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B站小视频年度精选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家贼难防】(谚)家庭成员中有人偷自己家的东西,那是最难防范的。泛指内部的坏人最难对付。

【第2句】:【三脚猫】“三脚猫”形容人从艺做工技艺不精。“三脚猫”这一俗称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其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说,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经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是举起江边的铁锚当做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上前试举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这些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猫”了。 二说,“三脚猫”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脚猫”捕鼠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

【第3句】:【踢破了门槛】(惯)形容上门的人很多或某人来的次数很多。

【第4句】:【囚人梦赦,渴人梦浆】(谚)赦:赦免。浆:汤水。囚犯常梦到自己被赦免释放,口渴的人常梦到有汤水供自己喝。指心里想什么,就容易梦到什么。

【第5句】:【家乡的山坡不嫌陡】(谚)故乡的山坡再陡也不会嫌弃。指人对故乡的眷恋,不会因条件差而改变。

【第6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谚)东西必定自身先腐烂了,然后才生蛆虫。比喻若内部先有弱点或腐败,坏事或奸邪就容易发生滋长。

【第7句】:【拆东墙,补西墙】(惯)拆掉东墙用来修补破损的西墙。比喻经济拮据,只能临时应付眼前的困难,没有能力彻底摆脱窘境。

【第8句】:【好闺女不愁嫁】(谚)品貌兼优的姑娘不愁嫁不出去。比喻真正的优质商品不会没有销路。

【第9句】:【方丈】人们都知道,寺院住持叫“方丈”,那么,“方丈”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方丈”原来指禅林寺院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说,印度那烂陀寺的僧房,宽皆方丈许,故叫做“方丈之室”。唐代以后,由于方丈往往足禅林正寝,寺院住持的住所,故称寺主日“方丈”。原指僧房的“方丈”转而指住持的居室,最后直接称住持本人,从而变成一种职务的称渭了,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方丈在一寺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所有的高阶干事都由方丈任命,另外,他可与所有的高职僧会谈,可解聘能力不足的干事,方丈有权处罚犯戒者,也能颁布新规。方丈还可以决定寺院的经费使用。当然,方丈所要负的责任也很繁重,他要领导僧众修行,要给寺众们讲经开示。

【第10句】:【千招要会,一招要值】(谚)指武术方面的一般招数不但要会,其中还必须有一招是绝招,能使对方无法招架。也泛指一般技艺都应掌握,但必须有一门特长。 也作“千招要会,一招要好”。

【第11句】:【人留后代草留根】(谚)指人只有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人类才得以长继不衰。 也作“人留子孙草留根”。

【第12句】:【连锅端】 释义:比喻全部除掉或拿走。 例句:谁知道半腰里杀出一支解放军的小分队,打伤李荣厚,把那些“人质” 放走了,还差一点把司令部也连锅端掉。

【第13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见“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

【第14句】:【隐疾难为医】(谚)指生于幽隐处的疾病难以治疗。也指隐瞒真实病情就难以下药。

【第15句】:【没毛鸟子天照应】(谚)没长出毛羽的雏鸟,再失去母鸟的哺育,就只有靠老天照应了。比喻无父无母的孤儿,即使无人照料,也会自然成长。

【第16句】:【说不清,道不明】(惯)指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 也作“说不清,道不白”。

【第17句】:【日头常晌午】(惯)晌午:中午。 中午的太阳最好。比喻人运气总是很好。

【第18句】:【官大不压乡邻】(谚)指官位再高,回到故乡也不宜在乡亲面前摆官的架子,要官的威风。 也作“官大青树林,不压乡里”。

【第19句】:【到处杨梅一样花】 释义:比喻各地情况都一样。 例句:许三财接道:“现今乡里乱糟糟,吃碗粗饭也吃得不安宁,你何苦回去?”“到处杨梅一样花。”荣茂老板说。

【第20句】:【过河卒子扫千军】(谚)卒子:象棋盘上排列在最前列的兵卒。指下象棋时,卒子过了河界,就有横扫干军的力量。比喻战争中如果指挥得当,普通士兵也会发挥无穷的威力。

【第21句】: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第22句】:【死者复生,生者不愧】(谚)指为人处世要诚实,对得起活人,也对得起死人,即使死去的人活转来,也经得住死者的对质。

【第23句】:【惊蛰一过,棉裤脱落】 释义:过了惊蛰,天气越来越暖和,该脱棉衣了。 例句:秋儿的娘呀!“惊蛰一过,棉裤脱落!”现在快清明了,还脱不下袍儿。这,莫非是又要和去年一样吗?

