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QQ点赞最多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黄鼠狼唱曲,专给小鸡听】 释义:比喻故意说某些话给别人听。 例句:二婶心里说:“老东西,你这是黄鼠狼唱曲,专给小鸡听。”

【第2句】:【只说獐过鹿过,可不说麂过】(惯)獐:獐子,哺乳动物,形状像鹿,但比鹿小。过:本指跑过,转指过错。麂:小型的鹿,谐“己”。 指只说别人的过错,不说自己的过错。

【第3句】:【吃眼前亏】(惯)指立刻就受到伤害。

【第4句】:【拿香供敬神,也该认准庙门】 释义:比喻要认准对象,不要找错了人。 例句:你太会投机了!你当了一辈子狗头军师!你拿香供敬神,也该认准庙门啊!

【第5句】:【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 释义:要注重人情交往,与人互相帮助。 例句:凡事都从长远着想,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我问你,家里是不是还缺粮?有什么为难的事,你尽管跟我来商量。

【第6句】:【乱点鸳鸯谱】 释义:不了解情况,瞎指挥。 例句:“这是党委集体的意见,可不是我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第7句】:【翻脸不认人】 释义:刚刚还是亲人、朋友,立刻就闹翻成了仇人。 例句:过河拆桥,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鸣不平。

【第8句】:【买卖成交一句话】(谚)凭着一句肯定的话,买卖就成交了。指做生意得讲信用。

【第9句】:【锅里有米,碗里有饭】 释义:比喻集体富裕了,个人也会富裕,个人依靠集体。 例句:富裕了大家有,社办穷了大家也有份儿!“大河没水小河干。”“锅里有米,碗里有饭。”大家的事,就和大家商量么。

【第10句】:【说一千,道一万】(惯)指不管说多少都是一个结论。 也作“说千言,道万语”。

【第11句】:【惜子如杀子】见“惯子如杀子”。

【第12句】:【官不容针,私通车马】(谚)按官法,连针一样的违法小事也通不过;若徇私情,像车马一样大的非法之举也能通融。指旧时私情大于公法。

【第13句】:【黑猫不捉耗子,还有白猫】 释义:比喻事情总会有人干的。 例句:我倒觉着对待工作不能心急,胖子不是一嘴吃的。春天必刮东风,伏天总要落雨,黑猫不捉耗子,还有白猫哩!

【第14句】:【黄色书刊】“黄色书刊”指那些低级庸俗、淫秽色情的书刊。后把一切和淫秽色情有关的书刊和行为都称之为“黄”,并把“黄”的危害与“赌”、“毒”(吸毒贩毒)并列,并称“黄、赌、毒”。那么,为什么把这些不健康的东西称为“黄色”呢? “黄色书刊”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美国的报刊业竞争十分激烈。《世界报》和《日报》的竞争最为疯狂。他们大量刊登色情、凶杀、犯罪等内容的新闻,并用耸人听闻的编排手法进行处理,以吸引读者,扩大销售,达到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1895年,《世界报》创办《星期日专刊》,其刊载的连环画《黄色孩童》(亦译作《黄色青年人》),内容低级下流,不堪入目。由于此连环画的主角是一个身穿黄色衬衫的孩子,当时就把这种专门登载庸俗低级内容以取悦招徕读者的报刊称为“黄色报刊”。以后,这一称谓和它的含义扩展到世界,中国也不例外。今天,我国扫除精神污染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展“扫黄、打非”。

【第15句】:【上刀山,下火海】 释义:比喻奋不顾身,进入危险境地。“下火海”又作“跳火海”。 例句:虾仔痛心地说:“我有错,我有罪,要改正错误,戴罪立功,只要用得着我,上刀山,下火海,我虾仔都敢去+。”

【第16句】:【穷生虱子富生疥】(谚)疥:一种因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指旧时穷人没有换洗的衣服,身上的虱子多;富人生活奢侈放荡,染上疥疮的多。 也作“穷长虱子富长疮”。

