众消费的形式。由于经常设在街边,摆有大量桌椅,同时广东人称摊位为“档”或“档口”,进而转变为“排档”了。现在“大排档”风靡全国。

【第12句】:【宁可贫后富,不可富后贫】(谚)过日子,宁可先受贫困,后来富裕;不可先前富裕,后来贫困。指先贫后富可以激励进取,先富后贫难以委屈安生。

【第13句】:【娶个媳妇,过继出个儿】(谚)过继:把自己的亲生子给别人做儿子。指儿子娶了媳妇就疏远了父母,等于把儿子过继给了别人。

【第14句】:【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释义:韩信:西汉初年有名的将领,《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一次,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而益善耳。”益:更加,越……越。善:好。借指越多越好。 例句:再说,二十几个人,有什么好整顿的呢?“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谷部长一向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人,哪里会把二十几个人放在眼里?

【第15句】:【万顷地,独根苗】(惯)独根苗:比喻独生子。指家里财产很多,却后继乏人,只有独子一人,非常娇贵。

【第16句】:【年年防旱,夜夜防贼】(谚)农村年年都可能发生旱灾,住屋夜夜都可能发生偷盗。指人要经常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第17句】:【小人无罪,怀璧其罪】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第18句】:【孔夫子面前背书文】(惯)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

【第19句】:【耗子舔猫鼻梁骨】 释义:比喻自己送死。 例句:郭鬼子胆大包天,要跟我比量比量,真他妈是耗子舔猫鼻梁骨,我张作霖从前清打到民国,多大的阵势没见过!

【第20句】:【脚上的燎泡——自己走的】(歇)指事情的不良后果,是自己造成的。 也作脚上的泡——自己走出来的。 脚上的茧子——自个儿走的。

【第21句】:【唱戏还要有个过场】 释义:比喻办事不能操之过急。 例句:性急吃不得热馒头,唱戏还要有个过场,闹革命这事情,更是要得一步一步来。就像锯大树一样,咱又要刨根,还要砍梢。

【第22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释义: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 例句:锦囊大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还被蒙在鼓里。

【第23句】:【纺车头上出黄金】 释义:纺车头上能生出黄金来。比喻辛勤劳动可以致富。 例句:纺车头上出黄金。皆由车出。

【第24句】:【水深见长人】(谚)长(chang)人:身材高大的人。比喻在关键时刻才能显现出英雄本色。

【第25句】:【村无大树,蓬蒿为林】(谚)蓬蒿:刺蓬和蒿草。村中没有大树,刺蓬蒿草也被视为林木。指没高的就显出矮的,没大的就显出小的。比喻没有出众的人才,稍有能力的人就很显眼。

【第26句】:【照方吃炒肉】(惯)比喻按惯例行事。

【第27句】:【大有大的难处】(谚)指规模大、产业大,固然风光,可也有外人不知道的为难之处。

【第28句】:【人有失错,马有失蹄】见“马有失蹄,人有失足”。

【第29句】:【父子无隔宿之仇】 释义:父子之间有隔阂会很快消除。 例句:“‘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第30句】:【一个不摘鞍,一个不下马】(惯)比喻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也作一个不接马,一个不下鞍。 一个不下马,一个不接鞍。

【第31句】:【百年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谚)修:修行。指能同舟共济乃至做成夫妻皆因前世有缘。

【第32句】:【提傀儡儿上戏场——少一口气儿】(歇)傀儡儿:木偶戏里的木头人。本指傀儡是死的,没有气儿;转指人缺少志气,没有出息。

【第33句】:【老公、老婆】“老婆”是妻子的别称,在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妇也是老婆。“老婆”听起来不怎么好听,却包含着丈夫对妻子的爱意呢! 相传,唐代有位名士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嫌弃老妻、再纳新欢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对联中看到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老藕”与“老偶”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也挥笔写下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渐渐地,妻子的爱称——“老婆”就被传开了,一直沿用到今。“老公”也成了对丈夫的爱称。

【第34句】:【一跺脚四街乱颤】(惯)形容人势力大,威风八面,称霸一方。

【第35句】:【拿柳条当棒槌】(惯)比喻轻信别人,把别人随便文案的话当成真的。

【第36句】:【老和尚不撞钟——得不的一声】(歇)撞钟:打钟。得不的:巴不得。指好不容易盼望到一句话,正合自己的心意。

【第37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释义:跟上等的比,不如人家;跟下等的比,比人家还强。处于中等水平。多用来表示基本满足,没有更高的追求。 例句:再说,当护士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乐得逍遥自在,她却偏不服气。

【第38句】:【锥子扎不出一声来】(惯)形容人不爱说话,无论受到怎样的刺激都不吭声。

【第39句】: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第40句】:刻薄成家,终无久享.

