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爸爸的摄影之路

921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爸爸出生在“世上最美的村镇”——西递。

七十年代初,西递是“青石板上滚乌龟——穷得叮当响”,爸爸兄弟九个,就靠爷爷奶奶“面对黄土,背朝天”拉扯着一家子。

爸爸经常对着我忆苦思甜: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们放学回家不是放牛就是接过奶奶手中的簸箕去借米。当然,爸爸就没能跨进高校的大门,他扛着锄头跟着爷爷奶奶走进田间地头,成了一名勤劳肯干的农民。七十年代末,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个圈奏响了春的旋律,吹起了温暖大地的春风,春风的臂膀推开了我们“小桃源”那扇古老而又沉重的大门。

八十年代,随风而来的现代阳光照射在了西递那青灰的屋瓦上,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西递利用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创办了旅游业。爸爸因为机灵能干,在“西递民俗展览馆”当起了馆长。那时,照相机并未普及,每天都会有不少客人来咨询:有拍照的吗?爸爸看到了商机,凑钱买了一台“凤凰135”相机,在桌子上摆一个“摄影服务处”的牌子,成了西递第一个摄影人。从此,爸爸迷上了拍照,刻苦钻研摄影技术,渐渐地,爸爸有了名气,大家都称他“王师傅”。很快,爸爸鸟枪换炮,买了一台“佳能5D”,这时,熟悉他的人已经叫他“者哥”了,就是记者的意思。因为,随着西递旅游业的发展,来西递参观旅游的人更多了。钱其琛、罗干等中央领导人还有各界名人在西递的身影,都有爸爸随同拍摄。

九十年代,数码相机和电脑逐渐走进市场,爸爸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买了一台“佳能400D”和电脑,他已不仅仅是拍照,更多地是搞起了采风和创作,报刊、杂志、灯箱广告到处都有爸爸的作品。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夫妇来西递视察,爸爸紧随其行,为西递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去年,爸爸的相机再次升级到了“佳能MarkII”,创作劲头就更足了。他每天早出晚归,用手中的相机聚焦一处处人文景观、山水田园。

古老精湛的建筑,秀丽青翠的山水,传统文化的民俗风情,在爸爸的相机里定格成了永恒。在祖国迎来61岁生日的时候,爸爸和另外四位土生土长的黟县摄影人举办了“大美黟县——5人摄影艺术联展”,他们既是向祖国献上生日礼物,又是向家乡人民作个汇报。展览规模空前,好评如潮,在“黟县农村合作银行”的赞助下,他们的作品很快印成了画册,为促进黟县摄影旅游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爸爸与摄友的下一本画册已正在积极筹备中。

如今,外地的摄友都亲热地称爸爸“王老师”。我想,爸爸的摄影之路越走越宽广,是因为爸爸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是因为我们的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我们的党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2544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