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爱奇艺视频点赞最多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艄公不摇橹,误了一船人】(谚)艄公:木船上掌舵的人。艄公不摇橹,船就无法前进。比喻占着领导的位子不理事,就会使事业瘫痪。

【第2句】:【绵里针,肉里刺】(惯)绵:丝绵。 藏在绵里的针,扎在肉里的刺。形容人外表和善,内心刻毒。

【第3句】:【砍一枝,损百株】(谚)砍伤一根树枝,会使百株树受损。比喻伤害一人,会连累相关的许多人。 也作砍一枝,损百枝。 砍一斧,震百枝。

【第4句】:【客大压店,店大压客】见“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第5句】:【属螃蟹的——鲜美在里面】(歇)比喻才能、优秀品德或财物等不外露。

【第6句】:【宁吃开心粥,不吃皱眉饭】(谚)宁可心情舒畅地喝稀粥充饥,也不要受着窝囊气去吃饱饭。指宁肯自由自在地过苦日子,也不要在压制中谋求温饱。 也作宁喝舒心的粥,不吃皱眉的饭。 宁吃开眉粥,不吃愁眉饭。

【第7句】:【娘勤女不懒】(谚)指母亲勤劳,女儿受到熏陶,就不会懒惰。

【第8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来是古代汉语文言文的四个虚词助语(有时做代词用),四个字连在一起词义就发生了变化,有了新义,用以讽刺那些咬文嚼字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话或一般含有识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 将“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大发明。据宋代僧人《湘山野录》载:宋太祖赵匡胤巡游朱雀门,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四个大字,便问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赵普道:“为何不只写‘朱雀门’,加‘之’字做什么?”赵普解释道:“‘之’是助语气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产生了一个新词语,而且使用频率颇高,如《红楼梦》中有:“石头说: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鲁迅《孔乙己》云:“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现实生活当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转(音Zhuai)两句古文,张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第9句】:【围棋盘里下象棋——不对路数】(歇)路数:本指路子、下棋的步子,转指着数、武术的动作。指动作不合要求或规定。

【第10句】:【瓜田不纳履,李不下整冠】 释义:纳履:提鞋。冠:帽子。在瓜田中不提鞋,在李树下不整帽子。意思是不做让人怀疑的事。 例句:论她的能力,干一点重要的政治工作还是可以的,但我再三考虑,还是搞技术为好,免得别人背地里说些闲话。古人说过,“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啊!

【第11句】:【刀斧虽利,不加无罪之人】见“钢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

【第12句】:【扶得东来西又倒】(惯)形容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这头,那头又出了问题。

【第13句】:【虎落平原,插翅难逃】 释义:比喻身陷不利的境地,无法逃脱。 例句:石匠于,你要动一下,我就叫喊,门口就是我们的人!你们如今是虎落平原,插翅难逃啦!你饶了我,我也放了你!

【第14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释义:语出《尚书·武成》,原意是平定大乱之后,刀枪不再用了,过和平生活。现用以比喻不作戒备,解除武装。 例句:周大钟说:“任务可大了,要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形势逼人,你们可不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呀。”

【第15句】:【好物难全,红罗尺短】(谚)红罗:红色绫罗。指美好的人或事物,总是难以长久完美,就像红色绫罗不可多得一样。

【第16句】:【打死阎王,吓煞小鬼】(谚)阎王:迷信传说中阴曹地府掌管生死簿的主子。指只要打死了阎王,自然就镇住了小鬼。比喻镇压住头领,依附的人便不敢轻举妄动。

【第17句】:【既到大江边,不怕水湿脚】(谚)比喻人既然到了某个地步,就不怕生事惹麻烦。

【第18句】:【说时迟,那时快】(惯)形容非常迅速、快捷,说话的功夫事情已经发生了。 也作“说时迟,那时疾”。

【第19句】:【要星星不给月亮】(惯)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喻对所爱的人过分地娇宠。多指对孩子溺爱。 也作要星星不敢给月亮。 要仨不能给俩。