【第41句】:【老鼠急了会咬猫】(谚)比喻人到了无可忍耐时,什么样的冒险事都会做。

【第42句】:【种田的儿郎不顾衣】(谚)儿郎:泛指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只顾耕田种地,不怕弄脏衣服。指劳动者不怕脏。

【第43句】:【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谚)不要怕山高,山越高越有攀头;不要嫌路远,路越远越有奔头。指目标越是高远,越能磨炼意志,成就大的事业。

【第44句】:【打屁股】(惯)比喻严厉地惩处或批评。

【第45句】:【打哈哈】(惯)1指凑趣,逗笑。 2指对事情敷衍、应付。

【第46句】:【刀钝石上磨;人钝世上磨】(谚)钝刀要在砥石上磨砺,才能锋利;笨人要在社会上磨炼,才能开化。 指社会实践最能使人增长才干。

【第47句】: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第48句】:【不服药,胜中医】(谚)中医:中等的医生。指有病不请医,不服药,自我调理,也不失为一种中等疗法。

【第49句】:【吃了萤火虫——肚子里明】(歇)萤火虫:昆虫,腹部末端有发光器,能发带绿色的光。本指心里明亮,转指心里明白。

【第50句】: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第51句】:【戴有色眼镜】(惯)比喻带着偏见或成见看待人或事。

【第52句】: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第53句】:【没有梧桐,引不到凤凰来】 释义:梧桐树:也叫青桐树,落叶乔木,传说凤凰喜欢栖息的树。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乌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比喻没有好的条件或出色的人才,就招引不来出众的人物。 例句:有个姑娘,也可以招来个上门的女婿。老二奶奶又孤.又穷,虽然一二十年来早就有过这份心,可是,“没有梧桐树,引不到凤凰来”啊。

【第54句】:【刮大风吃炒面——张不开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张不开嘴巴,转指碍于某事,不好或不能开口说话。

【第55句】: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第56句】:【出水才看两腿泥】(谚)指从水里走出,才能看到两腿上的泥巴。比喻事情只有到最后才能见分晓。

【第57句】:【关门养虎,虎大伤人】(谚)关住门养老虎,养大的老虎会吃了主人。比喻庇护纵容邪恶小人,反要被小人所暗算。

【第58句】:【担水向河里卖】(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第59句】:【经是真经,叫歪嘴和尚念歪了】 释义:比喻好事让人办坏了。 例句:伍参谋道:“经是真经,就怕歪嘴和尚念歪哩!”冯有亮感慨地说:“是啊,担心的有道理。……”

【第60句】:【矮子群里拨不出将军】(谚)指从平庸或素质低劣的群体中难以选出优秀的人才。

【第61句】:【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谚)离开家门,哪怕只有三里远的地方,也会是另外一种风俗习惯。指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 也作“离家三步远,别是一家风”。

【第62句】:【阿母爱郎,脱裤换糖】(谚)郎:儿郎。阿母爱儿,不惜脱下裤子换糖给儿子吃。指母亲疼爱子女,往往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

【第63句】:【有愁皆苦海,无病即神仙】(谚)人只要愁烦不断,那就是陷入了苦海;只要健康无病,那就是过上了神仙生活。指人生最苦的是忧愁,最乐的是健康。

【第64句】:【好客主人多】(谚)好客:有钱人。指对有钱的客人,愿以主人身份接待的就多。

【第65句】:【浇冷水】见“泼冷水”。

【第66句】:【砌墙千朝,拆屋一日】 释义:借指建设困难,毁坏容易。 例句:毛头星君狠狠心,吩咐把花厅拆去。俗话说,砌墙干朝,拆屋一日。瓦木匠七手八脚,一霎时,一座楠木花厅就墙坍壁倒,屋顶翻身。

【第67句】:【卸包袱】(惯)比喻解除思想或经济上的负担。

【第68句】:【得了便宜卖乖】(惯)卖乖:自鸣乖巧。指得了好处还说漂亮话。 含贬义。

【第69句】:【折断一枝荷,烂掉一窝藕】(谚)表面上只是折断了一枝荷花,实际还毁了水下的一窝藕。比喻造成的损失表面上不大,实际却是巨大的,只是人们看不见罢了。

【第70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释义:听到的不可轻信,只有亲眼看见的才是真实的。 例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天香更把脸一沉,“人家又当上大官,大老远从北京下来,为的是解决咱们两家的老大难问题……”

【第71句】:【费唇舌】(惯)指费了许多话去解释、劝说或表白。 也作费口舌。 费唾沫。

【第72句】:【鱼不进网,妻不养子】(惯)养:生。比喻事事不顺心。

【第73句】:【搅成一锅粥】(惯)1比喻把事情搞糟搞乱,闹得无法收拾。2指许多事情搅在一起,理不出头绪。

【第74句】:【不知井落在吊桶里,还是吊桶落在井里】 释义:比喻争斗双方谁胜谁负尚难预测。 例句:不妨事,大头在我手,姑且待我将息棒疮好了,也教他看我的手段。不知是井落在吊桶里,还是吊桶落在井里。如今且不要露风声,让他先做了准备。

【第75句】:【地头文书铁箍桶】(谚)地头:地方上,专指当地的衙门。铁箍桶:用铁条紧箍的木桶。指当地衙门的文书,就像铁箍的桶一样牢实,是当地人人都必须遵从的。 也作“地头的文书,铁箍的桶”。

【第76句】:【耗子见了猫】见“老鼠儿见了猫”。

【第77句】:【吃柿子单拣软的捏】 释义:比喻专找软弱的欺侮。 例句:段雨国大眼一瞪:“吃柿子单拣软的捏,你就看我好欺侮!面对上帝起誓,谁扔的谁是乌龟蛋!”