【第17句】:【牛人】“牛人”比喻固执且十分傲气。“牛人”在先秦是一种职务,源自《周礼》。 《周礼》记载,地官有“牛人”一职,春官有“鸡人”和“龟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书中写道:“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宾客供膳牛;军队供犒牛;丧事供奠牛……”意思是说祭祀的时候把牛作为祭品,有宾客的时候招待宾客用牛肉做膳,军队打了胜仗犒赏三军要用牛来犒赏,丧事要用牛来祭奠。看来“牛人”真的与牛有关。 后转义成固执、傲气、脾气大。“牛人”又称“牛”。

【第18句】:【远女近地家中宝】(谚)远女:远嫁的女儿。近地:离家近的地。家中宝:指丑妻。旧指远女少生闲气,丑妻不惹是非,近地种收方便,是农家过平安日子的基本条件。

【第19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释义:借指光听别人说的话还很不够,要亲自去了解情况。 例句:“从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许多事。”老雷头又瓮声瓮气地说,“你应该亲自用眼看一看,用耳朵听一听,吃人家嚼过的馍是没味道的。”

【第20句】:【吃酒不言公务事】 释义:聚饮时不谈论公事。 例句:今日奉屈,不过为昔臼之情,聚谈聚谈,古云:“吃酒不言公务事。” 非是为兄的拦阻贤弟之臼,因我帐下皆是忠义之将,恐有唐突,倒是愚兄的不是了。

【第21句】:【一个人跟着影子转】(惯)指一个人孤单地过日子。

【第22句】:【白脸奸臣】“白脸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脸都是奸臣,是戏剧中脸谱的一种色彩,一般涂白色脸谱的人物多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他对当时历史的发展——由分裂到统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约在曹操当时,许劭就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是说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则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乱世,他就会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本是对曹操的溢美之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断章取义,将枭雄变成了奸雄。 这个变化大约开始于两宋之交。逐渐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蚕食北宋天下,于是,人们开始向江南逃难。逃到江南后,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人们心里开始害怕,现实生活中对其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艺术来丑化北方。而代表着北方的历史人物曹操,一样对南方虎视眈眈,逐渐曹操就变成了民间的假想敌。恰逢此时民间文艺开始兴盛,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于是,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 尤其随着《三国演义》的问世,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背汉的奸臣。《三国演义》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来,随着京剧的诞生,三国戏在舞台上独领风骚,白脸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脸谱都涂白色。

【第23句】:【警察打他爹——公事公办】(歇)指公家的事按公家规定的章程办理,不徇私情。

【第24句】:【放着河水不洗船】 释义:比喻有条件不去利用。 例句:五娘嘴头子虽利害,倒也没什么心,前日我和他嚷了,第二日爹到家,就和我说好话,说爹在他身边偏的多,就是别的娘多让我几分,你凡事旦有个不瞒我,我放着河水不洗船,好做恶人?

【第25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它是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故事,它是怎么来的呢? 有关“八仙”的传说很早,早在晋代就产生了八仙群体,可惜已无据可考。要没有这些传说,也不会有杜甫的《饮中八仙》,称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诗人是酒仙。也就不会有西蜀道士张素卿所画的“八仙图”,图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们都是鲜活的凡人,与八仙毫不搭界。不过,这也证明“八仙”的传说早就存在。 经过中唐、五代、两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员逐渐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间才算固定下来。现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吴元泰写的神话小说《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他们的姓名和神通本领如下:铁拐李,腿跛挟拐能借尸还魂;汉钟离,能点金济众,飞剑斩虎,本领全面;蓝采和,居无定所,到处旅游,有些散漫习气;张果老,倒骑驴,可以万变,高深莫测;吕洞宾,文武兼备,到处点化,组织能力强;韩湘子,不避艰危,乐于助人;曹国舅,潇洒风流,人物俊俏,不摆架子,很受女士们青睐;何仙姑,坚持独身,行走如飞,是个性格比较孤僻的女子。他们无门户之见,也不嫉贤妒能,在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归途当中来到东海,借着酒力,各显神通,漂洋过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传奇故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头民间传说逐渐结集起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 八仙过海的故事虽是虚构,但也不是一点原型也没有。据资料介绍,它来源于宋初建隆年间的真实故事。当时东海中的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县庙岛群岛)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开始,这里只关押犯罪军人。后来岛上的人犯越来越多,但朝廷只发给三百人的口粮,人多粮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头目李庆很伤脑筋,无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进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鱼腹。这天,有几十名犯人闻知会遭毒手,他们每人抱了根木头,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莱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风,只有八人侥幸游到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个山洞中隐藏下来。不久,这八个人被当地渔民发现,他们害怕暴露真实身份,随口编了来自远洋的假话,渔民们惊异其为神人。此事传开,有人加以附会,编成了神话故事,于是,“八仙过海”之说不胫而走,一些渔民甚至为其祭祀。后来庙岛群岛显应官建有“八仙过海”的雕塑群像。想当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汉,变成了神通广大的“八仙”。