【第24句】:【黑老鸹报喜——不是好消息】(歇)黑老鸹:方言,乌鸦。旧俗认为乌鸦叫是不祥之兆。指不是好的兆头。 ‘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j猫】见“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第25句】:【揭老底】(惯)比喻揭露不愿让人知道的内情或底细。 也作揭底子。 揭根子。 翻老底。

【第26句】:【解开闷葫芦】见“打破闷葫芦”。

【第27句】:【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 释义:借指人多的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 例句:“真是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居然有人诬告卢华。”

【第28句】:【拿八人轿也抬不出去】(惯)八人轿:八个轿夫抬的大轿子。比喻打定主意,坚决不走。

【第29句】:【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谚)哄:骗。哄地皮:种地懒耕作,不投入。 哄肚皮:土地不产粮,没吃食。指种庄稼必须勤快,才能多收获。

【第30句】:【新媳妇儿坐在花轿里——任人摆布】(歇)指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由别人支配。

【第31句】:【卖啥吆喝啥】(谚)吆喝(ya。he):卖东西时大声叫卖。卖什么东西,就吆喝什么东西。比喻干什么事就谈什么事,三句话不离本行。

【第32句】:【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谚)指即使打仗场场都能胜利,也不如不打仗为好。

【第33句】:【放秃尾巴鹰】(惯)比喻借出去的钱和物收不回来。

【第34句】:【扯葫芦倒秧】(惯)比喻东拉西扯地说些无聊的话。

【第35句】:【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黄昏】(谚)告化:叫花子,乞丐。学好琵琶需要三年工夫,学琴只需百日,至于乞丐拉的胡琴,一晚上就能学会。指琵琶难学,胡琴容易。

【第36句】:【灶老爷上西天——有一句讲一句】(歇)灶老爷:灶神,也叫灶君、灶王爷。旧俗每年腊月廿三祭灶神,认为灶王爷此时会上天报告所掌管的人家的情况。指实话实说,毫无保留或隐瞒。 也作灶王爷上西天——有啥说啥。 灶王爷升天——实话实说。

【第37句】:【吃奶像三分】(谚)指新生婴儿吃谁的奶,在长相和性格上就有几分像谁。

【第38句】:【根不动,梢不摇】(惯)形容主意已定,毫不动摇。

【第39句】:【担迟不担错】(谚)宁可担当拖延了时间的责任,也不要让事情出差错。指出差错比拖延时间更干系重大。

【第40句】:【一字千金】什么字能贵到“一字千金”呢?不是书法作品,而是秦国宰相吕不韦所编写的书。 吕不韦执政期间,曾命手下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后,吕不韦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太好了,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稿费”。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语。

【第41句】:【打核桃捎带了枣】(惯)比喻打击某个人,也连带伤害了另一个人。

【第42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释义:有地有牛,一家老小过舒服的日子。这是农民的一种小农经济思想。 例句:他仍旧一心直奔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43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还有晴】(歇)晴:谐“情”。指说是无情却还有情。

【第44句】:【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见“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第45句】:【娶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谚)公主:皇帝的女儿。公府:官府。 娶来皇帝的女儿做妻子,就像平地里建起官署一样。指突然间大富大贵,是喜,也是愁。 也作娶妇得公主,无事取官府。 娶妇得公主,平地实公府。 娶妇得公主,无事招官府。

【第46句】:【阎王不嫌鬼瘦】(谚)鬼再瘦,阎王也不会可怜,不会放过。比喻压迫者与剥削者,对劳苦大众的压迫与剥削,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 也作阎王不嫌小鬼瘦。 阎王顾不得鬼瘦。

【第47句】:【春天孩儿面】(谚)孩儿面:小孩的面部表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没个定准。指春天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一样多变,阴晴风雨,说变就变。

【第48句】:【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谚)海干涸了,还可以见到海底;人至死也难知道他的心是什么样的。 指认识任何事物都比较容易,惟独人心难测。

【第49句】:【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皇后、太后屡见不鲜。但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当属清朝的慈禧太后,她实际掌控清朝的大权达48年之久,她死后三年清朝灭亡。那么,“垂帘听政”始于何时,是谁的“发明”呢? 历史上国君或皇帝因种种原因无力亲政时,权力旁落王(皇)后或太后手中的情况,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但,真正垂帘听政则始于武则天。《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自此,多有皇后、太后效法,但都未称帝,中国的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人。

【第50句】:【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谚)人上了七十岁,就难保一年能活到头;上了八十岁,就难保一月能活到头。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准备。