【第20句】:【好戏还在后头】(惯)指事情还没有完结,热闹的场面和激烈的争斗还在后面。 也作“闹戏还在后头”。

【第21句】:【光棍眼,赛夹剪】(谚)光棍:聪明伶俐、深谙世故的人。夹剪:形状像剪刀,用以夹取物件的工具。 指光棍有着非凡的眼力,能迅速识辨事物的本质。

【第22句】:【福至心灵,祸来神昧】(谚)走红运时,人的精神清爽,思路自然敏捷;遭厄运时,人的心情沮丧,神志不免昏迷。指同一人遇祸和遇福时的思维能力会相差很大。 也作福至心灵,灾令志昏。 福至心灵,祸至心晦。

【第23句】:【老君爷叫蛇咬——法尽了】见“太上老君叫蛇咬——法尽了”。

【第24句】:【生看衣衫熟看人】(谚)指对于素不相识的人,只能从衣着外表上进行观察;而熟人就不必这样了。

【第25句】:【老鼠舐猫鼻梁子】(惯)比喻做十分冒险的事情。 也作“老鼠啃猫鼻子”。

【第26句】:【背人偷酒吃,冷暖自家知】 释义:比喻各人所怀的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例句:蛋子和尚的心下欣欣喜喜,好像撑船的逆风收港,有个结束了;众庄家心下疑疑惑惑,好像看把戏的,不知搬出甚故事来;只邢孝心惊惊恐恐,好像解察院的访犯—般,有罚无赏。正是背人偷酒吃,冷暖自家知。

【第27句】:【牛头不对马嘴】 释义:比喻胡拉乱扯,二者毫不相关。 例句:苏雨道:“我是苏爷的嫡亲兄弟,特地从涿州家乡而来。”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第28句】:【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谚)相(xiang):观察,审度。相马,容易因马瘦而致误;相士,容易因其贫困而致误。指选用人才要重在实质,不能只看表象。

【第29句】:【法无三日严,草是年年长】(谚)执法的严过一阵之后就松弛了,犯法的却像野草一样不停地滋生蔓延。指执法的虎头蛇尾,是助长犯法分子猖獗的原因。

【第30句】:【青天白日说鬼话】(惯)比喻无中生有。

【第31句】:【典账买黄鱼】(谚)典账:典质,用物作抵押借钱。黄鱼:即石首鱼,头大尾窄,身体侧扁。宁可典账,也要买黄鱼吃。指黄鱼肉嫩味美,十分诱人。

【第32句】:【势大仗权,腰粗仗钱】(谚)仗:依靠,凭借。势大压人,凭的是手中的权力;腰粗气壮,凭的是手中的钱财。指权重了势就大,钱多了气就粗。

【第33句】:【~白遮九丑】(谚)九:多的约数。只要面皮白净,其他生理上的丑点都能遮掩过。指人脸面白净,就显得英俊、秀气。

【第34句】:【鸡走鸡道,狗走狗道】(惯)比喻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人、办事,互不干涉。

【第35句】:【气大不养神】(谚)火气太大的人,很难保养精神。指养生贵在心平气和,不动肝火。 也作气大不养人。 气大伤身。

【第36句】:【问不出个子丑寅卯】(惯)子丑寅卯:地支的前四位,比喻各种事情。指什么话也问不出来或什么答案也得不到。

【第37句】: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第38句】:【足寒伤心,民怨伤国】(谚)指脚受寒了,就会伤及心脏;同样道理,人民对执政者的怨怒,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第39句】:【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又名旧历,民间也有称农历为阴历的。相传起源于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还在沿用。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第29句】: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天,称月小。 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所以隔三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 农历即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制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力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二十四节,指导农时的作用十分准确。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芒种三天见麦茬;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指种麦)正应时。

【第40句】:【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谚)拙夫:笨拙的丈夫。俊美的马往往驮着个痴呆的汉子,美貌的女子常常嫁得个蠢笨的丈夫。 指在婚配问题上,遗憾的是好女总嫁不上好男。 也作骏马每驮村汉走,娇妻常伴拙夫眠。村汉:粗俗鄙野的汉子。 好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偏伴拙夫眠。