【第26句】:【屙到人头上拿尿洗】(惯)比喻欺人太甚。

【第27句】: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第28句】:【太上老君叫蛇咬——法尽了】(歇)太上老君:也叫老君爷,道教对始祖老子的尊称,传说他神通广大,法术无边。法:本指法术、法力,转指办法。指办法用尽了。 也作“老君爷叫蛇咬——法尽了”。

【第29句】:【学到老不会到老】(谚)指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学习中,直到老还是学不完。

【第30句】:【揪辫子】见“抓辫子”。

【第31句】:【草多不烧灶,虱多不压秤】(谚)指野草再多也不能烧灶煮饭,虱子再多也增添不了人的体重。比喻无足轻重的人说话做事当不了家也作不了主。

【第32句】:【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官】(谚)厨官:管理伙食的人。指即使连遭三年旱灾,发生大饥荒,也不会饿死做饭的厨师。泛指务的什么营生,就会在这方面得便宜沾光。 也作“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

【第33句】:【西瓜皮擦屁股——没有个完了】(歇)指事情越来越麻烦,没个了结的时候。 也作西瓜皮擦屁股——没完。 西瓜皮揩屁股——没完没了。揩:擦,抹。

【第34句】:【马勺上的苍蝇——混饭吃】(歇)混:本指掺杂,转指苟且地生活。指从事某种职业是为了混日子。

【第35句】:【生意经】“生意经”指做生意的方法和窍门。生意经源自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自己弃官经商,并写了一部叫《计然》的书,总结自己的经商经验:一是“务物完”,即要妥善保管好商品。二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宝”。即当东西贵时,要收存货出尽;价格便宜时,要把收购储存视如珠宝。三是“无息市”,即资金流动要迅速。他利用这些经验经商,一下子成了巨富。 后来,生意人把《计然》当做必读之经典,把范蠡当做下海经商之典范,《计然》成了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生意经”。

【第36句】:【半天云中跑马——露了马脚】(歇)本指露出马的脚,转指暴露出破绽,或泄露了机密。

【第37句】:【地头文书铁箍桶】(谚)地头:地方上,专指当地的衙门。铁箍桶:用铁条紧箍的木桶。指当地衙门的文书,就像铁箍的桶一样牢实,是当地人人都必须遵从的。 也作“地头的文书,铁箍的桶”。

【第38句】:【穷汉妻,半张犁】(谚)穷汉的妻子,干起活来要顶半张牛拉的犁。 指旧时穷人的妻子要干很重的劳力活,生活负担十分大。

【第39句】:【碰钉子】(惯)比喻遭人拒绝、斥责或遭受失败、挫折。

【第40句】:【一根筷子吃面条——单挑】(歇)指自己单独干或独自一人生活。

【第41句】:【兔子满山跑,还得回老窝】 释义:借指在外地做事的人,最终还会回到故乡。 例句:俗话说,“兔子满山跑,还得回老窝”做官有做一辈子的,有做十辈子、二十辈子的吗?

