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的获奖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全国劳动模范事迹,最典型的人物事迹

(语言简练,字数简短,要快

王耀婕 56岁。

1973年辽宁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分配到丹东丝绸一厂当工人。

先后担任工段长、车间工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厂工会副主席、主席等。

荣获辽宁省丹东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工会工作者、全国优秀 次阿 女,藏族,197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初中文化,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白马镇普嘎村妇委会副主任。

次阿同志勤学好问,敢于实践,通过参加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班,虚心学习蔬菜种植、家畜养殖技术,充分利用土地、水利资源优势,确定了“种养结合,联动发展”思路,办起了养猪(鸡)场,购买仔猪80多头,仔鸡500多只,种植大棚蔬菜20余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地群众纷纷向她请教“致富经”,她热情地进行帮扶。

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每年仅蔬菜收入就达10万元,次阿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2007年,次阿当选为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科技致富女能人”、“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张海迪坚强的故事

戚发轫,我国知名的空间技术专家。

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戚发轫自1957年从北航毕业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的40年间,不仅亲自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十余次卫星发射任务。

1992年,他走马上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

  飞船总设计师,一个外人眼中光环笼罩的职位。

可是有谁能够想到这项工作背后的艰辛

  当上级领导让他从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的角色转换到飞船总设计师时,他对以前的岗位竟有些难以割舍。

因为自1968年开始,他是亲眼看着我国的通信卫星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使其诞生、发展继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从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到“东方红”二号甲到“东方红”三号,设计寿命越来越长,通信容量越来越大,技术上不断上台阶。

研制的过程中,他和他的研制队伍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的留恋也有一点“私心”:已是59岁的年龄,还要像年轻人一般去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学习新东西吗

造飞船不同于搞卫星,要胜任总设计师的天职,要绕过一系列的“关口”。

此外,载人航天的风险显而易见,担当重任首先就要具备能够坦然面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戚发轫为此有些犹豫。

  不过,与以往历次接受新任务、转换新角色一样,想到组织的信任,他执掌起了飞船设计的帅印。

在临近花甲之年,戚发轫步入了人生又一个需要探索的新天地——研制飞船。

  在主持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发射成功做出贡献。

在主持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设计规范,为提高卫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

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采用公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不仅使中国通信卫星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一个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

在主持“神舟”号飞船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

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中的技术科学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631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