【第41句】:【生铁补锅——看各人的手段】(歇)补锅要用熟铁,生铁性脆,补不牢。指看各人的本事,以决胜负。

【第42句】:【吃了萤火虫——肚子里明】(歇)萤火虫:昆虫,腹部末端有发光器,能发带绿色的光。本指心里明亮,转指心里明白。

【第43句】:【甜从苦中来,福从祸中生】(谚)甜是从苦中熬出来的,福是从祸中转化来的。指苦与甜、祸与福是会互相转化的。

【第44句】:【没笼头的马】(惯)笼头:套在骡马等头上系缰绳、挂嚼子的用具,用皮条或绳子做成。比喻不受约束的人。 也作“没笼头的野马”。

【第45句】:【人不能全,车不能圆】见“哪个人也不全,哪个车轮也不圆”。

【第46句】:【贫不与富敌,贱不与贵争】(谚)贫穷人家不和有钱人家作对,地位卑贱者不和有权有势者争斗。指旧时社会制度维护的是有钱有势阶层,不为贫贱大众作主。 也作贫莫与富斗,贱莫与贵争。 贫不与富斗,民不与官争。

【第47句】:【七十二个心眼儿,九十六个转轴儿】(惯)形容人心眼多,头脑灵活。

【第48句】:【哪个猫儿不吃腥】(谚)指凡是猫就没有不贪吃鱼肉荤腥的。比喻有贪财好色等恶习的人,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本性。 也作哪个猫儿不吃荤。 哪个猫儿不偷食。 没有不吃腥的猫。

【第49句】:【时来顽铁也生光】(谚)人在走红的时候,事事如意,明明是一块顽铁,也会发出光辉。旧指人总是受着命运的支配。 也作时来顽铁皆光彩,运去良金不发明。发明:闪耀着明亮的光泽。 时来铁也生光,运退黄金失色。

【第50句】:【灯草栏杆——靠不住】(歇)本指灯草做的栏杆不能倚靠,转指人不可靠,不能信赖。

【第51句】:【三亩棉花三亩稻,晴也好,涝也好】 释义:一半地种棉,一半地种稻,晴收棉花雨收稻。比喻做事稳当,不冒风险。 例句:三亩棉花三亩稻,睛也好,涝也好。花宜晴,稻宜雨,平分三亩,必有一得。故日:“晴也好,落也好。”计图人定胜天,不思不便宜处,亦必居其一。

【第52句】:【费力不讨好】见“吃力不讨好”。

【第53句】:【篱笆破,野狗钻】(谚)篱笆(l/ba):用竹竿或木条扎起的围墙。篱笆要是有破洞,野狗就会钻进来。比喻防范不严密,坏人就有可钻的空子。 也作篱笆破,狗进来。 篱笆勒不紧,野狗钻进来。

【第54句】:【老鼠尾巴熬汤——油水不大】(歇)油水:本指所含的脂肪质,转喻可以利己的好处。比喻可赚的钱不多,或可拿出的财物不多。 也作老鼠尾巴熬汤——没什么油水。 老鼠尾巴——没有多大油水。

【第55句】:【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见“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第56句】:【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谚:话不说清楚,听话的人心里就不明白;这和油灯必须拨动灯芯才能燃亮是一个理。指讲话必须把道理讲清讲透。 也作灯不挑不明,鼓不打不响。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辩:辩论。

【第57句】:【火烧乌龟——肚里痛】(歇)乌龟被火烧着时,外面硬壳没事,里面疼。指内心感到痛苦。 也作“火烧乌龟——里面疼”。

【第58句】:【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见“百样通,不如一样精”。

【第59句】:【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见“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

【第60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释义:意为不可错过时机。 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决心,晓易不说,我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饭桌上的气氛最适合拉家常了。

【第61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谚)更(geng):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个更次,每更两小时。人在欢快中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在寂寞无聊中会觉得时间过得慢。指时间过得快慢和人的情绪有关。 也作欢乐嫌夜短,愁苦恨更长。 寂寞恨更长,欢娱嫌夜短。

【第62句】:【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谚)良相:为民造福的好宰相。指一心为民谋福的人,应有宏伟的志愿:当不上好宰相,定要当个好医生。