【第42句】:【春忙夏忙,绣女下床】(谚)春忙:春耕春种大忙时节。夏忙:夏收夏管大忙时节。指在农业生产的大忙季节里,绣花的闺女也要走出闺房参加劳动。

【第43句】:【外无救援,内绝粮食】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

【第44句】:【败子回头金不换】(谚)败子:败家子。指败家子浪荡成性,要改邪归正,实属难能可贵,那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也作“浪子回头金不换”。

【第45句】:【花对花,柳对柳,破畚箕对折笤帚】(谚)畚(ben)箕:簸箕。借指男女婚配,要门当户对,相称相配。 也作花对花,柳对柳,破粪箕寻着烂笤帚。 花配花,柳配柳;烂撮箕,配笤帚。

【第46句】:【当面锣,对面鼓】(惯)比喻面对面把话说清楚。

【第47句】:【过五关斩六将】(惯)小说《三国演义》描写,蜀国大将关羽单骑连闯五道关口,斩杀曹操六员守关将领而冲出曹营。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建立卓越功勋。也比喻不平凡的经历。

【第48句】:【鸡市鸭市——鸽子另一市】(歇)鸽子:谐“各自”。市:市场,第三个“市”谐“事”。指各人有各人的事。

【第49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李】 释义:比喻把好的让给别人,自己去找差的。 例句:“让了甜桃,去寻酸李。奴将你这定盘星儿错认了。”

【第50句】:【加油】“加油”一词比喻继续努力,再加把劲。“加油”一词使用率最高的是在体育比赛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中国。然而,“加油”却是外来词,它源自汽车拉力赛。 在历史上第一次汽车拉力赛上(1895年6月),二卜五辆各种型号的汽车参加了这次全程1175公里的角逐。当赛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欢众的热情异常高涨,他们焦急地期待着冠军车的产生。赛道上,领先跑在最前头的是意大利法拉利车队的五号车。在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五号车突然熄火,观众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出事车上,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连忙问身边的助手,赛车为什么会突然熄火?助手结结巴巴地说:“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没……有……油了。”法拉利先生闻讯之后勃然大怒,他语无伦次地大声吼道:“你们……加……加……加油”。四周的观众一听,以为这是法拉利先生对自己车手的一种鼓励方式,于是也都跟着他大叫:“加油”、“加油”。后来,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为赛车手“加油”的这种独特的鼓励方式也逐渐沿用到其他比赛项目上,成为观众参与比赛,对选手进行鞭策鼓励的全世界流行方式。

【第51句】:【船漏水入,壶漏内虚】 释义:船漏了,水就进来,壶漏了,水就流完了。比喻方式相同,结果相反。 例句:“鬻棺者欲民之死,蓄谷者欲岁之饥。‘船漏水入,壶漏内虚’也。”

【第52句】:【和尚的房子——庙】(歇)庙:寺庙,谐“妙”。用来表示赞赏,指非常美妙,妙极了。

【第53句】:【打虎不倒被虎咬】(谚)比喻制伏不了强敌,定会遭到强敌的反扑,后患无穷。 也作打虎不着,反被虎伤。 打虎不死,遗患无穷。 打虎不死反伤人。

【第54句】:【面和心不和】(惯)指表面和善,内心却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处,内心却不满对方。

【第55句】:【黄花鱼——溜边儿】见“属黄花鱼的——溜边”。

【第56句】:【凤凰无宝处不落】(谚)指凤凰落下的地方一定会有宝物。比喻有重大的利益,才能吸引人来。也比喻人不会做对自己没好处的事。 也作凤鸟不栖无宝地。 凤凰不落无宝地。

【第57句】:【有理也要让三分】见“得理让三分”。

【第58句】:【借酒浇愁愁更愁】(谚)浇:浇灭。要用饮酒来消愁只能更加忧愁。

【第59句】:【狼多肉少,神仙也苦恼】(谚)比喻人多物少,供不应求,事情很难办。

【第60句】:【护家之狗,盗贼所恶】(谚)恶:憎恶。指盗贼最憎恶忠实护家的狗。比喻阴谋作恶的奸诈之徒,最忌恨忠贞正直之士。

【第61句】:【驴唇不对马嘴】 释义:比喻答非所问。说话离题或事物两方面不符合(yipinjuzi.com)。 例句:“咱两人是驴唇不对马嘴,你说了半天把我也说糊涂了,……”

【第62句】:【不图锅巴吃,不在锅边转】 释义:指为了得到某种利益才去干某项工作。 例句:宝三叔满意地望着红榜,“不图锅巴吃,不在锅边转!”“是呀”,他的伙伴们附和着,“不图锅巴吃,不在锅边转嘛!”