【第78句】:【肩膀头子扛着一张嘴】(惯)指只知道吃。

【第79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释义:白天劳动,夜晚休息。 例句:这里家家互通有无,不分彼此,休戚相关,情同骨肉;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人人勤俭。

【第80句】:运动劲出来.歇着病出来。

【第81句】:【蛤蟆跳三跳,也要歇一歇】 释义:比喻人不能总干活,也要适当休息。“跳三跳”又作“跳几跳”、“蹦三蹦”。“歇一歇”又作“歇三歇”。 例句:赵新提醒大家,自从提出三熟制的问题以后,已经有人在散布流言飞语了,说什么“蛤蟆跳三跳,也要歇一歇”,反对冬季兴修水利。

【第82句】:【一棵树上吊死人】 释义:比喻死抱住一种行不通的办法不放。 例句:他又好气,又好笑,肚子里骂道:“笨家伙!只知道一颗树上吊死人。”

【第83句】:【刀子嘴,豆腐心】 释义:比喻嘴硬心软。 例每:村里人都知道,别看秀英姑娘说话厉害,心里却善良,都说她是刀子嘴,豆腐心。

【第84句】:【棋高一着,缚手缚脚】(谚)指和比自己棋艺高明的人下棋,总觉得放不开手,处处受制。也比喻在战斗中遇到比自己智谋、武艺高强的对手,总觉得难以施展本领。 也作“棋高一着,束手束脚”。

【第85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谚)原指风水在河东的,几十年后又会转到河的西面。后谓人或部落的盛衰,常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第86句】:【哪壶不开提哪壶】 释义:比喻故意难为人,使人难堪。 例句:金不换今天怎么啦,哪壶不开提哪壶,我的父母是革命干部,兄弟姐妹都是共产党员,没那样的贼仔头。

【第87句】:【大晴天下雹子】(惯)雹子:冰雹。比喻灾祸突然降临。

【第88句】:【不钻不穴,不道不知】(谚)物体不钻就穿不出洞,意思不说就领会不清。指心意要表述清楚,不把话说清就容易引起误会。 也作“不钻不透,不说不知”。

【第89句】:【解手】把大小便说成“解手”,这里一定有文章。 据《明史》、《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兵燹连年,民不聊生,中原江淮一带,人们颠沛流离,饥饿死亡者十占六七,大片土地撂荒。为恢复中原经济,明初官府在山西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征召当地居民,迁徙至冀、鲁、豫、苏、皖、北京一带。广济寺有一棵大槐树,隐蔽数亩,移民行前纷纷指树为记,含泪告别故乡。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官兵怕人们半路上逃跑,就把他们双手捆起来,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一人要动,牵动全体。这样,无论是白天行路还是晚上睡觉,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恳求解差把绳子解开。起初,话说的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后来逐渐简化,先是说“给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说“解手”,解差也心领神会,彼此配合默契。 到了新的住地,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但“解手”的事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由于说顺了口,甚至比“拉屎、撒尿”好听一些,所以“解手”一词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代用词了。

【第90句】:【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谚)胆小的人怕的是胆大的人,胆大的人怕的是拼命的人。指人到了连命都不要的程度,那是没人敢惹的。

【第91句】:【一丈水,退八尺】(惯)比喻满腔的怒气消了一大半。

【第92句】:【十七的养了十八的】(惯)十七岁的女子,生养下十八岁的子女。 指根本不可能的事。

【第93句】:【酒能成事,酒能败事】(谚)偏指饮酒过量,能使人失去理智,以致把事情搞糟。

【第94句】:【打猎的不说鱼网,卖骡马的不说猪羊】(谚)指各行各业的人不会谈论与本行业无关的话。

【第95句】:【灯草拐棒儿——拄不定】(歇)灯草:灯芯草的茎,质软中空。拄:谐“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灯草拐杖——拄不定”。

【第96句】:【勤借勤还,再借不难】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第97句】:【春鲢夏鲤,吃了不悔】(谚)指春天的鲢鱼,夏天的鲤鱼,正是肥美鲜嫩的时候,应时品尝,是极好的享受。

【第98句】:【顺得哥情失嫂意】(惯)这方满意,另一方却生气了。形容很为难,两面都不能得罪。 也作“顺得姑来失嫂意”。

【第99句】:【教的言语不会说,有钱难买自主张】(谚)别人教的东西往往难以化成自己的东西说出来,做事贵在自己有主见,不盲从别人。

10624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