【第63句】:【拜倒在石榴裙下】(惯)比喻男子为心爱的女人所倾倒,事事迁就。

【第64句】:【吃饭防噎,走路防跌】(谚)噎(ye):食物堵住了喉咙。吃饭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时要养成谨慎习惯,以免发生意外时不知所措。

【第65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释义:没有哪方面的职责,就不管哪方面的事情。 例句:童贞不满地说:“你们当厂长的不抓管理,倒埋怨下边。我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66句】:【二八月乱穿衣】 释义:乱:不一致,随便。二月和八月是天气冷暖交替的季节,也是服装换季的时候,穿什么衣服的都有。 例句:各人穿戴的,有新款,有旧式,形形色色,参差不一,真是俗话说的:二、八月乱穿衣。

【第67句】:【把别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哭】 释义:没有事找事,自找烦恼。 例句:八戒近前道:“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里哭!不要烦恼!……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第68句】:【砍倒树摸雀崽儿——照稳当里办】(歇)雀崽儿:刚出生的麻雀。 指办事求稳。

【第69句】:【打了梅香,丑了姑娘】(谚)梅香:通称侍候小姐的丫环。姑娘:指小姐。打的虽然是丫环,却使小姐丢了脸面。泛指惩治下人,失体面的却是主子。 也作打的丫环,吓的小姐。 打坏了丫环,哭坏了小姐。

【第70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谚)指高大的房屋将要倒塌,一根木柱难以支撑得住。比喻若大势已去,就不是个别人的力量可以挽救的了。

【第71句】:【当面抹蜜,背后扎刀】(惯)比喻当面给甜头,背地里下毒手。

【第72句】:【抓头不是尾】(惯)形容人急得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做才好。

【第73句】:【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认为对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职业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区分评价。最初,“三教”与“九流”并未联袂,而是各自流行。 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较明确,只是排序有争执。 儒教排第一,都能认可。道与佛的争执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日趋激烈,甚至连带了儒家学说。为此各代帝王伤透脑筋,不得不费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争执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屡有变动。南北朝时期周武就灭佛,明文规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级。但之后又经过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顺序确定三教地位。 查阅资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不过,后来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却很明确。一般认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阁老、宰相、进士、举人、解元等,基本上为神为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有人将九流分为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等,也是在当时被认为地位优越或正当职业的群体;“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士、画家、书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顺口溜排序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举的举人外,这部分都是技巧艺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艺挣钱或靠神灵吃饭;“下九流”是: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些基本上是职业低贱、颇受歧视的群体,在旧社会属于最下层的百姓。后来“三教”、“九流”联袂,词义发生了变化.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第74句】:【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真的太平吗?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西班牙探险队从塞维利亚起航,经直布罗陀海峡沿大西洋经过南美洲南端时,进入一处海峡。海峡两岸岩石陡立,航道水流湍急,暗礁众多,经过38天的艰苦奋斗,船队顶着惊涛骇浪,终于闯过了这段艰难的航程,驶离海峡。这个海峡就是现在的麦哲伦海峡。离开海峡后,进入茫茫海洋。此时正值南半球的春末夏初季节,天气晴朗,海水平缓舒展,船队浩浩荡荡越过赤道,经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在这漫长的行程中,再也没有遇到大风大浪,队员们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太平之洋啊!”从此,麦哲伦就将这个大洋命名为太平洋。

【第75句】:【一步一个脚印】(惯)形容做事扎实、稳妥。

【第76句】:【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谚)只要是故乡人就亲,只要是故乡水就甜。指人们的乡土感情总是很浓的。 也作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第77句】:【大姑娘十八变】(谚)十八变:一说女子长到十八岁变化较大;一说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断变化。指女孩子随着年龄渐长,会越变越俊美。

【第78句】:【出门人,三辈小】(谚)指出门在外的人,对人要谦虚恭谨,言谈举止要放低身份,切切不可妄自托大。 也作“出门人,三辈小,不叫哥,便叫嫂”。

【第79句】:【家庭合不合,看看儿媳和公婆】(谚)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只要看看儿媳妇和公婆的关系如何即可。 指家庭和谐不和谐,媳妇和公婆的相处是关键。