【第63句】:【结在一根藤上的瓜】 释义:比喻处境、命运相同的人。“一根藤上”又作“一条蔓上”。 例句:我们两家都是结在一根藤上的瓜,藤死了,还谈得啥瓜呢?

【第64句】:【入火海,上刀山】见“上刀山,下火海”。

【第65句】:【捆绑不成夫妻】(谚)指婚姻是要男女两相情愿的,不能使用强迫的手段。

【第66句】:【丈夫人前走,带着老婆的手】见“男人往外走,带着娘们手”。

【第67句】:【人不知己罪,牛不知力大】(谚)人犯了错,往往自己认识不到;牛的力气有多大,牛自己并不知道。 指人在错误面前,总是缺乏自知之明。 也作“人不知己过,牛不知力大“。

【第68句】:【三砖打不透】(惯)形容人非常愚笨,点不醒。

【第69句】:【神仙一把抓】(惯)比喻本领高强,能解决所有的难题。

【第70句】:【福倒】春节贴“福”字时,许多人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借用“福倒”的谐音—~“福到”。那么,倒贴福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传说。 一说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人在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没有福字的人家则以暗通元军统统杀掉。夫人马皇后知道后决心救下这些无辜的百姓,心生一计,于是传令全城天明之前都在大门上贴上福字。谁料有户人家又着急天又黑,慌乱中竟把“福”字给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微服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竞把“福”字给贴倒了,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把这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救人救到底,急忙劝道:“这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给贴倒了,这是表示福到了的意思,百姓的福气是您这位明君给带来的,您应该高兴才是啊!”朱元璋一听转怒为喜,传令放人。一场塌天大祸被马皇后巧妙化解。人们从此便将“福”字倒贴。 另一说源于清朝。那年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命人将“福”字贴到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便将大门上的“福”字给贴倒了。 恭亲王福晋(夫人)知道后大发雷霆,扬言要狠狠惩治那个家奴。大管家担心这事要连累自己,慌忙跪在福晋面前说道:“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是吉祥之兆,奴才要贺喜了!”福晋听了转怒为喜,厚赏了大管家和那个家奴。这件事从恭王府传扬出去,北京城里纷纷仿效,后来,倒贴“福”字成了全国的风俗。

【第71句】:【兵随将令草随风】(谚)兵士要随着将领的指挥行动,就像草随着风向而摆动一样。指在战斗中,士兵必须坚决服从指挥。 也作“兵随将转”。

【第72句】:【亮底牌】(惯)比喻把别人不知道的底细公开出来。

【第73句】:【高田宜黍稷,低田直稻麦】 释义:高田:地势高的田。低田:地势低的田。指黍稷性耐寒,宜种在高田:稻麦性喜暖,宜种在低田。 例句:然麦性微寒,以为金,则徐氏之说优矣。古称:“高田宜黍稷,低田宜稻麦。” ………

【第74句】:【拴不到一个槽上】(惯)形容两个人合不来。

【第75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释义:与己无关的事,一律不表示态度。 例句: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第76句】:【半天里抹糨子——糊云】(歇)糨子:浆糊。糊云:谐“胡云”。指信口胡说。

【第77句】:【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见“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第78句】:【太上皇】“太上皇”是皇帝父亲的尊称。后借用为对有权有势、凌驾于别人之上者的一种蔑称。 “太上皇”源自秦汉。据说,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万事如意,却有一事使他犯了愁,即以何种礼节对待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一天,刘邦去看望老父亲,老父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惶惑不解。其父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你父,也不过是个平民百姓,区区庶民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听出话中有话,就仿照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亲为太上皇的例子,马上举行大典,将父亲扶上了太上皇高位。

【第79句】:【非宅是卜,唯邻是卜】(谚)卜:占卜,选择。确定住宅,不是看宅院如何,只是看左右邻居如何。指选择宅院,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邻居。