【第51句】:【好树结好桃,好地长好苗】 释义:树好结的桃也好,地好长的庄稼也好。 例句:常言道:“好树结好桃,好地长好苗”。土地是发展农业的根本。离开了土地,农作物就失去了生长的前提。

【第52句】:【无粮不聚兵】(谚)没有充足的粮草,就不能聚集军队。指自古以来行军打仗,必须粮草先行。也泛指没粮食就无法举事。

【第53句】: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第54句】:【二者必居其一】此语的意思是只能在两样事物中选择一种。 此语典出《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这段话说的是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去齐国,齐王赠金一百,他不受。到了宋国,宋君赠金七十,他接受了。又到薛国,薛君赠金五十,他也接受了。 孟子的学生陈臻对这个问题很迷惑,问他说:“假如你不接受齐王之赠是对的,那后来接受两国之赠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之赠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之赠就是错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解释说:“你说的非常有道理,但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国和薛国,我们游说的时间长,去的地方多,处处需要钱,我当然要接受。而齐王给我们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没有用处而又要别人的赠金,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第55句】:【要作好人,须寻好友】(谚)要想成为好人,先得找好人交朋友。指交友对做人十分重要。

【第56句】:【锅里有米,碗里有饭】 释义:比喻集体富裕了,个人也会富裕,个人依靠集体。 例句:富裕了大家有,社办穷了大家也有份儿!“大河没水小河干。”“锅里有米,碗里有饭。”大家的事,就和大家商量么。

【第57句】:【升西天】见“上西天”。

【第58句】:【猫狗识温存】 释义:猫狗知道主人对它的好意。意谓人应有良心。 例句:“再大的牲口,总是个牲口,怕什么?猫够还识温存,别说是—匹大马了。”

【第59句】:【带着铃铛去做贼】(惯)形容人愚蠢,需要保密的事却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坏自己的事。

【第60句】:【好物难全,红罗尺短】(谚)红罗:红色绫罗。指美好的人或事物,总是难以长久完美,就像红色绫罗不可多得一样。

【第61句】:【打狗就不怕狗咬,杀猪就不怕猪叫】(谚)比喻既下决心揭发恶类,就不怕他们打击报复。

【第62句】:【狗熊的舅舅——猩猩】(歇)猩猩:谐“惺惺”。形容聪明。也指聪明的人。

【第63句】:【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谚)古:自古以来的传统。谱:标准。 老辈人如果不经常讲说民族传统,年轻一代就会失去传统的知识与道德。指传统文明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向下传承。 也作“老人不讲古,后生没个谱”。

【第64句】:【衣不压众,貌不惊人】见“人不压众,貌不惊人”。

【第65句】:【上天路遥,入地路近】(惯)指离死不远了。 也作上天路远,入地路近。 上天远,入地近。

【第66句】:【瓜儿只拣软处捏】(惯)比喻专门挑软弱者欺负。

【第67句】:【通关节】见“打关节”。

【第68句】:【大丈夫能屈能伸】 释义:屈:弯曲,指忍受委屈。伸:伸展,指施展抱负。意谓受挫折时要能忍耐。 例句:张无忌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咱们暂且避祸,待伤愈之后,再和敌人决一雌雄,也不算是堕了威风。”

【第69句】:【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见“好物不贱,贱物不好”。

【第70句】:【宝剑脱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谚)烈士:壮士,侠义、豪壮的人。 佳人:美女。有宝剑就赠给侠义的壮士,有红粉就赠给美貌的佳人。 指宝物应该送给最需要、最合适的人。 也作“红粉赠佳人,宝剑赠壮士”。

【第71句】:【恩将恩报,仇将仇报】(谚)人有恩惠于我,我定当用恩惠去报答他。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才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作风。

【第72句】:【金钱垫香炉——各抱一条腿儿】(歇)香炉:供神佛时燃香用的器具,底有三条腿。比喻各自选定投靠的人。

【第73句】:【英雄所见略同】(谚)指分析形势或设计谋略,英雄豪杰的观点见识,往往是不谋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见,毕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见略同。

【第74句】:【在一棵树上吊死】(惯)形容人心眼儿死,不知变通。 也作在一根树枝上吊死。 一棵树上吊死。

【第75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谚)情:实情。知道了实情,就不会责怪对方;怪罪对方,往往是不知道实情。指对人的责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第76句】:【动肝火】(惯)指发脾气。