【第80句】:【别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 释义:别人求自己容易,自己求别人困难。 例句:桂迁恐怕又说,慌忙道:“足下来意,我已悉知,不必多言,恐他人间之,为吾之羞也。”说罢,先立起身来,施还只得告辞道:“暂别台颜,来日再来奉候。”桂迁送至门外,举手而退。正是:别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

【第81句】:【既尊孔子,又拜活佛】(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活佛:藏传佛教中的高僧。比喻用意不专,对几方面都应付,都不信任。

【第82句】:【更上一层楼】(惯)比喻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第83句】:【岩鹰不打窝下食】见“老鹰不吃窝下食”。

【第84句】:【憔悴皆因心绪乱,从来忧虑最伤神】(谚)憔悴:面黄肌瘦。人憔悴都是因为心情太坏,多忧多虑是最伤精神的。指人要健康,关键在于清心寡欲,无忧无虑。

【第85句】:【常抱的娃娃不会走】(谚)比喻对年轻人不敢大胆任用,只会妨害他们的成长。

【第86句】:【龙虎斗】(惯)比喻两个强者或两派势力发生争斗或争论。

【第87句】:【甘言夺志,糖食坏齿】(谚)甘言: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指甜食吃多了,容易蚀坏牙齿;奉承话听多了,容易丧失斗志。

【第88句】:【东风吹来往西倒,西风吹来往东倒】(惯)形容人立场不坚定,哪边势力大就倒向哪边。

【第89句】:【有苗留在垄上,有话说在理上】(谚)指说话占理,才能令人信服,就像把禾苗栽培在田垄上,就能茁壮成长一样。

【第90句】:【两斗皆仇,两和皆友】(谚)双方互相争斗,便成了不解的仇家;双方互相体谅,便成了相好的朋友。 指人际间的关系,应当是化敌为友,增强友谊。

【第91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惯)旧时说书的套话,指事情有两个线索,先说其中的一个。

【第92句】:【晚晌火烧云,明早晒杀人】(谚)火烧云:云朵火红,像烧着了一样。 指如果傍晚时分西边天空云朵火红,那就预兆第二天是个大晴天。 也作晚霞烧山尖,明个大晴天。 晚霞满天要放晴,

【第93句】:【老太婆擤鼻涕——把里攥】(歇)攥:握。本指成把攥在手里,转喻事情很有把握。

【第94句】:【公婆爱长孙,爹妈疼小儿】(谚)公婆:此处指祖父、祖母。长孙:孙子里最大的。指祖辈爱的是孙子里最年长的,父辈疼的是儿子里最年幼的。 也作“公疼头孙,爷疼晚崽”。

【第95句】:【好鼓不用重锤敲】(谚)响亮的鼓用不着重锤敲打。比喻聪明人悟性高,一点就明,不用多说。 也作“响鼓不用重锤”。

【第96句】:【咬耳朵】(惯)比喻凑近入耳旁小声说话,不让他人听见。

【第97句】:【斗虎争狼,苦杀小獐】(谚)獐(zhang):獐子,形状像鹿,比鹿小。 指虎狼争斗,遭殃的是小獐子。比喻上层权势者之间发生冲突,受害的是下层人物。 也作“龙斗虎伤,苦了小獐”。

【第98句】:【此一时,彼一时】此语比喻时间、条件改变,情况也随之改变。原作“彼一时,此一时”。形容人的境况居多。如京剧《锁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灾流落他乡,巧遇奶妈,奶妈到舍粥之处为她舍来一碗稀粥,她却说粥是饭后之物,如何当饭吃。奶妈说:“此一时,彼一时,你凑合着点吃吧。” 此语源自《孟子·公孙丑下》,记述了在战国时,孟子离开齐国到别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问他:“以前我听你讲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呢?”孟子回答说:“彼一时,此一时,我现在正为天下纷乱担忧,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后人将“彼一时,此一时”颠倒过来,比喻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99句】:【嗔拳不打笑面】(谚)嗔(chen):愤怒。伸出激怒的拳头,也难打赔着笑脸的人。指和气待人可以化解怨仇。也指和气待人不吃亏。

17203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