【第80句】:【放过的爆竹——声势已尽】(歇)本指爆竹已经失去声响和势焰,转指人完全失去了声威和气势。

【第81句】:【贼风透骨】(谚)贼风:从小洞或小缝隙中吹进的风。指贼风可穿透骨关节,使人患风湿症或感冒。

【第82句】:【死人臭一里,活人臭千里】(谚)尸体发臭,只能臭一里远;名声臭了,却能传到千里之外。指人要是名声败坏,就不可收拾。

【第83句】:【两股道上跑车——走的不是一条路】(歇)指彼此志趣、追求等不同,不是同一类人。

【第84句】:【迟是疾,疾是迟】(谚)疾:快速。 慢,就是快;有时太快,事情反而慢了。指事情不能只图快,慢一点,稳重而求实,结果反而快了。

【第85句】:【日落三条箭,隔天雨就现】 释义:太阳落山时,天空如有三条箭形云,第二天就会下雨。 例句:麦子收到第四天,竞赛正搞得热火朝天,我们发现有雨情了。先是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发现天空上有三条箭形云,按照农谚说:“日落三条箭,隔天雨就现。”

【第86句】:【吃了秤砣——铁了心】(歇)本指心变成铁打的,转指人拿定了主意,下定了决心。 也作“吞下秤砣——铁了心”。

【第87句】:【有钱难买回头看,头若回看后悔无】(谚)回头看:回头再检点一番。指经常回想过去的失误,可以避免许多后悔和烦恼。也指事情做完后,再检查一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遗漏或失误。

【第88句】:【七嘴八舌头】(惯)比喻众人争相发表意见。也比喻人多嘴杂。

【第89句】:【千里井,不反唾】(谚)出远门在千里之外,饮过井里的水,不要以为再不路过此处,便朝井里吐唾沫。指为人要忠厚,不可做欺心的事。

【第90句】:【家无生活计,不怕斗量金】(谚)生活计:谋生的打算和门路。斗量金:用斗来量金银,极言金银之多。 指家存的钱财再多,也比不上有个长远可靠的谋生之计妊。 也作“家无营活计,不怕斗量金”。

【第91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92句】:【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谚)知府:旧时州府最高的行政长官。 知府一下了台,无官无职,在人们眼里,连只活着的老鼠也不如。旧指官场重在权势,权势在人情在,权势没人情灭。

【第93句】:【寂寞恨更长,欢娱嫌夜短】见“欢娱嫌夜短,寂窦恨更长”。

【第94句】:【贼偷一更,防贼一夜】(谚)指贼人作案是在短时间内的,但提高警惕防贼却需要长期不懈。 也作“贼偷一更,防贼一宿”。一宿:一整夜。

【第95句】:【毛病】“毛病”现在经常被人们用来指缺点、错误、坏习惯,或者指器物有质量问题或瑕疵,后来也引申到指人身体不适以及微小疾病等。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最初“毛病”是指牲畜(尤其是马)的毛色有缺陷。古时候,马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马经》中说:“马旋毛者,善旋王,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有坏,位置生的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骑的话,对主人妨害最大。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 “毛病”由专指马的缺点引申为指人或物的缺点,大概源于宋代。如宋代吴涿《答徐安札书》中云:“盖文学毛病,如春草渐生……”黄庭坚《山谷刀笔》也有“乃是荆南人毛病”之句。 “毛病”一词,至今还在常用,特别是口语,用得更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小品:小品中的主人公说话不离“毛病”二字,实乃毛病也。

【第96句】:做做力出,缩缩病出。

【第97句】:【乌龟有肉在肚子里头】(谚)乌龟的肉不在表层,而是在内里。比喻老谋深算之徒的阴险诡计埋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发现。

【第98句】:【一山不藏二虎】 释义:比喻两个互不相让的强人不能在一起共事。 例句:“只有一桩,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如果展公伏得住他,这人也有用处。”

【第99句】:【冬至未来莫道寒】 释义:冬至未到不要说天冷。指严寒在冬至以后。 例句:冬至未来莫道寒.这东北的大冷天,还在后头呢!

17204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