【第77句】:【六耳不通谋】(谚)六耳:三个人六只耳。指商量机密要事,不容有第三者参加,以免泄密。 也作六耳不通谋,三人口一尺。 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

【第78句】:【用人朝前,不用朝后】(惯)指有事求人的时候就热情与人来往,用不着了就不再理睬人家。

【第79句】:【二而一,一而二】(惯)指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回事。

【第80句】:【为驴扭棍,伤了紫荆树】(惯)紫荆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紫红色,供观赏,树皮、木材可入药,为较名贵树种。为了折一根赶驴的棍子,损坏了紫荆树。比喻因小失大。

【第81句】:【牛人】“牛人”比喻固执且十分傲气。“牛人”在先秦是一种职务,源自《周礼》。 《周礼》记载,地官有“牛人”一职,春官有“鸡人”和“龟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书中写道:“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宾客供膳牛;军队供犒牛;丧事供奠牛……”意思是说祭祀的时候把牛作为祭品,有宾客的时候招待宾客用牛肉做膳,军队打了胜仗犒赏三军要用牛来犒赏,丧事要用牛来祭奠。看来“牛人”真的与牛有关。 后转义成固执、傲气、脾气大。“牛人”又称“牛”。

【第82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惯)本想打人,却伤了自己。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也作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搬砖打人砸了自己的脚。 搬石头压自己的脚。

【第83句】:【雁飞不到处,人被名利牵】(谚)大雁都飞不到的地方,人却为追逐名利而敢冒险前往。指名利对人极有诱惑力。

【第84句】:【文不文,武不武】(惯)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形容人没有一点儿本事。 也作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 文不能提笔,武不能捉刀。

【第85句】:【阎王爷嘴上拔胡子】(惯)比喻自己找死。

【第86句】:【温开水泡茶——慢慢来】(歇)指行动迟缓或行事慢慢腾腾。

【第87句】:【当红娘】(惯)红娘:《西厢记》中的人物,崔莺莺的侍女,促成了莺莺与张生的婚姻。指为男女婚姻或其他事情的当事双方牵线搭桥。

【第88句】:【站在江边上,必有望景心】(谚)人站在江岸上,一定是要观望江上。的风景。比喻人采取某种行动,总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第89句】:依靠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

【第90句】:【黑吃黑】(惯)指坏人之间互相争斗、勒索。

【第91句】:【放响炮】(惯)比喻明确地作出某种承诺。

【第92句】:【老妈儿坐飞机——抖起来】(歇)老妈儿:旧时称呼女佣人,又称老妈子。本指颤抖起来,转指因突然有了钱财或地位等而得意起来。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老婆儿坐飞机——抖起来。 老妇坐飞机——抖起来。

【第93句】:【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谚)吠(fei):狗叫。一只狗见到形影发出叫声,许多狗听到叫声便一齐跟着叫。比喻人往往会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随声附和。 也作一犬吠形,群犬吠声。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第94句】:【官凭印,虎凭山,女人凭的是男子汉】(谚)指官员凭借印信,行使职权;老虎凭借山林,施展雄威;妇女依靠丈夫,才能过好日子。

【第95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谚)蹊(xi):小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它们的花果很吸引入,人来人往,树下自然就踩出了条条小路。 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自然引人景仰。 也作桃李不言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第96句】:【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谚)岁考:清代各省学政对所属府、州、县学生员举行的考试。指秀才们怕的是岁考,就像讨饭的乞丐怕狗咬一样。

【第97句】:【跑了小鬼有阎王】(惯)比喻手下人跑掉了,当官的还在。

【第98句】:【东西】“东西”合成一个词的时候,“东西”非东非西,它指的是物品。 来源于朱熹与他人对话的一段妙语。 在南宋,朱熹和盛温如都是大学问家,也是好朋友。一天早晨,朱熹去看望盛温如,正巧在街头相遇。朱熹见他手里提一只新编的竹篮,便随口问道:“拿这篮子去干什么?”盛温如回答道:“去买东西。”朱熹听后便开起了玩笑:“夫子常以治天下四方为己任,为何不买‘南北’,只买‘东西’呢?” 盛温如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五行之中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和火我这竹篮是不能盛的。而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和金装在篮里却不要紧,所以,我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啊!” 盛温如巧妙地用五行之说,解释了买“东西”的道理,从此传开,“东西”一词使用至今。

【第99句】:【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跌】(歇)本指乌龟过门槛,爬上后跌倒翻过身才勉强过去;转喻成与不成就看这一下。 也作乌龟爬门槛——看这一跌。 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翻。翻:谐“番”。

18566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